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火葯發明者

火葯發明者

發布時間:2021-07-21 22:33:23

㈠ 誰發明了火葯,是哪個朝代的人

火葯,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在歷史的長河裡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顧名思義,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劇烈燃燒的葯劑。據《范子葉然》的記載,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於民間民生應用,范子計然說「硝石出隴道」。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葯和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葯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火葯是以其殺傷力和震懾力,帶給人類消停戰事、安全防衛的作用,成為了人類文明重要發明之一。

火葯到底哪個發明的

有研究指出火葯始見於秦朝(公元前221~206年),但是因為文獻不足以及當時只是因為煉丹時偶爾做出的副產品/失敗作,並沒有制式紀錄製作方法。其中一種相傳最初火葯紀錄原因,則為煉丹術文獻中的記載,警告千萬不可混和一些指定物品,不然就會引起爆炸。可是現在可追尋的文獻中,亦可看出當時的混合物混有多種不能燃燒的材料,甚至有混進人類精液。亦有推測火葯始用於方便點火。

一般認為11世紀宋朝時,中國開始把其使用為戰爭工具,以火箭和投石機搭載的炸彈形式出現。最早可追尋的紀錄為1259年,竹枝被使用來發射瓦土彈頭。此類火箭大都只是驚嚇作用,並不實際構成巨大威脅。倒是初期火葯有不少有毒混合物,例如汞和砷,因此可以被視為一種化學武器。

火葯是誰發明的

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我國古代著名的煉丹家葛洪等,都曾在洛陽長期逗留過,還有偉大的醫葯學家孫思邈生活在隋代和唐代早期,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而且他博涉經史百家學術,通達道經佛典,總結了唐以前的臨床攻理論,收集方葯、針炙等內容,編著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書,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被後世尊為"葯王"。

他不僅是偉大的醫葯學家,而且是著名的煉丹家,自號"孫真人"。他是總結以前煉丹家經驗基礎上收集河洛地區和關中地區煉丹家的配方,最後提出硫磺伏火法這種較為管用的配方。總之,火葯的發明與傳播,和孫思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綜上所述,火葯源於春秋,興於唐宋,由孫思邈煉丹而來。

㈡ 火葯是誰發明的

火葯據傳由晉朝葛洪發明的。嚴格的說不能叫發明,應該叫發現,是煉丹的術士或道士偶然發現的。具體誰是最早的發現者,已不可考。也許第一位配出火葯的,當時就羽化升仙了。
唐朝初年,有一位叫孫思邈的醫葯學家,他特別喜歡煉丹。有一次,他把硫磺和硝石的粉末放在鍋里,再加上點著火的皂角子……
從爐子里忽地一下躥出了火苗!孫思邈的鬍子燒著了!
孫思邈顧不上疼痛,馬上把這個配方記了下來,後來收入了《丹經》這本書里。這是至今為止最早的一個有文字記載的火葯配方。

㈢ 火葯誰發明的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古代煉丹家制葯時,逐漸發現硫黃(S)、 焰硝(KN□)和木炭(C)的混合物有燃燒和爆炸能力。唐末天□年間(904~906),在戰爭中開始出現火葯箭,還出現「發機飛火」的記載,即用拋石機投擲火葯包,作燃燒性兵器。宋朝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設廣備攻城作,其中有生產火葯的部門。《武經總要》一書記載了火葯的三種配方,生產火葯已達相當規模。盡管生產技術嚴格保密,仍傳入遼朝,故從日本大量進口硫黃的同時,又嚴禁硫黃和焰硝向遼出口。宋神宗趙頊時,邊防軍中已大量配備火葯弓箭、火葯火炮箭等兵器。遼道宗時,也已在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日閱火炮」。南宋時,水軍也配備了霹靂炮、火炮、火箭等兵器,在建康府(今江蘇南京)、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等城市都設有火葯兵器製造業。早期火葯兵器威力有限,不可能取代冷兵器。但自南宋中期以後,火葯兵器在兵器中的比重顯著增大(見彩圖火箭(模型)將火葯筒縛在箭支的前部,利用火葯燃燒時產生的後推力帶動箭支前進,宋代軍隊配備的火葯武器之一)。金朝火葯製造技術來源於遼,金軍攻宋之初,已使用火炮。此後,在宋、金、元之間的戰爭中,火葯的使用愈益頻繁。金末抗擊蒙古軍時,曾使用震天雷、飛火槍等火器。宋代出現了類似近代炮彈的鐵火炮,卻仍用拋石機投射;又發明了突火槍,以巨竹為筒,發射「子窠」,類似於後世槍炮,卻尚未使用金屬發射管。這是遼、宋、 金代火葯兵器進步的極限,卻已決定了後世火葯兵器的發展方向。總之,遼、宋、金代可算是人類使用火葯的奠基時期。到元、明又發現了銅鐵鑄造的管狀火器——銃和炮。 火槍 南宋時候,火葯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了,火器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為了防禦金兵的侵擾,南宋的軍事家們就不斷想法改進武器。南宋初,宋高宗紹興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有一個叫陳規的軍事學家,發明了一種管形火 器——火槍,這在火器史上是一大進步。 這種火槍是用長竹桿做的,竹管里裝滿火葯。打仗的時候,由兩個人拿著,點著了火,發射出去,用它燒敵人。 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管形火器。把火葯裝在竹管里做成火槍,在火葯的應用上是個了不起的進步。用拋石機發射火葯,不容易准確地打中目標;有了管形火器,人們就可以比較准確地發射和適當地操 縱火葯的起爆了。 火槍發明以後,經過不斷的改進,到了南宋未年,又有人發明了突火槍。突火槍是用粗毛竹筒做成的,竹筒里放有火葯,還放一種叫「子窠」的東西。用火把火葯點著以後,起初發出火焰,接著「子窠」就射出去,並且發出象炮一樣的聲音。 這種「子窠」,究竟是什麼東西呢?它很可能就是一種最早的子彈,可惜古書上沒有說明。 火槍的作用只在燒人,突火槍卻能發出子窠打人,比火槍又前進了一步。 火槍和突火槍,都是用竹管做的原始的管形火器,威力不大,但它們是近代槍炮的老祖宗。近代的槍炮,就是從它們慢慢發展來的。 震天雷炮和神火飛鴉 最早的飛彈。 明朝時候,由於火葯技術的進步,人們還發明了原始的兩級火箭。 根據茅元儀《武備志》一書的記載,當時有一種名叫「火龍出水」的火箭。用一根五尺長的大竹筒,做成一條龍,龍身上前後各扎兩枝大火箭,火龍出水,這就是原始的兩級火箭。這是第一級火箭,用來推動龍身飛行。在龍腹里,也裝幾支火箭,這是第二級火箭。使用的時候,先發射第一級火箭,飛到兩三里遠,引火線又燒著了裝在龍腹里的第二級火箭,它們就從龍口中直飛出去,焚燒敵人。 明朝時候,技術水平最高的火箭,發射出去還能再飛回來。這種火箭叫「飛空砂筒」。根據《武備志》記載,這種火箭是把裝上炸葯和細砂的小筒子,連在竹桿的一端;同時,再用兩個「起火」一類的東西,一正一反地綁在竹桿上。點燃正向綁著的「起火」,整個筒子就會飛走,運行到敵人的上空時,引火線點著炸葯,小筒子就下落爆炸;同時,反向綁著的「起火」也被點著,使竹桿飛回原來的地方。這種「飛空砂筒」,不但是一種兩級火箭,而且還能飛出去又飛回來,真是巧妙極了。 十四世紀末,我國還有人幻想利用火箭的力量來飛行。這件事寫在外國人赫伯特·瑟姆的書中。他寫道,十四世紀末年,有一個中國官吏,曾經在一把椅子後面,裝上四十六支大火箭,人坐在椅子上,兩手拿著兩個大風箏。然後叫人用火把這些火箭點著,他想借著火箭推進的力量,再加上風箏上升的力量,使自己飛向前方,結果沒有成功。這位官吏的幻想雖然沒有實現,但是十分可貴,它和現在噴氣式飛機的原理,是非常相近的。

㈣ 火葯發明創造者是

道家煉丹發明了火葯。始皇為求長生找術士,結果發生了大爆炸。而火葯最早記載是在《戰國策》

㈤ 四大發明 火葯的發明人

是古代的道家人煉丹時發明的抄,就是孫思邈這個醫生發明的了,他老人家有一天不曉襲得抓專了些什麼硫、硝、炭的東西屬就爆炸了,所以我們今天才有了火葯

火葯是中百國古代煉丹家在煉丹過程度中發明的.人類最早使用的火葯是黑火葯,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在一千多年前發明問的.它的發明,聞名於世,被稱為我國古代科技的四大發答明之一,在化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㈥ 中國古代火葯的發明者是誰

火葯不是歷史上個別人物的發明,它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煉丹術。從認識硝、硫性質,發現起火現象,到應用於軍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唐初的名醫兼煉丹家孫思邈在「丹經內伏硫磺法」中記有:硫磺、硝石各二兩,研成粉末,放在銷銀鍋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鍋子在坑裡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實。把沒有被蟲蛀過的三個皂角逐一點著,然後夾入鍋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燒焰火。等到燒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來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還沒冷卻,取入混合物,這就伏火了。

火葯不能解決長生不老的問題,又容易著火,煉丹家對它並不感興趣。火葯的配方由煉丹家轉到軍事家手裡,就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葯。

(6)火葯發明者擴展閱讀

火葯的最初使用並非在軍事上,而是在宋代諸軍馬戲的雜技演出,以及木偶戲中的煙火雜技 ——葯發傀儡。宋代演出「抱鑼」、「硬鬼」、「啞藝劇」等雜技節目,都運用剛剛興起的火葯製品「爆仗」和「吐火」等,以製造神秘氣氛。宋人同時也以火葯表演幻術,如噴出煙火雲霧以遁人、變物等,以收神奇迷離之效。

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葯和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葯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火葯是以其殺傷力和震懾力,帶給人類消停戰事、安全防衛的作用,成為了人類文明重要發明之一。

㈦ 火葯是誰發明的

火葯的發明者
史書記載的最早火葯發現者和創始人: 葛洪 孫思邈
民間傳說最早的火葯發現和應用人: 郝昭 馬均 左慈
後朝經過不斷的研究和發明火葯理論才成型,總之火葯的發明者概念很模糊
火葯由我國古代著名的煉丹家葛洪發明,他和孫思邈曾在洛陽長期逗留過,他們生活在隋代和唐代早期,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他博涉經史百家學術,通達道經佛典,總結了唐以前的臨床攻理論,收集方葯、針炙等內容,編著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書,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被後世尊為"葯王"。他不僅是偉大的醫葯學家,而且是著名的煉丹家,自號"孫真人"。他是總結以前煉丹家經驗基礎上收集河洛地區和關中地區煉丹家的配方,最後提出硫磺伏火法這種較為管用的配方。他老人家有一天不曉得抓了些什麼硫、硝、炭的東西就爆炸了,所以我們今天才有了火葯。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人類最早使用的火葯是黑火葯,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在一千多年前發明的。它的發明,聞名於世,被稱為我國古代科技的四大發明之一,在化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總之,火葯的發明與傳播,和孫思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但是,在探討這一歷史時,由於引述文獻時出現張冠李戴的失誤,以致長期以來不僅將唐代孫思邈誤奉為火葯的發明人,而且武斷在唐代以前不會有火葯及火葯武器,從而使這一重大發明的歷史研究徘徊不前。火葯的最主要成分是作為氧化劑的硝石。成書於秦漢之際的《神農本草經》中已把硝石列為上品葯,即在此之前已經具備了發明火葯的物質基礎。秦漢之際也是煉丹術開始盛行之時,方士們為了煉制仙丹妙葯,把各類葯物彼此配合燒煉。五金、八石(各種礦物葯)、三黃(硫磺、雄黃、雌黃)、汞和硝石都是煉丹的常用葯物。其中汞與三黃合煉而得丹砂是煉丹家們的得意之作。但若用硝石與三黃共煉必將燃燒爆炸,導致火葯的發明。
雖然早期的煉丹家們必曾作過這種嘗試,但在現存的寥寥無幾的早期丹書中卻找不到有關記載。後漢魏伯陽研究了大量漢代火法煉丹的記錄,把有關的經驗歸納總結在《參同契》中。他用陰陽-雌雄、龍虎-龜蛇等隱語來論述化合的原理,並且排列出三大類情況:一是雌雄配偶,順利化合,二是"二女同室",永不化合;三是"若葯物非種,名類不同,分劑參差,失其紀綱",那就會"飛龜舞蛇,愈見乖張",這是指發生了難以控制的激烈反應。顯然,火葯的發明不會遲於東漢時期,否則魏伯陽是不可能歸納出這一大類爆炸反應的。《參同契》中強調指出,即使是"八公搗煉,淮南執火"也沒法避免"飛龜舞蛇"的發生。八公是西漢淮南王召致的八位方士,現傳下來的有八公(三十六水法)。在這部西漢時期的丹書中有五十八個丹方,其中有三十三個配方中用硝石,而其中又有六個是硝石與三黃共煉。但這部是水法煉丹,不用火燒煉。是否由於硝石火煉後發生危險而又設計的水法呢?能否認為淮南王時期就已掌握了火葯的秘密呢?這也有所傳聞。南北朝時,蕭綺在錄《拾遺記》時引述《淮南子》雲:"含雷吐火之術,出於萬畢之家"(今本《淮南子》中此文已佚)。蕭綺還論述了"方毳羽於洪爐,炎煙火於冰水"是"書籍之所未詳"。這說明在淮南王時期,已有將火葯用於幻術的傳聞。可能在已失傳的《淮南萬畢術》中會有更詳細的記述。煉丹家們發明了火葯,最初是用於戲術或惡作劇,後來才逐漸轉用於軍事。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載:"陳倉:魏明帝遣將軍太原郝昭築。陳倉城成,諸葛亮圍之……亮以數萬人攻昭千餘人,以雲梯沖車地道逼射昭,昭以火射連石拒之,亮不利而還。"這場戰爭發生在公元223年,酈道元是經過實地考察而編寫的《水經注》,"火射連石"當是根據陳倉當地居民所傳頌而記載的。魚豢在《魏略》中也有記述:"亮……起雲梯沖車等以臨城,昭於是以火箭逆射雲梯,梯然,梯上人皆燒死。"二者記載雖有不同,但都說明了當時郝昭試用了新式的火器。"火射連石"可能是魏明帝宮中的巧匠馬鈞所設計製造的。史書記載,馬鈞曾復制了指南車,發明了灌溉翻車,還曾改造了諸葛亮的連弩,設計製造了離心發石車等等,確實是一位高超的兵器設計師。曹氏父子曾招致大批方士,包括煉丹家左慈等,馬鈞從煉丹家處得到火葯的秘方而用來設計製造"火射連石"是可能的。高承在《事物紀原》中說:"魏馬鈞制爆仗,隋煬帝益以火葯為雜戲。"這並不是無稽的傳聞。過去,一直認為《九國志》記載唐哀帝初年(公元904年)鄭燔攻豫章時用"飛機發火",是火器應用的最早記錄。這比郝昭用的"火射連石"晚了近700年,不過這時已從防禦性武器發展為進攻性武器了。

㈧ 火葯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火葯的發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唐朝末年,火葯被用於軍事。

中國是最早發明火版葯的權國家,我國現在看到的第一部記載火葯配方的書,約成書於八九世紀。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 (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

(8)火葯發明者擴展閱讀:

火葯的最初使用並非在軍事上,而是在宋代諸軍馬戲的雜技演出,以及木偶戲中的煙火雜技 ——葯發傀儡。宋代演出「抱鑼」、「硬鬼」、「啞藝劇」等雜技節目,都運用剛剛興起的火葯製品「爆仗」和「吐火」等,以製造神秘氣氛。

宋人同時也以火葯表演幻術,如噴出煙火雲霧以遁人、變物等,以收神奇迷離之效。

中國發明了火葯首先運用於製造煙火,不久後就將其運用與軍事,並發明了世界第一根火箭。大炮和火槍在宋代中國火葯的軍事運用已經相當成熟,使得中國的科技遙遙領先於世界。

㈨ 火葯的發明者是誰

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我國古代著名的煉丹家葛洪等,都曾在洛陽長期逗留過,偉大的醫葯學家孫思邈生活在隋代和唐代早期,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他博涉經史百家學術,通達道經佛典,總結了唐以前的臨床攻理論,收集方葯、針炙等內容,編著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書,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被後世尊為"葯王"。他不僅是偉大的醫葯學家,而且是著名的煉丹家,自號"孫真人"。他是總結以前煉丹家經驗基礎上收集河洛地區和關中地區煉丹家的配方,最後提出硫磺伏火法這種較為管用的配方。總之,火葯的發明與傳播,和孫思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㈩ 火葯的發明者是誰

唐代煉丹家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創了琉璜伏火法,用琉璜、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創狀火磯法,用硝石、琉璜及馬兜鈴(含炭素)一起燒煉。這兩種配方,都是把三種葯料混合起來,已經初步具備火葯所含的成分。

(10)火葯發明者擴展閱讀

據史書記載,我國古代的煉丹家在長期的煉制丹葯過程中,發現硝、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能夠燃燒爆炸,由此誕生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葯。公元808年,唐朝煉丹家清虛子撰寫了《太上聖祖金丹秘訣》,其中的「伏火礬法」是世界上關於火葯的最早文字記載,中國學術界由此認為火葯的發明不遲於

11月底,由四川省川西北地質工程勘察院、北京華城九洲文化研究所、四川省綿陽市文物局等單位組成的「中國古代火葯原料科學考察探險隊」,對老君山進行了為期5天的實地考察。發現老君山地區有朝陽洞、天雨洞、高官洞等十幾個人工開鑿的山洞,其洞深在數百米至近十公里不等。考察隊在朝陽洞等山洞中,發現了排列有序的用來生產的硝池,以及堆積如山的下腳料、廢棄物和生活用的灶台等。

其中煙子洞寬約60米,高達50米,在長約1公里的山洞內,人為形成了4處數百平方米的工作面,每個工作 面均有幾個硝池和大大小小的灶台,洞內還散落著大量破碎的明朝以前的瓷器。

閱讀全文

與火葯發明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