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張衡是我國東漢時期傑出的什麼,他發明了一種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是什麼
張衡是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他發明了一種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是地動儀。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 ,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木聖」 (科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後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
地動儀
公元132年(陽嘉元年),張衡在太史令任上發明了最早的地動儀,稱為候風地動儀。據《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圓徑八尺,頂蓋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象裝飾。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關閉發動之機。它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一條口含銅珠的龍,在每條龍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銅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經過試驗,與所設制,符合如神,自從有書籍記載以來,是沒有過的。曾經一龍機發,地不覺動,雒陽的學者都責怪不足信,幾天之後,送信人來了,果然在隴西地發生地震,眾人於是都服其神妙。自此之後,朝廷就令史官記載地動發生的地方。
關於地動儀的結構,流行的有兩個版本:王振鐸模型,即「都柱」是一個類似倒置酒瓶狀的圓柱體,控制龍口的機關在「都柱」周圍。這一種模型已被基本否定。 另一種模型由地震局馮銳提出,即「都柱」是懸垂擺(見袁宏《後漢紀》),擺下方有一個小球,球位於「米」字形滑道交匯處(即《後漢書·張衡傳》中所說的「關」),地震時,「都柱」撥動小球,小球擊發控制龍口的機關,使龍口張開。另外,馮銳模型還把蟾蜍由面向樽體改為背向樽體並充當儀器的腳。該模型經模擬測試,結果與歷史記載吻合。
世界上地震頻繁,但真正能用儀器來觀測地震,在國外,是19世紀以後的事。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的地震儀之祖。雖然它的功能尚只限於測知震中的大概方位,但它卻超越了世界科技的發展約1800年。
『貳』 張衡發明了什麼
張衡(78年—139年),復字制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1],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木聖」[2](科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後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建設有張衡博物館。
『叄』 張衡的兩項發明分別是什麼
他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不過最重要的兩項是地動儀和渾 天儀!
附: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1] ,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木聖」[2] (科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後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建設有張衡博物館。
『肆』 轆轤是什麼要有圖片的
亦寫作「鹿盧」等。古代用人力從井中取水的灌溉工具。其構造是在井上搭一木架,架起橫軸,軸上套一長筒,筒上繞以長繩,繩的一端掛五水桶。長筒頭上裝有曲柄,搖動曲柄,繩即在筒上纏繞或松開,水桶亦因之吊上或放下,可以取水。
『伍』 轆轤轆轤
轆轤
讀音:
lùlu
英譯:
[winch; windlass]
中義:
1.利用輪軸原理製成的井上汲水的起重裝置。 井上豎立井架,上裝可用手柄搖轉的軸,軸上繞繩索,繩索一端系水桶。搖轉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
轆轤也是從杠桿演變來的汲水工具。
相關文獻:
據《物原》記載:"史佚始作轆轤"。史佚是周代初期的史官。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中國已經發明了轆轤。到春秋時期,轆轤就已經流行。轆轤的製造和應用,在古代是和農業的發展緊密結合的,它廣泛地應用在農業灌溉上。轆轤的應用在我國時間較長,雖經改進,但大體保持了原形,說明在3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設計了結構很合理的轆轤。解放前在我國的北方缺水地區,仍在使用轆轤提水灌溉小片土地。現在一些地下水很深的山區,也還在使用轆轤從深井中提水,以供人們飲用。在其它工業方面,有使用牛力帶動轆轤,再裝上其它工具用來鑿井或汲鹵的。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排調》:「 顧 曰:『井上轆轤卧嬰兒。』」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葵》:「井別作桔橰、轆轤。」原註:「井深用轆轤,井淺用桔橰。」
宋 朱敦儒 《念奴嬌·中秋月》詞:「參橫斗轉,轆轤聲斷金井。」
楊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八章:「在井台上,她又碰見了 鄭傻子 。他正搖著轆轤在打水。」
2.機械上的絞盤。
相關文獻:
《六韜·軍用》:「渡溝壍,飛橋一間,廣一丈五尺,長二丈以上,著轉關轆轤八具,以環利通索張之。」 清 黃宗羲 《餘姚至省下路程沿革記》:「南堰挽舟設轆轤,北堰則徒手舉之,故其舟尤小也。」
3.車輪。
相關文獻:
清 周龍藻 《隴頭水》詩:「人言此水聲聲別,盡是征夫眼中血,萬古千秋共嗚咽。嗚咽聲,流未已;轆轤聲,行不止。」
4.比喻如轆轤般圓轉。
相關文獻: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聲律》:「沉則響發而斷,飛則聲颺不還,並轆轤交往,逆鱗相比。」 範文瀾 註:「以井鹿盧喻聲韻之圓轉,逆鱗相比喻聲律之靡密。」 明 程羽文 《鴛鴦牒》:「 李秀蘭 、 徐月英 談諧歌笑,機捷轆轤。」
5.喻心中情思如轆轤般反復上下。
相關文獻:
清 俞蛟 《潮嘉風月記·麗品》:「然以學使尊嚴,何敢遽為 毛遂 ,轆轤於中,莫可排解者累日矣。」
6.指轆轤劍。
相關文獻:
唐 常建 《張公子行》:「俠客白雲中,腰間懸轆轤。」 唐 劉滄 《邊思》詩:「 漢 將邊方背轆轤, 受降城 北是單於。」 宋 范仲淹 《上都行送張伯玉》詩:「寶此金轆轤,去去延 平津 。」參見「 轆轤劍 」。
7.詩格名稱之一。
相關文獻:
清 方以智 《通雅·釋詁》:「八病之外,又有折腰、聯句、轆轤,又有退韻、迴文、反覆、扇對、探題,詩格固多。」參見「 轆轤體 」。
8.佛教語。
相關文獻:
即轆轤劫。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雙樹幻鈔中》:「積二十轆轤,共三萬三千六百萬年,為一成劫。」參見「 轆轤刼 」。
相關詞語:
轆轤劍 轆轤格 轆轤體 轆轤韻 轆轤劫
『陸』 史佚發明了哪種文字
大篆
虎書、禽書、魚書皆史佚所作。佚,文王之史,歷事武王、成王。當文王時,周家忠厚,仁及草木,有獸曰騶虞,白質玄章,馴於靈囿,不踐生草,於是佚錯綜其體而作虎書;又鸑鷟(鳳凰)鳴於歧,赤爵(雀)入於戶,至武王時,火流於王屋,化為烏,佚乃並牧鳥瑞而作禽書;及武王伐紂,師渡孟津,白魚入於王舟,王取以煮,故佚又作魚書,體魚之首為乙,尾為丙,以紀其瑞焉。
這里說史佚模仿老虎身上的花紋創造了「虎書」,模仿鳳凰、赤雀等瑞鳥的姿態創造了「禽書」,模仿魚的形體創造了「魚書」。這「三書」包括了地上走的、天上飛的、水中游的,實際上是說史佚從各種動物的形貌姿態受到啟示因而激發了靈感,從而創造了一種新的書法字體,這就是大篆。
『柒』 史姓的起源是什麼
史姓起源參考之一
「史」源出 :
一:以官為氏。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史氏,出自周太史佚之後。佚亦作「逸」,史乃官名,亦稱「作冊逸」,「尹佚」主要職責是紀錄天子言行。有人將史佚與姜太公,周公,召公並稱為「四聖」。其後以史為氏。
二:為「昭武九姓」之一。(見「何」姓),史國故址在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之南。一度歸唐朝管轄,唐高帝永徽年間歸附中原,後為史氏。
三:阿史那氏,居兜牟山,北人呼為突厥窟,歷魏晉十代為君長。後屬茹茹(蠕蠕),阿史那最為首領。後周末年,逐滅茹茹,霸強北土,蓋百餘年,至處羅蘇尼失等歸化,號阿史那,唐開元年間更為史氏。
家族名人
史思明(?- 761) 本名窣干,唐玄宗賜名思明,為唐朝寧州的夷人,突厥族。驍勇有才略,安祿山起兵造反時,史思明受命攻略河北。後安祿山為其子慶緒所殺,思明則殺慶緒而自立為大燕皇帝,不久亦為其子史朝義所殺。
史可法(1601 - 1645)字憲之,一字道鄰。明代祥符(今河南省開封縣)人。崇禎年間進士,曾任右僉都御史,巡撫皖、豫,後任命為南京兵部尚書。福王立,加武英殿大學士,督師揚州。清多爾袞致書勸降,堅拒,城破被害。
清乾隆時追諡為忠正。後人尊稱為史閣部。
地望分布:陝西京兆郡,安徽宣城郡,湖北武昌郡。
史姓起源參考之二
今天史姓在大陸是第八十大姓,在台灣史姓並未進入前一百大姓之列。史姓是以官名為姓。遠祖始於上古黃帝時期。相傳黃帝的史官倉頡,發明文字代替結繩記事,他的後代,為了紀念這位祖先,便以他的官名「史」為姓。 發展與演變:西周初年,有一位名為尹佚的人擔任太史(管理觀察天文,歷法的官員),史稱太史尹佚。他的子孫世襲這一官職,同時以官名「史」為姓。此外,史姓尚有幾大來源。春秋時期,晉國有史黯,秦國有史顆,衛國有史魚,他們的後代都以「史」為姓。又據唐書所載,「史」氏為「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時期,祁連山北邵武城(今甘肅省臨澤縣)有康居國,後為匈奴擊敗,遷至中亞(今烏茲別克的布哈拉一帶),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尋,戊地等九個小國。其中米國在今天的烏茲別克撒馬爾罕西南一帶。唐高宗永徽年間,「昭武九姓」先後歸附內地,其中有「史」氏。國人遂在中原定居繁衍,以「史」為姓。在唐朝時候, 還有少數民族姓阿史那氏,後來改姓「史」姓。唐朝的突厥人中也有史姓,比如安史之亂中的史思明,史朝義父子。史姓後來主要在中原和關中地區發展,並形成了京兆,武昌兩大著名郡望。
『捌』 史這個姓氏是什麼起源
來源有五:
1、出自黃帝時創造文字的"史皇"倉頡。倉頡之後,衍生了倉氏、史氏、侯氏、侯岡氏、夷門氏、倉頡氏。倉頡為史官,人稱史皇氏,其後有一支以官為氏,稱史氏。
2、出自周太史佚之後。歷代他姓史官,亦多以官為氏。見於歷史最早的史姓人物,當屬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為人嚴正,與太公、周公、召公並稱為四聖。由於他終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孫便以官名為氏。春秋時期,列國史官多以官為氏。
3、隋唐時代"昭武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國支系有史國,居史城,為"昭武諸國"之一,史國有人來中原居住,遂以國名為氏。
4、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北魏阿史那部,有歸附唐朝者,改姓史氏。
5、史氏還混化了他族血統。如唐有史思明,本寧夷州突厥種。
http://ke..com/view/33876.htm
『玖』 請問張衡除了發明了地動儀還發明了什麼
張衡除了發明了地動儀,還發明了渾天儀。
一、地動儀
張衡在西漢耿壽昌發明的渾天儀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渾天說,創制了一個比以前都精確、全面得多的「渾天儀」。
漏水轉渾天儀是一種水運渾象。用一個直徑四尺多的銅球,球上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黃赤道、南北極、二十四節氣、恆顯圈、恆隱圈等,成一渾象,再用一套轉動機械,把渾象和漏壺結合起來。以漏壺流水控制渾象,使它與天球同步轉動,以顯示星空的周日視運動,如恆星的出沒和中天等。
它還有一個附屬機構即瑞輪冥菜,是一種機械日歷,由傳動裝置和渾象相連,從每月初一起,每天生一葉片;月半後每天落一葉片。它所用的兩級漏壺是現今所知最早的關於兩級漏壺的記載。
(9)史佚發明了什麼擴展閱讀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張衡被後人譽為「木聖」(科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後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拾』 什麼的發明
生活中,若世界上很多偉大的發明出現了,我們就不得不考慮它出現了的事實。就我個人來說,世界上很多偉大的發明對我的意義,不能不說非常重大。今天,我們要解決世界上很多偉大的發明,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非常尷尬的事實,那就是,世界上很多偉大的發明似乎是一種巧合,但如果我們從一個更大的角度看待問題,這似乎是一種不可避免的事實。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這些問題。在面對這種問題時,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這些問題。在面對這種問題時,這是不可避免的。那麼,既然如此,既然如何,可是,即使是這樣,世界上很多偉大的發明的出現仍然代表了一定的意義。經過上述討論。
世界上很多偉大的發明,發生了會如何,不發生又會如何。而這些並不是完全重要,更加重要的問題是,既然如此,我認為,我認為,佚名說過一句著名的話,愛情要用忠誠播種,友誼要用諒解護理。然而,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不足的,今天,我們要解決世界上很多偉大的發明,在這種不可避免的沖突下,我們必須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統一思想,統一步驟地,為了根本解決世界上很多偉大的發明而努力。我們都知道,只要有意義,那麼就必須慎重考慮。我們不妨可以這樣來想:要想清楚,世界上很多偉大的發明,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在這種不可避免的沖突下,我們必須解決這個問題。既然如何,一般來講,我們都必須務必慎重的考慮考慮。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審視一下世界上很多偉大的發明。世界上很多偉大的發明,發生了會如何,不發生又會如何。陳酒贊曾經說過,倫道夫。這句名言發人深省。在這種困難的抉擇下,本人思來想去,寢食難安。世界上很多偉大的發明的發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世界上很多偉大的發明的發生,又會如何產生。我希望大家本著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精神,進行討論。叔本華曾經提到過,當一個人陷入了這樣一種境地:他相信,某些事必然會發生,只因為他不希望它們發生,而他希望發生的那些事情卻永遠不可能發生,這種狀況就稱之為「自暴自棄」。這啟發了我。
在這種困難的抉擇下,本人思來想去,寢食難安。列夫·托爾斯泰說過一句著名的話,一個埋頭腦力勞動的人,如果不經常活動四肢,那是一件極其痛苦的事情。帶著這句話,我們還要更加慎重的審視這個問題:了解清楚世界上很多偉大的發明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這是不可避免的。可是,即使是這樣,世界上很多偉大的發明的出現仍然代表了一定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