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弩石器時代發明

弩石器時代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21 16:52:17

① 弓箭最早何時出現是何人製造的

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中石器時代(約15000年前),人們已經學會了把石器鑲嵌在木棒或骨棒上製成鑲嵌工具,但最重要的一項技術發明則是弓箭。弓箭標志著人類第一次把以往的簡單工具改革成了復合工具,並且利用了彈性物質的張力。弓箭比舊式的投擲武器射程遠、命中率高,而且攜帶方便。它首先提高了狩獵生產的效率,後來也一度是戰爭的重要武器之一。
至於發明者則是人類的祖先了。
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在製造復合工具方面出現了一個巨大飛躍,那就是弓箭的發明。
1963年,在山西朔縣峙峪村距今兩萬八千年的舊石器時代後期遺址發現了一件燧石鏃頭,是用很薄的長石片製成的,尖端周正,肩部兩側變窄似呈鋌狀。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箭頭之一。其後在山西沁水縣下川遺址又發現了數量較多的石鏃,此類石鏃兩邊一般都經精細壓制加工而成。石鏃的出現,標志著人類又掌握了一種新穎的工具和武器,這種射程遠、准確性高的武器比前一階段的矛和投矛器以及飛石索等都前進了一大步。弓的射程一般為80~100米,最遠可達400~500米,因此,弓箭發明之後,很快就成了原始人的主要武器。恩格斯給予弓箭的發明以很高的評價:「由於有了弓箭,獵物便成了日常的食物,而打獵也成了普遍的勞動之一。弓、弦、箭已經是很復雜的工具,發明這些工具需要有長期積累的經驗和較發達的智力,因而也要同時熟悉其他許多發明……弓箭對於蒙昧時代,正如鐵器對於野蠻時代和火器對於文明時代一樣,乃是決定性的武器。」古史記載的所謂「弦木為孤,剡木為矢」,「揮作弓,夷牟作矢」,也都反映了原始人類發明和使用弓箭的歷史。
弓箭的出現使先民們有了「射」的概念。它的技術包括搭箭、拉弓、瞄準、撒放、收勢。掌握這套技術是需要長期實踐的。從峙峪出土的4000多顆完整的牙齒化石分析,有120匹野馬個體和88頭野驢個體。這表明人們狩獵的技巧是很高的,其中包括逐漸掌握了弓箭的技能。弓箭使打獵的范圍擴大,提高了打獵的效果,從而促進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

② 弓是哪個國家先發明的,在古代世界還未聯系如何得到普及呢

細說中國古代兵器弓弩發展史

在舊石器時代,人類的主要生產活動是狩獵。當時的原始人類使用打制過的石塊、削尖的木棒等向各種獵物投擊,但投擲距離畢竟有限。後來,人們發現木製棍棒被外力彎曲變形,而外力一經消失突然恢復原狀會產生較大能量,於是選取有彈力的木材或竹材用堅韌的弦彎曲固定,製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弓箭類武器。對於當時以狩獵為主的原始氏族部落,弓箭的應用具有極大的意義。

左小圖上為鋒下為鋌,大圖最上端為鏃,中為桿,下為羽,最底下為比。

原始弓箭的產生

1963年,在山西朔縣的舊石器遺址中發現了一枚石鏃(zú)。其長約 28mm,加工精細,前鋒銳利,經放射性碳素測定年代,距今28 900多年。它是我國發現最早的石鏃。不過《易傳·系辭》就已經記載了「弦木為弓,單木為矢」(意即弓僅是單片的木頭製成,箭是削尖的木棍)的原始弓箭。由此可見,中國古老的先民懂得製造和使用弓箭的具體年代,要比能夠製造這種石鏃的年代早得多,至少也是距今3萬年以前的事情。

其後,古人類不斷改進手中的生產和戰斗工具,使得弓箭緊緊跟隨著人類前行的腳步而演進。當人類社會進入新石器時代時,箭鏃由原來的打制石鏃逐漸演變為精細的磨製石鏃。同時為了能使石鏃牢牢地固定在箭桿上,鏃的後部逐漸加長成為鋌,並加上了使箭飛行穩定的尾羽。

原始木製弓有2種:(1)單木弓:生活在東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人使用的原始弓箭用水曲柳木材作原料彎曲成型,縛上用鹿筋或魚鰾製成的弦,一張弓就算製成。而生活在外興安嶺的鄂倫春人用落葉松或榆木製造弓體,鹿筋為弦,長約1.7m;箭則是削尖的樺木而已。(2)初級復合弓:游牧在額爾古納河的鄂溫克人使用過一種初級復合弓,這種弓的弓體使用韌性大的黑樺木做里層,落葉松木做表層,兩層木胎之間加墊鹿或牛的筋,然後用細鱗魚皮熬成膠把它們牢固地粘在一起;弓體製成以後,縛上鹿皮做的線。

原始弓箭有著較大的威力。例如:1966年春在江蘇沛縣大墩子遺址第316 號墓中,葬有一具中年男性的屍骨。其身長為1.64m,左手握有骨匕首,在左肱骨下置有石斧,可能是一位武士。在他的左股骨上有一枚折斷的骨鏃嵌入,深達 27mm。由此可見當時的弓箭殺傷力之強,足以穿透肌肉射進人骨。

春秋戰國,一個血腥的時代。在周王朝不斷衰微的同時,各大小諸侯國相互混戰爭霸。在這樣的背景下,弓箭的製造工藝有了較大進步。

當時,各諸侯國都設有專門的兵器製造部門,並制定了官方標准,用於指導兵器生產,以獲得更多的規格統一的精良兵器。不過,保留至今、記載有關弓箭製造標準的只有齊國的《考工記》了。該書詳細描述了製造弓與箭的選材、工藝流程等。明確指出製造弓所需的六材是干、角、筋、膠、絲和漆,「六材既聚,巧者合之」,只有六材都准備好了才能合製成弓。對於六材的選用標准,書中也有較詳盡的規定。如列舉了選取弓乾的7種原材料,並排定了它們的優劣次第:「凡取干之道七:柘(zhè)為上,檍( )次之,( )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荊次之,竹為下。」認為7種樹中,以柘木為制弓的最好材料,而最差的是竹材。選取角時,要注意殺牛的季節(最好是秋高氣爽時宰殺的牛,這時的牛角最厚),牛的老幼強弱。選取的角應是「青白而豐末」,「角長二尺有五寸,三色不失其理,為之牛戴牛」(三色是指角的根部白,中部青,端部豐滿。而牛戴牛是指一對好牛角的價格就相當與一頭牛的價格)。對於膠,要求顏色越深而且越乾燥越好;筋越精細而且越長越好;漆要清澈得彷彿見底;絲要光澤鮮明。

至於將六材合製成弓,也並不是短時間就可以完成的,不同的工序需選取不同的季節,以保證弓的質量。「凡為弓,冬淅干,而春液角,夏冶筋,秋合三材,寒奠體,冰析爵」,即在第一年的冬天將完全乾透的弓干削製成型;春天將牛角製成大小合適的塊;夏天將筋梳理成型,再經酒蒸、錘打、擰緊、手撕,使之不再收縮成為細條;到了秋天,在弓乾的外側粘貼筋絲,在弓乾的內側貼上角;冬天則把絲精細地纏繞在弓節上;到極寒的時候上漆;第三年春天被弦。這樣算來古代工匠製成一張良弓,連選材在內共需要4年的時間。其間工匠所耗費的精力可以想見,而製造當時諸侯王所使用的良弓所需的時間和精力則更多,所以當時的諸侯對良弓的珍視程度並不亞於寶劍。據史料記載,楚靈王酒醉之後將楚所藏之寶弓「大屈」送與魯侯,酒醒之後追悔不已,不顧將背負不信之名,派遣使臣將弓索回。

弓在不上弦的時候為「C」形,上弦之後中節被拉而呈「M」形,這是雙曲反彎復合弓。《考工記》中還將弓分為王弓、弧弓、夾弓、庾弓、唐弓和大弓6種。王弓、弧弓用於守城和車戰,夾弓、庾弓用於田獵,唐弓、大弓用於習射。以上各種弓還依使用者的身高分為上中下三類,上制長1.52m、中制長1.45m、下制長1.38m。而箭鏃也由簡單的單片型發展成了三棱型或倒鉤型,以提高殺傷力。

正是弓箭製造工藝在春秋時期達到高峰,在射遠兵器的製造方面才發生了一場革命——弩的誕生。據傳,是戰國時期楚國的琴氏「橫弓著臂,施機設樞」發明了弩(春秋時期,地處南方的楚國在擴展疆土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與當時的少數民族部落發生沖突,從中受到啟發,學到弩的製造方法也是自然的。況且直到解放初期我國南方的少數民族仍然使用原始的木弩而不是弓箭。所以筆者認為這個傳說是有根據的)。弩發明後,不斷得到改進,主要體現在弓力的不斷加強和弩機的改進上。據記載,當時一張弩質量為369kg,最大射程可達800m。這樣的弩單靠人兩臂的力量當然是拉不開的,必須由力士以坐姿用兩條腿兩只手合力張弩(踏張)或利用機械的力量。

到了戰國時期,攻守雙方已經開始使用一種更大的弩。例如《墨子·備高臨》中的「連弩之車」,所用之箭長1.9m,尾部有繩,在射出之後可以卷回再用。

對於當時以步兵和車兵為主構成的難以橫向移動的大型方陣來說,弩具有很強的殺傷力與威懾力,所以為當時兵家所重。如公元前260年發生的秦趙長平之戰中,秦軍的強弓硬弩發揮了巨大作用,最終將趙國主將趙括射成「刺蝟」,取得了這場奪天下之戰的勝利。

唐宋元弓弩發展最高峰

唐朝是中國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它的版圖擴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北達西伯利亞,西接帕米爾高原,南到南洋諸島。這自然和唐代軍隊的戰鬥力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唐軍以輕型步兵和騎兵為主,講求機動性,弓弩作為主要射遠兵器裝備了唐朝大部分軍隊。據《太白陰經》所載,唐代軍隊一軍人數為12 500人,裝備弓12 500張(附弦37 500條,箭3 750 000支),弩2 500張(附弦7 500條,箭250 000支),裝備比率各佔100%和20%。弓和弩的裝備有重疊,有的士兵既配弓又配弩。唐軍裝備的弓分為長弓、角弓、稍弓和格弓4種,長弓步兵用,角弓裝備騎兵,稍弓和格弓為皇朝禁軍或狩獵所用。弩有臂張弩、角弓弩、木車弩、大木車弩、竹竿弩、大竹竿弩和伏遠弩7種。臂張弩和角弓弩屬於輕弩,裝備單兵使用,其餘的都屬重弩,如大木車弩,需用絞車張之,箭的尾羽是鐵製成的,箭出時「聲如雷吼」。另外還有一種車弩也是設在絞車上,一次能同時發射7隻箭,可射七百步,所中城壘,無不摧毀。這些重弩由於過於笨重,發射速度又慢,不適於野戰,所以一般只用於攻守城戰斗。弓在唐時不是管制兵器,而弩絕對禁止民間持有,以防止農民起義軍用其對抗朝廷。

宋朝建立以後,對城池和要塞的攻防戰極度重視,而弓弩作為一種最適合守城的遠距離殺傷兵器,由此在製造規模和質量上達到了最高峰。當時宋朝統治者不僅在京師設有弓弩院,而且在各地設有軍器作坊,集中能工巧匠大量製造性能優良的弓弩。據《宋史》兵志記載:「弓弩院歲造角把弓等凡一千六百五十餘萬張,諸州歲造黃樺、黑漆弩等凡六百二十餘萬。」我國古代的大科學家沈括在宋神宗時被王安石推薦兼管軍器監,後來寫就了《夢溪筆談》。該書介紹了當時弓弩製造的基本情況。沈括認為一張良弓應具備6個特徵:第一,弓體輕巧而強勁;第二,開弓容易且彈性好;第三,長時間使用射力不減;第四,無論冬夏射力保持不變;第五,射箭時聲音清脆;第六,開弓時弓體端正。關於弓的製造,他提出要選用干透的動物韌帶經過膠湯浸煮和梳理,使之不再伸縮方能用於制弓;在製造弓體的時候要把弓乾材向開弓相反的方向彎曲,而後再貼上牛角片和筋絲;弓結構的優化關鍵在於 「節」的長短要合適,這樣弓才會強勁有力;制弓時膠要塗得薄,以免因膠的變化而影響弓的彈力。關於弩,沈括特別強調弩機上「望山」的作用(「望山」是西漢時期發明的)。因弩箭的初速高、彈道接近直線,所以可用「望山」上的刻度對准箭鏃再對准目標後發射,以提高命中率。

宋代的城防工事中建有特有的弩台,高與城齊,上建有棚,突出城牆平面之外,每個弩台容弓弩手24人,將1人。不但可以射擊正面之敵,而且還可以側射在城牆平面火力死角內的敵人,大大提高了防禦能力。例如1004年的宋遼澶淵之戰中,宋軍用床弩伏擊射死了遼軍主將蕭達零,最終導致宋遼之間達成和議。

蒙古部落在未被成吉思汗統一以前,一直處於原始氏族部落末期到奴隸制社會的轉型期,所以初期蒙古戰士所佩的弓箭大部分為自製。但是隨著蒙元軍東征西討,得到了大量的工匠和勞動力,弓弩的製造逐漸精良。蒙古鐵騎發動的強勁旋風在征戰幾乎整個歐亞大陸的過程中,把中國古代的制弓術傳到了世界各地,並且將從被征服地區學到的制弓術容入到中國弓箭製造中,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弓箭的工藝水平。

明朝時期,軍隊使用的弓除了宋時使用的4種弓以外,還有開元弓、小梢弓、西番木弓3種。見於《武備志》的弩有神臂弓、蹶張弩、腰開弩、窩弩、雙飛弩等。腰開弩是將一根有勾的帶子系於腰後,張弩時將勾掛於弩弦上,然後身體向後倒,腿向前蹬,利用全身的力量將弩上弦。雙飛弩是一種裝在簡易木架上的守城弩。窩弩是將弩弦上好後,掛上絆線藏於路旁,用於預防敵軍偷營劫寨。

明中期以後,由於火器製造技術的發展和鳥銃等先進火器的傳入,將弩完全排擠出了戰爭舞台,但是由於當時火器射擊速度過慢,所以並不能完全替代弓箭。著名的戚家軍中所用之弩,已經只有用來防止敵軍偷營劫寨的多連裝窩弩「耕戈」,但弓箭仍然是長槍手隨身的武器之一。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提到,為了適應南方多雨潮濕的環境,必須改進弓箭的型制:在弓箭外部用樺樹皮包裹,在節處要用線捆紮,箭鏃必須採用鋼制。

隨著明末政治統治的黑暗和軍制的敗壞,由努爾哈赤率領的建州女真迅速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建州女真為游獵部落,精於騎射,弓箭是每個戰士必備的主戰武器。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曾被箭射穿鐵盔和鎖子甲圍領,受傷甚重,幾次昏迷,足見弓箭殺傷力之強。

到了清朝,弓箭僅有一種型制,按等級的高低分為皇帝、親王郡王、侍衛和職官兵丁用等;按用途分為打獵行圍、檢閱部隊以及實戰用。各種弓箭只在選材裝飾上有區別,所配之箭計有41種之多。弩有4種,分別是如意弩、雙機弩、雙機貫鳧神弩和射虎弩,但是未見實際使用的記錄。這些弓弩雖然受到火器的強烈沖擊,卻仍然隨著八旗兵在戰場上縱橫馳騁,表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但是清中後期滿清八旗因承平日久而迅速腐敗,騎射之古風盪然無存,加之鴉片戰爭後閉關鎖國的舊中國大門被打開了,中國官吏發現了更先進的火器,並很快用它們裝備了自己的部隊,像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等團練武裝中根本見不到弓箭的身影了。至此,伴隨著中國軍事發展走過漫長歷史歲月的古弓弩終於像西山落日那樣,不可挽回地消失在軍事革命的地平線以下。

③ 是誰發明了弓箭的時代——中石器時代

大約在來1.5萬年前,人類的石器自製造技術有了較大進步。當時的人們製造出精細、規整、體積較小的石器,並被鑲嵌在木棒、骨棒上,用於刮削樹皮、獸皮,或被當作矛尖和魚叉用於狩獵和捕魚。為了與過去粗糙的打制石器相區別,考古學家把這種石器稱作細石器,把使用細石器的時代稱為「中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是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考古學上通常把它劃入新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的主要標志是弓箭的發明。弓箭是在投擲武器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是一種復合武器,具有射獵快、射程遠、可瞄準和命中率高等優點,大夫提高了狩獵效率,使人們獲得了更多的生活資料,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隨著狩獵的發展,人們開始馴養家畜,最先被馴養的是狗和綿羊。

④ 原始的弩是什麼樣的

在河南、河北等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過一種上面有穿孔的長方形薄骨片或蚌片,與近代一些少數民族使用的木弩上的骨角質的扳機外貌相同,據此有人推測那就是原始的弩。

⑤ 弓箭是怎麼發明的

弓箭是中石器時代後期或新石器時代早期出現的工具。1963年,在山西朔縣峙峪村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發現了一枚用燧石打制的箭鏃。由此證明,中國先民最遲在距今約2.8萬年,已經開始使用弓箭。

原始人類發現樹枝彎曲後再伸展時具有彈射的功能,從而發明了弓。彎曲的樹枝、藤條、竹皮,在伸展時都展現出一定的彈性,是製作原始彎弓的理想材料。製作弦的最初材料是細藤條、獸筋之類有韌性的東西。箭是用各種樹枝或竹枝做成的。

在弓箭出現以前,人類使用的工具是比較簡單的。而弓箭是一種復合工具,它的出現,是原始社會技術顯著進步的一個標志。它射程遠,命中率高,攜帶方便,大大加強了人類適應自然、改善環境的能力。

⑥ 人類使用工具以打造石器並發明了弓箭的時代是哪個時代

據專家考證,我國大約在兩萬八千年前就出現了弓箭,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弓箭的國家。

⑦ 弓箭是如何發明的

弓箭是中石器時代後期或新石器時代早期出現的工具。1963年,在山西朔縣峙內峪村的舊石器時容代晚期遺址中發現了一枚用燧石打制的箭鏃。由此證明,中國先民最遲在距今約28萬年,已經開始使用弓箭。原始人類發現樹枝彎曲後再伸展時具有彈射的功能,從而發明了弓。彎曲的樹枝、藤條、竹皮,在伸展時都展現出一定的彈性,是製作原始彎弓的理想材料。製作弦的最初材料是細藤條、獸筋之類有韌性的東西。箭是用各種樹枝或竹枝做成的。

⑧ 弓箭怎麼被發明創造出來的

弓箭,是我國古人常用的一種工具和兵器。弓箭的最早發明者在我國,這是毫無疑問的。

但發明者究竟是誰,是什麼時候製造出弓箭來的,古書上的說法不一,有的說是伏羲創造出的弓箭,也有的說弓箭是黃帝發明的,還有的古書說是後羿發明了弓箭等。

其實,據考古學家考證,這些說法都不準確,因為從挖掘出的文物來看,科學家們認為,弓箭問世的時間,比這些傳說中的人物還要早得多,在我國可以追溯至兩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

從各種古籍和出土的文物上可以看出,人類發明的最早的弓箭樣子很簡陋,是用一根樹枝或者一根竹子,把它彎起來就是弓箭的弓體,用植物的藤或者動物的筋做弦。

這種最原始的半月形的弓箭,由於弓體已經彎曲到了很大的程度,所以發射出來的力量很小。

後來,人們不斷總結經驗,把弓體改為「弓」形,使弓箭的中間部分凹進去,不上弦時弓體不會有很大的變化,這樣就可以儲備更多更大的勢能,增大弓箭的殺傷力。

科學家們從金文、甲骨文的「弓」字來源於返曲弓的形狀推測,可見它的發明和使用比它的文字出現還要早。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學家們在山西省的舊石器時代後期的遺址里發現了那時打制的石箭頭,可以想像我國製造弓箭的歷史有多麼久遠!

至東周時期,我國的弓箭製造有了很大的提高。很長的時間之內,弓箭都是兵家、獵戶手中的重要武器。

弓箭在使用時需要一手持弓箭,一手拉弦,因此影響了射箭的准確度。

為了克服這些不足,我國古代人借鑒用於殺死獵物的原始弓形夾子,產生了製造弩的最初想法,即在弓臂上安上定向裝置和機械發射體系,命中率和發射力大大提高。就這樣,比弓的性能更加優越的弩誕生了。

由此看來,弩就是裝有臂的弓。它作為我國古代的一種常規武器,顯然是由弓演化發展而來。

弓箭的使用在我國至少已有兩三萬年的歷史,弩作為我國軍隊的常規武器則有2000多年的歷史。從保存下來的有關弩的詳細描述看,最早的弩是一種青銅手槍式,其頂部的設計屬於周朝早期。

⑨ 求弓箭的發明者以及流傳

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齊建國之前,廣袤的齊地上繁衍生息著一個強大的部族——東夷,它與炎黃以及後來的苗蠻等部族一起,共同構成了今天中華民族的主幹。由於東夷人長期從事漁獵,再加上齊地物產豐美,經常受到外來部族的侵略,東夷人的反侵略戰爭頻繁,所以東夷很早就是一個軍事經驗豐富、能征慣戰的部族,東夷人也素有尚武之俗,以勇敢、智慧而著稱。具體的說,在軍事上,東夷人有三大亮點。
1, 東夷人最早發明了弓箭
「弩生於弓,弓生於彈……」,據專家考證,我國大約在兩萬八千年前就出現了弓箭,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弓箭的國家。新石器時代的漁獵部族,在長期打獵的過程中,逐漸改進獵具。他們先是徒手與野獸搏鬥,後來學會拋擲石子、土塊打擊,再後來利用樹枝的彈性,發明了彈弓,最後發明了弓。而箭則可能起源於標槍,祖先們後來將其縮小為箭,和弓合用,成為一套。
傳說東夷人最早發明了弓箭,這從「夷」字由「大」和「弓」組成,就可窺見一般。《說文》謂:「夷,東方之人也,從大從弓。」《說文通訓定聲》雲:「夷,東方之人也。東方夷人好戰好獵,故字從大持弓會意,大人也。」 21-1古弓
至於具體的弓箭發明者,有史料可查的主要有三位:盤、張揮、後羿。毫無疑問,這三人均是東夷人。《山海經·海內經》說:「少皞生盤,盤是始為弓矢。」 少皞曾經是東夷部族的首領,其子盤當然是東夷人;《世本》記載 「揮作弓,牟夷作矢」, 宋·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曰: 「張氏出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傳說揮是黃帝的孫子,少皞的第五個兒子,與顓頊是堂兄弟,和前面所說的盤可能是兄弟,甚至可能是一個人。他受天上弧星啟發,發明了弓箭,被顓頊封為弓正(監管製造弓箭),世掌其職,賜姓張(「張」的古文象一人持弓欲射),成為今天張姓的始祖。 至於牟夷,則是東夷部族的分支;後羿,更是標準的東夷人。
2,最早的戰神——兵主蚩尤
中國最早的戰神蚩尤,為炎帝後裔,姜姓,是東夷某個時期八十一個部族(九夷或九黎)的大酋長。傳說他生於羊水(有學者認為就是今天濰坊的彌河),活動於今天魯西、豫東一帶,是中國第一個製造金屬兵器的人,曾用青銅創造了五種新式兵器。《世本·作篇》載:「造冶者,蚩尤也。」 宋羅泌《路史·後紀四》注引《世本》曰:「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
據《龍魚河圖》記載: 「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駕,威震天下。」說蚩尤曾憑借東夷部族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優良的兵器,率領銅頭鐵額的子弟(銅頭鐵額可能是重型鎧甲)橫征天下,一舉兼並九個國家,再舉兼並十二個國家,強盛一時,威振天下。後來,蚩尤作兵伐黃帝,與其大戰於阪泉、涿鹿之野(有學者考證,涿鹿非在今天河北,而是「邾婁」,今濟寧鄒縣一帶),並邀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以助戰,後被黃帝擒殺,身葬異處。《路史》引《啟筮》雲:「黃帝殺蚩尤於青丘」。「青丘」在臨淄、青州以北,今桓台、高青、廣饒一帶。
另外,關於蚩尤的命運,還有一種傳說,比被殺的傳說出現要晚,遲至漢代才流行開來。據《管子·五行》、《管子·地數》載,黃帝制伏蚩尤後,沒殺他,而是根據他「明於天道」 即擅長天文觀測的特長,特將其列於六相之首,任「當時」之官,掌管時序節令,還曾派他主管兵器製造,利用齊地豐富的銅資源冶煉兵器。據《龍魚河圖》記載,黃帝曾派蚩尤主兵,以制八方。後來蚩尤死去,天下又亂起來,黃帝還將蚩尤的畫像送到各地加以威懾,於是八方又臣服於黃帝。
蚩尤的東夷部族被黃帝被打散後,一部分留在當地,逐漸與黃帝族融合,成為今天漢族鄒、屠、蚩、黎、闞等姓一部分人的祖先,更多的則西遷又折而往南,在湖北即荊楚地帶成為三苗,後來又從荊楚地區西遷南進,分散在西南邊疆雲南、貴州、四川的山區,成為今天苗族同胞的先祖。東南亞甚至日本、南韓等國,都有蚩尤東夷部族的後裔。最近據專家考證,舉世矚目的四川三星堆青銅文明,為南遷的蚩尤東夷部族所創造。
蚩尤雖然被黃帝打敗,但其勇猛果敢的戰神風范,受到齊地人世代尊崇。齊地有八神主之祀,第三神主就是「兵主」,祀蚩尤,祭祀地點「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今汶上、陽谷、巨野、鄆城都有蚩尤冢。據魏人王象等撰寫的《皇覽》記載:「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蚩尤旗」,即一種彗星,軍事有關,是大戰的預兆。《史記·天官書》中記載:「蚩尤之旗,類彗而後曲,象旗。見則王者征伐四方。」後來劉邦起兵,既祠黃帝,又祭蚩尤。漢代都城長安、洛陽都立有蚩尤祠,東漢名將馬嚴拜將軍長史時,皇帝曾命令他「過武庫,祭蚩尤」,可見當時出兵要祭兵主蚩尤。這種作法,一直沿襲到唐代。
3,弓、箭、弩的發明者、最著名的神箭手——後羿
後羿,又稱夷羿,妘姓。在輝煌的東夷史前時代,曾出現過兩個後羿。一個是堯帝時期箭射九日、傳說中嫦娥之夫的後羿;一個是夏朝初年反抗暴政,一度奪取中央政權的東夷部族首領後羿。兩者均是天下第一神箭手,前者似為後者先祖。
堯帝時期的神箭手後羿,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發明弓、箭、弩;《韓非子·說林》中有「羿執鞅持桿操弓關機」的記載,其中的「桿」和「關機」都是弩上構件的名稱,桿是弩臂,關機是發矢的弩機,這足以說明東夷人不但是世界上弓箭的首創者,而且在堯帝時期已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弩。公元10世紀,古俄羅斯才出現弩,西歐則在11世紀末才出現弩。二是除害、射日;《山海經•海內經》、《淮南子•本經訓》記載,後羿先是為民除害,射死了害人妖孽鑿齒、九嬰、大風、猰貐、修蛇、封豨等,後來又曾射落九個太陽,緩解了當時「十日並出,草木焦枯」的旱災。據考證,鑿齒、九嬰等動物以及太陽都是一些東夷部族的圖騰,後羿除害、射日的傳說,可能隱喻了堯帝時,後羿以善射威服東夷各部落,成為部落聯盟總首領的兼並戰爭。三是妻子嫦娥奔月。據《淮南子•覽冥訓》記載,後羿曾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西王母念其救眾多生靈,賜給了他很多靈丹妙葯,少服可長生不老,多服能升天成仙。這天,後羿外出打獵,他的妻子嫦娥(帝嚳的女兒,也稱姮娥)偷吃了靈葯,結果升天而去,飛向了月宮。筆者認為,此傳說似乎隱喻了堯帝時期東夷部族在與西方部族融合過程中,內部發生分裂,一部分停留原地,一部分向西遷移的史實。
夏朝初年的神箭手後羿,是東夷有窮氏部落首領。啟建立夏朝後,為政暴虐,荒淫無度,殘酷的掠奪、壓榨東夷人,引起了東夷各部落的強烈不滿。東夷有扈氏揭竿而起,率先反抗夏啟的統治,因敵強我弱,有扈氏被打敗、滅族,俘虜被罰做牧奴。其他東夷部族對此十分憤恨,夏朝與東夷的關系由此也極度惡化,結下了血海深仇。夏啟的兒子太康即位後,也跟其父一樣,耽於田獵,荒廢朝政,十分昏庸。有一次,太康帶著隨從到洛水南岸去打獵,一百天還沒有回都。後羿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帶領東夷各部族向夏王朝復仇,揮師西進,奇襲洛水,一舉控制了夏朝的王都。等太康打獵回歸至洛水邊,看到北岸皆是東夷人的軍隊,只好落荒而逃。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太康失國、後羿代夏」事件。後羿奪取了太康的權力後,因為夏的勢力還很強大,所以沒有貿然稱王,而是立了太康的兄弟仲康當夏王,把實權抓在自己手裡。後來仲康一死,他乾脆把仲康的兒子相趕走,奪了夏朝的王位。由於自己箭術高超,富有韜略,後羿不免有些驕傲自負。他把國家政事交給他的親信——東夷伯明氏後寒之子寒浞(音zhuó)(寒國在濰坊市寒亭區),也和太康一樣四齣打獵。寒浞瞞著後羿,收買人心。有一次,後羿打獵回來,寒浞派人把他殺了,奪了王位,還霸佔了他的妻子,生了兩個兒子:澆、豷。寒浞殺了後羿後,又把被後羿攆走的相殺死。相的妻子後緡正懷著孕,逃到了娘家——東夷有仍氏部落(今濟寧),生下了兒子少康。少康長大後,先是在有仍氏擔任牧正,管理牲畜;寒浞父子攻打有任時,又逃到了東夷有虞氏那裡做了庖正(廚師長)。後來,與夏朝遺臣靡聯合東夷有鬲氏(今德州)、斟灌國(今濰坊市濰城區西南)、斟尋國(壽光市)遺族,反攻寒浞,終於把王位奪了回來,史稱 「少康中興」。少康中興之後,東夷部族和夏朝之間的斗爭遠沒有結束。後來少康的兒子帝杼(音shù)即位,為了與東夷弓箭手作戰,發明了避箭的護身衣——「甲」,才在軍事上勝了東夷人一籌,使夏的勢力擴展到今濰坊以東的東夷地區。
綜上所述,東夷人的軍事謀略、軍事技能、軍事裝備是上古時期最為著名的。這種尚武之風,在姜太公封齊建國以後,因「因俗簡禮」而保留繼承下來,成為齊國爭霸稱雄的重要因素。可以說,東夷尚武傳統為齊國兵學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齊地也是中華武術(特別是山東武術)、中國射箭運動的源頭地之一。

閱讀全文

與弩石器時代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