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閏月誰發明的

閏月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7-21 17:41:06

⑴ 閏月是怎麼來的

中國農歷有兩個七月是閏月,那麼什麼是閏月呢?
閏,本義就是余數。指歷法紀年和地球環繞太陽一周運行時間的差數,多餘出來的叫「閏」。
閏年,凡陽歷中有閏日(二月為二十九日)的年,或陰歷中有閏月(一年有十三個月)的年;閏余(歲余置閏。陰歷每年與回歸年相比所差的時日)
閏日,陽歷的平年只有365日,與回歸年比較,每年相差5時48分46秒,所以每四年積成1日,加於2月成29日,這一天稱為閏日,這一年稱為閏年
閏月,陰歷以月球繞地球定歷法,每年和回歸年的
365
日5

48

46
秒相差約
10

21
時,積以置閏,所以每三年要閏一個月,每五年閏兩個月,每十九年閏七個月。這樣每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稱為閏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後。就叫閏某月
閏月、閏年
為了調整歷法年的平均長度,使其與回歸年的長度相符合,有時就需要調整個別月份的長度或增加一年中的月數。這個被調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稱為「閏月」。
閏月這種制歷方法最早是我國發明使用的,大約開始於公元前500多年,比古希臘要早160多年。我國歷法採用十九年七閏月的方法,在不同的時期和國別是不同的。
在中國傳統的陰陽歷中以朔月的長度29.5306日為1個月的平均值,全年12個月,同回歸年的長度365.2422日相差約10日21時,需要置閏,使陰陽歷各個月份和天象物候保持對應的關系。我國古六歷中用3年閏1個月,5年閏2個月,19年閏7個月的閏月法,每逢閏年所加的月便稱為「閏月」。閏月放在一年的年終,例如,秦代和西漢初期使用的《顓項歷》,以十月為歲首,把九月做為年終,閏月就放在九月之後,而稱為「後九月」。到了西漢初制定太初歷時,把閏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並規定以沒有中氣的那幾個月作為閏月,月序仍用上個月的月序,只要稱其為「閏某月」。這一置閏規則在採用平氣的歷法中最合理的。到清代的時憲歷時,則改用定氣注歷,如繼續單純以沒有中心置閏的規則,有可能一年要置兩個閏月。因此,又補充規定:以兩次冬至之間包含有13個月的定為閏年,閏年的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定為閏月。這一規則一直沿用至今。閏年中以閏四、五、六月最多,閏九、十月最少,閏十一月、十二月和正月則不會出現,至少在幾千年內是這樣的。
在公歷中,閏月不是在一年中增加一個月,而是在某一個月增加一天,以保證歷法年與回歸年相一致。例如《儒略歷》和現行《公歷》一般年份都是365天。通常每過四年(現行公歷有時相隔八年)就把二月份增加一天,這一年就是366天。這年的二月就是閏月,而這一年也叫閏年。

⑵ 第一個閏月是什麼時候

農歷為什麼會有閏月?——農歷置閏月是為了協調回歸年與農歷年的矛盾。 回歸年與農歷年有什麼矛盾呢?先記住:回歸年的總長度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長度為29.5306日。 十二個朔望月構成農歷年,長度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歸年少10.88天即將近11天,每個月少0.91天,近1天。 依此,如農歷年某年春節為大雪紛飛的冬天,第二年的春節就會在季節上提前11天,第16個農歷年就會出現在赤日炎炎的夏天。 如按十三個朔望月構成農歷年,長度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歸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規定製定歷法,就會出現天時與歷法不合、時序錯亂顛倒的怪現象——這就是矛盾。 為了克服這一缺點,我們的祖先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找出了「閏月」的辦法,保證農歷年的正月到三月為春季,四月到六月為夏季,七月到九月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為冬季,也同時保證了農歷歲首在冬末春初。 農歷年中月以朔望月長度29.5306日為基礎,所以大月為30日,小月為29日。為保證每月的頭一天(初一)必須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確定。因此,農歷中連續兩個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還出現過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連續四個月是大月的罕見特例。 那麼多長時間加一個閏月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求出回歸年日數與朔望月的日數的最小公倍數:我們希望m個回歸年的天數與n個朔望月的天數相等,也就是應有等式: m×365.2422=n×29.5306 在這個等式中我們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們的比例: 這個比例的近似值分別為: 在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回歸年的數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數目。例如第六個分數式 表示19個回歸年中必須加7個閏月。 19個回歸年中加7個閏月的結果比較: 19個回歸年=19×365.2422=6939.6018(天) 一個朔望月有29.5306天,235個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個回歸年中加7個閏月後,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時9分多,這已經是夠精確的了。 所以,農歷就採用了19年加7個閏月的辦法,即「十九年七閏法」,把回歸年與農歷年很好地協調起來,使農歷的元旦(春節)總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個朔望月稱之為「閏周」。 農歷置閏的方法可以使農歷年的平均長度接近回歸年,而農歷中的月又有鮮明的月相特徵,保持了公歷和陰歷兩全其美的特點。 現在置閏的方法是兩個冬至之間,如僅有12個月則不置閏,若有13個月即置閏。置閏的月從「冬至」開始,當出現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這個月就是閏月,其名稱是在前個月的前面加一個「閏」字。 農歷閏哪個月?決定於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氣。 我國農歷將二十四個節氣分為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 二十四節氣在農歷中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於是有的農歷月份,中氣落在月末,下個月就沒有中氣。 一般每過兩年多就有一個沒有中氣的月,這正好和需要加閏月的年頭相符。所以農歷就規定把沒有中氣的那個月作為閏月。 例如2001年農歷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氣小滿,再隔一個月的初一才是下一個中氣夏至,當中這一個月沒有中氣,就定為閏月,它跟在四月後面,所以叫閏四月。

⑶ 閏年是誰創造

為了協調回歸年與農歷年的矛盾,我們的祖先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找出了「 閏月 」的辦法,保證農歷年的正月到三月為春季,四月到六月為夏季,七月到九月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為冬季,也同時保證了農歷歲首在冬末春初(以上均指農歷季節)。 史料相關記載 《書·堯典》:「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孔傳:「一歲有餘十二日,未盈三歲足得一月,則置閏焉。」 《左傳·文公六年》:「閏月不告朔,非禮也。閏以正時,時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於是乎在矣。不告閏朔,棄時政也,何以為民?」 緣故 閏月是每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陰陽歷以朔望月的長度(29.5306日)為一個月的平均值,全年12月,同回歸年(365.2422日)相差約10日21時,故順置閏,三年閏一個月,五年閏二個月,十九年閏七個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後叫「閏某月」,如剛剛過去的2009年農歷閏月為己丑年閏五月(2009年6月23日——2009年7月21日)、即將來臨的農歷閏月為2012年的壬辰年閏四月(2012年5月21日——2012年6月19日)等。 農歷為什麼會有 閏月 ?農歷置閏月是為了協調回歸年與農歷年的矛盾! 回歸年與農歷年有什麼矛盾呢?先記住:回歸年的總長度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長度為29.5306日。 十二個朔望月構成農歷年,長度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歸年少10.88天(即將近11天),每個月少0.91天(近1天)。 依此,如農歷年某年春節為大雪紛飛的冬天,第二年的春節就會在季節上提前11天,第16個農歷年就會出現在赤日炎炎的夏天! 如按十三個朔望月構成農歷年,長度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歸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規定製定歷法,就會出現天時與歷法不合、時序錯亂顛倒的怪現象。這就是矛盾。 為了克服這一缺點,我們的祖先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找出了「 閏月 」的辦法,保證農歷年的正月到三月為春季,四月到六月為夏季,七月到九月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為冬季,也同時保證了農歷歲首在冬末春初(以上均指農歷季節)。 閏月置閏法 農歷年中月以朔望月長度29.5306日為基礎,所以大月為30日,小月為29日。為保證每月的頭一天(初一)必須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確定。因此,農歷中連續兩個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還出現過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連續四個月是大月的罕見特例。 那麼多長時間加一個閏月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求出回歸年日數與朔望月的日數的最小公倍數:我們希望m個回歸年的天數與n個朔望月的天數相等,也就是應有等式: m×365.2422=n×29.5306 在這個等式中我們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們的比例: 這個比例的近似值分別為: 3/37、5/62、8/99、11/136、14/173、19/235、27/334、...... 在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回歸年的數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數目。例如第六個分數式19/235=19/(19×12+7)表示19個回歸年中必須加7個閏月。 19個回歸年中加7個閏月的結果比較: 19個回歸年=19×365.2422=6939.6018(天) 一個朔望月有29.5306天,235個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個回歸年中加7個閏月後,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時9分多,這已經是夠精確的了。 所以,農歷就採用了19年加7個閏月的辦法,即「十九年七閏法」,把回歸年與農歷年很好地協調起來,使農歷的元旦(春節)總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個朔望月稱之為「閏周」。 農歷置閏的方法可以使農歷年的平均長度接近回歸年,而農歷中的月又有鮮明的月相特徵,保持了公歷和陰歷兩全其美的特點。 現在置閏的方法是兩個冬至之間,如僅有12個月則不置閏,若有13個月即置閏。置閏的月從「冬至」開始,當出現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這個月就是閏月,其名稱是在前個月的前面加一個「閏」字。 農歷閏哪個月?決定於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氣。 我國農歷將二十四個節氣分為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 農歷以月亮為周期(陰歷),十二個月歷總共約有354天;再配合年歷(陽歷),年歷則是根據地球公轉所形成的四季變化而得的周期所編制。而月歷較年歷短,兩者相差了11天,因此,便要每19年加多7個閏月來填補誤差。而決定那一個月做閏月,則依24節氣而定,農歷月份通常包含一個節氣和一個中氣,如驚蟄/春分等等,若某農歷月份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歷法便會把該月作為上個月的閏月。以2006年為例,農歷七月之後正好有一個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的月份,因此便置閏七月來調整誤差。 二十四節氣在農歷中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於是有的農歷月份,中氣落在月末,下個月就沒有中氣。 一般每過兩年多就有一個沒有中氣的月,這正好和需要加閏月的年頭相符。所以農歷就規定把沒有中氣的那個月作為閏月。 例如2001年5月21日,農歷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氣小滿,再隔一個月後,6月21日農歷五月初一才是下一個中氣夏至,而當中這一個月(2001年5月23日——2001年6月20日)沒有中氣,就定為閏月。因為它跟在四月後面,所以叫閏四月。

⑷ 中國閏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閏月」是從夏朝開始的。

農歷一年有12個月。一個月的天數取決於月球繞地球的周期。閏年是29或30天。閏年是三月。中國的陰歷平均有353天或354天。閏年是384或385天。日歷年(也稱為回歸年)平均每年365.2422天。

月歷是月歷之一,每月的天數按月損益計算,一年的時間以12個月為基礎,即回歸年,每一定時間增加一個月,本月是個月,因此,農歷年歷為13個月。

農歷上沒有13個月的稱謂。根據歷法的規則,閏月是在任意一個月之後的同一個月內發出的。重復的月份是閏月。例如,四月份之後的閏月稱為閏月。

在那個月加上閏月,用陰歷法則推斷它主要是根據農歷的二十四節氣來確定的。從冬至開始,當奇數為節氣時,當雙數為中期時,如果月初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期,即上個月的閏月。


(4)閏月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世界上的歷法共有三類:

一類是陽歷,就是以地球繞太陽運轉一圈的時間為一年,年的月數和月的日數可人為規定;

一類是陰歷,就是以月球繞地球運轉一圈的時間為一個月,只有年的月數可以人為地規定;

第三類是陰陽歷,就是以月球平均繞地球轉一圈的時間為一月,但通過設置閏月,使一年的平均天數又與地球平均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相等,如中國的漢歷、藏歷。

所以,中國的漢歷並不是陰歷,而是陰陽歷。

漢歷中的陰歷成份和陽歷成份各有用處。陰歷可以指明月亮的盈虧,還可以預告潮汐的大小。

陰陽歷的用處更大,二十四節氣就是中國古代的一大發明,它表明了地球在軌道上的位置,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最適合指導農事活動,因此作為陰陽合歷的中國傳統歷法才叫做農歷。所以,農歷並不等同於陰歷,如果把農歷稱為陰歷就不妥當了。

太陽、月亮是人們掛在天上的日歷。年復一年,地球圍繞著太陽不停運轉,地球上的萬物也在日月輪回中生息繁衍。

⑸ 閏月是誰發明的又是怎麼來的

http://qna.xuevb.net/Class31/Article1572034 你好! 閏月指的是陰歷中的一種現象,陰歷是按照月亮的圓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個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虧的周期,陰歷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這樣一年12個月共354天,陰歷的月份沒有季節意義,這樣一年就與陽歷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經過17年,陰陽歷日期就同季節發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紛飛中度過,17年後,便要搖扇過新年了。使用這樣的歷法,自然是無法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的,所以我國的陰歷自秦漢以來,一直和24節氣並行,用24節氣來指導農業生產。 二十四節氣又可分為「節氣」和「中氣」二組:古人把從小寒起每隔黃經300為一節氣;從冬至起每隔黃經300為一中氣,一年有12個節氣,12個中氣。12節氣把一年分為12個節月,每個節月各有一個節氣和一個中氣。節氣是節月的起點;中氣是節日的中點。我國傳統歷法對於日序和月序以及大月、小月、平年和閏年,不象一般歷法那樣採用長期安排的方法,而是強調逐年逐月的推算,國家設有專門的機構從事歷法的推算。 (一)以月相定日序。它逐一推算日月合朔的日期和時刻,每月的初一就是合朔的日期;根據先後二次合朔包含的日數,確定前月的大小。如果從這一合朔到下一次合朔的間隔是30天,那麼當月便是大月;如果只隔29天,便為小月。 (二)以中氣定月序。首先,以歷月中有無中氣區分歷月和閏月,我們知道一個回歸年有12個中氣,但卻包含365.2422÷29.5306=2.3682個朔望月,經過幾番歷月輪轉之後,必有一個歷月沒有中氣。《漢書·律歷表》載:「朔不不得中,謂之閏月」。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便是閏月。它前一歷日為幾月即為閏幾月。例如,1984年的那次閏月出現在舊歷十月之後,因而叫它「閏十月」。閏月是推算出來的,在一年的月序中不固定,除農歷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外,閏幾月都可能,十九年七閏。 綜上所述,閏年是陽歷中的一種現象,固定在二月,比平年加一天,29天;閏月是陰歷中的一個現象,閏一個月,那一年陰歷有13個月,那一年叫閏月年。閏月年384大。 提問者對答案的評價: 4年一個潤年,在農歷里就是閏月 因為陰歷和陽歷每個月的長短不一樣 只有通過閏月來調整 要不然陰歷和陽歷該差好幾年了 閏,本義就是余數。指歷法紀年和地球環繞太陽一周運行時間的差數,多餘出來的叫「閏」。 閏年,凡陽歷中有閏日(二月為二十九日)的年,或陰歷中有閏月(一年有十三個月)的年;閏余(歲余置閏。陰歷每年與回歸年相比所差的時日) 閏日,陽歷的平年只有365日,與回歸年比較,每年相差5時48分46秒,所以每四年積成1日,加於2月成29日,這一天稱為閏日,這一年稱為閏年 閏月,陰歷以月球繞地球定歷法,每年和回歸年的 365 日5 時 48 分 46 秒相差約 10 日 21 時,積以置閏,所以每三年要閏一個月,每五年閏兩個月,每十九年閏七個月。這樣每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稱為閏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後。就叫閏某月 閏月、閏年 為了調整歷法年的平均長度,使其與回歸年的長度相符合,有時就需要調整個別月份的長度或增加一年中的月數。這個被調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稱為「閏月」。 閏月這種制歷方法最早是我國發明使用的,大約開始於公元前500多年,比古希臘要早160多年。我國歷法採用十九年七閏月的方法,在不同的時期和國別是不同的。 在中國傳統的陰陽歷中以朔月的長度29.5306日為1個月的平均值,全年12個月,同回歸年的長度365.2422日相差約10日21時,需要置閏,使陰陽歷各個月份和天象物候保持對應的關系。我國古六歷中用3年閏1個月,5年閏2個月,19年閏7個月的閏月法,每逢閏年所加的月便稱為「閏月」。閏月放在一年的年終,例如,秦代和西漢初期使用的《顓項歷》,以十月為歲首,把九月做為年終,閏月就放在九月之後,而稱為「後九月」。到了西漢初制定太初歷時,把閏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並規定以沒有中氣的那幾個月作為閏月,月序仍用上個月的月序,只要稱其為「閏某月」。這一置閏規則在採用平氣的歷法中最合理的。到清代的時憲歷時,則改用定氣注歷,如繼續單純以沒有中心置閏的規則,有可能一年要置兩個閏月。因此,又補充規定:以兩次冬至之間包含有13個月的定為閏年,閏年的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定為閏月。這一規則一直沿用至今。閏年中以閏四、五、六月最多,閏九、十月最少,閏十一月、十二月和正月則不會出現,至少在幾千年內是這樣的。 在公歷中,閏月不是在一年中增加一個月,而是在某一個月增加一天,以保證歷法年與回歸年相一致。例如《儒略歷》和現行《公歷》一般年份都是365天。通常每過四年(現行公歷有時相隔八年)就把二月份增加一天,這一年就是366天。這年的二月就是閏月,而這一年也叫閏年。

⑹ 中國的農歷是誰發明的

不是湯若望
中國目前仍在與格里歷(即公歷)並行使用的一種歷法,人們習稱專「陰歷」,但其實是陰陽歷的屬一種,即夏歷,並非真正的「陰歷」。
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於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裡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以利於農業種植等活動。紀年用天乾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歷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歷。也叫舊歷。
人們因為二十四節氣對於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因而常把夏歷稱為「農歷」,但二十四節氣應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決定,應該屬於太陽歷部分。因此把夏歷稱為農歷是不恰當的。

⑺ 閏月的來歷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閏月呢

歷法分陽歷,陰歷,陰陽歷3種.陽歷是以太陽的運動周期來劃分的.其中有閏年現象.固定在2月,比平年多一天,即29天.
陰歷以月亮的圓缺周期為一個月,積12個月為一年.不考慮太陽的運動規律,不顯示四季冷暖.
我國的農歷是陰陽歷,它取陰歷的月為月,陽歷的年為年.農歷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共354或355天,比回歸年少11天左右,積4年就要少一個月.為解決這個問題,便採用增加"閏月"的辦法.這樣農歷的月份和四季冷暖就基本相符了
我國的農歷規定,不含"中氣"的月份為閏月.古代天文學家把24節氣中的單數稱節氣,雙數稱中氣.一年共有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並規定農歷的12個月份要以12個中氣作為標志,如正月必須含雨水,二月必須含春分...凡不含中氣的月份即定為閏月.
之所以會出現不含中氣的月份,是因為24節氣是根據陽歷定的,按照陽歷定的中氣,在農歷中會逐月推遲一天,當推遲到月尾時,下個月份就會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了.今年的閏七月就是這個道理了.
今年下一個農歷初七是8月30日。

⑻ 農歷是誰發明的

中國目前仍在與格里歷(即公歷)並行使用的一種歷法,人們習稱「陰歷」,但其實是陰陽歷的一種,即夏歷,並非真正的「陰歷」。 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於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裡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以利於農業種植等活動。紀年用天乾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歷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歷。也叫舊歷。 人們因為二十四節氣對於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因而常把夏歷稱為「農歷」,但二十四節氣應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決定,應該屬於太陽歷部分。因此把夏歷稱為農歷是不恰當的

閱讀全文

與閏月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