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煙花爆竹起源哪個朝代
煙花爆竹起源於唐朝,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其發明及發展與火葯技術的使用息息相關。煙花爆竹相傳是由唐朝一個叫李畋的人發明的,他利用火葯、紙筒等材料製作爆竹,目的是產生巨大聲響以驅鬼辟邪。發展到宋朝,燃放煙花爆竹已成為一項廣泛的娛樂活動。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拓展資料
李畋,唐初生於江西上栗與湖南瀏陽相鄰的麻石街上,被後人尊稱為花炮的始祖。唐《異聞錄》記載,「李畋居中,鄰人仲叟家為山魈所祟,畋命旦夕於庭中用竹著火中,鬼乃驚循,至曉,寂然安貼。」 據傳,李畋是個獵人,他曾向當時的煉丹家、葯王孫思邈學習過火葯的使用技術。
「葯王孫思邈曾經在瀏陽隱居,還留下了不少傳說和遺跡,像孫隱山、洗葯井、洗葯橋等。」瀏陽花炮燃放專家李心谷介紹了一些民間傳說,據稱,當時孫思邈隱居在瀏陽孫隱山,在洗葯井洗葯煉丹。李畋前去尋求幫助,孫思邈給了他一包火葯,並告訴他,把火葯裝在一節一節的小竹筒里,點燃後即可爆裂,發出巨響。李畋回家後,按照孫思邈的方法實驗果真如是。歷史上最早的爆竹就此誕生。
可是,竹筒製作的爆竹雖然響亮,但危險性大,極容易傷人。李畋希望加以改進,他苦思冥想,通過不斷地實驗,終於成功地採用紙筒來包裹火葯——兩頭用泥巴封好,一頭插上點火線。這樣,真正實用的爆竹就產生了。
2. 鞭炮的來歷
具體出處不記得了,但鞭炮好像是所謂去干「年」獸而來的!
3. 到底是誰發明製造了這種鞭炮
鞭炮起源至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在沒有火葯和紙張時,古代人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民俗傳說,但卻反映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鞭炮說法上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稱謂從爆竹、爆竿、炮仗和編炮一直到鞭炮。在現代,華人在傳統節日、婚禮喜慶、各類慶典、廟會活動等場合幾乎都會燃放鞭炮,特別是在春節期間,鞭炮的使用量超過全年用量的一半。
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以至大廈落成、商店開張等等,只要為了表示喜慶,人們都習慣以放鞭炮來慶祝。甚至在很多地方老人去世也會放鞭炮,但不是為了慶祝。各地的習俗不同,鞭炮的用途也不同,但大多都是為了慶祝。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葯和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根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這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葯。有人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從而代替了用火燒竹子的古老習俗。北宋時,漢族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葯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炮仗」,後又改為「鞭炮」。
在火葯發明之前,只有「鞭」,沒有「炮」。人們甩鞭子,鞭子的尾部發出「啪」的聲響,這種動作作為一種禮儀長期存在於中國歷史中;火葯發明以後,製作的「火葯爆竹」,有些」火葯爆竹「的聲音與鞭子甩動的聲音類似,所以就出現了」鞭炮「的說法。
4. 古代煙花爆竹的起源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這段記載說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習俗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實,這完全是由古人的誤解所致。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
人們為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里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里,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葯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葯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5. 煙花鞭炮起源那個國家
煙花鞭炮起源於中國。
爆竹,又名爆仗、炮仗,稱鞭炮是宋以後的事。從《詩經.小雅.庭燎》中,可讀到這樣的詩句:「庭燎晰晰,君子至止。」庭燎,是古人將竹子、草或麻桿,捆綁在一起燃放使夜晚耀如白晝,有照明與驅邪的作用。這可能是中國燃放爆竹的雛型,距今已兩千多年以前了。古書《周禮》有歲終驅疫鬼即「驅儺」的活動。漢代,燃放爆竹,也為了驅鬼辟邪,時間在正月初一。漢東方朔的《神異經.西荒經》說,深山中有山臊(後人稱山魈),人接觸到它,往往染寒熱病。它好偷人食鹽來吃蝦蟹,遇見它「人嘗以竹著火中
爆州(形容聲音)而出,臊皆驚憚。」南朝梁的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也說:正月初一「雞鳴即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山魈怕爆竹,民間便將山魈演變成一個叫「年」的怪物,年年從海里爬上岸來害人,後來它被一個穿紅衣的小孩燃放爆竹嚇跑了。這樣除夕或正月初一燃爆竹驅邪,就漸成一種習俗。
開初的爆竹只是用火燒竹子,使之燃火發聲。隨著紙的發明與廣泛使用,加上煉丹家逐漸發現硝、硫磺與炭是易燃物質。到唐代,爆竹的燃放發展為人們將一支長竹竿點燃,或將一串串竹節掛在長竹竿上燃爆,
當時被稱作「爆竿」。唐詩人來鵠在《早春》中寫道:「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葯王」孫思邈(公元581—682年)最早記敘了把硝石、硫磺、含炭物質混合在一起創造火葯的「硫磺伏火法」。火葯用於爆
竹也就逐漸開始,最初是將火葯裝入竹筒里燃放,後改進為用卷紙裹火葯來燃放,爆竹也改名為「爆張」或「爆仗」。到宋代,不僅紙制爆仗興盛,而且煙花成為節日必需之物。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南宋宋孝宗時,元宵節夜晚在宮中一次要放煙火百餘架。到明代,藩王、權貴之家,
節日也以放煙火來爭奇斗勝,促使爆竹煙花規模、花樣不斷翻新。
爆竹煙花是漢族民俗文化之一,春節除夕夜最令人激動和快樂的時刻。「爆竹聲聲除舊歲」。每逢除夕之夜,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噼噼啪啪的爆竹聲此起彼伏,色彩絢爛的煙花騰空而起,將節日的氣氛烘托地熱鬧非凡。尤其到新舊年交替之際,爆竹之聲震耳欲聾,噴放的煙花令人眼花繚亂,把節日氣氛推向高潮。煙火,是以火葯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起初,是專供貴族豪富爭雄斗奢的消遣品,到了明、清,煙火製作技術有了新的發展,逐漸成為節日的禮品。每逢春節、元宵節以及其它重大活動,都要施放煙火助興,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6. 新春燃放爆竹的風俗起源於何時有什麼來歷
新春燃放爆竹的風俗起源於宋代,宋代李畋在他的(該聞錄)中也有爆竹驅山鬼的故事:「李岐鄰叟家,為山魈所祟,岐令除歲聚竹數十根於庭,焚之使爆裂有聲,至曉乃寂然」。
後來,李畋被人們稱為爆竹的祖師。宋代詩人王安石、蘇東坡在他們的詩文中,也記有「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爆竹驚鄰鬼,驅儺逐小兒」的詩句。
在南宋梁克家撰寫福州地方誌(三山記)(也叫長樂記)。也記有「州人除夕以竹著火,燒爆於庭中,兒童當街燒爆相望,戲呼達旦,謂之燒火爆」。在該志中,還記有宋宰相張浚和史學家鄭樵閑談中的趣事,「張丞相浚為帥日,除夕,浦人鄭樵客郡中(指福州)與觀火爆,丞相命賦詩,給竿字為韻」。
樵即口占雲,「駒隙光陰歲已殘,千門爆竹競團園。燒成焰焰丹砂塊,碎盡琅琅碧玉竿。喚轉韶光新景燠,碎除惡魈舊吐寒。主人從此占佳瑞,再入為霖灑旱乾」。
7. 放鞭炮來歷
民間有一種說法:在遙遠的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挨門竄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年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
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裡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准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放鞭炮是源於驅除鬼怪的行為的,但是今天人們過年放鞭炮是為了喜慶,因為鬼怪被趕跑了,晦氣也被趕跑了。
8. 鞭炮的歷史
《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葯,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支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之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後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葯。有人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從而代替了用火燒竹子的古老習俗。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葯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後又改為「鞭炮」。 花炮祖師 李畋——花炮祖師 李畋,家居江西萍鄉上栗麻石村。唐元和十五年(公元 820年)四月十八日出世。傳說先師曾潛心鑽研《荊楚歲時記》中燃竹驅祟避邪之記,樂此不疲,終獲妙語,始有火硝爆竹之首創。源遠流長神奇美妙的鞭炮煙花,為世人創造了無盡的財富和永恆之文明。始祖李畋功照千秋,福賜萬代,世代花炮飲水思源,有口皆碑。
9. 煙花是誰發明的
煙花發明——李畋傳人的智慧 據民國時《瀏陽縣志》記載,唐玄宗時期,也就是內花炮始祖李畋的晚年階段容,煙花才開始問世。李畋借用「硝磺爆竹」的原理,「築彩葯於筒,上不封泥,勿爆而噴也。」這種彩色火花便是最初的「竹筒煙花」了。盡管這種煙花是用竹筒製作的,比較粗糙,也比較笨重,但畢竟是種新的發明,是個劃時代的偉大創造。煙花鞭炮的誕生和發展過程,充分體現了以花炮始祖李畋為代表的歷代花炮人的無窮智慧。現在,花炮主產區的瀏陽、醴陵和江西的上栗萍鄉等地,凡是從事花炮生產的人都公認煙花是李畋最先發明的,尊李畋為花炮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