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價值的創造等同於財富的創造嗎
很寬的一個問題,不知道怎麼下手回答
覺得價值不能簡單等同於財富內
可能財富是要比容價值更直觀的,需要有更明確的存在形式,當然不包括精神財富
創造的財富應該是大於消耗的財富,因為人類社會的穩定和存在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
財富存在的意義當然可以從多方面分析
從社會學上來說
財富是吸引人們向前發展的動力,也是人們發展的目的所在
有段話不知道對你可有幫助
威廉·配第曾經指出:「勞動是財富之母,土地是財富之父」,馬克思也曾經在《資本論》和《哥達綱領批判》等文獻中多次指出勞動並非一切財富的唯一源泉。現實的常識告訴我們僅僅有勞動者而沒有資本、土地等其他生產要素的參與,是不可能創造價值和財富的,在生產過程中三者缺一不可(應該注意這並不意味著資本、土地也創造價值)。對此馬克思曾經論述到:「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麼也不能創造。它是工人用來實現自己的勞動,在其中展開勞動活動,由其中生產出和藉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原材料。」
㈡ 各種生產要素都創造物質財富和價值是對的還是錯的
生產要素所有權是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前提和依據。生產要素所有權的統一或分回散對按生產要素分配有重要影響答。分散的要素所有權是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充分條件。按生產要素分配與按勞分配的區別在於非勞動要素所有權的分散與否。按生產要素分配是指,在具有分散的要素所有權的前提下,包括勞動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都參與分配,按勞分配的基本含義是勞動成為分配的唯一依據和尺度,非勞動生產要素具有統一的所有權。
㈢ 為什麼創造「財富」是企業的宗旨
金錢代來表財富,但財富並不是金錢源。如:政府可以製造金錢,但並不創造財富,所以企業把金錢利潤當財富,就不能體現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真正社會價值」了,最終會被歷史無情地抹去。企業的使命是生產優質產品和提供優質服務,為消費者創造財富!樹立創造「社會價值」信念,是使企業成功的第一原則。以下是幾種錯誤管理觀念所產生的結果:
①企業的目的就是賺錢,利潤的獲得就意味著管理成功,企業目標就是「獲取最大限度利潤」、「擴大投資報酬率」。其弊端是:第一,這一目標僅著眼於資本的回報與收益,不管員工切身利益;第二,導致管理人員不是努力增強企業的功能而是「在不正當的經營上鑽營」。第三,它漠視企業存在的「社會價值」。其結果是:促使員工與企業離心離德,謀求個人的私利為重,促使管理人員「在財務手段上創新」促使企業同社會對立,而不是在企業安身立命的產品和服務上創新,而不是同社會和諧共處。這種指導思想註定會使企業走向衰敗。必須造成企業經營的短期行為,容易掩蓋企業內部管理的缺陷。
㈣ 價值創造和財富創造為什麼屬於不同范疇
財富是物質的,價值是精神的
㈤ 真確認識價值創造和財富生產的關系關鍵是運用哪種學說
勞動二重性學說
㈥ 價值創造和財富生產的源泉有什麼不同
理解他們關系的關鍵在勞動二重性,價值創造和財富生產分別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創造關系,前者的源泉是抽象勞動,後者的源泉是具體勞動。
㈦ 正確認識價值創造和財富生產關系,關鍵是運用什麼學說
為全面建設來小康社會,需要源經濟理論和觀念上的創新.筆者從現代經濟發展的客觀現實出發,從市場經濟的視角,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本質是生產關系而不是財富關系;分析社會財富既是勞動的結晶,又是所有要素共同創造的結果;由此進一步...
㈧ 生產要素在商品生產中的作用是什麼
1、土地、設備、原材料等生產要素是商品生產的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它們和勞動結合生產出使用價值。在剩餘價值生產中,它們是工人活勞動的吸收器,是生產剩餘價值的必要條件。
2、但土地、設備、原材料等生產要素本身不創造價值,它們的價值(土地除外)是藉助於工人的具體勞動.轉移到新的勞動產品中去,勞動者的活勞動才是價值創造的源泉。
(8)價值創造與財富生產擴展閱讀:
生產要素有兩種:勞動和適當的自然物品。 勞動或是體力的,或是腦力的;說得更明白些,這一區別乃是或是肌肉的或是神經的;在勞動這一觀念中,不僅應包括所作的努力本身,還應包括在某一職業中因進行思考或使用肌肉而引起的一切不愉快感覺,一切肉體上的不適或精神上的煩惱,或兩者兼而有之。
關於另一種生產要素(適當的自然物品),需要指出的是,某些能滿足人類需要的物品是自然存在或生長的。洞窟和樹穴可以提供藏身之處;果實、根莖、野生蜂蜜以及其他天然產物可以用來維持人類的生命。但即令是這些東西,通常也需要花費相當數量的勞動,不是為了製造它們,而是用於尋找和佔有它們。
㈨ 求問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是什麼關系
一種相當普遍的意見認為,分配製度改革的依據應當就是對勞動價值論的認識的深化。持此意見的人也承認資本和技術以及經營管理的作用,甚至也承認傳統的勞動價值論不夠用了,但是他們堅持認為,應當(也只能)在堅持勞動價值論的范圍內,通過對勞動價值論的深化和擴大來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就是將各種要素納入「勞動」概念之內,將價值源泉的內涵和外延加以擴大,從而得出「擴大和深化」的勞動價值論。實際上這樣做無論在理論上或實踐上都是行不通的,至少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加以考慮。 首先,這種看法不符合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原意。這里主要涉及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對馬克思說的創造商品價值的「勞動」這個概念的內涵和范圍作何理解;另一方面是對馬克思關於價值論和財富論的關系的看法作何理解。 就馬克思關於財富論和價值論的看法來說,可以明確的是,在馬克思那裡它們是兩個有聯系但又有原則區別的概念,財富論涉及的是產品和商品的使用價值,而價值論涉及的是作為使用價值的產品和商品相互交換的基礎。馬克思認為,對於商品價值來說,使用價值只不過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它決不是價值的源泉和決定因素。因而盡管馬克思從來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的作用,指出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的革命性力量,肯定經營管理對於現代化生產的極端必要性,但他只承認它們是商品使用價值即財富的要素,是創造生產力的要素,不承認它們同時也是商品價值的創造者。在馬克思看來,創造商品價值的源泉中沒有任何一個使用價值原子,當然也不會有任何一個創造使用價值的要素(勞動除外)。可見在馬克思那裡價值論與財富論是兩個不能混同的范疇,不能將創造生產力的要素或創造商品使用價值的要素加進他的價值論,否則那種價值論就不是馬克思的價值論,更不是他的勞動價值論了。 其次,通過擴大勞動概念的辦法還隱藏著某種難以預料的同勞動價值論的初衷相違背的困難和危險。將科學技術納入創造價值的勞動之中,似乎還好說一點,因為這里涉及的多半是承認腦力勞動和復雜勞動的作用問題,大體上還沒有越出「勞動」這個概念的范圍,而經營管理也被認可是創造價值的,在理論上就比較難了。經營管理在概念上同勞動價值論所說的勞動不是一回事,經營管理是指對勞動的指揮、管理、組織和監督,而勞動價值論所說的勞動則是指被指揮、被管理、被組織和被監督的對象;從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來說,經營管理功能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本來就是資本功能的擴大和延伸;在歷史的和現實的經濟生活中,經營管理功能又同資本的功能往往結合在一起,難以截然分開。籠統地承認經營管理也屬於勞動的范疇,必然更要遠離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但最大的麻煩也許還不在這里,而在於如何認可資本的作用。按照勞動價值論,資本是根本不應被視為價值源泉的,但是,如果說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都可以納入勞動的行列,那麼就難以把資本繼續檔在勞動的大門之外。且不去說西方經濟學發展史上早就出現的將資本解釋為不亞於勞動作用的「忍欲」和「犧牲」之類的觀點,眼下的大量事實就讓我們不能不思考拒絕的理由是否站得住。要知道資本的成功運用和運作所要求的知識、洞察力和判斷力,以及為此需要付出的勞動和努力,恐怕決不比其他勞動來得差,而如果因此就把資本也納入創造價值的勞動之內,那真要同勞動價值論南轅北轍了。 再次,歷史上不是沒有人想通過擴大勞動概念的辦法來解決勞動價值論同市場經濟現實之間的矛盾,結果最終導致了勞動價值論的破產。也就是以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偉大代表者李嘉圖為首的學派解體。當然,將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視為勞動,同李嘉圖學派的做法不能完全等同。但是至少在擴大勞動概念這一點上確有共通之處,因而對其理論破產的慘痛教訓不能置之不理。北京大學教授晏智傑
㈩ 正確認識價值創造和財富生產的關系,關鍵是運用___
勞動二重性
勞動二重性,指的是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和抽象勞版動這二權重屬性。具體勞動是指生產目的、勞動對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產結果都各不相同的勞動。具體勞動生產了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是指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抽象勞動生產商品的價值。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同一勞動過程形成的相互聯系又對立的兩個方面。
(10)價值創造與財富生產擴展閱讀:
馬克思創立了勞動二重性學說,它使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等人提出的勞動價值論成為完全科學的價值理論。 這是勞動一般的理論與實踐。「將價值(形式)從眾多發展概念中工作提取出來,作為抽象勞動社會內容的表達,作為一個規定總體,是為了重點顯示範疇生產的整體性特徵。
這里主要是弄清楚「內容的邏輯」和「形式的邏輯」的關系:從商品生產方式的整體發展中來,回到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相互依存關系。生產關系實體的運動和生產關系實體的構造在認識上統一化了,突出了研究對象的時空統一的工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