A. 《文賦》
B. 杜牧的()是最早的文賦。
最早的文賦-杜牧《阿房宮賦》
C. 文賦是哪個書法家的傳世名作
《文賦》是晉代陸機的文藝理論作品。
D. 文賦的創作背景
從魏晉開始,歷經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國文學中古期的第一段。綜觀這段文學,是以五七言古近體詩的興盛為標志的。五古在魏晉南北朝進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體在唐代前期臻於鼎盛。魏晉南北朝期間,文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學的自覺和文學創作的個性化,在這些變化中是最有意義的,正是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其他的變化和發展。這期間宮廷起著核心的作用,以宮廷為中心形成文學集團。集團內部的趨同性,使文學在這一段時間內呈現出一種群體性的風格,另一段時間又呈現為另一種風格,從而使文學發展的階段性相當明顯。
該作品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創作出來的。在永寧元年到太安二年這二、三年時間里,因諸王特別放恣,攻伐殺戮頻繁,陸機雖先後為中書郎、平原內史,但卻有著十分凄厲的慨嘆:「天步悠長,人道短矣,異途同歸,無早晚矣!」在此期間,陸機曾經賦閑一年多,因而有相對安靜的時間,又有世道淡薄的心境,創作也多,容易激發起對自己、對時代的創作經驗作總結的激情,於是寫作《文賦》。
E. 文賦的作者簡介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西晉文學家、書法家,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曾歷任平原內史、祭酒、著作郎等職,世稱「陸平原」。後死於「八王之亂」,被夷三族。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晉書·陸機傳》),與弟陸雲俱為中國西晉時期著名文學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他的《平復帖》是中國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
F. 《文賦》是作者是(
文賦作者: 陸機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西晉文學家、書法家,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曾歷任平原內史、祭酒、著作郎等職,世稱「陸平原」。
G. 《文賦》的作者是誰
陸機(261年-303年),字士衡,吳郡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西晉文學家,書法家,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後死於「八王之亂」,被夷三族。曾歷任平原內史、祭酒、著作郎等職。,故世稱「陸平原」。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晉書 陸機傳》),與弟陸雲俱為我國西晉時期著名文學家,其實陸機還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他的《平復帖》是我國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法書真跡。
生平
陸機出身名門,祖父陸遜為三國名將,曾任東吳丞相,父陸抗曾任東吳大司馬,領兵與魏國羊祜對抗。父親死的時候陸機14歲,與其弟分領父兵,為牙門將。20歲時吳亡,陸機與其弟陸雲隱退故里,十年閉門勤學。晉武帝太康十年(公元289年),陸機和陸雲來到京城洛陽拜訪時任太常的著名學者張華。張華頗為看重,使得二陸名氣大振。時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之說(「三張」指張載、張協和張亢)。
作品
陸機被譽為「太康之英」。流傳下來的詩,共104首,大多為樂府詩和擬古詩。代表作有《君子行》、《長安有狹邪行》、《赴洛道中作》等。劉勰《文心雕龍·才略篇》評其詩雲:「陸機才欲窺深,辭務索廣,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繁。」賦今存27篇。散文中,除了著名的《辨亡論》,代表作還有《吊魏武帝文》。其文音律諧美,講求對偶,典故很多,開創了駢文的先河。明朝張溥贊之:「北海以後,一人而已」。
另外,陸機在史學方面也有建樹,曾著《晉紀》四卷,《吳書》(未成)、《洛陽記》一卷等。南宋徐民臆發現遺文10卷,與陸雲集合輯為《晉二俊文集》。明朝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陸平原集》。
H. 陸機文賦的作者簡介
林興邦號卧龍。祖籍福建福州。生於台灣台北。出身毛筆製作世家,所經營之「文林堂」筆墨庄飲譽海內外。幼承家學,遍臨各體書法,有感「器物乃善其事」之功能,深研各體書法藝術與毛筆相對應之關系。編有楷、行、隸、草、篆各體字貼之入門範本。
I. 文賦的歷史演變
作為賦的一類變體,文賦是唐宋古文運動的產物。
中唐韓愈、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在復古口號下改革了駢偶語言。他們的賦作直接繼承發展先秦兩漢古賦傳統,象韓愈《進學解》,柳宗元《答問》、《設漁者對智伯》,雖不以「賦」名篇,但其體裁取自東方朔《答客難》、揚雄《解嘲》,正是《文選》列為「設論」一類的古賦之體,既保持主客答難的賦的結構,又用比較整飾而不拘對偶的古文語言,實質便是文賦。文賦始於唐,典型作品是《阿房宮賦》。
北宋以歐陽修為代表的古文運動,繼承韓、柳革新的傳統,反對宋初盛行的西□派駢偶文風,進一步鞏固了古文取代駢文的文學語言地位,擴大了古文的文學功能。
其成就之一便是使文賦這一賦體發展得更為成熟而富有特色。其代表作即歐陽修《秋聲賦》和蘇軾前、後《赤壁賦》。從體裁形式看,《秋聲賦》和《前赤壁賦》都還保持「設論」一類漢賦的體制,既有主客答難的結構形式,又吸取韓愈《進學解》的敘事性質,但擴大了敘事部分,增加了寫景抒情部分。而《後赤壁賦》則幾乎完全擺脫漢賦體制的影響,獨創地構思了夜遊赤壁、攀登峰頂、泛舟長江及遇鶴夢鶴的情節。以這三篇為代表的宋代文賦的共同特點是,融寫景、抒情、敘事、議論於一體,用相當整飭的古文語言寫作鏗鏘和諧的韻文。
宋代文賦的實質是用古文語言寫作的具有賦的結構的韻文,所以按照古代傳統文論觀念來看,一方面肯定賦體至「宋人又再變而為文」,是賦的一種變體;另一方面又認為「文賦尚理,而失於辭,故讀之者無詠歌之遺音,不可以言儷矣」(《文體明辨》),覺得既不符合「古詩之流」的要求,又不符合駢偶聲律的「儷辭」的標准,實則已不屬賦體。但從文學體裁的發展規律看,宋代文賦正是賦體發展的終極階段,前、後《赤壁賦》即為臨界的標志作品。
文賦是賦體的一類。「文」指古文。即相對駢文而言的用古文寫的賦,也即相對俳賦而言的不拘駢偶的賦。元代祝堯說,「宋人作賦,其體有二:曰俳體,曰文體」;並認為用文體作賦,「則是一片之文,押幾個韻爾」(《古賦辨體》)。
J. 陸機《文賦》的問世,對於中國文學的發展有何影響
《文賦》對於中國文學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在詩歌特徵方面創造了新的理論概括,在藝術構思方面提出以想像為主、注重想像的作用,在文體方面注重研究文體、對文體的特徵理論概括更加細致,但也存在著述說事物相對狹隘、不夠重視文學與現實的關系、沒有獨到的見解、以及只強調作家的主觀作用等方面的局限性。
《文賦》是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第一篇系統並且完整的論述文學內部創作規律的專門著作,對中國文學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總而言之,《文賦》在中國文學發展史的影響上是利大於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