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葫蘆飛雷是製造出的
當時彝族人民發明葫蘆飛雷這種武器,並不是用於打仗,而是用來狩獵。內由於彝族人民生容活在雲南省的哀牢山地區,而且這里出產天然的火硝、硫磺、木炭,又種植葫蘆,這為彝族人民創造葫蘆飛雷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彝族人民經過長期的實踐,首先認識到了火葯。這種「手榴彈」的導火索是只有當地才生長的一種引火草製作的。又經過反復試驗,終於製造出葫蘆飛雷。
Ⅱ 葫蘆絲是發明的
葫蘆絲主要流行於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雲南德宏、臨滄地區,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葫蘆簫的歷史較為悠久,其淵源可追溯到先秦時代,它是由葫蘆笙演進改造而成的。在構造上仍保持著古代樂器的遺制,簫管數目正與三管之龠相同,兩支副管不開音孔也和古簫完全一樣,而發出持續的五度音程,則與古龠的「以和眾聲」維妙維肖。但它的主管已開有7個音孔,與後世的簫笛非常近似,又顯示出它在歷史上的飛躍。
傣族人民多才多藝,能歌善舞。在節日里,不論是在江中劃龍舟或是在江邊放「高升」(用竹筒製作的土火箭),還是在廣場上「趕擺」或是在竹樓里飲酒歡宴,都可以聽到動人的歌聲。葫蘆簫是很有特色的樂器,形狀和構造別具一格。它由一個完整的葫蘆,3根竹管和平枚金屬簧片組成,通體長約30厘米。在葫蘆的柄端,插一竹管為吹口,整個葫蘆做氣箱,葫蘆底部插進3根粗細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蘆中的竹管部分,鑲有一枚銅質或銀質簧片。中間的竹管最粗,上面開著7個(正6背1)音孔,可吹出由g~g'一個八度的旋律音,稱為主管。兩旁的副管,上面只設簧片,不開音孔,只能發出與主管共鳴的和音,通常是較細的竹管發a音,最細的發e'音。吹奏葫蘆簫時,吹口朝上,含在嘴的一側,簫身豎立,用左右手指按放音孔,右手在上,用拇指按背孔,食,中和無名指按正面上方3 孔,左手按其餘3孔,氣流同時輸入3個管口而發音。音量較小,主管的音色柔潤而纖秀,在兩根副管持續音的襯托下,給人以含蓄、朦朧的美感。因為它吹出的顫音有如抖動絲綢那樣飄逸輕柔,所以又叫「葫蘆絲」。
阿昌族的葫蘆簫和傣族的相似,阿昌語稱「拍勒翁」,用葫蘆和金竹管製成。吹管長6厘米,主管長50厘米,副管分別長33和17厘米,在兩支副管靠近主管的一側,分別留有一條竹片,用細竹知與主管捆紮在一起。
在西盟佤族,稱葫蘆簫為「拜洪廖」,3根簫管插入葫蘆底部,用蠟封固,上端和竹製吹管僅長兩厘米。尤為獨特的是:主管除開有7個音孔外,在正面的最下方還開有兩個氣孔。主管演奏旋律,兩根副管發出純五度音程的持續音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續音或需要單持續音時,還可將副管堵住。
葫蘆簫常用於吹奏山歌等民間曲調,最適於演奏旋律流暢的樂曲或舞曲,曲調中一般長音較多,合音豐富,樂聲柔美和諧,能較好抒發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葫蘆簫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為普及,是娛樂時助興的樂器,每個村寨都有很多制簫的能工巧匠。青年男女傳情達意或人們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間勞動,也經常吹響葫蘆簫,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歡樂。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民族音樂工作者對葫蘆簫進行了不斷的改革。1958年,雲南省歌舞團首先把音域擴展為14個音。近年來,北京的一些文藝團體又製成兩種新葫蘆簫。其中的六管葫蘆簫,可以吹奏單音、雙音、單旋律加持續音及兩個和音旋律加持續音。既保持了原來樂器特有的音色和風格,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豐富了音響色彩和表現力。在我國民族樂器大花園中,它已成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1980年初,中央民族樂團訪日小組,曾用這種新葫蘆簫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歡迎和好評。
Ⅲ 葫蘆烙畫是誰發明的
烙畫葫蘆藝術又稱燙畫葫蘆、火筆畫葫蘆,是一種特色傳統工藝美術品,比較知名的產地有山西,安徽。烙畫葫蘆藝術家用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與葫蘆融為一體能永久保存、收藏,藝術價值極高。
葫蘆製作工藝品從明朝起即有文字記載。葫蘆造型優美,無須人工雕琢就給人以喜氣祥和的美感。清朝時蘭州的「刻制葫蘆」和「范制葫蘆」曾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成為朝廷貢品。當時採取的「火燴工藝」將葫蘆的木質材料與中國傳統的燙畫技法相結合,以烙鐵代筆,運用國畫的白描、工筆、寫意等手法,在葫蘆光滑堅硬的木質表皮上,創作出人物、山水、花鳥、走獸等作品,隨著藝人對藝術的理解和對烙鐵的嫻熟運用,畫面呈現出焦、黑、褐、黃、白等多種層次和國畫渲染的效果,表現力非常豐富。葫蘆本色就有古畫的基調,在上面臨募出名家的國畫作品,線條流暢准確、形態栩栩如生、意倖免幽深高遠。給人以耳目一新、不媚不俗的感覺。烙畫藝術使葫蘆由農家瓜果登上了藝術殿堂,成為一種集拙樸自然和高雅精美為一體的傳統民間藝術品,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Ⅳ 聊城雕刻葫蘆什麼時候發展起來的
聊城蟈蟈葫蘆(蚰子葫蘆)雕刻藝術,歷史悠久,選材獨特,內容廣泛,設計科學、精美。既有實用價值,又能作為高雅的工藝品供人們欣賞。它那粗獷豪放的雕刻技法,釋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它記載了眾多的民間故事,反映了魯西濃郁的鄉土風情,深受人們的喜愛,並享譽海內外。 葫蘆源於印度,在中國種植很廣。葫蘆雕刻藝術南北均有,唯獨聊城的葫蘆雕刻藝術更負盛名,獨樹一幟。聊城是京杭大運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昔日這里商賈雲集,繁盛一時,蟈蟈葫蘆曾一度成為運河兩岸農家生產的重要商品,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創新,前後經歷了三個比較突出的發展階段。粗花雕刻階段,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主要作品有花葫蘆、片花,雕刻些鳥、魚、蟲、花,尾部開口,工藝簡單。細花雕刻階段,距今也有200年左右,主要有「獅子滾綉球」、「松樹花籃」、「打魚」、「讀書」、「耕田」等。清末民初,聊城蓄養蟈蟈的風氣盛行,葫蘆的雕刻藝術也在迅速提高。選料、著色、刀法更為講究,選材更為廣泛,如「八仙過海」、「武松打虎」、「水滸人物」、「聊城傳說」等,使聊城葫蘆雕刻藝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在材料方面,聊城蟈蟈葫蘆選材廣泛,有扁圓形葫蘆、牙牙葫蘆、飄瓜葫蘆,還有特意配製的錐形葫蘆、捆紮的多形
聊城雕刻葫蘆
葫蘆,但大都以扁圓葫蘆為主要材料。種植簡單,棉田、地頭均可套種,每畝收獲葫蘆4000餘枚。加工時,將成熟的白坯放進鍋中煮,然後使其發酵,在容器中撞掉表層青皮,曬干,使葫蘆顏色變黃。主要工其有刻刀、刺針、鑽、弓子鋸等。
聊城葫蘆最為考究的是細葫蘆,圖案主要有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它不單單用來飼養蟈蟈,更是一種觀賞藝術品,是饋贈嘉賓的珍貴禮品。藝匠們用特殊的手法,因形雕刻,精繪細描,形象逼真,頗像工筆畫清晰、可愛。另有一種葫蘆極為普及,流傳很廣,主要雕刻花、鳥、魚、蟲之類。還有「花葫蘆」,刀法簡練誇張,生動傳神,大有潑墨畫的韻味。
聊城葫蘆雕刻作品,曾於1979年在山東工藝美術設計創新評比展覽會上榮獲三等獎。近年來,有著500多年歷史的聊城蟈蟈葫蘆,在聊城工藝美術創作人員和民間藝人的共同努力下,繼承傳統葫蘆雕刻工藝技法,大膽創新,改平刻為透雕法,由原來的平面圖案轉向立體圖案,創造了各種獨具特色的新工藝,改善了葫蘆的傳聲性能。內容上更加豐富多彩,地方名勝、風土人情、民間故事、婚嫁禮俗均能入畫,極大地增強了葫蘆的整體審美效果和藝術價值。由於雕刻葫蘆格調新穎,雅俗共賞,不僅銷往全國各地,而且遠銷日本及東南亞國家。
Ⅳ 電動葫蘆的發展史
國產電動葫蘆是從上世紀50年代以仿造形式開始生產與發展的。1949年7月上海通用機器廠最先試製成功仿德國DEMAG公司K型1.5t和3t一般用途鋼絲繩電動葫蘆,並投入小批量生產,但該廠於1954年轉產汽輪機。1953年天津起重設備廠(原天津第七機械廠)仿原蘇聯40年代TB型葫蘆試制了1t和2t一般用途鋼絲繩電動葫蘆,定型為TV型電動葫蘆。1954年又試制了3t和5t葫蘆,1957年完成了0.25t~5t系列產品的修改設計與生產,從此TV已作為我國第一代葫蘆而出現。
坤達機械主要經營滬一牌 微型電動葫蘆 環鏈電動葫蘆 各種手動葫蘆 手扳葫蘆 手拉葫蘆 。
Ⅵ 葫蘆絲是誰發明的
小學生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傣家的小夥子叫傣山,他有一個心上人,他們過著幸福的日子。
一次,山洪爆發了,傣山抱起一個葫蘆,決定救出被困的心上人。於是傣山呼吸了一口氣跳入洪水中,游到中途,碰到了鯊魚,傣山准備逃走,可傣山沒有鯊魚的游的快,傣山就要變成鯊魚美餐的時候,看到了一座小島,傣山用力一游,沖上了小島,躲過了鯊魚。傣山上了小島後就找他的心上人,打聽到他的心上人被困在個大山裡,傣山於是上了那座山,山裡有條大蛇,是看他的心上人的,傣山只有殺這條蛇,他的心上人才可以救出來。
傣山想在晚上把這條大蛇殺死,晚上傣山到了蛇的巢穴,看見大蛇在睡覺,他悄悄的來到蛇的身旁,抓起蛇的七寸,蛇被打死了,原來,蛇是個大壞蛋。後來,傣山救出了他的心上人,但山洪還沒有停止。「只有作出一種一個人也不知道的樂器,才能停止山洪」,傣山聽到了一個聲音。於是傣山和他的心上人共同製作出了一種叫葫蘆笙的樂器,山洪停止了。這場面感動了神仙,神仙手一揮,頓時鮮花盛開、孔雀開屛,祝福傣山和他的心上人永遠幸福。葫蘆笙被傣族人世世相傳。
葫蘆絲的歷史較為悠久,其淵源可追溯到先秦時代,它是由葫蘆笙演進改造而成的。在構造上仍保持著古代樂器的遺制,簫管數目正與三管之龠相同,兩支副管不開音孔也和古簫完全一樣,而發出持續的五度音程,則與古龠的「以和眾聲」惟妙惟肖。但它的主管已開有7個音孔,與後世的簫笛非常近似,又顯示出它在歷史上的飛躍。
Ⅶ 葫蘆絲是誰發明的
葫蘆絲沒有明確的發明者。
葫蘆絲的歷史較為悠久,其淵源可追溯到先秦時代,它是由葫內蘆笙演進容改造而成的。在構造上仍保持著古代樂器的遺制,簫管數目正與三管之龠相同,兩支副管不開音孔也和古簫完全一樣,而發出持續的五度音程,則與古龠的「以和眾聲」惟妙惟肖。但它的主管已開有7個音孔,與後世的簫笛非常近似,又顯示出它在歷史上的飛躍。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民族音樂工作者對葫蘆簫進行了不斷的改革。1958年,雲南省歌舞團首先把音域擴展為14個音。北京的一些文藝團體又製成兩種新葫蘆簫。其中的六管葫蘆簫,可以吹奏單音、雙音、單旋律加持續音及兩個和音旋律加持續音。既保持了原來樂器特有的音色和風格,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豐富了音響色彩和表現力。在中國民族樂器大花園中,它已成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1980年初,中央民族樂團訪日小組,曾用這種新葫蘆簫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歡迎和好評。
傣族人民多才多藝,能歌擅舞。在節日里,不論是在江中劃龍舟或是在江邊放高升,還是在廣場上趕擺,或是在竹樓里飲酒歡歌,都可以聽到動人的歌聲。贊哈(民間歌手)在葫蘆絲的伴奏下唱著古老的傳說和美麗的神話,唱著舊社會的苦難和新社會的幸福。
Ⅷ 為什麼救生圈起源於葫蘆
救生圈是人們水上遇險時賴以求生的一種工具?夏天去游泳,為了安全起見,人們常喜歡帶上救生圈,初學游泳的人更喜歡和它做伴,就是熟悉水性的海員出海時也總要在每艘船上預備著?
救生圈通常由軟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較小的輕型材料製成,外麵包上帆布?塑料等?供游泳練習使用的救生圈也可以用橡膠製成,裡面充有空氣,也叫作橡皮圈?
過去有人認為救生圈是由歐美傳入我國的,其實,救生圈乃是我們中國人創造發明的?
早在兩三千年前我國就有了「救生圈」,那就是幹了的葫蘆?《易經》里所說的:「包荒,用馮河」,根據郭沫若先生的解釋,就是「用葫蘆渡河」?
《詩經》中也說「的有苦葉,濟有深涉」,聞一多先生將《詩經》中的這一記載譯為:「葉子枯了,葫蘆也幹了,可以擇來做腰舟用了?」
我們認為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抱著枯乾的葫蘆,就能使身體浮在水面上,不致淹死?這葫蘆便是最原始的救生設備?後來,凡是在海上航行的船隻,大都帶著葫蘆,以防不測?由此可見,我國古代人民是利用幹了的葫蘆浮水渡河的,這就是最原始的救生圈?
再後來,救生圈的製作方法大大前進了一步,有人開始用軟質木料?蘆葦等編製成一個環狀物體,讓人可以鑽進去,使環托住人的身體,這種環形的救生圈使用起來要比葫蘆方便得多,遂成了名副其實的救生「圈」了,宋人稱之為「浮環」?
救生圈
Ⅸ 電動葫蘆是誰發明的
具體是誰發明的還真不好說
都是一點一點改進到現在這個模樣
我們製造電動葫蘆這類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