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炎帝創造生活美好

炎帝創造生活美好

發布時間:2020-12-18 06:23:26

㈠ 發揚炎帝精神,建設大美高平作文500

誰不說俺家鄉好
「高平是我的家,高平是我的家。羊頭山下,是我家,梨花飛
雪小麥揚花,五穀正發芽。神農炎帝講述著華夏文明,烏金熱土告
訴你今天的變化!」
是的,我的家鄉就是高平。它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是聞名全國
的煤鐵之鄉、黃梨之鄉、生豬之鄉和上黨梆子戲曲之鄉。它集榮譽
於一身,散發著無窮的魅力。不僅如此,據考古發現,最晚在舊石
器時代,高平已有人類聚居。可見其歷史悠久。高平,是我們山西
地廣物博的大地上的一顆耀眼的明珠,它源遠流長,多姿多彩。孕
育著無限生機與希望。
遠望一片片田圃縱橫的大地,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新綠。那大
路旁一棵棵挺拔而俊俏的松柏樹,扣動著的是生命的連環,折射著
的是幸福生活的寫照!一棵棵小苗兒破土而出,隨風搖擺著婀娜的
身姿,更給這大好的高平增添了無限的生機。身旁,是一排排拔地
而起的小樓房。天邊,是一座座連綿起伏的群山,或淡或濃,或青
或藍,似用水彩勾勒的一幅中國畫。
每當春姑娘邁著輕盈的步伐把大地塗綠,總會看到農民們辛勤
的在田間地頭里播種下希望的種子;每當烏雲把太陽請走下過傾盆
大雨之後,萬物都顯得那麼可愛,連空氣也忍不住「新鮮」一把;
每當落英繽紛的時節,大地泛出金黃色,農民伯伯的臉上就增添了
一分喜悅;每當嚴冬發怒把大地描成白色時,青松依然在同北風作
斗爭,不畏不懼。
每當我聽到定林寺里那裊裊的鍾聲;每當我看到千佛山的「路
迢迢而遙不可及」;每當我聞到山西古樸的陳醋那種氤氳著的酸味
;每當我摸到開化寺里那承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惟妙惟肖的壁畫
;每當我想起古老的神農在高平這塊大地上辛勤勞作的身姿時;我
會想,是什麼創造了這樣的大美高平?我會贊嘆,高平竟也有這樣
一般撩人的風情萬種!
每當我站在羊頭山上全身心地鳥瞰高平這座美麗而古老的城市
,我彷彿領略到了高平真正的內涵,彷彿找到了高平的生活節拍,
我的內心才深刻的體會到了「江山如此多嬌」。待到廣場上那「迪
斯科」的音樂響起,安享天倫的老人們隨歌而舞,我又找到了高平
人生活的真實寫照。「望開化古寺,高大精湛;神農古鎮,源遠古
老;羊頭山、大糧山的高聳令人稱奇贊妙!」精妙地點出了高平的
本質。
高平,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寶地。還記得廉頗大將軍在戰場上馳
騁的身姿。還記得長平之戰上將士們那沖天的戰斗聲勢。「立志報
效祖國,征戰沙場」的誓言在我耳邊響起,精忠的赤魂點染了高平
,戰場上的血河流淌著戰士們的英魂。戰士們的英魂演繹著精忠報
國的歷史!
啊,艷麗多姿的高平,我為你喝彩

㈡ 炎帝故里美如畫 大美高平萬象新作文800

炎黃二帝與堯舜禹的傳說

黃河和她的兒女們,是如何從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時代的門檻的,要揭開這個謎底,除了依靠考古文物資料外,還要利用古籍記載的許多遠古神話傳說。炎黃二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便可幫助我們探明黃河及其兒女從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時代的某些軌跡。

黃帝和炎帝其實並不是皇帝,而是古書記載中黃河流域遠古時代的兩個部落首領。黃帝和炎帝都出生於黃河的支流渭河流域,當時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時代。傳說他們都是「有熊國君」少典氏的後裔,「昔少典娶於有氏,生皇(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這里所說的「生」,並非說黃帝和炎帝是少典氏親生,而是說他們都是少典氏的後裔。「黃帝以姬水成」,是說他在姬水岸邊長大,因而以姬為姓。姬水當即古漆水,發源於今陝西麟游縣西部偏北的杜林,在今武功縣匯入渭河。姜水為渭河支流歧水下游的一段,即今之清姜河,在陝西寶雞匯入渭河。這就是說,炎黃兩個部落,最初的活動地區都在黃河的支流渭河的上游地區。

傳說黃帝原姓公孫,因長於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因是有熊國君之苗裔,又稱有熊氏。他「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伶俐),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後來被推舉為部落首領,率部遷徙到陝西北部定居。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了尋找更加平坦、開闊、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達今陝西的大荔、朝邑一帶。那裡的黃土地給了他們發展農業的便利條件,但不時出現的乾旱又困擾著他們,迫使他們去繼續尋找理想之所。於是,黃帝又率領族人從大荔、朝邑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麓進入汾河谷地,再向東北遷移,到達今河北涿鹿附近。那裡有由桑乾河、洋河沖積而成的適宜農耕的寬闊谷地,附近還有可供狩獵的山林,他們覺得環境非常優越,就定居了下來。

就在黃帝率領他的部落東遷的時候,炎帝也率領他的族人開始長途跋涉。炎帝又稱赤帝,一說他降生於厲(烈)山即今湖北隨州市厲山鎮,一說他降生於常羊即今陝西寶雞神農鄉常羊山,「育於姜水,姜姓,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同是為了尋找理想的定居之地,他也率領部落東遷。但走的路線與黃帝不同,他們先是沿渭河東下,到達今河南西南部,再順黃河東下,到達現在的豫東地區,在那裡安頓了下來。

那時候,隨著私有財產的出現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領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權。部落之間為了爭奪生存空間,為了互爭雄長,經常發生戰爭。一些部落首領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內行刀鋸,外用甲兵」,也發動掠奪財富、奴役其他氏族部落的戰爭。這種戰爭加劇了社會的分化,給正常的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威脅,但氏族制度調節社會矛盾的習慣法此時又已喪失作用,對此顯得無能為力。面對日益增多的戰爭,具有血緣關系的親屬部落便互相聯合起來,結成聯盟,進而結成范圍更大的聯合體。炎、黃兩大部落這時也都使用武力征討四方,擴大自己的勢力,從而引發大規模的沖突。雙方在阪泉(今河北懷來)進行了三次大戰,黃帝指揮屬下的熊、羆、貔、貅、、虎六個氏族,與炎帝部落殺得天昏地暗,炎帝部落遭到慘敗,只得繳械投降。由於這兩個部落有血緣親屬關系,黃帝沒有屠殺炎帝部落,而是和他們結成部落聯盟,黃帝便成了炎黃部落聯盟的首領。炎黃部落聯盟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日後華夏族的雛形。

後來,定居在山東曲阜地區的九黎首領蚩尤擴展勢力范圍,又引發了與炎帝部落的戰爭。九黎即九夷,屬於東夷族。傳說蚩尤領有9個部落,81個氏族,他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如同妖魔,這可能是出自炎黃子孫對其他部落首領的故意醜化。「蚩尤作冶」,「以金作兵」,製造兵杖、刀、戟、大弩,英勇善戰,威震天下。他率領9個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西進豫東,進攻炎帝部落。炎帝部落無法抵擋,節節敗退,居地盡失。蚩尤緊追不舍,炎帝向黃帝尋求援助。黃帝於是率部迎擊,與蚩尤在涿鹿展開激戰。這場戰爭進行得極其慘烈,據說黃帝與蚩尤九戰不勝,蚩尤放出大霧彌漫了三天三夜,黃帝的部落看不清方向,黃帝之 「臣」風後受北斗星座的啟示發明了指南車,他們才得以沖出大霧。黃帝在困境中還得到玄女的幫助,製作了80面大鼓,用東海神獸夔的皮蒙鼓,用雷獸的骨頭作鼓槌,在戰斗中擂響,聲聞500里。戰斗延續了很長時間,最後在冀州進行決戰。黃帝派應龍向蚩尤進攻,應龍蓄水,擺下水陣。蚩尤請來風伯雨師,一時風雨大作,沖垮水陣,使黃帝再次陷入了困境。黃帝又請來天女旱魃阻止風雨,使天氣突然轉晴。蚩尤不知所措,部下惶恐不安,黃帝指揮大軍掩殺過去,取得最後的勝利,蚩尤和他請來的風伯雨師都投降了黃帝。黃帝便進入東夷活動的地區,他「駕象車而六蛟龍,畢言(兆火鳥)並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皇(凰)覆上」,至泰山之頂大會鬼神,並演奏了他親自作的一支激越悲涼的《清角》樂曲,以紀念涿鹿之戰的勝利。蚩尤後來被殺,一部分九黎人加入炎黃部落聯盟,融入了華夏族;一部分南下,融入南方的苗蠻之中。

涿鹿戰爭的勝利,進一步擴大了炎黃部落聯盟的勢力,發展成規模更大的部落聯合體。黃帝的權威大大提高了,集審判權、祭祀權、軍事指揮權與生產指揮權於一身。各部落均需聽從他的號令,不聽從號令的,即出兵進行征伐。他還開山修路,努力打通部落地區的隔絕,增進部落之間的交往。傳說黃帝一生「未嘗寧居」,在118歲那年出巡河南時在荊山,人們將他護送回陝北,葬在今陝西黃陵縣的橋山之上,這就是前面提到的黃帝陵。

由於黃帝後來被追尊為華夏的祖先,後人便把遠古時代的許多創造發明都歸功於他和他的「大臣」們,如說黃帝建造屋宇,開鑿水井,縫制衣冠,製造舟車弓弩,煉石為銅,創制樂律,他的妻子嫘祖發明育蠶,他的「大臣」倉頡創文字,伶倫造律呂,大撓作甲子,等等。同樣的原因,由於炎帝也被追尊為華夏的祖先,後人也將一些創造發明的功勞算到他的身上,並稱他為神農氏。在先秦的傳說中,神農氏和炎帝原本是時代不同的兩個人物,神農氏生活的時代要早於炎帝。到戰國時,人們將兩個人合在一起,稱為炎帝神農氏,說「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始嘗百草,始有醫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為市」。這些發明當然也是原始時代人們的集體創造。

盡管炎黃二帝只是傳說中的人物,他們的發明創造也都是遠古時代黃河兒女智慧的結晶,但是他們作為華夏民族先祖的象徵和中華文明奠基者的化身,還是受到後人的無限尊崇與懷念。因此,在黃河流域以及黃河流域之外的中華大地上,一直流傳著許多有關炎黃二帝的傳說,留下了許多同他們有關的名勝古跡。除了前面提到過的陝西黃陵縣的黃帝陵和寶雞市的炎帝祠、炎帝陵外,比較著名的還有山東曲阜的景靈宮,河南新鄭的黃帝故里,濟源的王屋山天壇,靈寶荊山的黃帝陵,河北涿鹿的黃帝城、黃帝泉,四川都江堰的黃帝祠、軒皇台,鹽亭的嫘軒宮、嫘祖墓,安徽黃山的黃山軒轅峰,湖南嶽陽的軒轅台,浙江縉雲的仙都鼎湖峰,甘肅平涼的問道宮,湖北宜昌西陵山、嫘祖廟,隨州的神農祠,山西高平的神農城、神農井,河南淮陽的神農五穀台,鄭州炎黃二帝塑像,湖南炎陵縣的炎帝陵,等等。這些源遠流長的傳說和名勝古跡,對於增強華夏民族的認同感,激發炎黃子孫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黃帝以後,黃河流域又先後出現了幾位傑出的部落聯合體首領,他們就是堯、舜、禹。這時已是龍山文化的晚期,處於氏族制度行將崩潰的時代。傳說中堯又稱陶唐氏,他的發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現在山西臨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堯茅茨土階」碑,堯廟村有堯廟,臨汾縣有堯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簡朴,古書說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說,他住的是用沒有修剪過的茅草蘆葦、沒有刨光過的椽子蓋起來的簡陋房子,吃的是粗糧,喝的是野菜湯,冬天披塊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但他對百姓卻很關心,部落里有人挨餓受凍,他說這是他使他們挨餓受凍的,有人犯罪受了處罰,他說這是他平時沒有管教好的緣故,自己出來承擔責任。舜又稱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今山西垣曲東北)。傳說他在接替堯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之前接受堯的考察時,曾在歷山(中條山別稱)耕田,在雷澤(今山西芮城北)捕魚,在河邊的陶城(今山西永濟蒲州鎮北)制陶,後來堯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陸西南),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後,又都蒲坂(今蒲州鎮),看來他的活動中心在現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運城市安邑鎮還有舜帝廟、舜帝陵。舜嚴於律己,而又寬厚待人。他曾幾次遭到繼母和同父異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賢惠的妻子巧設智計,才使他化險為夷。但他被推舉為首領後,卻不計前仇,寬待他的繼母和弟弟,使他的一些仇人都受到感動,一心向善。禹的先祖傳說住在河套一帶,禹的時候遷徙到今河南西部。他以天下為己任,率領百姓治理水患,發展生產,更是受到高度的贊揚。由於堯、舜、禹治理有方,當時的社會獲得很大的發展,呈現一片安寧、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無事」,他們也因此被後人尊奉為聖賢人物。

堯:
(一)

堯帝,姓尹祁,號放勛。因封於唐,故稱「唐堯」,由於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朴,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

堯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

(二)

堯,我國古代帝王,五帝之一。名叫放勛,堯是他的謚號,《謚法》上說:「翼善傳聖曰堯」。堯生於丹陵,養在母親家——伊侯之國,後來遷於祁地,所以稱堯為伊祁氏,堯以祁為姓。

堯父乃帝嚳,名蟜極,號高辛氏。帝嚳在位七十年崩,傳位給兒子摯。堯十三歲輔佐摯,封於陶地,十五歲改封於唐地,所以堯號曰陶唐氏。十八歲,堯代摯為天子,都於蒲阪。《通典》記載:「堯舊都在蒲」,《水經注》記載:「雷首,俗亦謂之堯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堯城」,《闞駰十三州記》記載:「蒲阪,堯都。蓋堯帝亦都此,後遷平陽。」

《史記》說:堯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接近他如太陽一般,遠望他如雲霞一樣燦爛。富有而不驕橫,高貴而不傲慢。黃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紅色的車駕以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測定推求歷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堯在位,天下洪水湯湯,用鯀治水,九年無功而返,又啟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他治天下五十年,問天下治與不治?百姓愛戴自己與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於是微服訪於民間,有一位老人含著食,鼓著腹,敲著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首古詩稱作《擊壤歌》。

堯帝開創了帝王禪讓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認為兒子丹朱不成器,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才。堯問四方諸侯首領:「誰能擔負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諸侯首領說:「有個單身漢,在民間。叫虞舜。」於是,堯微服私訪,來到歷山一帶,聽說舜在田間耕地,便到了田間。看見一個青年,身材魁偉、體闊神敏,聚精會神地耕地,犁前駕著一頭黑牛、一頭黃牛。奇怪的是,這個青年從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轅上掛一個簸箕,隔一會兒,敲一下簸箕,吆喝一聲。堯等舜犁到地頭,便問: 「耕夫都用鞭打牛,你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見有老人問,拱手以揖答道:「牛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於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為我打黃牛,黃牛以為我打黑牛,就都賣力拉犁了。」堯一聽,覺得這個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對牛尚如此,對百姓就更有愛心。堯與舜在田間扯起話題,談了一些治理天下的問題,舜的談論明事理,曉大義,非一般凡人之見。堯又走訪了方圓百里,都誇舜是一個賢良之才。堯便決定試一試舜。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兩個女兒觀其德;把九個男兒安排在舜周圍,讓九個男兒觀其行。把舜放進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馴服。舜頭腦清醒,方向明確,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來。堯先讓舜在朝中作虞官,試舜三年後,讓舜在堯的文廟拜了堯的先祖,堯便讓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去。

(三) 堯帝陵

[歷史文獻中記載的堯冢也有好幾處,一般認為在山西臨汾,歷代也多以這里為主進行祭祀活動。]

堯帝陵位於今中國山西臨汾市東北35公里郭村裡隅澇河北側。

相傳堯帝建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因而臨汾城南有堯廟,城東築有堯帝陵。堯帝陵周土崖環峙,河水經陵前南泄,松柏蒼翠,陵丘聳峙。堯陵高50米,繞周80米。陵前築有祠宇,相傳為唐初所建。金泰和二年(1202年)碑文記載:唐太宗征遼曾駐蹕於此,因謁堯陵,遂塑其像。元中統年間,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命修築堯陵。明成化、嘉靖,清雍正、乾隆間,都曾重修。現陵丘如故,松柏依舊。祠內有山門(門上為樂樓)、牌坊、廂房、獻殿、寢殿、碑亭等建築。布局緊湊,木雕精細,紅牆綠瓦,圍以清流古柏,相映成畫。陵前祠內立有元代以來碑碣十餘座,記述陵宇沿革和帝堯功績。其中明嘉靖十八年 (1539年)堯陵碑上刻有堯陵全圖,保存完好。

(四) 堯帝廟

堯廟位於臨汾市區南3公里處。相傳堯建都平陽(今臨汾市),有功於民,廟是後人為祭祀堯王所建。創建年代已無可考。現存建築原為清代遺物。前有山門,內有圍廊、牌坊、五鳳樓、堯井亭、廣運殿、寢宮等建築。堯王及其四大臣被喻為「五鳳」。「一鳳升天,四鳳共鳴」,五鳳樓就因此得名。堯井相傳為堯所掘,為記其功,上築一亭。廣運殿是供奉堯王的主殿,高達27米,殿宇四周設環廊,42根石柱,柱礎雕刻工精,殿內金柱子肥碩,直通上層檐下,礎石上雲龍盤繞。龕內塑有堯王像及其侍從。廟內存在碑碣10餘通,記載堯王功績及廟宇建造經過。廣運殿1998年毀於大火,後於1999年重建。



(一)

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號有虞氏,故稱虞舜。後,禪位於禹。

傳說黃帝以後,先後出了三個很出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名叫堯(yao2)、舜(shun4)和禹(yu3)。他們原來都是一個部落的首領,後來被推選為部落聯盟的首領。那時候,做部落聯盟首領的,有什麼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領一起商量。堯年紀大了,想找一個繼承他職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領來商議。堯說出他的打算後,有個名叫放齊的說:"你的兒子丹朱是個開明的人,繼承你的位子正合適。"堯嚴肅地說:"不行,這小子品德不好,專愛跟人爭吵。"另一個叫灌兜(huan dou)的說:"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錯。"堯搖搖頭說:"共工能說會道,表面恭謹,心裡另是一套。用這號人,我不放心。」

這次討論沒有結果,堯繼續物色他的繼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領找來商量,要大家推薦。到會的一致推薦舜。堯點點頭說:"哦!我也聽到這個人挺好。你們能不能把他的事跡詳細說說?"

大家便把舜的情況說開了:舜的父親是個糊塗透頂的人,人們叫他瞽叟(gu sou,就是瞎老頭的意思)。舜的生母早了,後母很壞。後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沒法說,瞽叟卻很寵他。舜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有,大家認為舜是個德行好的人。

堯聽了挺高興,決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還替舜築了糧倉,分給他很多牛羊。那後母和弟弟見了,又是羨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計,幾次三悉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補糧倉的頂。當舜用梯子爬上倉頂的時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來,想把舜燒。舜在倉頂上一見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經不知去向。幸好舜隨身帶著兩頂遮太陽用的笠帽。他雙手拿著笠帽,像鳥張翅膀一樣跳下來。笠帽隨風飄盪,舜輕輕地落在地上,一點也沒受傷。

瞽叟和象並不甘心,他們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後,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把井填沒,想把舜活活埋在裡面。沒想到舜下井後,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又安全地回家了。象不知道舜早已脫險,得意洋洋地回到家裡,跟瞽叟說:"這一回哥哥准了,這個妙計是我想出來的。現在我們可以把哥哥的財產分一分了。"說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進屋子,舜正坐在床邊彈琴呢。象心裡暗暗吃驚,很不好意思地說:"哎,我多麼想念你呀!"舜也裝作若無其事,說:"你來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幫助我來料理呢。"以後,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堯聽了大家介紹的舜的事跡,又經過考察,認為舜確是個品德好又挺能乾的人,就把首領的位子讓給了舜。這種讓位,歷史上稱做"禪(shan)讓"。其實,在氏族公社時期,部落首領老了,用選舉的辦法推選新的首領,並不是什麼稀罕事兒。

舜接位後,也是又勤勞又儉朴,跟老百姓一樣勞動,受到大家的信任。過了幾年,堯了,舜還想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子讓給堯的兒子丹朱,也是大家都不贊成。舜才正式當上了首領。

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史記》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稱為「德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野蠻走向文明的歷史轉折時期的中華文化。以農耕文化為內涵的炎帝文化,以政體文化為內涵的黃帝文化,以道德文化為內涵的舜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三座里程碑。

九疑山是舜文化的藏精之所。《史記》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在九疑這塊神奇而美麗之土地上,留下了舜帝眾多的為民服務的動人故事,留下了不少文人騷客仰游九疑山的幽怨、懷念和美好的贊譽,一代偉人毛澤東曾揮筆寫下了"九疑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的壯麗詩篇。

(二)[舜帝陵]

舜帝陵位於舜陵景區,是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九疑山風景區的目標人文景觀,是九疑山風景的目標人文景觀。是我國最古老的陵墓。

舜帝陵陵區由陵山(舜源峰)、舜陵廟、神道及陵園組成,佔地600餘畝。陵山舜源峰上小下大,呈覆斗狀,海拔600餘畝,氣勢恢宏。山北麓建有陵廟,陵廟坐南向北,規模宏大,佔地24644平方米。分為前後兩重院落,五進建築。陵廟內建有庄嚴肅穆的山門、午門、拜殿、正殿、寢殿、廂房。陵廟外有長 200米的神道。

舜陵是中國五大古帝陵之一,是中國唯一的舜帝陵墓,乃舜帝南巡崩於蒼梧之野而葬於九疑山。陵廟祭碑廓內保存的歷代祭碑36方,它們是珍貴的歷史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在古木參天的陵區內,陵廟建築上的石雕、楹聯、壁繪栩栩如生,令人流連忘返。附近有娥皇峰、女英峰、美大峰、梳子峰、舜峰(三分石)、簫韶峰、斑竹岩、舜池、舜溪皆與舜帝奏九韶之樂及二妃揮淚斑竹的傳說有關。

禹,

又稱大禹、夏禹、伯禹等,據傳姓姒氏,號曰文命。我國古籍如《尚書》、《詩經》、《禮記》、《論語》、《孟子》等,都記及禹的傳說。《尚書·禹貢》記載了禹治平洪水,定天下九州的故事。《史記·夏本紀》記載禹是黃帝的玄孫,其父鯀受堯之命治水,九年而洪水不息,為舜所殛。舜命禹續鯀之業,禹乃興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終於治平洪水,得到天下諸侯的朝服。舜後被擁戴即天子位,國號夏後。後東巡狩,卒於會稽。中國歷來史書均按上述諸古籍記載,傳播禹的業績。禹不僅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的開國之君,而且是上古最偉大的治水英雄。他吸取其父鯀堵塞之法失敗的教訓,採用疏導方法,如「導河積石」、 「岷山導江」、「導淮自桐柏」等等,引全國主要河流入海,「以四海為壑」,救民於倒懸。古籍記載他公而忘私的精神:「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記載其謙遜退讓的美德:「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避舜之子商均於陽城」,以及虛心聽取意見,自奉節儉的品格。禹是中國史籍記載中功高德劭的完人。
現代史學家顧頡剛於20年代提出禹是南方民族神話中人物的論點,認為這個神話的中心點在越(會稽),得到一些學者的贊同,並且以地史學、第四紀學、古地理學、考古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新式檢測手段,對東南沿海第四紀晚更新世假輪蟲海退時,越族在今寧紹平原繁衍生息和全新世卷轉蟲海進時寧紹平原淪為海域的過程進行了研究,認為禹的傳說表達了海進時期移居於會稽山區的越族祖先的希望而為世代所傳播,以致被移植到中原。
於今,越地仍保留著大量禹的傳說。如《越絕書》雲:「禹始也,憂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稽,爵有功,封有德,更名茅山曰會稽。」又雲: 「塗山,禹所取妻之山也,去縣五十里」。《吳越春秋》記載禹「登宛委山,發金簡之書,案金簡玉字,得通水理。」又記載禹「命群臣曰,吾百世之後,葬我會稽之山」等。今紹興所存如禹陵、禹穴、禹廟等皆為極有價值的大禹遺跡。司馬遷曾「上會稽,探禹穴」,秦始皇、宋高宗、清帝康熙、乾隆及民國時期的蔣介石等都曾親臨致祭,說明這些遺跡在中國具有無與倫比的崇高地位。禹的公而忘私的高尚精神和堅毅不拔的卓絕意志,長期來為紹興人民和全國人民所高度崇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有點多哈 慢慢看

㈢ 炎帝為人類做出了什麼貢獻

其實網路就有很詳細的解釋:
一、制耒耜,種五穀,奠定了農工專基礎。耒耜的使用屬和種五穀,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人類由原始游牧生活向農耕文明轉化創造了條件。
二、立市廛,首辟市場。據《周易

㈣ 炎帝的發明和貢獻

一、制耒耜,種五穀,奠定了農工基礎。耒耜的使用和種五穀,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人類由原始游牧生活向農耕文明轉化創造了條件。
二、立市廛,首辟市場。據《周易��系辭下》載,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農發明的以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的市場是我國貨幣,商業發展的起源和基石。
三、治麻為布,民著衣裳。原始人本無衣裳,僅以樹葉,獸皮遮身,神農教民麻桑為布帛後,人們才有了衣裳,這是人類由朦昧社會向文明社會邁出的重大一步。
四、作五弦琴,以樂百姓。神農發明了樂器,他削桐為琴,結絲為弦,這種琴後來叫神農琴。神農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這種琴發出的聲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農之和,能使人們娛樂。
五、削木為弓,以威天下。神農始創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獸的襲擊,有力地打擊了外來部落的侵犯,保衛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和勞動成果。
六、製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發明前,人們加工處理食物,只能用火燒烤,有了陶器,人們對食物可以進行蒸煮加工,還可以貯存物品,釀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對人類的飲食衛生和醫葯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為了促使人們有規律地生活,按季節栽培農作物,炎帝神農還立歷日,立星辰,分晝夜,定日月,月為三十日,十一月為冬至。
炎帝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智貴於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勤,不罰而邪正,不忿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人民無不敬戴。
炎帝還是我國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種五穀,教民醫葯,教民制陶、繪畫,教民弓箭、獵獸、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樂、舞蹈,還教民智德。可見,炎帝時期,德、智、體、美得到了全面重視和發展。

㈤ 傳說的炎帝 黃帝在生產和生活方面分別做了哪些貢獻為什麼他們被稱為中華名族的人文初祖呢

炎帝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制耒耜,種五穀,奠定了農工基礎。耒耜的使用和種五穀,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人類由原始游牧生活向農耕文明轉化創造了條件。
二、立市廛,首辟市場。據《周易?系辭下》載,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農發明的以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的市場是我國貨幣,商業發展的起源和基石。
三、治麻為布,民著衣裳。原始人本無衣裳,僅以樹葉,獸皮遮身,神農教民麻桑為布帛後,人們才有了衣裳,這是人類由朦昧社會向文明社會邁出的重大一步。
四、作五弦琴,以樂百姓。據《世本?下篇》載,神農發明了樂器,他削桐為琴,結絲為弦,這種琴後來叫神農琴。神農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這種琴發出的聲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農之和,能使人們娛樂。
五、削木為弓,以威天下。神農始創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獸的襲擊,有力地打擊了外來部落的侵犯,保衛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和勞動成果。
六、製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發明前,人們加工處理食物,只能用火燒烤,有了陶器,人們對食物可以進行蒸煮加工,還可以貯存物品,釀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對人類的飲食衛生和醫葯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為了促使人們有規律地生活,按季節栽培農作物,炎帝神農還立歷日,立星辰,分晝夜,定日月,月為三十日,十一月為冬至。
炎帝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智貴於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勤,不罰而邪正,不忿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人民無不敬戴。
炎帝還是我國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種五穀,教民醫葯,教民制陶、繪畫,教民弓箭、獵獸、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樂、舞蹈,還教民智德。可見,炎帝時期,德、智、體、美得到了全面重視和發展。
炎帝對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創業精神,奉獻精神,敢為人先的創造精神,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炎帝精神使中華後裔在與自然和社會的斗爭中,擺脫愚昧和野蠻,追求先進與文明。這種精神使華夏民族獲得了高度的團結和統一。
至於炎帝的出生地,至今沒有定論,事實上炎帝是一個神化了的人物,它代表的是遠古人類在與大自然的斗爭中改造自然集體智慧的集中體現。在今天,「炎帝」和「黃帝」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象徵被載入世界文明的史冊,中國人也稱為「炎黃子孫」。故事新解
在神農氏的諸多事跡當中,最為人們稱道和熟悉的是制耒耜、種五穀一事,這也正是神農氏之被稱為「神農」的原因所在,「神農」一詞中的「農」字就完全體現了這一偉大創舉。
農業包括種植、收獲儲備、加工食用三大步驟。在原始農業出現之前的採集漁獵時代早期,收獲儲備與食用是兩個完全獨立的過程,人們採集而儲備的東西不一定都是食用的,人們食用的東西也經常是現采現吃,並不一定是先前儲備的東西,而且人們儲備的食物也往往不是植物種籽。伴隨著陶器的出現,人們才具備了安全有效的貯藏手段,因而能夠長期儲備食物和飲水,從而把採集儲備和食用兩個獨立過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才會形成大量獲得植物種籽的需求。原始種植業開始於使用葫蘆作飲水器具的伏羲氏時代,人們最早種植的是葫蘆,在種植葫蘆的過程中,人們積累比較豐富的種植技術。到了女媧氏時代,也就是陶器時代,種植技術和對植物種籽的需求一旦結合在一起,農業的出現也就呼之欲出了。其實人們開始種植葫蘆時,也不一定是因為需求而想到種植葫蘆,很可能是兒童出於愛好和玩耍開始了葫蘆的種植。其原因有三:一是兒童有大量的空閑時間照顧、保護和管理他們的「勞動」成果;二是葫蘆籽顆粒大潔白,深受人們喜愛;三是葫蘆籽顆粒大而容易播種操作。我國許多地方民間存在著禁食葫蘆籽的風俗,大人們會用「吃葫蘆籽會長包牙」之類的話嚇唬小孩子,說明人們對葫蘆籽的重視和保護,也暗示了葫蘆栽培歷史的悠久。當我們的祖先把種植葫蘆轉向種植草類植物獲取食用的種籽時,原始農業就誕生了。
吃草治病並非人類獨有。許多動物都有吃葯治病的現象,說明早在人成其為人之前,人類的祖先就已經本能地積累了許多草葯知識。原始農業興起後,出於尋找更好的農作物種類的需要,人們在嘗食植物的同時會更加註意了解植物的特性,不僅注意有毒沒毒、可吃不可吃,更會注意了解不同植物種類、不同部位、不同器官的苦辣酸甜味道,以及寒溫特性等,從而結合原有的草葯知識形成醫葯概念,開始了醫學探索。也就是說,醫葯概念是伴隨著原始探索馴化植物為農作物的過程中形成的,是一種「無意插柳柳成蔭」式的發明。這應該就是神農氏發明醫葯的歷史真相。
要大量種植農作物,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植物種類並馴化使之成為作物品種,比如稻、黍、稷、麥、菽五穀;其次要有農具,比如耒耜;三是要掌握農時。這些都需要長期技術進步和知識積累,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即使一個人終其一生也絕難做到。所以說,神農氏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時代。
在農業發展的早期,主要技術進步表現在馴化野生植物上,經過嘗百草和試種,古人們初步確定了適合栽培的幾種主要野草,野草種類因地區而不同,收獲的種籽除一部分被食用外,人們會選擇飽滿的籽粒留作種子,這其實就是對野生動植物的馴化過程,使得栽培植物和養殖動物與其野生原種的差異越來越大,而分別成為農作物和家畜。中國人非常重視留種工作,總是千方百計地保護作物種子,甚至有「餓死不吃種子」的說法。這一習俗更加有利於農作物品種的選育工作。可以推測,在神農氏中期,中國就已經基本培育出各主要農作物品種,即五穀。
------------------
黃帝的貢獻:
文化貢獻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他推算歷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歷(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黃帝內經》數學: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制。
軍隊:風後衍握奇圖,始制陣法。
音樂: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制衣服。
醫葯:與岐伯討論病理,作《黃帝內經》。
文字:倉頡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
鑄鼎:在荊山(位於陝西中部)鑄鼎,分華夏為九州
其他:舟車、弓矢、房屋等之發明。
精神文明
發明歷數、天文、陰陽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紀年、文字、圖畫、著書、音律、樂器、醫葯、祭祀、相關畫像(19張)婚喪、棺槨、墳墓、祭鼎、祭壇、祠廟、占卜等。
政治文明
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擔任法官、後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物質文明
史書記載,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黃帝之前,田無邊際,耕作無數,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獲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穀,發明杵臼,開辟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縫織方面,發明機杼,進行紡織,製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制陶方面,製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冶煉方面,煉銅,製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鍾、銃。建築方面,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交通方面,製造舟楫、車、指南車、記里鼓車。兵械方面,製造刀、槍、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雲梯、樓櫓、炮、劍、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飯、酒、肉、稱尺、斗、規矩、墨硯、幾案、氈、旃、印、珠、燈、床、席、蹴踘等。
蚩尤與黃帝之戰
蚩尤與黃帝之戰,載籍所見,有三種說法:一說是黃帝勝炎帝之後,再勝蚩尤而鞏固帝位,黃帝與蚩尤之戰似為黃炎之戰爭的餘波;另一說是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訴於黃帝,二帝聯手殺蚩尤於中冀;三說是蚩尤作兵攻黃帝,兵敗被殺。
河北涿鹿黃帝戰蚩尤遺址第一種說法如漢代《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依附殺蚩尤」。太史公言黃帝名軒轅,國號有熊軒轅本意為車,應是指發明製作車的技術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領的名稱,如發明製作農耕工具技術稱神農氏,發明製作捕撈工具技術而稱伏羲氏,發明鑽燧取火技術稱燧人氏然。有熊國號。當時的「國」,實為部落。熊、羆、貔、貅、貙、虎為六種獸名,應是有熊部落中六個氏族的名稱,或謂圖騰。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慶縣。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縣,與阪泉相距不遠。
第二種說法見於周朝《逸周書·嘗麥解》,也是歷史上最早出現有關黃帝的記載:「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廣平之地曰阿。爭戰發生在涿鹿山下的開闊地帶,隅指角落,「九」意指多,並不限於具體數目八加一。「九隅無遺」是說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遺地。地冀指中原冀州。《爾雅·釋地》:「兩河間曰冀州」。郭璞註:「自東河至西河」。當時把黃河入海處稱為東河,河套向南流處稱西河。《周禮·職方》記:「正北曰並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屬之;「東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屬之。上古冀州位於幽、並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傳說蚩尤被殺之處,在今山西運城解州。
第三種說法如戰國至漢代的《山海經·大荒北經》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風伯雨師是農耕蚩尤部落專司氣象的巫師,後為農業氣象神,立有廟,歲時奉詞。《韓非子·十過》說:「昔者黃帝俁鬼神於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反映了風伯雨師與蚩尤部落之密切關系,因為農業部落生產的豐收部是與風調雨順分不開的。
三說孰是,今已無考查之可能與必要。對於此類滬傳千年後才被記入載籍的史前傳說,史學家注視的焦點,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學者關心的問題,則是該傳說反映出的族體的類型、文化特徵及其形成和衍變的過程。
---------------
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 又稱赤帝、烈山氏,距今約四千多年前生於姜水之岸(今陝西寶雞一帶)。他與黃帝結盟並逐漸形成了華夏族,這才有了今天的炎黃子孫。

㈥ 炎帝創造美好生話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版氏、列山氏,別號朱襄 (尚權有爭議,也有說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領尊號炎帝 )。傳說姜姓部落的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從神農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農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傳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所處時代為新石器時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爭,分別是:陝西寶雞、湖南會同縣連山、湖南株洲炎陵縣、湖北的隨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 。炎帝部落的活動范圍在黃河中下游,在姜水(一說是今寶雞市渭濱區的清姜河,一說是今寶雞市岐山縣的岐水。)一帶時部落開始興盛,最初定都在陳地,後來又將都城遷移到曲阜。相傳炎帝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發展用草葯治病;他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領導部落人民製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傳說炎帝部落後來和黃帝部落結盟,共同擊敗了蚩尤。華人(不僅漢族)自稱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精神動力。 炎帝被道教尊為神農大帝,也稱五榖神農大帝。

㈦ 炎帝發明了什麼

一、制耒耜,種五穀,奠定了農工基礎。耒耜的使用和種五穀,解決了民以回食為天的大事,促答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人類由原始游牧生活向農耕文明轉化創造了條件。
二、嘗百草,開醫葯先河。據《帝王世紀》載,神農「嘗味草木,宣葯療疾,救夭傷人命」。為嘗百草,一日之間而遇七十毒。炎帝炎帝在與大自然,與疾病作斗爭中,為後世醫葯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立市廛,首辟市場。據《周易

㈧ 炎帝生物會員登錄

www.創造美好生活拼音首字母.com

㈨ 炎帝有哪些發明

炎帝神農氏「始作耒耜,教民耕種;遍嘗百草,發明醫葯;日中為市,首辟市場;治麻為布,製作衣裳;削桐為琴,練絲為弦;弦木為弧,剡木為矢;耕而作陶,冶制斤斧;建屋造房,台榭而居」,他帶領先民所開創的農耕文化、醫葯文化、工業文化、市場文化、火文化和原始藝術等,是炎帝文化外延的具體內容,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在炎帝之前的時代,先民們不知耕種,不知米穀是重要的食物,只知採摘各種草木果實以果腹。是炎帝獨具慧眼,首倡種谷,帶領先民告別了漫長的蠻荒生活,跨過了通向文明時代的門檻。《管子·輕重戊》曰:「神農作,樹五穀淇山之陽,九州之民乃知穀食。」《新語·道基》說,古時「民人食肉飲血」,炎帝神農「以為行蟲走獸難以養民,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穀」。《周禮·天官·疾醫》雲:「五穀,麻、黍、稷、麥、豆也。」《風俗通義》載:「神農悉地力種谷疏。」《國語·魯語上》載:「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能殖百穀百疏。」疏通蔬,即蔬菜,如白菜、莧菜等。《炎陵志》引《考古原始》雲:神農之世,炎帝「作鉏耨,以墾草萊,教民種瓜蓏」,瓜即瓜菜,如冬瓜、南瓜、黃瓜等;蓏,是指植物果實,如桃、李、梨、桔、柚、枇等。這些都是炎帝神農氏教民耕種的生動史料記載。
炎帝神農氏在教民耕種的過程中發明了耕播工具。《周易·系辭下》載:「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禮·含文嘉》說,神農氏「始作耒耜,教民耕種」,都講到炎帝神農氏製作的耕播工具——耒耜。耒耜的創造和推廣使用,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隨著種植業的興起,人們的食物逐漸有了剩餘。於是,炎帝部落把野生的豬、狗、羊、鳥、牛、雞等進行人工飼養,既作為人的肉食,又馴其畜力服務於人,由此又出現了畜力農耕。《論衡》(東漢·王充著)載述炎帝之世,神農氏「煮馬屎以汁漬種者,令禾不蟲」,便是當時畜牧飼養業的寫照。
除文獻記載外,炎帝神農氏時代的許多遺址遺物也為當時的農耕文明提供了確鑿的例證。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了當時的谷殼和蔬菜、瓜籽;長江中下游的河姆渡、萬年仙人洞、圩墩、崧澤、馬橋、梅堰遺址,以及黃河流域的裴李崗、磁山、北首嶺遺址,都發現了那時的水牛、黃牛頭骨。在黃河下游的壽光縣城南孫家集鎮古城堡遺址,還出土了那時的大量祭奠用的豬、狗骨架等。
炎帝首創的農耕農作,及其後來在中華民族普遍的使用與發展,是炎帝神農氏對中華民族做出的最大貢獻。

閱讀全文

與炎帝創造生活美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