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改革力量的源泉
是精英,時代的推動基本都是靠社會的精英階層完成的。
㈡ 誰是歷史的創造者
經典的誤解(一) 我們一直以來接受著這樣的「真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句話寫在我們中學的政治課本里和大學的公共課教材中。一開始我對此深信不疑,直到後來接受了另外一些教育,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使我陷入了困惑。 何謂人民?教科書和老師都告訴我們:「人民是指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是政治概念;人民不包括全體社會成員,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和敵對分子不屬於人民。」但這個概念還是解決不了問題。比如,「被剝削政治權利的人」在被剝奪政治權利之前是否屬於人民?如果是一種錯誤的剝奪,他算不算人民的一員?「與人民為敵的人」如何界定?這個概念是不是適合古代社會?如果不適合,古代社會又是如何定義人民?如果適合,皇帝算不算人民?他不是最大的剝削者嗎?他是不是敵對分子?好皇帝和壞皇帝的區別在哪裡?不管怎麼界定,總會有人不是歷史的創造者。 看來老師沒有把這個問題說清楚,於是我們求助於專家。有一個專家的定義比較中肯。他認為:人民只是一個政治概念,其內涵和范圍可大可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歷史問題面前,人民的范疇始終沒有一個固定的值,或者可以這樣界定人民:人民是占據國民主體的力量,這只力量反映了該國的主流民意,凡是為主流民意出頭的政治力量就擁有了人民的支持,所以人民是倡導或者順應主流民意的團體的政治基礎,也就是該團體的「人民」。 他的意思是說,不同時間不同團體都有自己的「人民」。而且人民並不一定都代表進步和正義,只是反映主流民意。 這樣就會得出一個結論:歷史只是一部分人創造的。而且,歷史上那些叱吒風雲的卻又站在主流民意對立面(或稱敵對分子)的人物,卻沒有創造歷史。 看來這不是個好結論。但問題出在哪裡?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最近閱讀《黎澍文集》,才豁然開朗。黎澍早在1984年就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兩種提法提出公開批評。他在《歷史研究》上發表的《歷史的創造及其他》一文中說: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物質財富的生產是創造歷史的前提,也是人們第一個歷史活動,並有它自身的歷史。……實際上,創造歷史的前提即當時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構成經濟條件,好比是舞台,沒有舞台唱不成戲。舞台提供演出的物質條件,戲的內容必然要受到舞台的制約,只能在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演出,如在奴隸社會的舞台上登場演出的角色,只能是和奴隸社會有關的各階級、階層及其代表人物。但舞台不能決定在他提供的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戲的具體內容。」 也就是說不能因為人民群眾是物質資料的生產者就認為只有他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而各階級、階層及其代表人物都參與了歷史的創造。 黎澍的文章給不讀原著的那些歷史學家當頭一棒。他們打著維護馬克思主義的大旗,紛紛撰文質問黎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命題辯護。為了回應反對者的質問,他在1986年又發表了《再論歷史的創造及其他》一文,提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命題在邏輯推理上的錯誤: 「我認為可以作出一個判斷:『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觀點完全錯誤,不僅有轉述中產生的錯誤,而且最初提出這個命題的邏輯推理也是錯誤的,不值得苦心加以維護。」 黎澍進而指出,這兩個命題都不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提法,而分別是蘇聯學者普"尤金和我國歷史學家範文瀾提出的,而在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經典提法是「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 我們終於明白了,原來是「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這個經典提法是不易誤解的。
㈢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出處,說明誰在哪本書里說的
馬克思說的是人民群眾是人類歷史的創造者,The people are the makers of history.
1、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回人民群眾創答造的社會物質財富,是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保障。人民群眾的這一創造作用同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這一原理具有邏輯上的一致性,因為作為人民群眾主體的勞動群眾,乃是生產力的體現者。
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首先,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科學、文化、藝術的唯一源泉;其次,勞動群眾為人們從事精神文化活動提供了一切物質手段和物質條件;再次,勞動知識分子在精神財富的創造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③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既是社會革命的決定力量,又是社會改革的決定力量。社會革命、社會改革根源於社會基本矛盾,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的規律不可能自發地起作用,必須通過人民群眾這一社會變革的主體才能實現其作用。
㈣ .什麼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
人民是對一個經濟體認同並有歸屬感的人群集合。是區別於敵人的政治概念。在人民主權理念里,人民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人民是集體名詞,由選舉人和被選舉人組成。人民來自公民群體是參加政治活動社會人群,這些人群分為統治階層和非統治階層。
(4)歷史的創造者柏拉圖擴展閱讀:
在中國古籍中,人民一般泛指人,如《管子·七法》:「人民鳥獸草木之生物」;也指平民、庶民、百姓,如《周禮·官記·大司徒》:「掌建邦之生地之圖,輿其人民之數」。
在古希臘、古羅馬,柏拉圖、亞里士多德、M.T.西塞羅等人的著作中也使用過人民的概念,但它是指奴隸主和自由民,不包括占人口大多數的奴隸。
在我國,根據毛澤東思想,現階段人民是指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和致力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
㈤ 歷史的創造者和歷史的參與者(非創造者)分別舉例
馬克思主義關於歷史創造者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經典
作家關於歷史創造者的理論曾有許多論述,但由於
對這些有關論述人們理解不一,觀點也各有不同。一種意
見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認為這是歷史唯物主
義的基本原理。人民群眾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
國家有著不同的具體內容,但勞動群眾始終是人民的主
體。他們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
創造者,又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主此說者強調「創造
者」是指歷史的推動者,必須把創造歷史活動同參與歷史
活動區別開。社會實踐的一切領域都是人參與的,但並不
意味著人人都創造了歷史。只有站在歷史潮流前面,推動
歷史發展的人民群眾(包括其領袖,還包括在歷史活動中
起過積極作用的各階級的成員)才是歷史的創造者,阻礙
歷史潮流前進的反動力量,則沒有資格充當歷史創造者。
一種意見認為,對歷史創造者應從廣狹兩個含義來理解。
廣義歷史創造者是指那些在歷史活動中起作用的力量,
因而任何參加歷史活動的人都是歷史創造者;狹義歷史
創造者是指那種在歷史發展中起決定作用的力量,因而
只有人民群眾才是歷史創造者。一種意見認為人類歷史
是人們自己創造的,「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這一提法
在馬恩著作中並無根據,是由原蘇聯哲學家普·尤金
1939年首次提出,後被1959年根據蘇共二十大決定重寫
的《蘇聯共產黨歷史》正式肯定,然後再傳入我國的。其實
這一命題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曲解。持此說者認為物質財
富的生產是創造歷史的前提,也是人們第一個歷史活動,
然而它不能代替在此基礎上相繼發生的一切領域的歷
史。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固然是一切科學文化藝術的源
泉,但它也不能代替一切精神財富的創造。一切歷史都是
具體的,英雄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不能創造一切歷史;
人民群眾也是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不能創造一切歷史。
所有的人都在既定條件的制約下參與了歷史的創造。還
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體系關於人類歷史創造者的完整
認識應具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人類歷史是由在一
定條件下和一定社會關系中活動的人們自己創造的,是
方向不同的各種社會力量相互沖突融合而成的歷史合力
的結果。第二個層次是,在承認人們自己創造歷史的前提
下,指出各種力量所起作用不同。歷史創造者的主體是人
民群眾,剝削階級及其代表人物則從不同角度參與了歷
史的創造。第三個層次是,在人民革命的歷史進程中,歷
史是人民群眾自己創造的,同時充分肯定英雄人物的重
大作用。人民領袖、英雄人物的作用可以包括在人民群眾
創造歷史這一范疇之內,或者說,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實
際即指人民群眾在自己領袖領導之下創造歷史。一種意
見認為凡是給人類社會系統信息量增殖做出貢獻者,都
是歷史的創造者。「創造」即是給出新的綜合的信息(包括
自然信息和社會信息)選擇。人類歷史是人類社會系統信
息總量的增殖。誰為這種信息量的增殖做出了貢獻,誰就
是人類歷史的創造者。一種意見認為人類歷史是社會合
力共同創造的。社會的進步正在於藉助、利用各種分力,
形成巨大的社會合力,共同創造人類歷史。從創造歷史力
量的體現者來說,是由各種社會力量和階層力量交互作
用而共同創造的。
㈥ 求馬哲答案 論述歷史的創造者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人民群眾是唯物史觀重要的社會歷史范疇。它有量的規定性,即指居民中的大多數;同時又有質的規定性,它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著推動作用的人們,在階級社會中,包括一切對歷史發展起著促進作用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不管歷史的情況如何變化,人民群眾的主體和穩定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知識分子。人民群眾對於歷史發展具有決定作用,它全面地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還是變革社會制度的決定力量。
唯物史觀深刻揭示了人民群眾創造活動本身要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社會歷史條件,是指一切現存社會要素的總和,大體上分為經濟的、政治的和精神的三種類別。經濟條件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其中生產力對人們創造歷史的作用具有決定的意義。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是大不相同的。在精神條件中,科學文化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整個社會的科學文化發展水平,特別是廣大群眾掌握科學文化的程度,對於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活動的作用有著直接的影響。大力發展科學文化事業,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歷史主人翁的作用,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項戰略任務。
歷史唯物主義反對英雄史觀,堅持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並不否認歷史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歷史人物是歷史事件的當事人,歷史人物往往是重大歷史事件的直接參與者、策劃者和指揮者,因而他們總要在歷史事件上打上自己的烙印。歷史人物是歷史任務的發起者,他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遠,他解決歷史任務的願望比別人強烈,給歷史進程的發展指明方向。歷史人物是歷史進程的影響者,他能夠影響甚至決定歷史事件,加速或延緩歷史任務的解決。但是,唯物史觀也不誇大歷史人物的作用,而且認為歷史人物的作用要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因為,歷史人物的出現是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即時勢造英雄。一定的時勢造就的英雄必然帶有時代的特徵。也就是說,任何歷史人物都有其歷史的局限性。在階級社會中,歷史人物都具有階級的制約性。因此,評價歷史人物要堅持兩條基本原則:即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和階級分析的方法。
㈦ 馬原材料分析.誰是歷史的創造者
我們一直以來接受著這樣的「真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句話寫在我們中學的政治課本里和大學的公共課教材中。一開始我對此深信不疑,直到後來接受了另外一些教育,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使我陷入了困惑。
何謂人民?教科書和老師都告訴我們:「人民是指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是政治概念;人民不包括全體社會成員,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和敵對分子不屬於人民。」但這個概念還是解決不了問題。比如,「被剝削政治權利的人」在被剝奪政治權利之前是否屬於人民?如果是一種錯誤的剝奪,他算不算人民的一員?「與人民為敵的人」如何界定?這個概念是不是適合古代社會?如果不適合,古代社會又是如何定義人民?如果適合,皇帝算不算人民?他不是最大的剝削者嗎?他是不是敵對分子?好皇帝和壞皇帝的區別在哪裡?不管怎麼界定,總會有人不是歷史的創造者。
看來老師沒有把這個問題說清楚,於是我們求助於專家。有一個專家的定義比較中肯。他認為:人民只是一個政治概念,其內涵和范圍可大可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歷史問題面前,人民的范疇始終沒有一個固定的值,或者可以這樣界定人民:人民是占據國民主體的力量,這只力量反映了該國的主流民意,凡是為主流民意出頭的政治力量就擁有了人民的支持,所以人民是倡導或者順應主流民意的團體的政治基礎,也就是該團體的「人民」。
他的意思是說,不同時間不同團體都有自己的「人民」。而且人民並不一定都代表進步和正義,只是反映主流民意。
這樣就會得出一個結論:歷史只是一部分人創造的。而且,歷史上那些叱吒風雲的卻又站在主流民意對立面(或稱敵對分子)的人物,卻沒有創造歷史。
看來這不是個好結論。但問題出在哪裡?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最近閱讀《黎澍文集》,才豁然開朗。黎澍早在1984年就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兩種提法提出公開批評。他在《歷史研究》上發表的《歷史的創造及其他》一文中說: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物質財富的生產是創造歷史的前提,也是人們第一個歷史活動,並有它自身的歷史。……實際上,創造歷史的前提即當時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構成經濟條件,好比是舞台,沒有舞台唱不成戲。舞台提供演出的物質條件,戲的內容必然要受到舞台的制約,只能在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演出,如在奴隸社會的舞台上登場演出的角色,只能是和奴隸社會有關的各階級、階層及其代表人物。但舞台不能決定在他提供的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戲的具體內容。」
也就是說不能因為人民群眾是物質資料的生產者就認為只有他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而各階級、階層及其代表人物都參與了歷史的創造。
黎澍的文章給不讀原著的那些歷史學家當頭一棒。他們打著維護馬克思主義的大旗,紛紛撰文質問黎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命題辯護。為了回應反對者的質問,他在1986年又發表了《再論歷史的創造及其他》一文,提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命題在邏輯推理上的錯誤:
「我認為可以作出一個判斷:『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觀點完全錯誤,不僅有轉述中產生的錯誤,而且最初提出這個命題的邏輯推理也是錯誤的,不值得苦心加以維護。」
黎澍進而指出,這兩個命題都不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提法,而分別是蘇聯學者普"尤金和我國歷史學家範文瀾提出的,而在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經典提法是「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
我們終於明白了,原來是「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這個經典提法是不易誤解的。
㈧ 什麼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第一,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供給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會物質生活資料,創造了人類的物質文明.
第二,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不僅以其實踐活動為創造精神財富提供取之不盡的源泉,而且以其千
百萬創造者的偉大的力量和智慧,為人類社會提供不可勝計的精神財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人類社會經歷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演變,
都必須通過人民群眾自覺的革命斗爭,勞動人民是革命斗爭的主力軍.
㈨ 西方美學歷史的創始是誰: A.蘇格拉底 B.鮑姆嘉通 C.柏拉圖 D.亞里士多德
C.柏拉圖
㈩ 《誰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