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與字有關發明

與字有關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24 14:11:46

㈠ 文字的發明

文字的發明與演變

中國文字的特性
與世界上大多數的文字相較,中國文字最大的特性,乃在於它不是拼音文字,而是一種由圖形演變而成的文字。除了具有一般文字的表音作用之外,它的特質是可以從字型上揣摩文字的意義;因此方言之間,只要意義相同,並不需要隨著語音的不同而改變文字的形體。例如:用國語、閩南語和粵語說到「江」,語音都不同;如果是拼音文字,就必須有三個不同的字;但是,中國字卻只要共同寫一個「江」字就可以了。這種文字特性,克服了中國幅員的廣闊,因此盡管各種方言之間有極大的語音分歧,各地方的人卻可以透過統一的文字互通聲息,有助於消除隔閡。這種文字特性,也超越了中國歷史的漫長悠久,使得現今學者可以根據造字原則來辨識商代的甲骨文,並進而以甲骨文來證經述史。
由於中國文字「單音」、「獨體」、結構「方正」的特色,因此易於創造對仗工整的駢體詩文,和寶塔詩、迴文詩等文字游戲。再由於中國文字起源於圖畫,又保留了象形文字的特質,基本上已含有濃厚的藝術性,因此發展出體勢妍巧、剛柔並蓄的書法及篆刻藝術。

中國文字的發明
自古以來中國即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但根據現有的可靠資料,只能說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國最古而六書較完備的文字。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大略屬於商代盤庚遷殷至紂王亡國兩百七十餘年間的遺物,內容多半為貞卜之辭,因此又稱為「甲骨卜辭」。根據近代學者的研究,已出土的商代甲骨文總數約有四千六百多個單字,其中可以辨識的大約有一千三百字左右。這些文字因系刀刻之故,因此多作方形,而且方向正反不拘,筆畫繁簡亦未定;一方面充分顯露了象形文字的特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是未完全成熟的文字。雖然如此,甲骨文字仍然經過相當程度的簡化,圖畫的意味已淡,大部分的結構系由橫豎的線條組成,可以說是「寫」上去,而不是「畫」上去的。此外,甲骨文中已有大量的形聲字,可見甲骨文雖未完全成熟,亦非草創時期的文字,若與西安半坡的陶文相較,已有兩三千年的發展演進。

中國文字的構造
關於中國文字的造字原則,漢朝的學者已開始整理、研究,而有所謂的「六書」之說。在各家說法中以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的解說最為詳備,此即是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在整部說文解字中,許慎便依以上這些原則對文字結構加以分析說明,供後學者參考研究,對中國文字學貢獻極大,是舊時中國最重要的一部字書。

中國文字的演變
中國文字形成之後,其書體本身也屢經嬗變。商周銅器上的銘刻文字,一般稱為「金文」或「鍾鼎文」。這一系的文字與甲骨文一脈相承,保有書體方向不拘,筆畫未定的特色,但是有些字與甲骨文也有顯著差異,可見當時文字已有相當演變。
漢書藝文志稱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此「大篆」又稱「籀文」。據近代學者研究,戰國時代秦國即採用大篆,而六國則採用另一種漢人稱為「古文」的文字。這種文字是西漢景帝至武帝間,魯恭王壞孔壁所發現的經書上的文字。其字頭粗尾細,極似蝌蚪,因此又名「蝌蚪文」。
大篆結體繁重,而「古文」分布地域廣,

㈡ 字是怎麼發明的啊

文字的發明與演變

中國文字的特性
與世界上大多數的文字相較,中國文字最大的特性,乃在於它不是拼音文字,而是一種由圖形演變而成的文字。除了具有一般文字的表音作用之外,它的特質是可以從字型上揣摩文字的意義;因此方言之間,只要意義相同,並不需要隨著語音的不同而改變文字的形體。例如:用國語、閩南語和粵語說到「江」,語音都不同;如果是拼音文字,就必須有三個不同的字;但是,中國字卻只要共同寫一個「江」字就可以了。這種文字特性,克服了中國幅員的廣闊,因此盡管各種方言之間有極大的語音分歧,各地方的人卻可以透過統一的文字互通聲息,有助於消除隔閡。這種文字特性,也超越了中國歷史的漫長悠久,使得現今學者可以根據造字原則來辨識商代的甲骨文,並進而以甲骨文來證經述史。
由於中國文字「單音」、「獨體」、結構「方正」的特色,因此易於創造對仗工整的駢體詩文,和寶塔詩、迴文詩等文字游戲。再由於中國文字起源於圖畫,又保留了象形文字的特質,基本上已含有濃厚的藝術性,因此發展出體勢妍巧、剛柔並蓄的書法及篆刻藝術。

中國文字的發明
自古以來中國即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但根據現有的可靠資料,只能說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國最古而六書較完備的文字。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大略屬於商代盤庚遷殷至紂王亡國兩百七十餘年間的遺物,內容多半為貞卜之辭,因此又稱為「甲骨卜辭」。根據近代學者的研究,已出土的商代甲骨文總數約有四千六百多個單字,其中可以辨識的大約有一千三百字左右。這些文字因系刀刻之故,因此多作方形,而且方向正反不拘,筆畫繁簡亦未定;一方面充分顯露了象形文字的特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是未完全成熟的文字。雖然如此,甲骨文字仍然經過相當程度的簡化,圖畫的意味已淡,大部分的結構系由橫豎的線條組成,可以說是「寫」上去,而不是「畫」上去的。此外,甲骨文中已有大量的形聲字,可見甲骨文雖未完全成熟,亦非草創時期的文字,若與西安半坡的陶文相較,已有兩三千年的發展演進。

中國文字的構造
關於中國文字的造字原則,漢朝的學者已開始整理、研究,而有所謂的「六書」之說。在各家說法中以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的解說最為詳備,此即是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在整部說文解字中,許慎便依以上這些原則對文字結構加以分析說明,供後學者參考研究,對中國文字學貢獻極大,是舊時中國最重要的一部字書。

中國文字的演變
中國文字形成之後,其書體本身也屢經嬗變。商周銅器上的銘刻文字,一般稱為「金文」或「鍾鼎文」。這一系的文字與甲骨文一脈相承,保有書體方向不拘,筆畫未定的特色,但是有些字與甲骨文也有顯著差異,可見當時文字已有相當演變。
漢書藝文志稱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此「大篆」又稱「籀文」。據近代學者研究,戰國時代秦國即採用大篆,而六國則採用另一種漢人稱為「古文」的文字。這種文字是西漢景帝至武帝間,魯恭王壞孔壁所發現的經書上的文字。其字頭粗尾細,極似蝌蚪,因此又名「蝌蚪文」。
大篆結體繁重,而「古文」分布地域廣,變復雜,因此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即奏請統一文字。一方面罷其與秦文不合者,另一方面對大篆加以省改,通令全國行使,是所謂「小篆」。小篆的筆畫和方位已有很明顯的固定趨向,圖畫的意味喪失更多,比起甲骨文、金文等,已經顯得很工整了。
秦時除了「小篆」外,另有更便於書寫的「隸書」興起。隸書的筆畫簡略,筆勢易曲為直,改圓為方,因此字體結構的「同化」現象十分明顯,已經完全脫離圖畫系統,成為純粹線條的符號組合,漢代即通行這種書體。中國文字的發展演變,到了漢隸已到達定型階段,其後的「草書」、「楷書」、「行書」都由漢隸直接演變而成,其形體結構再也沒有根本性的改易。

㈢ 字是誰發明出來的

什麼人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A.蘇美爾人 B.印度人 C.阿拉伯人 D.中國人

答案是A

=======================

漢字的起源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

㈣ 中國漢字是怎樣發明的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9-09 09:06 中國的漢字是很有趣的文字,從古代到現代,漢字的形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過程很漫長,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大約經過了三千多年.從「馬」字的演變,你就可以知道漢字在各個時期的形體特點和變化過程了.
⑴甲骨文產生於商代,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
⑵「金文」是是通行於周代的文字.
⑶篆書是通行於秦的文字.
⑷隸書,秦漢時使用的一種字體.
⑸楷書,魏晉一直通行到現在的常用字體.
漢字注音方法有幾種
在讀書或看報時,我們常常會碰到不認識的字,只要藉助於工具書,就可以找到它們的注音,從而讀出字音.可是人們是怎樣給漢字注音的呢?一般說來,有以下五種方法:
一、譬況法,是具體描寫某個字的發音情貌的方法.例如《淮南子?地形訓》「其地宜黍,多旄犀」.注「旄」時說:「旄」,讀綢繆之繆,急氣言乃得之.」
二、讀若法,也就是用音近的字來注音,不加以描寫.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注音全是讀若法,例如「媼」,女老稱也,讀若奧.
三、直音法,也就是用同音字注音.楊雄《方言》「所以刺船謂之篙」,「篙」,音高.直音法注音有弊病,有的字很簡單,卻用很生僻的字來注音,反而不得其音.另外還出現循環互注的現象.
四、反切法,也就是用兩個漢字拼合成另一個漢字的音.反切上字與所切之字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切之字韻母和聲調相同.即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
五、拼音法,也就是用輔音和母音或聲母和韻母,按照語言的語音結構規律拼合成一個個字音.現代漢語拼音方案規定用21個聲母35個韻母可以拼出所有漢字的字音.如「好,hao」,「阿,a」.現代漢語拼音方案採用的符號是拉丁字母.在此之前,曾用注音字母來拼音,注音字母又叫注音符號,是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的,計有40個.
漢字乃表意文字,為了准確描寫讀音,我們從注音方法的不斷完善中可以看到,歷代語文工作者歷盡艱辛、勤於探索、追求完美的足跡.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9-09 09:07 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有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這個漢字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
形聲: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字根,結合不同的屬性字根,可合成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樣的發音(也有的只有聲母一樣),表達不同的事物.但形聲字,也因古今語言音韻變遷,不少古代同類形聲字在今天的官話已無共同音素了.
會意: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都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
轉註: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注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這怎麼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的《大雅•棫樸》亦雲:「周王壽考.」.蘇軾的《屈原塔詩》也有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一語.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別注意的是,後代的文字學家針對許慎的前述的定義也作了大量的解釋.其中包括「形轉說、聲轉說、義轉說」三類,只是這三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夠全面,當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釋說「轉注」就是一個形體(字根)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例如「帚和婦」與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這法簡言之,借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是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例如:「又」,本來是指右手(最早可見於甲骨文),但後來被假借當作「也是」的意思.聞,本意是用耳朵聽東西的意思.例如《大學·第七章》中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但後來被假借成嗅覺的動詞(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錯用).
總結以上六書,前兩項,「造字法」也;中兩項,「組字法」也;後兩項,「用字法」也.這六個原理,是古代文字學學者歸納出來的字學理論.其所含漢字構成法則,是長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個人獨創的.

㈤ 文字是如何發明的

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漢字已有3000年的歷史。由於甲骨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3000年以前。漢字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大階段。從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以下是另一個階段。前者屬於古文字的范疇,後者屬於近代文字的范疇。大體說來,從隸書到今天使用的現代漢字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從漢字跟漢語的關系看,漢字是一種語素文字。從漢字本身的構造看,漢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聲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記號組成的文字體系。

漢字起源於圖畫。在漢字產生的早期階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的意義直接發生聯系。雖然每個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讀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號,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質不同。象形字的讀音是它所代表的語素轉嫁給它的。隨著字形的演變,象形字變得越來越不象形。結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聯系。這個時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義,變成了抽象的記號。如果漢語里所有的語素都是由這種既不表音也不表義的記號代表的,那麼漢字可以說是一種純記號文字。不過事實並非如此。漢字有獨體字與合體字的區別。只有獨體字才是純粹的記號文字。合體字是由獨體字組合造成的。從構造上說,合體字比獨體字高一個層次。因為組成合體字的獨體字本身雖然也是記號,可是當它作為合體字的組成成分時,它是以有音有義的「字」的身份參加的。合體字可以分成以下3類:

①形聲字。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拿構造最簡單的形聲字來說,形旁和聲旁都是由獨體字充當的。作為形聲字的組成部分,這些獨體字都是有音有義的字。不過形旁只取其義,不取其音,例如「鳩」字的偏旁「鳥」;聲旁則只取其音,不取其義,例如「鳩」字的偏旁「九」。 由於字義和字音的演變,有些形聲字的形旁或聲旁現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來是一種玉的名稱,所以以「玉」為形旁。現在「球」字不再指玉,這個形旁就沒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來以「每」為聲旁。由於字音的變化,現在「海」和「每」的讀音相去甚遠,聲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時候,形旁和聲旁都喪失了原來的功能,例如「給、等、短」。這一類字已經不能再作為形聲字看待了。

形聲字和非形聲字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造字之初,形聲字和它的聲旁的讀音本來就不一定密合。發展到現代漢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個現代合體漢字進行統計。就普通話讀音來說,合體字跟聲旁完全同音(聲母、韻母、聲調全同)的不到 5%。聲母、韻母相同而聲調不同的約佔10%。只有韻母一項相同的約佔20%。如果我們只把前兩類看作形聲字,那麼形聲字大概只佔通行漢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類全看作形聲字,形聲字大概會占通行漢字35%的樣子。要是把標准再放寬或者完全根據來歷確定形聲字,那麼通行漢字中形聲字的百分比還要高得多。

②合體會意字。古人說「止戈為武」,「人言為信」。對於「武」、「信」兩個字來說,這種解釋是錯誤的。不過漢字體系裡確實有按照這種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為歪」,「不好為孬」。這一類字的特點是會合偏旁的字義來表現整個合體字的意義。這種字為數很少,只有個別的例子。

以上兩類合體字里的偏旁有的有表意作用,有的有表音作用。下邊一類的情形不同。 ③合體記號字。這一類合體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這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由於字音和字義的變化,原來的聲旁和形旁已經不再表音、表意了。例如上文舉過的「給、等、 短」一類字。 另一種情形可以舉「章」字為例。 按照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的分析,「章」字從「音」從「十」。 可是現在一般人說「立早章」 (以區別於「弓長張」)的時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兩部分。其實從古文字看,「章」本來是一個獨體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沒有關系。

漢字用來記錄漢語已經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沒有中斷過。在如此長的歷史時期里,漢字不僅為人們的現實生活服務,而且記錄下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料;甚至跨越國界,被日本、朝鮮、越南等鄰國借去記錄非漢語語言。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也不斷有人批評漢字的缺點,主要是說漢字難認、難寫、難於機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掃盲、兒童識字教育、文化傳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

跟拼音文字比較起來,漢字有它的短處,但是也有它的長處。漢字最大的長處就是能夠超越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古今漢語字音的差別很大。但由於2000年來字形相當穩定,沒有太大變化,字義的變化比較小,所以先秦兩漢的古書今天一般人還能部分看懂。如果古書是用拼音文字寫的,現代人就根本無法理解了。有些方言語音差別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談,可是寫成漢字,就能互相了解,道理也是一樣的。

50年代開始進行簡化漢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簡化字總表》規定了2200多個簡化漢字(包括用簡化偏旁類推的字)。這項工作目前已告一段落,今後在一個時期內將保持穩定,不繼續簡化。因為不斷簡化會破壞文字的穩定性,而且簡化一批字以後,原來的繁體字並不能廢除。結果是漢字的總數有增無減,反而加重了學習和使用的人的負擔。

關於文字拼音化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有爭論。從理論上說,任何自然語言都可以用拼音文字記錄。但是由於漢語方言分歧,在推廣普通話的工作沒有取得廣泛、切實的成效以前,改用拼音文字會給方言區的人帶來很大的困難。此外,由於漢字歷史悠久,大量的文獻都是用漢字記錄的。一旦改弦易轍,勢必在文獻的廣泛利用上造成一定困難,在社會心理和民族感情上也可能引起波動。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是指純粹利用圖形來作文字使用,而這些文字又與所代表的東西,在形狀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產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龜」(特別是繁體的[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艹」(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繁體的[門]更像)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人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為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因此,以象形字為基礎後,漢字發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書中的會意、指事、形聲。然而,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須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礎,拼合、減省或增刪象徵性符號而成。

現時世上最廣為人知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聖書體。約5000年前,古埃及人發明了一種圖形文字,稱為象形文字。這種字寫起來既慢又很難看懂,國此大約在3400年前,埃及人又演化一種寫得較快並且較易使用的字體。此外,現時中國西南部納西族所採用的東巴文和水族的水書,是現存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統。隨著時光的流逝,最終連埃及人自己也忘記了如何釋諱早期的那種象形文字了。若不是因為拿破崙大軍入侵埃及時,隨軍的法國古文字學家們的那次發現,極有可能至今考古學家們仍無法辯認這種文字。

1799年,這些法國古文字學家們發掘出一塊文字的黑石碑。碑文用3種文字寫成,分別是希臘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後期的埃及文字。一位法國古代語學者吉恩·保羅·商博良研究了這些文字,並設法釋讀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商博良釋諱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方法是:對石碑上的文字進行比較,先設法挑選出埃有最後一個法老王族托勒密王朝時期的象形字,隨後再想方法辯認出其他象形文字的詞意。商博良於1822年將自己的發現公諸於眾。

羅塞塔石碑用3種文字記載了同樣的內容,因此成為釋讀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關鍵所在。法國名將拿破崙·波拿巴在埃及地行過一場重大的戰役。為了研究埃及文化,拿破崙派遣的歷史學家們又發掘了許多古代遺址。

值得一說的是 ,中國最初的文字就屬於象形文字。漢字雖然還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徵,但由於漢字除了象形以外,還有其他構成文字的方式;而漢字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已跟原來的形象相去甚遠,所以不屬於象形文字,而屬於表意文字。然而,甲骨文和金文亦算是象形文字。此外,瑪雅文字的「頭字體」和「幾何體」亦是。

wenzi
文字
writing

語言的書寫符號,人與人之間交流信息的約定俗成的視覺信號系統。這些符號要能靈活地書寫由聲音構成的語言,使信息送到遠方,傳到後代。
文字的先驅 文字起源於圖畫。原始圖畫向兩方面發展,一方面成為圖畫藝術,另一方面成為文字。原始人用圖形來表達意思,通常稱為「圖形文字」。這種圖形雖然能交流信息,但是跟語言並無聯系。例如,畫一個箭頭表示「由此前進」,畫一個人高舉雙手錶示「歡迎」,大家都看得懂,可是如果用語言來說出圖畫中的意思, 那就各不相同。你可以說英語 ,他可以說法語。這樣的圖形可以說是文字的先驅,還沒有成為真正的文字。(圖1[文字的先驅,舉例:漁王率五舟,各乘若幹人,歷三日,][渡湖,安抵對岸])
表示意義的圖畫要發展到跟語言相結合,能夠完整地書寫語言,這才成為語言的有效記錄,即成熟的文字。許多民族都創造過原始文字,但是只有極少幾個民族的文字發展到成熟程度。有些文字,只能寫出實詞,不能寫出虛詞,閱讀時候要由讀者自行補充,這是不完備的文字。大多數民族都借入其他民族已經成熟了的符號系統,再加以修改補充,書寫自己的語言。
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 名副其實的文字有 3種主要類型: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音節文字和字母文字。這3種類型代表文字發展的3個階段。
如果每一個詞用一個符號來表示,那就需要許許多多的符號,而抽象詞仍舊難於寫出,這樣的文字是不切實用的。解決的辦法是,把一部分詞符改成只表音,不表意,夾在詞符中間,那就成為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這是最早達到成熟程度的文字類型。
用漢字書寫的中文,基本上屬於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類型。在古漢語中,表示實詞的漢字大都是詞符,表示虛詞以及擬聲和譯音的漢字是音節符號例如,原來表示簸箕的「其」字是詞符,後來借來表示虛詞的「其」,就成為音節符號了。又如,「丁當」、「可」都是音節符號。有些漢字只是多音節實詞中的音節符號而不是詞符,如「葡萄」是由兩音節構成的詞,要用兩個音節符號寫出。
[文字發展示意表]
漢字和假名混合體的日文是典型的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其中漢字大都是書寫詞根的詞符,假名是書寫詞尾助詞等的音節符假名是從漢字變化出來的(圖2[日文假名舉例])
音節文字 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如果丟掉了詞符,全用音節符,那就成為「音節文字」。在任何語言中,詞的數量是很大的,而且不斷增加。音節的數目少得多,而且是相對穩定的。音節文字只要用數目有限的符號,就可以完備地書寫語言。
日本有「假名文字運動」,主張不用漢字,全用假名。這個主張如果實現,日文就成為音節文字了。
衣索比亞文字(近代體稱為阿姆哈拉文字)是一種現行的音節文字。它用大致相同的符號代表相同的輔音,附帶微小的筆畫變化表示母音,成為音節符號。(圖3[阿姆哈拉音節字母舉例])
比較一下日文的假名和阿姆哈拉音節符號,可以看出其間的主要區別是,假名用不同的符號表示相同的輔音,阿姆哈拉文字用基本上相同的符號表示相同的輔音(比較圖2和圖3)。
有些音節文字,不管母音如何不同,輔音相同的音節都用相同的符號來表示。好比 ka、ki、ku 都寫成 k。這樣就產生了所謂「輔音字母」。這樣的字母雖然叫做輔音字母,可是帶有不寫出來的母音,仍然具有音節符號的性質,它是從音節符號向音素(音位)符號演變的中間形態。
公元前11世紀的比布魯斯字母(阿希拉姆碑銘文字,發現於比布魯斯,在今黎巴嫩,現名朱拜勒)是現存最早的已經解讀的輔音字母,可以說是字母的老祖宗。(圖4[比布魯斯字母])
從字母的老祖宗間接傳下來的阿拉伯字母是今天應用比較廣泛的輔音字母。阿拉伯文字把同樣的幾個字母寫在一起,要求讀者根據上下文的不同而讀成不同的詞。這很象用字母來縮寫語言。打個比方:d、p兩個字母連寫在一起,成為 dp,但在一個地方要念成dipu「地鋪」,在另一個地方要念成dapo「打破」。這樣,雖然書寫省事,可是閱讀太不方便了。所以後來又在輔音字母上加幾個點子表示母音。(圖5[阿拉伯字母舉例])
字母文字 字母表示母音的方法有 3種:①用獨立的符號表示母音,例如希臘字母、拉丁字母等。②用不連接的分音符號表示母音,例如阿拉米字母、希伯來字母、阿拉伯字母等。③把分音符號連接在字母上表示母音,例如印度字母、阿姆哈拉字母等。第 3種被認為是音節符號字母。第 2種如果以不加母音符號為正體,也是音節字母。
嚴格意義的「字母文字」,既有輔音字母,又有母音字母。創造母音字母是希臘人的貢獻。他們在公元前8 世紀傳入輔音字母,把其中幾個改為專門表示母音,其餘仍舊表示輔音,但是不再附帶母音。這好比原來k可以表示ka、ki、ku的音,現在用k、a、i、u幾個字母分別寫成 k—a、k—i、k—u。這樣就產生了「音素(音位)字母」。音素字母文字,在書寫時候要把音節分析成為輔音和母音,在閱讀時候要把輔音和母音拼合成為音節。這是完備的拼音制度。(圖6[希臘古典字母])
完備的拼音制度的產生,使文字歷史進入新的階段。一切語言的聲音,如果分析成為音素(音位),一共只有幾十個基本的輔音和母音,只要用幾十個字母就可以寫出。跟音節字母相比,音素字母不但符號數目少得多,而且表音更加靈活。但是文字記錄語音總有遺漏。例如重音、句調、節奏等等,字母文字還是不作表示的。
文字的表達方法 從單個符號來看,文字有 3種基本的表達方法:表形(象形)、表意(會意、指事)和表音(假借、諧聲)。具體的文字,往往混合應用幾種表達方法,而以一種或兩種方法為主。
原始圖形文字主要用表形方法,可是也夾用表意方法,例如用點子或短線表示數目, 所以又稱「形意文字」(圖 1)。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兼用表意和表音兩種方法,所以又稱「意音文字」。意音文字中間一般還有既不表意、又不表音、只有區別功能的所謂「定符」。從廣義來看,區別功能也是一種表意功能。
除新設計的文字以外,音節文字和音素字母文字都在表音之中夾用表意。例如英文或法文中間,有些詞的讀音相同而拼法不同,有些詞附帶不讀音的字母,這些由於歷史或其他原因而形成的特點,今天成為具有區別詞義的拼法。阿拉伯數字是表意符號,但經常夾用在表音的字母文字中間,這也是表達方法的混合應用。
從語言的內容來看, 文字元號所書寫的「語言單位」是可小可大的。從小到大,可以分為 5等:①音素或音位,用音素或音位字母。②音節,用音節符號。③詞兒,用詞符。④片語,用片語符號。⑤語段,用語段符號。今天各國的文字元號,極大多數代表音素或音位,少數幾種代表音節。漢字有的是音節符號,有的是詞符。代表片語和語段的文字現在沒有。但是,文字中間夾進阿拉伯數字和科技符號,也可以表詞、片語或語段。
文字的體式變化 體式是文字的外形。任何文字的體式都是不斷變化的,可是成熟了的文字就變化很慢現存資料開始於5500年前的古埃及文字,早期大都是圖形符號,主要用於碑銘,稱為「聖書體」。這些圖形符號大部分已經失去表形性質,成為表意或表音符號。中期由於用軟筆在紙莎草上書寫,體式變為草書筆畫,丟掉了圖形的外表,主要用於書寫經文,稱為「僧侶體」。晚期筆畫大為簡化,主要用於寫信和記帳,稱為「大眾體」。3種體式很不相同,但是基本結構相同。(圖7[古埃及字演變舉例])
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 即兩河流域,在今伊拉克)的蘇美爾文字,可能更古於埃及文字。蘇美爾文字早期也是以圖形符號為主,後來由於在軟泥板上用硬筆壓刻成字,符號變成一頭粗、一頭細的短線條,類似楔子,稱為楔形字(又稱釘頭字)。楔形字的筆畫漸漸變得越來越簡。這種以泥板為紙張、用壓刻方法書寫的奇特文字,以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為中心,傳播到四周的民族,寫成各種文字。其中最重要的是阿卡德文字,也就是巴比倫和亞述的文字,在歷史上曾經是西亞的國際通用文字。(圖8[楔形字演變舉例])
以上兩種詞符與音節符並用的文字都在一兩千年前被廢棄了。同類型的中國漢字,從殷商甲骨文算起,有3300年以上的歷史,也經過多次體式變化,甲骨文、金文變為大篆、小篆,再變為隸書、楷書,同時又有行書、草書,但是基本結構未變。它屹立數千年,應用到今天。
文字的主要發源地,除北非、西亞和東亞以外,還有美洲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那裡的瑪雅文字有別致的圖形符號,但是也已經失去表形功能,成為以音節符號為主,兼用意符、音符和定符。最早的遺物是公元328 年的刻碑。瑪雅文字到16世紀被廢棄。(圖9[瑪雅文字舉例])
字母的傳播 文字從原來創造的民族傳播到另一民族,由於語言特點不同和應用要求不同,發生了矛盾。結果是,接受外來文字的民族,為了自己的需要,對傳入的文字進行調整、補充或改革。漢字傳到日本產生假名,就是由傳播而改變的一個例子。
產生比布魯斯字母的黎巴嫩,在地中海東岸,那裡是古代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兩大文化往來交流的走廊地帶。當地的居民,後來被稱為腓尼基人,意思是「商人」,因為他們主要經營商業他們需要簡便的文字來記帳,但是埃及文字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都太繁難。他們從埃及文字中的輔音符號得到啟發,創造出一套輔音字母。 這套字母的產生, 比埃及文字和楔形文字晚2000年。這說明字母的產生是經過極長時期的醞釀才瓜熟蒂落(另一說認為比布魯斯字母源出愛琴海音節文字)。
文字隨著文化——尤其是宗教——傳播四方。同一種文字可以傳播到語言完全不同的民族。文字的類型跟語言的類型沒有必然的關系。例如,日語跟漢語在語言類型上很不相同,可是日本採用了漢字。日語的特點只促進了假名的產生,沒有妨礙漢字的採用。
字母在比布魯斯形成以後,由於簡便好用,不脛而走,無遠勿及。在向東傳播的路線上,形成阿拉米字母系統今天的阿拉伯字母是這一系統的一種晚期變體自成系統的印度各種字母,流傳於印度各邦、東南亞各民族和中國的西藏。印度字母系統可能也是從阿拉米系統分化演變而來。在向西傳播的路線上,形成腓尼基字母系統,它變成希臘字母,又變成基里爾字母(又稱斯拉夫字母)、羅馬字母(又稱拉丁字母)以及其他字母。東正教國家用基里爾字母,天主教國家用羅馬字母。在過去的 300年中,隨著西歐國家的大擴張,羅馬字母傳播到非洲、美洲和亞洲許多國家,成為今天世界上流通最廣的字母(見彩圖[蘇美爾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碑銘體]、[古埃及文字-碑銘體]、[古埃及文字-僧侶體]、[古埃及文字-大眾體]、[用三種文字書寫的埃及羅塞塔石碑(上)碑銘體(中)大眾體(下)希臘文]、[瑪雅文石碑][瑪雅文抄本][古腓尼基字母文字]、[古腓尼基字母文字]、[公元前9世紀的希臘字母])

㈥ 文字是由誰發明出來的

人類發明使用文字的歷史,或許可以追溯到10000年前,這與我們如何判斷什麼樣的符號屬於文字的標准有關,當然也與考古發掘工作的進展有關,而且也與古文字信息載體的耐久性有關。事實上,人類文明是一種存在的過程,而記錄這種過程的信息及其載體,也是多種多樣的。
一般來說,人類文明的信息記錄,包括主觀記錄和客觀記錄兩大部分。所謂主觀記錄,是指人類用符號記錄自己的生存信息,用實物保留自己的生存信息。所謂客觀記錄,就是人類無意間留下的生存信息,例如遺棄的石器、用火的痕跡、吃剩的獸骨,以及由於人類的生存而對自然環境及其生物的物種結構所造成的可以察覺的變
對於中國來說,在先夏時期(4200年前至10000年前)就已經出現了相當多的文字元號或類似文字的圖畫、圖案、符號。不過,我們今天通常只能夠在陶器、骨器、玉器、青銅器、岩石等耐久性的載體上,看到這些文明信息的符號;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古代先民不曾在其它載體上留下過文明信息符號,因為許多不耐久的載體可能已經消失了。例如,遠古神話傳說就是一種人類早期記錄信息的載體,在中國的遠古神話傳說中就記有伏羲時代創造的復雜符號體系(八卦符號),黃帝時代創造出完整的文字體系(蒼頡造字)。

㈦ 中國漢字是誰最先發明出來的

倉頡最先發明的。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起源的說法歷來各家有不同主張,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有:結繩說、八卦說、刻契說、倉頡造字說、刻劃說和圖畫說。

相傳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 。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於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

(7)與字有關發明擴展閱讀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1605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跡》,

其中有4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跡》原書已不容易找到,據說,梵蒂岡圖書館尚有藏本。

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匯。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的。

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是以「官話讀書音」為標准設計的,適於拼寫北京語音。但是,在兩三百年間,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只是在外國傳教士中使用,沒有在中國人當中廣為傳播。

㈧ 字是誰發明的

那隻是傳說. 目前能推測的文字只有商朝的甲骨文. 外國的.. 恩有 希臘的 拼音文字 兩河流域 的 契形文字 還有 埃及文明 的 象形文字 這些文字都無法推究是誰發明的. 只能推測或者神話傳說 倉頡造字 倉頡,姓侯剛,號史皇氏,黃帝時史官,漢字創始人,被尊為「造字聖人」。今南樂縣城西北35華里吳村有倉頡陵、倉頡廟和造書台,史學家認為倉頡生於斯,葬於斯。 相傳 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 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了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 傳說倉頡;四目重瞳,非常聰明,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陽虛之山(現在陝西省雒南縣),臨於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見一支大龜,龜背上面有許多青色花紋。倉頡看了覺得稀奇,就取來細細研究。他看來看去,發現龜背上的花紋竟是有意義可通的。他想花紋既能表示意義,如果定下一個規則,豈不是人人都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幺?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作"字"。倉頡造字成功,發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聽到鬼哭魂嚎。為什幺下粟如雨呢?因為倉頡造成了文字,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自然值得慶賀。但鬼為什幺要哭呢?有人說,因為有了文字,民智日開,民德日離,欺偽狡詐、爭奪殺戮由此而生,天下從此永無太平日子,連鬼也不得安寧,所以鬼要哭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 有一次,倉頡就是從這些繩結記錄的史書給黃帝提供的史實出了差錯,致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事後,倉頡愧而辭官雲游天下,遍訪錄史記事的好辦法。三年後他回到故鄉白水楊武村,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 倉頡的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狀造出來的。譬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紅圓的模樣勾的;月字是仿著月牙兒的形狀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影畫的……倉頡首創文字的事後來被黃帝知道了,他大為感動,乃賜倉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後來,上天知道了這件事,下了一場穀子雨獎勵倉頡。這便是人間穀雨節的由來。 從白水縣城出發,沿渭(南)清(澗)公路下洛河,然後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車在高原的溝岔間跑了一個小時左右,才來到了倉頡廟所在的史官村。這座已有1800餘年歷史的倉頡廟已被國務院正式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倉頡陵在吳村西側,與倉頡廟西東相望,是一個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龍山時期的古文化遺存。陵前翁仲,石獅俱存,並建有石坊,上書「倉頡」二字。倉頡廟,始建年代不詳。據廟內現存碑刻記載,「歷漢唐以來,未嘗稍替」。如今看到的倉頡廟是明清時的建築,佔地約兩千七百平方米,座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對,雕刻精美雅緻;山門、二門皆為硬山式建築,拜殿、正殿和寢閣大方美觀。還有明代名人篆額題聯和倉頡夫婦的石雕。廟內碑刻林立,松柏蒼翠,楊柳依依,樓台亭閣鱗次櫛比,整個建築雄偉壯觀 告別「結繩記事」的年代 中國古書上有「結繩記事」、「契木為文」等記載,這是早期記事常用的方法,可惜這些物質無法長久保存下來,所以當時的記事情況已無法知曉了。但安陽小屯發現了十五萬片甲骨卜辭,在龜甲與牛胛骨上刻的文字相當完好地保存了下來,總字數達到3500個上下。從甲骨文字結構來說,除了象形以外,形聲、會意、假借等比較進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應用。可見在三千餘年前的商代文字已達到了相當完備程度,那幺在它以前一定有個更長的發展過程。 考古發現證明,中國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龜甲上刻劃符號了。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發現了在陶器上刻劃的符號有數十種之多,其中有些與甲骨上所見的字類似,因而有人認為它們就是早期文字。至於在龍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發現的朱書可以肯定是文字,充分表明中國的漢字至少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文字的出現既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不斷積累、不斷總結的結果,所以倉頡很可能是總結整理文字,為漢字的形成作出了貢獻的一個代表人物。

㈨ 中國漢字是怎樣發明的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9-09 09:06 中國的漢字是很有趣的文字,從古代到現代,漢字的形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過程很漫長,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大約經過了三千多年。從「馬」字的演變,你就可以知道漢字在各個時期的形體特點和變化過程了。

⑴甲骨文產生於商代,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

⑵「金文」是是通行於周代的文字。

⑶篆書是通行於秦的文字。

⑷隸書,秦漢時使用的一種字體。

⑸楷書,魏晉一直通行到現在的常用字體。

漢字注音方法有幾種

在讀書或看報時,我們常常會碰到不認識的字,只要藉助於工具書,就可以找到它們的注音,從而讀出字音。可是人們是怎樣給漢字注音的呢?一般說來,有以下五種方法:

一、譬況法,是具體描寫某個字的發音情貌的方法。例如《淮南子?地形訓》「其地宜黍,多旄犀」。注「旄」時說:「旄」,讀綢繆之繆,急氣言乃得之。」

二、讀若法,也就是用音近的字來注音,不加以描寫。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注音全是讀若法,例如「媼」,女老稱也,讀若奧。

三、直音法,也就是用同音字注音。楊雄《方言》「所以刺船謂之篙」,「篙」,音高。直音法注音有弊病,有的字很簡單,卻用很生僻的字來注音,反而不得其音。另外還出現循環互注的現象。

四、反切法,也就是用兩個漢字拼合成另一個漢字的音。反切上字與所切之字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切之字韻母和聲調相同。即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

五、拼音法,也就是用輔音和母音或聲母和韻母,按照語言的語音結構規律拼合成一個個字音。現代漢語拼音方案規定用21個聲母35個韻母可以拼出所有漢字的字音。如「好,hao」,「阿,a」。現代漢語拼音方案採用的符號是拉丁字母。在此之前,曾用注音字母來拼音,注音字母又叫注音符號,是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的,計有40個。

漢字乃表意文字,為了准確描寫讀音,我們從注音方法的不斷完善中可以看到,歷代語文工作者歷盡艱辛、勤於探索、追求完美的足跡。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9-09 09:07 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有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這個漢字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
形聲: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字根,結合不同的屬性字根,可合成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樣的發音(也有的只有聲母一樣),表達不同的事物。但形聲字,也因古今語言音韻變遷,不少古代同類形聲字在今天的官話已無共同音素了。
會意: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都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
轉註: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注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這怎麼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的《大雅•棫樸》亦雲:「周王壽考。」。蘇軾的《屈原塔詩》也有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一語。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別注意的是,後代的文字學家針對許慎的前述的定義也作了大量的解釋。其中包括「形轉說、聲轉說、義轉說」三類,只是這三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夠全面,當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釋說「轉注」就是一個形體(字根)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例如「帚和婦」與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這法簡言之,借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是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例如:「又」,本來是指右手(最早可見於甲骨文),但後來被假借當作「也是」的意思。聞,本意是用耳朵聽東西的意思。例如《大學·第七章》中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但後來被假借成嗅覺的動詞(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錯用)。
總結以上六書,前兩項,「造字法」也;中兩項,「組字法」也;後兩項,「用字法」也。這六個原理,是古代文字學學者歸納出來的字學理論。其所含漢字構成法則,是長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個人獨創的。

閱讀全文

與與字有關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
小陸離與成果 瀏覽: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