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氫是誰發明的

氫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7-21 14:36:14

A. 誰發現了氫氣

在18世紀,曾經有不少人做過製取氫氣的實驗,所以實際上很難說是誰發現了氫,即使公認對氫的發現和研究有過很大貢獻的卡文迪許本人也認為氫的發現不只是他的功勞。

英國化學家卡文迪許早在16世紀,瑞士著名醫生帕拉塞斯說:「把鐵屑投到硫酸里,就會產生氣泡,像旋風一樣騰空而起。」他還發現,這種氣體可以燃燒。然而他是一位著名的醫生,當時病人很多,他根本沒有時間去做進一步的研究。就這樣,一個世紀過去了,無獨有偶,比利時著名的醫療化學派學者海爾蒙特發現了氫氣。那時人們的智慧被當時的錯誤理念所蒙蔽,都認為無論什麼氣體都不能單獨存在,既不能收集,也不能進行測量。這位醫生也不例外,認為氫氣與空氣沒有什麼不同,於是很快就放棄了研究。

酷愛化學實驗的英國化學家卡文迪許是最先把氫氣收集起來並進行研究的人。在一次實驗中,他一不小心把一個鐵片掉進了鹽酸中,當他正在為自己的粗心而懊惱時,卻發現鹽酸溶液中產生很多氣泡,這個現象一下子吸引了他。他陷入沉思:這種氣泡是從哪兒來的呢?它原本是鐵片中的呢,還是存在於鹽酸中呢?他又做了幾次實驗,把一定量的鋅和鐵投到充足的鹽酸和稀硫酸中(每次用的硫酸和鹽酸的質量是不同的),發現所產生的氣體量是固定不變的。這說明這種新的氣體的產生與所用酸的種類與濃度沒有關系。

卡文迪許用排水法收集了新氣體,他發現這種氣體不能幫助蠟燭的燃燒,和動物的呼吸,如果把它和空氣混合在一起,一遇到火星就會爆炸。卡文迪許是一位非常認真的化學家,他經過多次實驗終於發現了這種新氣體與普遍空氣混合後發生爆炸的極限。他在論文中寫道:如果這種可燃性氣體的含量在9?5%以下或65%以上,點火時雖然會燃燒,但不發生爆炸。

法國化學家拉瓦錫1766年,卡文迪許向英國皇家學會提交了一篇名為《人造空氣實驗》的研究報告,他在報告中講述了他用鐵、鋅等與稀硫酸、稀鹽酸作用製得「易燃空氣」(即氫氣),並用普利斯特里發明的排水集氣法把它收集起來進行研究。卡文迪許發現,一定量的某種金屬分別與足量的各種酸發生反應,所產生的這種氣體的量是固定的,與酸的種類、濃度都無關。他還發現,氫氣與空氣混合後點燃會發生爆炸;氫氣與氧氣化合生成水,從而認識到這是一種不同於其他已知氣體的氣體。但是,由於他非常相信燃素說,按照他的理解:這種氣體燃燒起來這么猛烈,一定富含燃素;硫黃燃燒後成為硫酸,那麼硫酸中是沒有燃素的;而按照燃素說,金屬也是含燃素的。所以他認為這種氣體是從金屬中分解出來的,而不是來自酸中。他設想金屬在酸中溶解時,「它們所含的燃素便釋放出來,形成了這種可燃空氣」。他甚至曾一度設想氫氣就是燃素,沒想到這種推測很快就得到當時的一些傑出化學家舍勒、基爾萬等的贊同。

燃素被當時多數倍奉烯素學說的學者認為是有「負重量」的。那時的氣球是用豬的膀胱做成的,把氫氣充到這種膀胱氣球中,氣球便會徐徐上升,這種現象當時曾被一些燃素學說的信奉者們用來作為他們「論證」燃素具有負重量的根據。但卡文迪許究竟是一位非凡的科學家,後來他弄清楚了氣球在空氣中所受浮力問題,通過精確研究,證明氫氣是有重量的,只是比空氣輕很多。

下面是他檢驗氫氣重量所做的實驗:先用天平稱出金屬和裝有酸的燒瓶的重量,然後將金屬投入酸中,用排水集氣法把產生的氫氣收集起來,並測出體積。然後再稱量發生反應後燒瓶以及燒瓶內裝物的總重量。這樣他確定了氫氣的相對密度只是空氣的9%。可是,這些固執已見的化學家仍,不肯輕易放棄舊說,鑒於氫氣燃燒後會產生水,於是他們改說氫氣是燃素和水的化合物。

卡文迪許已經測出了這種氣體的相對密度,接著又發現水是這樣氣體燃燒後的產物。無疑,這種氣體就是氫氣了。卡文迪許的研究已經比較細致,他只需對外界宣布他發現了一種氫元素並給它起一個名稱就行了,但由於受了虛假的「燃素說」的欺騙,卡文迪許固執地認為水是一種元素,不承認自己無意中發現了一種新元素,實在是可惜。

後來,法國化學家拉瓦錫聽到了這件事,他重復了卡文迪許的實驗,並用紅熱的槍筒分解了水蒸氣,才提出正確的結論:水不是元素而是氫和氧的化合物,從此糾正了兩千多年來一直把水當作元素的錯誤理念。1787年,他正式提出「氫」是一種元素,因為氫燃燒後的產物是水,便用拉丁文把它命名為「水的生成者」。

B. 合成氫燃料發明者是誰

每個地方叫法不一樣,也叫氫能油,醇燃料,復合油等等其實都是一回事,新能源燃油是以甲醇為主勾兌的一種燃料,適合廚房,鍋爐,車用也可,製作比較簡單,不需要特殊設備,一般就是桶和泵勾兌就可也,網上炒作的比較多,很多賣設備和搞加盟的不靠譜,如果想做的,最好找實體在做的學習,畢竟實踐出真知,比如你想學廚師,你認為是天天看書,還是去酒店實際 操練,哪個更有效果?從業139這行業526很多年20097,不懂的可以互相交流。想做的也要看你當地市場,比如市場是否飽和,原料行情等等。目前做這行 的也比較多,主要是餐飲,食堂普遍。車用最好和汽油混合用,讓你單獨用,時間長對油泵油影響。

C. 是誰發現了氫氣是卡文迪許嗎

在化學史上,人們把氫元素的發現與「發現和證明了水是氫和氯的化合物而非元素」這兩項重大成就,主要歸功於英國化學家和物理學家卡文迪許(Cavendish,H.1731-1810)。

18世紀的英國化學家卡文迪許

卡文迪許是一位百萬富翁,但他生活十分樸素,用自己的錢在家裡建立了一座規模相當大的實驗室,一生從事於科學研究。曾有科學史家說:卡文迪許「是具有學問的人中最富的,也是富人當中最有學問的。」他觀察事物敏銳,精於實驗設計,所做實驗的結果都相當准確,而且研究范圍很廣泛,對於許多化學、力學和電學問題以及地球平均密度等問題的研究,都作出了重要發現。但他篤信燃素說,這使他在化學研究工作中走過一些彎路。他在五十年中只發表過18篇論文,除了一篇是理論性的外,其餘全是實驗性和觀察性的。在他逝世以後,人們才發現他寫了大量很有價值的論文稿,沒有公開發表。他的這些文稿是科學研究的寶貴文獻,後來分別由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和化學家索普整理出版。

在化學史上,有一個與這些論文稿有關的有趣的故事。卡文迪許1785年做過一個實驗,他將電火花通過尋常空氣和氧氣的混合體,想把其中的氮全部氧化掉,產生的二氧化氮用苛性鉀吸收。實驗做了三個星期,最後殘留下一小氣泡不能被氧化。他的實驗記錄保存在留下的文稿中,後面寫道:「空氣中的濁氣不是單一的物質(氮氣),還有一種不與脫燃素空氣(氧)化合的濁氣,總量不超過全部空氣的1/12.一百多年後,1892年,英國劍橋大學的物理學家瑞利(Ragleigh,L.1842-1919)測定氮的密度時,發現從空氣得來的氮比從氨氧化分解產生的氮每升重0.0064克,百思不得其解。化學家萊姆塞(Ramsay,W.1852-1916)認為來自空氣的氮氣裡面能含有一種較重的未知氣體。這時,化學教授杜瓦(Dewar,J.1842-1923)向他們提到劍橋大學的老前輩卡文迪許的上述實驗和小氣泡之迷。他們立即把卡文迪許的科學資料借來閱讀,瑞利重復了卡文迪許當年的實驗,很快得到了小氣泡。萊姆塞設計了一個新的實驗,除去空氣中的水汽、碳酸氣、氧和氮後,也得到了這種氣體,密度比氮氣大,用分光鏡檢查後,肯定這是一種新的元素,取名氬。這樣,卡文迪許當年的工作在1894年元素氬的發現中起了重要作用。從這個故事可看出卡文迪許嚴謹的科研作風和他對化學的重大貢獻。1871年,劍橋大學建立了一座物理實驗室,以卡文迪許的名字命名,這就是著名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它在幾十年內,一直是世界現代物理學的一個重要研究中心。

氫的發現和氫的性質的研究

在18世紀末以前,曾經有不少人做過製取氫氣的實驗,所以實際上很難說是誰發現了氫,即使公認對氫的發現和研究有過很大貢獻的卡文迪許本人也認為氫的發現不只是他的功勞。早在16世紀,瑞士著名醫生帕拉塞斯就描述過鐵屑與酸接觸時有一種氣體產生;17世紀時,比利時著名的醫療化學派學者海爾蒙特(van Helmont,J.B.1579-1644)曾偶然接觸過這種氣體,但沒有把它離析、收集起來。

波義耳雖偶然收集過這種氣體,但並未進行研究。他們只知道它可燃,此外就很少了解。1700年,法國葯劑師勒梅里(Lemery,N.1645-1715)在巴黎科學院的《報告》上也提到過它。最早把氫氣收集起來,並對它的性質仔細加以研究的是卡文迪許。

1766年卡文迪許向英國皇家學會提交了一篇研究報告《人造空氣實驗》,講了他用鐵、鋅等與稀硫酸、稀鹽酸作用製得「易燃空氣」(即氫氣),並用普利斯特里發明的排水集氣法把它收集起來,進行研究。他發現一定量的某種金屬分別與足量的各種酸作用,所產生的這種氣體的量是固定的,與酸的種類、濃度都無關。他還發現氫氣與空氣混合後點燃會發生爆炸;又發現氫氣與氧氣化合生成水,從而認識到這種氣體和其它已知的各種氣體都不同。但是,由於他是燃素說的虔誠信徒,按照他的理解:這種氣體燃燒起來這么猛烈,一定富含燃素;硫磺燃燒後成為硫酸,那麼硫酸中是沒有燃素的;而按照燃素說金屬也是含燃素的。所以他認為這種氣體是從金屬中分解出來的,而不是來自酸中。他設想金屬在酸中溶解時,「它們所含的燃素便釋放出來,形成了這種可燃空氣」。他甚至曾一度設想氫氣就是燃素,這種推測很快就得以當時的一些傑出化學家舍勒、基爾萬(Kirwan,R.1735-1812)等的贊同。由於把氫氣充到膀胱氣球中,氣球便會徐徐上升,這種現象當時曾被一些燃素學說的信奉者們用來作為他們「論證」燃素具有負重量的根據。但卡文迪許究竟是一位非凡的科學家,後來他弄清楚了氣球在空氣中所受浮力問題,通過精確研究,證明氫氣是有重量的,只是比空氣輕很多。他是這樣做實驗的:先把金屬和裝有酸的燒瓶稱重,然後將金屬投入酸中,用排水集氣法收集氫氣並測體積,再稱量反應後燒瓶及內裝物的總量。這樣他確定了氫氣的比重只是空氣的9%.但這些化學家仍不肯輕易放棄舊說,鑒於氫氣燃燒後會產生水,於是他們改說氫氣是燃素和水的化合物。

水的合成否定了水是元素的錯誤觀念在古希臘:恩培多克勒提出,宇宙間只存在火、氣、水、土四種元素,它們組成萬物。從那時起直到18世紀70年代,人們一直認為水是一種元素。1781年,普利斯特里將氫氣和空氣放在閉口玻璃瓶中,用電火花引爆,發現瓶的內壁有露珠出現。同年卡文迪許也用不同比例的氫氣與空氣的混合物反復進行這項實驗,確認這種露滴是純凈的水,表明氫是水的一種成分。這時氧氣業已發現,卡文迪許又用純氧代替空氣進行試驗,不僅證明氫和氧化合成水,而且確認大約2份體積的氫與1份體積的氧恰好化合成水(發表於1784年)。這些實驗結果本已毫無疑義地證明了水是氫和氧的化合物,而不是一種元素,但卡文迪許卻和普利斯特里一樣,仍堅持認為水是一種元素,氧是失去燃素的水,氫則是含有過多燃素的水。他用下式表示「易燃空氣」(氫)的燃燒:

(水+燃素)+ (水-燃素)─→水

易燃空氣(氫) 失燃素空氣(氧)

1782年,拉瓦錫重復了他們的實驗,並用紅熱的槍筒分解了水蒸汽,才明確提出正確的結論:水不是元素而是氫和氧的化合物,糾正了兩千多年來把水當做元素的錯誤概念。1787年,他把過去稱作「易燃空氣」的這種氣體命名為「H-ydrogne」(氫),意思是「產生水的」,並確認它是一種元素。

D. 誰最早發現氫原子光譜的

拉瓦錫發現了氫原子。

引自網路「原子」:
1789年,法國貴族,拉瓦錫定義了原子一詞,從此,原子就用來表示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的單位。

引自網路「氫」:

最先把氫氣收集起來並進行認真研究的是在1766年英國的一位化學家卡文迪什。
卡文迪什非常喜歡化學實驗,有一次實驗中,他不小心把一個鐵片掉進了鹽酸中,他正在為自己的粗心而懊惱時,卻發現鹽酸溶液中有氣泡產生,這個情景一下子吸引了他,剛才的氣惱心情全沒了。他在努力地思考:這種氣泡是從哪兒來的呢?它原本是鐵片中的呢,還是存在於鹽酸中呢?他又做了幾次實驗,把一定量的鋅和鐵投到充足的鹽酸和稀硫酸中(每次用的硫酸和鹽酸的質量是不同的),發現所產生的氣體量是固定不變的。這說明這種新的氣體的產生與所用酸的種類沒有關系,與酸的濃度也沒有關系。
卡文迪什用排水法收集了新氣體,他發現這種氣體不能幫助蠟燭的燃燒,也不能幫助動物的呼吸,如果把它和空氣混合在一起,一遇火星就會爆炸。卡文迪什是一位十分認真的化學家,他經過多次實驗終於發現了這種新氣體與普遍空氣混合後發生爆炸的極限。他在論文中寫道:如果這種可燃性氣體的含量在9.5%以下或65%以上,點火時雖然會燃燒,但不會發出震耳的爆炸聲。
隨後不久他測出了這種氣體的比重,接著又發現這種氣體燃燒後的產物是水,無疑這種氣體就是氫氣了。卡文迪什的研究已經比較細致,他只需對外界宣布他發現了一種氫元素並給它起一個名稱就行了,真理的大門就要向他敞開了,幸運之神就要向他微笑了。
但卡文迪什受了虛假的「燃素說」的欺騙,堅持認為水是一種元素,不承認自己無意中發現了一種新元素,真是非常可惜。
後來拉瓦錫聽到了這件事,他重復了卡文迪什的實驗,認為水不是一種元素而是氫和氧的化合物。在1787年,他正式提出「氫」是一種元素,因為氫燃燒後的產物是水,便用拉丁文把它命名為「水的生成者」。

綜合起來,可以說拉瓦錫是氫原子的發現者。

E. 氫氣最早是誰發現的

氫氣最早是1766年由卡文迪許H.Cavendish在英國發現。


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html?ssl=1

F. 氫是如何被發現的

在18世紀末以前,曾經有不少人做過製取氫氣的實驗,所以實際上很難說是誰發現了氫,即使公認對氫的發現和研究有過很大貢獻的英國科學家卡文迪許也認為氫的發現不只是他的功勞。早在16世紀,瑞士著名醫生帕拉塞斯就描述過鐵屑與酸接觸時有一種氣體產生;17世紀時,比利時著名的醫療化學派學者海爾蒙特曾偶然接觸過這種氣體,但沒有把它離析、收集起來。盡管波義耳偶然收集過這種氣體,但並未進行研究。他們只知道它可燃,此外就很少了解。1700年,法國葯劑師勒梅里在巴黎科學院的《報告》上也提到過它。

最早把氫氣收集起來,並對它的性質仔細加以研究的是卡文迪什。因此,在化學元素發現史上氫氣的發現者目前公認的是卡文迪許。

1766年,卡文迪許用鐵、鋅等與稀硫酸、稀鹽酸作用製得一種被他命名為「易燃空氣」的氣體(實際就是氫氣),他用普利斯特里發明的排水集氣法把它收集起來,進行研究。他發現這種氣體與空氣混合後點燃會發生爆炸,與氧氣化合後會生成水。不僅如此,卡文迪許還發現該氣體不溶於水和鹼液,與各種不同類型的酸作用時,所產生的量都是固定的,酸的種類、濃度都影響不了它。這樣特殊的性質與其他已知氣體都不相同,以此推論這該是一種新的元素。

但是由於卡文迪許是一個虔誠的燃素說信徒,按照他的理解:這種氣體燃燒起來這么猛烈,一定富含燃素;硫磺燃燒後成為硫酸,那麼硫酸中是沒有燃素的;而按照燃素說金屬也是含燃素的。所以他錯誤地認為這種氣體是從金屬中分解出來的,而不是來自酸中。

由於氫氣的密度很小,卡文迪許曾一度把它當成夢寐以求的燃素。這種推測很快就得以當時的一些傑出化學家舍勒、基爾萬等的贊同。其他許多燃素論者也因此而歡欣鼓舞。由於充滿氫氣的氣球在空氣中會徐徐上升,這種現象在當時曾被一些燃素學說的信奉者們當成他們論證燃素具有負重量的重要根據。但好景不長,科學態度嚴謹的卡文迪許通過一系列的實驗終於弄清了空氣浮力問題,而且證明了氫氣是有重量的,只是密度比空氣小得多而已,不能作為燃素存在的證明。

1782年,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在建立正確的燃燒理論的基礎上,用紅熱的槍筒分解了水蒸氣,他明確地提出:水不是元素而是氫和氧的化合物。這個正確的結論糾正了2000多年來把水當作元素的錯誤概念。此後的1787年,他把過去稱作「易燃空氣」的這種氣體命名為「(Hydrogne」(氫),意思是「產生水的」,並確認它是一種元素。

G. 化學中的氫元素是被誰發現的呢

卡文迪什。
早在十六世紀,瑞士的一名醫生就發現了氫氣。他說:「把鐵屑投到硫酸里,就會產生氣泡,像旋風一樣騰空而起。」他還發現這種氣體可以燃燒。然而他是一位著名的醫生,病人很多,沒有時間去做進一步的研究。
十七世紀時又有一位醫生發現了氫氣。那時人們的智慧被一種虛假的理論所蒙蔽,認為不管什麼氣體都不能單獨存在,既不能收集,也不能進行測量。這位醫生認為氫氣與空氣沒有什麼不同,很快就放棄了研究。
最先把氫氣收集起來並進行認真研究的是在1766年英國的一位化學家卡文迪什。
卡文迪什非常喜歡化學實驗,有一次實驗中,他不小心把一個鐵片掉進了鹽酸中,他正在為自己的粗心而懊惱時,卻發現鹽酸溶液中有氣泡產生,這個情景一下子吸引了他。他又做了幾次實驗,把一定量的鋅和鐵投到充足的鹽酸和稀硫酸中(每次用的硫酸和鹽酸的質量是不同的),發現所產生的氣體量是固定不變的。這說明這種新的氣體的產生與所用酸的種類沒有關系,與酸的濃度也沒有關系。
卡文迪什用排水法收集了新氣體,他發現這種氣體不能幫助蠟燭的燃燒,也不能幫助動物的呼吸,如果把它和空氣混合在一起,一遇火星就會爆炸。卡文迪什經過多次實驗終於發現了這種新氣體與普通空氣混合後發生爆炸的極限。他在論文中寫道:如果這種可燃性氣體的含量在9.5%以下或65%以上,點火時雖然會燃燒,但不會發出震耳的爆炸聲。
隨後不久他測出了這種氣體的比重,接著又發現這種氣體燃燒後的產物是水,無疑這種氣體就是氫氣了。卡文迪什的研究已經比較細致,他只需對外界宣布他發現了一種氫元素並給它起一個名稱就行了。但卡文迪什受了虛假的「燃素說」的欺騙,堅持認為水是一種元素,不承認自己無意中發現了一種新元素。
後來拉瓦錫聽說了這件事,他重復了卡文迪什的實驗,認為水不是一種元素而是氫和氧的化合物。在1787年,他正式提出「氫」是一種元素,因為氫燃燒後的產物是水,便用拉丁文把它命名為「水的生成者」。

H. 氫彈是誰發明的

愛德華·特勒。

1949年,當蘇聯研製成功第一枚原子彈之後,特勒力促杜魯門總統加快氫彈的研究。他也因此重返拉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全力以赴投入到氫彈的研製工作中去。1952年11月1日,世界上第一個熱核聚變裝置在太平洋上的恩尼威托克島爆炸成功。特勒名副其實地成為了「氫彈之父」。

與此同時,特勒又說服政府在1952年成立了第二個核武器實驗室———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他首先出任顧問,於1954年出任副所長,1958年到1960年出任所長。在此之後一直在那裡擔任顧問,直到1975年退休。

(8)氫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1951年5月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恩尼威托克島試驗場進行氫彈試驗。但其是一個極其笨重(達62噸)的試驗裝置放在60餘米的鋼架上,裝置以液態氘作為核聚變原料,並有冷卻系統使氘處於極低溫。基本不具備實戰價值。

1953年8月,蘇聯宣布氫彈試驗成功,當量40萬噸。蘇聯是第一個成功把氫彈實用化的國家。但是其構造問題導致爆炸比較小。

1954年3月1日,美國的第一顆實用型氫彈(也是真正意義上的氫彈)在比基尼島試驗成功。預測當量600萬噸,實際當量高達1500萬噸。隨後,在美國幫助下,英國於1957年5月15日進行了第一次氫彈實驗。

1966年12月28日中國成功地進行氫彈原理試驗,當量30萬噸。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20分,由飛機空投的330萬噸當量的氫彈試驗獲得成功。

1968年8月,法國也擁有氫彈。美國從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到爆炸第一顆氫彈用了7年零3個月,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蘇聯不到4年,法國是8年零6個月,中國用了2年零8個月。

2015年12月10日媒體報道, 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宣布該國已有氫彈,並准備好將該武器用於維護國家主權。朝鮮在2005年正式宣布擁有核武器。

2006年、2009年和2013年,平壤進行了多次地下核試驗,引起國際社會的抗議。2012年12月,該國使用「銀河三號」運載火箭發射了「光明星三號」二期衛星。以日本、美國、和韓國為首的許多國家擔心,朝鮮可能實際試射了洲際彈道導彈。

2016年1月6日,朝鮮宣布第一枚氫彈成功試驗。

I. 化學中的氫元素是被誰發現的

發現者
早在十六世紀,瑞士的一名醫生就發現了氫氣。他說:「把鐵屑投到硫酸里,就會產生氣泡,像旋風一樣騰空而起。」他還發現這種氣體可以燃燒。然而他是一位著名的醫生,病人很多,沒有時間去做進一步的研究。
十七世紀時又有一位醫生發現了氫氣。那時人們的智慧被一種虛假的理論所蒙弊,認為不管什麼氣體都不能單獨存在,既不能收集,也不能進行測量。這位醫生認為氫氣與空氣沒有什麼不同,很快就放棄了研究。
最先把氫氣收集起來並進行認真研究的是英國的一位化學家卡文迪什。
卡文迪什非常喜歡化學實驗,有一次實驗中,他不小心把一個鐵片掉進了鹽酸中,他正在為自己的粗心而懊惱時,卻發現鹽酸溶液中有氣泡產生,這個情景一下子吸引了他,剛才的氣惱心情全沒了。他在努力地思考:這種氣泡是從哪兒來的呢?它原本是鐵片中的呢,還是存在於鹽酸中呢?他又做了幾次實驗,把一定量的鋅和鐵投到充足的鹽酸和稀硫酸中(每次用的硫酸和鹽酸的質量是不同的),發現所產生的氣體量是固定不變的。這說明這種新的氣體的產生與所用酸的種類沒有關系,與酸的濃度也沒有關系。
卡文迪什用排水法收集了新氣體,他發現這種氣體不能幫助蠟燭的燃燒,也不能幫助動物的呼吸,如果把它和空氣混合在一起,一遇火星就會爆炸。卡文迪什是一位十分認真的化學家,他經過多次實驗終於發現了這種新氣體與普遍空氣混合後發生爆炸的極限。他在論文中寫道:如果這種可燃性氣體的含量在9.5%以下或65%以上,點火時雖然會燃燒,但不會發出震耳的爆炸聲。
隨後不久他測出了這種氣體的比重,接著又發現這種氣體燃燒後的產物是水,無疑這種氣體就是氫氣了。卡文迪什的研究已經比較細致,他只需對外界宣布他發現了一種氫元素並給它起一個名稱就行了,真理的大門就要向他敞開了,幸運之神就要向他微笑了。
但卡文迪什受了虛假的「燃素說」的欺騙,堅持認為水是一種元素,不承認自己無意中發現了一種新元素,真是非常可惜。
* 後來拉瓦錫聽到了這件事,他重復了卡文迪什的實驗,認為水不是一種元素而是氫和氧的化合物。在1787年,他正式提出「氫」是一種元素,因為氫燃燒後的產物是水,便用拉丁文把它命名為「水的生成者」。

J. 是誰發現了氫氣

亨利·卡文迪許,1731年10月10日生於法國尼斯,1810年3月10日去世。1784年左右,卡文迪許研究了空氣的組成,發現普通空氣中氮佔4/5,氧佔1/5。他確定了水的成分,肯定了它不是元素而是化合物。他還發現了硝酸。

卡文迪許——是那個年代最有才華而又極其古怪的英國科學家。幾位作家為他寫過傳記。用其中一位的話來說,他特別靦腆,「幾乎到了病態的程度」。他跟任何人接觸都會感到局促不安,連他的管家都要以書信的方式跟他交流。

有一回,他打開房門,只見前門台階上立著一位剛從維也納來的奧地利仰慕者。那奧地利人非常激動,對他贊不絕口。一時之間,卡文迪許聽著那個贊揚,彷彿挨了一記悶棍;接著,他再也無法忍受,順著小路飛奔而去,出了大門,連前門也顧不得關上。幾個小時以後,他才被勸說回家。

有時候,他也大膽涉足社交界——尤其熱心於每周一次的有偉大的博物學家約瑟夫·班克斯舉辦的科學界聚會——但班克斯總是對別的客人講清楚,大家絕不能靠近卡文迪許,甚至不能看他一眼。那些想要聽取他的意見的人被建議晃悠到他的附近,彷彿不是有意的,然後「只當那裡沒有人那樣說話」。如果他們的話算得上是談論科學,他們也許會得到一個含糊的答案,但更經常的情形是聽到一聲怒氣沖沖地尖叫(他好像一直是尖聲尖氣的),轉過身來發現真的沒有人,瞬間卡文迪許飛也似的逃向一個比較安靜的角落。

卡文迪許於1781年採用鐵與稀硫酸反應而首先製得「可燃空氣」(即氫氣)他使用了排水集氣法並對產生的氣體進行了多步乾燥和純化處理。隨後他測定了它的密度,研究了它的性質。他使用燃素說來解釋,認為在酸和鐵的反應中,酸中的燃素被釋放出來,形成了純的燃素——「可燃空氣」。

卡爾迪許得知普利斯特里發現在空氣中存在「脫燃素氣體」(即氧氣),就將空氣和氫氣混合,用電火花引發反應,得出這樣的結果「在不斷的實驗之後,我發現可燃空氣可以消耗掉大約1/5的空氣,在反應容器上有水滴出現。」隨後卡文迪什繼續研究氫氣和氧氣反應時的體積比,得出了2.02:1的結論。

對於氫氣在氧氣中燃燒可以生成水這一點的發現權,當時曾引起了爭論。因為普里斯特利,瓦特,卡文迪許都做過類似的實驗。1785年瓦特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員,爭論以當事人的和解而告終。

人們為紀念這位大科學家,特意為他樹立了紀念碑。後來,他的後代親屬德文郡八世公爵S.C.卡文迪許將自己的一筆財產捐贈劍橋大學於1871年建成實驗室,它最初是以H.卡文迪許命名的物理系教學實驗室,後來實驗室擴大為包括整個物理系在內的科研與教育中心,並以整個卡文迪許家族命名。該中心注重獨立的、系統的、集團性的開拓性實驗和理論探索,其中關鍵性設備都提倡自製。這個實驗室曾經對物理科學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近百年來卡文迪許實驗室培養出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已達26人。麥克斯韋、瑞利、J.J.湯姆遜、盧瑟福等先後主持過該實驗室。

英國是19世紀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之一。把科學實驗室從科學家私人住宅中擴展出來,成為一個研究單位,這種做法順應了19世紀後半葉工業技術對科學發展的要求,為科學研究的開展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研究工作的規模越來越大,社會化和專業化是必然的趨勢。

閱讀全文

與氫是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