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屈原創造出的新詩體被後人稱為什麼其代表作是什麼
屈原創造出的新詩體被後人稱「楚辭」。其代表作是《離騷》。
2. 屈原創作的新詩歌體被後人稱為什麼,他的代表作品是什麼
騷體 《離騷》
3. 屈原的新體詩歌後人稱為什麼
樓主說的應該是《離騷》吧,楚辭只是文學體裁,不是書,這種體裁後來也被稱為「騷體」,有一個詞叫「風騷」指的就是《詩經》里的十五國風與《離騷》,意指文才,趙翼詩中就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之句
4. 屈原創造了的詩歌體裁是什麼有什麼特點
楚辭
楚辭是一種在戰國時代由楚國的詩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華,融合上古神話傳說,創造出的一種新體詩。楚辭打破了《詩經》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對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一次大的解放,也開啟了我國史詩上的第二個春天。楚辭採取三言至八言參差不齊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據需要而任意擴充。形式上的活潑多樣使楚辭更適宜於抒寫復雜的社會生活和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
5. 屈原開創了什麼新詩體
「楚辭體」。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
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中的中的「國風」並稱為「風騷」 。「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漢王朝定都關中後,便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楚辭」的不斷傳習、發展,北方的文學逐漸楚化。新興的五、七言詩都和楚騷有關。漢代的賦作家無不受「楚辭」影響,漢以後「紹騷」之作,歷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詩句抒發自己胸中的塊壘,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這是屈原文學的直接發展。
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跡為題材的詩、歌、詞、曲、戲劇、琴辭、大麴、話本等,繪畫藝術中如屈原像、《九歌圖》、《天問圖》等,也難以數計。
所以魯迅稱屈原作品「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 乃甚或在《三百篇》(《詩經》)以上」(《漢文學史綱要》)。著名詩人郭沫若曾為其編劇《雷電頌》,以紀念其事跡。
6. 屈原創造的詩體被後人稱為什麼
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
7. 屈原創造了什麼詩體
騷體,亦可稱為「楚辭體」。
騷體是屈原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所創造的一種抒情韻文,以《離騷》為代表,一般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參差,多六、七言,以「兮」字作語助詞。另外,過去有人總結過,「騷」調以虛字為句腰,腰上一字與句末一字平仄相異為諧調,平仄相同為拗調;《九歌》以「兮」字為句腰,句調諧拗亦同。騷體可以稱詩,亦可以指賦。漢以後署名蔡琰的騷體《悲憤詩》後半部分,韓愈的《復志賦》,柳宗元的《懲咎賦》、《閔生賦》等均可歸入騷體類。 騷體主要作家:屈原、宋玉、蔡琰。代表作品有《九歌》、《離騷》等 較之屈原以前的詩歌形式,騷體詩主要有以下特徵: 一是句式上的突破。屈原創造了一種以六言為主,摻進了五言、七言的大體整齊而又參差靈活的長句句式。這是對四言體的重大突破。 二是章法上的革新。屈原「騷體」不拘於古詩的章法,放縱自己的思緒,或陳述,或悲吟,或呼告,有發端,有展開,也有回環照應,脈絡又是極其分明的。 三是體制上的擴展。屈原以前的詩歌大多隻是十多行、數十行的短章。而他的《離騷》則長達372句、2469字,奠定了中國古代詩歌的長篇體制。
8. 屈原,字____,戰國時期____國人,又因以屈原作品《____》為代表,所以,後世也稱此詩體為_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辭賦家)
屈原(大約公元前340-前278),中國東周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華夏族[1]。出生於楚國丹陽[1-2],名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一生中寫過許多著名的愛國詩篇,後來由於楚王不接受他的愛國主張,致使國土淪喪,他滿懷憂憤之情,跳江自盡。從而,世人為了紀念他,便有了端午節。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他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後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憂國憂民的屈原在長沙附近汨羅江懷石自殺,端午節據說就是他的忌日。他寫下許多不朽詩篇,成為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
主要作品有《離騷》、《九章》、《九歌》等。在詩中抒發了熾熱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表達了對楚國的熱愛,體現了他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和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並稱「風騷」二體,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積極影響。
任職高位
《史記·屈平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識(,四聲),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
關於屈原所任楚懷王左徒一職,古今學者多有解釋,現擇其要者而舉之:
1、張守節說:左徒是左右拾遺之類的官。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屈原列傳》說:「左徒蓋今左右拾遺之類。」但據近現代學者褚斌傑、趙逵夫等人考證,認為後世的拾遺實為言官,可以上書言事而無實權,唐代的拾遺官階只是「從八品上」,同《史記》中的所述屈原所從事的政治活動不相稱。陸侃如《屈原評傳》說:「左徒是左右拾遺之類的官,僅次於令尹。」
2、林庚說:左徒是太傅之類的官。林庚《民族詩人屈原傳》所附《四注·說左徒》一文中,在引《史記》關於春申君為楚之親信,任左徒再升令尹的記述後說:「左徒所以說是宮廷的親信,因為是親信,所以侍從太子,其情形大約如賈誼之為『長沙王傅』,秦因此也稱黃歇為『太子之傅』。」
3、游國恩說:左徒是令尹的副職。游國恩在《屈原》一書中說,據《史記·楚世家》:「考烈王以左徒為令尹,封以吳,號春申君。」因此認為左徒之職似乎僅次於地位最高的令尹,也許就是令尹的副職。
4、趙逵夫說:左徒是行人。趙逵夫在《屈原與他的時代》中有《左徒·征尹·行人·辭賦》一文。在該文中,他從出土的文物及相關資料進行考證,認為「徒」、「尹」二字是雙聲假借。並舉《離騷》「濟沅湘以南征」,《九歌》「駕飛龍兮北征」,又引《爾雅·釋者》:「征,行也。」說「征尹」之取義,同於中原國家所謂「行人」,是指負責外交的官員。
5、湯炳正說:左徒是左登徒。湯炳正在《屈賦新探·左徒與登徒》一文中認為,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簡上記載的官職有「左登徒」、「右登徒」字是古代典籍中「升」字的通假字,「升」字古音跟「登」字完全相同,並且互相通假,因此,「左徒」是「左登徒」的省稱,在楚國朝廷上屬於大夫級別。同時,湯炳正也對「左徒」的職掌進行了說明,認為「左徒」雖兼管內政、外交,但從《屈原列傳》,尤其是《春申君列傳》的記述來看,他們的主要活動都在外交方面。如屈原的幾次使齊及其與張儀的斗爭等方面都可以證實。
6、聶石樵說:左徒是僅次於宰相的官。聶石樵《屈原論稿》說:「令尹就是宰相,可見左徒是僅次於宰相的官。」詹安泰在《屈原》一書中認為:「我們根據後來春申君、黃歇以左徒為令尹,就可以看出,左徒在當時是一個僅次於令尹(宰相)的高官。」並說:「左徒升級就可以做令尹。」
7、姚小鷗說:左徒是太僕之類的官。姚小鷗在《〈離騷〉「先路」與屈原早期經歷的再認識》一文中,考證《離騷》「來吾道夫先路」的「路」就是「輅」,是楚王的乘輿,與下文「恐皇輿之敗績」相合。進而考證了「左徒」的職掌,認為「左徒」是相當於後世「太僕」一類的官職。姚小鷗所說的「太僕」,據《周禮·太僕》載:「太僕,掌王正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掌諸侯之復逆。」為此,姚小鷗說:「《周禮》中『太僕』一職為下大夫,其爵位並不高,但職掌甚為重要。」並認為「左徒之職約與《周禮》中的『太僕』相當」。
8、王一軍說:左徒即楚懷王左司徒。王一軍在《屈原左徒即左司徒考》(《現代語文》2010年第8期)中指出司馬遷《史記》中的屈原為楚懷王左徒即左司徒之略寫。根據《屈平列傳》中的相關記述,屈原所任職務即起草憲令接遇賓客應對諸侯與《周官書》所規定的大小司徒職守相近。楚人尚右,故右司徒為
9. 屈原創作的新體詩歌被後人稱為什麼
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10. 屈原創造的一種新的詩歌體裁叫什麼
①楚辭體:復是戰國時期楚國制屈原所創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後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