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慰籍和慰藉都對嗎有慰籍這個詞嗎
正確的寫法是【慰藉】。因《現代漢語詞典》、《新華字典》中提到「狼藉」也作「狼籍」,所以將「籍」和「藉」的混用,實際是錯誤的寫法。
讀音: wèi jiè
意思:撫慰;安慰。
出處:王統照 《沉船》:「現在無論誰,只有直接的苦惱,更沒有慰藉苦惱的有趣味的東西了。」
例句:科學給青年以營養,給老人以慰藉;她讓幸福的生活錦上添花,她在你不幸的時刻保護著你。
近義詞:
1、安慰[ ān wèi ] 專指使心情安適、寬解。
巴金 《滅亡》第三章:「他不說一句安慰的話,一句哀憐的話,他反而不停地拿針去刺那個傷心地哭著的少女底心。」
2、寬慰[ kuān wèi ] 寬暢欣慰:兒子總算理解了自己的苦心,她感到很~。
沙汀 《困獸記》七:「於是,他站起來,直走向田疇去,浮上一個寬慰的微笑。」
3、撫慰[ fǔ wèi ] 安慰。
茅盾 《創造》一:「雖然君實隨後又溫語撫慰,可是嫻嫻整整有半天納悶。」
② 甚感欣慰什麼意思
意思:四字詞語,感覺到特別的喜悅和寬慰。甚,副詞,很,極;感,感覺,感到。
讀音:shèn gǎn xīn wèi
出處:唐·陳子昂《為建安王答王尚書書》:「事同破竹,無待剪茅;坐聽凱歌,預用欣慰。」
翻譯:事情發展的很順利,沒有不好的事情再發生。我們只需要等待勝利的消息,先感受一下喜悅和寬慰。
引用:廣成子《古劍奇譚》:這三千年紅塵,我已看過,甚是感佩,甚是欣慰。
例句:如能為石羊河流域地下水的利用與保護法律和相關政策的出台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則甚感欣慰。
近義詞:
1、寬慰[ kuān wèi ] 寬解安慰。
引用:沙汀 《困獸記》七:「於是,他站起來,直走向 田疇 去,浮上一個寬慰的微笑。」
2、撫慰[ fǔ wèi ] 安慰。
引用:茅盾 《創造》一:「雖然君實隨後又溫語撫慰,可是嫻嫻整整有半天納悶。」
3、快慰[ kuài wèi ] 獲得安慰而感到愉快。
引用: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九回:「今幸棨戟遙臨,快慰平生之願。」
反義詞:
傷感[ shāng gǎn ] 因感觸而悲傷。
引用:巴金 《家》十五:「我想了兩句詩:『往事依稀渾似夢,都隨風雨到心頭』。你想,這情景怎不叫人傷感!」
③ 樂天在劉德華的《恭喜發財》中的意思,以及樂天頓首的意思
樂天的意思是樂於順應天命,在這里引申為安於處境而無憂慮。晉 陶潛 《自祭文》:「勤靡餘勞,心有常閑。樂天委分,以至百年。」 明 王廷相 《慎言·作聖篇》:「隨所處而安,曰『安士』;隨所事而安,曰『樂天』。」 茅盾 《創造》:「第二件事使 君實 極感困難的,是 嫻嫻 的樂天達觀的性格。」 頓首:磕頭;叩頭下拜(常用於書信、名帖中的敬辭)
④ 著名作家茅盾稱這本書是一篇什麼一幅什麼一串什麼
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茅盾先生曾指出:「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於它「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呼蘭河傳·序言》)
《呼蘭河傳》簡介:
《呼蘭河傳》是著名作家蕭紅創作的一部自傳體小說,1940年寫於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小說共分7章,前有序後有尾聲,著名文學巨匠茅盾作序。本書描繪了東北邊陲小鎮呼蘭河的風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獨特的藝術個性與特色。
作者簡介:
蕭紅(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張廼瑩(廼:nǎi,乃的異體字),筆名悄吟、玲玲、田娣等,被譽為「30年代文學洛神」。1911年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27年在哈爾濱就讀東省特別區立第一女子中學,接觸五四運動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尤受魯迅、茅盾和美國作家辛克萊作品的影響。1930年為了反對包辦婚姻,逃離家庭,困窘間向報社投稿,並結識蕭軍,兩人相愛,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5年首次以蕭紅為筆名,出版了小說《生死場》。夏志清稱蕭紅為「二十世紀中國最優秀的作家之一」。與『』蕭軍『』,『』端木蕻良『』合稱為『』東北作家群『』。
內容簡介:
《呼蘭河傳》是蕭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以作者的童年回憶為引線,描繪了上世紀20年代東北小城呼蘭的種種人和事:不斷給人帶來災難的東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舉」——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檯子戲、四月十八娘報廟會;令人心碎的小團圓媳婦的慘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馮歪嘴子一家的艱辛生活……作品通過追憶家鄉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以更加成熟的藝術筆觸,寫出作者記憶中的家鄉,一個北方小城鎮的單調和美麗、人民的善良與愚昧。小說的風俗畫面並不僅為了增加一點地方色彩,它本身包含著巨大的文化含量與深刻的生命體驗。
創作歷程:
《呼蘭河傳》,長篇小說,1940年寫於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這部作品是蕭紅後期代表作,通過追憶家鄉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表達出作者對於舊中國的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的否定。講述了作者的童年故事。作家以她嫻熟的回憶技巧、抒情詩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造就了她 「回憶式」的巔峰之作。茅盾曾這樣評價她的藝術成就: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種「孤寂與苦悶」的情懷,其實也可以從這一角度予以理解。
媒體評論:
《呼蘭河傳》以更加成熟的藝術筆觸,寫出作者記憶中的家鄉,一個北方小城鎮的單調的美麗、人民的善良與愚昧。蕭紅小說的風俗畫面並不僅為了增加一點地方色彩,它本身包含著巨大的文化含量與深刻的生命體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當然,最值得重視的是這部作品的獨特的藝術個性。茅盾對此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堪稱精當——
「但是我卻覺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傳,所以更好,更有意義。
「而且我們不也可以說: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它於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這美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論蕭紅的〈呼蘭河傳〉》)
「她寫的都是生活,她的人物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活的。不管是喜是悲都能使我們產生共鳴,好像我們都很熟悉似的......她是憑個人的天才和感覺在創作。——胡風
藝術特色:
美和追求美是人類固有的天性,人們欣賞自然的美,創造生活的美。而作家藝術家們開墾出人類美的藝苑,以自己的才華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態的藝術之花,為人類生活增添無比絢麗的色彩。
在中國三十年代文壇上,年輕的女作家蕭紅以她清新自然的筆融描繪了東北邊陲小鎮呼蘭河的風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獨特的藝術個性,為世界文苑開出一朵美而不艷的奇葩。
⑤ 茅盾的《野薔薇》文集是如何體現小說的復調性的
二 然而,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有時傳統文化中負面的保守的觀念仍會如磐石般牢踞於人的意識深處,於是也有些知識女性就常常在傳統和現代這兩個極地之間艱辛地奔走,並一次次地承受靈魂撕裂的劇痛,有的甚至跌入到死亡的深淵。 「她站在床沿,全身發抖,眼睛裡充滿了血。她再不能想了,只有一個念頭在她的脹痛到要爆裂的頭腦里疾轉:宣布那一些騙人的解放自由光明的罪惡!死就是宣布!她不讓自己猶豫似的將頭頸疾鑽入絲帶的環內,身體向外一側,兩腳便離了床沿。」⑤環小姐並非是個悲觀厭世主義者,就在她將頭頸鑽入絲帶環內的一剎那,她仍記起十七歲那年的新思潮怎樣激動她的靈魂,她怎樣渴望新的光明,夢想著新的幸福,慶幸自己尚未訂婚,怎樣暗示給姑母,表示自己的婚姻要自己做主,怎樣半驚半喜地接近男性。彷彿這一切就在昨天,終於吮盡了戀愛自由的糖衣嘗到了中心的苦味發現自己已有身孕,而愛人又「為了更神聖的事業」離她遠去時,無可奈何,只有把自己交給了死神。 傳統文化的男性主體意識最突出的表現之一,就是成就了「經典性」的「貞節觀」。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則必須「從一而終」,一旦女人失去貞潔,就只得以死謝罪成為「節婦」「烈女」。如果我們循著環小姐失戀後自責、憂疑、恐懼、神經高度緊張以致決定自殺這一心理軌跡,不難看出,促使環小姐自殺的不僅僅是事件本身和人物性格的軟弱,更重要的是傳統文化這張巨網對她的覆蓋窒息,是封建文化中的貞節觀對人物命運的支配操縱。 如出一轍,《曇》中的韻女士也經歷了環小姐同樣的遭際。雖然她沒有像環小姐那樣把自己的脖頸塞進絲環,但她所表現出的對「父命」無力反抗的逃避主義哲學,對愛情既嚮往又膽怯的投降主義,均說明傳統的知識女性,要想真正走上自由戀愛的幸福之路,步履是何其艱難。 《一個女性》則從另一個角度抨擊了傳統文化中負面因素對個體生命的戕害。 要理解這一點,我們不得不審視瓊華的心理發展過程。初次露面的瓊華,才是一個初級中學畢業的小姑娘,美麗單純,充滿幻想。在她正欲拭足踏入社會之時,生活就給她上了冰冷的第一課:「遺產事件」。所謂「遺產事件」,無非指張彥英是「遺腹子」。一些惡意的謠言家就說他是從哪兒抱來的棄兒,這在素重「身家清白」的鄉間彷彿犯了彌天大罪,人人得兒唾罵之。儒家文化歷來以家庭血緣作為結構宗法體系的經緯線;以「名分」「清白」作為封建宗族社會最重要的道德准則。「名不正則言不順」,人們可以為「名分」「清白」犧牲實際的幸福。這種文化形態的極度發展勢必導致人格的萎縮和價值觀念的混亂。「在這里,姨太太、童養媳,都看做良風美俗;丈夫在外面宿娼,妻子在家裡偷漢,生了兒子,因為有名義上的父母,社會便不以為怪」⑥。張彥英這番憤激之詞,道出了人情世態殘酷的一面。對瓊華這位天真的小姐來說,她一向在美幻的仙鄉里做夢,何嘗想到現實人生真有如此丑惡。 瓊華的「人生第二課」,是因「替身家不清白的張彥英辯護過」而招致各種謠言對她的攻擊,而且一些惡言竟來自一些在自己面前揭露別人的「忠誠義士」。如果說「遺產事件」讓瓊華第一次目睹了事態的炎涼,而人性的虛偽、人心的險惡更讓瓊華痛苦、迷惘,逼她陷入對人類幻滅的深淵……如此遭際,原因到底在哪裡?僅僅是替張彥英辯護的三言兩語?固然這也是激起人們同仇敵愾的重要原因,顯示了這個有多家望族的小鎮,「名分」「清白」是多麼合乎世道人心,更重要的是瓊華發出了與整個小鎮口徑不同的聲音,這才大大觸傷了人們情感。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皇權統治,「一言堂」的家長制輿論導向,使得個體的思想意志被消解逐漸演化為一種庸眾心理。這種心理習慣已積淀成為國人判斷是非、處理人際關系的常見情感形態。如此氛圍下,難怪瓊華就如奧尼爾名劇中的那隻貿貿然闖進社交名流雲集的歡樂場中的大毛猿,因其「不通時宜」,自然只有被作弄的份了…… 然而,瓊華畢竟不是毛猿,於是她努力藏起「真我」,用她內心鄙夷的「假我」與人周旋,然而這「假我」卻幫助她在社會上步步高升,她成了交際的明星,成了一鄉的女王。 瓊華不愧為本土文化熏陶成長起來的知識女性,憑她的機警稍一變通就搭住了傳統文化的脈息。而這一「高升」也正說明了傳統腐朽勢力之強大。古薇園十七初度的生日慶典是瓊華生命輝煌的頂點。但這輝煌也恰如曇花一現。隨著父死母病,家道中衰,周圍的一片獻媚之聲遽然離她遠去。她終於經受不住一系列打擊,滿懷對愛的渴望,對這世界的怨恨,凄凄惶惶地死去…… 瓊華的死,極容易讓人聯想起魯迅那句關於悲劇的名言:「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在此,一個年輕、純真、充滿熱情的生命的毀滅,所激起的情感不僅僅是崇高和惋惜,更多的還是深深的思索。 我們回溯環小姐、韻女士、瓊華的生命歷程,經歷她們怎樣由純真的嚮往,積極的抗爭,終至沉淪、滅亡的命運,不僅讓人聯想起那個當穩了奴隸,「嘴角漸漸有笑影」、「臉色也漸漸紅潤起來」的祥林嫂。置祥林嫂於死命的不僅僅是以魯四老爺為代表的封建惡勢力對她的脅迫,更是精神的貧困,是她意識深處那塊封建文化的磐石對她的窒息和壓迫。誠如葉子銘評說的,環小姐、韻、瓊華只是「屈服於舊傳統舊勢力的壓力,在人生的路上苦悶,彷徨,終於成為封建主義犧牲品的女性」⑦。與祥林嫂比,雖然她們所處時代不同、身份各異,但亦如茅盾所期望的「寫一些『平凡』者的悲劇的或黯澹的結局,使大家猛省」⑧。站在歷史的高度,寫出封建文化對國人精神的戕害,茅盾和魯迅有異曲同工之妙。 茅盾是一個非常理性的小說家,他的一些作品幾乎可以看作為中國三十年代社會「史詩」,無論是《腐蝕》《子夜》,還是《春蠶》《林家鋪子》,均為我們展示一系列社會重大事件,顯示一個社會革命家的卓識韜略。《野薔薇》是個例外,雖然在寫作《創造》時也是「有意為之」,為了輿論界對《幻滅》的批評進行一些辯白,要說明在大革命過程中,雖然有慧女士、靜女士那樣些對革命幻滅、動搖、軟弱的知識女性,但也有像嫻嫻那樣性格剛毅的女子。可因為茅盾當時的胃病、神經衰弱,蟄居上海、東京,「離開劇烈斗爭的中國社會很遠」,「過的是隱居似的生活」,「沒有新題材」⑨。這使得他有足夠的心理空間對「五四」以來的文化走向進行較理性的反思。也使得《野薔薇》集中的作品均不同與他後來小說創作中表現的關於「社會——政治」的理性內容。這種「本我」的書寫方式,也就使得嫻嫻、桂、環、韻、瓊華們一不小心逸出了作者一貫的理性創作思維模式,讓她們在詩與散文——傳統與現代之間,演繹她們作為「平凡者」或精彩或黯淡的人生。這種「本我」的書寫方式,也使得嫻嫻、桂、環、韻、瓊華們迥異於靜女士、孫舞陽、章秋柳們,由於受某種政治理念的規約而顯示的人物內心情感的單一。 短篇小說的創作,在茅盾的整個創作實踐中不是最主要的成就。《野薔薇》輯錄的也只有五個短篇,但作為茅盾的第一個短篇小說集,《野薔薇》所呈現的獨特的創作視角和藝術功力,不能不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回望這束帶刺的「野薔薇」。 參考資料: http://qkzz.net/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18100&ID=387768
⑥ 急求矛盾某一作品中的某一個「時代女性」形象的簡析800字以內
茅盾 《創造》 君實對嫻嫻的愛情是不純粹的,他們在愛情中地位是不平等的。在很大程度的思想上,君實是將嫻嫻看作自己親手編織的籠中的畫眉鳥,他所要的是嫻嫻永遠安安份份地住在他編織的思想籠中。
這沖出思想牢籠的嫻嫻是一位從「在家從父、出嫁從夫」的封建倫理社會中覺醒、思想獨立的新一代女性。《創造》是從君實的視角來敘述的。嫻嫻的被創造過程是由其回憶出的,但嫻嫻的新女性形象卻更多地從其語言中看出來,她比丈夫更清楚自覺的覺醒是她的功勞,也知道這對於君實來說是「你真真的玩了黃道士召鬼的把戲」知夫非若婦啊,她明白指出丈夫的保守與落後「君實,你,還抱住了20歲的理想,以為推之四海皆準,俟之百世而不惑」她看到社會是發展的,她有「娜拉出走」的勇氣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也許是我先走了一步」「倘使少爺不趕上去,她不等候了(王媽轉述)」嫻嫻的語言不僅是對其精神世界的展示,也是當時渴望獨立、進步女性群體的聲音。 雖然她仍是傳統的,卻呈現一種完全積極、開放的態勢,顯示傳統文化對現代文化的擁抱接受。她不安於在家庭的小圈子裡任憑君實創造了,要沖出束縛她行動的桎梏。她不囿於君實的「理想」,而是按自己的個性追求勇往直前。正如君實所煩惱的:「他破壞了嫻嫻樂天達觀的思想,可是唯物主義代替著進去了;他破壞了嫻嫻厭惡政治的名士氣味,可是偏激的政治思想又立即盤踞著不肯出來了;他破壞了嫻嫻嬌羞嫻靜的習慣,可是肉感的,要求強烈刺激的習慣又同時養成了。」真是黃道士召鬼,燒符念咒時,惟恐鬼不來,等到鬼當真來了,又怕得什麼似的,抱怨那鬼太獰惡,不是他理想中的鬼。開放與保守,勇敢與怯弱,兩種不同的文化心理,構成了嫻嫻與君實的主要矛盾。反映在「五四」大革命這樣的歷史變革時期,人們在繼承傳統文化和接受現代文化問題上存在的矛盾,從而提出應怎樣繼承傳統建設現代新文化這個重要的命題。從這個意義上講,《創造》無疑具有象徵意義。
在這些傳統的寫實主義手法之外,茅盾還運用了一些象徵主義手法來起「畫龍點睛」的作用,「點化」出人物的內心,使其形象更加鮮活。在寫到君實面對嫻嫻這「嬌冶的誘惑」時的心理就用了這洋裝書為其情感的承載物。「那一疊正襟危坐的書籍也忍不住有些心跳了」。「正襟危坐」的道學先生的態度與「忍不住」「心跳」恰到其位地寫出其思想的斗爭,其滑稽令人忍俊不禁。如同嫻嫻般純潔的象牙兔的肚皮上被刀刮過的「丈夫」二字,寫出嫻嫻對「夫者天也」傳統思想的反抗。除此之外,這些具有象徵性細節的描寫還可能是作者透露給我們的人物潛意識的信息。君實「15歲以後沒有夢」這很可能是那時他已計劃好了自己的人生,而如今又有了夢,是否意味著是嫻嫻覺醒也刺激了君實潛意識的反醒,然而君實所做的卻是「不祥之夢」 所以他最終是否會聽嫻嫻之言「趕上去」,可能作者也不確定吧。
⑦ 寬解安慰的成語是。
寬解安慰的成語是:百般撫慰。
百般撫慰的意思是:用各種方式進行安慰。撫慰:安慰。
出自:《中國通史》(第九冊)第十一章第三節:「代宗對於河北安史降將雖然一味姑息,百般撫慰,但他們並未感恩戴德,反而視為軟弱可欺。」
示例:老婦人於是百般撫慰,把自己年輕時撫慰孩子的語句,背了出來。
詳細解釋:
1、百般
指各式各樣指採用各種各樣的方法。
出自:茅盾《色盲》五:「用了絕大的努力,自己又百般譬說,再輔以何教官的辛辣尖刻的教義,他僅能在倦極以後蒙朧入睡。」
示例:曹禺《北京人》第一幕:「[ 曾皓 ]自己又沒有什麼治生的本領,所以心中百般懊惱。」
2、撫慰
撫恤、安慰。是幫助別人從錯誤、憂慮中醒悟過來。
出自:茅盾《創造》一:「雖然君實隨後又溫語撫慰,可是嫻嫻整整有半天納悶。」
示例:《醒世恆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又請石小姐出來,再三撫慰,連養娘都用許多好言安放。」
(7)茅盾創造嫻嫻擴展閱讀:
百般撫慰的同義詞:
1、自我安慰
指自己安慰自己,通常指一種心理暗示或心理慰藉的現象。
出自:鄧小平《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時的講話》:「我看沒有這種自我安慰的根據。」
示例:但是,這種自我安慰隨著正義與發展黨在今年七月大選中獲得巨大勝利後而逐漸變得蒼白無力。
2、聊以自慰
聊:姑且,勉強。以:用。自慰:自我安慰。姑且用來安慰自己。
出自:魯迅 《集外集拾遺·文藝的大眾化》:我所聊以自慰的,是還有一個「阿」字非常正確,絕無附會假借的缺點,頗可以就正於通人。
示例:我不喜歡唱歌,只因太寂寞,就唱幾句聊以自慰罷。
⑧ 民國時期的文壇泰斗人物你推崇哪一位
魯迅、郁達夫、張恨水、林語堂、王國維
⑨ 《茅盾短篇小說》txt全集下載
茅盾短篇小說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一
靠著南窗的小書桌,鋪了墨綠色的桌布,兩朵半開的紅玫瑰從書桌右角的淡青色小瓷瓶口邊探出來,宛然是淘氣的女郎的笑臉,帶了幾分「你奈我何」的神氣,冷笑著對角的一疊正襟危坐的洋裝書,它們那種道學先生的態度,簡直使你以為一定不是脫不掉男女關系的小說。賽銀墨水盒橫躺在桌子的中上部,和整潔的吸墨紙版倒成了很合式的一對。紙版的一隻皮套角里含著一封舊信。那邊西窗下也有個小書桌。幾本卷皺了封面的什麼雜志,亂丟在桌面,把一座茶綠色玻璃三棱形的小寒暑表也推倒了;金桿自來水筆的筆尖吻在一張美術明信片的女子的雪頰上。其處凝結了一大點墨水,像是它的黑淚,在悲傷它的筆帽的不知去向;一隻刻鏤得很精緻的象牙的兔子,斜起了紅眼睛,怨艾地瞅著旁邊的展開一半的小紙扇,自然為的是紙扇太無禮,把它擠倒了,——現在它撒嬌似的橫躺著,露出白肚皮上的一行細綠字:「嫻嫻三八初度紀念。她的親愛的丈夫君實贈」。然而「丈夫」二字像是用刀刮過的。……
⑩ 矛盾的短篇小說《創造》是想表達什麼意思啊哪位大神能給深刻的分析一下
想像的世界,想像的情感,想像的女人,需要創造。創造就是一條絕路!
讓人看到的是冷版靜、客觀。他權沒有讓那紛繁復雜的文化教育影響大家美好的心境,它從從容容地走進一個殷實的小資之家中,通過塑造這么一個呼吸著時代新鮮空氣而又受錮於封建傳統意識形態的「半新不舊」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及其妻子嫻嫻的覺醒來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