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生活中的東西好像都是外國人發明的,中國除了4個發明還發明了什麼
因為外國的學校有很多科學實驗課,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而中國缺少這種課程。
B. 2020年的科技會有新發明嗎
當然會有新發明的,現在中國的科技是日新月異,幾乎上每天都有創新的
C. 為什麼歐美的發明能造福出了全世界
不能否認歐美的科技的確是促進了全世界向前的發展和進步,但是也就說看到其帶給全人類的弊病,對於地球資源的破壞,環境的破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出現,更是將人類的生死存亡推向了風口浪尖,人類面臨的危機和風險與日俱增。
所以,我覺得造福是不太准確的,可以說是加速了地球的毀滅及人類的衰落。
D. 未來會有哪些新科技發明,能夠徹底改變世界
如今是科技大爆炸的時代,科學技術的快速更迭帶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各種高科技發明和創作已經對人類的日常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不僅如此,人工智慧進步,讓那些科幻電影或書籍中智能機器人被製造出來,為人類服務。同時人類在自己身上也開始植入AI晶元,把自己改造變成了半人和半機器的身體,擁有真正的超能力,可以輕易地變成了超級人類。這些發明創造,足以讓人類有能力去探索宇宙里的奧秘。
E. 20世紀初歐美世界有什麼重要的科技發明
無線電 ——溝通無極限的開始 坦克 ——捆柴越溝的老爺車,兇悍 飛機——夢想實現,自由飛翔留聲機——朋克時代的ipod電動洗衣機_-_告別手洗,解放你媽媽的雙手生產線——讓汽車走向大眾的開始量子力學——現代物理學的開端電視——先雷達後美女秀青黴素——告別死神鐮刀
F. 現代的生活科技,現代高科技。都是歐美國家發明創新的。。
中國是應試教育,背三字經,唐詩宋詞,小孩子玩點別的東西馬上被父母阻止,周末要孩子學琴棋書畫,個個都恨不得做演藝明星,這些和高科技能拉上關系嗎.還有中國的法律也不完善,有個什麼新東西出來要這個部門批准,那個部門蓋章,就手續就繁雜得令人頭痛.還有更可悲的是什麼高科技的東西都被禁賣,資料被封鎖,很多能人異士覺得在中國就像在籠中的鳥,到處受阻,什麼發明野心都被抹殺掉,農民做架飛機也不給試飛,有的地方甚至做都不準做.中國不是沒有人才,只是都被埋沒了
G. 歐美科學技術什麼時候開始有明顯進步
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過3個長周期的科技高潮及3次科持中心的轉移。第一次高潮發生在遠古時期到公元前3世紀,科技中心在古希臘、羅馬;第二次高潮發生在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13世紀,科技中心在漢唐宋元(前期)的中國;第三次高潮發生在公元14世紀—20世紀,科技的中心在文藝復興後的西方。
科技發展進程的比較
一、古希臘、羅馬科技發展先聲奪人
遠古時期到公元前3世紀科技發展的中心在古希臘、羅馬。
中國自北京人學會製造和使用簡單的勞動工具和使用天然火開始,標志我們的祖先開始了原初的科技的創造發明,進入奴隸社會後,我國的科技有所發展。我國前秦的夏、商、周,科技的優勢主要在系統的天文觀測、天乾地支的發明和青銅冶煉的高度發達。如春秋時期的37次日食記錄,冬至和夏至的測定,哈雷彗星的觀測,戰國時期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經》;醫學上的《內經》、扁鵲的四診法,青銅藝術方面: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戰國時的嵌錯賞功宴樂銅壺和音樂方面的全套編鍾;水利建設上的都江堰、鄭國渠等在當時世界有一席之地,但總體水平不如西方古國。古希臘、羅馬的歷法、萌芽狀態的幾何、進位制,青銅、鐵器,雄偉的巨石和泥磚建築獨領風騷,它們的科學技術登上了西方古典時代的頂峰。
二、古代中國科技發展獨占鰲頭
公元前3世紀到13世紀科技發展的中心在中國。
秦漢時期的世界,科技的主要領域開始形成獨立體系。中西方在科學上各有長短,東漢宦官蔡倫的造紙術,張衡的渾天儀、地動儀,「醫聖」張仲景的《傷害雜病論》、華佗的「麻沸散」等創造發明突出。尤其是秦王陵兵馬俑體現了我國科技發展的精湛水平。秦漢時期中國的科技和西方的科技各有特點。數學方面,中國形成了由《九章算術》奠基、以實用為特徵的演算法化體系;西方則形成了由《幾何原本》奠基、以抽象空間形體關系的推導為中心的純邏輯體系。天文方面,中國形成了精細觀測、天文歷法、比附人事的傳統。
西方則致力於構造宇宙模型的理論探討,終於導致托勒密地心說體系的建立,它比中國蓋天、渾天、宣夜三說完備並合理解釋了當時人所掌握的天象。物理學方面,墨子在光學、阿基米德在力學上各有成就,但後者在萌芽狀態實驗、量化處理和理論高度上優於前者。綜合科學上,《墨經》與亞里斯多德的系列著作相比略遜一籌。因此,總體上說這時的西方科學水平更高。然而,技術對比卻是另一番形勢:我國以大規模水利工程、農家肥、綠肥和改良農具為依託的農業技術足與羅馬相匹敵;金屬冶煉業一舉完成了自塊煉鐵經鑄鐵到炒鋼的過渡,許多技術早於西方幾百、上千年;醫學上,希波克拉底和蓋倫無論就理論的精深還是實踐的效應來說都不能與扁鵲、張仲景、華佗相比;製造技術上,拋開農具、冶金、機械不論,中國的司南、地動儀、提花機、造紙術更是世界首創。就科技的綜合水平論,中國從漢代開始,科技發展水平已居世界前列。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約3到6世紀),南朝的祖沖之把圓周率的數值,准確到小數點以後的七位數字,這比德國人奧托和荷蘭人安托尼茲算出這個數值要早1100多年。這時期我國的地學(《水經注》)、農學(《齊民要術》)、醫術、冶煉(灌鋼)和機械技術都超過了西方。
隋唐時期(6到10世紀),阿拉伯天文學上得出了較精密的歲差和黃赤交角數據,並對托勒密的地心說提出質疑;數學上開始規范代數學和三角學;地學上子午線的測定比唐朝僧一行准確;在煉金術中形成了萌芽狀態的化學。這些成就連同它吸收、保留與傳播東西方科學的工作使其貢獻約略持平或超過我們。然而,無庸置疑的是隋唐技術——制瓷(白瓷、青瓷、「唐三彩」)、印刷(雕版印刷)、醫學(《唐本草》、《千金方》)、建築(趙州橋、唐都長安)、水利、火葯、機械、紡織等遠勝於基礎薄弱的阿拉伯人,中國科技的總體實力仍是世界最強的。
宋、元(前期)(10到14世紀),是古代中國科技的高峰時期,因為建立於隋唐以來雄厚經濟基礎上眾多的科技成就只是進入宋元以後才得到了系統的總結和充分的顯示: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北宋時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事業,南宋時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唐朝末年,火葯開始用於軍事,北宋時軍事上廣泛使用火葯,元朝時經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天文歷法上,沈括的「十二氣歷」,英國在800多年後,才編訂出類似的歷法。郭守敬的《授時歷》,同現行公歷一年的周期相似,然而比現行公歷的確立早300年;秦九韶、李冶、楊輝、朱世傑四大數學名家的成就位居世界前列。技術上,王楨的《農書》、一系列中醫學著作、三十二錠水輪紡車、水運儀象台和《武經總要》、大城市建設的《營造法式》、船塢和水密隔艙、煤冶金和大風扇鼓風的出現,均在當時屬世界的一流成就,此時期中,除個別領域外,阿拉伯科技已經衰落。西歐科技雖然正在復甦,但也僅在少數領域堪與宋、元媲美,但綜合水平仍落後於中國。
三、西方科技的重新崛起
14到20世紀科技發展的中心在歐美。元(中後期)、明至清初(15到18世紀)我國進入封建社會晚期,科技已經遲滯不前,依恃傳統積累和長期優勢的慣性,我國在少數如《本草綱木》、《農政全書》和《天工開物》等項目上尚有一定地位,但已是強弩之末了。在西方,科學從1543年哥白尼《天體運行論》和維薩留斯《人體結構》的發表開始,中經天文、解剖、力學和數學的革命至17世紀60年代開始的工業革命終於完成了世界近代科技史的第一樂章,同時也宣告了中國傳統科技已趨落後,從此,世界科技中心轉入西方。那時,以新航路開辟為標志的由分散走向統一的世界歷史的過渡已經完成,不同地區科技條塊分割、相互封閉的狀態同時結束,所以此後科技中心成果的向外擴張對中國來說主要以吸收仿效西方科技的形式出現了。嚴格說,中國近代科技史就是從明末西方傳教士東渡開始的。
1870年前後,世界進入第二次科技革命,英國以「三大發現」和電磁理論的形成為核心而步入高潮,緊接著,由德國、美國充當主力,以電力技術為主導的第二次技術革命又在西方全面展開。而十九世紀的清朝仍處於近代科學的啟蒙時期,李善蘭、華蘅芳、徐壽等人的譯著使微積分、近代化學等得以傳入,但就他們的獨立創造來說卻遠低於世界先進水平。洋務運動引進的技術:第一台蒸汽機車(1862年),第一艘機動輪船(1865年),第一台蒸汽機車(1881年)也比西方晚了許多。當然,當時龔振麟的鐵模鑄炮法,早於西方30多年,詹天佑的鐵路設計和建築,馮如自行設計的飛機在某些方面超過了西方。
現代世界科技史是從19到20世紀之交開始的,它所涉及的領域,大至幾百億光年的宏觀宇宙,小至無限微觀的基本粒子和生命運動,而相對論、量子力學質量與能量的轉換、宇宙演化和遺傳信息傳遞等的探討已向哲學提出了至今尚不能圓滿解答的問題。技術上,20世紀前四十年的突出進步主要在電力、電子、航空方面。而民國時期我國的科技僅在本土考古、地質、植物和人類學上有較高造詣,數學上雖有陳建功的函數論、蘇步青的微分幾何學和華羅庚的堆壘素數論處於世界前列,但這不能改變落後於西方的基本情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以美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面世為標志的第三次技術革命迅即向世界發展並陸續發展為包括信息,核能、空間、材料、生物工程等在內的高新技術。在全世界這場世界性的競爭中,科技基礎薄弱的中國在共產黨領導下,既有過勝利的輝煌,也有過失敗的教訓。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育成的秈型雜交水稻處於世界前列,在核武器、運載火箭技術、人造衛星、高能加速器、宇宙飛船等也已跨入世界行列。客觀地說,近半個世紀的奮斗已經大大縮小了我國科技與西方大國的差距。當然,近現代以來,我國一流的科學家和創造發明,和世界發達國家比,差距是大的,這從科技方面獲得諾貝爾獎的統計數字來看,也就足以證明了。到2001年12月10日,諾貝爾獎已走過了100年的歷程,100年來全球共有28個國家475位科學家榮獲了諾貝爾科學獎,其中有6位華裔科學家,卻沒有一位中國本土科學家。
H. 世界各國有哪些讓人意想不到的新科技發明創造
納米技術的出現,為節能環保等多個領域拓展了廣闊空間,這無疑又是一次回新技術的革命答。將納米技術應用到材料領域,具有不沾水、不沾油的特點。防霧的風擋玻璃,自清潔的納米布等都已經相繼投入使用,測實驗中心的檢測表明:該產品讓臨界摩擦變滑動為滾動,使產品具有神奇的功效。北京大學留美博士李正孝教授研發的納米燃油添加劑已於三年前實現了產業化,該產品以添加經過液相納米組裝技術處理過的納米尺度水顆粒為特徵,以全新的物理作用改變了燃油的燃燒過程,經過數百萬噸的燃油大規模使用,節油率達到10-20%。北京博納士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第二代產品——BONUS納米燃油添加劑,該產品在萬分之一的添加比例下,經過國家交通部汽車運輸行業能源利用檢測中心、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油田節能監測中心、國家環保總局環境科學研究院、北京市環保局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等機構的檢測表明,該產品能大幅度節能和降低尾氣有害物質排放,特別是對已成為環保焦點的氮氧化物的尾氣排放,有獨到的凈化作用。另外,該公司最近推出了納米潤滑油添加劑,並經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交通運輸學院的台架檢測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油料及油料裝備檢減磨證明,缸壓增加、動力提高、節能環保。
I. 國外最新科技發明有哪些 急。。
科學家發明"聲音照相"軟體 可助盲人聽聲辨物;
國外科學家日前發明了一種全新量子晶元(Quantum chip),...University of Bristol)
3D立體列印機。
J. 為什麼現代科技都是歐美人發明的
自1840年中國沒落後 代表西方思想意識形態占據了世界意識形態的發展主流。專東西方文化本質屬的不同導致了游戲規則的更迭。說白了就是現在的發展模式是以西方人的傳統 思維和發展方式為基礎 其產生的任何發明都有西方化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