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都江堰創造人

都江堰創造人

發布時間:2021-07-21 15:43:43

❶ 都江堰的由來

一、都江堰的建造背景

都江堰位於岷江由山谷河道進入沖積平原的地方,它灌溉著灌縣以東成都平原上的萬頃農田。原來岷江上游流經地勢陡峻的萬山叢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減慢,因而夾帶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隨即沉積下來,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來時,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勢驟漲,往往泛濫成災;雨水不足時,又會造成乾旱。遠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國杜宇王以開明為相,在岷江出山處開一條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為蜀郡守。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礎上,依靠當地人民群眾,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縣,建成了都江堰。

二、都江堰名稱的由來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關於都江這一名稱的來源,《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內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括地誌》說:「都江即成都江」。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的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准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1)都江堰創造人擴展閱讀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於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古時屬都安縣境而名為都安堰,宋元後稱都江被譽為「獨奇千古」的「鎮川之寶」。兩千年前,李冰父子面對桀驁不馴的岷江水,火攻玉壘化為離堆。魚嘴堤分水、飛沙堰溢洪、寶瓶口引水,將逢雨必澇的西蜀平原,化作了水旱從人,不知飢饉的天府之國。

這項工程直到今天還在發揮著作用,被稱為「活的水利博物館」。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

一千八百多年前,道教創始人張陵看中了青城山的碧綠清幽,決定在此修煉道法。青城山的香火愈來愈盛,但道家修建的觀宇與亭閣始終深藏於密林之間,與四周的山林岩泉融為一體。

獨特的地理條件和生態環境造就了離堆鎖峽、金堤夕照、雄關古道、玉壘仙都、寒潭伏龍、笮橋飛虹、玉女仙姿、岷山曉雪、寶瓶春曉等自然景觀,與二王廟、伏龍觀、安瀾索橋、城隍廟等古代建築交相輝映,形成了山、水、城、林、堰、橋融為一體的獨特風光,成為自然與文化、人類與環境、水利工程與山水風光和諧融合、天人合一的千古奇觀。具有極強的觀賞性、生態性、特色性。

❷ 修建都江堰的時間 人物和作用

都江堰:戰國後期,秦國蜀守李冰在成都的岷江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的特點是:選址合理,設計科學,無壩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都江堰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❸ 都江堰是歷史上哪個人物修建的

李春

❹ 都江堰出現過哪些著名人物

花蕊夫人,後蜀皇帝孟昶的貴妃,五代十國時期女詩人,青城(今都江堰市東南)人。姓徐,一說姓費。幼能文,尤長於宮詞。得幸蜀主孟昶,賜號花蕊夫人。
李冰(約公元前302年~235年)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為蜀郡(今成都一帶)太守。期間,李冰治水,創建了奇功,其建堰的指導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征發民工在岷江流域興辦許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為著名。
很出名就這兩個吧,其它的名人就不太了解了。

❺ 都江堰創造人是誰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

❻ 都江堰是什麼朝代修建的,什麼時期修建人是誰

都江堰,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邊緣岷江出山口處,是聞名世界的古代水利工程,世界文化遺產,它是在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

都江堰的歷史意義

都江堰建成之後,被歷代沿用數千年,已成為一個防洪、灌溉、航運綜合水利工程。它永久解決了岷江水患問題,成為成都平原十幾個縣的生產生活用水源頭,灌溉面積達300多萬畝。成都平原能夠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李冰和他的都江堰,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李冰和都江堰,已成為世界水利發展史上不朽的豐碑。

❼ 都江堰是哪朝代誰人設計修建的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

都江堰風景(2張)

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關於都江這一名稱的來源,《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內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括地誌》說:「都江即成都江」。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的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准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❽ 修建都江堰的相關人物

李冰 修建都江堰

李冰是一個水神一般的人物,傳說他在岷江曾制服了一條興風作浪的孽龍。他懂水,合治水,許許多多水患在他的手上乖乖地變成了水利。他治導過洛水,疏浚過沫水,開鑿過鹽井……而他在岷江上修築的雄偉壯麗的都江堰,創造了世界少有中國罕見的奇跡。都江堰是李冰不死的鑿鑿見證,是中國古代智慧的巍巍豐碑。
李冰,戰國時期的水利家。他和他的兒子李二郎在前人治水的基礎上,於岷江流域承辦了許多水利工程,其中他和兒子二郎在都安縣(今四川灌縣西北)率領勞動人民修築的都江堰最為著名。
戰國時期,秦國向西南發展,吞並了蜀國,設置了蜀郡。在秦滅蜀國60多年後,即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任命李冰為蜀郡守。蜀郡地處於平原,岷江穿流其中,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是發展農業的好地方。但那時岷江水患非常嚴重,每年夏秋季節,洪水泛濫,淹沒農田和房屋,造成千里荒野,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的景況。李冰任蜀郡守後,決心改變這種情形,率領人民興修水利,以解除災害,開發蜀郡。
為了徹底治理水患.李冰和兒子二郎,又邀請了有治水經驗的入.跋山涉水,對岷江沿岸地形和水情進行詳細地調查和勘測、原來岷江發源於終年積雪的岷山上,從川北高山急流而下,水勢湍急,挾帶有大量泥沙。它一流到灌縣,進入地勢和緩的成都平原,水勢變慢,從上游攜帶的泥沙,便沉淤河底,壅高河床,容易造成水災。而灌縣西南又有一座玉壘山,擋住了岷江,使江水不能東去。每年漲水時,西岸發生水災,東岸則因水流不過去而往往出現乾旱現象。戰國初年原蜀國相開明曾率領人民開鑿過玉壘山,但由於工程較小,江東乾旱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上的解決。此時李冰根據當地人民的意見,又經過實地勘察,決定開鑿玉壘山,得到分洪減災,引水灌溉的目的。
治理岷江的工程開始後,李冰和上萬民工一起開山鑿石、為了能早日鑿穿玉星壘山,李冰聽取群眾的建議,先在岩石上開槽,然後在槽里填滿柴草,點火燃燒使岩石爆裂,開鑿起來就省事多了,因而大大加快了工程的進度,最終把玉壘山鑿開了一個20米寬的口子,取名「寶瓶口」,從玉壘山分離出來的石堆叫作「離堆」。
但是,由於寶瓶口地勢高,進入其中的水量不大,洪水季節仍然發生水災。為此,李氏父子和當地人民反復察看地形,最後決定在離玉壘山稍遠的江心修築一道分水堰,把岷江水分成兩股,使其中一股進入寶瓶口。可是,江流水急,築起的石堰屢被洪水沖垮,李冰便組織民工用竹子編成籠,裝滿鵝卵石沉人江底,獲得成功。
築成的分水堰上尖下寬,象個金字塔,又名金剛堤(分內外金剛堤)。延伸於岷江中心的堰頭,遠望好象一個大魚嘴,所以又稱「分水魚嘴」或「都江魚嘴」。「分水魚嘴」是都江堰工程最重要的部分,它把眠江水一分為二,隔成「內江」和「外江」,東邊的一條叫「內江」,西邊的一條叫「外江」,外江即岷江原來的河道。分水堰,因為位於都安縣境,取名為「都安堰」。宋、元之後改稱」都江堰」。都江堰的建成,對岷江水害起了根治性的作用。到了洪水季節,便通過內江分流,減輕外江的負擔,免除外江流域的水患。同時,他們又定出了分水的比例:春季江水小,內江下游的農田正需大量水來灌溉,將岷江水的六成引入內江,四成流人外江;夏季江水大,又將眠江水的四成引入內江,六成引入外江。從此岷江流域很少再發生洪水泛濫之災,也保證了灌溉區的用水。
為了加強都江堰的分洪減災功能,又在魚嘴的南端和離堆之間修建了溢洪工程飛沙堰。飛沙堰長約200米,是用大竹籠裝鵝卵石築成的一個較低的滾水壩。夏季水大時,內江的水便可以從滾水壩上翻過去,溢入外江,以使內江水量適當,保證灌溉區的安全。而且,飛沙堰能排除沙石,由於滾水壩較低,加上水流的沖擊,不僅能將小石頭帶到外江,在水大的時候,很大的石塊也能從堰上滾走。這說明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經能夠掌握和運用水流旋渦作用的原理了。
為了保證整個灌溉分流,以及都江堰的長久效益,李冰父子制定了都江堰的歲修原則和制度。歲修原則是「深掏灘,低作堰」,「深掏灘」是指掏挖淤積江底的泥沙,保持河床的適當深度.使江水暢通無阻。為了指示掏灘的深度,李冰又命人作石犀五頭,埋在內江,作為掏灘的標准,即:掏灘時要掏挖到被泥沙淤沒的石犀,才夠深度的標准;「低作堰」是指不要把飛沙堰修得太高,太高了,向外溢洪不暢,會掩沒內江下游的灌溉區。此外,還規定每年霜降時節,用榪扎先在外江截流,讓江水全部流入內江,掏挖外江河槽。第二年立春時節,再以同樣的方法掏挖內江,以及飛沙堰等工程的修整。這些工程的整修,都要在清明節前完成,以待汛期的來臨。
都江堰修成後,廣闊的成都平原「旱則引水滋潤,雨則杜塞水門」,成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據《水經注》卷三三引《風俗通》載:「開成都兩江,溉田萬頃」,「萬頃」,就是100萬畝(當時一畝合今五分二厘)。以後,縱橫交錯的灌溉網不斷擴大,支流和渠道有520多條,灌溉了內江和外江流域的13個縣,灌溉面積達300萬畝。解放前,都江堰工程遭到破壞,河床淤塞,堤岸經常決口,灌溉面積縮減到90萬畝。解放後,對都江堰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增添了新的灌溉渠道,灌區27個縣(市),灌溉面積極擴大到800萬畝。遼闊的成都平原成為高產穩產的農業區,創造了都江堰自興建以來最好的效益。
除修建都江堰外,李冰還有「辟沫水之害」的功績。所謂「辟沫水之害」,就是治理沫水,沫水即大渡河。大渡河發源於蒙山,潛流地下,到了下游由於受山崖的阻礙.水流湍急,尤其是南安(今四川樂山)入岷江處,「水脈漂疾,破塞舟船,歷代患之。」李冰征發民工開山鑿岩,疏浚河道,方便了航運,也使水害變為水利。李冰還治導了什邡等縣的洛水和鄧崍等縣的汶井江、主持開鑿了廣都鹽井,建築橋梁等,並從岷山上伐梓,柏,竹,順江漂流,省力而又方便民用。李冰任職期間,可以說為發展成都平原的農業生產,開發蜀郡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所以李冰去世之後,蜀郡人民非常懷念他,在都江堰內江東岸修建了二王廟,以紀念有功於人民的李氏父子。

❾ 修建都江堰的時間人物和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於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 李冰

閱讀全文

與都江堰創造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