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播種機的發明人
播種機是由傑斯洛·圖爾發明的。傑斯洛·圖爾是一位熱心的業餘音樂家,他還把自己的音樂知識運用於自己的發明。他關於播種機里彈簧裝置的想法,是受到管風琴共鳴板裝置的啟發而產生的。
『貳』 傳呼機是誰發明的
1948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尋呼機,取名為BellBoy
這個屬於集體智慧結晶。
依據:
尋呼機_網路
流行經典
1948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尋呼機,取名為BellBoy。如今在其實用意義已經越來越微弱的情況下,尋呼機的收藏還是應當引起人們的重視。
『叄』 電視機是誰發明出來的
1924年英國人貝爾德發名的電視機。 其實電視不是哪一個人的發明創造。它是一大群位於不同歷史時期和國度的人們的共同結晶。
電視機是由費羅·法恩斯沃斯、維拉蒂米爾·斯福羅金和貝爾德三人各自獨立發明的,但是三人發明的電視是有區別的,貝爾德(他全名是約翰·洛吉·貝爾德)的電視是機械掃描電視,費羅·法恩斯沃斯和維拉蒂米爾·斯福羅金的電視是電子電視。人們通常把1925年10月2日蘇格蘭人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在倫敦的一次實驗中「掃描」出木偶的圖像看作是電視誕生的標志,他被稱做「電視之父」。
但是,這種看法是有爭議的。因為,也是在那一年,俄羅斯人維拉蒂米爾·斯福羅金(Vladimir Zworykin)(他在西屋公司(Westinghouse)向他的老闆展示了他的電視系統)和1927年費羅·法恩斯沃斯兩人也分別發明了電視。
盡管時間相同,但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與維拉蒂米爾·斯福羅金(Vladimir Zworykin)和費羅·法恩斯沃斯的電視系統是有著很大差別的。史上將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的電視系統稱做機械式電視,而維拉蒂米爾·斯福羅金和費羅·法恩斯沃斯的電視系統則被稱為電子式電視。這種差別主要是因為傳輸和接收原理的不同。
第一台電視機面世於1924年,由英國的電子工程師約翰·貝爾德發明,到1928年,美國的RCA電視台率先播出第一套電視片《FelixTheCat》,從此,電視機開始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信息傳播和思維方式。從此 ,人類開始步入了電視時代。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球面到平面。
『肆』 CD機是誰發明的
CD機是索尼公司發明的。
雖然索尼早在1982年就推出了CD機,但由於價格實在是太過昂貴,專很少人能負擔屬的起。1983年其他公司相繼推出CD機,形勢一片叫好,但這只是暫時的。大多數人都還是沉溺於黑膠的世界。直到1984年,索尼出了一款攜帶型CD機,才成功進入了CD機流行時代。現在,生產CD機的越來越少了。
『伍』 誰發明了廣播
1895年意來大利的馬可尼和俄國的自波波夫幾乎同時發明了無線電,但馬可尼首先取得了國際專利。此後發射和接收設備便應運而生,並在很短時間里不斷改進,達到群眾性使用的水平。世界各國一時競相建設廣播電台、生產收音機。隨著發射功率的不斷增大,特別是短波頻率的使用,使得無線電波越傳越遠,甚至跨越國界,這樣國際廣播也就逐漸產生。
『陸』 誰發明了錄像機
1928 年10 月一個叫芬奇·巴耶特的英國人申請了唱片式錄像的專利, 並生產了試用唱片, 於30年代中公開銷售過, 那時的售價相當於35 便士.製作時, 巴耶特先把30 線的掃描圖像通過特殊的機構轉變為間頻信號, 然後像製作唱片一樣, 在錄像唱片上刻出螺旋溝槽.這種錄像唱片必須跟電視機和電唱機 (包括拾音設備) 一起才能使用.
正當人們對巴耶特的系統感到新奇的時候, 旅居英國的俄國科學家日喬魯夫提出了以電磁方式記錄電視信號方式.1927 年1月, 他設想利用已由波蘭人波爾遜發明的鋼絲錄音技術不僅可以記錄聲音, 而且還可記錄圖像.盡管日喬魯夫得到英國授予的有關這種設想的專利, 但沒有付諸實施.由於他無力支付一年一度的專利年費, 因此他的專利權不久也終止了.
機械式的錄像唱片, 只能記錄30 線的掃描圖像, 但以1936 年黑白電視機的線數已發展到405線, 以後彩色電視更發展到625線, 這對機械式錄像法是致命打擊, 因為用機械方式的掃描無法達到這么快的速度.
人們設法用電子掃描的辦法製造電視錄像設備.在50 年代中期, 英國廣播公司製成了電子錄像機, 它有兩個大磁帶盤, 磁帶以每秒5 米的驚人速度通過一個靜止的錄像磁頭.盡管可以現場重放, 但顯得十分笨拙與不實用, 因此在做成功之前就已經過時了.不久它就出現在倫敦街頭的電子處理品商攤上, 以零件出售, 從而結束了它的生命.
1956 年4月, 美國的安潘克斯在國家廣播協會的內部展出了第一台實驗性的磁帶錄像機, 它在技術上有新的突破.磁帶寬50 毫米, 走帶速度減慢為每秒39.7 厘米, 磁帶通過一個帶有四個磁頭的磁鼓, 該鼓形盤每秒的轉速為250轉, 使四個磁頭都能斜向掃描磁帶整個寬度, 留下一系列磁跡.這里使用的是調頻錄像而不是早先的調幅錄像法.安潘克斯公司的第一台錄像機價值7.5 萬美元, 體積比一輛小汽車還大.
錄像機是家用電器中結構最精密、最復雜的.例如, 在裝配錄像機的心臟, 即鼓形盤時, 其誤差不能超過一根頭發絲的寬度.現在的磁帶錄像機, 機內共有2500 個分立元件, 5500 多個接線端, 其中包括30 塊集成電路, 整個機器所用的元件相當於4 萬個晶體管.如果不用集成電路的話, 需要4 平方米的普通印刷線路板才行.相比之下, 彩色電視機就簡單多了, 它只有350個組件.在錄放彩色電視節目的時候, 如果走帶速度以每秒2 厘米計, 它的信息量就相當於200 台錄音機或者1000 部電話同時工作時的總信息量.難怪有人把錄像機稱為`家庭中最復雜的機器'
『柒』 我國古代什麼播種工具是近代條播機的趨形
B B是灌溉工具,ACD都是播種工具。
『捌』 錄音機是誰發明的
1898年12月1日,(丹麥)波爾森(Valdeman Poulsen)發明磁性錄音機:錄音電話機(Tele-graphone),通過磁疇取向記錄、重放聲音。
1901年,伯利納開設勝利公司(Victor),大量生產圓盤式唱片。
1909年,波爾森發明直流偏磁錄音法。
1924年,真空三極體、電磁刻紋頭、MIC等相繼實用化。
1925年,貝爾研究所J·P·馬克斯菲爾德(J·P·Maxfield)採用「電氣灌片」,唱片錄音步入「電氣化時代」。同時,由電動拾音頭、電子管放大器和電動揚聲器組成的「電唱機」逐步出現。
1926年,(美)奧奈爾發明紙基磁帶。
1927年8月,(美)威廉·卡森和卡彭特發明鋼絲錄音的交流偏磁法。
1928年,(德)弗萊馬發明塑料基磁帶。
1930年,(德)德律風根的鋼絲錄音機、勞倫茲和英國馬可尼的鋼帶式錄音機開始上市銷售。
1933年,蘇聯自行設計研製磁性錄音機。
1935年,(德)AEG(通用電氣)公司製成世界上最早的商品磁帶錄音機,帶速76.2cm/s,用BASF的塑料基磁帶,應用廣泛,技術先進。
同時,美國貝爾電話研究所製成鋼絲錄音機;日本電氣、安立電氣批量生產鋼帶錄音機。
1939年,紐約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鋼帶式錄音機立體聲放音表演。
1938年~1940年,德、日、美先後發明磁帶錄音的超音頻交流偏磁法。
1947年,美國3M公司先後生產了紙基和塑料基(塗四氧化三鐵)的商品磁帶;美國霍夫曼製成多聲道磁帶錄音機。
1948年,3M公司生產了塗布茶褐色磁性氧化鐵的塑料基磁帶。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系統(CBS)研究所的P·戈德馬克(P·Gold-mark)研製出密紋唱片。不久,33 1/3RPM的LP與立體聲技術結合,奠定了Hi-Fi的基礎。
1949年,美國生產出商品磁帶立體聲錄音機。
1950年,日本東京通信工業公司(SONY的前身)開始出售日本最早的磁帶錄音機和紙基磁帶。
1951年,上海鍾聲工業社製成我國第一台鋼絲錄音機。
1953年,鍾聲工業社又製造出我國最早的磁帶錄音機----鍾聲591。
1956年,日本通信工業公司製造出晶體管化攜帶型錄音機,可錄放1小時。
1957年,美國出售菲德里派克(Fidelipac)循環卡式錄音機,開始是單聲,後改為4跡2聲道立體聲。
1958年,德國生產帶速不恆定的「輪緣驅動」電池式小型錄音機,為錄音機進入家庭創造了條件。
美國RCA開始出售6.25mm帶寬、9.5cm/s帶速、4跡2CH立體音效卡式系統。
45度/45度 調制的雙聲道立體聲唱片問世。
1960年,日本開始生產主導軸驅動電池式錄音機,如SONY551;3M出售3M卡式系統,帶寬3.81mm,2跡立體聲,單方向用,演奏45分鍾,自動裝帶,自動放音,內部結構精巧。
1963年,荷蘭菲利浦研製出小型盒式磁帶錄音機,帶寬3.81mm,帶速4.76cm/s。
1964年,日本SONY公司生產了記者采訪用的全晶體管攜帶型錄音機,帶速19.05cm/s,小而輕。
1965年,美國里爾·傑特公司製成8跡循環卡式錄音機,立體聲磁頭為4層,為汽車廠接受,已成為IEC標准。
1966年,瑞士庫德爾斯基(Kudelski)公司研製出了記者采訪用Nagra III型全晶體管錄音機。
1969年,日本奧林帕斯和荷蘭菲利浦分別研製出微盒式錄音機,帶寬3.81mm,帶速2.38cm/s,雙面1小時。
1970~1975年,瑞士斯杜德(Studer)公司先後研製和生產了多種廣播和演播室用高質量盤式錄音機,帶速9.5~38.1cm/s,有電子計時器,電子記憶自停裝置。
美國安培(Ampax)公司研製出專業用盤式錄音機ATR-100,採用無壓帶輪、無主導軸驅動機構和高超的電子伺服技術。
1973年,上海玩具元件廠製成我國第一台盒式磁帶錄音機----葵花HL-1型,還先後研製出廣播和專業用攜帶型長城DTL-4型和落地式730型盤式錄音機。
1976年,日本SONY、松下、TEAC 聯合開發出大盒式磁帶錄音機(ELCASET),帶盒尺寸:150*106*18mm,帶寬6.25mm,帶速9.5cm/s,工作時自動將磁帶從盒中拉出,剪接方便。
日本松下生產了DD電機和隔離環傳動機構的U-38系列盤式錄音機RS-I800U,第一次引入微機實施一系列功能控制。
1980年前後,瑞士Studer公司開發出A801、A802等一系列微機控制的專業盤式錄音機。
1967年5月,日本NHK研製出第一台旋轉磁頭式數字磁帶錄音機(2CH,1TRACK,1INCH TAPE)。音響發展史上萌發出了數字化的新芽。
『玖』 收音機是誰在1896先發明的
收音機是一種能收到電波運載來的聲音的電子機械發明把信號載在電波上進行電信傳輸的人是義大利電氣技師馬可尼。
第一次試驗是在1894年,這成為無線電技術的開端。
1906年,美國33歲的發明家李·德福雷斯特組裝了第一個真空管放大器,這種放大器立即就被用來與馬可尼的無線電發明相結合,利用無線電傳送人的聲音,於是產生了收音機。
加拿大人在馬薩諸塞州的布蘭特羅克建立試驗廣播台,該台在1906年聖誕節前夕播送了第個廣播節目。在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時刻,費森登排了一個包括兩節短音樂的樸素節目,接著是一首詩朗誦,然後他自己向聽眾致以簡短的節日問候。廣播被方圓幾百英里范圍內的無線電操作人員收聽到了,他們大為高興,極為欣賞。
第二年,德·福雷斯特在他的曼哈頓總部開始正規的無線電廣播。廣播時,德·福雷斯特只放留聲機唱片。由於當時還沒有家用收音機,德福雷斯特的聽眾只是紐約港船上的無線電操作員。盡管收音機極為新奇,但並沒有一舉成功,原因在於當時只有無線電報的愛好者才擁有收音裝置第一個設想普及收音機的是大衛·薩爾諾夫。他是20世紀20年代亻發展收音機的先驅,後來成為美國無線電公司及其附屬機構全國廣播公司的領導人。早在1916年,他任美國馬可尼無線電公司經理時就預見到,遲早有一天,家家戶戶都能擁有收音機。
1910年,第一家每日無線電廣播台創建於加利福尼亞州聖約瑟查爾斯·赫羅爾德廣播學校。它是世界上最久的一直沒有中斷的廣播電台。1920年,第一個現代商業無線電廣播台在匹茲堡成立,它於1920年11月2日正式開播。1945年,美國利金希公司研製出了晶體管收音機,自此,收音機進入了全新的時代。
『拾』 CD播放機是誰發明的
CD機是中國發明的。因為沒錢。就賣給日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