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幼兒園托班孩子年齡特點
思維特點:
「萬物有靈、萬物有情」即把周圍沒有生命、沒有意識的物體都看作是有生命、有感情的。
想像和現實易混淆。
屬於直覺行動思維,他們只對自己身邊的事物感興趣。對自己沒有親身經歷的事物不感興趣。
注意時間短,即使對感興趣的事物也不能保持長時間的、穩定的注意。
只能關注事物表面的,淺顯的,感性的特徵。
動作發展:
托班的孩子運動發展處於大肌肉發展階段,喜歡重復的做搭高積木類的游戲,動作常顯得笨拙可愛,而小肌肉(手指等)運動的能力則更弱。
語言發展:
兩歲以後寶寶已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願望和詢問了,這時寶寶和成人的交注已是用語言伴隨動作和表情來進行了。
情感發展:
做錯了事會連忙認錯「我是好孩子」,並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約束。
喜歡和比自己年齡大的兒童玩。由於不會自主的解決問題,和小朋友玩耍時經常發生搶拿別人手中的東西,抓、咬、推小朋友的現象。
行為規范:
剛入園的孩子在生活習慣方面不願意接受老師的幫助(表現在穿脫衣服、鞋子等方面);不知道正確的洗手方法,在洗手時還要玩水;有不少的孩子需要情緒依賴、物體依賴(如有孩子要含著奶嘴睡覺、有的要拿塊毛巾睡覺等等);不會正確運用勺子,不會吃飯,也不願意接受老師和阿姨的幫助;不會拿茶杯,還會水散地,口渴了也不知道叫老師;不會自己主動地跟老師說要大小便,經常尿在身上、床上。
在衛生習慣方面:有了鼻涕不會自己擦,隨地亂扔紙屑,還會撿臟東西吃;喜歡奔跑、推人、抓人、咬人等,大動作穩定性差。
在文明習慣方面:不會說禮貌用語;不會和大家一起分享玩具,只知道獨占玩具。
在行為習慣方面:玩玩具時,玩具扔滿地,不知道收拾玩具;有部分幼兒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不會把自己的書包、衣服、玩具放在指定的地方;不會搬椅子,只會拖椅子。
在交往習慣方面:大部分的幼兒不願意和老師用語言交流,只能用動作表示。在和同伴的交往中明顯帶有自我中心的傾向,常常以自我需要作為標准,他們會和同伴搶東西,得不到滿足時甚至會抓、咬人,出現人生的第一反抗期。
行為問題:
情緒問題:當入園的孩子情緒發展的明顯特徵是易感性和易變性,情緒非常外露,還表現在易哭、易怒、有時自說自話、有時發獃等。
焦慮問題:孩子特膽小、不願意與人交談,怕見陌生人,還很孤獨。這些都是在托班初期甚至整個托班年齡段呈現出來的狀況,也可以說在托班年齡段正在形成行為習慣的最初階段。由此,及時及早的做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工作尤為重要。
② 如何為托班幼兒進行環境創設
《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的機會與條件,使幼兒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對於托班寶寶來說,由於年齡小、情緒波動大,易受環境的刺激和影響,因此,創設自由、安全、寬松、舒適的環境是至關重要的。在實踐中發現,幼兒區域環境的創設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區域中的游戲材料就是幼兒的玩具,適宜的玩具材料能給孩子帶來滿足、快樂,能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在創設托班區域環境中應充分考慮托班寶寶的年齡特點,考慮寶寶的生活經歷、已有的知識經驗、興趣、需求和能力。
一、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讓寶寶找到安全感
剛入園的寶寶們從不同的家庭來到了幼兒園,處在分離焦慮時期。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群體,托班寶寶入園後首先面對的就是如何克服分離焦慮。創設安全的心理環境在此階段顯得特別重要,可以通過開學初的家訪或者家長填寫新生入園調查表,詳細了解幼兒在家的生活情況,如平時幼兒在家喜歡什麼、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嗜好、是什麼性格特徵等。對待一些幼兒的特別「嗜好」,還得採取特別應對招數,以幫助孩子盡快適應新環境。
在環境的設置上應遵循「軟、圓、矮、趣、變」的原則,創設自由、寬松、舒適、安全的游戲環境,營造溫馨、快樂的「家」的氛圍。在最初的階段,由於寶寶並不熟悉幼兒園的環境,所以不適合分區游戲,根據寶寶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我們在榻榻米上用小柵欄布置了一個家的環境,裡面投放了各種寶寶喜歡的玩具材料,還有鍛煉大肌肉材料的小爬滑、按摩球等。所有的材料集中在一起便於寶寶取放。這時寶寶在進入娃娃家游戲時,需要教師照顧的多,依戀大人,表現出幼兒有很強的從眾心理。同時,我們還用低矮的平衡木搭了一個寵物區,讓寶寶把自己喜歡的玩具帶到幼兒園,一來可以緩解寶寶的情緒,二來可以分散寶寶的游戲空間。另一面牆布置成可愛的小動物和有趣的海底世界。對於剛入園的托班寶寶來說,新奇的有趣味的游戲玩具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調整寶寶的不良情緒,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願望,積極投入到游戲情境中。這樣的環境創設對初入園的寶寶來說是非常適宜的。兩名教師與所有的寶寶共同游戲,首先讓孩子有了安全感,其次便於教師及時關注每個孩子,照顧寶寶的需要,建立密切的關系。
二、創設情趣化的區域環境,讓寶寶學會探索
新《綱要》指出,要讓幼兒自由探索,不斷地建構自己的經驗。托班寶寶正處在「我自己來」的關鍵時期,作為教師要善於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體驗和探索,讓寶寶做自己想做的事,相信自己,勇於嘗試動手克服困難。
遵循2~3歲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我們充分重視在生活、游戲活動中滲透教育,將游戲的情境融入區域環境,讓寶寶們在富有情趣的情境中活動。在寶寶基本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後,根據幼兒興趣及時調整游戲環境,增添了寶寶需要的生活用品。
三、創設自主化的區域環境,讓寶寶學會交往
托班寶寶自我中心意識強,自控能力弱,堅持性差,是處在獨自游戲的年齡階段,他們還不會合作和分享,不懂做游戲的規則,缺乏與同伴的交往經驗,獨占慾望強,在游戲中出現沖突是常見現象,特別是表現在爭搶玩具材料上。因此在材料的投放上要有「備份」,設計多個適合獨自游戲的小活動區,讓寶寶自己選擇活動區域,自由活動。利用這個年齡段的幼兒心理特點,可鼓勵寶寶與同伴交往,體驗共同游戲的快樂。
在區域材料的提供上,同一種玩具提供多個,滿足了幼兒獨自游戲的需求,使活動中幼兒爭搶和東走西瞧、到處游盪的現象明顯減少。區域活動中還可為幼兒提供小推車、生日蛋糕、小葯箱等,豐富寶寶的游戲情節,引導他們開展交往。如在娃娃家慶祝生日活動中寶寶初步學習了怎樣做客、怎樣做主人,了解了與人交往的基本要求,加強了寶寶與同伴的交流。
四、豐富活動區域的材料,讓寶寶通過多層次的材料獲得成長
皮亞傑告訴我們:「兒童的認識發展是在其不斷與環境材料相互作用中得來的,讓孩子與材料對話不是把材料直接交給孩子就能實現的,而是讓材料同時存在幼兒視野中,使孩子成為材料的真正主人,根據需求而發展。」如利用廢舊大紙箱做的多功能房子,讓寶寶在鑽鑽爬爬中獲得了躲藏的樂趣。根據寶寶小肌肉發展水平的不同,應提供難易程度不同的活動材料,在材料的製作上應充分考慮到材料的多功能性,做到一物多用,讓寶寶發明創造新玩法,使每種材料在不同的孩子手中發揮出不同的用途。
總之,材料是游戲的基礎,游戲是材料的展現,它們是不可分可的統一整體。要想使孩子獲得主動發展,教師必須根據幼兒的需求特點,與幼兒一起隨時更換、增添區域游戲材料,保持幼兒的游戲激情與興趣,豐富與深化區域活動的主題與內容。要善於觀察、了解孩子游戲的內在動力──需求,這是保證活動區域游戲材料適宜性的關鍵所在。
③ 幼兒興趣有哪三個特點
1、 思維特點:
(1)、「萬物有靈、萬物有情」即把周圍沒有生命、沒有意識的物體都看作是有生命、有感情的。
(2)、想像和現實易混淆。
(3)、屬於直覺行動思維,他們只對自己身邊的事物感興趣。對自己沒有親身經歷的事物不感興趣。
(4)、注意時間短,即使對感興趣的事物也不能保持長時間的、穩定的注意。
(5)、只能關注事物表面的,淺顯的,感性的特徵。
2、動作發展:
托班的孩子運動發展處於大肌肉發展階段,喜歡重復的做搭高積木類的游戲,動作常顯得笨拙可愛,而小肌肉(手指等)運動的能力則更弱。
3、語言發展:
兩歲以後寶寶已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願望和詢問了,這時寶寶和成人的交注已是用語言伴隨動作和表情來進行了。
4、情感發展:
(1)、做錯了事會連忙認錯「我是好孩子」,並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約束。
(2)、喜歡和比自己年齡大的兒童玩。由於不會自主的解決問題,和小朋友玩耍時經常發生搶拿別人手中的東西,抓、咬、推小朋友的現象。
5、行為規范:
(1)、剛入園的孩子在生活習慣方面不願意接受老師的幫助(表現在穿脫衣服、鞋子等方面);不知道正確的洗手方法,在洗手時還要玩水;有不少的孩子需要情緒依賴、物體依賴(如有孩子要含著奶嘴睡覺、有的要拿塊毛巾睡覺等等);不會正確運用勺子,不會吃飯,也不願意接受老師和阿姨的幫助;不會拿茶杯,還會水散地,口渴了也不知道叫老師;不會自己主動地跟老師說要大小便,經常尿在身上、床上。
(2)、在衛生習慣方面:有了鼻涕不會自己擦,隨地亂扔紙屑,還會撿臟東西吃;喜歡奔跑、推人、抓人、咬人等,大動作穩定性差。
(3)、在文明習慣方面:不會說禮貌用語;不會和大家一起分享玩具,只知道獨占玩具。
(4)、在行為習慣方面:玩玩具時,玩具扔滿地,不知道收拾玩具;有部分幼兒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不會把自己的書包、衣服、玩具放在指定的地方;不會搬椅子,只會拖椅子。
(5)、在交往習慣方面:大部分的幼兒不願意和老師用語言交流,只能用動作表示。在和同伴的交往中明顯帶有自我中心的傾向,常常以自我需要作為唯一標准,他們會和同伴搶東西,得不到滿足時甚至會抓、咬人,出現人生的第一反抗期。
6、行為問題:
(1)、情緒問題:當入園的孩子情緒發展的明顯特徵是易感性和易變性,情緒非常外露,還表現在易哭、易怒、有時自說自話、有時發獃等。
(2)、焦慮問題:孩子特膽小、不願意與人交談,怕見陌生人,還很孤獨。這些都是在托班初期甚至整個托班年齡段呈現出來的狀況,也可以說在托班年齡段正在形成行為習慣的最初階段。由此,及時及早的做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工作尤為重要。
④ 如何培養托班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體現
一、循循善誘,向幼兒提出明確而嚴格的要求。
在提出每一點要求的時候,事先都經過周密考慮,做到要求合理。根據幼兒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漸進。開頭的時候,我只要幼兒掌握簡單的生活規則。比如,上課的時候,要安靜地坐好,不防礙別人等。接著,提出關於社會行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禮貌,看到老師阿姨要問好,接受人家的禮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幫助要道謝等。
從幼兒的能力來看,既是履行一些內容極其簡單的要求,也要做出巨大的努力。如果教師對他們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他們接受不了,那麼這樣的要求就會落空。當幼兒做不到教師的有些要求時,往往會對自己的能力喪失信心,並且對教師的話產生懷疑,不信任教師了。
當我向幼兒提出要求的時候,注意做到內容具體、明確、語言通俗、簡練;適合幼兒的年齡特徵。比如,要求幼兒對人要有禮貌。我就這樣告訴幼兒:早上入園的時候要向老師、小朋友問聲好;回家的時候要說聲「再見」;跟別人講話的時候要專心,別人說話的時候不要插嘴;,要求幼兒講衛生,我就說,我們要做個講衛生的孩子,不隨地吐痰;不隨地大小便;要求幼兒午睡時脫下的衣服褲子疊好放在固定的地方……..這樣要求具體明確,幼兒才好照著去做。幼4家4兒童
二、不斷鼓勵,讓幼兒在練習中慢慢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幼兒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難長期集中。根據幼兒的這個特點,我採取不斷鼓勵的辦法,矯正幼兒不良的行為。比如,大家在午睡的時候,往往有個別幼兒起來小便,腳步走的很重,就給他一個暗示,提醒他矯正;當幼兒小心走路的時候,就微笑著點頭表示他做的對。又如我們班有個新小朋友叫魏曉蕾,膽子特別小,他不習慣集體生活,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即使是最簡單的事情,也往往不敢去做。對於他來說,我們需要讓他養成合群的習慣。我就運用各種方法來鼓勵他。先是讓他做一些簡單的事。如上美工課的時候,讓他來分發美工紙;吃午飯時候,讓他來分筷子。經過一次兩次的鍛煉。他的膽子慢慢大起來了。接著,我還訓練他在大眾面前講話的習慣。一次在學習兒歌《老師的手》的時候,我提問全班的幼兒:「老師的手可以做什麼?」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提問之後我就有意識這樣說:「老師准備請一個勇敢的小朋友來回答這個問題。大家看看誰最近以來比過去勇敢了?」小朋友們不約而同提到了魏曉蕾,他也就大膽地站起來回答了這個問題。當幼兒受到鼓勵的時候,他們為了要從自己的行為中得到愉快,也就會自覺地制止那些不好的行為了。
三、注意矯正幼兒任何一點細小行為的錯誤
幼兒往往從細小的過錯中,慢慢地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發生這些事情:有些幼兒容易發脾氣,躺在地上拚命用兩只小腳踩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兒喜歡玩某些玩具的時,就要人家無條件的給他……對這些行為都不能採取姑息的態度,聽任它發展下去。剛上小班的時候幼兒習慣較差,吃飯不專心、東張西望、吃得很慢,加上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幼兒之間交往的需要也不斷的增加,吃飯時講話的現象也多起來,教師的提醒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調動幼兒的內在因素,激發他們的上進心,才能讓幼兒變被動為主動,自覺遵守紀律,於是「最佳餐桌」在我們班級產生了,怎樣才能成為「最佳餐桌」呢?經過商量我們列出標准,即吃飯吃得認真,不講話、吃得較快、不挑食,評出以後分別得到一顆小紅花。教師也給全班幼兒提出要求,進步大的也可以榮獲「最佳餐桌」的稱號,進步的人多了,我們還可以辦兩個「最佳餐桌」。現在不在象以前那樣處處讓教師提醒,吃飯講話、不專心、東張西望、吃得很慢等壞習慣減少了很多,吃飯不再成為孩子們的難題了
四、通過游戲活動,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
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在游戲中幼兒心情愉快,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幼兒通過游戲的活動過程,能學會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比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質。同時,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也容易表現出來,有利於教師及時發現,給予糾正。如有一次,我組織小朋友玩「美食店」的游戲,游戲一開始,李琳和張波突然爭吵起來,我走過去一問,原來是因為爭新的煤氣灶,都不願意要舊的煤氣灶,怎麼辦呢?新的煤氣灶只有一個,我思索了一會,便拿起舊的煤氣灶放在耳朵上,過了一會兒,我對兩個小朋友說:「舊煤氣灶剛才對我說,它也可以用,小朋友都不喜歡它,它好傷心,它想找一位好朋友,誰願意幫助它?」我這樣一說,李琳就去拿了舊的煤氣灶。兩個小朋友笑著說:「老師,我們以後不爭了。」我對他們這一行為給予了肯定,並以此教育小朋友們要講文明,懂禮貌,同伴之間要互相謙讓,爭做好孩子。
五、老師以身作則,做幼兒表率
幼兒有很強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們模仿的最直接的對象是老師,對老師言談舉止,觀察最細,感受最強,而且不加選擇地模仿老師的言行。對於幼兒,老師的話可以說是「最高指示」,經常可以聽到孩子們為自己的言行辯解:「老師就是這樣說的……」這就對老師的言行提出了較高要求。因此,我們注意從自身做起,嚴於律己;凡要求孩子們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讓孩子做的,自己千萬不能違反,一旦違反,要在孩子們面前勇於承認錯誤。記得有一次下課我無意中走進教室,看見有兩位小朋友坐在桌子上談話。我當場批評了他們,過後其中的一位孩子悄悄的說:「老師有時也坐在桌子上講話。」他的話讓我大吃一驚,仔細一想,自己也確實有過這樣的現象。我就對這位小朋友說:「真的?你怎麼不早點給我指出這個壞毛病呢?今後,我們互相監督,不讓壞毛病再出來好嗎?」正如古人所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教師應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幼兒起表率作用。
六、家園配合,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形成。
最近幾年,對幼兒的早期教育越來越受到家庭的重視,這種趨勢是十分可喜的,但是有不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的家長,只注重開發孩子的智力,卻不注意孩子早期行為習慣的培養。這要求家庭和幼兒園要把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放在首位.因此,對部分只注重學習知識的家長,我給他們出了一道選擇題:A、一天教會你的孩子寫10個字。B、幫助孩子10天改掉一個壞毛病,讓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多數家長會笑著選擇後者。
總之,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必須貫徹落實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成人嚴格要求,反復抓,抓反復,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
⑤ 托班孩子的特點及如何帶好托班
一提起托班,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群哭哭啼啼什麼也不懂事的小傢伙,認為他們既可愛又可憐,離開了家的愛巢,過早的開始了集體生活,其實不然,那是你沒有走進托班,沒有完全的了解托班,我在從事托班教學的過程中摸索出了一些經驗,那就是托班孩子的一些特點及如何帶好托班。眾所周知,托班孩子的年齡比較小,平均年齡2到3歲之間,是剛剛咿咿學語後步入兒童天地的寶寶剛剛離開父母長輩的關愛開始獨立生活邁向嶄新**的開始,所以要求我們老師很嚴格,既要有慈父的嚴格,又要有慈母的溫柔,既要引指,又要關懷備至,盡量使他們在新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托班孩子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一、活潑好動型這些孩子活潑,好動,附合大多數男孩子,大家見到這些孩子總是說:好動的孩子,聰明,長大以後會出人投地,其實也不盡然,對這類孩子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採取一刀切的方法。聰明好動的孩子人見人愛,但如果一味的好動,沒一刻消停也是件讓人頭疼的事,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與家長溝通,同時也需要對孩子的表現作縱向比較,要耐心地與孩子多溝通,交流,使其有靜有動,使其知道哪些是危險的,哪些是不能碰的,並通過故事,動畫片等舉例,使其真正了解,並能夠健康活潑的成長。 二、孤獨郁悶型這種孩子與上一種相比恰恰相反,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孩子有的天生內向,不愛說話,性格孤僻。有的則是父母工作太忙,疏忽了與孩子間的溝通交流,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這種性格,針對這種情況,老師要經常與家長溝通,讓家長配合找到主心結,然後對症下葯,使其慢慢變得活潑起來,逐漸擺脫那種孤單,憂郁的心理。 三、唯我獨尊型這種孩子是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在家裡說一不二,動不動就大哭大鬧,爺爺奶奶都俯首稱臣,在幼兒園想干什麼就干什麼,沒有組織性,沒有集體的概念,和小朋友也不團結,特別霸道,這就需要我們老師正確的引導,教他們適應集體生活,懂得團結小朋友,讓他們養成尊敬老人的好習慣,使他們在幼小的心靈里懂得孝敬老人是一種傳統美德,可以通過故事,兒歌的形成引導他們。同時,也要做好家長工作,提醒他們過分溺愛孩子的嚴重性,只要家園配合好。孩子很快就會向正確方向發展的。以上說的是孩子的三種類型,那麼如何才能讓孩子盡快接受我們呢?我們怎樣做才能形如父母呢?人們常說:將心比心,成人如此,孩子亦然。我們不能以為小孩子就什麼也不懂,其實不然,他們非常聰明,盡管不會說或表達不清楚,但是都能理解成人的意圖,這就要求我們要充分了解兒童心理,站在兒童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問題。比如:孩子不小心摔倒了,這是很正常,很普遍的現象,這時如果老師馬上過去扶他,很可能導致這個孩子哭鬧。為什麼呢?因為在他的心裡感覺到很委屈,盡管不是很疼,但他很想通過哭聲去喚起大家對他的注意,因為在家就是這樣,雖然不絕對,但大多數是這樣。因此,遇到這種情況,我們要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表揚他很堅強,很勇敢,並號召其他小朋友向他學習,同時,還要告訴他以後摔倒了也要自己站起來,並及時的給一些獎勵。這樣,也給其他小朋友正面的影響。這就是針對孩子在不同情況下進行的不同的但正確的積極的引導,從而激發小朋友的自強,自立,自愛的精神。托班孩子有的不能理解老師的意思,有的也表達不清自己的情感,所以說是有時模稜兩可,所以老師必須有耐心地認真去分析每一個孩子,一定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分析問題。比如:有的孩子把小朋友打了,如果老師批評他,他會有一肚子的委曲,這就需要老師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去理解問題,然後再合理的引導,使他真正明白錯在哪裡,弄清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怎樣才能做個好孩子。總之:想要帶好班孩子就要時刻記住自己的年齡是三歲,充分了解三歲孩子的心理,站在他們的角度去分析每一個問題,帶好托班雖然過程是艱辛的,但結果卻是幸福的。
⑥ 如何激發托班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3歲是幼兒生長發育的關鍵期,孩子長到兩三歲便有了「我自己來」的強烈願望。他們對周圍的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但是托班幼兒的活動是以無意注意為主,所以往往是一會干這,一會有干那,沒有一定的長性,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夠。2-3歲的孩子思維具體形象,空洞的說教他們也不理解,但他們好奇、好模仿,愛游戲,如果在有趣的情境中引導他們學習,興趣會特別高。如果我們抓住這個關鍵期,利用適合於托班幼兒的學習特點的方法進行引導,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也會使幼兒有更快和更大的發展與提高。一學期來我做了如下的嘗試: 一、利用擬人化的形象激發托班幼兒活動的興趣。 托班幼兒具有泛靈性的特點,他們把周圍環境中的物品都賦予生命。所以我們就利用這一特點,觀察了解幼兒的興趣和愛好,發現幼兒喜歡天線寶寶,就把天線寶寶請進班裡和孩子們一同生活,孩子們也把天線寶寶看作是自己的夥伴:會說話、會哭笑、還會生氣。和天線寶寶一起學習既增加了興趣,又學到了很多的本領。 一)、從情感入手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 天線寶寶作為幼兒的一員,它的一舉一動和喜怒哀樂自然會牽動著幼兒的情感,使幼兒做出積極的反應。如:「迪西跌倒了」,孩子們知道了迪西是因為自己洗手時把水弄到地上才滑倒的以後,都趕緊對迪西說:迪西你別哭了,我不把水弄到地上了」。此時教師及時引導小朋友和天線寶寶學習洗手、甩手和擦手,孩子們的興趣可高了。除此我們還利用拉拉生病了、丁丁牙疼了、小波長胖了、小水滴生氣了、小碗笑了等情景,使孩子們從關心的角度引發活動的興趣。同時還懂得了為什麼要洗手、擦手、漱口、不挑食的道理。 二)、有趣的示範引發幼兒積極模仿當幼兒出現問題時,我就會請天線 寶寶及時的出現在幼兒面前,從而引發幼兒做事的積極性。如:剛開始小朋友吃完飯不去漱口, 教師就會有意識的請教天線寶寶:天線寶寶,小朋友吃完飯後要干什麼呀?怎樣漱口呢?天邊寶寶就會真的拿一個小杯子給幼兒做示範,他邊說幼兒易懂好記的兒歌,邊誇張地把動作做出來,這樣就把漱口的正確方法演示給幼兒,,孩子們在天線寶寶的有趣示範下都會積極的動起來,如此象洗手、進餐、擦手等都是通過這樣有趣的示範下使幼兒學會的。 三)、親身的體驗提高幼兒的積極、主動性 孩子長到兩三歲便有了「我自己來」的強烈願望。托班幼兒的思維活動是直覺行動思維。於是總想親自動手,順應幼兒的特點,我總是引導托班幼兒親自感知和體驗以增加幼兒活動的積極性。比如前面的漱口,幼兒學習了基本的技能之後,就有了學一學做一做的想法,我就及時的鼓勵幼兒去做一做。聽了老師的話,孩子們都積極地拿起自己的小杯子學著天線寶寶的樣子接水、喝水、鼓鼓嘴再吐出來。動手操作使孩子們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更高了。 二、利用游戲化的情境引發幼兒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幼兒最基本的活動是游戲。所以在活動中我們都把幼兒學習的目標、內容溶入到游戲情境中來,引導幼兒積極主動的活動。 一)、創設游戲情境引發托班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幼兒認識活動的是無意性占優勢,他們對於新穎的、鮮艷的、活動的、多變的、具體形象的以及能夠引起他們興趣和需要的對象,才集中注意力。所以我就用創設游戲情境的形式吸引幼兒的注意:如:美工活動塗色、粘貼時,先給幼兒創設一個游戲情境:快過節了白菜寶寶沒有新衣服怎麼辦呢?幼兒就會積極的想辦法給白菜寶寶穿新衣服;描線和畫線條時,告訴幼兒說:筆寶寶要開汽車了;還有在戶外活動中的小兔子乖乖、運白菜和小小游樂園等讓幼兒在這樣的游戲情境中活動,積極性主動性就會特別高。 二)、拓展游戲情境激發托班幼兒活動積極性和主動性。 托班幼兒的有意注意時間短,所以對一種活動的持續時間也短,教師要及時觀察了解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以角色的形式參與到幼兒的游戲中對幼兒進行隨機指導,豐富幼兒游戲的內容和情節,來激發孩子游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孩子在開汽車的游戲中,開了一會沒興趣了, 教師就可以著急的對幼兒說:我有很多的白菜寶寶運不回去請大家幫我一下好嗎?幼兒就會很積極的投入到這一情節當中運白菜,還把白菜主動運到各家各戶。 教師的參與使幼兒在游戲中更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游戲的樂趣。 教師的介入和指導只要把握好時機和分寸,就能夠促進幼兒活動的主動性。 三、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幼兒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的到發展的,牆飾又是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設置了能夠與幼兒互動的環境。 天線寶寶和幼兒生活了一段時間後,我們又利用天線寶寶演電視的方法,引導幼兒模仿。電視里的生活內容讓幼兒形象直觀的學習好的榜樣。比如:我們先把小碗貼到餐桌上方,鼓勵幼兒說:小碗想和咱們班的小朋友作朋友,誰能把飯和菜都吃干凈小碗就作他的好朋友,孩子們看到可愛的小碗都爭著把飯菜吃干凈。當幼兒做的好了、有進步了就把相應的小獎品小水滴、小杯子、小紅花等貼在幼兒照片的旁邊、激勵幼兒更主動的做好。 總之,只有了解幼兒的年齡特點,才能有地放矢地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提供適合於托班幼兒的方式方法進行指導,使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發揮。
⑦ 托班幼兒年齡特點是什麼
1、 思維特點:
(1)「萬物有靈、萬物有情」即把周圍沒有生命、沒有意識的物體都看作是有生命、有感情的。
(2)想像和現實易混淆。
(3)屬於直覺行動思維,他們只對自己身邊的事物感興趣。對自己沒有親身經歷的事物不感興趣。
(4)注意時間短,即使對感興趣的事物也不能保持長時間的、穩定的注意。
(5)只能關注事物表面的,淺顯的,感性的特徵。
2、動作發展:
托班的孩子運動發展處於大肌肉發展階段,喜歡重復的做搭高積木類的游戲,動作常顯得笨拙可愛,而小肌肉(手指等)運動的能力則更弱。
3、語言發展:
兩歲以後寶寶已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願望和詢問了,這時寶寶和成人的交注已是用語言伴隨動作和表情來進行了。
4、情感發展:
(1)做錯了事會連忙認錯「我是好孩子」,並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約束。
(2)喜歡和比自己年齡大的兒童玩。由於不會自主的解決問題,和小朋友玩耍時經常發生搶拿別人手中的東西,抓、咬、推小朋友的現象。
行為規范:
(1)剛入園的孩子在生活習慣方面不願意接受老師的幫助(表現在穿脫衣服、鞋子等方面);不知道正確的洗手方法,在洗手時還要玩水;
有不少的孩子需要情緒依賴、物體依賴(如有孩子要含著奶嘴睡覺、有的要拿塊毛巾睡覺等等);不會正確運用勺子,不會吃飯,也不願意接受老師和阿姨的幫助;不會拿茶杯,還會水散地,口渴了也不知道叫老師;不會自己主動地跟老師說要大小便,經常尿在身上、床上。
(2)在衛生習慣方面:有了鼻涕不會自己擦,隨地亂扔紙屑,還會撿臟東西吃;喜歡奔跑、推人、抓人、咬人等,大動作穩定性差。
(3)在文明習慣方面:不會說禮貌用語;不會和大家一起分享玩具,只知道獨占玩具。
(4)在行為習慣方面:玩玩具時,玩具扔滿地,不知道收拾玩具;有部分幼兒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不會把自己的書包、衣服、玩具放在指定的地方;不會搬椅子,只會拖椅子。
(5)在交往習慣方面:大部分的幼兒不願意和老師用語言交流,只能用動作表示。在和同伴的交往中明顯帶有自我中心的傾向,常常以自我需要作為唯一標准,他們會和同伴搶東西,得不到滿足時甚至會抓、咬人,出現人生的第一反抗期。
⑧ 托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但幼兒的年齡特點托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呢可能就是比較大或者是比較少吧又不是那個是中
⑨ 如何為托班幼兒創設適宜的環境
在創設托班區域環境中應充分考慮托班寶寶的年齡特點,考慮寶寶的生活經歷、已有的知識經驗、興趣、需求和能力。
一、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讓寶寶找到安全感
剛入園的寶寶們從不同的家庭來到了幼兒園,處在分離焦慮時期。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群體,托班寶寶入園後首先面對的就是如何克服分離焦慮。創設安全的心理環境在此階段顯得特別重要,可以通過開學初的家訪或者家長填寫新生入園調查表,詳細了解幼兒在家的生活情況,如平時幼兒在家喜歡什麼、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嗜好、是什麼性格特徵等。對待一些幼兒的特別「嗜好」,還得採取特別應對招數,以幫助孩子盡快適應新環境。
在環境的設置上應遵循「軟、圓、矮、趣、變」的原則,創設自由、寬松、舒適、安全的游戲環境,營造溫馨、快樂的「家」的氛圍。在最初的階段,由於寶寶並不熟悉幼兒園的環境,所以不適合分區游戲,根據寶寶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我們在榻榻米上用小柵欄布置了一個家的環境,裡面投放了各種寶寶喜歡的玩具材料,還有鍛煉大肌肉材料的小爬滑、按摩球等。所有的材料集中在一起便於寶寶取放。這時寶寶在進入娃娃家游戲時,需要教師照顧的多,依戀大人,表現出幼兒有很強的從眾心理。同時,我們還用低矮的平衡木搭了一個寵物區,讓寶寶把自己喜歡的玩具帶到幼兒園,一來可以緩解寶寶的情緒,二來可以分散寶寶的游戲空間。另一面牆布置成可愛的小動物和有趣的海底世界。對於剛入園的托班寶寶來說,新奇的有趣味的游戲玩具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調整寶寶的不良情緒,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願望,積極投入到游戲情境中。這樣的環境創設對初入園的寶寶來說是非常適宜的。兩名教師與所有的寶寶共同游戲,首先讓孩子有了安全感,其次便於教師及時關注每個孩子,照顧寶寶的需要,建立密切的關系。
二、創設情趣化的區域環境,讓寶寶學會探索
新《綱要》指出,要讓幼兒自由探索,不斷地建構自己的經驗。托班寶寶正處在「我自己來」的關鍵時期,作為教師要善於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體驗和探索,讓寶寶做自己想做的事,相信自己,勇於嘗試動手克服困難。
遵循2~3歲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我們充分重視在生活、游戲活動中滲透教育,將游戲的情境融入區域環境,讓寶寶們在富有情趣的情境中活動。在寶寶基本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後,根據幼兒興趣及時調整游戲環境,增添了寶寶需要的生活用品。
三、創設自主化的區域環境,讓寶寶學會交往
托班寶寶自我中心意識強,自控能力弱,堅持性差,是處在獨自游戲的年齡階段,他們還不會合作和分享,不懂做游戲的規則,缺乏與同伴的交往經驗,獨占慾望強,在游戲中出現沖突是常見現象,特別是表現在爭搶玩具材料上。因此在材料的投放上要有「備份」,設計多個適合獨自游戲的小活動區,讓寶寶自己選擇活動區域,自由活動。利用這個年齡段的幼兒心理特點,可鼓勵寶寶與同伴交往,體驗共同游戲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