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孔子創立儒家思想的時代背景
1、背景:春秋時期出現了鐵犁牛耕,生產力發展了.而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所以西周前的井田制被破壞,出現了土地私有,從而使舊貴族分化成新興的地主階級,於是他們為了要更多的土地和人民(勞動力)便有了春秋的爭霸戰爭.
而孔子是舊的奴隸主貴族代表,他認為春秋的戰亂是因為沒有了西周等級森嚴的制度(春秋的戰亂是因為諸侯國把周天子給滅了,所以孔子覺得是下級觸犯了上級,因為下級無視那些等級制度.)所以他主張恢復周禮.同時又提出了仁 禮 中庸等思想,又開創了私學,把他的思想傳下去……於是形成了儒家學說.
2、儒學
3、漢朝漢武帝時期起,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
4、對於第四點,建議你看「儒學」的網路,裡面有詳細的論述
⑵ 孔子與儒家思想
作為一個思想家,孔子用格言方式發表了許多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與古代希臘、羅馬的一些思想家相比,孔子的思想,顯得更直觀、表面了一些。 孔子的思想觀點,有許多積極的東西。他的道德教化、注重人本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思想、崇尚「和」的的精神、「天下為公」「大同」思想以及他的教育思想無不閃爍著思想的光芒。 孔子這些思想,是中國思想文化寶庫中的一筆珍貴財富。在世界思想文化中,也有一席之地。孔子是我們值得紀念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讓他從神恢復到人,或從妖魔化的鬼恢復到人,對於正確認識孔子及其思想及其重要,一味歌頌和一味全盤否定都不是科學態度。
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裡面有許多先進的思想,他對於中國文化傳承功不可沒。在世界上只有我們中華文化一路傳承幾千年,與我們的先進文化有很大的關系,儒家思想對於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使中華民族在幾千年屹立於世界而不倒也有很大的作用。
本文轉自中南大學現代遠程教育,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cne.csu.e.cn/Html/wxxy/2009-6-25/1738J5HE.html
望採納
⑶ 孔子創立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當時的時代背景如何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也就是做國家管理者最高的道德就是愛每個人,現在稱為博愛。由仁則生義,也就是社會關系的基本規則。由義生禮,也就是國家制度、官吏行為規范。這是自黃帝以來華夏民族的核心思想。但當時春秋時期,國家制度崩潰,諸侯國各自為政不服中央政府,並放棄仁,追求武力和利益。
⑷ 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在什麼時候開始成為中
中國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創立及其發展歷程
1.儒家思想的創立階段——春秋時期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主要思想主張包括: (1)政治主張: A.提出「仁」學,要求統治者要「愛人」,遵循「忠恕」之道; B.主張「克己復禮」;「禮」是指 西周時的等級名分制度; C.提倡「為政以德」,統治者應用「德」教化百姓; (2)教育思想: A.主張「有教無類」,使受教育者的范圍擴大; B.主張「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採取特殊的方法啟發誘導; C.主張學生在學習上要實事求是,溫故知新;要把學與思相結合,獨立思考。 (3)哲學思想: 對鬼神持 懷疑態度,主張對鬼神敬而遠之。 影響:孔子的學說經過歷代學者的發揚和統治者的改造,逐漸形成了完整的 儒 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孔子在歷史上被稱為「聖人」。
2.儒家思想的初步發展階段——戰國時期。 (1)戰國時期著名的儒家大師 孟子的思想是對孔子學說的繼承與發展,其思想主張: A.提出「仁政」學說,主張以德服人,實行仁政,這是孟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後來成為中國傳統傳統政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B.重民的思想,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 C.人性本 善; D.倡導「養浩然之氣」,強調先 義後利,捨生取義。 影響:孟子的地位僅次於孔子,被稱為「亞聖」,他的思想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2) 荀子的思想主張: A.提出「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認為人是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 B.人性本惡,憑借後天的教育可以使人由惡變善; C.主張治國禮法並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為主。 思想特點:雜取百家,被視為儒家的異端 影響:荀子作為戰國時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學說對中國哲學具有深遠的影響。
3.儒家思想發展的「黃金時期」——西漢。 (1)出現新儒學的時代背景:西漢武帝即位時,黃老之學不適應發展大一統的需要,他接受了 董仲舒的適應中央集權形勢發展需要的新儒學,並將新儒學上升為官方的學說,確立為中央王朝的統治思想。 (2)新儒學的基礎:「天人感應」學說。董仲舒認為,人君受命於天,須仿效天道,實行仁政。新儒學是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骨幹,融合了陰陽家、黃老之學以及 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體系。 董仲舒還根據當時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主張; 董仲舒還總結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准,後人歸納為「三綱五常」。(人教版) (3)作用:新儒學對於鞏固國家的統一、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起了積極作用;同時,董仲舒宣揚的「天人感應」,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目的。 西漢,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4.儒學發展為理學,並再次被官學化——宋朝。 (1)宋朝的儒家們將孔孟的治理國家的學說,揉合了道教、佛教思想,逐步確立了以「理」或「天理」為核心的觀念系統,即理學。為理學的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是「二程」程頤、 程顥兄弟二人和南宋的朱熹,尤其是後者,是宋朝理學的集大成者,是繼孔孟之後的中國最重要的儒學思想家(人教版),他將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和五經(《詩》《書》《禮》《易》《春秋》)編著成《四書章句集注》。 (2)理學家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要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來把握「理」。 (3) 元朝時將《四書章句集注》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程朱理學被官學化。 (4) 清朝,將《四書》《五經》作為官定讀本和科舉考試的准繩,程朱理學發展到鼎盛時期。儒學完全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精神工具。 (5)南宋的理學大師 陸九淵提出「心」是天地萬物的淵源,其學說被稱為「心學」。明朝的 王守仁主張以心學來更新理學,其思想核心是「致良知」,強調自我的主動作用,激勵人們奮發立志。 影響:宋明理學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產生消極影響;但理學重視人的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作用。
⑸ 孔子孟子和荀子對儒家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貢獻
1、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的「仁」是解決人際關系的學說,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人際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的關切,這種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的精神,是「仁」的一種表現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幾千年後的今天,孔子的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現實性和永恆的價值。
2、孟子政治思想主要是繼承了孔子的「仁」,並將其發展為系統的「仁政」思想。並提出一個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3、荀子的思想:荀子主要繼承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對戰國諸子百家的思想也兼容並包,故能集大成。荀子主張「仁義」和「王道」, 「以德服人」。、他所提出的「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從道不從君。」等觀點,都可見諸於孔孟的思想學說。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會影響在於它為封建統治階級創造了整套治理國家和社會的理論思想體系,並讓中國的統治階級成功的應用於中國的社會國家治理實踐獲得了封建社會統治中國二千多年的光輝人類發展社會史,這在全世界范圍內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是空前絕後的。也是中華民族以前、現在和將來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儒家思想精髓不在於其治國理論學說,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會的思想外殼,儒家思想精髓在於它的社會倫理思想,正是封建社會倫理觀從國家統治階級的高度期望出發將人們生活現實中的行為規范用通俗的語言。
道德意識規范起來,讓農民成為社會道德思想的奴隸,而這種封建倫理觀作為封建統治階級上層建築社會意識中的最廣泛影響治理社會群眾基礎的核心,從而完成對國家社會雙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⑹ 孔子儒家思想是什麼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教育思想: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無類」,認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權利。在教育實踐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應該「誨人不倦」,「循循善誘」,「因材施教」。他認為學生應該有好的學習方法如「舉一反三」、「溫故而知新」;學習還要結合思考「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好學「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習態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啟發和教育的重要意義。
美學思想: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並且孔子認為,一個完人,應該在詩、禮、樂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的文藝理論影響巨大。
⑺ 孔子創建的儒家思想的主要原因
孔子創立儒學的地域文化背景 地處泰山之陽、黃淮平原東部的鄒魯地區原屬東夷,農耕文化和禮樂傳統發達較早.大汶口文化與海岱龍山文化的考古成果令人信服地證實了這一點.商部族源出東夷,商王朝在盤庚遷殷以前,曾在這一帶建都四十餘年.西周建立後,周公父子受封建魯,這里又成為周王朝控制東方的頭號重鎮與姬姓貴族推行「周禮」的示範性大國.魯國初封時,因為周公的關系,在各大諸侯國中有著特別優越的地位,曾被賜以整套的祝宗卜史、文物典冊、官司彝器,後來又被特許祭祀周公可用「天子禮樂」.魯國宗法貴族也以恪守周公「遺訓」為職責和榮耀,所以直到春秋時期,魯國仍以完整保存「周禮」著稱.向來史家都稱春秋社會的動亂導致「禮壞樂崩」.實際上,如果著眼於孔子學術的主要特點,則春秋時期無疑是西周禮制的「復述」期(包括改造和突破),鄭重其事的禮學和後世儒家所推崇的理想「周禮」形態都是在這一時期逐步發育和成熟起來的.廣義的「周禮」涵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但從較狹的意義上理解,它主要還是姬姓宗法貴族的禮制,並不能完全包括各地諸侯國獨具特點的傳統禮制和民間禮俗.《左傳》襄公十年記晉人稱道「諸侯宋、魯,於是觀禮」,是說宋存「殷禮」,魯存「周禮」,各具典型.而與魯國為近鄰的小邦邾國、大邦齊國等,保存「夷禮」特多,仍與魯國宗法貴族的獨「秉周禮」大異.其實,即使在魯國及魯都城內部,「周禮」與「夷禮」、「殷禮」並存的局面也從未消失.魯城內有「周社」、「毫社」,後者即是為土著的殷遺民專門設置的行禮場所.前些年在曲阜魯故城內發掘出兩組墓葬,葬式、葬俗和隨葬風格都迥然不同.其中甲組墓屬於土著墓,從西周初年一直延續到春秋晚期,突出特徵是盛行殉狗,隨葬陶器組合規整,且流行簋、豆等圈足器,製作也較精緻;乙組墓屬於周人墓,有的下及戰國早期,而絕不見殉狗,隨葬陶器則製作較粗陋,組合亦凌亂,且完全不見簋、豆等圈足器.兩組墓差別如此之大,可使人們獲得對「周禮」的新認識.看來古籍所樂道的伯禽受封之魯而「變其俗,革其禮」,即使確有其事,那實行的程度也相當有限.「周禮」與民間禮俗的差異既包含了階級對立的內容,也包含了國、野之別.所謂「禮壞樂崩」,主要是指周王室東遷後上層貴族社會禮制的混亂與多變,對民間禮俗未必有多大影響.據我們所考察,孔子早年習禮所接受的還是「殷禮」遺制.他是殷王室後裔,但自幼生活在魯地,接觸最多的還是東夷風俗.他「十有五而志於學」,由於家境貧困,曾做過倉吏、牧吏之類卑微差事,實際是通過「宦學事師」的途徑求學的.起初他還不可能學習貴族禮制,《論語·八佾》記載「子入太廟,每事問」,被時人譏笑為「鄒人之子」不「知禮」,說明他那時對「周禮」還知之不多.《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郯子朝魯時,講了一大篇「少昊氏鳥名官」的古史傳說,孔子聞所未聞.他真正了解和研究東夷古史大約自此始,時年27歲.與當年郯子所說少昊興起時的「鳳鳥適至」恰成對照,他在36歲時「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說明他已開始自覺搜訪古代文化遺產了.他對東夷文化始終不能忘懷,晚年還萌生過「欲居九夷」的念頭(《子罕》),又說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話(《公冶長》).孔子自稱「三十而立」.到魯昭公二十四年,即他34歲時,魯大夫孟僖子去世,臨終立下遺囑,令其二子(即南宮敬叔和孟懿子)師事「聖人之後」的「達者孔丘」學禮(見《左傳》).這表明孔子此時已經以辦私學成名,他的貴族後裔身份也得到魯國貴族的承認.《史記·孔子世家》說他稍後由南宮敬叔陪同,到東周王都洛陽「問禮」,並會見了做史官的老子.孔子真正得以系統地接觸周官典籍,並全面檢討「周禮」,恐怕就始於此時.後來隨著所辦私學的擴大,他一面整理和傳授《詩》、《書》、《禮》、《樂》等典籍,一面不斷地充實自己的學說體系,最終以一位古典王官文化繼承者、傳播者和集大成者的成就,成為魯國的「國老」和儒學的開山.孔子的學術以禮學為主幹,在總體上表現為「述古」的形式,但基本精神還是「維新」的.他強調「殷因於夏禮」、「周因於殷禮」,三代之禮皆相因而損益,「其或繼周者」仍會有變化(《論語·為政》).這觀點可說是古禮學上的一大發明,也是他會通「殷禮」入「周禮」的綱領.他還說過,「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八佾》)這等於承認各國禮制自有其傳承統系.所以,孔子所標榜的「周禮」實際只是他認為在春秋之世合理而適用的理想禮制形態,而決非是周公時代的禮制原形;否則,他也不會被稱為「聖之時者」
⑻ 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是誰
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
⑼ 孔子為什麼創建儒學
孔子創立儒學的地域文化背景 地處泰山之陽、黃淮平原東部的鄒魯地區原屬東夷,農耕文化和禮樂傳統發達較早。大汶口文化與海岱龍山文化的考古成果令人信服地證實了這一點。商部族源出東夷,商王朝在盤庚遷殷以前,曾在這一帶建都四十餘年。西周建立後,周公父子受封建魯,這里又成為周王朝控制東方的頭號重鎮與姬姓貴族推行「周禮」的示範性大國。魯國初封時,因為周公的關系,在各大諸侯國中有著特別優越的地位,曾被賜以整套的祝宗卜史、文物典冊、官司彝器,後來又被特許祭祀周公可用「天子禮樂」。魯國宗法貴族也以恪守周公「遺訓」為職責和榮耀,所以直到春秋時期,魯國仍以完整保存「周禮」著稱。 向來史家都稱春秋社會的動亂導致「禮壞樂崩」。實際上,如果著眼於孔子學術的主要特點,則春秋時期無疑是西周禮制的「復述」期(包括改造和突破),鄭重其事的禮學和後世儒家所推崇的理想「周禮」形態都是在這一時期逐步發育和成熟起來的。廣義的「周禮」涵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但從較狹的意義上理解,它主要還是姬姓宗法貴族的禮制,並不能完全包括各地諸侯國獨具特點的傳統禮制和民間禮俗。《左傳》襄公十年記晉人稱道「諸侯宋、魯,於是觀禮」,是說宋存「殷禮」,魯存「周禮」,各具典型。而與魯國為近鄰的小邦邾國、大邦齊國等,保存「夷禮」特多,仍與魯國宗法貴族的獨「秉周禮」大異。其實,即使在魯國及魯都城內部,「周禮」與「夷禮」、「殷禮」並存的局面也從未消失。魯城內有「周社」、「毫社」,後者即是為土著的殷遺民專門設置的行禮場所。前些年在曲阜魯故城內發掘出兩組墓葬,葬式、葬俗和隨葬風格都迥然不同。其中甲組墓屬於土著墓,從西周初年一直延續到春秋晚期,突出特徵是盛行殉狗,隨葬陶器組合規整,且流行簋、豆等圈足器,製作也較精緻;乙組墓屬於周人墓,有的下及戰國早期,而絕不見殉狗,隨葬陶器則製作較粗陋,組合亦凌亂,且完全不見簋、豆等圈足器。兩組墓差別如此之大,可使人們獲得對「周禮」的新認識。看來古籍所樂道的伯禽受封之魯而「變其俗,革其禮」,即使確有其事,那實行的程度也相當有限。 「周禮」與民間禮俗的差異既包含了階級對立的內容,也包含了國、野之別。所謂「禮壞樂崩」,主要是指周王室東遷後上層貴族社會禮制的混亂與多變,對民間禮俗未必有多大影響。據我們所考察,孔子早年習禮所接受的還是「殷禮」遺制。他是殷王室後裔,但自幼生活在魯地,接觸最多的還是東夷風俗。他「十有五而志於學」,由於家境貧困,曾做過倉吏、牧吏之類卑微差事,實際是通過「宦學事師」的途徑求學的。起初他還不可能學習貴族禮制,《論語·八佾》記載「子入太廟,每事問」,被時人譏笑為「鄒人之子」不「知禮」,說明他那時對「周禮」還知之不多。《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郯子朝魯時,講了一大篇「少昊氏鳥名官」的古史傳說,孔子聞所未聞。他真正了解和研究東夷古史大約自此始,時年27歲。與當年郯子所說少昊興起時的「鳳鳥適至」恰成對照,他在36歲時「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說明他已開始自覺搜訪古代文化遺產了。他對東夷文化始終不能忘懷,晚年還萌生過「欲居九夷」的念頭(《子罕》),又說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話(《公冶長》)。 孔子自稱「三十而立」。到魯昭公二十四年,即他34歲時,魯大夫孟僖子去世,臨終立下遺囑,令其二子(即南宮敬叔和孟懿子)師事「聖人之後」的「達者孔丘」學禮(見《左傳》)。這表明孔子此時已經以辦私學成名,他的貴族後裔身份也得到魯國貴族的承認。《史記·孔子世家》說他稍後由南宮敬叔陪同,到東周王都洛陽「問禮」,並會見了做史官的老子。孔子真正得以系統地接觸周官典籍,並全面檢討「周禮」,恐怕就始於此時。後來隨著所辦私學的擴大,他一面整理和傳授《詩》、《書》、《禮》、《樂》等典籍,一面不斷地充實自己的學說體系,最終以一位古典王官文化繼承者、傳播者和集大成者的成就,成為魯國的「國老」和儒學的開山。 孔子的學術以禮學為主幹,在總體上表現為「述古」的形式,但基本精神還是「維新」的。他強調「殷因於夏禮」、「周因於殷禮」,三代之禮皆相因而損益,「其或繼周者」仍會有變化(《論語·為政》)。這觀點可說是古禮學上的一大發明,也是他會通「殷禮」入「周禮」的綱領。他還說過,「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八佾》)這等於承認各國禮制自有其傳承統系。所以,孔子所標榜的「周禮」實際只是他認為在春秋之世合理而適用的理想禮制形態,而決非是周公時代的禮制原形;否則,他也不會被稱為「聖之時者」。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43608_31340.html?k=
⑽ 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成就是什麼
主要成就:
1、道德思想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28]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為基礎,以立人極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2、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儀式」和「仁」。在治國方略中,他主張「執政道德」,用道德和道德來治國,是治國的最高尚的方式。這種治理國家的戰略也被稱為「德治」或「治理規則」。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世界是大眾」的大同社會。
孔子的「大同」社會和「小富裕」的社會理想對中國後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階段的思想家提出了靛藍地圖和不同內容的斗爭目標。這種思想也為進步的思想家和改革者提供了一些靈感。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孫中山都受到了影響。
3、經濟思想
孔子最重要的經濟思想是正義與利益,「義與利」,「富民」。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產生了更大的影響。
4.教育思想
他提倡「無課堂教學」,開辦私立學校,招收學生,打破奴隸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擴大對平民的教育范圍,適應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習和善良」。
5、美學思想
孔子美學思想的核心是「美」與「善」的統一,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孔子倡導將文藝與政治倫理相結合的「詩教」,將文藝視為改變社會政治手段,培養情感的重要手段。孔子認為,一個完美的人應該在詩歌,禮儀和音樂方面成熟。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的文學理論產生了重大影響。
6、史學思想
孔子治國史思想的一個重要命題是「直接」,即研究歷史,實事求是,不僅要關注基礎,還要「把它當作知道,不知不懂」。他試圖反對那些傲慢和不可理解的人。孔子的歷史觀不僅體現在治理史的歷史和治理的歷史上,也體現在歷史的發展觀中。
孔子創造了一種私人講座的文化,倡導仁慈,正義,禮貌,智慧和信仰。他帶領一些門徒到全國各地旅行了13年。晚年,他修改了「詩」,「書」,「李」,「樂」,「易」和「春秋」等六本書。
根據傳說,孔子曾經問過老子的儀式,有三千個門徒,包括七十二個。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和弟子們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並將其編成儒家經典。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10)孔子和誰創造儒家思想擴展閱讀:
1、文學作品:
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詩》《書》《禮》《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撰《春秋》。後人合稱之為《六經》。
2、詩歌創作:
相傳孔子作有《去魯歌》《蟪蛄歌》《龜山操》《盤操》《猗蘭操》《將歸操》《獲麟歌》等詩歌。這些詩歌多載於《樂府詩集》,可信度不高。
3、語錄匯編
孔子的言論主要記錄在《論語》中。《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在南宋後並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微言大義」
4、安貧樂道
孔子認為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