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每一個社會時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偉大人物,如果沒有這樣的人物,它就要把他們創造出來。」這種觀點( )
社會里的偉大人物不抄是看他的長相,襲名氣,而是看他對這個社會,對任命做出過什麼富有意義的事,想要說明白這個問題,就要先弄清楚你說的偉大人物是什麼,如果說連這些都沒弄明白,即使你的答案再多也就想一張白紙,什麼意義也沒有
❷ 歷史上具有創造性的人物有哪些
歷史上具有創造性的人物有三國的諸葛亮,東漢的蔡倫和張衡,張仲景 唐朝的僧一行和孫思邈 宋朝的沈括和宋應星 明朝的鄭和和李時珍 國外的有愛因斯坦,牛頓,愛迪生和貝爾
❸ 創造性 創造性思維 問題解決有那些異同
創造性(creativity):是指人們應用新穎的方式解決問題,並能產生新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心理過程。
創造性的心理成分及測量:輻合思維與發散思維(在發散生成測驗中,用發散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的好壞來衡量創造性的高低),遠距離聯想能力,非智力因素,如人的堅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責任感、勤奮、熱情、善於形象、興趣廣泛、獨立性等。
其他解釋:(發明專利的創造性)
創造性是指:同申請日以前已有的技術相比,對於發明專利應具有突出的實質特點性和顯著的進步;對於實用新型專利,應具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具有開創意義的思維活動,即開拓人類認識新領域、開創人類認識新成果的思維活動.
2)創造性思維是以感知、記憶、思考、聯想、理解等能力為基礎,以綜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徵的高級心理活動。
創造性思維並非游離於其它思維形式而存在,它包括了各種思維形式。
創造性思維需要人們付出艱苦的腦力勞動。一項創造性思維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經過長期的探索、刻苦的鑽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後才能取得,而創造性思維能力也要經過長期的知識積累、素質磨礪才能具備,至於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則離不開繁多的推理、想像、聯想、直覺等思維活動。
創造性思維就是指發散性思維,這種思維方式,遇到問題時,能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多結構去思考,去尋找答案。既不受現有知識的限制,也不受傳統方法的束縛,思維路線是開放性、擴散性的。它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單一的,而是在多種方案、多種途徑中去探索,去選擇。創造性思維具有廣闊性,深刻性、獨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靈活性等特點。
創造性思維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創造性思維具有新穎性,它貴在創新,或者在思路的選擇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維的結論上,具有著前無古人的獨到之處,在前人、常人的基礎上有新的見解、新的發現、新的突破,從而具有一定范圍內的首創性、開拓性。
創造性思維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它無現成的思維方法、程序可循,人可以自由地海闊天空地發揮想像力。
創造性思維具有藝術性和非擬化的特點,它的對象多屬「自在之物」,而不是「為我之物」,創造性思維的結果存在著兩種可能性。
創造性思維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首先,創造性思維可以不斷增加人類知識的總量;其次,創造性思維可以不斷提高人類的認識能力;再次,創造性思維可以為實踐活動開辟新的局面。此外,創造性思維的成功,又可以反饋激勵人們去進一步進行創造性思維。正如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所說:「『人』之可貴在於能創造性地思維。」
補充:創造性思維是一種開創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級復雜的思維,是一種有自己的特點、具有創見性的思維,是擴散思維和集中思維的辯證統一,是創造想像和現實定向的有機結合,是抽象思維和靈感思維的對立統一。創造性思維是指有主動性和創見性的思維,通過創造性思維,不僅可以提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而且能在此基礎上產生新穎的、獨特的、有社會意義思維成果,開拓人類知識的新領域。廣義的創造性思維是指思維主體有創見,有意義的思維活動,每個正常人都有這種創造性思維。狹義的創造性思維是指思維主體發明創造、提出新的假說、創見新的理論,形成新的概念等探索未知領域的思維活動,這種創造性思維是少數人才有的。 創造性思維是在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基礎上和相互作用中發展起來的,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基本形式。除此之外,還包括擴散思維、集中思維、逆向思維、分合思維,聯想思維。其中擴散思維是從所給的信息中產生信息,著重點是從同一來源中產生各種各樣為數眾多的輸出,並且很可能發生移轉作用。集中思維是從所給的信息中產生邏輯的結論,其著重點是產生獨有的或者習慣上所接受的最好的成果。逆向思維是把思維方向逆轉過來,用對立的表面看來似乎不可能並有的兩條思路同時去尋找解決問題之答案的形式。分合思維是一種把思考對象在思想中加以分解或合並,然後獲得一種新的思維產物的思維方式。聯想思維是一種把已經掌握的知識與某種思維對象聯系起來,從其相關性中發現啟發點從而獲取創造性設想的的思維形式。 創造性思維是創造成果產生的必要前提和條件,而創造則是歷史進步的動力,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個人推動社會前進的必要手段,特別是在知識經濟時代,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訓練更顯得重要。其途徑在於豐富的知識結構、培養聯想思維的能力、克服習慣思維對新構思的抗拒性,培養思維的變通性,加強討論,經常進行思想碰撞。
[編輯本段]創造性思維的特性
創造性思維是創新人才的智力結構的核心,是社會乃至個人都不可或缺的要素。創造性思維是人類獨有的高級心理活動過程,人類所創造的成果,就是創造性思維的外化與物化。創造性思維是在一般思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人類思維的最高形式,是以新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創造性思維強調開拓性和突破性,在解決問題時帶有鮮明的主動性,這種思維與創造活動聯系在一起,體現著新穎性和獨特性的社會價值。創造性思維的特性主要包括:思維的求實性:善於發現社會的需求,發現人們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從滿足社會的需求出發,拓展思維的空間。思維的批判性:敢於用科學的懷疑精神,對待自己和他人的原有知識,包括權威的論斷。思維的連貫性:平時善於從小事做起,進行思維訓練,不斷提出新的構想,使思維保持活躍的態勢。思維的靈活性:善於巧妙地機動靈活地轉變思維方向,產生適合時宜的辦法。善於選擇最佳方案,富有成效地解決問題。思維的跨越性:思維進程帶有很大的省略性,其思維步驟、思維跨度較大,具有明顯的跳躍性。思維的綜合性:詳盡地佔有大量的事實、材料及相關知識,運用智慧雜交優勢,多種思維方式的綜合運用,發揮思維統攝作用,深入分析、把握特點、找出規律、創造出新成果。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必須經過自覺的培養和訓練,必須積累豐富的知識、經驗和智慧,必須敢為人先勇於實踐,善於從失敗中學習,才能獲得靈感,實現思維的飛躍。
[關鍵詞] 創新,思維,特性。
在當今世界,經濟飛速發展,科技文化日新月異,主要源於各個領域的創造性。從宏觀上講,創造性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之一;從微觀上講,創造性是衡量一個人才華高低、能力大小的尺度。創造性思維是創新人才的智力結構的核心。創造性思維是人類獨有的高級心理活動過程,人類所創造的成果,就是創造性思維的外化與物化。創造性思維是在一般思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人類思維的最高形式,是以新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它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內在、外在的有機聯系,是一種可以物化的心理活動。創造性思維不同於一般思維的規范,雖然具有一般思維的特點,但它強調開拓性和突破性。創造性思維在解決問題時,帶有鮮明的主動性,這種思維與創造活動聯系在一起,體現著新穎性和獨特性的社會價值。創造性思維的特性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思維的求實性
創造源於發展的需求,社會發展的需求是創造的第一動力。思維的求實性就體現在善於發現社會的需求,發現人們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從滿足社會的需求出發,拓展思維的空間。而社會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顯性的和隱性的。顯性的需求已被世人關注,若再去研究,易步人後塵而難以創新。而隱性的需求則需要創造性地發現。
在商戰中常常出現「跟風」現象,很多商家一旦發現什麼商品利潤大,便緊隨其後組織貨源進行銷售。結果常常是使市場的這類商品供大於求,不但不能盈利而且還造成虧損。具有創造性思維的商家將預測學的原理應用於經營之中,通過對信息的收集篩選與分析判斷,得出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結論,進而制定相應的策略。沃爾瑪是世界上第一家試用條形碼即通用產品碼(UPC)技術的折扣零售商。1980年試用,結果收銀員效率提高50%,故所有沃爾瑪分店都改用條形碼系統(陳晶:《淺議企業創新的意義及內容》,中國知識產權網www.cnipr.com)。在案例教學里,西方很多大學都把沃爾瑪視為新技術持續引進的典範。再比如長嶺集團在產品熱銷時,研發無氟冰箱,先行自我淘汰,從而在市場競爭中佔有先機。
❹ 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區別聯系是什麼
「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二者是一個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卻又各有側重、有所區別。
一是就時間關系而言,如果說「創造性轉化」重點是「面對過去」的工作,那麼「創新性發展」更多則是「面向未來」的活動。
具體而言,創造性轉化重在「繼往」,目的在於將作為傳統社會的思想文化基礎轉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文化基礎;關鍵在於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辯證客觀的批判。
創新性發展重在「開來」,即在創造性轉化的基礎上,對富有當代價值的內涵和形式在實踐中進行淬煉和發展。雖然舊的文化轉化過來以後已經做到了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但是還需要繼續往前走。因為歷史在前進,所以理論不能停步。這樣一來,「轉化」只是一個中介、工具、環節和過程,而「發展」才是目的。因此,「創新性發展」需要立足當下,著眼未來,側重於從整體上觀照「新時代」的「新進步」和「新進展」。
二是就空間關系而言,如果說「創造性轉化」主要是在「中國之中國」的傳統范疇基礎上前行,那麼「創新性發展」則必須更多地在「世界之中國」范疇前提下展開。
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例,「創造性轉化」需要通過文化典籍和民間傳統的闡釋深入中國文化母體之中理解和把握「中國何以為之中國」「中國人何以為之中國人」的問題,從而以之為基礎在與現實的互動中追問「當代中國」和「當代中國人」何以成立的問題。
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需要立足於中國,放眼於世界,側重於將中國的發展道路納入人類文明發展的坐標之中,將中國文化放置於世界多樣文化的譜系之中,在對「世界向何處去」「人類未來命運如何抉擇」等問題的深入思考之中深刻體悟中華文化與世界多元文明之間的關系,准確定位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系統中的地位和價值。
三是從側重點而言,「創造性轉化」的基本要求是在理論層面「轉過來」。仍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例,「轉過來」即更多地是面向傳統文化自身、歷史典籍經典文本做文章,目的是分疏和解析傳統文化當中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資源,通過語義分析和語境轉換使之轉化為適應當代實踐需求的內涵,通過形式改造使之轉化為當代人習慣的文化形式。
「創新性發展」的基本要求是在實踐層面「往前走」。經過創造性的轉化的優秀傳統文化仍然是一種停留於思想理念層面的資源型存在。這些思想資源需要走進生活與當代中國偉大的社會實踐進行互動,需要走入人心與當代中國人的心靈進行溝通,需要走向世界與多樣文明進行交流互鑒,從而在這一系列互動、交流、碰撞的過程中進一步升華理論、豐盈思想、回應時代命題,進而建設和豐富當代中國新文化。
總之,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
❺ 創造性的社會文化定義包括哪幾部分
社會學與其他人文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詞源 「文化」一詞在西方來源於拉丁文cultura,原義是指農耕及對植物的培育。自15世紀以後,逐漸引申使用,把對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也稱之為文化。在中國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從社會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禮樂制度教化百姓。漢代劉向在《說苑》中說:「凡武之興,謂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此處「文化」一詞與「武功」相對,含教化之意。南齊王融在《曲水詩序》中說:「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其「文化」一詞也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詞的中西兩個來源,殊途同歸,今人都用來指稱人類社會的精神現象,抑或泛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歷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通常在廣義上使用文化概念。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一詞尚無統一的定義。在近代,給文化一詞下明確定義的,首推英國人類學家E.B.泰勒。他於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書。他指出:「據人種志學的觀點來看,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倫理道德、法律、風俗和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習慣。」
❻ 為什麼人生價值在於創造性社會實踐
人生觀是人們在人生實踐和生活環境中逐步形成的。由於人們的社會實踐專、生活境遇、文化屬素養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觀。
正確的人生觀指引人走人生的正道,用自己的勞動去創造人生業績,成為一個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人民的高尚的人。
錯誤的人生觀將導致人背離人生的正道,走到邪路上去,甚至成為危害社會危害人民的罪人。
人生觀,是人們對人生問題的根本看法。主要內容是對人生目的、意義的認識和對人生的態度,具體包括公私觀、義利觀、苦樂觀、榮辱觀、幸福觀和生死觀等。
人生價值的確定及價值量的增減
人生價值的確定及價值量的增減,也是個人人生拼搏的結果。
社會關系和社會總價值目標對社會成員個體人生價值的制約,不應理解為個人人生的「宿命」。人生價值觀上的宿命論是神秘的力量主宰與唯物史觀不可同日而語。唯物史觀強調社會關系對人生價值制約,強調人生的受動性,十分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在人生價值的創造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沒有人的積極拼搏,進取有為精神,就不能獲得有價值和有意義的人生。
人生價值包含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一個人只有滿足對人生價值的自我肯定,才能獲得社會的認可。
❼ 為什麼文學接受具有創造性,不同時代為什麼有不同表現
再次,從作者的情感評價的角度看,三種類型的文學也有所不同。現實型文學的(5)為什麼說文學創造的客體是特殊的社會生活?它的特殊性表現在什麼地方?
❽ 為什麼文學接受具有創造性,不同時代為什麼有不同表現
個人覺得應該是文學本身就是一個生命再造,它是建立在當代社會活動基礎之上,反映了當代社會的形形色色、林林總總,隨著時代的遷移,不斷豐富變化,所以就體現出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格調,不同的表現了,這也充分說明人類社會在不斷進步
❾ 創新是人改進現實世界的創造性活動,是各個文明時代的人的共同本性
由於對文明時代一詞的內涵理解不同和劃分的依據有異,故在學術界頗有分歧。主要意見有5種:
1「與人類社會俱來」說
有人認為,文明是與人類社會俱來的,當人類不再與野獸同游、與猿猴為伍時便展示了人類文明。也就是說,在人類製造出第一件工具的時候就開始了人類的遠古文化,從而跨入了文明時代。考古成果表明:我國境內已發現的最早人類是「元謀人」,因此可以說,我國至少在一百七十萬年前就進人了文明時代。但有些學者持否定意見:文明時代和文明不是一個概念,文明是指人類的開化、進步狀態。在原始社會,石器的製作,火的發現,弓箭的發明、以及思維、語言\象形文字的產生,是指的史前文明,只是人類進人文明時代的前提和基礎。如果認為人類文明僅僅是起源於文明時代,那就是對人類歷史的否定,也不符合歷史現實。
2「青銅器出現」說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說:「文明時代是學會對天然產物進一步加工的時期,是真正的工業和藝術產生的時期」。有人據此認為;青銅時代最先進入這一時期,青銅器的出現無疑就標志著文明時代的到來。
我國青銅器時代始於何時呢?目前認識不一,《史記·封禪書》載:「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世本》說「量尤作兵」;《越絕書》言:「禹穴之時,以銅為兵」。考古資料表明,我國目前已知最早的銅器是1973年在陝西省臨潼縣仰韶文化遺址里發現的一個黃銅片,經碳十四測定距今5970年,其主要成份為銅鋅合金。歷史學家認為這也是青銅器之一種,證明約在六千年前,我國進入了文明時代。
另外一些學者則提出,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甘肅東鄉村馬窯仰韶文化遺址中,才發現了目前最古老的真正的青銅刀,因而中國進人文明時代的時間要推遲一千年左右。也有人認為,應該以比較普遍使用青銅器的狀況作為看待文明時代的依據。中國文明時代應以商朝為界限,因為以河南安陽殷墟為代表的商代後期,才是青銅時代的鼎盛時期。
3「文字出現」說
眾所周知,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主張文明時代「始於注音字母的發明和文字的使用」。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肯定了摩爾根的看法,指出處於野蠻時代的人類「由於文字的發明及其應用於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故此,一般都認為文字是文明時代的標志。
關於中國文字出現的時代,歷來頗多爭議,過去最流行的是倉頡根據鳥獸足跡造字的傳說。現在影響最大的觀點則認為,殷墟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理由是:真正的文字是從象形字開始的,它的出現標志著人類文明時代的開端;以象形為主的甲骨文的出現:即標志著中國開始進入文明時代。
然而,隨著新石器時代陶器符號的發現和研究的深入上面的傳統說法開始受到了沖擊。郭沫若稱半坡陶器上的刻劃為「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在我國東部大汶口文化和良諸文化遺址中,也發現有陶器符號。比較端正規整,形體很象後來的青銅器銘文,而且都能夠依照古文字規律釋讀,所以,將四千五百年前的這種符號稱為中國最早的文宇。
又有學者認為,在谷封王城崗遺址出土的四千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晚期陶器上發現的符號,才是中國真正的最早的文字,而且是夏代文字無疑。因此,由於對中國最早文字出現的時間有分岐。相應的「中國何時進入文明時代問題」上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說法。
4「國家形成」說 .
有學者認為,人類文明的開端就是剝削的開始。因而國家的形成或奴隸社會的開始才是進人文明時代的契機,而對於中國國家出現的時間,學術界認為大汶口文化晚期、堯舜時期,夏代、商代和西周等五種說法,現在,多數學者認為: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是夏朝,因為文獻記載《禮記·札運》中有關於「大同」與「小康」的記錄,這真是國家出現的標志之一;由於《史記》所記商王朝的世系被殷墟甲骨文所證實,因此有理由認為《史記》所寫商代之前為夏代的觀點是可信的。考古收獲:以河南堰師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從地域、時間、文化系統和社會發展的階段看,應該是夏代文化遺址,這就找到了夏代存在的考古依據。所以說,我國從夏朝起開始進人了文明時代。
有的學者還作了進一步的論證:由於各族歷史發展的不平衡,居位於黃河流域的華夏族團定居生活取得了重要保證,經濟文化和社會制度有了連續不斷的發展,故率先進人了文明時代。當然,有人認為夏代還處於原始社會,或還未形成統一的奴隸制王國。另外,認為堯舜時期和盤庚遷殷後中國才進入文明時代的觀點,也是較有影響的。
5「綜合因素」說
文明是奴隸社會的產物,並且是從有了金屬工具的使用和文字的記載後才出現的。因此,探討中國文明時代的開端。必須綜合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因素,才能得出較為科學的結論。
❿ 為什麼說人生的意義在於創造性社會實踐
我的一名研究生對大學生社會實踐非常感興趣,但如何進行研究卻是個很大的問題。因為大家都知道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成長非常重要,但究竟如何插手研究是個很大的困難。根據我先前的思考,我覺得把社會實踐的作用放在一個根本點上進行考慮才比較合理,即從培養人的目標上來進行,當然這個目標也應該是時代的選擇,現實的選擇,我提出的就是要培養創造性的人格,我覺得這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關鍵所在,也是時代賦予大學的責任。我認為,純粹的理論學習或書本知識學習不足以完成這個任務,必須通過社會實踐環節來完成這個任務。這個社會實踐是指學生獨立進行的社會實踐,而不是靠學校組織或課堂組織的教學實踐活動。當然我也不否定這些類型的實踐活動是初步,是有幫助的,但最終必須過渡到獨立的社會實踐活動上去。這就是我對該研究的出發點的思考。 在這個研究里,其中的關鍵點或難點是對創造性人格的認定。在這個時候我們一般都使用的是思辨方法來確定創造性人格應該具備的內涵。這個時候就需要進行發散思維進行聯想:哪些是有助於創造的、創新的。我們可以列舉很多,如冒險精神,意志堅定,勇於聯系實際,求真務實的精神……。可以說諸如此類的品質可以列舉很多,但都不是對症下葯,對症下葯就需要進行實證調查:當前大學生最缺乏哪些素質?為次就必須進行一個訪談,訪問一些專家,看他們的一些意見,還可以去訪問主管學生工作的幹部,看他們對大學生素質缺陷的基本認識。然後根據這些意見,制定一個問卷,先在小范圍進行施測,聽取大家的意見,然後進行修改成比較正式的問卷,向比較大的范圍進行測試,這樣就可能獲得關於大學生素質方面的第一手資料。 當獲得這些資料後,我們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檢測哪些社會實踐活動對於大學生的成長或創造性人格培養是最有利的。比如大學生的創業大賽,也許是最有利的。但這些還不足,這只是一些理論推導,還必須進一步實證。這樣只能通過案例進行證明了,而且還必須進行追蹤研究,即通過一些成功的校友訪談來獲得這方面資料,通過他們的成功經驗敘述來闡明怎樣的社會實踐是最有助於他們今日的成功的。這些經驗總結就可以作為進一步進行教育的對策。 在這樣思想的主導下就有了下面的研究思路與研究設計。 一、准備工作 我們認為之所以有必要研究「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創造性人格培養」是建立以下的幾個基本判斷上的:一,當前大學生缺乏社會實踐的能力(注意:社會實踐能力是一個綜合的品質,不同於泛泛的動手操作能力。如果從動手能力而言,也許高職生還優於本科生呢!社會實踐能力首先包括與人交往的能力,其次包括發現現實中問題的能力,再次是一種能夠根據理論背景和現實環境需要尋找解決問題的能力;再其次是一種推銷自己觀點的能力或尋求合作的能力;最後是一種付諸實踐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社會實踐能力是一種非常綜合的能力,它需要理論知識,但不完全決定於理論,特別是與人交往的能力非常重要。沒有這一點一切都說不上);二,大學教育應該以培養創造性人格作為目標;三,提高社會實踐能力有助於創造性人格的培養。 那麼在「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創造性人格培養」這樣的一個命題就隱含了幾個基本命題,或幾個基本假定:一,大學生必須通過社會實踐來提高自己;二,創造性人格形成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目標,甚至可以說的根本目標;三,社會實踐是培養創造性人格的重要途徑,甚至是最便捷的途徑。可以說這些假定基本上符合人們的公認的定理和理想預期,也與國家所倡導素質教育的重要內涵相一致。也就是說,當我們考慮到國家的需要,考慮到教育現實中面臨的問題時,它的現實意義就體現出來了。當然,討論社會實踐與創造型人格之間的培養關系,其理論意義也是非常巨大的。因為大家只是模模糊糊知道這兩者之間是有關系的或正向關系,但究竟具體什麼樣的關系還不是十分清楚。由此理論意義就揭示出來了。 此外,該題目所蘊涵的政策含義是:大學應該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環節,把創造性人格培養作為大學教育的核心目標,乃至根本目標。 二、任務分解 對於該命題需要進行一系列的分解,按照本命題的含義可以分解為以下幾個部分: 討論:首先,該論題隱含的意思是:並非所有的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的創造性人格培養具有積極作用,尤其是哪些形式主義的社會實踐活動。所以必須對社會實踐活動進行定性:一定是由大學生自己獨立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這裡面首先包含一種獨立性品質的培養。這也許是創造性品質的第一位特徵。這裡麵包含的意思有:冒險、勇敢、挑戰困難、克服困難、組織協調等。考慮這些因素,因此就必須對社會實踐進行分類。其次,該論題還隱含一個問題:社會實踐是培養品質的還是培養技能的?這個區分也許不必要,但為了精細化考慮進行區分是必要的。換言之,社會實踐是一種形式訓練還是一種實質訓練?當然最好的方式是一種形式與實質兼而備之的訓練,也即實效性最強,針對性也是最強的。如創業大賽可能屬於這個類型。而參與社會調查的實踐活動可能屬於形式訓練,因為更主要為了使學生認識社會,培養一種深入基層進行艱苦實踐的品質,它的技術含量可能是比較低的。 從第二個隱含的意思上就可以發現,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的創造性人格培養可能是兩方面的,一是意志品質訓練的,一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這樣的分類恐怕只是粗淺的分類,更具體的分類必須在收集到一定資料之後才能進行。 討論:該論題是所有的核心和指向,如果對這個問題不清楚,可能整個研究就是一頭霧水。我們認為,創造型人格說到底就是一種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意志品質,它含有一種要把自己的知識和智慧貢獻於社會的強烈的慾望,信奉知識能夠造福於人類,相信自己能夠找到服務於社會的機會,認為只有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種人格特徵是充滿理智和激情的混合體,不是單純的理智或激情。僅有激情則可能沖動蠻干,而僅有理智則可能縮手縮腳,萎縮不前。作為一種人格特徵,首先體現在是形成了一種信仰上,沒有信仰則會動搖,則不成其為人格。當作為創造性人格時,必須以理智為基礎,以知識為積淀,即通過的理智手段來服務於社會,貢獻於社會。創造就是貢獻,與索取相對,而創造是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以理智為前導的,或者說是以善為目的的,這樣才是真正的創造。沒有知識的基礎,不是真正的創造,甚至只是重復。服務於社會就是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具體指向目標,這也應該是科學活動的基本品質。所以,創造活動經常與科學聯系在一起。因而創造活動不是簡單的生產或製造產品,而是體現出一種智慧凝聚於其中的智力勞動。要進行的勞動,必須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質,就不能安於享樂,就必須能夠面對困難的考驗,就必須有堅定的自信和從容,就必須有理想的主導。正是理想的主導才使其有克服困難的勇氣,才有前進的動力,才有在克服困難過程中產生的幸福體驗。 鑒於這些表現,我們不妨把創造性人格特徵概括為以下幾點:理想導向明確;意志品質堅定;富有生活激情;理論知識充足。這幾點顯然不是創造性人格全部特徵,但可以作為它的核心特徵。 在具體測量指標問題上,這是一個非常技術性的問題,就需要編制一個合適的量表來完成。而問卷設計基本上就是為了完成這個目標。 討論:該論題蘊涵了一個基本假設:凡是成功者都一定具有某種創造性的品質,盡管還很難說得上形成了創造性人格。或比較大膽,或意志力堅強,堅韌不拔,持之以恆,或具有感染人的情感品質,或知識學養非常豐富等。但是能夠做出比較大的成就的人往往是素質比較全面的。所以就可以以一些比較成功的典型個案來進行研究了,從解剖其成功的經歷中尋找其創造性人格的影子。對此,進行普遍調查是沒有用處的,只能走典型調查之路。 討論:該論題意味著:當前大學教育並沒有真正重視創造性人格的培養,或者說現在大學教育存在嚴重的缺失,如缺乏耐挫折的教育,缺乏理想信念教育,缺乏發現現實問題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教育等。或者說現在的大學教育中創造性擺位很高,但缺乏具體執行的手段或有效的措施,或者說名義上重視實際上並不重視,包括制度上缺失,教師的責任心,管理者的文牘主義等等。但問題是問題的根源是什麼?這當然與教育思想不端正有關,與盲目攀高有關,與重視量化不重視實質有關,與盲目強調理論知識重要有關,與忽略本科教育有關。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就必須調查,聽聽教師們的意見,因為他們工作在大學第一線,最有發言權。 討論:對於這個問題應該說是調查的結果,不是預先能夠確定的,但有個原則:如果與大學生的知識學習結合緊密的、能夠調動大學生主動、廣泛參與的、有一定考核指標的社會實踐活動應該是對大學生的作用最大。但能夠完全符合這個條件的不多。這並不意味著不能達到,關鍵在於如何組織,如何發揮各院系的力量,如何形成大學教育目標。因為這些活動可能不是能夠象論文產出那樣立桿見影出效益,而且與大學教師個人發展關系也不太密切,所以要把它立為非常重要的議事日程並不容易。如果學校的風氣是急功近利,那麼對大學生的培養工作就可能旁落。 討論:這些典型案例只能從比較成功的校友裡面找或從社會上比較成功人士的經歷分析去找。從校友中對學校進一步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具有比較直接的借鑒意義。每個學校都應該有一批比較成功的校友,從中選擇是比較富裕。因為成功者的經歷大體是相似的,不成功者各有各的特殊原因。從社會上尋找的話只有間接的意義,當然也非常具有啟發意義。兩類案例選擇比例大體相當就可以了。 三、研究思路 以上這幾個論題都與總論題有直接關系,都必須進行求解,顯然進行這樣的研究就必須從事一系列相關研究,第一步需要搞清楚: 建立你自己的關於創造性人格的標准! 在對經典文獻研究過程中你會形成你自己的傾向,這這些傾向與你自己的經歷有關,也與你的讀書有關,所以你可能會下意識地贊同或不贊同。所以我經常說你是在與別人對話中發現了自己的立場的。這時你需要提煉出來,這就是你的觀點、看法或標准。當然你不可能一下子提出一個全新的替代性的概念,而主要是一個操作性的概念,這個操作性概念中帶上了時代的特點,你個性的特點,以及你限定的含義。 第三步是研究創造性人格與大學生學習成功和事業成功的關系,這不僅需要理論上的論述,更主要需要事實案例。 第四步是探討成功與參與社會實踐的關系。當然這些也是在案例研究中來完成的。 第六步是研究調查創造性人格在大學教育目標中的定位。 第七步是探討大學教育目標的缺失,檢討關於社會實踐政策方面的失誤。 第八步就是得出結論,給出政策建議。 四、小結可以看出,在本研究中,對創造性人格概念的理解是核心,它是研究的基本目標,社會實踐是達成它的手段或途徑,而了解創造性人格的典型表現是關鍵,為此就必須建立一系列指標來。所以這是一個實證研究的題目,靠純粹文獻研究不能解決問題。具體而言,需要做一個對比研究:目前大學生普遍的創造潛力如何,或對創造性人格的認識程度和努力程度如何;將這些狀況與成功人士的人格特徵進行對比,從而發現差距。進而追索原因,檢驗是否因為是實踐性環節的缺失導致了這些差異。然後再進行教育實踐政策反思。最後,就能夠給出政策性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