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貝多芬在哪個國家,創造過哪些著名樂曲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男,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後32首帶有編號)、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藝術歌曲與舞曲。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曲《悲愴》、《月光曲》、《暴風雨》、《熱情》等等
Ⅱ 貝多芬一生創作多少首曲子
作品: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
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
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
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
C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
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
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
f小調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熱情》
降E大調第二十六鋼琴奏鳴曲《告別》
E大調第二小提琴浪漫曲
《哀格蒙特》序曲
歌劇《費德里奧》
G大調小步舞曲
獻給愛麗絲
土耳其送行曲
B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庄嚴的樂章
春之聲圓舞曲
c小調小步舞曲
G大調小夜曲
悲愴奏鳴曲
皇帝圓舞曲
第二號鋼琴奏鳴曲
活潑的樂章
給愛麗絲
兩小無猜
快樂頌
蘭色多瑙河圓舞曲
羅曼史
夢幻曲
命運交響樂
命運交響曲
隨想曲
四季
田園交響曲
天鵝湖-月光下的湖
月光奏鳴曲
小步舞曲
貝多芬是德國作曲家。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交響樂。著名的《第九交響曲》等至今被全世界的人們廣為傳唱。
貝多芬的一生是光輝奮斗的一生。他的作品歌頌了生命的美好和他對人類的愛,充滿奮斗向上的精神。「通過斗爭,達到勝利」這8個字可以說是貝多芬創作思想的概括。
貝多芬在作曲技術上有許多創新。他擴充了奏鳴曲式結構,加強了它的表現力。他的主題、過渡、副主題都連接得很緊湊,如一氣呵成。轉調也更自由,打破了過去各樂章之間以及主題與副主題之間的調性關系的陳規,使調性色彩更豐富,適於表現更絢麗壯觀的內容。
貝多芬的主要音樂作品有:
《月光奏鳴曲》
《庄嚴彌撒曲》
《第五交響曲》
《第六交響曲》(《田園交響曲》)
《第五鋼琴協奏曲》
《第九交響曲》
Ⅲ 為什麼說貝多芬是人類藝術史上最偉大的創造者之一
貝多芬是抄人類藝術史上最偉大的襲創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著卓越的音樂天賦、熾熱的叛逆氣質,巨人般的堅強性格和百折不撓的意志;另一方面,他對社會的責任感及由此產生的崇高理想。他從青年時代開始就具有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其浪漫的氣質與哲學家般的思辨頭腦使他的音樂成為最富有哲學性質的藝術。
Ⅳ 貝多芬發明了什麼
貝多芬是音樂家,什麼也沒發明
貝多芬簡介
——偉大的人民音樂家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 (1770-1827)是維也納樂派最後一位,也是最偉大的代表人物。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萊茵河畔離法國國境不遠的小城市--波恩。父親是個宮廷樂團的男高間歌手,母親是個廚娘。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
貝多芬自幼便已顯露出他的音樂天才,父親很早已洞察兒子的音樂天份,為了急於把他培養成為一個象莫扎特那樣的神童,四歲即開始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八歲時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亂和沒有系統的。貝多芬十一歲便輟學,專心在家學習音樂。十二歲時,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1748-1798)的助手。十三歲貝多芬已受雇於波恩劇場擔任大鍵琴演奏者,正式成為一名職業音樂家。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聶費學習音樂。聶費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的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費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聶費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於莫扎特。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
貝多芬的創作構思寬廣、形象宏偉、感情深邃、對比鮮明,這使他偏重於採用並擴充奏鳴曲式;同時由於創作的形象豐富多樣,運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鳴曲式又各有特點。貝多芬的其它管弦樂作品有《小提琴協奏曲》、五部鋼琴協奏曲,兩首序曲、鋼琴樂隊、合唱幻想曲、兩首小提琴與樂隊浪謾曲等。盡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扎特顯然並不屬於同個時代。海頓一生備受凌辱,他雖也偶而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斗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敢於反抗,寧願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種痛苦、憂郁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斗爭。
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義的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壯麗宏偉而又極朴實鮮明,它的音樂既內容豐富,同時又易於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
貝多芬的音樂反映當時人民群眾的痛苦和歡樂,斗爭和勝利。所以它的音樂總是激勵著人們,鼓舞著人們,直到現在仍使人們感到親切和鼓舞。
他的九部交響曲在他的全部創作中佔有極其獨特的地位。這些交響曲可以比作一篇完整的大型交響敘事詩--描寫英雄生活的長篇史詩。雖然沒有故事情節藉以聯系起來,但它所揭示的是英雄的生活、活動和思想的各個方面,也即是英雄所面臨的一些最重要的生活問題,例如:英雄和他的斗爭、英雄和大自然、英雄和他的內心世界、英雄和人民等等。他的九部交響曲是世界文化遺產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Ⅳ 貝多芬發明了什麼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歲),傑出的德國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1] 之一,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和「交響樂之王」。[2]
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響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七交響曲、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歡樂頌》主旋律)、序曲《愛格蒙特》、《萊奧諾拉》、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五小提琴奏鳴曲《春天》、F大調第二浪漫曲。
他集古典音樂之大成,並開浪漫主義之先河,對世界音樂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的《月光》以傳說的形式出現在小學語文課本上(題目為《月光曲》)。
貝多芬在音樂史的地位是極其突出的,他不僅是古典主義風格的集大成者,同時又是浪漫主義風格的開創者。作為音樂大師,貝多芬對藝術歌曲同樣予以相當程度的關注,他是德國藝術歌曲創造的先驅,畢生作有鋼琴伴奏的藝術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藝術歌曲以極其豐富的表現手法和形式來展現,表達屬於全人類的情感。在藝術歌曲的領域里取得了非凡成就。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1813-1817年貝多芬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8一1827年貝多芬在耳朵失聰、健康情況惡化,五十六歲的貝多芬聽覺已完全喪失。[3]
人物關系
糾錯
中文名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外文名 Ludwig van Beethoven 國 籍德國 民 族日耳曼民族 出生地波恩 出生日期1770年12月16日 逝世日期1827年3月26日 職 業 作曲家、鋼琴家 畢業院校波恩大學 信 仰基督新教[4] 主要成就 集古典主義音樂大成,開創浪漫主義音樂先河
曾在宮廷樂隊里擔任風琴師,年僅11歲
擔任古鋼琴師[5]
將聲樂融入交響曲,擴大交響曲規模
以諧謔曲替代小步舞曲成為交響曲第三樂章 代表作品 《月光》、《田園》、《悲愴》、《命運》、《英雄》、《合唱》、《熱情》、《黎明》等 音樂特點 浪漫而古典,情趣而激昂 老 師海頓、莫扎特 身高/體重 1.57米/50公斤 其 他 20多歲耳聾
目錄
1 個人經歷
▪ 童年經歷
▪ 求學經歷
▪ 痛苦經歷
▪ 晚年時期
2 音樂作品
▪ 交響曲、鋼琴協奏曲等
▪ 室內樂
▪ 變奏曲
▪ 奏鳴曲、變奏曲
3 創作風格
4 後世影響
5 人物評價
6 相關新聞
個人經歷編輯
童年經歷
1
故居
故居
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的貧窮家庭。
路德維希
路德維希 (5張)
父親是當地碌碌無為的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一名倍受生活折磨的宮廷大廚師的女兒。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在父親的嚴格訓練下,貝多芬顯露出了音樂上的才華,但貝多芬常常遭到父親的打罵。
貝多芬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並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在5歲時患上中耳炎;8歲便開始登台演出;10歲時,他拜師於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貝多芬在11歲發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12歲時經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當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時貝多芬的「音樂僕役」生涯開始了。13歲的貝多芬參加宮廷樂隊擔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2]
求學經歷
1781年貝多芬跟隨樂隊指揮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寶·奈弗學習鋼琴和作曲,貝多芬還跟弗蘭茲·安東·里斯學習小提琴,在新老師的指導下使得貝多芬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1787年到維也納後,開始跟隨莫扎特、海頓等人學習作曲,剛開始的時候,莫扎特想看看他的能力讓他演奏音樂,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
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
貝多芬也跟隨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列里等人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達到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為迅速。貝多芬在此期間創作《F小調前奏曲》、兩首前奏曲等。[2]
痛苦經歷
貝多芬三
貝多芬生前用的最後一架鋼琴
貝多芬生前用的最後一架鋼琴
十歲時才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他對生活的愛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他扼住了命運的喉嚨。
他在痛苦中仍然頑強地創作《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志著貝多芬精神狀態的轉機,同時也標志著他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後一階段,由於歐洲正經歷著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
1813-1817年貝多芬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8一1827年貝多芬在耳朵失聰、健康情況惡化,[6] 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並展現了人類的美好願望。
1823年貝多芬完成了最後一部巨作《第九交響曲》。[2]
晚年時期
墓地
墓地
五十六歲的貝多芬聽覺完全喪失,依然堅持音樂創作。晚年的貝多芬創作最後幾首弦樂四重奏。
1826年貝多芬因患上重病未能完成。
1826年12月貝多芬患重感冒導致肺水腫。
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於維也納去世。
下葬的那天,所有學校停課以示哀悼,兩萬人參加了貝多芬的葬禮,他的墓碑上刻著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採的題詞:「……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你的並不是志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一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2]
音樂作品編輯
交響曲、鋼琴協奏曲等
交響曲 第一交響曲(C大調 Op.21) 1796
第二交響曲(D大調 Op.36) 1802
第三交響曲(降E大調 Op.55 「英雄」) 1804
第四交響曲(降B大調 Op.60) 1806
第五交響曲(c小調 Op.67 「命運」) 1808
第六交響曲(F大調 Op.68 「田園」) 1808
第七交響曲(A大調 Op.92) 1811
第八交響曲(F大調 Op.93) 1812
第九交響曲(d小調 Op.125 「合唱」) 1824
第十交響曲(未完成)
戰爭交響曲(D大調) 1813
鋼琴協奏曲 第一鋼琴協奏曲(C大調) 1796
第二鋼琴協奏曲(降B大調) 1795
第三鋼琴協奏曲(c小調) 1800
第四鋼琴協奏曲(G大調) 1806
第五鋼琴協奏曲(降E大調) 1809
第六鋼琴協奏曲(D大調) 1807
鋼琴協奏曲(E大調)
1784
小提琴、大提琴、鋼琴三重奏 小提琴、大提琴、鋼琴三重奏(C大調) 1804
小提琴協奏曲 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 1806
歌劇 費黛里奧 1805
室內樂
作品名
作品編號
創作時間
調式
管樂八重奏
Wind Octet Op.103
1792
g小調
管樂七重奏
Wind Septe t Op.20
1796-1800
降E大調
管樂六重奏
Wind Sextet Op.71
1796-1797
降E大調
管樂六重奏
Wind Sextet Op.81b
1794-1795
降E大調
管樂五重奏
Wind Quintet Op.16
1796-1797
略
弦樂五重奏(3首)
String Quintets Op.4Op.29Op.104
1800-1801
C大調
第一弦樂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18No.1
1799.6
F大調
第二弦樂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18No.2
1800
G大調
第三弦樂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18No.3
1800
D大調
第四弦樂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18No.4
1800
c小調
第五弦樂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18No.5
1800
A大調
第六弦樂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18No.6
1800
降B大調
第七弦樂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59No.1
1806
F大調
第八弦樂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59No.2
1806
e小調
第九弦樂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59No.3
1806
C大調
第十弦樂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74
1809
降E大調
第十一弦樂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95
1810
f小調
第十二弦樂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127
1823
降E大調
第十三弦樂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130
1825
降B大調
第十四弦樂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131
1826
升c小調
第十五弦樂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132
1824-1825
a小調
第十六弦樂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Op.135
1826.10
F大調
弦樂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in F Hess 34
1801-1802
略
鋼琴四重奏
Piano Quartet WoO.36
1785
略
第一弦樂三重奏
String Trio Op.3
1796
降E大調
第二弦樂三重奏
String Trio Op.8
1796-1797
D大調
第三弦樂三重奏
String Trio Op.9No.1
1796-1798
G大調
第四弦樂三重奏
String Trio Op.9No.2
1796-1798
D大調
第五弦樂三重奏
String Trio Op.9No.3
1796-1798
c小調
第一鋼琴三重奏
Piano Trio Op.1No.1
1792
降E大調
第二鋼琴三重奏
Piano Trio Op.1No.2
1793-1794
G大調
第三鋼琴三重奏
Piano Trio Op.1No.3
1793-1794
c小調
第四鋼琴三重奏
Piano Trio Op.11
1798
降B大調
第五鋼琴三重奏
Piano Trio Op.70No.1
1808
D大調
第六鋼琴三重奏
Piano Trio Op.70No.2
1808
降E大調
第七鋼琴三重奏(大公)
Piano Trio Op.97
1811
降B大調
第八鋼琴三重奏
Piano Trio WoD.39
不詳
降B大調
第九鋼琴三重奏
Piano Trio WoD.38
1790-1791
降E大調
第十鋼琴三重奏
Piano Trio in E flat Op.44
1792
降E大調
第十一鋼琴三重奏
Piano Trio in G Op.121a
1803
g小調
第十二鋼琴三重奏
Piano Trio in E flat Op.38
1802-1803
降E大調
鋼琴三重奏
Piano Trio No.D
不詳
D大調
木管五重奏
Woodwind Trio in C Op.87
1794
C大調
三重奏
Trio in G WoD.37
1790
G大調
二重奏
String o in E flat WoD.32
1795-1798
降E大調
長笛二重奏
Flute o in G WoD.26
1792
G大調
木管二重奏
3Woodwind os WoD.27
1792
C大調
變奏曲
作品名
作品編號
創作時間
調式
6首
6 Tema Con Variazioni Op.105
1817-1818
A大調
奏鳴曲、變奏曲
作品名
作品編號
創作時間
調式
圓號奏鳴曲
Horn Sonata in F Op.17
1800
F大調
第一大提琴奏鳴曲
Cello Sonata Op.5No.1
1796-1797
F大調
第二大提琴奏鳴曲
Cello Sonata Op.5No.2
1798
g小調
第三大提琴奏鳴曲
Cello Sonata Op.69
1808
A大調
第四大提琴奏鳴曲
Cello Sonata Op.102No.1
1815
G大調
第五大提琴奏鳴曲
Cello Sonata Op.102No.2
1815
D大調
為大提琴和鋼琴而作的變奏曲
Variationens for Cello and Piano
1796
G大調
根據《馬卡布的猶大》主題的變奏曲
12 Variationen uber das Thema「See the Conquering hero」aus「Judas Maccabeus」Von G. F. Handel WoD.45
1796
G大調
根據《魔笛》主題的變奏曲7段
7 Variationen uber das Thema「Bei Mannern,Selche Liebe Fuhln」aus der Oper「Zauberflote」Von W.A.Mozart WoD.46
1801
降E大調
根據《魔笛》主題的變奏曲12段
12Variationen uber das Thema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aus der Oper「Zauberflote」 Von W.A.MozartOp.66
1796
F大調
第一小提琴奏鳴曲
Violin Sonata Op.12No.1
1795
D大調
第二小提琴奏鳴曲
Violin Sonata Op.12No.2
1795
A大調
第三小提琴奏鳴曲
Violin Sonata Op.12No.3
1795
降E大調
第四小提琴奏鳴曲
Violin Sonata Op.23
1800
a小調
第五小提琴奏鳴曲(春天)
Violin Sonata Op.24
1800
F大調
第六小提琴奏鳴曲
Violin Sonata Op.30No.1
1802
A大調
第七小提琴奏鳴曲
Violin Sonata Op.30No.2
1798
c小調
第八小提琴奏鳴曲
Violin Sonata Op.30No.3
1798
G大調
第九小提琴奏鳴曲(克萊采)
Violin Sonata Op.47
1803
A大調
第十小提琴奏鳴曲
Violin Sonata Op.96
1811-1812
G大調
第一鋼琴奏鳴曲
Piano Sonata Op.2No.1
1795
f小調
第二鋼琴奏鳴曲
Piano Sonata Op.2No.2
1795
A大調
第三鋼琴奏鳴曲
Piano Sonata Op.2No.3
1795
C大調
第四鋼琴奏鳴曲
Piano Sonata Op.7
1796-1797
E大調
第五鋼琴奏鳴曲
Piano Sonata Op.10No.1
1796-1798
c小調
第六鋼琴奏鳴曲
Piano Sonata Op.10No.2
1798
F大調
第七鋼琴奏鳴曲
Piano Sonata Op.10No.3
1798
D大調
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
Piano Sonata Op.13
1798-1799
c小調
第九鋼琴奏鳴曲
Piano Sonata Op.14No.1
1798-1799
E大調
第十鋼琴奏鳴曲
Piano Sonata Op.14No.2
1799
G大調
第十一鋼琴奏鳴曲
Piano Sonata Op.22
1800
降B大調
第十二鋼琴奏鳴曲
Piano Sonata Op.26
1800-1801
降A大調
第十三鋼琴奏鳴曲
Piano Sonata Op.27No.1
1800-1801
降E大調
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
Piano Sonata Op.27No.2
1801
升c小調
第十五鋼琴奏鳴曲(田園)
Piano Sonata Op.28
1801
D大調
第十六鋼琴奏鳴曲
Piano Sonata Op.31No.1
1801-1802
G大調
第十七鋼琴奏鳴曲(暴風雨)
Piano Sonata Op.31No.2
1802
d小調
第十八鋼琴奏鳴曲(狩獵)
Piano Sonata Op.31No.3
1802
降E大調
第十九鋼琴奏鳴曲
Piano Sonata Op.49No.1
1792
G大調
第二十鋼琴奏鳴曲
Piano Sonata Op.49 No.2
1792
G大調
第二十一鋼琴奏鳴曲(華爾斯坦、黎明)
Piano Sonata Op.53
1803-1804
C大調
第二十二鋼琴奏鳴曲
Piano Sonata Op.54
1804
F大調
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熱情)
Piano Sonata Op.57
1804-1806
f小調
第二十四鋼琴奏鳴曲
Piano Sonata Op.78
1809
升F大調
第二十五鋼琴奏鳴曲(杜鵑)
Piano Sonata Op.79
1809
G大調
第二十六鋼琴奏鳴曲(告別)
Piano Sonata Op.81a
1809
降E大調
第二十七鋼琴奏鳴曲
Piano Sonata Op.90
1814
e小調
第二十八鋼琴奏鳴曲
Piano Sonata Op.101
1815-1816
A大調
第二十九鋼琴奏鳴曲(錘子鍵)
Piano Sonata Op.106
1818-1819
降B大調
第三十鋼琴奏鳴曲
Piano Sonata Op.109
1818
E大調
第三十一鋼琴奏鳴曲
Piano Sonata Op.110
1821
降A大調
第三十二鋼琴奏鳴曲
Piano Sonata Op.111
1819-1822
c小調
為選帝候而作的奏鳴曲
Kurfursten Sonates WoD.47
1782-1783
降E大調[7]
Ⅵ 簡述貝多芬的代表作品與藝術成就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主義大成、開浪漫主義先河的德意志古典音樂作曲家,也是一位演奏家和指揮家。
一、藝術成就:
他一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後32首帶有編號)、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抒情曲與舞曲。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在華文世界,貝多芬被尊稱為樂聖。
二、代表作品:
1792-1803中有「悲愴」、「月光」、「暴風雨」、第一、二交響曲,6首弦樂四重奏。「第三交響曲」標志他「英雄音樂風格的形成」。「第三交響曲」至「第八交響曲」、「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至「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6首「鋼琴奏鳴曲」、「克羅采和春天」小提琴奏鳴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以及「拉組莫夫斯基弦樂四重奏。
晚年:五首鋼琴奏鳴曲:(Op.101、106、109、110、111)、《迪亞貝利變奏曲》、《庄嚴彌撒曲》、《第九交響樂》,6首弦樂四重奏(Op.127、130、131、132、133、135)
Ⅶ 貝多芬的創作分為哪幾個時期
貝多芬《第三交響曲》封面,「致波拿巴將軍」的字跡被塗掉音樂史上通常將貝多芬的創作分為三個時期。
早期
從1792年他到維也納至1802年(不含他在波恩創作的早期作品),是貝多芬確立自己風格的時期,主要包括10首鋼琴奏鳴曲、6首弦樂四重奏、2部交響曲、2部鋼琴協奏曲,《普羅米修士》話劇配樂等。
貝多芬早期的鋼琴奏鳴曲帶有當時時尚的古典主義風格的痕跡,反映了海頓、莫扎特對他的影響,但也已顯露出他與之不同的特點和獨立性。例如《c小調奏鳴曲》(作品10之一,1798)、《c小調「悲愴」》(作品13,1798)、《升C小調「月光」》(作品27之二,1798)、《d小調「暴風雨」》(作品25,1802)等,均有一種獨特的郁悶、憤怒和抗爭的性格。在形式上,許多奏鳴曲(如作品2的三首)採用了4個樂章而非古典奏鳴曲典型的3個樂章,有的已用諧謔曲代替小步舞曲樂章。
貝多芬早期的室內樂創作,如6首弦樂四重奏(作品18)、3首鋼琴三重奏(作品1)、3首小提琴奏鳴曲(作品12)、2首大提琴奏鳴曲(作品5)、弦樂木管七重奏(作品20),均受海頓影響頗深。但有些作品也已顯示了他自己的個性。例如作品18第一首F大調(1799)的第一樂章開始的主題和節奏都很有個性,它們在全樂章均起了主導作用。這套四重奏作品在句法上頻繁的、出人意料的轉換(如第五首A大調弦樂四重奏)、非常規的轉調,甚至結構上的特殊設計也都很特別。
這時期的交響曲中,《第一交響曲》是他全部交響曲中最具古典風格的一部,它的四個樂章在形式上可稱古典交響曲的教材和範例。即使如此,貝多芬在細節的處理上仍有其特點。比如用諧謔曲取代小步舞曲,力度上常常運用在漸強之後緊接弱奏(<p)的做法,有時柔板樂章的引子的調性從附屬和弦開始等等。這首交響曲的四個樂章中,都貫穿了一種高昂的音調,體現了革命時代對作曲家熱情的感染。
成熟期
自1803年《第三交響曲「英雄」》的創作至1815年左右。此間,貝多芬寫了第三至第八交響曲、歌劇《費德里奧》、弦樂四重奏「拉蘇莫夫斯基」(作品59)、作品74、95等。作品90之前的鋼琴奏鳴曲(含作品53「黎明」、作品57「熱情」)、第四、第五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戲劇配樂《愛格蒙特》、《C大調彌撒曲》、鋼琴合唱幻想曲(作品80)等等。這些作品從不同的角度表現出作者對革命理想的熱烈追求和他的哲學思想。
交響曲是他創作的重要領域,而貝多芬創作的成熟作品是以《第三交響曲「英雄」》為標志的。1803年,他寫了這部交響曲,定名為「波拿巴交響曲」,在封面上寫了「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的贊揚」。他把拿破崙看作革命的象徵,在作品中傾注了他對革命的全部熱情。樂曲完成後,1804年拿破崙稱帝,貝多芬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憤怒,認為拿破崙玷污了神聖的事業,背叛了人民。他說:「原來,他不過是一個凡夫俗子!現在他要踐踏人類的一切權力,來實現自己的野心,他要高踞於一切人之主上而變成一個暴君了!」於是,他把交響曲的標題改為「英雄」。這首作品抒發了貝多芬對共和理想以及人民群眾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熱情頌揚。作品情感的深度、主題材料的新穎、和聲的大膽等等都是他早期作品所不能比擬的。第一樂章的結構是一個擴充了的奏鳴曲式,其中的主題已不再是海頓交響樂或莫扎特五重奏意義上的主題,而是一些可以加以發展、展開的樂思。它們也不再是一首旋律,而是一個含有多種因素的主題群體。第一主題由大提琴和中提琴組合的旋律和節奏動機,貝多芬由此建構了呈示部,第二主題也是純器樂性的樂思。展開部有巨大的擴展,而有趣的是,音樂在展開部結束,未到再現部樂隊全奏屬七和弦之前,圓號在小提琴和弦的背景上提早吹奏主題材料,這個做法曾引起當時和後來許多人的疑惑和猜測,但這實際是已經具有大師風范的貝多芬明確寫在樂譜上的。第二樂章寫成葬禮進行曲,也是一個創造。貝多芬採用這樣的形式寫作,是有其時代的原因的。因為在法國革命期間,經常有各種大型的群眾活動,如節日的慶典。集會、狂歡,也有為烈士舉行的葬禮。貝多芬用緩慢的葬禮進行曲作第二樂章,並吸收了法國歌頌理想與英雄的贊美詩、合唱等素材,從另一角度歌頌英雄主義犧牲精神和哀悼的情感,很合乎邏輯。樂曲深沉哀痛的感情在c小調上呈示,而中間段用了同名大調,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整個樂章的音調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徵,和廣泛而深刻的群眾性。第三樂章是諧謔曲。第四樂章是用變奏曲寫成的一個巨大的終曲,它採用了貝多芬所鍾愛的、早年創作的舞劇《普羅米修士》中的一個機智、勇敢和果斷的旋律作為主題,以熱烈、沸騰的情緒,弘揚了人道主義的崇高理想。
《第五交響曲》(後人稱「命運」)寫於1806-1808年間。是貝多芬「通過斗爭達到勝利」的人生觀和哲學思想的表露和體現。樂曲深刻地表現了與黑暗的社會現實、反動的專制暴政、反民主反自由思想的頑強斗爭和悲壯激昂的戰斗情緒,謳歌了人民群眾氣勢磅礴的力量和剛毅豪邁的英雄主義精神氣概。《第六交響曲「田園」》是18、19世紀眾多反映自然題材的作品中的一部。它反映了貝多芬與啟蒙運動「回歸自然的思想的聯系,情趣盎然,詩意濃郁,體現了貝多芬深刻的哲學思想、政治理想和人生態度。貝多芬晚年曾深情地說:「在自然界里,沒有嫉妒,沒有競爭,也沒有不誠實。」
貝多芬譜寫的惟一部歌劇《費德里奧》,始作於1805年,1814年最後修訂。它是受法國革命時期「拯救歌劇」的影響而作的,表現了反封建專制,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思想,歌頌為實現理想勇於犧牲的英雄主義精神和堅貞不渝的愛情。其中出色的音樂有:第一幕的四重唱《我感到多驚訝!》、第一幕莉奧諾拉的詠嘆調《討厭的傢伙,你到哪兒去》(表現莉奧諾拉竊到皮查羅要殺害弗羅列斯坦的消息,為自己丈夫的命運擔心的心情)、合唱《啊,多麼高興》(由於莉奧諾拉的建議,囚徒們被允許做短暫的放風,樂曲表現了他們對自由的渴望)、第二幕的二重唱《說不出來的高興啊!》(兩位主人公得救後喜悅的心情)等。為了這部作品,貝多芬嘔心瀝血,反復進行修改,寫下了不止四首不同的管弦樂序曲。現在常用來作歌劇序曲的是第二首,而第三首(作於1806年)被認為是四首當中最好的一首,往往放在歌劇演出兩幕之間演奏,或者作為管弦樂作品單獨在音樂會上演奏。第二幕宣敘調與詠嘆調的序奏,至少修改了18次;弗洛列斯坦的詠嘆調也有十二個完全不同的方案。
《愛格蒙特序曲》(1810)是為歌德同名話劇的配樂,借用16世紀尼德蘭人民反抗西班牙統治的歷史題材,表現對拿破崙侵略行徑的憤慨。貝多芬就是在拿破崙戰爭期間譜寫這部作品的,他在總譜上鄭重地寫道:「預示祖國即將到來的勝利」。這首序曲用奏鳴曲式寫成。
貝多芬第二時期在弦樂四重奏和鋼琴奏鳴曲的創作中,對古典風格的突破表現得尤為明顯。作品59《拉蘇莫夫斯基》的三首弦樂四重奏(1806)是題獻給俄國駐維也納大使拉蘇莫夫斯基的。其中採用了兩首俄羅斯民歌《唉,我的命運啊》和《光榮》,前者用作第一首F大調四重奏第四樂章的主題,後者用於e小調第二首四重奏第三樂章的主題。這些四重奏寫成後,新穎的風格使人們最初難以接受。有人認為作曲家是在跟他們開玩笑,有的甚至問貝多芬:「你肯定不認為這是音樂吧?」貝多芬卻回答說:「噢,它不是為你的,而是為往後另一個時代的。」這些四重奏與《第三交響曲》在形式上相似,它們有眾多的主題不斷擴展,展開部抻長而復雜,尾聲也很龐大。隨著這些擴展,貝多芬使古典奏鳴曲式的段落界線模糊了,再現部被偽裝和變化,新的主題不知不覺地從原有材料中滋生出來,而樂思的力度和動力性的展開,與古典作曲家優雅、對稱的風格已經決然不同。由此體現了他對另一種新的音樂風格——浪漫風格的開拓。
鋼琴奏鳴曲中這種新穎的風格表現得更為突出,如C大調「黎明」(作品53)和f小調「熱情」(作品57)均採用古典奏鳴曲結構,均有快——慢——快三個樂章,有奏鳴曲式、迴旋曲式、變奏曲式等形式及相應的調性布局。但是,這些作品卻傾注了貝多芬的哲學思想和藝術創造。其中「黎明」作於1803-1804年間,與《第三交響曲》幾乎同時。第一樂章主部快速、緊張、跳躍的和弦音型,和在遠關系調的副部構成色彩和情緒上的鮮明對比。第三樂章採用流傳了三四百年的萊茵河民歌主題,經貝多芬匠心獨運的處理和發展,成為熱烈歡騰充滿了時代精神的雄壯樂曲。《「熱情」奏鳴曲》所表現的悲劇性之深刻,矛盾沖突之激烈,斗爭精神之頑強,均為貝多芬和前人同類作品中所罕見。第三樂章在五小節強有力的切分音之後,右手快速流動的音型和左手短促果斷的節奏音型構成萬馬奔騰,一瀉千里的宏偉氣勢。這兩部作品都對原來的奏鳴曲形式進行了很大的發展。
貝多芬的第四、第五鋼琴協奏曲(G大調作品58,E大調作品73「皇帝」)及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作品61)在內容和手法上與這時期的其他作品相仿。他給獨奏者以更多的炫技機會和要求。
晚期(1815-1827)
經過幾年創作危機後,貝多芬晚期的創作體現了這位大師深邃的哲學思考和他在嚴酷的封建禁錮主義之下,仍堅定不移地為「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戰斗不息。其音樂在前兩個時期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變化。
《第九交響曲》(完成於1823)從深層反映了貝多芬晚期的思想。當時他非常壓抑痛苦,生活日益貧困,在創作上已沉默數年。他在苦悶中反復思索和醞釀,最後不顧黑暗的現實和政局,毅然寫出了這部宏偉的作品,大膽地表現了他對封建復辟的否定和批判。他採用了從青年時代就深深熱愛的一首席勒的詩歌《歡樂頌》,而且為了鮮明地謳歌這首詩歌所象徵的崇高理想,他在作品的終曲樂章直接採用了合唱和獨唱,這在音樂史上是一個大膽的創舉。他經過精心的設計,運用了極不尋常的結構形式逐漸把詩歌的核心思想推向了高潮。這首作品與他以前的風格有所不同,更為內向,更為堅毅。在技法上,第二樂章諧謔曲復三部曲式中的第一部分被擴大為一首完整的奏鳴曲式,第四樂章類似一首康塔塔,還將分節歌與變奏曲、迴旋曲、奏鳴曲的原則結合起來,呈現了混合曲式結構的原則。這個樂章一開始的引子中,將d小調的七個音同時奏出,實際上預示了現代音樂音塊的出現。
Ⅷ 貝多芬關於音樂的創作做了什麼演說
演說者貝多芬是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出生於萊茵河畔波恩城的一個音樂世家,自幼從父學音樂。1792年起在維也納定居,進行音樂創作和教學。26歲聽力發生障礙,晚年全聾,但仍然堅持創作。他一生十分坎坷,沒有結婚成家,畢生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在歐洲音樂史上,他集古典派之大成,開浪漫派先河。其作品展現出懾人的活力、罕見的高貴情操以及完美的技巧,他創作的九部交響樂,兩首彌撒曲,還有不勝列舉的序曲、協奏曲、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曲,都深深影響了後來作曲家的風格。他為人類留下了一筆寶貴財富,對世界音樂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而被世人尊稱為「樂聖」。?貝多芬是人類藝術史上最偉大的創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著卓越的音樂天賦、熾熱的叛逆氣質,巨人般的堅強性格和百折不撓的意志;另一方面,他對社會的責任感及由此產生的崇高理想。他從青年時代開始就具有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其浪漫的氣質與哲學家般的思辨頭腦使他的音樂成為最富有哲學性質的藝術。這里選的是他一次關於音樂的演說,是他關於創作甘苦的自白,是他通過藝術實戰對藝術創作的感悟,也是他內心激情不可遏抑的噴發。
精彩演說辭
有關於我的創作的一切情由,在我的感覺中都是那麼神秘而不可捉摸。但我急於要說明的是,當一個主題被自然地放在了前面時,我的旋律就從熱情的源泉,不斷地涌現出來;我追蹤它,再次熱情地抓住它,我眼看著它飛逝而去,在一團變幻激情中消失得無影無蹤,然後我又激情滿懷,再次捕捉到了它,要我同它分離是不可能的,我只有急急忙忙地將它轉調,加以展開,最後,我還是把它佔有了——這就是一部交響曲啊!音樂,盡管變化多端,它歸根到底是精神生活與感官生活之間的調解者。我想同歌德談談這個問題,他會理解我嗎?
把我的意思告訴歌德吧,跟他說,要他聽聽我的交響曲,他就會同意我這樣說是對的。我們不知道認以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被包裹著的種子只有在潮濕、帶電荷溫暖的土壤中才會發芽、思考和表現自己,音樂便是這種帶電的土壤。在音樂中,我們的頭腦可以思考,可以生活和建設一切。哲學便是頭腦帶電本質的結晶。哲學的目標是尋求基本原理的基礎;頭腦是需要藉助於哲學才能達到崇高境界的,雖然頭腦並不能超越產生它的東西,但它在超越的過程中卻會得到幸福。所以,每種現實的藝術創造都是獨立的,而且比藝術家本人更有力量,它通過藝術的表現迴向神聖。藝術創造和藝術家也只有迴向神聖,才能證明神聖的東西在他身上獲得了調解。萬物都帶電,它刺激頭腦去創造音樂,創造流動性的、不斷往外涌現出來的東西。
我的本性也是帶電的,我一定要改變我的智慧不易外露的習慣,為了表達我的智慧我可以做到心裡是怎樣想的,口頭上就怎麼說,寫信告訴歌德,問問他是否明白我所說的意思。
演說辭欣賞
貝多芬十分喜歡把他的詩學思想貫穿於藝術創作之中,他通過自己的創作,反映了那個時代偉大的人民運動和最進步的思想。他以時代和個人的命運為主題,通過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藝術形象的結合,寫出了一系列不朽的作品。他的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當時德國古典文化哲學的基調,所以,他在演說中說:「每種現實的藝術創造都是獨立的,而且比藝術家本人更有力量,它通過藝術的表現迴向神聖,才能證明神聖的東西在他身上獲得了調解。」貝多芬的藝術創作,也的確是在一種「迴向神聖」的崇高信念的指導下進行的。正像他所說的,「音樂的爆發是從內心熱情地源泉,不斷地涌現出來」,他可以「熱情地抓住它」,正是這種對音樂的狂熱崇拜與他深浸其中的頭腦感悟,使他的「自白」具有豐富的人生與詩學精神。
超人的天賦和對生命與藝術的深刻體驗所構成的深邃的藝術與人生哲理思想,使貝多芬煥發出獨特的氣質,浪漫主義的樂觀情懷使人們感受到他的演說所富有的深遠的意義和感召的力量。
Ⅸ 淺談貝多芬的鋼琴藝術貢獻
貝多芬創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響曲,32部鋼琴奏鳴曲,五部鋼琴協奏曲,十部鋼琴小提琴奏鳴曲,一系列弦樂四重奏曲,聲樂曲,劇樂曲,以及許多其他樂曲。但是和他眾多的樂曲的數量相比,更重要的是其質量。他的作品把完美的想像和奔放的感情有機地融為一體。貝多芬用自己的演奏扣動了人們的心弦,他們再也不認為器樂是一種次要的藝術。
貝多芬是一位頗具有創造性的作曲家,他給音樂帶來的變化中有許多已經產生了流芳百世的效果。他擴大了管弦樂隊的規模,增加了交響曲的長度,擴大了它們的領域。他證明了鋼琴具有極其廣泛的用途,為使它成為第一流的樂器做出了貢獻。貝多芬代表了音樂從古典式向浪漫式的轉變。他的作品給許多富有浪漫色彩的樂曲帶來啟迪。
貝多芬對許多後來的作曲家都有很大的影響,其中包括各種風格不同的人,如勃拉姆斯、瓦格納、舒伯特和柴柯夫斯基。他還為柏遼茲、古斯塔夫、馬勒、斯特勞斯等許多人開辟了道路。
貝多芬在本冊中的名次看來顯然應排在任何其他作曲家之首。雖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幾乎和他同享盛名,但是貝多芬的樂曲比巴赫的樂曲擁有范圍更廣、數目更多的聽眾,而且貝多芬做出的眾多革新比巴赫的作品對後來的音樂發展具有更為深刻的影響。
貝多芬的交響曲創作多採用擴充的奏鳴曲形式,他的創作構思寬廣、宏偉,思想深邃,形象對比鮮明,豐富多樣,在曲式的處理上都達到了作品整體上的高度統一,在創作之中把原交響曲中的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改為諧謔曲,把歌劇中對人世間矛盾沖突通過斗爭取得勝利的戲劇性表現手法運用到交響曲中,在《第九交響曲》中甚至加入了合唱,擴大了交響曲的表現能力與氛圍。另外,在交響曲的創作中,貝多芬在配器方面作了大膽的創新,確立單簧管在樂隊中的地位,在《第九交響曲》中使用四支長號等等,形成了一個新穎的風格,開始了一個新的領域,用這種創新的音樂形式充分表達了他的內心世界,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進步思潮,將歐洲古典樂派的音樂發展到了最高峰,開創了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音樂之先河。
更多資料在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