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毛筆

創造毛筆

發布時間:2021-07-21 02:48:05

1. 毛筆是誰發明

史有秦代蒙恬造筆之傳說。

秦國有一位大將叫蒙恬。一天,蒙恬打獵時看見受傷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的血跡,心中來了靈感。他剪下兔尾巴上的毛,將它插在竹管里,試著用它來寫字。後來,他又發現,把這樣的毛筆放到鹼性的石灰水中浸泡,去掉兔毛上的油脂,兔毛就會變得更加柔順,寫起字來非常流暢。相傳,這就是毛筆的來歷。

毛筆起源於公元前1600-1066左右。關於毛筆的起源,在歷史上的不同的說,在歷史上記載最多的是蒙恬製做毛筆的故事,但近代的學者認為,早在蒙恬之前就有毛筆存在了。

最初的毛筆是用來塗描甲骨文的筆畫的,而真正用毛筆寫字,可能開始於簡牘和錦帛上文字的書寫。

(1)創造毛筆擴展閱讀:

毛筆的發展:

根據出土的文物和有關的歷史記載,在新石器時代,彩陶上的一些花紋用肉眼就能看出用毛筆畫花紋的筆鋒 ,這就說明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毛筆。

在商代的一些甲骨文上,有的殘留著已寫的但沒刻的文字,這些文字筆畫圓潤,也就是說,這些文字是用毛筆寫出來的。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存在形象一手握筆的樣子的字,這就是後來的"聿"字,即"筆"字的前身。

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是戰國時代的毛筆,一隻是在湖南省長沙市的左家公山的戰國楚墓中發現的,一隻是在河南省信陽長台山戰國的楚墓中發現的。當時的毛筆製做方法是:將筆桿的一頭分成幾片,筆的毛夾在它的中間,然後用細線纏住,再在筆桿的外面塗上一層漆。

秦代的毛筆與戰國時代的毛筆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其主要區別在於,秦代的毛筆是將筆桿的一頭挖空,然後將筆毛放在挖空的筆腔中,再用膠粘牢。1957年在湖北省的一座秦墓中出土了三支竹桿毛筆。

漢代的毛筆與秦代的毛筆相比,有的基本相似,有的又有了較大的改進,筆桿主要由竹做成,筆直均勻,筆桿的另一頭削成尖狀,有的筆桿上刻上了名字,據說毛筆的一頭削成尖狀是為了便於將毛筆插在頭發或頭冠上,如1972年在甘肅省的兩座漢墓中就出土了兩支這樣的毛筆。

這時的毛筆的筆毛已不再局限於兔毛,而且還使用鹿毛、羊毛和狼毛。與此同時,毛筆的製做還開始採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硬度的筆毛,這樣使製做出來的毛筆既實現了剛柔相濟,又達到了便用寫字的目的。我們前面提到的蒙恬,他造出的毛筆就是這一類。

晉代以後,毛筆的筆桿不再是尖形狀,並且筆桿也短了許多。

唐代是我國制筆技術達到最高的時代,同時也是我國書法藝術的鼎盛時期。這時的毛筆以安徽省宣城的"宣筆"最有名,其中的"鼠須筆"和"雞距筆"等都以筆毛的堅挺而稱為上品,就當時制筆技術而言,已能達到多品種、多性能、適應不同風格書法的要求了。

宋代以後,制筆工藝更為精良筆的產地也遍及江南一帶,這時以浙江省湖州所產的"湖筆"最有名。一直到明、清時,這里也是全國制筆的中心。

參考資料:網路-毛筆

2. 毛筆是誰發明的

如今用的毛筆,毛筆是漢族在生產實踐中發明的。相傳是秦朝監督修版築萬里長城的將軍蒙權恬首創。但是毛筆的發明權不能全歸功於蒙恬一人。

拓展資料:

毛筆(Chinese brush,writing brush),是一種源於中國的傳統書寫工具。有玉管、翠管等雅稱,被列為中國的文房四寶之一。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勤勞智慧的漢民族又不斷地總結經驗,存其精華,棄其糟粕,勇於探索,敢於創新,幾千年來,它為創造漢族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促進漢民族與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毛筆初用兔毛,後亦用羊、鼬、狼、雞、鼠等動物毛,筆管以竹或其它質料製成。頭圓而尖,用於傳統的書寫和圖畫。毛筆是漢民族對世界藝術寶庫提供的一件珍寶,有著悠久的歷史。

參考:網路-毛筆

3. 蒙恬沒有發明毛筆,毛筆到底是誰發明的

一直以來,大家都以為是蒙恬。最近的考古學家發現,在新出土的文物當中,揭示了毛筆是誰發明的這個謎題,蒙恬並不是發明毛筆的首選。那麼到底毛筆是誰發明的?

這是至今為止發現時代較早也最完整的一支毛筆,比蒙恬用毛筆時間要早。

毛筆的發明時間又要大大的上推了。究竟毛筆是誰發明的,目前還是個謎。每一個時期的人的視野都是有限的,當時那麼記,把功勞都記在蒙恬的名下,也無可厚非,因為蒙恬雖然沒有原原本本地創造出一支毛筆來,他畢竟是毛筆的改良家。

4. 毛筆怎麼做成的

一支好的毛筆是需要幾十道工序的。從製作材料來看,筆桿有玉石的,塑料的,金屬的,用的最多的還是竹子,也有其它材料的。
筆頭所用的毛主要有羊毛,野兔毛,黃鼠狼毛(通常所說的狼毫),石獾毛,樓上有人說雞毛毛筆,的確有,需要對雞毛稍微處理一下,我就有一支,一般全一點的書畫用品店都有。
還有其它的一些毛,比如我們所說的兼毫筆中主要是羊毛,裡面加了豬鬃來提高筆的彈性。
毛筆(Chinese brush,writing brush),是一種源於中國的傳統書寫工具,也逐漸成為傳統繪畫工具。毛筆是漢族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發明的。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勤勞智慧的漢民族又不斷地總結經驗,存其精華,棄其糟粕,勇於探索,敢於創新。幾千年以來,它為創造漢族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促進漢民族與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毛筆是漢民族對世界藝術寶庫提供的一件珍寶。

5. 誰創造了毛筆

如今用的毛筆,相傳是秦朝監督修築萬里長城的將軍蒙恬首創。但是毛筆的發明權不能全歸功於蒙恬一人。
1954年,從湖南長沙左家公山一座史前古墓里發掘出來了整套的書寫工具。這證明,在蒙恬之前就已經有所謂毛筆了。
殷墟研究表明,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中國人主要用毛筆寫字。

毛筆,是一種源於中國的傳統書寫工具,也逐漸成為傳統繪畫工具。毛筆是古代中國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發明的。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又不斷地總結經驗,存其精華,棄其糟粕,勇於探索,敢於創新。幾千年以來,它為創造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促進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毛筆是中華民族對世界藝術寶庫提供的一件珍寶。

6. 世界誰發明了毛筆字

發明毛筆的人,創造了毛筆字。
毛筆的起源:史記中曾記載:「秦始皇命太子扶蘇與蒙恬築長城以御北方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筆」,文房四譜上也記載:「昔日蒙恬造筆,以拓木為管,鹿毛為柱,兔毛為被,此乃謂蒼毫也」,博物志雲:「秦之蒙恬將軍取狐狸毛為柱,兔毫為被以書」,因此,我們通常稱蒙恬將軍為毛筆的史祖。毛筆的發明過程,最早可朔自新石器時代末期的仰韶文化期,雖然沒有足夠的文字記載可資證明,但由已出土的仰韶彩陶上的花文研究,可能是由類似毛筆的工具所繪制而成,及至商朝甲骨文的研究,可明顯的看出刀刻的甲骨文邊緣,是先用毛筆書寫其上再刻成的,可見此一時期已有毛筆的存在。周朝的青銅器上所鑄的文字,依其字形判斷,已明顯可知系由柔軟的筆尖所書寫筆觸的痕跡,由書寫的形狀與筆意,知道書寫的工具—也就是毛筆,1954年在湖南長沙郊外的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時代楚墓文物中,已有多種古毛筆及其相關之書寫文物,這是首度使我們對漢朝以前的毛筆形象的想像,真像大白,該批文物中的毛筆稱之為「長沙筆」是由高級的兔毫所製成毛長2.42公分,筆管長達16.6公分,筆管是由細竹製成,製法是將兔毛夾插於管端,以細絲綁緊後用漆固定,此一製作在技術上已是相當高超。

7. 世界上為什麼有毛筆毛筆被誰發明出來的

是蒙括。

毛筆究竟是誰發明的呢?
古時候,秦國有個大將軍叫蒙恬,他帶領兵馬與另外一個國家楚國打仗,這場戰爭打得非常激烈,為了讓秦國的國王及時能了解到打仗的情況,蒙恬將軍不得不定期寫戰況報告,派軍士騎上快馬送秦王的手上。
那時候,人們用竹簽蘸著墨水將字寫在絲做的絹布上,這種「筆」稱作「聿」。蒙恬每次用聿寫文章,寫戰況中報告的時候,總是是覺得不順手,「聿」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寫不了幾個字就得停下來再蘸上墨水,但墨水蘸多了,會直往下滴墨水,把貴重的絹弄臟了。這樣一來,令他十分煩惱。於是,他想怎樣才能使「聿」變得方便好用呢?
在不打仗的時候,蒙恬喜歡到野外打獵去。有一次他打了幾只野兔子,拎在手裡沉甸甸的,其中一隻兔子的尾巴拖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彎彎扭扭的痕跡。蒙恬見了,心中突然一動:如果用兔子尾巴來代替聿蘸墨寫字,不是更好的方法嗎?
回到軍營後,他剪下了一條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吸不上墨水,在絹上寫出來的字斷斷續續的,不像個樣子,好端端的一塊絹也浪費掉了。蒙恬生氣地把「兔毛聿」 扔進了門前的一個山石坑裡,把它置之度外,不理它啦!

過了幾天,蒙恬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材料。有一天,他走出了營房,想透透新鮮的空氣。在無意之中,他發現了山石坑裡那枝被自己扔掉的「兔毛聿」,蒙恬將它撿了起來,用手指捏了捏兔毛,覺得兔毛濕漉漉的,顏色也變白了。他馬上跑回營房,將它蘸上墨汁,這時兔尾變得非常的「聽話」,吸足了墨汁,寫起字來,非常流暢,字體也變得圓潤飽滿了。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原來山石坑的水含有石灰,經過鹼性水的浸泡,兔毛變得柔順起來了。
從此以後,人們就開始用這種方法製造毛筆了。
同學們,現在你知道的毛筆的到來的吧!這位武將以他的聰明才智給人們用上的一種很好的學習工具——毛筆。
那我們現在明白了「多點注意身邊的事物,讓我們多點發現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一般毛筆是用竹或木做筆桿,用動物毛或植物纖維做筆頭,精心製作而成。因此,不同種類的動物毛做成的筆又有不同的名稱。如羊毫、狼毫、紫毫(兔毫)、雞毫、鬃毛、鼠須等。
毛筆的種類,如果按其性能來區分,則大致可分為三類,即「柔毫」、「硬毫」、「兼毫」。
柔毫:是選取彈性較弱、硬度較小而顯得柔軟的動物毛為原料製作的。如用羊毛製作而成的「羊毫」,用雞毛製作而成的「雞毫」。其中最為常見的是羊毫。它的特點是毫端柔軟,容易攝墨,筆毫便於展開。柔毫中,最大的叫「楂筆」(又稱抓筆),其次為「斗筆」、「提筆」、「聯筆」及「屏筆」,再次為一般常用的各類楷書字筆。
硬毫:是用一種彈性較強、硬度較大的動物毛如山兔毛或黃鼠狼毛、山馬毛等製作而成的。因其毛之不同而名稱有異,紫色兔毛製成的稱為「紫毫」,黃鼠狼尾毛製成的稱「狼毫」,鼠須製成的稱「鼠毫」等。硬毫的特點是銳利堅挺,富於彈性,筆畫鋒芒易為顯露。唐代詩人白居易曾特作《紫毫筆》詩:「紫毫筆,尖如錐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飲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為筆,千萬毛中擇一毫。」 兼毫:是用兩種或兩種以上彈性不同的動物毛,按一定比例配製而成的。它是一種介乎柔毫和硬毫之間的中性筆,其特點是軟硬適中,剛柔相濟。如,以三成兔毫和七成羊毫配製而成的「三紫七羊毫」,其它如「九紫一羊」、「七紫三羊」、「五紫五羊」、「二紫八羊」等,還有「狼羊毫」、「紫狼毫」、「雞狼毫」各種兼毫,偏硬或偏柔,各因其材,各成其筆,而書寫者各有所好,各得其宜。

此外,用動物毛製做成的筆,還有鹿毫、麝毫、虎毫、以及鴨毛、鵝毛等,這些筆由於選料極精,造價較貴。其中有些筆管系用象牙、青玉、犀角、紫檀、琉璃等珍貴材料製成、配以非常考究的裝璜和精美的字畫雕繪,這些稀有之屬,已不切合實用,而只能作為工藝品以供陳列欣賞了。諸毫中,按其筆型大小和用途來區分,則大致可分為大毫筆、中毫筆、小毫筆(或稱大楷筆、中楷筆、小楷筆)。寫小字用筆如小楷狼毫、小楷羊毫、七紫三羊、五紫五羊、小白雲等;寫中字用筆如中楷狼毫、中楷羊毫、中白雲等;寫大字用筆如大楷羊毫、紫狼毫大楷、大白雲等。寫大草、狂草則用雞毫;寫屏條則用長毫屏筆;題寫匾額則用豬鬃做成的提筆;書寫特大號字的稱為「斗筆」。如果按筆的毫鋒長短,則一般分為「長鋒」、「中鋒」、「短鋒」。
在書寫工具日益變換的今天,鋼筆、自動鉛筆、彩色筆、圓珠筆……方便、實用的各種各樣的筆已悄然走進千家萬戶。但是在這些筆發明之前,我們的祖先用什麼來做書寫工具呢?大家肯定都會說,是「毛筆」。 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對毛筆有著特殊的,可以說毛筆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現在就請聽我給你們介紹一個這個「好朋友」 咱們先來談談毛筆的種類。 以毛筆筆鋒的原料來講,大抵可分為三類:兔毫、豹毫、鼠須製成的硬毫,其特點是毛粗性強,用其作書,筆鋒峻利勁峭,氣勢雄渾,

猶如崎嶇險峻的名山大川。羊毫、雞毫、胎毫製成的軟毫,其特點是毛細性柔,用其作書,筆鋒圓轉如意,猶如涓涓流淌的細流。以硬、軟毫相兼的,稱為兼毫,其特點為調配合理,用其作書,軟硬相兼,剛柔相濟。再以筆的用途來分:寫「榜書」、「匾額」用最大的筆,叫「植筆」,也可稱「斗筆」或「提筆」;寫「對聯」、「條屏」,用次大的筆,叫「聯筆」或「屏筆」。每品類又分一、二、三號,我們通常則稱「大、中、小楷」。若再以制筆派別、名稱來分,算來足有上萬種,如我們常見的湖筆、宣筆、白雲、落紙雲煙、玉蘭蕊等等,真可謂數不勝數。
接下來咱們再談毛筆的構造,可用四個字來概括:合理。一支普通毛筆的「身高」約有6寸,這種構造正是為了適合楷書、行書、草書等不同書體的書寫需要。
唐代著名大書法家虞世南曾形象地說:「筆長不過6寸,捉管不過3寸,真一,行二,草三。」
在毛筆中,最長的部分是它的身軀——筆桿。所謂筆桿,是指毛筆用手拿執的部分,長度約占毛筆總長度的60%。製作種類豐富多彩;有金管、銀管、斑管、象牙管、玻璃管、棕竹管、紫植管……今天以水竹製成的筆桿為主。另有些用名貴材料製成,不僅實用,而且成為具有觀賞和收藏價值的藝術珍品。

8. 毛筆的發明者是誰

自漢代以復來的一千多年制內,我國民間長期廣泛流傳「蒙恬造筆」之說,認為毛筆是蒙恬首先發明創造的。但現代考古學家在湖南長沙南門外左公山發掘的戰國中朝楚墓中,發現有一支毛筆,筆通長21厘米,它比蒙恬早幾百年,此後,考古學家又在內蒙古額濟納旗穆爾伯爾今,發現二千多年前的毛筆一支,這是我國已發現的第二支古筆。筆的產生不是某一個人的發明,它是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文化發展過程中逐步創造的。
我國古筆最早一般多用兔箭毛製成,故稱為「兔筆」。後來多用羊毛製成,故稱為「羊毫筆」。筆的發明和使用,是古代文明昌盛的重要標志之一。後來它逐漸傳往朝鮮、日本、越南、泰國、緬甸等,大大促進了亞洲很多國家文化的發展。

9. 第一個發明毛筆的人是誰

提到毛筆,人們往往會想起「蒙恬造筆」的故事,認為秦代名將蒙恬是毛筆的發明者。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太平御覽》引《博物志》日:「蒙恬造筆。」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說。「自蒙恬始造,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唐代韓愈《毛穎傳》以筆擬人其中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穎,秦始皇寵之,封毛穎為「管城子」。後世又以「毛穎」、「管城子」為筆的代稱。此事也與蒙恬有關。 有人對「蒙恬造筆」的說法提出質疑。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秦謂之筆,「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先秦書籍中沒有「筆」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現了,而秦始皇只是統一了筆的叫法,可見筆是早於秦代就存在了。清代大學者趙翼在《陔余叢考》中的「造筆不始蒙恬」條中寫道:「筆不始於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於前人,遂獨擅其名耳。」看來,這一評述還是有所根據的。 解放後的出土文物更證明了這一點。一九五四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長沙市友家公山的一座戰國墓群中,發掘出一支長約21厘米,直徑為0.4厘米的毛筆實物。該筆與現在使用的毛筆權相似,筆頭用優質的免箭毛製成,毛長2.5厘米,筆桿亦系竹管,所不同的是筆頭不是插在竹桿套內,而是用劈開的竹桿端部將筆頭夾在其中,外纏絲線,再塗上漆。這支埋入地下兩千多年的戰國毛筆,被認為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它稱為「戰國筆」。又由於長沙古屬楚國,這支世界上最古老的毛筆,還被稱為「楚筆」。 是否「戰國筆」就是最早的毛筆呢?也是個問號。有人估計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炎帝、黃帝時期就出現了毛筆。張華《博物志》也有「舜造筆」的記載。另外在出土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許多彩繪陶器上,表面所繪的動物圖案及幾何紋飾;明顯地呈現出用毛筆畫寫出來的痕跡。商代的甲骨文上,也出現了毛筆的痕跡。據《田骨學商史編》記載,從殷墟出土的三塊牛胛骨板上,有幾個用毛筆寫成的文字,以及一些龜甲片上,還可以看到一些未刻的文字,這些文字尚留有施朱塗墨的痕跡。而且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又具有相當多的「聿」字,由此可以這樣斷定,早在商代以前,我國就已有了用毛筆書字這個事實,現在文學界也大多持這個觀點。 相傳蒙恬曾在善璉村取羊毫制筆,在當地被人們奉為筆祖。又據說蒙恬的夫人卜香蓮是善璉西堡人,也精通制筆技藝,被供為「筆娘娘」。蒙恬與夫人將制筆技藝傳授給村民,當地筆工為了紀念他們,在村西建有蒙公祠,繞村而過的小河易名為蒙溪,蒙溪又成了善璉的別稱。相傳農歷3月16日與9月16日是蒙恬和卜香蓮的生日,村民們就要舉行盛大敬神廟會,以紀念他們的筆祖。元代,湖筆取代了宣筆的地位,湖州成了全國的制筆中心,並出現了馮應科、張進中、吳升、姚愷、陸震、楊鼎、沈秀榮、潘又新等制筆名師。明末清初,善璉湖筆逐漸外傳,善璉人在各地開設了一批著名的筆店,如北京的古月軒、賀連清,上海的周虎臣、楊振華、李鼎和,蘇州的貝松泉、陸益堂等。 制筆用的毛也是千奇百怪的,什麼兔毛、山兔毛、獺毛、豬毛、鹿毛、馬鬃毛、羊毛、狼毛、雞毛、鼠毛等,甚至連人的胡須也可制筆。據《嶺表錄異》里記述:嶺南無免,某郡守把一塊免皮給筆匠做筆。筆匠吃醉酒,將兔皮弄丟了,他怕受罰,就割下自己的鬍子來做筆。誰知做出來的筆非常好使,太守命令他再做一支。筆匠無奈,只好道出實情,太守便下令家家戶戶的老人把鬍子割下來作捐稅。另外還有用嬰兒的胎發來制筆的:「內惟胎發外秋毫,綠玉新栽管束牢。」這是唐朝一位待人贊美胎發筆的詩句

10. 毛筆誰發明了

毛筆不是某一個人發明的,而是古代中國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發明的。

毛筆是古代中國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發明的。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又不斷地總結經驗,存其精華,棄其糟粕,勇於探索,敢於創新。

幾千年以來,它為創造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促進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毛筆的製作工藝:

各類毛筆的製作都須經過選料、除脂、配料、梳洗、頓押、卷頭、揀齊、扎頭、裝頭、干修、粘鋒、刻字、掛繩等工序。概括起來則俗稱「水盆」和「幹活」兩大工序。水盆工序是決定毛筆用途和質量的關鍵,筆頭要求達到尖、齊、圓、健。

尖系指筆鋒要尖如錐狀,利於鉤捺;齊指筆鋒毛鋪開後,鋒毛平齊,利於吐墨均勻;圓指筆頭圓柱體圓潤飽滿,覆蓋毛均勻,書寫流利而不開叉;健指筆鋒在書寫繪畫時有彈性,能顯現筆力。

毛筆的裝潢是幹活中的後期工序。包括筆桿刻字、刻畫、浮雕、漆畫、鑲嵌、掐絲、加筆頭碗、尾頭、掛繩等,體現毛筆的富麗典雅,有些附件還起到加固筆桿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創造毛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