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淺談語文教學中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個人認為,語文教師不應該只做一個教書匠,而應該作為一個雜家。什麼都要知道版一些,什麼都要懂一權些,什麼都要關注一些。只有這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隨時給學生補充各種知識、隨時引導學生對事件的看法、隨時指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② 淺談如何創造性地使用小學英語教材
《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提出:在英語教學中,除了合理有效地利用教科書外,還應該積極地利用其他課程資源可見,在新課程理念下,課本不是教學的全部內容,教材是可變的、發展的和開放的。因此,教師必須摒棄教教材的傳統觀念,樹立用教材教的教學思想,靈活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地補充和刪減 小學英語教材內容有較大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因而具有一定的彈性和伸縮性,允許使用者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取捨和補充。以使教材的內容更加符合學生的需要和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當然,我們的補充或是取捨時,不應該影響到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統性,要避免為了考試而隨意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如:在教學樂顏色單詞後,我們可以讓有興趣的學生,拿出自己的彩筆盒,上面有更多的顏色單詞,根據他們的能力和需要再補充幾個,他們一定也十分樂意接受。 二、替換教學內容或活動 教學內容和活動同樣有一定的彈性和伸縮性。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對教材中不太適合的內容或活動進行替換。 三、擴展教學內容或活動步驟 在某些教材中,教學活動的難度過高或過低的現象時有發生。如果我們認為某個活動太難,就可以擴展活動的步驟,增加幾個准備性或提示性的步驟,從而降低活動的難度。如果活動太容易,我們可以對原有的活動進行延伸。 請各位踴躍發表自己的觀點。
③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總結課後習題的知識點,看看包含哪些,自己舉幾個例子,進行重難點講解
④ 如何創造性地使用小學科學教材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捕捉發生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瞬息變化的信息。例如,上完《食鹽在水中溶解了》一課,我讓學生回家找出更多類似食鹽的物質去研究,如鹼面、洗衣粉、白糖等等。第二天,有個學生匯報時說,他在飲料中加入的冰塊也「溶解」了,我很吃驚,從表面看「融化」和「溶解」在現象上很相似,但實際上卻存在著本質的區別,因此我自編了一課《融化和溶解》。再如,《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的活動三,讓學生比較同體積清水和鹽水的輕重,教材要求學生用稱的方法比較,而學生想到了嘗、烤、用雞蛋看沉浮、導電法……有些方法是我始料不及的,對此我給予表揚肯定,並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專門自編一課《清水和鹽水的區別》,允許學生選用自己設計的方法實驗,這大大調動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也促進了學生科學態度、科學價值觀的形成。
⑤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新課改倡導教師在教學中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新的教材觀強調:教材是教學主要材料,也是為學生提供所用的學習材料,它是實現育人目標的重要媒體。我們知道,每所學校、每個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地理位置是不相同的,如果只是照搬教材進行教學,無疑會給學生理解學習內容帶來不利的因素。因此,教師要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數學課程標准》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深入研究教材的編排特點,學生通過學習要達到的學習目標,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開發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使內容生活化
數學學習的基礎首先是學生的生活經驗。現在數學教學在教學設計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理解和發展數學,密切數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系時,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就存在於自己熟悉的現實世界中。
二、讓形式多樣化
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形式是:復習鋪墊→講授新知→鞏固練習,課型單一,形式單調。而新課程下的教學形式多樣,如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等。教學類型變化和形式的多樣,使課堂氣氛活躍,動靜交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例如:在《軸對稱圖形》一單元中,通過學生自己觀察、思考,自己操作、實踐,充分認識到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名稱,與此同時,學生通過自己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及空間思維能力。在這一單元結束後,還設置了數學實踐活動課——《奇妙的剪紙》,這給了教師和學生一個廣闊的教學空間和發展餘地,從課外的情況反應來看,教學效果相當好。
三、將知識過程化
教材上的知識是靜態的,它只是為知識的傳遞提供了可能。一般的教材限於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講得十分詳盡,學生往往看到的是思維的結果,而不是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思維活動的過程。荷蘭數學家弗賴登達爾認為,數學學習是一種活動,這種活動與游泳、騎自行車一樣,不經過親身體驗,僅僅看書本、聽講解、觀察他人的演示是學不會的。因此,在數學課堂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模式,在設計、安排和組織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有意識地體現探索的內容和方法。作為教師應該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據優化課堂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根據教學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把課本中的例題、講解、結論等書面內容,轉化為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數學活動。讓學生所學知識過程化,不但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
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一課中,如果是以往的教學,只需要讓學生熟記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以寬,正方形的面積等於邊長乘以邊長,何須費時40分鍾去解釋呢?但如果是這樣,那要在練習中鞏固多少遍才能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運用熟練呢?所以說,在現代教學中,更加註重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來源,為什麼會有這個面積公式?長即一排可以擺多少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寬即可以擺這樣的幾排,所以才會產生長乘寬的面積公式,並且在全過程中,都是讓學生自己親自動手擺一擺,進一步思考得出,這使得學生體驗更加深刻,掌握知識更加牢固。
四、把過程網路化
21世紀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以計算機和網路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使我們的教育由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塊黑板的課堂教學走向「屏幕教學」,由講授型教學向創新型教學發展。如在教學「分數大小的比較」一課時,採用故事導入,生動形象的畫面,伴以美妙的音樂,很快讓學生進入教學過程。「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一天,天氣特別炎熱,師徒四人口渴難忍,讓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會兒,八戒抱著一個大西瓜回來了。孫悟空說:『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聽了不高興了,叫喊說:『西瓜是我找來的,不給我六分之一,也得給我五分之一。』悟空樂了,趕緊切了五分之一給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著肚皮說:『我真傻,為什麼比先前分得的還少呢?』大家聽了都笑了,而八戒卻還是莫名其妙。」(學生們都笑了)這時教師停止故事的播放,問:「同學們,你們想知道是什麼原因嗎?(想)學了今天這節課的知識,你就知道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適時恰當地選用現代教育技術來輔助教學,以逼真、生動的畫面,動聽悅耳的音響來創造教學情景,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其重視實踐操作,科學地記憶知識,並且有助於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考,變教師以教為主為學生以學為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數學教師應該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把現代教育技術融入到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去,就像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使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生活化,使學生不僅掌握數學知識,而且喜歡這門學科。
五、令結尾懸念化
在每節課結束時,設法在學生心理上留點「餘味」,為以後的課塗上點「神秘色彩」,激勵他們進一步探索和解決問題。如在教學被3整除的數時,提出疑問:能被9整除的數是不是也有什麼特徵呢?又如在教學質數和合數時,提出哥德巴赫猜想,讓學生感覺其中的奧秘無窮。再如新授小數除以整數,除總結好本課內容外,還可提出:「17.25÷15,小數除以整數,如果把15縮小100倍,17.25÷15→17.25÷0.15,小數除以小數,又怎樣計算呢?」這樣留尾既總結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又為下一節課的教學作了孕伏,促使學生去發現新舊知識間的聯系,主動建立新知結構。
總之,教師使用教材是一種極富主動性、創造性的工作,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從學校、學生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主動地、合理地、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引領學生走進教材、走進生活,去感受數學的內涵,體會數學的真正價值。
⑥ 如何創造性的使用小學科學教材
有效教學是指師生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最優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進學生在「三維目標」上獲得進步和發展的教育活動,而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是有效教學的基本點。在《科學課程標准》中指出,為了使科學課程的目標不再是口號,教師要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使每一節課成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而這就要求我們「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路培琦老師曾說:「教材是什麼,教材就是提供給教師進行教學的素材,是給你的一個思路。你遇到這個素材和思路,要想辦法達到你制定的教學目標,因此你就不能照本宣科,把教材當成聖經來念。」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把教材當做一個例子來做,也就是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認識科學世界的一個例子。既然是例子,就要根據教材的特點選擇最恰當的訓練點,還要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年齡特點和學習能力,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進行變化,因此對教材的創造性使用就尤為重要。我認為創造性使用教材有以下幾方面: 一、調整內容順序 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要以深入鑽研教材,實現教材內容結構化為基礎,對教學內容的有機調整。調整內容順序,更改授課時間,讓教學內容更好的為教學目標服務。 如:冀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生長與變化》,如果按照教材編排走的話,學生種的植物和飼養的小動物就沒有足夠的時間觀察完他們的全過程。所以我在教學時就把這個單元提前了,在學期初就讓學生進行種植,而且種植植物的種類不局限於一種。這樣學生就能從植物發芽、長葉、開花、結果一系列實踐活動和觀察中知道植物的生長與變化,還認識了許多常見的植物。 二、更換內容 教材是「學材」,是學生學習的材料。然而有的教學內容學生已經掌握,有的內容不適合當地學生,有的內容又顯得過於簡單等等。教師都要根據當地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地進行更換,這樣更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在四年級下冊《養小雞》中,以往學生買的小雞太小,還沒養幾天,小雞就死了,還有的學生住樓房,由於衛生原因家長不支持,所以我就讓學生有條件的養小雞,沒有條件的可以養蝌蚪、金魚等,養蝌蚪的同學等蝌蚪長成青蛙後要放歸大自然。由於學生養的動物種類多,匯報交流時大家能資源共享,這樣就收獲了很多知識,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動手飼養和語文習作的綜合實踐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飼養過程中對小動物有了愛心,進而對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也有了感情。 三、深化內容 課本內容知識提供給我們的是一個平台,可以憑借這個平台根據教學實際「以點帶面」將其深化、延伸、重組、拓寬教學內容,以此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冀教版六年級下冊「宇宙與航天技術」單元,學生雖然知道,但是這些內容離學生還是比較遙遠的,光憑乾巴巴的資料讓學生了解,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如《人造地球衛星》一課,書中是讓學生通過資料了解各種人造地球衛星的用途和分類,第二個活動是模擬人造衛星的飛行。在以往的教學中前一個活動學生除了能簡單說說用途外,剩下的就只是交流哪些不太懂的術語,課堂沉悶無聊,而實驗又過於簡單,學生還不易理解人造衛星的飛行原理,針對學生實際,於是我對內容進行了深化和重組。 案例:一、圖片引入 師:那誰說得更有道理呢?下面咱們共同來看一個動畫,分析一下。觀察分析 1、師:邊播放邊介紹動畫內容。 4、師小結:當發射速度足夠大時,物體就不會落到地面上,而是繞著地球轉動起來,人造地球衛星就是根據這個原理發射的。 三、模擬實驗 2、生:通過模擬實驗探究出人造地球衛星繞地飛行還需要一個拉力。 3、生:比較模擬實驗中和真實情況下人造地球衛星所需的拉力分別是由誰提供的。 四、歸納總結 引導學生得出:人造地球衛星繞地飛行需要兩個條件:一定的速度和地球引力提供的拉力。 五、拓展1、人造地球衛星繞地飛行時所需的拉力與速度、質量的關系。 2、交流人造地球衛星的應用。 總之,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我們有新的教材觀,就是不要把教材當做教學活動的目標和對象,而應把教材看做是傳遞教學信息的重要媒介或是一種教學的材料。「教材不是聖經」,「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⑦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對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幾點淺見。 一、做好教學前的分析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礎是課程分析,課程分析主要是確定教什麼,學什麼,具體有:①文本理解。即分析「課標」要求和先前的實踐經驗與反思,提出學生的學習任務,指出教材中的「十個著眼點」。於課程開發。即教材文本的開發資源、學生資源、教師資源、媒體資源(含教具、學具)、生活資源、環境資源,特別要開發與利用課堂生成性資源。③內容處理。根據文本理解和資源開發情況,提出對教學材料重組的設想。
⑧ 如何創造性的使用小學數學教材
教材只是知識的載體,學生的學習離不開數學教材,但也不能只拘泥於教材,因為教材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以《課程標准》為指導,在充分尊重教材基礎上,大膽靈活地處理教材,努力創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內容成為更利於學生自主探索,從而達到優化教學內容和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改革才能落實到實處。下面就創造性地使用小學數學教材談談自己的一些觀點和點滴做法。
一、突破教材,讓教學內容生活化
小學生的學習不少還是感性認知的比較多,他們對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十分感興趣,而數學恰恰與現實聯系緊密,因為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比比皆是。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一點就是把數學與兒童原有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使他們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這樣,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才會激發起學習的慾望,才會積極地去動腦、動手、合作、交流。因此突破教材,對教材安排的內容進行必要的生活化拓展和生成無疑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比如,學了整數和整數四則運算以後,我曾經讓學生收集家庭生活中的有關數據,來切實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自然聯系。具體點說,就是讓學生記錄自己家庭每一天吃的、用的等開支情況,然後把統計結果跟老師與同學交流。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能充分體會到所學的數學知識對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所起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信心,並且從小養成勤儉節約、合理安排開支的習慣。在教學中,我還常根據教材內容靈活設置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多樣化的練習,以引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學生在知識的運用中,在知識和能力的互動中,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比如,我教會學生用日記的形式記錄家庭的開銷,我在帶領學生春遊的途中出一些拓展教材的算術題,我可以用多媒體設置一種情境,然後用對話的形式展現生活中的數學內容。總之,這些只要稍微留意就可以讓學生強化課本知識的做法我是經常努力去做好的。
當然,不能單純地為了教學內容生活化去生活化,我們更要注重的是舊知與將要學的新知的緊密相連,前後銜接,只有將生活內容與教材有內在聯系的結合才是對教材創造性地運用。
二、合作探究,讓教學內容動態化
教材是《課程標准》的具體體現,也是教師教學的依據。但是,教材的知識是靜止的,它只是為知識的傳遞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而學生對教材上的內容往往只能看到它思維的結果,而不是知識形成的過程和思維活動的過程。在這一點上,教師可以通過教學來展示這一過程。因此,教師在備課中,就應該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加工,讓教學內容變成學生容易接受的知識信息。由於數學教學的行為主體是學生,教師在具體教學中,要將靜態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動態的過程,讓學生在課堂上為解決某些問題而思考、猜測和嘗試,通過合作探究的形式真正地動起來,思維活起來。從而使學生在探索數學王國的奧秘中,分享付出智力代價後數學發現的歡樂,去欣賞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美。比如,在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採用了游戲的形式,使得學習長方體這一靜態的知識動態化。師生一起給長方體「裁衣服」、「穿衣服」。「裁衣」的過程就是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由此,學生理解了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組成。其中每兩個對應的長方形面積相等。「裁衣」完成後,把這些「衣服」拿下來,量一量,算一算,就得出了長方體的表面積。這種動態化的「裁」「穿」「脫」的教學形式,不僅使學生興致盎然,而且印象深、記得牢。
三、靈活運用,讓教學內容彈性化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的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教科書是統一的,但是教師對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是不一致的,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學生的認知水平也是有差異的。所以,靈活運用,讓教學內容彈性化就顯得相當重要。當教材素材、內容相對於所教班級學生來講不夠充分、不利於學生學習時,教師就應該考慮適當補充一些新內容;當教材內容與當地學生生活有一定距離時,教師可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在備課時設計一些比較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激發學習的慾望;當教材內容的安排與本班實際的教學進度有前後的時間差時,教師可以根據學校的安排和教學實際作適當地調整和變動。這些做法,都體現了在不減少教材內容前提下的彈性化教學。
總之,教材是課程理念的文本體現,是一個載體。要適應新課程新教材的改革,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材觀和教學模式,樹立現代的教材觀和科學的教學方法,從傳統的教材觀過渡到課改後的全新教材觀。因此教師只有認真研讀新教材,感悟新教材,領悟新教材,才能把握新教材,才能用好、用實、用新、用活教材。只有這樣,才能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有利於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凸顯數學教學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