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歷史的創造者教案

歷史的創造者教案

發布時間:2021-07-21 05:58:12

A. who知道《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教案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課文的題目是「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也是課文的主要觀點,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於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課文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觀點。明確指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6段)運用事例,證明觀點。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科學真理的發現,那些定理、定律、學說都是在發現者、創造者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後」才獲得的。然後,由此引出科學發展史上的三個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一個事例是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問題,通過反復的試驗和研究,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第二個事例是英國的著名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繼而進行了許多實驗,終於發明了酸鹼試紙。第三個事例是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珠轉動這個現象,經過反復觀察和分析,推斷出凡睡者眼珠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的普遍規律。最後對三個典型事例作總結,強調這三個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卻都發現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第三部分(第7段至第8段)總結全文,重申觀點。指出科學並不神秘,也不遙遠,關鍵在於「知微見著」,不斷探索,善於獨立思考,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從中感受、領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二是學習課文用具體典型的事例說明觀點的寫作方法,了解議論文的形式。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最後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

這里的「?」是發現的問題,是不斷的追問,「!」是通過探索,解決了疑問,發現了真理。這個句子把一個抽象的道理,用直觀形象的方法進行表述,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善於「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鍋問到底」是一句俗語,形象表達了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精神,「發現」「發明」「創造」「成就」這四個詞按收獲由小到大排列,也說明平常的事情中蘊含著真理,蘊含著偉大的成就,而這些只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③只要你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那麼,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後,就能發現真理。

這句話用「只要……就……」的句式說明「科學並不神秘,真理並不遙遠」,發現真理的前提條件就是「見微知著」,能從平常的現象中發現問題,看到本質,並「不斷探索」。

④如果說,科學領域的發現有什麼偶然的機遇的話,那麼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給那些善於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

這句話對發現真理的條件作了說明,科學發現中存在「偶然的機遇」,說明科學真理就存在於我們身邊,它並不神秘;「只能給……」說明科學發現也並不容易,指出了科學真理的發現是有條件的,那就是給那些「有準備」「獨立思考」「鍥而不舍」的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就是要敏銳地發現問題,堅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決問題。

(2)對詞語的理解。

定理:已經證明具有正確性、可以作為原則或規律的命題或公式,如,幾何定理。

定律:科學上對某種客觀規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發生一定變化過程的必然關系。

學說:指學術上自成理論體系的主張或見解。

司空見慣:看得多了,不以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發生的根源。

敏銳:感覺靈敏,眼光尖銳。

無獨有偶:某種少見的情況,偏有類似的出現,配成一對兒。

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無法理解。

打破砂鍋問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見微知著:微:隱約;著:明顯。見到事情的苗頭,就能知道它的實質和發展趨勢。

鍥而不舍:鍥:鏤刻;舍:停止。比喻有恆心,有毅力。

二、教學目標

1.會寫5個生字,正確讀記「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2.能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

3.理解三個關於科學發現的故事,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

三、教學建議

1.課文開頭和結尾部分的幾個說理的句子,意義比較抽象,可能比較難讀,要多讀幾遍,讀通順。

初讀課文時,要讓學生找一找課文具體寫了哪幾件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同時可以讓學生思考課題「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並不要求學生做出准確的回答,主要是檢查學生對課文的初步理解,只要能從字面上或者結合具體的事例說說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也可以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表自己的理解。

學生可能會對課文中涉及的一些科學知識提出疑問,比如,地球是怎麼自轉的?什麼是石蕊試紙?什麼是鹽酸?對這些科學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讓知識面廣的學生來解答,也可以簡單地介紹,不要在科學術語上花太多時間。

2.課文的寫作思路是:提出觀點—論證觀點—總結觀點。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學習三個具體事例,從具體事例中獲得認識,理解作者的觀點;然後,再從全文的角度發現課文的寫作思路,進一步深刻理解課文的內容和觀點。這樣更有利於引導學生自主地,深刻地理解課文。

3.課文中的三個具體事例,不同於一般記敘文中的故事,它們的作用是為了具體說明作者的觀點,即「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因此對這三個具體事例的研讀,教學中要注意把握重點。研讀的重點是具體事例中的「問號」是什麼?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麼?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麼樣的?教學中可引導學生特別注意「敏銳地注意」「敏感地意識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復的研究和實驗」「許多實驗」、「反復的觀察實驗」等詞句,從中體會和領悟到「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深刻含義。

三個具體事例涉及洗澡水的漩渦、睡覺時眼珠的轉動,離學生的生活比較近,可以讓學生在家裡觀察,獲得直接經驗;有條件的話,石蕊試紙的酸鹼測試可以在課堂上做給學生看,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4.課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都是說理論述的句子,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聯系課文中的具體事例來理解,把抽象的道理做形象化的理解。小學階段學生接觸議論文,不宜在文體知識上做過多講解,要少用「論證」「論點」「論據」之類的術語。

5.課文在寫法上的主要特點就是用具體的事實說明道理,這也是本單元的一個語文學習重點。在前兩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有所認識,這一課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這種寫法,還要求學生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教學中可以安排一次小練筆,要重視寫完後的交流評議,評議的重點是描述的具體事實是否能證明觀點,對具體事實的描述是否能突出重點。

四、教學案例

片段:

在比較閱讀中發現

師:請大家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具體寫了哪幾件事,用自己的話簡要地說一說。

(學生默讀思考。)

生:課文具體寫了三件事,第一件寫的是謝皮羅教授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

生:第二件寫的是英國的化學家波義耳偶爾發現紫羅蘭濺到鹽酸會變紅色,最後發明了石蕊試紙。

生:第三件寫的是奧地利的一位醫生從兒子睡覺時眼珠會轉動這一現象中發現了眼珠轉動和做夢的關系。

師:再請大家仔細地讀讀這三個事例,看看三段話在寫法上、內容上有什麼相同點?可以在課文中畫一畫,做一做批註。

(學生邊讀課文邊思考。)

師:我看到有很多同學都在課文中做了批註,發現了這三段話中的很多相同點,現在請大家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發現,討論存在的疑問。

(學生分組交流討論。)

師:現在,我們進行課堂交流,每個小組派代表發言。

生:我們發現這三個事例講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發現的問題。

生:我發現這三個事例都是在說明「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生:這三個事例講的都是科學家發現和發明的故事。

師:大家講得很好,有沒有人能把他們的相同點分析得更清楚一些?

生:我認為這三個事例中提到的科學家發現或者發明的過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發現問題,不斷地追問;再進行反復的研究和實驗;最後解決了問題,得出了結論。

師:課文讀得很仔細,分析得很有條理,請大家讀讀課文,看看是不是這樣,並嘗試給每段話劃分層次,看看還有沒有新的發現。

(生默讀課文,劃分層次。)

生:通過剛才的劃分層次,我發現這三段話的寫法是相同的,都是先寫發現問題,再寫研究問題,最後寫解決問題。

師:你不但會發現,而且會概括。

生:我發現最初的疑問只有一個,但是一下子他們的頭腦中會冒出很多的問題,正是因為有一連串的問題,才會有最後的結論,因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師:這一連串的問題,用課文中的一個詞來說就是——

生:追根求源。

生:打破沙鍋問到底。

師:我們來讀讀他們頭腦中冒出的這一連串的問題。

(學生朗讀。)

生:我發現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都要經過反復的研究和實驗,很辛苦。

師:我們來讀讀描寫他們反復研究和實驗的句子。

(學生朗讀。)

生:我還發現,這三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善於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才能解決問題,發現真理。

師:是啊,因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五、相關鏈接

1.葉永烈(1940—)著名科普作家、傳記文學作家,是《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事《小靈通漫遊未來》,影響較大。還著有《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和蔣介石》《星條旗下的中國人》《胡喬木傳》《馬思聰傳》等傳記。1998年獲香港「中華文學藝術家金龍獎」的「最佳傳記文學家獎」。新版《小靈通漫遊未來》於2002年12月獲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2005年10月獲中國當代優秀傳記文學作家獎。

2.石蕊試紙石蕊是一種枝狀地衣,可提煉出紅紫色的結晶粉末,粉末的主要成分是鹼性碳酸鹽;這種粉末微溶於水,易溶於酒精。將粉末溶於酒精溶液等,形成一種混合物,就是石蕊色素染料;把濾紙浸在染料中,乾燥後便成了石蕊試紙。

石蕊試紙常用來檢定物質的酸鹼性。如果將石蕊試紙放入酸性溶液中,試紙就會轉為紅色;若放入鹼性溶液中,試紙則變成藍色。

B. 如何運用歷史觀進行教學設計的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系統了解近幾年高考試題中常見的幾種重要的史觀:唯物史觀(革命史觀)、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現代化(近代化)史觀、社會生活史觀。了解不同史觀的基本特徵。
過程與方法
判別史料研究所體現的史觀。
1.通過對典型的高考試題分析解讀,讓學生深入理解不同史觀在分析歷史問題時的角度和方法。
2.通過理論闡釋、問題探究、歷史比較等方法,優化知識結構,訓練學生對史料的研讀能力,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力求使學生能在新史觀的指導下,優化知識結構,深刻把握學科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史學研究的意識和史學素養,使學生逐漸形成能依靠嚴謹的思維、開闊的視野、多元的角度去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經過一輪復習後,學生對基礎知識已經能細化和深化,但是,當題目特別是材料分析題,突出了多時段,多內容的的融合時,學生在答題時普遍出現了知識之間的網路聯系欠缺,思路不開闊,比較分析能力較差,答題不全面的現象,不能將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上升到理論的層面,歷史素養有待提高。部分學生部適應綜合測試的題量,掌握不好答題節奏,審題不夠深入,書寫不太規范。這些現象都要通過實戰訓練,及時調整,才能勝任高考。
三、重點、難點:
重點:唯物史觀,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社會史觀
難點:能用不同史觀去分析同一歷史人物,同一歷史事件,同一歷史時期
四、教學方式:
在本節課教學活動中,重要史觀的解讀,史料研讀、問題探究、交流互動;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五、課型:高三復習課
六、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過程:
導入:【展示幻燈片:孫中山先生畫像】: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在這場影響中國民主進程的重大歷史事件中,孫中山先生的身影,無疑是最為吸引我們眼光的。先生從棄醫從政,圖謀救國;到領導革命,建立共和政府;再到反對袁世凱獨裁,捍衛共和;最後能與時俱進,促成國共合作。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戰斗的一生,是為中國人追求民主與自由的一生。今天,偉人雖然早已長眠與地下,但是,我們仍深深緬懷他為國家的進步所作出的種種貢獻。
【提示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對孫中山先生進行評價】:
對於偉人孫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學角度,會有不同的評價:
甲說:「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說:「他是中國現代化的光輝先驅。」
丙說:「他是移風易俗的倡導者。」
丁說:「他是有世界影響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思考:⑴你如何理解甲、乙、丙、丁對孫中山的評價?
⑵甲、乙、丙、丁分別主要是站在哪種史觀上對孫中山作出評價的?
【進入對史觀的學習,以教師講授為主】
(一)、重要史觀解讀
1、唯物史觀的基本特徵是:認為歷史的主體是現實的人,他們的性質和活動受制於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的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盛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表現為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革命史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在歷史學習時,當我們分析歷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最大影響時,基本上使用的都是這一方法。
2、社會史觀:認為人類歷史不僅僅是政治、經濟、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歷史,更是與平民百姓、芸芸眾生息息相關的小事件的歷史,包括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等.
【指導學生回顧必修3的內容】: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3、全球史觀(整體史觀):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世界各個地區、各種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發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狀態,逐漸融合成密切聯系的全球統一體。它所關注的是整個人類和全球整體,即要求從全球整體的大視角去研究世界歷史。
【提問:我們所學的歷史知識,哪些是影響了世界進程的】:
【學生回答】:
西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工業革命、世界市場、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全球化等問題。
【提問:在考察中國歷史時,哪些重大的世界重大歷史事件對中國進程的影響】

(1)新航路的開辟對中國的影響
【學生回答:世界重大事件對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 (2)幾次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3)兩次世界大戰對中國的影響
(4)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對中國的影響
4、文明史觀: 認為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從本質上說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

物質文明 漁獵採集
橫向看 政治文明 縱向看 農業文明(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
精神文明 工業文明(手工工場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信息時代)
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就是現代化的過程。
人類文明從范圍上可以分成古希臘與古羅馬文明、中華古代文明、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主義文明等若干係統.要注意不同文明類型的特點,主要成就。同時要注意不同類型的文明之間的交流、借鑒、融合與碰撞。
5、現代化(近代化)史觀: 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就是現代化。現代化史觀重點考察的就是這一發展演變的過程。它是以科技為動力,以經濟的工業化和政治的民主化為核心,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的全方位的社會變革。

1.經濟上的工業化、城市化
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 2.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
3.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學化、大眾化和通俗化
4.社會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

1.資本主義、
1.英法美是原發型、資本主義的現代化
實現現代化途徑 2. 日本是傳導型、資本主義的現代化
2.社會主義 3.中國是傳導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現代化的類型可以分為原發型和傳導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
【提問:用現代化(近代化)史觀,可以考察哪些歷史內容】:
【學生回答】:資本主的發展歷程,中國的洋務運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的發展等等

(二)、多元史觀解讀「歷史人物」
【以提問的形式,要求學生分別對四種評價做出解釋】
①、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所以甲說……
②、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 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道路,並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③、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的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迫令放足、改變禮節等措施。
④、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斗爭促進了亞洲的覺醒,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
【結合學生對四種評價做出解釋後,連線的形式解決前邊遺留的問題】
【多媒體展示】:將彼此對應的用線連起來

甲說:「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乙說:「他是中國現代化的光輝先驅。」 革命史觀

丙說:「他是移風易俗的倡導者。」 現代化(近代化)史觀

丁說:「他是有世界影響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社會生活史觀

【提示學生,採用多元史觀對其他歷史人物進行評價】:李鴻章,甘地。

(三)、多元史觀解讀「歷史事件」
【結合一組材料,指導學生學習如何對某一歷史事件進行多元史觀的解讀】
【多媒體展示下列資料】:
【材料一】長期以來,很多學者將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概括為「兩個過程」,即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過程,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過程,主張以這一基本線索作為指導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准則。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來,有些學者注重從現代化角度研究中國近代史,認為中國的現代化就是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來中國錯綜復雜的歷史,可以用「從傳統到現代」這一思路作解釋。
問題3:綜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觀點,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的影響(6分)
①(從材料一的觀點看)新中國的建立,標志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勝利和中國雙半社會的結束,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②(從材料二的觀點看)新中國的建立,為現代化開辟了廣闊道路。
a.政治: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建立了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b.經濟:建立了新的經濟制度,為實現國家繁榮和人民富裕創造前提;
c.思想: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思想,為社會主義文化的全面繁榮提供條件。

(四)、多元史觀解讀「歷史時期」
【多媒體展示歷史資料】:
【材料一】長期以來,很多學者將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概括為「兩個過程」,即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過程,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過程,主張以這一基本線索作為指導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准則。
【提出問題】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來研究中國近代史,可能會對1840—1911年間的哪些重要事件評價較高?
【學生回答】: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爭
【提出問題】:對於下列中國近代史上的歷史現象,運用何種史觀會評價較高或較低?並請說明理由。
【多媒體展示下列表格】:

評價較高

評價較低

通商口岸

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社會史觀

革命史觀

扶清滅洋

革命史觀

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

洋務運動

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全球史觀

革命史觀

【以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為例,要求學生用不同的史觀來解釋。】
從革命史觀——它是西方列強對華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的基地,是中國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顯標記;
從現代化史觀——它是中國工業基地、技術中心、商業中心和金融中心,對推動中國經濟和社會現代化發揮帶頭作用;
從整體史觀——它加強了中國和世界的聯系,使中國納入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
從文明史觀——它是中國了解和學習西方近代化工業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國傳統農業文明最早開始走向近代工業文明的地方。
【通過對通商口岸的多角度觀察,讓學生體會不同史觀觀察歷史現象的視角和方法,從而形成一種分析歷史現象,總結歷史規律的能力】

(五)、現代化(近代化)視角中的中國近現代史
【以現代化(近代化)視角看中國近代史,】從現代化(近代化)史觀的角度,從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全方位綜合審視中國近現代史。需要重點把握下列問題,如:經濟上的工業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學化、大眾化和通俗化;社會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等方面。在中國的現代化歷程中,洋務運動、維新變法、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等事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以提問的形式進行】:【多媒體展示下列表格】:

經濟

政治

文化

洋務運動

維新變法

新文化運動

辛亥革命

八、小結: 新的史觀理念在近年高考命題中已有明顯的滲透,現代化史觀、整體史觀(全球史觀)、文明史觀都較明顯地影響著近年高考歷史試題的命制。在高三的歷史復習過程中,我們應運用新史觀去引導復習,零散歷史知識有機的整合,融會貫通起來,並能舉一反三,用這一觀點去解釋其他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讓歷史學習具有時代活力,適應高考歷史試題的變化。
九、課堂練習
1、1954年,美國一個城市管理自來水的專員發現,該市自來水耗費量在某些三分鍾的時段內會奇怪地突然增加。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 D )
A.當時汽車開始在美國普及,這三分鍾剛好是車主集中洗車的時間
B.黑客通過互聯網攻擊自來水公司的電腦系統,導致數據顯示錯誤
C.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企業管理水平普遍下降,統計數據計算錯誤
D.當時電視開始在美國普及,這三分鍾是廣告時間,大家上廁所集中用水
2、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總結說:「要確切認識西方的歷史或非西方的歷史,沒有一個包括這兩者的觀點是不行的;只有運用全球性觀點,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個時代中相互影響的程度,以及這種相互影響對決定人類歷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這里強調( D )
A.從西方的角度認識非西方的歷史 B.從非西方的角度認識西方的歷史
C.用比較的方法認識西方和非西方的歷史 D.用整體性的觀點認識西方和非西方的歷史
3、傳統史學的研究對象側重於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等,而現行教材把衣食住行等內容納入了史學研究的范疇,這一視角的轉換體現了( C)
A.生態史觀 B.全球史觀 C .社會史觀 D. 革命史觀
4.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亞諾斯指出:「正如整個世界感受斯蒂芬孫的機車、富爾頓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機槍的影響一樣,它也感受到《獨立宣言》 、《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和《共產黨宣言》的影響, , , , ,斯塔夫里亞諾斯在這里說明的是( A )
A.世界各地的橫向聯系進一步加強 , B.工業革命對歷史發展有重大影響
C.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影響深遠 D.科技革命對杜會的影響越來越大
板書展示:
一:幾種重要史觀 二、多元史觀解讀歷史人物
1.唯物史觀(革命史觀) 三、多元史觀解讀歷史事件
2.社會史觀: 四、多元史觀解讀歷史時期
3.全球史觀 :整體性 五、現代化視角中的中國近現代史
4.文明史觀:
1.經濟上:工業化、城市化
5.現代化史觀 2.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3.文化上:理性化、科學化、大眾化、通俗化
4.社會生活:平等化、世俗化
教學反思:
高考的有效復習,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這就要求教師要在准確把握學情的基礎上,認真研究高考命題趨勢。
關於學情:經過一輪復習之後,學生對基礎知識已經能夠細化深化,但缺乏深層次的領悟。在考試當中反映出來的問題是思路不開闊,在知識的聯系、比較方面能力較差,不能將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上升到理論層面,歷史研究方法和學科素養有待提高。
關於高考: 新的史觀理念在近年高考命題中已有明顯的滲透,從新史觀的視角命題,對歷史做出新的闡釋,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現代化史觀、全球史觀、文明史觀都較明顯地影響著近年高考歷史試題的命制。教師除了引導學生進行基本的練習,提示主幹知識,優化知識結構,查漏補缺外。更應該指導學生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史觀的理論,運用新史觀重新審視和整合基礎主幹知識,對學生進行學科思想和學科方法的指導。本節課主要探討了最近幾年高考中出現的新史觀。包括理論闡釋、以理論整合知識、及時的強化訓練。
現代化(近代化)史觀是一個重點,讓學生理解現代化史觀的內涵,掌握這一史觀研究歷史問題的方法,能將所學過的零散歷史知識有機的整合,融會貫通起來,並能舉一反三,用這一觀點去解釋其他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適當的有針對性的解題訓練,主要是選擇典型的高考題作為例子,使學生感悟高考題的特徵,揣摩命題特點,訓練解題思維的科學性和表述的規范性,適應高考歷史試題的變化。

, , ,斯塔夫里亞諾斯在這里說明的是( A )

A.世界各地的橫向聯系進一步加強 , B.工業革命對歷史發展有重大影響
C.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影響深遠 D.科技革命對杜會的影響越來越大
板書展示:
一:幾種重要史觀 二、多元史觀解讀歷史人物
1.唯物史觀(革命史觀) 三、多元史觀解讀歷史事件
2.社會史觀: 四、多元史觀解讀歷史時期
3.全球史觀 :整體性 五、現代化視角中的中國近現代史
4.文明史觀:
1.經濟上:工業化、城市化
5.現代化史觀 2.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3.文化上:理性化、科學化、大眾化、通俗化
4.社會生活:平等化、世俗化
教學反思:
高考的有效復習,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這就要求教師要在准確把握學情的基礎上,認真研究高考命題趨勢。
關於學情:經過一輪復習之後,學生對基礎知識已經能夠細化深化,但缺乏深層次的領悟。在考試當中反映出來的問題是思路不開闊,在知識的聯系、比較方面能力較差,不能將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上升到理論層面,歷史研究方法和學科素養有待提高。
關於高考: 新的史觀理念在近年高考命題中已有明顯的滲透,從新史觀的視角命題,對歷史做出新的闡釋,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現代化史觀、全球史觀、文明史觀都較明顯地影響著近年高考歷史試題的命制。教師除了引導學生進行基本的練習,提示主幹知識,優化知識結構,查漏補缺外。更應該指導學生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史觀的理論,運用新史觀重新審視和整合基礎主幹知識,對學生進行學科思想和學科方法的指導。本節課主要探討了最近幾年高考中出現的新史觀。包括理論闡釋、以理論整合知識、及時的強化訓練。
現代化(近代化)史觀是一個重點,讓學生理解現代化史觀的內涵,掌握這一史觀研究歷史問題的方法,能將所學過的零散歷史知識有機的整合,融會貫通起來,並能舉一反三,用這一觀點去解釋其他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適當的有針對性的解題訓練,主要是選擇典型的高考題作為例子,使學生感悟高考題的特徵,揣摩命題特點,訓練解題思維的科學性和表述的規范性,適應高考歷史試題的變化。

, , ,斯塔夫里亞諾斯在這里說明的是( A )

A.世界各地的橫向聯系進一步加強 , B.工業革命對歷史發展有重大影響
C.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影響深遠 D.科技革命對杜會的影響越來越大
板書展示:
一:幾種重要史觀 二、多元史觀解讀歷史人物
1.唯物史觀(革命史觀) 三、多元史觀解讀歷史事件
2.社會史觀: 四、多元史觀解讀歷史時期
3.全球史觀 :整體性 五、現代化視角中的中國近現代史
4.文明史觀:
1.經濟上:工業化、城市化
5.現代化史觀 2.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
3.文化上:理性化、科學化、大眾化、通俗化
4.社會生活:平等化、世俗化
教學反思:
高考的有效復習,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這就要求教師要在准確把握學情的基礎上,認真研究高考命題趨勢。
關於學情:經過一輪復習之後,學生對基礎知識已經能夠細化深化,但缺乏深層次的領悟。在考試當中反映出來的問題是思路不開闊,在知識的聯系、比較方面能力較差,不能將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上升到理論層面,歷史研究方法和學科素養有待提高。
關於高考: 新的史觀理念在近年高考命題中已有明顯的滲透,從新史觀的視角命題,對歷史做出新的闡釋,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現代化史觀、全球史觀、文明史觀都較明顯地影響著近年高考歷史試題的命制。教師除了引導學生進行基本的練習,提示主幹知識,優化知識結構,查漏補缺外。更應該指導學生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史觀的理論,運用新史觀重新審視和整合基礎主幹知識,對學生進行學科思想和學科方法的指導。本節課主要探討了最近幾年高考中出現的新史觀。包括理論闡釋、以理論整合知識、及時的強化訓練。
現代化(近代化)史觀是一個重點,讓學生理解現代化史觀的內涵,掌握這一史觀研究歷史問題的方法,能將所學過的零散歷史知識有機的整合,融會貫通起來,並能舉一反三,用這一觀點去解釋其他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適當的有針對性的解題訓練,主要是選擇典型的高考題作為例子,使學生感悟高考題的特徵,揣摩命題特點,訓練解題思維的科學性和表述的規范性,適應高考歷史試題的變化。

C.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4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布特勒上尉的信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對英法聯軍遠征中國之舉,立場非常明確,態度非常鮮明。他憤怒譴責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為,憤怒譴責英法聯軍毀滅世界奇跡圓明園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國所遭受的空前劫難。

布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顯赫聲望,讓他為遠征中國的所謂「勝利」捧場。但雨果,這位正直的作家,沒有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他代表了人類的良知,是非分明,愛憎分明。

英法聯軍遠征中國,侵略與被侵略,掠奪與被掠奪,破壞與被破壞,其性質本來是判然分明的。但是,作為一名法國人,很容易被當局製造的輿論所蒙蔽,容易被狹隘的愛國狂熱所支配。雨果清醒的頭腦、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場是難能可貴的。

雨果之所以難能可貴,在於他的立場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人類的立場。他能將政府與人民相區別,「政府有時會是強盜,而人民永遠也不會是強盜」,強盜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蘭西人民對中國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圓明園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抗議政府犯下的罪行。他指出,這個強盜政府顛倒黑白,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厚顏無恥。他公開指斥強盜政府,這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

雨果之所以難能可貴,還在於他珍視人類文明成果,尊重人類文明的創造者。他指出,「歲月創造的一切都是屬於人類的」。這種見解,是非常透徹的。圓明園雖然當時是皇家花園,但歸根到底,是屬於全人類的。正因為珍視人類文明成果,所以對文明創造者非常尊重。他盛贊圓明園的文化藝術價值,盛贊這一世界奇跡的創造者,盛贊中華民族是一個「超人的民族」。這封信不僅表達了他對中國人民的同情,也表達了他對中國人民的敬重。

二、問題研究

1.雨果怎樣評價圓明園?

先作總評,稱圓明園是「世界奇跡」。以全球眼光,肯定其藝術價值在世界的地位。

接著與巴特農神廟比較,指出圓明園的藝術性質和成就:(1)圓明園是東方幻想藝術中的最高成就;(2)圓明園幾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產生的一切成就;(3)圓明園是幻想的某種規模巨大的典範。

然後,具體講述園中之物。由概括到具體到再概括,講圓明園是怎樣的一座園林。依次說了建築材料、建築、陳設、裝飾、園林景觀。

然後講耗費勞動之巨。

最後講圓明園是屬於全人類的亞洲文明傑作。

2.雨果譴責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為為什麼用了不少反語?使用反語有什麼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恥地認為,這次遠征是體面的,出色的,光榮的,他們期待的是,雨果對英法的這個勝利給予盛大贊譽。雨果在憤激之下,用反語來形容強盜心理,諷刺強盜心理。像「漂亮」「豐功偉績」「收獲巨大」「文明」「野蠻」等等反語正是強盜的口吻,有辛辣的諷刺意味。最後將自己對遠征中國的強盜行為的嚴厲譴責說成「全部贊譽」,有極其尖銳的嘲諷意味。

練習說明

一、有感情地朗讀全文,並把信中贊美圓明園的語句和諷刺侵略者的語句分別畫出來,細細體味。

本題讓學生體味這封信的精彩語言。精彩語句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贊美圓明園的語句,一是諷刺劫掠者的語句。畫,就在書上畫,不必抄寫,實際上就是用圈點法精讀。體味,是隱性思考,不必表達,心裡有所領悟就達到了目的。

贊美圓明園的語句:

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一個世界奇跡。這個奇跡叫圓明園。……圓明園在幻想藝術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農神廟在理想藝術中的地位。一個幾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產生的成就盡在於此。和巴特農神廟不一樣,這不是一件稀有的、獨一無二的作品;這是幻想的某種規模巨大的典範,如果幻想能有一個典範的話。請您想像有一座言語無法形容的建築,某種恍若月宮的建築,這就是圓明園。請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銅,用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給它上上下下綴滿寶石,披上綢緞,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後宮,造城樓,裡面放上神像,放上異獸,飾以琉璃,飾以琺琅,飾以黃金,施以脂粉,請同是詩人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再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加上成群的天鵝、朱鷺和孔雀,總而言之,請假設人類幻想的某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廟,是宮殿,那就是這座名園。……這座大得猶如一座城市的建築物是世世代代的結晶……這是某種令人驚駭而不知名的傑作……

諷刺侵略者的語句:

從前對巴特農神廟怎麼干,現在對圓明園也怎麼干,只是更徹底,更漂亮,以至於盪然無存。……豐功偉績!收獲巨大!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歐洲。……我們歐洲人是文明人,中國人在我們眼中是野蠻人。這就是文明對野蠻所乾的事情。

二、給雨果寫一封信,談談你讀了本文後的感想。

本題讓學生用書信的形式,抒寫讀後感。閱讀就是與作者對話。這次對話則是與大師的對話。採用書信的方式,可以使學生的心靈飛升起來,與大師處於平等地位,這樣,可以更好地感受大師的心靈。

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啟發學生。

——你對雨果的觀點如何評價?你對雨果產生了什麼感情?

——英法聯軍的罪行,其根源是什麼?

——雨果希望有朝一日法國政府將贓物歸還中國,這個夙願怎樣才得實現?

——中國當年被侵略被掠奪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有了什麼覺悟和進步?

——雨果對亞洲文明,對中華民族創造力作了高度評價,今天中華民族正處於偉大的復興時期,雨果的評價對堅定我們民族的自信心有什麼作用?

教學建議

一、體味雨果的博大胸懷和高尚品格。

中國是被掠奪的,我們中國人譴責強盜,控訴掠奪,那是很自然的。如果我們換到雨果的位置上去,那麼,我們就會想到,一個法國作家能如是說,實在是非常了不起的。雨果是在強盜統治的國度里發表他的言論。如果雨果有一點奴顏媚骨,迎合布特勒之流,迎合政府當局,就不可能仗義執言。雨果是在公開抗議本國政府的強盜行徑,他不顧個人得失,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氣的。能不能引導學生想到這一點,收獲大不一樣。

二、要適當介紹背景資料。

全面了解英法聯軍侵華戰爭的史實,可以悟到雨果單從焚掠圓明園事件切入的妙處。對圓明園有所了解,再讀雨果的評價文字,可以體會雨果對東方藝術、亞洲文明的尊重,對中華民族的尊重,可以悟到雨果的博大胸懷和對全人類文化成果的熱愛。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雨果(1802—1885),法國作家。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重要代表。生於軍官家庭。早期詩作《短歌集》將中世紀理想化,歌頌波旁王朝復辟。後受進步思想啟發,逐步擺脫保皇黨觀點。1827年發表劇本《克倫威爾》,劇本序言反對古典主義,成為浪漫主義的宣言。接著寫出《歐那尼》《國王尋樂》等劇本,表達人民對暴政的不滿;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反對專制和教會。路易·波拿巴政變後,被迫離開法國。先後發表反對路易·波拿巴的作品《小拿破崙》和詩集《懲罰集》。1861~1869年完成長篇小說《悲慘世界》,從人道主義觀點描寫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海上勞工》歌頌浪漫主義愛情在與大自然斗爭和克服人類弱點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笑面人》通過流浪藝人的悲慘遭遇,描寫人民的苦難生活。1870年回國。1874年完成長篇小說《九三年》,描寫法國革命高潮一年的動人場景。其他作品有詩作《歷史傳說集》,歌頌歷史上人民反對罪惡統治者的斗爭。還寫有政論和演說稿等。

二、英法聯軍遠征中國

英法聯軍之役,又稱第二次鴉片戰爭,是1856~1860年英法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清咸豐六年(1856年)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進犯廣州,挑起這場戰爭。次年英法組成聯軍,12月攻陷廣州。1858年5月英法艦隊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納為欽差大臣赴天津談判,6月分別與俄、美、英、法四國代表簽訂《天津條約》,11月又在上海簽訂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沙俄趁機於5月間用武力迫簽《中俄璦琿條約》,割去中國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大片領土。1859年英、法、美借口換約又派軍艦北上,6月突攻大沽炮台。清軍奮勇抗擊,重創英法艦隊。1860年英法再組聯軍,擴大戰爭。8月英法聯軍二萬五千人由北塘登陸,攻陷大沽,進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屬北京市)八里橋擊敗清軍後,直攻北京。咸豐帝逃往熱河,遺留恭親王奕媾和。10月英法聯軍控制北京城,焚掠圓明園。後奕分別與英法代表簽訂中英、中法《北京條約》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條約》。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割去中國烏蘇里江以東大片領土。帝國主義的蠻橫侵略與清朝封建統治者的妥協投降,使中國繼鴉片戰爭之後又一次大量喪失領土和主權。

三、圓明園

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園之一。始建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為環繞福海的圓明、萬春、長春三園的總稱。周約十餘公里。鑿湖堆山,種植奇花異木,仿照國內外名勝四十景,有建築物145處。其中除具有獨創形式的庭園建築外,長春園中還有海晏堂、遠瀛觀等西洋風格的建築群。並利用長廊、牆垣、橋梁與自然景物相聯系。藝術價值甚高,被譽為「萬園之園」。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劫掠園中珍物,並縱火焚毀。

四、維多利亞女王

亞歷山德麗娜·維多利亞(1819~1901),英國女王(1837~1901),印度女皇(1876~1901)。在位期間,英國工商業快速發展,擴大對殖民地的掠奪(這一時期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幾乎享有對世界貿易和工業的壟斷地位;被西方史學家稱為英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五、拿破崙皇帝

指拿破崙三世(1808~1873),即路易·波拿巴。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1852~1870)。拿破崙一世之侄。第一帝國崩潰後長期流亡國外。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後回國,12月當選共和國總統。1851年12月發動軍事政變,實行獨裁。次年12月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曾參加克里米亞戰爭,並發動侵略中國、越南、敘利亞和墨西哥的戰爭。1870年普法戰爭期間在色當慘敗被俘。隨之被廢黜。

六、伏爾泰(1694~1778)

法國啟蒙思想家、作家、哲學家。原名弗朗梭阿·馬利·阿魯埃。曾在教會學校受教育。1717年因寫詩諷刺封建貴族遭逮捕,在獄中創作悲劇《哀狄普斯》,首次署名伏爾泰。1725年再度被捕,出獄後被驅逐出法國。1746年當選為法蘭西語文學院院士。在哲學上,反對笛卡兒的「天賦觀念」與萊布尼茨的「前定和諧」說,認為宇宙是一架巨大的機器;一切觀念都來自感覺;宗教是理性的大敵。主張由開明的君主執政,並強調資產階級的自由和平等。主要著作有《哲學通信》《牛頓哲學原理》《形而上學論》《哲學辭典》等。

七、羅馬大角斗場

亦稱「科洛西姆」。古羅馬最大的角斗場。著名的羅馬建築文化古跡。建於公元70~82年。在義大利羅馬。古羅馬帝國統治者在此以驅使奴隸相互搏鬥或同猛獸搏鬥為娛樂。平面呈橢圓形,長徑188米,短徑156米,四周為看台,外牆高48.5米,分為四層,下三層均為券廊(用拱券支撐的廊),可容觀眾約5萬人。今僅存殘跡。

八、巴黎聖母院

一譯「巴黎聖母大教堂」。巴黎著名的天主教堂。1163年興建,1250年完成。教堂平面寬約47米,深約125米,可容近萬人。中廳很高,為側廊高(9米多)的3.5倍,聖壇上部當中的尖塔高90米。正面一對塔樓高約60米。是歐洲早期哥特建築與雕刻的主要代表。堂內藏有13至17世紀的許多藝術珍品。

(以上資料均見於《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

D. 四年級音樂公開課教案

第五單元 《青青竹海》教案
教學內容
聽:「春筍」「小小竹排」「月光下的風尾竹」
唱:《小竹橋》《跳柴歌》
吹:豎笛「紅河谷「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小竹橋》
教學目標
1、學慣用舒展的音色演唱《小竹橋》,感受村寨人民對小竹橋的熱愛。
2、欣賞童聲合唱《春筍》、聆聽春雨彈起了豎琴的聲音。
3、用律動感受笙獨奏「小小竹排」電影插曲。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聽、唱、動來體驗音樂,感受音樂!唱好頓音記號及附點音符。
教學過程:
一、欣賞並律動「小小竹排」電影插曲
1、欣賞《小小竹排》
師:今天呀,我們要去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遊玩,那裡的人民熱情好客,你們想去嗎?老師先不告訴你們到底去哪?讓我們先來欣賞。
2、用動作來表現歌曲,(出示畫面鄉村的小橋)我們來到了什麼地方?
二、學唱歌曲
1、我們來到了一座美麗的小竹橋,上一節課請大家回去畫了橋,大家一起來觀賞。
2、先看老師的橋還是自己的橋: 這幾天孩子們可忙壞了,又畫了橋,那你們一定知道我們這節課跟什麼有關?(生:橋)好,你們就已經給這堂課起了個名啦,就叫橋吧!老師也跟你們一樣,也忙壞了,我收集了很多橋,你們是想先看看曹老師收集的橋呢,還是你們自己收集的橋呢?好,現在我就大大方方的展示給你們看一看。(這叫什麼橋?知道的大聲讀出它們的名字)剛才你們都看見了哪些橋呀?(生匯報:石頭橋、旋轉橋、木板橋、竹橋、鐵索橋……)是呀,橋的世界真是太豐富了,在這么多的橋中,你最喜歡什麼橋呢?同桌的小朋友在一起親親密密的說一說。
3、請同學們聽賞贊美「小竹橋」的歌
4、熟悉歌曲旋律,注意附點音符
5、、朗誦歌詞,生節拍律動
6、自由創編律動,讓我們跟著歌曲進行表演吧!
6、跟琴學唱歌曲,同學們表演的真不錯,讓我們一起來唱唱這首歌,並加入頓音記號。
7、聽錄音邊唱歌曲邊自由律動。
三、欣賞童聲合唱《春筍》
1、同學們我們演唱的很好,在小竹橋邊春雨彈起了豎琴的聲音,表現了春筍在大地上成長紮根,聽賞《春筍》。
2、跟著童聲合唱歌曲唱一唱。
四、音樂游戲
現在讓我們到樂器室去看看吧!(放音樂,教師帶領學生隨音樂做動作圍教室走一圈。)我們來到了樂器室,這里有很多打擊樂器,讓我們找一找!(出示卡片)
1、猜謎語: 是魚不會游,是鈴不能搖,是鼓鈴鈴響,是筒的咯響
強調猜四件樂器(答案:木魚、碰鈴、花鈴鼓、雙響筒)
2、學生猜,教師演示。(逐個拿出四件樂器)
3、請學生聽音樂《打花巴掌》歌曲部分,邊聽邊討論(4組分別拿一件樂器)怎樣用打擊樂器為歌曲部分伴奏。
4、4個組分別用四件打擊樂器伴奏後再合奏。
五、小結

第二課時 《跳 柴 歌》
教學目標
一、學唱《跳柴歌》,指導學生運用氣息的控制,做有彈性的歌唱和力度與速度的變化,來表現歌曲輕快、歡悅的情緒,
二、根據歌曲創編動作,跟著音樂跳一跳,感受海南民族的風族特點。
三、學吹豎笛加拿大民歌《紅河谷》。
教學重點、難點
獨立自信的唱好歌曲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聽曲入室,師生問好!
2、精彩三分鍾,模仿各地方言。
二、練一練,我的創造(p29)
1、按不同的排列順序唱一唱;
2、哪一組旋律最通順、流暢?
三、教學新歌
1、談話;同學們,現在老師給大家聽賞一首海南民歌《跳柴歌》,聽完後請告訴我你們想干什麼?想跳一跳,那我們先來學唱歌曲。
2、模唱全曲;用柯爾文手勢視唱旋律。
3、朗讀歌詞,注意咬字、吐字。
4、跟琴唱詞。
5、小組合作唱詞至熟練。
6、歌曲藝術處理。
1)小組交流意見; 2)小組練唱,在分組展示; 3)選擇打擊樂,自由創編節奏為全曲伴奏。
四、擴張延伸
1、欣賞《百鳥朝鳳》
2、介紹:這首樂曲曾獲第四屆青年聯歡節民間音樂比賽銀質獎,近年來我國藝術家在國外演奏民族器樂作品時受到熱烈歡迎。
3、參與表現:
1)展示你創作的動作,並教給大家。
2)分組活動表現歌曲。
A、舞蹈組b、演唱組c、跳竹竿組。
4、各組展示,評價。
五、小結:聽曲出室。

蘇少版小音第七冊 第六單元 浪花里的歌教案
教學內容
聽:「月亮河 」 「鱒魚」
唱:「小事情」「讓我們盪起雙槳」
動:填歌詞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小事情》
教學目標
1、學唱歌曲《小事情》, 用輕松愉快的聲音邊唱邊表演,在演唱二聲部中要做到聲部和諧。
2、 聆聽《月亮河》,感受樂曲表現生活中的情景。
3、 通過編創和表演,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對藝術的表現和創造能力。
教學重難點:讓學生在唱唱、聽聽、做做中感受音樂;唱好《小事情》歌曲二聲部,做到聲部和諧。
教學過程:
一、感受三四拍
1、認一認三四拍號,了解它們的含義及強弱規律。
2、練一練,播放音樂《小事情》用聲勢感受三四拍歌曲。
二、新課教學
1、談話:《小事情》是一首美國童謠,在學習這首歌曲時,先讓學生學會歌詞,讓他們理解歌曲所蘊含的道理。
2、聽《小事情》,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緒及旋律線條。
3、輕聲哼唱《小事情》,回憶歌曲的旋律及音位。
4、視唱兩聲部,做到聲部和諧。
5、師:這首歌好聽嗎?(好聽)
6、師:(出示碰鈴)你們認識它嗎?它的聲音怎樣?這么好聽的聲音,讓我們隨它的節奏讀歌詞。
7、第一遍有感情朗讀歌詞;第二遍邊做動作邊讀歌詞。
8、學唱歌曲:跟琴學唱;分聲部學唱;配上碰鈴演唱。
9、創設情境進行表演、聽演唱、豎笛吹奏。
三、聽賞《月亮河》
1、在美好的情境中,請大家聆聽《月亮河》
2、跟著音樂輕輕哼唱p30,想想這段音樂適合表現生活中的那些場景,請說一說。
四、介紹音樂課新欄目《音樂信息站》。每人搜集有關的音樂知識、故事,在課前介紹給大家,豐富我們的音樂信息量,看誰找的故事最有趣。方法是輪流,期末評選最佳信息員。
五、結束: 聽曲出室。

第二、三課時 《讓我們盪起雙槳》
教學目標
一、指導學生以優美抒情歌聲,抒發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真摯感情。
二、進一步提高二聲部歌唱的技能,注意做到音準和諧、音量均衡及因色統一。
三、聽賞「鱒魚」,區別音色、形狀、及演奏方式。
教學重點、難點。
自行大膽的表現歌曲及樂曲是重點;唱准歌曲中含有ox的節奏的樂句是難點。
教學過程
一、合唱練習。
1、利用柯達伊手勢進行兩聲部的和聲音程練唱。
2、練習合唱發聲練習曲。要求一氣呵成,韻母發音位置統一。
二、節奏練習。
2/4ox xx | x. x|xx x |x -|| 模仿拍擊
三、新歌教學《讓我們盪起雙槳》。
1、激趣導入。
談話:(課件播放這首歌的mtv )交流;在這首歌里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有何感想? 小結;刻畫了兒童們在灑滿陽光的湖面上,劃著小船盡情遊玩、愉快歌唱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他們熱愛祖國、熱愛幸福生活的真摯情感…… 介紹;歌曲的作者及創作年代。
2、聆聽范唱,劃分樂段。
3、找出曲譜中的ox節奏樂句,跟師唱一唱。
4、跟琴唱一唱曲譜、小組練唱,並隨即指導。
5、朗讀歌詞,體會意境。
6、跟琴唱詞。
7、小組練唱,主要是唱准確。
8、歌曲藝術處理。
討論、實踐後總結:這是一首帶副歌的分節歌,高潮在副歌部分。所以,在演唱音量的層次上,齊唱部分可用「MP」合唱部分用「MF」,總的是以輕柔、優美、舒展的聲音來表現歌曲的意境。
9、各組按新的要求練唱全曲。
四、欣賞「鱒魚」
1、出示課件(樂器圖片)學生觀察各樂器的外形特點並描述。
2、出示課件,聆聽各樂器的音色特點。
3、聽賞「鱒魚」(鋼琴五重奏),讓學生聽別樂器的音色。
五、歌表演《讓我們當起雙槳》。
1、小組合作選擇喜歡的方式表現歌曲。
2、各組展示,集體評議。
六、小結

少版《音樂》第七冊 第七單元 月亮月光光教案
教學內容
聽:「月亮月光光」「望月亮」「二泉映月」(1)(2)
唱:「好月光,你走得這樣靜悄悄」「愉快的夢」
吹:豎笛學升4音,吹「愉快的夢」
課時安排:4課時

第一、二課時 《好月光,你走得這樣靜悄悄》
教學目標
1、能熟練地演唱《好月亮,你走得這樣靜悄悄》,並進行歌詞創編。
2.對音的高低及組成的旋律有感受和體驗,進行三度音程下行訓練。
3、想像地去欣賞《月亮月光光》,能積極參與音樂活動。
4、唱唱、做做「音樂游戲」
教學重難點
感受歌曲的意境,在歌唱中身體可以隨音樂律動;唱好歌曲二聲部。
教學過程
一、聽賞《月亮月光光》
1.導入新課:
① 教師展示歌曲內容(田野、房屋、月亮、木床、糖果)的圖片
② 完整地聽一遍童聲二重唱的《月亮月光光》
③ 要求同學們閉上眼睛,一邊安靜地聽,一邊想像從歌曲中聽到的景像。
2、教師將歌詞的大意講解一下,尤其是其中的閩南方言:
起厝田中央——在田中間蓋房子。親像水花園——好像美麗的花園。3.老師在放第二遍音樂之前向學生提出兩個問題:
① 歌中所唱到的一些景物應在什麼位置?
② 歌曲的情緒是什麼?
4.聽完第二遍音樂,學生可以上講台將老師的圖片作一擺放,以符合歌詞描繪的情景,或將基本的擺放方位解說給同學們聽。
5.請同學回答歌曲所表現出來的基本情緒,是優美還是歡快?
二、學唱歌曲
1、導入:講有關月亮的故事,朗誦描寫月亮的歌謠,唱有關月亮的歌曲,
2.教師提問:誰能講一個有關月亮的故事?朗誦描寫月亮的歌謠和唱有關月亮的歌曲?
3、進行三度音程下行訓練,用柯爾文手勢。
4、聽賞澳大利民歌《好月亮,你走得這樣靜悄悄》
5、視唱歌曲旋律二聲部
6、朗誦歌詞
7、學唱歌曲,先唱一聲部,再唱二聲部,最後兩聲部合唱。
三、才藝表演
1、分小組進行表演、比賽,看哪一組講、唱、誦的同學多,給予獎勵,以鼓勵發揚集體協作精神。
2、教師小結,並對大膽上場表演的同學當眾表揚,以表示對其有主動性和自信心的贊揚。
四、唱唱做做
1、教師向同學們解說這一活動的基本做法及要求,並將寫有 d r m f s唱名的小紅燈籠掛在釘有小圖釘的小黑板上。
2、老師指著小紅燈籠上的「d r m f s」教唱,注意熟記各個唱名及其音高。
3、當同學們都熟記並知道怎樣唱唱名以後,教師將紅燈籠按一定的音高和走向排列成組,請同學用手勢表現出來,並有節奏、有音高地唱一唱。如掛出,就請大家集體或者個別用手勢表示,並有節奏有音高地唱:「mi mi mi mi mi 」、「mi mi mi mi mi 」。
4、請一位同學上台在小黑板上把寫有唱名的燈籠排列出多組旋律線,如:sol mi mi mi do,mi do do do mi等,其餘同學在下面有節奏地、有音高地唱出來,並輔以手勢。
5、老師按書上所列四種組合,分別用鋼琴彈奏出來,同學們盡快用手勢作出反映。
6、教師小結:通過這一練習,我們了解了唱名,並知道按一定的音高可排列出優美的旋律線。
五、小結
第三課時 《愉 快 的 夢》
教學目標
1、學習並感受日本歌曲《愉快的夢》,了解日本的風土人情,使學生受到中日友誼的熏陶和感染。
2、通過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及創新能力。
3、欣賞動畫片《寶蓮燈》插曲「望月節」
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及創新能力;創編歌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放動畫片《寶蓮燈》插曲「望月節」,教師帶領學生律動走進教室,激情導入:在這美好的夜晚中,給我們帶來了愉快的夢,請聽賞(放背景音樂《愉快的夢》)
2、師:同學們,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日本小朋友邀請咱班同學到日本去做客,你們想不想去?生:想。
3、師:好,下面就請你們閉上眼睛,老師帶你們坐宇宙飛船到日本去,跟老師一起倒計時:10、9、8、7、6、5、4、3、2、1,(一位女生穿著和服走到講台前)到了,快睜開眼睛看看,下面老師介紹一下,這位是我們的日本小朋友惠子同學,她的中國話講得非常棒,下面我們就來邀請惠子同學來給我們做導游吧!
4、惠子:(鞠躬)おはようござぃます(早上好)
二、(CAI出示大屏幕)
惠子:(邊指大屏幕邊介紹)這是富士山,是我們日本的象徵,由於富士山海拔很高,所以山頂終年積雪。這是櫻花,是日本的國花。我們來到了東京的服裝商城,看見了各種各樣漂亮的和服,和中國唐朝的服裝有點象。對了,我聽說中國的國粹是京劇,我們日本也有國粹,我們日本的國粹是歌舞伎,有時間我會帶你們到劇院去觀看歌舞伎。今天晚上,日本小朋友為了歡迎你們的到來,特地在東京小學舉辦一場聯歡晚會,也請你們也准備幾個節目。(到老師耳邊告訴老師一個悄悄話)
師:あリがどぅござぃます(謝謝你)剛才惠子告訴我,他們今晚要和我們演唱一首歌曲,對,就是這支歌,快幫老師聽聽,它是幾拍子音樂?
生:(聽了一會兒舉手回答)6拍子音樂。
2、師:對,是6/8拍音樂(師同時作6/8拍的肢體動作)。強弱規律是怎樣的?
生:強 弱 弱 次強 弱 弱。
3、師:聽了這首樂曲,你有什麼感受?生:(找幾名同學談感受)
三、審美實踐
1、師:這首歌曲是日本歌曲《愉快的夢》(出示大歌片),下面就請老師范唱歌曲吧!(師演唱歌曲,同時播放CAI動畫)
2、師:下面老師唱一句,你們學一句。(教唱兩遍)
師:我們齊唱一遍歌曲。
3、師:同學們,你們哪一句不會唱?(學生說)誰能幫助他?(學生指出難點,學生解決)
師:下面我們齊唱歌曲的同時用6/8拍肢體語言伴奏。
4、師:我們邀請惠子同學演唱一遍吧!惠子:聲情並茂地演唱。(同學們聽了熱烈地鼓掌)
5、師:誰能再演唱一遍?我們視唱一遍曲譜。
四、審美提高
1、師:同學們,剛才學習了日本歌曲《愉快的夢》,我想同學們心中也有夢想,那麼就用這首歌的曲調來唱出你心中的夢想吧!下面我們先在小組內先說一說、唱一唱。(CAI顯示充滿幻想的圖片,為學生的創造創設情境)生:(小組內討論創編歌詞)
2、師:哪一組代表先來唱?生:(五名同學分別唱自己的夢想,下面聽課的老師熱烈地鼓掌)
3、師:同學們的夢想真好,只有有夢想的人才是新生活的創造者,讓我們為早日實現夢想而努力吧!同學們,老師知道咱班的同學多才多藝,而且是我們董家溝小學樂隊的主力,那麼你想通過怎樣的方式來表現這首歌曲呢?想表演的同學可直接到前面來表演。
生:(同學們通過舞蹈、管樂、打擊樂、歌唱等形式表現歌曲,場面熱烈,使教學進入高潮)
4、師:同學們的表演真精彩,祝你們今晚和日本小朋友演出成功,下面就讓我們和惠子同學一起帶著這愉快的夢想飛出教室去參加聯歡會吧!

第四課時 欣賞《二泉映月》
教學目標
1、欣賞《二泉映月》,了解我國優秀音樂文化的悠久歷史,培養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情,懂得繼承和弘揚祖國優秀的民族文化的意義。
2、 了解《二泉映月》的樂曲結構,二胡的基礎知識及音色。
3、 學習並演唱《二泉映月》主題旋律。
4、豎笛學升4音,吹「愉快的夢」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前面幾節課里,我們學習、欣賞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中的古代音樂、民歌、京劇音樂、曲藝音樂這幾種類型的音樂作品。從這一節課開始,我們來欣賞、了解我國民族民間音樂中另一個大的類型——民族器樂曲。這節課里,我們著重欣賞《二泉映月》這首樂曲。
二、新課
1、樂器知識:二胡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種樂器,它是胡琴類樂器的一種,也是胡琴類樂器中形狀、製造工藝最為完善,流傳范圍最廣的樂器之一。 二胡的音色柔和優美,演奏技巧多樣,表現力相當豐富。現代的二胡不僅是戲曲、曲藝、民間歌舞及器樂表演中的主奏、伴奏樂器,也是最常見的獨奏樂器 .
2、作者及作品介紹 :1 )這首樂曲是我國江蘇民間藝人華彥鈞(阿炳)作於 30 年代,是其留給後人的六首代表曲目之一。可以說這首樂曲是作者一生坎坷、凄切悲慘的生活寫照。 2 )華彥鈞生於 1893 年,其父為道士,自幼隨父學習演奏琵琶、二胡、笛子等樂器, 1928 年雙目失明,流落街頭,常見他肩負琵琶、笙、笛等樂器,手裡拉著胡琴,沿街行走,賣藝為生,故人們稱他瞎子阿炳。《二泉映月》就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
3、鞏固新課: 1)練習演唱《二泉映月》的主題旋律。
2)說一說,你喜歡二胡還是鋼琴,並說你的理由。
三、豎笛學升4音,吹「愉快的夢」
四、下課
第八單元 《冬天的故事》教案
教學內容
聽:《雪橇》《冬天的故事》《鈴鐺響叮當》
唱:《堆雪人》《踏雪尋梅》《鈴鐺響叮當》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堆雪人》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感受歌曲所表現的明朗和歡樂的情緒。
2.指導學生在合唱時低聲區保持氣息和聲音的高位置,並做到聲部的和諧與統一。
3.將旋律模仿的手法,運用在學生旋律創作練習中。
4.在新穎的教學環境中,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
1.一個降號調歌曲的視唱與合唱。
2.學生對新歌能進行創造性的綜合表演。
教學過程:
一、學生隨音樂聲進教室,師生問好。
二、新歌曲調復習,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學生用口風琴輔助練習。
1、從三度音程練習入手練唱合唱部份。
2、從尋找曲調異同點入手練唱合唱部份。
3、練唱新歌曲調。
三、新歌歌詞教學
1.揭示課題,啟發學生對冬日環境的豐富想像或聯想。
2.新歌范唱(採用多媒體演示)。
3.學生學唱新歌。
引導學生根據歌詞內容,以不同的情感、力度分別唱好新歌的齊唱及合唱部分。
四、《快樂一刻》
1.學生以二重唱形式演唱新歌,並進行集體點評。(採用卡拉OK形式演唱)。
2.指導學生對新歌用多種形式進行創造性表演。
創設雪景環境,啟發學生以唱、奏、舞等多種形式創造性地演唱歌曲,更完美地表達歌曲意境。
3、聽賞「雪橇」(鋼琴獨奏)
六、小結:
對本課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總結, 肯定學生主動學習及積極創新的精神。

E. 初中歷史十分鍾試講模板

初中歷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教學設計試講模板如下: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知道「文學三傑」和「藝術三傑」及其代表作,了解人文主義的含義。

2.掌握十四五世紀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原因、性質、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史料研讀、自主閱讀等方法,歸納文藝復興興起的時間、主要人物及其作品。

2.通過小組討論探究文藝復興運動的實質,提高對歷史問題探究、分析及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人文主義精神(提倡人性、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巨大貢獻,認識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藝術作品是經歷磨難經過不懈努力而取得的,樹立刻苦鑽研、努力學習、勇於創新的信念和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文藝復興興起的背景、文藝復興時期「文學三傑」、「藝術三傑」的主要作品及特點。

【難點】

文藝復興的實質及影響。

三、教學方法

史料研讀法,自主閱讀法,小組討論法等。

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課件

五、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義大利的風光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和藝術品,同時由老師進行講解:提起義大利,人們不禁會浮想聯翩,那裡有最誘人的「蒙娜麗莎的微笑」;有世界著名的永恆之城——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和那不勒斯。就在這篇土地上曾哺育了斯巴達克斯、但丁、達·芬奇、米開朗琪羅、伽利略、馬可·波羅等偉大的人物。這就是義大利——一個神秘的國度。同學們,在14、15世紀的義大利產生了一個影響歐洲歷史進程的文化現象——文藝復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14、15世紀的義大利,探尋文藝復興的足跡。

(板書:第6課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背景

【過渡】通過初中歷史課程的學習,我們知道文藝復興運動首先於義大利興起,那大家是否思考過,為什麼會首先在義大利興起文藝復興運動呢?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26—27頁文字並結合課件展示的有關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原因的史料材料,提問:文藝復興運動在義大利興起的背景是什麼?

七、教學反思

F. 六年級人教版下冊語文20課教案

學習目標
1.學會「澡、械」等5個生字,正確書寫「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三個關於科學發現的三個故事在寫法上和內容上的相同點。
4.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認識到到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的重要性。
5.體會本文語言生動、准確的特色,學慣用事實說明道理的寫法。
課前准備
1.教師准備與本文事例相關的圖片或錄像資料,生字、新詞、重點語句的課件。
2.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閱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有很多同學特別崇拜科學家,能說一說你最崇拜的科學家是誰嗎?

2.你們知道科學家們主要依靠什麼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嗎?(學生自由發言,如:善於思考、勤奮刻苦、鍥而不舍等等。)

3.教師小結: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是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溯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板書課題)

4.誰來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自由發言。)下面我們來共同學習第20課,請同學們齊讀課題。相信同學們學過課文,對這句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同學們打開書,自讀課文,要注意讀准字音、讀通句子。

2.出示詞語:

誕生 縱觀 漩渦 敏銳 追根求源 見微知著 鍥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時針 司空見慣 無獨有偶 打破砂鍋問到底

(1)指名讀詞語。

(2)齊讀一遍。

3、好!同學們再讀課文,看課文講了哪三個故事?分別是什麼?

學生自由回答:

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問題,通過反復的試驗和研究,發現水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
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繼而進行了許多試驗,終於發現了酸鹼試紙。
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球轉動這個現象,經過反復觀察和分析,推斷出凡睡者眼球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
三、細讀課文,找出規律。

1、這三個同學說的很對!這三個故事是多麼有趣的生活現象啊!現在再請同學們仔細讀讀三個故事,看看這三個故事的介紹和內容,有什麼相同點?可以在課文中畫一畫。

(學生邊讀書邊思考)

2、我看到有許多同學在書做了圈畫,有的還做了批註。很會學習。

3、現在請同學們在四人小組里交流交流自己的發現,討論存在的疑問。

(四人小組交流)

4、現在請同學說說交流後自己的認識。

三個故事都是講生活中的偶然發現的問題;
三個故事都是講科學家發現和發明的故事;
三個故事都是說明「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5、大家講的很好。有沒有人能把三個故事間的相同點分析透徹些?

三個故事中提到的科學家發現和發明的過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發現問題,不斷地追問;再進行反復的研究和試驗;最後解決了問題,得出了結論。
6、你真棒!課文讀的很仔細,分析的也很有道理。書上有一段話和你說的意思是一樣的,同學們看看是哪一段啊?

(第二自然段)

投影(第二自然段)

7、齊讀第二段

8、是啊,「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最後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這也是課文中的哪句話的意思?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9、一起讀這句話!

10、這里的「?」「!」各指的是什麼?作者這樣表達有什麼好處?

?的含義是:看出問題,不斷發問、追根求源。
!含義是:不斷解決疑問,找到真理。
11、科學史上,能從生活的細小現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你還能舉出一個嗎?

魯班上山,手被植物葉劃傷,後來發明了鋸。
牛頓在樹下,被蘋果砸了頭,後來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雷達、風車……
12、這么多的事例說明了科學並不神秘,真理並不遙遠。但是真理的發現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是什麼呀?

只要你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那麼,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後,就能發現真理。
13、這也是說課文中的那句話————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三、回歸整體,總結收獲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獲?

知道了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知道了文章思路:開頭提出自己的觀點,再用三個具體事例來說明這個觀點是正確的,最後再來闡述開頭的觀點。
科學發現的「偶然機遇」只能給有準備的人,而不會給任何一個懶漢,希望同學們也做一個「有科學准備的人」。
四、鞏固提高,隨文練筆

仿照課文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G. 我最好的老師 教案

20 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課文的題目是「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也是課文的主要觀點,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於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課文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觀點。明確指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本身就是「真理」。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6段)運用事例,證明觀點。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科學真理的發現,那些定理、定律、學說都是在發現者、創造者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後」才獲得的。然後,由此引出科學發展史上的三個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一個事例是謝皮羅教授從洗澡水的漩渦中發現問題,通過反復的試驗和研究,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第二個事例是英國的著名化學家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繼而進行了許多實驗,終於發明了酸鹼試紙。第三個事例是奧地利醫生從兒子做夢時眼珠轉動這個現象,經過反復觀察和分析,推斷出凡睡者眼珠轉動時都表示在做夢的普遍規律。最後對三個典型事例作總結,強調這三個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卻都發現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第三部分(第7段至第8段)總結全文,重申觀點。指出科學並不神秘,也不遙遠,關鍵在於「知微見著」,不斷探索,善於獨立思考,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從中感受、領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二是學習課文用具體典型的事例說明觀點的寫作方法,了解議論文的形式。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最後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

這里的「?」是發現的問題,是不斷的追問,「!」是通過探索,解決了疑問,發現了真理。這個句子把一個抽象的道理,用直觀形象的方法進行表述,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善於「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鍋問到底」是一句俗語,形象表達了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精神,「發現」「發明」「創造」「成就」這四個詞按收獲由小到大排列,也說明平常的事情中蘊含著真理,蘊含著偉大的成就,而這些只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③只要你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那麼,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後,就能發現真理。

這句話用「只要……就……」的句式說明「科學並不神秘,真理並不遙遠」,發現真理的前提條件就是「見微知著」,能從平常的現象中發現問題,看到本質,並「不斷探索」。

④如果說,科學領域的發現有什麼偶然的機遇的話,那麼這種「偶然的機遇」只能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給那些善於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人。

這句話對發現真理的條件作了說明,科學發現中存在「偶然的機遇」,說明科學真理就存在於我們身邊,它並不神秘;「只能給……」說明科學發現也並不容易,指出了科學真理的發現是有條件的,那就是給那些「有準備」「獨立思考」「鍥而不舍」的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就是要敏銳地發現問題,堅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決問題。

(2)對詞語的理解。

定理:已經證明具有正確性、可以作為原則或規律的命題或公式,如,幾何定理。

定律:科學上對某種客觀規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發生一定變化過程的必然關系。

學說:指學術上自成理論體系的主張或見解。

司空見慣:看得多了,不以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發生的根源。

敏銳:感覺靈敏,眼光尖銳。

無獨有偶:某種少見的情況,偏有類似的出現,配成一對兒。

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無法理解。

打破砂鍋問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見微知著:微:隱約;著:明顯。見到事情的苗頭,就能知道它的實質和發展趨勢。

鍥而不舍:鍥:鏤刻;舍:停止。比喻有恆心,有毅力。

二、教學目標

1.會寫5個生字,正確讀記「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2.能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

3.理解三個關於科學發現的故事,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

三、教學建議

1.課文開頭和結尾部分的幾個說理的句子,意義比較抽象,可能比較難讀,要多讀幾遍,讀通順。

初讀課文時,要讓學生找一找課文具體寫了哪幾件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同時可以讓學生思考課題「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並不要求學生做出准確的回答,主要是檢查學生對課文的初步理解,只要能從字面上或者結合具體的事例說說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了,也可以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表自己的理解。

學生可能會對課文中涉及的一些科學知識提出疑問,比如,地球是怎麼自轉的?什麼是石蕊試紙?什麼是鹽酸?對這些科學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讓知識面廣的學生來解答,也可以簡單地介紹,不要在科學術語上花太多時間。

2.課文的寫作思路是:提出觀點—論證觀點—總結觀點。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學習三個具體事例,從具體事例中獲得認識,理解作者的觀點;然後,再從全文的角度發現課文的寫作思路,進一步深刻理解課文的內容和觀點。這樣更有利於引導學生自主地,深刻地理解課文。

3.課文中的三個具體事例,不同於一般記敘文中的故事,它們的作用是為了具體說明作者的觀點,即「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因此對這三個具體事例的研讀,教學中要注意把握重點。研讀的重點是具體事例中的「問號」是什麼?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麼?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麼樣的?教學中可引導學生特別注意「敏銳地注意」「敏感地意識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復的研究和實驗」「許多實驗」、「反復的觀察實驗」等詞句,從中體會和領悟到「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深刻含義。

三個具體事例涉及洗澡水的漩渦、睡覺時眼珠的轉動,離學生的生活比較近,可以讓學生在家裡觀察,獲得直接經驗;有條件的話,石蕊試紙的酸鹼測試可以在課堂上做給學生看,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4.課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都是說理論述的句子,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聯系課文中的具體事例來理解,把抽象的道理做形象化的理解。小學階段學生接觸議論文,不宜在文體知識上做過多講解,要少用「論證」「論點」「論據」之類的術語。

5.課文在寫法上的主要特點就是用具體的事實說明道理,這也是本單元的一個語文學習重點。在前兩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有所認識,這一課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這種寫法,還要求學生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教學中可以安排一次小練筆,要重視寫完後的交流評議,評議的重點是描述的具體事實是否能證明觀點,對具體事實的描述是否能突出重點。

四、教學案例

片段:

在比較閱讀中發現

師:請大家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具體寫了哪幾件事,用自己的話簡要地說一說。

(學生默讀思考。)

生:課文具體寫了三件事,第一件寫的是謝皮羅教授發現水的漩渦的旋轉方向和地球的自轉有關。

生:第二件寫的是英國的化學家波義耳偶爾發現紫羅蘭濺到鹽酸會變紅色,最後發明了石蕊試紙。

生:第三件寫的是奧地利的一位醫生從兒子睡覺時眼珠會轉動這一現象中發現了眼珠轉動和做夢的關系。

師:再請大家仔細地讀讀這三個事例,看看三段話在寫法上、內容上有什麼相同點?可以在課文中畫一畫,做一做批註。

(學生邊讀課文邊思考。)

師:我看到有很多同學都在課文中做了批註,發現了這三段話中的很多相同點,現在請大家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發現,討論存在的疑問。

(學生分組交流討論。)

師:現在,我們進行課堂交流,每個小組派代表發言。

生:我們發現這三個事例講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發現的問題。

生:我發現這三個事例都是在說明「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生:這三個事例講的都是科學家發現和發明的故事。

師:大家講得很好,有沒有人能把他們的相同點分析得更清楚一些?

生:我認為這三個事例中提到的科學家發現或者發明的過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發現問題,不斷地追問;再進行反復的研究和實驗;最後解決了問題,得出了結論。

師:課文讀得很仔細,分析得很有條理,請大家讀讀課文,看看是不是這樣,並嘗試給每段話劃分層次,看看還有沒有新的發現。

(生默讀課文,劃分層次。)

生:通過剛才的劃分層次,我發現這三段話的寫法是相同的,都是先寫發現問題,再寫研究問題,最後寫解決問題。

師:你不但會發現,而且會概括。

生:我發現最初的疑問只有一個,但是一下子他們的頭腦中會冒出很多的問題,正是因為有一連串的問題,才會有最後的結論,因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師:這一連串的問題,用課文中的一個詞來說就是——

生:追根求源。

生:打破沙鍋問到底。

師:我們來讀讀他們頭腦中冒出的這一連串的問題。

(學生朗讀。)

生:我發現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都要經過反復的研究和實驗,很辛苦。

師:我們來讀讀描寫他們反復研究和實驗的句子。

(學生朗讀。)

生:我還發現,這三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善於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問題,追根求源,才能解決問題,發現真理。

師:是啊,因為「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五、相關鏈接

1.葉永烈(1940—)著名科普作家、傳記文學作家,是《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事《小靈通漫遊未來》,影響較大。還著有《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和蔣介石》《星條旗下的中國人》《胡喬木傳》《馬思聰傳》等傳記。1998年獲香港「中華文學藝術家金龍獎」的「最佳傳記文學家獎」。新版《小靈通漫遊未來》於2002年12月獲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2005年10月獲中國當代優秀傳記文學作家獎。

2.石蕊試紙石蕊是一種枝狀地衣,可提煉出紅紫色的結晶粉末,粉末的主要成分是鹼性碳酸鹽;這種粉末微溶於水,易溶於酒精。將粉末溶於酒精溶液等,形成一種混合物,就是石蕊色素染料;把濾紙浸在染料中,乾燥後便成了石蕊試紙。

石蕊試紙常用來檢定物質的酸鹼性。如果將石蕊試紙放入酸性溶液中,試紙就會轉為紅色;若放入鹼性溶液中,試紙則變成藍色。

閱讀全文

與歷史的創造者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