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人給死去的親人燒紙祭祀,是民俗文化遺產,還是迷信
這是風俗,是傳統,是寄託。
民俗能傳承幾千年,不是文化是什麼?除了中國,什麼文化能傳承幾千年?中國的民俗,就是中華的基因,能傳承的,就是文化,就是非物質文化。
這種文化已經流傳千餘年了,主要是古代人們相信人死之後會去陰間生活。現在人們雖然大多都知道沒有陰間,為什麼還要舉行儀式呢?主要是緬懷先人的一種方式吧。
燒紙焚香是糟粕不能繼承更不要發揚。中國歷史傳統不一定都是精華。當代中國人應該是智慧的而不是愚蠢的。燒紙焚香污染環境浪費資源可恥可惡。什麼叫延續香火,清明上墳燒紙,七月半敬祖宗燒紙,春節敬祖宗,敬神燒紙,這就叫延續香火,如果一個家族沒有男孩,就叫斷絕香火,女孩是要外嫁的,姓生的孩子不是你這個家族的姓氏,所以為什麼要生男孩,只有男孩才能延續家族香火。
從古至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俗。有不同的祭祀方式。不能說是文化遺產,也不能說是迷信。但我們應該尊重老祖宗留下來的一種對先人懷念和緬懷的儀式。
2. 過年為什麼祭祀
過年在周朝成型,那時的過年是一種祭祀活動,因為古人的信仰程度是根深蒂固的,祭祀活動繁多,而且很多活動是非常神秘的。過年是一種嚴肅的活動,古時過年祭祀是對過去的一年進行拜回,還有對新的一年、新的東西的敬仰。火葯發明了之後,只有新年的初一早晨,早飯之前放鞭炮,不是一連串亂放一通,是有節奏的放鞭炮。早飯之前放鞭炮代表新的第一天,所以祭祀的時候進行節奏的放鞭炮。到了清朝,過年竟成了吃喝玩樂的事情。中國文化的悲哀。
3. 冥幣是誰發明的
民間傳說東漢蔡倫發造紙術,他弟弟想學,就是學不好。造出的紙黃黃的、糙糙的,賣不出去。後來,蔡倫的弟媳婦看到左鄰右舍用陶錢、五株錢祭祀死人,
就想起了這黃紙可以用來做祭祀的冥器。經過她的努力促銷,還真的在平漢族民間流傳開了。以後那買路錢就用這黃紙代替了,而且還有了個「黃裱紙」的專稱,逐漸形成了紙質冥幣。從此,冥幣完成了從實物形式向虛擬形式的轉變過程。然而,祭祀時冥幣以紙錢的形式出現,並登上大雅之堂,那是唐朝的事。《舊唐書·王玙傳》記載,王玙年少習禮,尤擅宗祠祭祀。唐玄宗、唐肅宗皆好神仙事,廣修祠祭,王玙就被玄宗請入宮中,但祭祀耗資巨大,為了「可持續發展」,他就將漢族民間的紙錢祭祀法引入宮中。即使如此,反對冥幣的也大有人在。唐朝的書法家顏真卿、著名詩人張藉他們在祭祖這樣正式場合公然抵制焚燒紙錢;所以,張藉在一首《北邙行》中寫道:「寒食家家送紙錢,烏鳶作窠銜樹上」。宋朝的司馬光就批評過王玙,說焚紙錢似巫術,讓習禮者羞恥。但是冥幣還是成為祭祀時生者對死者思念的載體,並常入詩話。王建《寒食行》中有:「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徐凝的《嘉興寒食》寫很有生活趣味,「嘉興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掃回。惟有縣前蘇小小,無人送與紙錢來。」白居易曾寫過,「誰知厚俸今無分,枉向秋風吹紙錢」。同時,冥幣又稱「楮錢」,因其是是用楮樹皮製的,那楮樹上結的果子還可以做楮粒子豆腐。所以有時楮錢入詩,元朝袁桷有詩雲:「叢竹雨留銀燭淚,落花風飆楮錢灰」。
4. 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祭祀活動的開創者是誰
祭祀是華夏禮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禮儀中主要部分,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是以事神致福。
最早的祭祀活動比較簡單,人們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靈偶像,或在石岩上畫出日月星辰野獸等神靈形象,作為崇拜對象的附體。然後在神靈塑像面前陳列擺供食物和供品,並由主持者來祈禱,祭祀者則對著神靈唱歌、跳舞。進入文明社會後,物質逐漸豐裕,使祭祀禮節越來越復雜,祭品也越來越講究,並有了一定的規范。
有關祭祀的最早記載,見於股商時期的甲骨文。——常識民俗篇。
5. 祭祀祖先,清明節的來歷是怎樣的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
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
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6. 古代奧運會是希臘人獻給誰的祭禮賽會
古代奧運會是希臘人獻給萬神之首宙斯的祭禮賽會,宙斯神的凝聚功能,使具有共同宗教文化但又彼此獨立,有時甚至相互仇視的城邦能聚集起來共同參加奧林匹克盛會。因此,古代奧運會不是一個獨立的體育事件,而是宗教節日的一部分。
7. 沒有發明紙之前,古人是怎麼祭祀的
蔡倫發明紙又不是來擦屁股的,哎~對於你的問題,古代人用樹葉擦屁股,你現在去一些農村,如果人們在田裡種田突然想恩恩了,又沒有紙,就用桑葉(用起來比較適合的樹葉)擦屁股!絕對真實!
8. 狄俄尼索斯的祭祀起源
狄俄倪索斯(Dionysus)是酒神、植物神、繁殖神和歡樂神,供奉他的神廟遍及古希臘,酒神的祭祀及生殖器崇拜,還產生過廣泛和深遠的影響 。
關於狄俄倪索斯及其祭祀的起源,眾說紛紜。
希羅多德①(Herodotus)認為,狄俄倪索斯及其祭祀最初是由埃及傳入希臘的。他在《歷史》(Histories,2.145)中如是說:「希臘人認為,赫拉克勒斯(Heracles)、狄俄倪索斯和潘(Pan)被認為是諸神中最年輕的。但在埃及,潘是諸神中最古老的,並且屬於他們所說的諸神之中最初的『八神』之一,赫拉克勒斯是第二代的所謂『十二神』之一,而狄俄倪索斯則被認為是屬於由『十二神』繁衍出來的第三代神。根據埃及人的說法,從赫拉克勒斯的出生到阿瑪西斯②(Amasis)的統治,中間經歷了多少年,我已經說過了。從潘到這個時代時間還要長一些;即使是這三個神中最年輕的狄俄倪索斯,從他到阿瑪西斯當政,據埃及人的推算,這段時間也有1.5萬年……但是從現在推至由卡德摩斯的女兒塞墨勒所生的著名的狄俄倪索斯的時代,時間不過1600年……」
他在《歷史》(2.49)中還如是說:「墨蘭波斯(Melampos)就是那位把狄俄倪索斯的名字、他的崇拜儀式以及帶著男性生殖器遊行介紹給希臘人的人。然而,他並沒有徹底領悟全部的教條,因而他還不能原原本本地把所有教義都介紹過來。不過,從他那個時代以來,許多有智慧的人卻已經把他的教義補充得更加完善了。可以肯定的是,帶著男性生殖器的遊行,就是由墨蘭波斯引入希臘的。希臘人還從他那裡學會了供奉狄俄倪索斯的儀式,而且他們現在還這樣做。因此,我堅持認為,墨蘭波斯作為一位智慧的並且懂得占卜術的人,他通過在埃及所得到的知識而精通了狄俄倪索斯的崇拜儀式,他就把它稍加改變而引入到希臘來,同時他一定還引進了各種其他的風俗習慣。無論如何,我也不能同意這樣的說法,認為希臘的狄俄倪索斯祭奠儀式和埃及的是如此相似,僅僅是一種巧合——如果是這樣的話,希臘的祭儀一定是帶有更多希臘特徵的,也不會是最近才起源的了。我更不同意這樣的說法,說埃及人,或者任何其他人,是從希臘人那裡學會這些風俗習慣的。我的觀點是:墨蘭波斯是從推羅人卡德摩斯(Cadmus)以及從卡德摩斯自腓尼基(Phoenicia)帶到現在稱為皮奧夏的地方來的那些人們那裡,學到了有關狄俄倪索斯祭奠的知識的。」他在《歷史》(2.52)中又如是說:「從前,皮拉斯基人(Pelasgians)奉獻各種犧牲的時候都要向諸神祈禱,但是他們沒有具體呼喚任何一位神的名字,或者說還沒有給這些神取名字……他們之所以把這些神奉為神明,是因為他們把萬事萬物以如此美妙的秩序布置和安排停當的。然而,在經過一個長時期以後,諸神的名字從埃及傳到了希臘,皮拉斯基人學會了,但那時他們還不知道狄俄倪索斯。又過了很久,才學到了狄俄倪索斯的名字。」對於狄俄倪索斯,每一位埃及人都在這位神的祭日的前夜,在各自家門口奉獻一隻小豬作為犧牲,然後把它交還給提供小豬的牧養者並由他帶走。在其他方面,狄俄倪索斯的這個節日的慶祝,幾乎是與希臘人的狄俄倪索斯節慶 一模一樣的,所不同的只是埃及人沒有伴以合唱的舞蹈。他們還發明一種東西代替男性生殖器,它就是大約有一腕尺高的人像,這個人像在小繩的牽引下可以活動,婦女們帶著它到各個村莊去遊行。這些人像的男性生殖器和整個人像差不多一樣大,也可以在小繩的索引下活動。一個吹笛者走在前面,婦女們跟隨在後面,嘴裡唱著紀念狄俄倪索斯神的贊美詩。
希羅多德認為,幾乎所有希臘神的名字都是從埃及傳入的(《歷史》2.50)。希臘人所說的狄俄倪索斯即埃及人所說的奧西里斯(Osiris,也作siris,烏西里斯)。據埃及人所說,阿波羅和阿耳忒密斯是狄俄倪索斯與得墨忒耳的孩子,而勒托(Leto)則是他們的保姆和保護人。埃及人所說的阿波羅,在埃及語中就是奧魯斯(Horus),而勒托就是布陀(Buto),得墨忒耳就是伊西斯(Isis),阿耳忒密斯就是布巴斯提斯(Bubastis)。但是,一些現代學者認為,狄俄倪索斯的名字大約於公元前14世紀在希臘克里特地區出現,酒神的祭祀風俗大約於公元前13世紀由埃及傳入希臘,大約在公元前8世紀,對酒神的崇拜才開始在希臘風行。最初,酒神祭祀中心是在那克索斯島,後來皮奧夏(Boiotia)的喀泰戎山成了酒神狂歡祭祀的場所,很快從南至北風靡希臘全境。公元二世紀羅馬時代的希臘地理學家保薩尼亞斯(Pausania)曾在《希臘志》(Description of Greece)中記載過許多希臘地方、愛琴海諸島以及小亞細亞等地關於祭祀酒神的狂歡活動。就是在這個時期,對狄俄倪索斯的崇拜開始排擠對當地神和英雄的崇拜,作為象徵著自然力的酒神狄俄倪索斯與象徵著氏族貴族的太陽神阿波羅開始處於對立的地位。在神話中,狄俄倪索斯為能立足於奧林匹斯並在各地確立對自己的崇拜進行了堅決的斗爭。有幾種關於狄俄倪索斯的神話,似乎是為了准備他的到來:宙斯與珀耳塞福涅之子扎格柔斯(Zagreus)、與厄琉西斯的神秘祭祀有聯系的伊阿科斯(Iacchus),都是狄俄倪索斯的古老的化身。
酒神節①(Dionysia)亦稱巴克科斯節②(Bacchanalia),是希臘羅馬宗教中慶祝酒神狄俄倪索斯(巴克科斯)的節日,也就是慶祝豐產之神的節日。在阿提卡③(Attica)的城市和鄉村都舉行酒神節,在城市舉行的叫大節,在農村舉行的叫小節。在祭祀狄俄倪索斯的遊行中最初只有婦女參加。早期狄俄倪索斯的追隨者只是美惠三女神(Graces),後來他的追隨者改為酒神狂女邁那得斯(Maenades)以及牧神潘、西勒諾斯(Silenus)、羊人薩堤耳(Satyr)等。參加酒神祭祀遊行的婦女通常頭戴常春藤冠,身披小鹿皮,手裡拿纏著常春藤、杖頂綴著松果球的酒神杖,敲著手鼓和鐃鈸,扮成酒神狂女。
酒神祭祀遊行帶有狂歡性質。酒神的狂女們拋開家庭和手中的活計,成群結隊地游盪於山間和林中,揮舞著酒神杖與火把,瘋狂地舞蹈著,高呼著「巴克科斯,歐吼④(Euoe)」。這種瘋狂狀態達到高潮時,她們毀壞碰到的一切。如遇到野獸,甚至兒童,她們會立即將其撕成碎塊,生吞下去,她們認為這種生肉是一種聖餐,吃了這種生肉就能與神結為一體。後來,在帕耳那索斯(Parnassus)山上由官方舉行的狂歡活動雖然變得溫和了一些,但祭祀活動中仍有吃生肉的現象。
9. 歷史上,第一個到孔廟祭拜孔子的帝王是誰,為後世帝王開了祭孔先河
歷史上,第一個到孔廟祭拜孔子的帝王是劉邦,為後世帝王開了祭孔先河。
孔子,中國知名度最高的古代歷史名人,沒有之一。孔子在後代大名鼎鼎,受盡尊重,如果有人膽敢說他的不是,就會有人敢出來把你活劈了,而且還不用坐牢。盡管孔子在後世,有赫赫的威名,但他在世的時候,很是坎坷,周遊列國,無人賞識,居無定所,四處奔走,最終患病不愈而卒。盡管生前坎坷了些,但相對後世的名聲,這些坎坷都是值得的。
慢慢的,劉邦在眾多學說裡面,挖機了儒家學說(孔子的學說),發現這一套比較合適治理國家,於是採用,結果發現真的有效,於是大力推行。祭拜孔子也就順理成章。事實證明,這一套確實有用,於是後世很多皇帝也祭拜孔子。
10. 中國僧人娶日本宮女,發明一食物,被日本封神建社,年年祭祀,是什麼
歷史和哲學負有多種永恆的責任,同時也是簡單的責任。——雨果
饅頭是我國傳統麵食之一,它如今也成為了很多家庭的早點。宋朝一位中國僧人林凈因將饅頭帶到了日本,創造了日本饅頭歷史,日本人為了紀念他給他建了一座漢國神社,每年都會舉辦饅頭節。林凈因曾經在日本的一條街上開店賣饅頭,後來這條街道也被命名為饅頭屋町。
東渡日本
在元代有日本有一個著名的僧人龍山德見,十分敬仰中國的佛學文化。在少年時期就來到了中國浙江天童寺取經學習。在這取經學習40多年期間,他招收了許多喜愛佛學的弟子。其中有一個人就是日本饅頭始祖林凈因。
林凈因雖然只是一位俗家弟子,但是他對於師傅龍山德見十分景仰,師徒二人關系密切。公元1350年,已經70歲的龍山德見思鄉心切,便決定回國。林凈因不放心年邁的師傅一個人坐船前往日本,於是他詢問師傅自己是否可以一同前往日本?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除了饅頭之外日本的文字以及服裝甚至文化,很多都是由我國所傳遞過去的。從這就可以說明曾經的中國是有多麼的強大,而如今中國國力不斷增強,在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不斷前進,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將會實現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