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移植發明法的主要用途是什麼
移植發明法也可稱轉移發明法、或嫁接發明。就是把已知的原理或熟悉的部件,運用到新的發明上來,這種技術上的移植,是發明創造的一條重要途徑,而且往往是一條捷徑。
比如說汽車是現有的,太陽能電池是現有的,那麼把太陽能電池運用到汽車上即成為太陽能汽車。這即是成功的事例。四川的白新城同學就是根據吸塵器的原理,加上黑板擦,發明出既擦黑板又吸走粉筆灰的《迷你袖珍吸塵器》,它還可以用在生活的許多地方。
2. 大樹移栽保活原理(實例)
一、 大樹移栽的基本原理大樹移植的基本原理:包括近似生境原理和樹勢平衡原理。1、近似生境原理:移植後的生境優於原生生境,移植成功率較高。樹木的生態環境是一個比較綜合的整體,主要指光、氣、熱等小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如果把生長在高山上的大樹移入平地,把生長在酸性土壤中的大樹移入鹼性土壤,其生態差異太大,移植成功率會比較低。因此,定植地生境最好與原植地類似。2、樹勢平衡原理:樹勢平衡是指喬木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須保持平衡。移植大樹時,如對根系造成傷害,就必須根據其根系分布的情況,對地上部分進行修剪,使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長情況基本保持平衡。因為,供給根發育的營養物質來自於地上部分,對枝葉修剪過多不但會影響樹木的景觀,也會影響根系的生長發育。同時,若地上部分枝葉過多,則植物蒸騰量就遠大於地下根部吸收量,就會造成大樹脫水死亡。因此,保持樹勢的平衡在園林工程大樹移栽中是非常重要的。
二、精心策劃,制定完整配套的移栽方案大樹移栽一般是指胸徑20cm以上的落葉喬木和胸徑15cm以上的常綠喬木。因移栽樹種、樹齡、季節、氣候、光照、距離、地點等不同而移栽難易不同,必須制定完整配套的移栽方案。1、樹種及規格選擇根據園林綠化施工的要求,堅持適地適樹原則,確定好樹種、品種規格。規格包括胸徑、樹高、冠幅、樹形、樹相、樹勢等。樹種不同移栽難易不同。一般易於成活的樹種有銀杏、柳、楊、梧桐、臭椿、槐、李、榆、梅、桃、海棠、雪松、合歡、榕樹、楓樹、羅漢松、五針松、木槿、梓樹、忍冬等;較難成活的樹種有柏類、油松、華山松、金錢松、雲杉、冷杉、紫杉、泡桐、落葉松、核桃、白樺等。一般選用鄉土樹種,經過移栽和人工培育比異地樹種、野生樹種容易成活,樹齡越大成活越難。根據確定好的樹種、品種和規格,通過多渠道聯系和實地考察及成本分析確定好樹種的來源,並落實到具體樹木。同時作好移栽前各項准備工作,如:大樹處理、辦理准運證和檢疫證等。2、施工區域的樹種規劃及定植穴根據綠化工程要求做出詳細的樹種規劃圖確定好定植點,並根據移栽大樹的規格挖好定植穴,准備好栽植時必須的設備、工具及材料,如吊車、鐵鍬、支撐柱、水源及澆水設備、地膜等。3、運輸線路勘測及設備准備根據運輸要求,提早考察運輸線路,如路面寬度、質量、橫空線路、橋梁及負荷、人流量等做好應對計劃,准備好運輸相關的設備如:汽車、吊車、綁縛及包裝材料等。4、大樹移栽技術及相關人員培訓根據大樹移栽要求,制定好移栽技術規程並進行人員培訓,明確分工和責任,協調聯動,確保移栽工作準確有序地進行。
三、大樹科學移栽技術
1、大樹移栽的時期北方最佳移栽時期是早春,大樹帶土球移栽及較易成活的落葉喬木裸根栽,加重修剪,均可成活。需帶大土球移栽較難成活的大樹可在冬季土壤封凍時帶凍土移栽,但要避開嚴寒期並做好土面保護和防風防寒。春季以後尤其是盛夏季節,由於樹木蒸騰量大,移栽大樹不易成活,如果移栽必須加大土球,加強修剪、遮蔭、保濕並配合施用園林綠化系列產品也可成活,但費用加大。雨季可帶土移栽一些針葉樹種,由於空氣濕度大也可成活。落葉後至土壤封凍前的深秋,樹體地上部處於休眠狀態,也可進行大樹移栽。南方地區尤其是冬季氣溫較高的地區,一年四季均可移栽,落葉樹還可裸根移栽。
2、大樹處理移栽大樹必須做好樹體的處理,刨樹前1-2天噴施一遍蒸騰抑制劑——抗蒸,以減少刨樹和運輸途中水分的蒸發。對落葉喬木應對樹冠根據樹形的要求進行重修剪,一般剪掉全部枝葉的1/3—1/2;樹冠越大,傷根越多,移栽季節越不適宜,越應加重修剪,盡量減少樹冠的蒸騰面積。對生長快、樹冠恢復容易的槐、楓、榆、柳等可進行去冠重剪(去冠重剪者免噴蒸騰抑制劑)。修剪後枝、干傷口及時塗抹花木愈傷劑——愈傷膏,以減少水分蒸發、抵禦病菌侵入。需帶土球移栽的不用進行根部修剪,裸根移栽的應盡量多保留根系,並對根系進行整理,剪掉斷根、枯根、爛根,短截無細根的主根,並加大樹冠的修剪量。對常綠喬木樹冠應盡量保持完整,只對一些枯死枝、過密枝和樹幹上的裙枝進行適當處理,根部大多帶土球移栽不用修剪。為了保證大樹成活,促進樹木的須根生長,常採用多次移栽法、預先斷根法、根部環剝法,提早對根部進行處理。起樹前還應把樹干周圍2—3m以內的碎石、瓦礫、灌木叢等清除干凈,對大樹要用三根支柱進行支撐以防倒伏引起工傷事故及損壞樹木。成批移栽大樹時,還要對樹木進行編號和定向,在樹干標定南北方向,使其移栽後仍能保持原方位,以滿足對避蔭及陽光的需求。
3、大樹挖掘和包裝國內目前普遍採用人工挖掘軟材包裝移栽法,適用於挖掘圓形土球,樹木胸徑為10-15cm或稍大的常綠喬木,用蒲包、草片或塑編材料加草繩包裝。也可採用木箱包裝移栽法,適用於挖掘方形土台,樹木的胸徑為15-25 cm的常綠喬木。北方寒冷地區可用凍土移栽法。落葉喬木一般採用休眠期樹冠重剪,盡量保留較大較多根系的裸根移栽法,挖掘包裝相對容易。大樹移栽時,必須盡量加大土球,一般按樹木胸徑的6—8倍挖掘土球或方形土台進行包裝,以盡量多保留根系。
4、大樹的吊運大樹吊運是大樹移植中的重要環節之一,直接關繫到樹的成活、施工質量及樹形的美觀等。一般採用起重機吊裝或滑車吊裝,汽車運輸的辦法完成。樹木裝進汽車時,要使樹冠向著汽車尾部,根部土塊靠近司機室。樹干包上柔軟材料放在木架上,用軟繩扎緊,樹冠也要用軟繩適當纏攏,土塊下墊木板,然後用木板將土塊夾住或用繩子將土塊縛緊在車廂兩側。一般一輛汽車只吊運1株樹,若需裝多株時要盡量減少互相影響。無論是裝、運、卸時都要保證不損傷樹乾和樹冠以及根部土塊。非適宜季節吊運時還應注意遮蔭、補水保濕,減少樹體水分蒸發。
5、大樹定植大樹運到後必須盡快定植。首先按照施工設計要求,按樹種分別將大樹輕輕斜吊於定植穴內,撤除纏扎樹冠的繩子,配合吊車,將樹冠立起扶正,仔細審視樹形和環境,移動和調整樹冠方位,將最美的一面向空間最寬最深的一方,要盡量符合原來的朝向,並保證定植深度適宜,然後撤除土球外包紮的繩包或箱板(草片等易爛軟包裝可不撤除,以防土球散開),在根系或土球表面噴施快活林生根液,待葯液吸收完畢後及時回土,可根據土壤性質及時補水。
四、大樹移栽後的養護大樹移栽後的精心養護,是確保移栽成活和樹木健壯生長的重要環節之一,決不可忽視。
1、支撐樹干大樹移栽後必須進行樹體固定,以防風吹樹冠歪斜,同時固定根系利於根系生長。一般採用三柱支架固定法,將樹牢固支撐,確保大樹穩固。一般一年之後大樹根系恢復好方可撤除。
2、包裹樹干為了保持樹干濕度,減少樹皮水分蒸發,可用浸濕的草繩從樹干基部密密纏繞至主幹頂部,再將調制的粘土泥漿糊滿草繩,以後還可經常向樹干噴水保濕。盛夏也可在樹干周圍搭蔭棚或掛草簾。北方冬季用草繩或塑料條纏繞樹干還可以防風防凍。
3、澆灌快活林大樹移栽後結合澆水立即灌一次快活林,保證樹根與土壤緊密結合,補充氮、磷、鉀、微量元素等速效養分,刺激大樹快速生根。然後根據墒情,間隔10-15天連續灌3次快活林,灌水後及時用細土封樹盤或覆蓋地膜保墒,防止表土開裂透風。以後根據土壤墒情變化注意澆水,快活林隨澆水施入。澆灌要掌握 「不幹不澆,澆則澆透」的原則,在夏季還要多對地面和樹冠噴水,增加環境濕度,降低蒸騰。
4、樹干注射激活液——快活林(注射型)為了給樹干快速補充水分和養分,提高樹乾和莖葉活力,促進成活,大樹移栽後要及時向樹干注射快活林(激活液),注射方法為:用木工鑽頭在樹干1.2-1.5米位置斜向下鑽深度為5厘米的孔,角度為45度;將橡皮套管插入孔中,再將容器尖嘴插入管中2-3厘米,以液體不漏出樹體外為標准;擠壓瓶體,排出孔內空氣,必要時可在容器底面打一個針眼孔。胸莖20厘米以上喬木可同時使用2-6瓶樹干注入液,可在主幹和一節分枝上使用。
5、噴施蒸騰抑制劑大樹移栽後一個月內,要向樹干噴施一次蒸騰抑制劑。大樹移栽滿月後至成活前,在盛夏季節每月也要噴施一次蒸騰抑制劑。
6、根系和樹體保護北方的樹木特別是帶凍土移栽的樹木,移栽後需要泥炭土、腐殖土或樹葉、秸桿以及地膜等對定植穴樹盤進行土面保溫,早春土壤開始解凍時,再及時把保濕材料撤除,以利於土壤解凍,提高地溫促進根系生長。此外,大樹移栽後,兩年內應配備工人進行修剪、抹芽、澆水、排水、設風障、包裹樹干、防寒、防病蟲、施肥等一系列養護管理,在確認大樹成活後,才能進行正常管理。在大樹養護期間,若有病蟲危害可噴施花樂、真得勁、新姿、菌無菌、快克蟎等殺蟲殺菌劑。採取以上綜合措施,一年四季無論何時施工,基本可保證移栽大樹100%成活。
3. 發明創造的十大基本原理有哪些
(1)綜合原理。綜合原理是指將研究對象的各個要素進行相應的分離和取捨,使回綜合後的整體具有新特答征的原理。
(2)還原原理。還原原理是指研究已有事物的創造起點,並深入追溯到它的創造原點,再從創造的原點出發尋找各種門路,用新思想、新技術重新創造該事物,從原點去解決問題的原理。
(3)移植原理。移植原理是指把一個研究對象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等運用於其他研究對象之中的原理。
(4)分離原理。分離原理是指把某一對象進行科學分解和離散的原理。
(5)強化原理。強化原理是指利用對某事物進行精練、壓縮或聚焦進行創造發明活動的原理。
(6)換元原理。換元原理是指通過尋找替代物,或通過對代替事物的研究來解決被代替事物存在問題的原理。
(7)迂迴原理。迂迴原理是指通過解決相關的問題來解決特定問題的原理。
(8)組合原理。組合原理是指事物的整體或部分疊加的原理。
(9)逆反原理。逆反原理是指當遇到不能解決的難題時,往往從其相反的途徑卻能順利解決的原理。
(10)群體原理。群體原理是指在發明創造過程中,充分發揮群體智慧和力量的原理。
4. 原理移植名詞解釋
原理移植法是指把某一領域的技術方法有意識地移植到另一領域而形成創造麯方法專。屬
超導技術具有能提高強磁場、大電流、無熱耗的獨特功能,可以移植到許多領域:移植到計算機領域可以研製成無功耗的超導計算機,移植到交通領域可研製磁懸浮列車,移植到航海領域可製成超導輪船,移植到醫療領域可製成核磁共振掃描儀等。[1]
5. 栽植成活原理
把苗木及時栽入濕潤的土壤,在適宜的條件下經過一段時間,苗木將依靠根系的再生能力長出新根,或者原來殘留的須根恢復吸水能力,新的水分平衡被建立,苗木就成活了。苗木成活的過程就是打破舊的水分平衡,建立新的水分平衡的過程,也即是如何使新栽的樹木與環境迅速建立密切聯系,及時恢復樹體在較低水平上以水分代謝為主的生理平衡是栽植成活的關鍵。凡是妨礙新的水分平衡建立的因素都會影響樹木生根和蒸騰的一切內外因素都影響苗木成活,例如起苗時根系損傷太大,在起苗、運輸和栽植的過程中苗根失水太多,栽植季節不適宜,氣溫高、乾旱等,苗木根系本身的再生能力、苗木質量、年齡等也與成活率密切相關。因此,要提高苗木栽植的成活率,除做好苗木選擇外,主要是要掌握好起苗、運輸、種植、栽後管理四個環節的技術措施。此外,也不可忽視人的責任心,嚴肅認真的態度和高度的責任心可以彌補許多不利因素而大大提高栽植的成活率。
栽植時可以使用生根劑,如「速生根」2克兌水40公斤對葉部進行均勻噴霧,促進次生根大量在斷根處長出。
應分不同的品種修剪枝葉、摘葉、摘心、剝芽、摘花疏果,刈傷、環剝。若截乾的大樹,通常在主幹2~3m處選擇3~5個主枝,在距主幹55~60cm處鋸斷,並立即用塑料薄膜紮好鋸口,以減少水分蒸發和雨水侵染傷口,其餘的側枝、小枝一律在齊萌芽處鋸掉。
一般選擇在樹液流動緩慢時期,這時可減輕樹體水分蒸發,有利提高成活率。最佳移栽時期是早春和落葉後至土壤封凍前的深秋,樹體地上部處於休眠狀態,帶土球移栽,加重修剪,有利於提高成活率;若需盛夏移栽,由於樹木蒸騰量大,移栽大樹不易成活,如果移栽必須加大土球,加強修剪、遮蔭、保濕也可成活,但費用加大。
大樹移栽時,應盡量加大土球,一般按樹木胸徑的8—10倍挖掘土球進行包裝,以盡量多保留根系。在挖掘過程中要有選擇的保留一部分樹根際原土,以利於樹木萌根。具體操作:以樹干胸徑的8—10倍來確定土球直徑,以樹兜為中心,在四周由外向內開挖,起樹時要做好土球完整性,最後用蒲包材料加草繩包裝。大樹的樹乾和主枝最好也用草繩包干。
6. 器官移植技術的原理是什麼 器官移植技術的發展 (我一竅不通)
主要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和細胞培養技術,以及防排斥技術。
發展史如下:
器官移植是活性移植,要取得成功,技術上有3個難關需要突破。 一是移植器官一旦植入受者體內,必須立刻接通血管,以恢復輸送養料的血供,使細胞賴以存活,這就要求有一套不同於縫合一般組織的外科技術,而這種完善的血管吻合操作方法,直到1903年才由A.卡雷爾創制出來。 二是切取的離體缺血器官在常溫下短期內(少則幾分鍾,多則不超過1小時)就會死亡,不能用於移植。而要在如此短促的時間內完成移植手術是不可能的。因此,要設法保持器官的活性,這就是器官保存。方法是降溫和持續灌流,因為低溫能減少細胞對養料的需求,從而延長離體器官的存活時間,灌流能供給必需的養料。直到1967年由F.O.貝爾澤、1969年由G.M.科林斯(均為美國人)分別創制出實用的降溫灌洗技術,包括一種特製的灌洗溶液,可以安全地保存供移植用腎的活性達24小時。這樣才贏得器官移植手術所需的足夠時間。 三是醫療上用的器官來自另一個人。但是受者作為生物有著一種天賦的能力和機構(免疫機構),能對進入其體內的外來「非己」組織器官加以識別、控制、摧毀和消滅。這種生理免疫過程在臨床 器官移植
上表現為排斥反應,導致移植器官破壞和移植失敗。移植器官正象人的其他細胞一樣,有二大類主要抗原:ABO血型和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它們決定了同種移植的排斥反應。ABO血型只有4種(O、A、B、AB),尋找ABO血型相同的供受者並不難;但是HLA異常復雜,現已查明有7個位點,即HLA──A、B、C、D、DR、DQ、DP,共148個抗原,其組合可超過200萬種。除非同卵雙生子,事實上不可能找到HLA完全相同的供受者。所以,同種移植後必然發生排斥反應,必須用強有力的免疫抑制措施予以逆轉。到1960年代才陸續發現有臨床實效的免疫抑制葯物:硫唑嘌呤(1961)、潑尼松(1963)、抗淋巴細胞球蛋白(ALG,1966) 、環磷醯胺(1971),這以後才能使移植的器官長期存活。1962年美國J.E.默里(199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第一次進行人體腎移植獲得長期存活,器官移植作為醫療手段,才成為現實。 【第一次器官移植】 1989年12月3日,世界首例肝心腎移植成功。這一天,美國匹茲堡大學的一位器官移植專家,經過21個半小時的努力,成功地為一名患者進行了世界首例心臟、肝臟和腎臟多器官移植手術。 這位名叫辛迪-馬丁的婦女今年26歲,是第二次接受移植手術治療。三年前她曾做過心臟移植手術,但她體內對移入的心臟產生了排斥作用,並患了肝炎和腎功能障礙。馬丁手術後情況正常。
編輯本段器官移植種類
要移植的器官若為成對的器官(如腎),可取自屍體,也可取自自願獻出器官的父母或同胞;而整體移植的單一器官(如心、肝),只能取自屍體。移植於原來解剖部位,叫做原位移植,如原位肝移植,必需先切除原來有病的器官;而移植於其他位置則稱為異位移植或輔助移植,原來的器官可以切除也可以保留。若移植的器官喪失功能,還可以切除,並施行再次、三次甚至多次移植。一次移植兩個器官的手術叫做聯合移植,如心肺聯合移植。同時移植3個以上器官的手術叫多器官移植。移植多個腹部臟器(如肝、胃、胰、十二指腸、上段空腸)時,這些器官僅有一個總的血管蒂,移植時只需吻合動、靜脈主幹,這種手術又名「一串性器官群移植」。現在還不能用動物器官作移植,因為術後發生的排斥反應極為猛烈,目前的葯物不能控制,移植的器官無法長期存活。
編輯本段器官移植應用
進入80年代後,由於外科技術的進步、保存方法的改進、高速交通的發達、移植中心的建立,特別是新的副作用少、效力強大的免疫抑制劑如環孢素 A和單克隆抗體OKT3的應用,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與死亡判斷
的療效大為提高,最新問世的免疫抑制劑為 FK506。現在常用的移植器官有腎、心、肝、胰腺與胰島、甲狀旁腺、心肺、骨髓、角膜等;處於臨床初用或實驗階段的有心肺、肺、小腸、腎上腺、胸腺、睾丸以及肝細胞、胎肝細胞、脾細胞輸注等。在先進國家中,腎移植已成為良性終末期腎病(如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盂腎炎等所致的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首選常規療法,到1990年底全球已施行234559例次(中國5000餘次),存活10年以上者成批出現,許多人恢復工作,結婚、生育一如常人。心、肝移植到1990年共分別施行16136和14168例次(在中國分別為3和58例),1年存活率分別達90%和80%以上,最長存活均已20年,工作、生活均甚滿意。胰腺移植到1990年底已達2836例次(中國8例次),已出現8年以上有功能存活者,適用於治療Ⅰ型糖尿病。一串性器官群移植到1990年已有21例,其中治療上腹部肝、胰等惡性腫瘤伴有腹腔淋巴轉移的15例中,有9例長期存活。中國在帶血管胚胎甲狀旁腺移植、胚胎胰島移植以及帶血管異體脾移植、腎上腺移植等方面積累了較多經驗,成績較好,而國外對這些移植極少報道。 有些部位,如角膜的移植較為特殊。可能由於該部位沒有血管生長,血流中的免疫活性淋巴細胞不能接觸角膜,這兒成為免疫特惠部位。因此,角膜原位移植很少發生排斥反應,效果甚好,成功率達95%以上;即使發生排斥,也僅表現為角膜混濁,應用潑尼松龍有效。角膜移植已成為常規手術,在眼科中廣泛應用。
7. 移植發明法是怎麼樣的
廣東省南雄縣南龍中學初中一年級的杜建國同學發明了「折疊玩具箱」。他是把每個箱子裝一類衣服和折疊式用具的原理移植來的。他想:家裡玩具多,放在一個箱子里,往往為找一件玩具翻箱倒櫃。於是想出了辦法,用三合板做了一個折疊式玩具箱。它和摺扇差不多,每個小盒用鉸鏈連接,既能打開,又能合攏,還挺輕便。他還在每個小盒上貼上標簽,寫上每個盒子里有什麼玩具,找起來方便多了。
這種創造發明技法叫做移植發明法,也稱移植法、滲透法。這種技法是將某個學科領域中已經發現的新原理、新技術、新方法,移植、應用或滲透到其他學科、技術領域中去,為解決其他學科、技術領域中的疑難問題提供啟動或幫助,從而使它得到新進展的一種創造發明方法。
從思維的角度看,移植法可說是一種側向思維方法。它通過相似聯想、相似類比,力求從表面上看來彷彿是毫不相關的兩個事物或現象之間,發現它們的聯系。因而,它與類比發明法(簡稱類比法)、聯想發明法(簡稱聯想法)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很多情況下還與靈感思維有關。
8. 如何舉一反三,移植創新
有這么一個民間傳說,魯班小時候上山砍樹,不小心被茅草拉破了手。魯班仔細觀察茅草,原來草葉口上有許多排列整齊的小齒,於是他想,這些小齒能不能用在砍樹上呢?——木工用的鋸子就如此發明了。
像魯班這樣,把其他事物的特長和功能合理地移植過來,達到創造的目的,這一思維過程便是移植的過程。事物都是普遍聯系的,巧妙地利用這種內在聯系或有關聯系,把現有知識或成果引入新的領域,往往能促使人們以新的眼光,新的角度去發現新的事實,產生新的動力。創造心理學家A·H·魯克強調「運用解決一個問題時獲得的本領去解決另外一個問題的能力極為重要。」
移植,就是通過舉一反三,把在某個領域里取得的經驗移用到其他領域中去,把別人的學問轉化為對自己有用的知識。移植法是類比法的進一步延伸。為了轉移經驗,首先要善於發現不同問題的相似之處,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就能取得意外的成果。
英國外科醫生李斯特,常常痛苦地看到許多動過外科手術的病人不是死於手術,而是死於手術後的化膿潰爛。這是什麼原因呢?有一次,他看到法國化學家巴斯德的一個實驗報告:經過高溫處理的瓶子里的肉湯,只要與外界嚴密隔離,就不會發生腐爛。巴斯德的原意是要證明生命不能自發地產生,但是他的發現卻使李斯特在另一方面受到了啟發。李斯特想,肉湯發生腐爛,肯定是由於外界的腐爛因子進入的緣故;傷口化膿,不也是同樣的道理嗎?於是他把巴斯德的實驗移用到醫療領域里來,發明了外科手術的消毒法,成千上萬病人的生命由此而得到拯救。
美國發明家威斯汀豪斯為了創造一種能夠同時使用於整列火車的制動裝置,一直百思而不得其解。後來在一本專業雜志上偶然看到一則開鑿隧道的報道,得知那裡使用的鑿岩機是由壓縮空氣驅動的。威斯汀豪斯從中得到啟發,利用壓縮空氣的原理發明了氣動剎車裝置。這也是成功運用移植的一例。
三株葯業集團總裁吳炳新善於運用嫁接手段,創造新商機。說起嫁接理論,還是從吳炳新患上癌症時說起。他在患病期間,查閱了有關醫治腫瘤的國內外的大量文獻資料,那時他開始對微生物工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看到抗生素的發明固然給人類帶來了福音,但廣泛使用抗生素易產生二重感染。二重感染導致的死亡對人類已構成巨大威脅。於是自1977年開始國外許多科學家運用生態學理論,用微生物生態制劑來抵禦抗生素帶來的災難。而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一直比較落後。吳炳新決心涉足這一領域,他的原則是:大膽設想,小心求證。
吳炳新在多年的研究中,終於發明了他的嫁接理論。那就是運用微生物、營養學、中醫葯學理論,在應用上以仿生學的工藝進行嫁接,生產出一種特殊的生態制劑。據此理論他又大膽設想,生產出使三個菌種共同生存在一起的液體,這就是後來的三株口服液。
三株口服液誕生以後,吳炳新當即轉入批量生產階段。確實,三株葯業,特別是三株口服液和三株賦新康,以空前的超常速度發展。1994年他們的產值為1.25億元,上交給國家的利稅為2100萬元,1995年產值為23.5億元,上交給國家的利稅為1.96億元。1996年,他們的銷售收入近70億元,上交給國家的利稅為6億元。
據報載:上海動物園缺乏資金,不少珍貴動物的食物都顯得匱乏,有人就移植了美國「椰菜頭娃娃」銷售中的方法提出一種極富想像力卻又有實施可能的構想——「珍貴動物領養證」制度,將傳統的捐獻活動搞得更誘人更有藝術性也更含廣告價值。
這一制度是這樣的,將園中的各種動物拍照、取名、製作出很精美的「榮譽領養證」,然後去招標、拍賣,也可協議出售給單位或個人。比如一頭東北虎,誰能出10000元錢就可以把這頭東北虎的領養證贈給誰,並在證上寫明該領養者的名字。由於領養是一種榮譽,自然會有需求榮譽的「大款」希望能得到這種可以長久保留下來的榮譽。企業也可以藉此機會製造公關效應,如生產熊貓牌領帶的廠家來領養大熊貓,生產天鵝牌電池的廠家來榮譽領養一池天鵝,這種廣告有著非常好的效果,而且這一活動也順應了國際上關心野生動物的輿論潮流,反映了一種符合現代文明的形象。這一「珍貴動物領養證」制度,即能為動物園籌集資金,又擴大了企業的知名度,還樹立了文明形象,真是多方得利。
看,從領養布娃娃移植到領養珍貴動物,效果翻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