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維生素是誰發明的的

維生素是誰發明的的

發布時間:2021-07-21 00:28:08

A. 維生素是如何發明

在一百多年前,腳氣病是一種可怕的頑疾。得了這種病的人全身浮腫,肌肉疼痛,四肢無力,吃不下,睡不著,走路艱難,醫生對腳氣病沒有什麼辦法。

在當時,日本海軍中腳氣病患者很多。1882年,日本軍艦從東京駛向紐西蘭,在272天的航海中,有169人患了腳氣病,25人死亡。為此,日本軍醫高木兼寬著手調查,他發現腳氣病的發生與吃精白米有關。1884年,又有一艘軍艦走這一條航線。高木兼寬改變了船員的食譜,增加了麵粉、牛乳和蔬菜等,結果在287天航行中,只有14名船員患腳氣病,沒有人死亡,由此,高木兼寬找到了一個有效地預防腳氣病的辦法。

但是,高木兼寬並沒有進一步研究腳氣病的產生原因。因此,腳氣病的病因仍是醫學界的一個未解之謎。

幾乎在高木兼寬開始研究腳氣病的同時,荷蘭一位名叫克里斯蒂安·艾克曼的軍醫也加入了研究腳氣病的隊伍。

那時,在「荷屬東印度」(現在的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爆發了腳氣病,每年死於腳氣病的人多達數萬人。為此,荷蘭政府在1886年成立了一個專門研究腳氣病的委員會。28歲的艾克曼自靠奮勇,加入了這個委員會。

委員會經過兩年的調查、研究,似乎取得了較大的成果:確認腳氣病是一種多發性的神經炎;從腳氣病病人血液中分離出一種球菌,確認它是引起多發性神經炎的元兇。委員會絕大多數人員班師回國了。可是,艾克曼總覺得對於腳氣病還沒有徹底弄清楚,比如:它會不會傳染?要如何防治?等等,艾克曼決定獨自留在巴達維亞(現在的雅加達),把這些問題弄個水落石出。

1890年,艾克曼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雞群中突然爆發了一種病,許多小雞精神委頓,步態不穩,嚴重的甚至死去。經病理解剖,艾克曼確認這些雞也得了腳氣病。可是,實驗室換了一個喂雞的雇員後,病雞慢慢地恢復了健康,雞的腳氣病不治而愈了。

「這是什麼原因呢?如果腳氣病是病菌引起的,為什麼並沒有進一步傳染呢?」艾克曼陷入了沉思之中。

為了證實腳氣病是否具有傳染性,艾克曼把從雞胃中取得的食物,喂給正常的雞吃。照理說,如果腳氣病的病原是細菌的話,那麼被喂的雞一定也會得腳氣病,可實驗結果並不是如此。顯然,腳氣病的病原是細菌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那又是什麼原因引起腳氣病的呢?艾克曼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天,他偶然經過實驗室附近的一個軍醫院的病房,聽見幾個「老病號」在那兒閑聊:

「那個實驗室喂雞的雇員好久沒來了。」

「是啊!白花花的精米飯的剩飯倒掉真可惜。」

「喂雞?」艾克曼一下子警覺起來,他連忙上前打聽這件事的始末。「老病號」告訴艾克曼:以前那個雇員每天都要到醫院來揀剩的精米飯。艾克曼想,這也許與腳氣病還有關。他不想放過任何一條與實驗室里的雞有關的線索。

艾克曼找到原來的那個雇員,詢問他原來飼喂雞的食物是什麼。那個雇員以為自己剋扣實驗室里的雞糧,用醫院剩精白飯喂雞的事已暴露,只好低頭承認。

接著,艾克曼又找到新雇員,憨厚的新雇員告訴他:「我都是用實驗室里發的飼料喂雞。」

「莫非雞腳氣病與飼料有關?」艾克曼想起了幾年前日本軍醫高木兼寬關於預防腳氣病的報道。艾克曼決定就這一問題做深入研究:

他跑了許多監獄,調查結果表明,吃糙米的囚犯中每1萬名只有1名腳氣病患者。

他將小雞分成兩組,一組飼喂精白米飯,另一組飼喂糙米,結果三四周後,前者得了腳氣病,後者卻安然無恙。

他用糙米飼喂患有腳氣病的小雞,結果過一段時間,小雞恢復了健康。

他讓患有腳氣病的人吃糙米、喝米糠水,結果病人很快就康復了。

經過這一番的研究,艾克曼斷定糙米的米皮里含有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可以防治腳氣病。

這種物質究竟是什麼東西呢?

艾克曼著手這種物質的提取工作,但以失敗告終。

1911年,波蘭生化學家芬克,在艾克曼等人的實驗基礎上,採取了一種獨特的提取方法,從米糠中成功地提出取到一種晶體物質。這種物質含氮,為鹼性,屬於胺類。因此,芬克把它稱為「生命胺」。這就是艾克曼所說的可以防治腳氣的物質,現在我們稱它為維生素「B1」。

後來,科學家還發現了許多種維生素。

1929年,艾克曼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B. 世界上誰發現了維生素

艾克曼和西米爾·馮克發現了維生素。

維生素的發現是19世紀的偉大發現之一。在1897,艾克曼在爪哇發現只吃精磨的白米即可患腳氣病,未經碾磨的糙米能治療這種病。研究還發現,可以用水或酒精提取治療腳氣病的物質。當時被稱為「水溶性B」。

1906年被證明,食物中除了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和水之外,還含有「輔助因子」,這些因子很小,但對動物生長是必需的。1911年,卡西米爾·馮克在糙米中鑒定出胺,這些胺在性質上和在食品中的分布相似,大多數是輔酶。

有些營養需要相互平衡,如維生素B1、B2和PP,否則可影響生理作用。維生素B復合體包括:泛酸、煙酸、生物素、葉酸、維生素B1(硫胺素)、維生素B2(核黃素)、吡哆醇(維生素B6)和氰鈷胺(維生素B12)。


(2)維生素是誰發明的的擴展閱讀:

卡西米爾·馮克在閱讀了荷蘭病理學家克里斯蒂安·艾克曼關於食用糙米可以比食用精製白米的人減少患腳氣病的可能的文獻後,決定將這種成分與糙米分離。1912年,卡西米爾·馮克成功地分離出治療腳氣病的有效成分。

因為這種物質含有氨基,所以被稱為維生素,是生命(vita)和氨(amin)的拉丁文縮寫,在中文中被譯為維生素或維他命。後來,卡西米爾·馮克提取的物質被稱為硫胺素或維生素B1。卡西米爾·馮克發展了自己的理論維生素還可以治療佝僂病、糙皮病等。

C. 維生素是誰發明的。

維生素是艾克曼在1906年發明的。

1897年,艾克曼在爪哇發現只吃精磨的白米即可患腳氣病,未經碾磨的糙米能治療這種病。並發現可治腳氣病的物質能用水或酒精提取,當時稱這種物質為「水溶性B」。

1906年證明食物中含有除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和水以外的「輔助因素」,其量很小,但為動物生長所必需。

1911年卡西米爾·馮克鑒定出在糙米中能對抗腳氣病的物質是胺類,性質和在食品中的分布類似,且多數為輔酶。有的供給量須彼此平衡,如維生素B1,B2和PP,否則可影響生理作用。

維生素B復合體包括:泛酸、煙酸、生物素、葉酸、維生素B1(硫胺素)、維生素B2(核黃素)、吡哆醇和氰鈷胺。將膽鹼、肌醇、對氨基苯酸、肉毒鹼、硫辛酸包括在B復合體內。

(3)維生素是誰發明的的擴展閱讀
維生素的作用

維生素A:與皮膚正常角化關系密切。缺乏時則皮膚乾燥、角層增厚、毛孔為小角栓堵塞,嚴重時影響皮脂分泌。所以,皮膚乾燥、粗糙、無光澤、脫屑、有小角栓者服用維生素A 有好處。

維生素B6:與氨基酸代謝關系甚密,能促進氨基酸的吸收和蛋白質的合成,為細胞生長所必需,對脂肪代謝亦有影響,與皮脂分泌緊密相關,因而,頭皮脂溢、多屑時常用它。

維生素C:被稱為皮膚最密切的夥伴,它促進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謝,延長肌體壽命,是構成皮膚細胞間質的必需成分。所以,皮膚組織的完整,血管正常通透性的維持和色素代謝的平衡都離不開它。

維生素E:公認有抗衰老功效,能促進皮膚血液循環和肉芽組織生長,使毛發皮膚光潤,並使皺紋展平。維生素K1:是一種油溶性維生素,可改善因疲勞而引起的黑眼圈。臨床發現將維生素A與維生素K。復配後使用對黑眼圈有明顯改善。

D. 維生素是誰發現的

改變食物能治病 — 維生素的發現 大家都知道,維生素對於人類的健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因為它是「維持生命必不可少的要素」,所以才稱之為「維生素」。人類缺乏了維生素就會得種種疾病。比如缺乏維生素A,就會得夜盲症,缺乏了維生素C就會得壞血病,缺乏了維生素B就會得腳氣病……這在今天已是一種醫學常識,然而在幾個世紀以前,人們對其一無所知。盡管壞血病、腳氣病等頑症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痛苦,人們一直未能找出得病的真正原因。 早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歐洲各國紛紛派遣船隻遠渡重洋之時,在海上航行的水手中就流行著一種可怕的疾病。得了這種病的水手渾身無力、牙齦出血、肌肉疼痛,過一陣子就衰弱得無法繼續工作,直到最後許多人死去。人們稱這種病為「壞血病」。 在那個時代,水手們在漫長的航行旅程中,吃的通常都是船上儲存的乾麵包、風干肉或者是熏肉,伙食很單調。 壞血病也常常侵襲那些食用粗劣食品的監獄、醫院、軍隊、被圍困的城市以及一切飲食單調不變的地方。 偶爾也會有人注意到這種病和飲食之間的關系。比如1734年,一位奧地利醫生克拉默在軍中服役時,發生了壞血病大流行,他注意到得病的全是普通士兵,並沒有軍官。而普通士兵只吃麵包和豆子,軍官卻可以吃到水果和青菜。1737年,克拉默寫了一份報告,提出水果和青菜能預防壞血病,可是根本沒人理會他,壞血病仍然到處肆虐。 18世紀,英國人正在全世界建立殖民地,海上貿易也領先於其他國家。他們需要大批商船來運輸貨物,需要大批軍艦去保護他們的貿易和殖民地。然而壞血病困擾著船上的水手,使他們難以勝任工作。 一位蘇格蘭醫生詹姆士·林德,對這種病十分感興趣,並且偶然發現了克拉默的報告。他查閱了大量壞血病的記載,並得出結論:適當的飲食可以防止壞血病。 1747年,他開始在一些病人身上做實驗,在他們的飲食中分別增加蘋果汁或其他果汁,最後他發現,柑橘屬水果汁對病人的復原作用最快。 他呼籲英國海軍在水手的伙食中增加這類果汁,可是無法取得海軍當局的贊同。直到在他死後的第二年,也就是1795年,英國海軍才作了讓步。當時英國正在同法國打仗,壞血病使衰弱的英國士兵喪失了戰鬥力,當局為此焦慮不已。在這種情況下,酸橙終於上了戰艦。從這一年起,壞血病在英國海軍中絕跡了。 100年以後,在日本海軍中又遇到了類似的問題。日本水兵經常得一種叫做「腳氣」的怪病。患腳氣病的人覺得身體疲乏、胳膊和腿像癱了似的,最後導致死亡。 但是腳氣病與壞血病並不一樣,衰弱無力的症狀也不一樣,腳氣病對下肢的影響特別明顯;奇怪的是,日本士兵的伙食中並不缺乏蔬菜和果汁,腳氣病照樣發生。1878年,腳氣病在日本軍艦上極為流行,這使得日本海軍根本無法作戰。掌管海軍的高木將軍得知英國人通過改變水兵的飲食解決了壞血病的問題,而英國水兵從來不得腳氣病。他將英國水兵和日本水兵的食譜拿來作了一番對比。他發現,日本水兵吃的是蔬菜、魚和白米飯,而英國水兵不大吃米,而是吃大麥之類的其他糧食,高木將軍讓士兵在吃飯時也吃一些大 麥,結果日本海軍中的腳氣病消失了。 林德醫生和高木將軍都不知道為什麼改變食譜就能防止一種疾病的侵襲,或者發病後能將它治癒。 其實在那個時代,別的人也都不知道。 直到19世紀80年代,當時荷蘭統治下的東印度群島上的居民們長期受著腳氣病的折磨,為解除這種病對荷屬東印度群島的威脅,1886年,荷蘭政府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開展研究防治腳氣病的工作。 荷蘭醫生克里斯蒂安·埃克曼也參加了這個委員會的工作。當時科學家和醫生們認為腳氣病是一種多發性的神經炎,並從腳氣病人血液中分離出了一種細菌,便認為是這種細菌導致了腳氣病的蔓延,它是一種傳染病。 然而埃克曼總感覺問題沒有得到完全解決。這種病如何防治?是否真是傳染病,這些問題都還未解決。他繼續著這種病的研究工作,並擔任了新成立的病理解剖學和細菌學的實驗室主任。 1896年,就在他做實驗的陸軍醫院里養的一些雞病了,這些雞得的就是「多發性神經炎」,發病症狀和腳氣病症狀相同。這一發現使埃克曼很高興,他決心從病雞身上找出得病的真正原因。起先他想在病雞身上查細菌。他給健康的雞餵食從病雞胃裡取出的食物,也就是讓健康的雞「感染」腳氣病菌,結果健康的雞竟然全都安然無恙。這說明細菌並不是引起腳氣病的原因。 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就在埃克曼繼續著他的實驗的時候,醫院里的雞忽然一下子都好了。原來在雞患病之前,負責喂雞的人一直用醫院病人吃剩的食物喂雞,其中包括白米飯。後來,這個喂雞的人調走了,接替他的人覺得用人吃的上好的食物來喂雞太浪費了,便開始給雞吃廉價的糙米。意想不到的是,雞的病反而好了。 埃克曼分析:稻米生長的時候,穀粒外包裹著一層褐色的穀皮,這種帶皮的米就是糙米。碾去穀皮,就露出白色的穀粒,這就是白米。這里的人喜歡吃白米飯,給雞吃的剩飯也正是這種白米飯,結果一段時間後,就會得多發性神經炎。這樣說來,很可能在穀皮中有一種重要的物質,人體一旦缺乏後,就會得多發性神經炎。考慮了這些情況後,埃克曼決定再作一番實驗。 他選出幾只健康的雞,開始用白米飯喂它們。過了一陣子,雞果然患了多發性神經炎。他隨即改用糙米來喂養,很快,這些雞都痊癒了。埃克曼反復這樣的實驗,最後,他可以隨心所欲地使雞隨時患病,隨時復原。 其實林德醫生和高木將軍都證明了特定的飲食能夠治癒一種疾病,而埃克曼是第一個做到了用特定的飲食製造和治癒一種疾病的人。 埃克曼把糙米當作「葯」,給許多得了腳氣病的人吃,果然這種「葯」醫好了他們。 1896年,埃克曼因病返回荷蘭。第二年,他公開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這一成果轟動了歐洲和日本,並很快掀起了一股研究熱潮。 1912年,三位日本化學家和一位荷蘭化學家分別用不同的方法從穀皮中提取出了一種白色的結晶體棗這就是維生素B1。以後,人們不斷發現了許多種維生素。當年林德醫生發現的果汁里存在的能防治壞血病的物質便是維生素C(又稱抗壞血酸)。 埃克曼醫生為維生素的發現做出了突破性的貢獻。他沒有遵循固有的邏輯去研究問題,沒有因為專家們認為腳氣病是一種細菌引起的傳染病而放棄自己的想法。他用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敏銳的觀察力,發現了導致腳氣病的真正原因,為人類最終發現維生素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也從而榮獲了1929年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

E. 維生素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維生素的發現是20世紀的偉大發現之一。1897年,艾克曼(Christian Eijkman)在爪哇發現只吃精磨的白米即可患腳氣病,未經碾磨的糙米能治療這種病。並發現可治腳氣病的物質能用水或酒精提取,當時稱這種物質為「水溶性B」。1906年證明食物中含有除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和水以外的「輔助因素」,其量很小,但為動物生長所必需。1911年卡西米爾·馮克(KazimierzFunk)鑒定出在糙米中能對抗腳氣病的物質是胺類(一類含氮的化合物),它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所以建議命名為「Vitamine」。即Vital(生命的)amine(胺),中文意思為「生命胺」。以後陸續發現許多維生素,它們的化學性質不同,生理功能不同,也發現許多維生素根本不含胺,不含氮,但豐克的命名延續使用下來了,只是將最後字母「e」去掉。最初發現的維生素B後來證實為維生素B復合體,經提純分離發現,是幾種物質,只是性質和在食品中的分布類似,且多數為輔酶。有的供給量須彼此平衡,如維生素B1.B2和PP,否則可影響生理作用。維生素B復合體包括:泛酸、煙酸、生物素、葉酸、維生素B1(硫胺素)、維生素B2(核黃素)、吡哆醇(維生素B6)和氰鈷胺(維生素B12)。有人也將膽鹼、肌醇、對氨基苯酸(對氨基苯甲酸)、肉毒鹼、硫辛酸包括在B復合體內。

F. 維生素是誰發現的

維生素是生物的生長和新陳代謝所必需的微量有機物。目前世界上發現的維生素已有20多種。那麼,最早的維生素是怎麼被發現的呢?

1893年,年輕的荷蘭醫師愛克曼住在爪哇時,當地正在流行一種可怕的疾病——腳氣病。這種病使中國、日本和一些南美洲、非洲國家以吃大米為主的人的健康受到很大的損害。愛克曼醫生決心研製一種葯物來治療這種病。但他給患者用了許多葯物,都不能見效。最後還是靠母雞的啟發,才找到了治療的方法。

有一天,他路過雞窩時,發現有的雞也有這種病。經過仔細觀察,才發現它們發病的原因是吃了腳氣病人吃剩下的白米飯。經過實驗證明,只要在白米飯里稍加一點糖,病就會很快好了。他終於找到了治療腳氣病的方法。

但這種米糖究竟含有什麼物質而這樣具有神效呢?這個問題被波蘭科學家封克給予了解答。他在1912年從米糖中分解出一種葯用物質,他把這種物質叫維他命,也叫維生素。

G. 維生素誰發明的是誰發明的

維生素不是誰發明的,而是因為敗血症的發現而逐漸發現其存在的。

H. 維生素是誰發明的

艾克曼和西米爾來·馮克發現源了維生素。維生素的發現是19世紀的偉大發現之一。

1897年,艾克曼在爪哇發現只吃精磨的白米即可患腳氣病,未經碾磨的糙米能治療這種病。並發現可治腳氣病的物質能用水或酒精提取,當時稱這種物質為「水溶性B「。

1906年證明食物中含有除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和水以外的「輔助因素」,其量很小,但為動物生長所必需。

1911年卡西米爾·馮克鑒定出在糙米中能對抗腳氣病的物質是胺類,性質和在食品中的分布類似,且多數為輔酶。

(8)維生素是誰發明的的擴展閱讀:

維生素分布:

維生素A:動物肝臟、蛋類、乳製品、胡蘿卜、南瓜、香蕉、橘子和一些綠葉蔬菜中。

維生素B1:葵花籽、花生、大豆、豬肉、谷類、野生食用菌黃滑松茸中。

維生素B2:肉類、谷類、蔬菜和堅果中。

維生素B12:豬牛羊肉、魚、禽、貝殼類、蛋類中。

維生素C:檸檬、橘子、蘋果、酸棗、草莓、辣椒、土豆、菠菜中。

維生素D:魚肝油、雞蛋、人造黃油、牛奶、金槍魚中。

維生素E:穀物胚胎、植物油、綠葉。

維生素K:綠葉蔬菜中。

I. 維生素是誰發明的如題 謝謝了

維生素的發明者是尼克曼,1897年,艾克曼在爪哇發現只吃精磨的白米即可患腳氣病,未經碾磨的糙米能治療這種病。並發現可治腳氣病的物質能用水或酒精提取,當時稱這種物質為「水溶性B「。維生素是人和動物為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須從食物中獲得的一類微量有機物質。

維生素在人體生長、代謝、發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維生素既不參與構成人體細胞,也不為人體提供能量。維生素是維持身體健康所必需的一類有機化合物。這類物質在體內既不能是構成身體組織的原料,也不是能量的來源,而是一類調節物質,在物質代謝中起重要作用。

(9)維生素是誰發明的的擴展閱讀

各種維生素的作用:

維生素A:與皮膚正常角化關系密切。缺乏時則皮膚乾燥、角層增厚、毛孔為小角栓堵塞,嚴重時影響皮脂分泌。所以,皮膚乾燥、粗糙、無光澤、脫屑、有小角栓者服用維生素A 有好處。

維生素B6:與氨基酸代謝關系甚密,能促進氨基酸的吸收和蛋白質的合成,為細胞生長所必需,對脂肪代謝亦有影響,與皮脂分泌緊密相關,因而,頭皮脂溢、多屑時常用它。

維生素C:被稱為皮膚最密切的夥伴,它促進氨基酸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代謝,延長肌體壽命,是構成皮膚細胞間質的必需成分。

閱讀全文

與維生素是誰發明的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