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陶行知創造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他的教育方法和思想可以概括為:一個理論,三大原理,四種精神,五大主張。
1、一個理論即生活教育理論,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稱。
2、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本體論,也叫起源論,陶行知認定教育來源於生活,主張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場所論。認定社會本身就是一所大學校,主張教育要依靠社會的力量,應濟社會的需要。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認定在生活中教法、學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
主張事情是怎樣做的,學生就應該怎樣學;學生是怎樣學的,教師就應該怎樣教。教法和學法都來源於做法,統一於做法。
3、四種精神是:
「愛滿天下」的大愛精神;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
「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的創造精神;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4、五大主張是:行是知之始、在勞力上勞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傳、六大解放。
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學思想,認為認識來源於實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在勞力上勞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傳都是具體的教學方法。
在勞力上勞心,即主張手腦並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張教學相長;即知即傳,則是主張隨學隨教。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和民主教育思想的反映,可以理解為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原則。
六大解放是指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嘴、眼睛、時間和空間,還兒童以自由,從而解放兒童的創造力。
(1)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探微擴展閱讀: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08年十七歲時他考入了杭州廣濟醫學堂。1917年秋回國,先後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等職。
1926年起發表了《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1929年聖約翰大學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表彰他為中國教育改造事業作出的貢獻。[2]1931年主編《兒童科學叢書》。
1935年,在中國共產黨「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45年當選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長期勞累過度,不幸逝世於上海,享年55歲。
參考資料:網路-《陶行知教育名篇》
Ⅱ 論述陶行知對兒童創造力培養的教育思想及其對我國當前學前教育的啟示
第一,解放兒童的創造力,培養發揮兒童的創造精神。行知提到了充分的營養、良好的習慣及因材施教三點:首先要為兒童創造力的發展提供體力的與心理的充分的營養,包括健康的體魄,清醒的頭腦,淵博的知識,創造的慾望,事業心以及意志、求知慾、自我批評精神等個性特徵,因為創造力是架在個性與才能之間的橋梁。其次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有助於學習和思維,以利於發揮創造力。再次要注意「因材施教」,這猶如「松樹和牡丹所需的肥料不同。」他重視兒童個性的發展,指出「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處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育才的學生可以按自己的興趣特長進不同的專業組。育才中學施教的原則至今仍有很好的借鑒意義。第二,善於組織集體生活,培養創造能力。1)採用民主集體制,培養學生的集體自治精神。推行集體的「五路探討」即「體驗、看書、求師、訪友、思考」。(2)在集體創造上學習創造。1941年6月,他提出開展「集體創造月」活動,進行四大創造活動即:創造健康之堡壘;創造藝術之環境;創造生產之園地;創造學問之氣候。這種注重集體學習對學生發展的影響的教育觀念中已含有了許多諸如主體性教學、合作學習等現代教育的理念,具有相當的科學性和預見性。第三,培養學生的自動力,注重學生對科學文化知識的探求。第四,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並設疑辨難的能力。他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疑難,並嚴格遵循如下幾個步驟:(1)要使學生對於一個問題處在疑難的地位;(2)要使他審查所遇見的究竟是什麼疑難;(3)要使他想辦法去解決,使他想出種種可以解決這疑難的方法;(4)要使他推測各種解決方法的效果;(5)要使他將那最有成效的方法試用出去;(6)要使他審查試用的效果,究竟能否解決這個疑難;(7)要使他印證,使他看這試用的法子,是否屢試屢驗。對學前教育的啟示:要多與孩子接觸,在遇到問題時,先讓孩子自己獨立思考,教師自己適當引導並鼓勵孩子創新。通過一些活動,講小故事之類的,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意識。鼓勵孩子多多提問。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具體看參考資料
Ⅲ 創造的兒童教育思想
21世紀教育要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造就大批高創造力的人才。就目前我國專基礎屬教育而言,我國的兒童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還很薄弱,不論家庭、學校、社會,壓制摧殘兒童創造力的現象都很嚴重。為了培養一代新人的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我國的基礎教育應該關注創造教育,大力開展創造教育。
在我國明確提出對兒童進行創造教育的是現代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在自己長期教育實踐里非常重視兒童教育問題,曾對兒童教育做過許多精闢的論述。創造的兒童教育思想就是其全部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前瞻性。重新發掘,研究陶行知先生的這一教育思想對於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教育遺產,推進新時期我國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以及創造教育的順利實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本文擬定從以下四個部分展開對這一問題的論述。
第一部分:陶行知「創造的兒童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一)從學術背景來看,他科學地吸收了王陽明和杜威的教育哲學思想及兒童教育思想的合理內核,並把「創造的兒童教育」思想
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什麼
「五·四」運動後,從事平民教育運動,創辦曉庄師范。1930年4月,國民黨反動政府以「勾結叛逆,陰謀不軌」為借口,武力封閉曉庄學校。陶行知受到通緝,被迫臨時避難日本。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報》總管理處顧問,對當時《申報》的革新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1932年起,先後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晨更公學團」,「勞工幼兒團」,首創「小先生制」,成立「中國普及教育助成會」,開展「即知即傳」的普及教育運動。1934年主編《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宣布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
「九.一八」事變後,陶行知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當選為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執行委員和常務委員。7月,與沈鈞儒、鄒韜奮、章乃器聯合發表《團結禦侮宣言》,毛澤東主席復信表示支持。接著,受全國救國聯合會的委託,擔任國民外交使節,出訪歐、美、亞、非二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出席「世界和平大會」,「世界新教育會議」第七次年會。
1938年8月,陶氏回國路過香港,倡導舉辦了「中華業余學校」,推動香港同胞共赴國難。
1939年7月,在四川重慶附近的古聖寺為兒童創辦育才學校,培養有特殊才能的兒童。1945年,陶行知當選為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慶創辦社會大學,推行民主教育。
抗日戰爭勝利後,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獨裁,爭民主,反內戰,爭和平的斗爭。民主戰士李公朴、聞一多遭國民黨特務暗殺,陶行知被列為黑名單上的第三名。他一面作好了「我等著第三槍」的犧牲准備,一面繼續堅持斗爭,視死如歸,始終站在民主運動的最前列。終因「勞累過度,健康過虧,刺激過深」於1946年7月25日患腦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歲。 很可惜。
Ⅳ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創造教育」的定義是什麼
創造教育:英國心理學家、優生學家高爾頓開創造教育研究之先河,著有《遺傳的天才》等。20世紀40年代美國奧斯本研究集體創造思考方法,著有《思考的方法》。20世紀50年代以來,這種教學在美國得到發展。如布法羅大學開設了指導學生創造性思維實驗課程。20世紀60年代以來創造教育在日本亦受重視,1960—1979年有關創造力培養著述譯作有250多種,並開展這方面的實踐活動,設「發明教室」等。德國則把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滲透在中小學各年級的課堂教學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創造教育受到廣泛重視,初步形成理論體系。創造教學已成世界性潮流。陶行知為中國創造教育開拓者,於20世紀30年代在育才學校設立「育才創造獎金」,後發表《創造宣言》。60年代後,台灣省教育界亦就此進行實驗研究。如賈馥茗1968年在國語科中進行小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實驗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創造教育在中國再度興起。如1982年中華創造力開發研究所研究人員在上海和田路小學進行實驗,運用一些專門編排和設計的教法。此後,這方面的研究在各地普遍開展。
陶行知是我國創造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開拓者,創造教育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理論體系的精髓,其創造教育實踐更是貫穿於他整個教育活動之中。創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針對中國傳統教育的種種弊端,結合中國教育實際,在美國教育思想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教育思想的基礎上而提出的一種既符合中國國情、又體現現代教育思想的新的教育理論。
陶行知實施創造教育的目的,可以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面來看。就學生而言,創造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手腦雙揮」「手腦聯盟」「手腦雙全」——這就是創造教育要達到的目標,又是實現創造教育的手段。陶行知曾經說過,「手腦結合,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就教師而言,教師的創造,不像宗教家、戀愛至上主義者、美術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教師「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他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先生、學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創造教育的手段。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並認為「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盡量發揮出來。」
創造教育的三個關鍵:在培養兒童創造力方面,陶行知提出了「充分的營養、良好的習慣和因材施教三個關鍵」。
Ⅵ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行是知之始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本體論,也叫起源論,陶行知認定教育來源於生活,主張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場所論。認定社會本身就是一所大學校,主張教育要依靠社會的力量,應濟社會的需要。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認定在生活中教法、學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張事情是怎樣做的,學生就應該怎樣學;學生是怎樣學的,教師就應該怎樣教。教法和學法都來源於做法,統一於做法。
具體理念:
1、「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
2、「在教師手裡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
3、「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
4、「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5、「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之重要指標.」
6、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7、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
(6)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探微擴展閱讀:
陶行知認為教師的責任在於教學生學,而教師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來。不僅教師要教學同時也應該學習。也就是說教師教的與學生學的是聯系的,相關連的。同樣的,教師所教與自己所學的也要聯系在一起。如果教師做好了,教育的關鍵所在也就解決了。在當時所處的時代里,陶行知勇於實踐和探索,將自己的理論真正應用到教育實踐中。
他發表了許多著名論文和講話,比如《生活工具主義之教育》、《教學做合一》、《在勞力上勞心》、《行是知之始》等。他否認了王陽明所說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言論,並在其基礎上認為應該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將自己的思想注入中國教育事業中,為中國現代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陶行知有這樣一則教育學生的故事:有一個男生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長陶行知發現制止後,命令他放學時到校長室去。放學後,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男生早已等著挨訓了。可是陶行知卻笑著掏出一顆糖果送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
男生接過糖果。隨後陶行知高興地又掏出第二顆糖果放到他的手裡,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我不讓你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男生驚訝地看著陶行知。這時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顆糖果塞到男生手裡,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
男生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後悔地喊道:「陶校長,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同學……」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顆糖果遞過來,說:「為你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我沒有多的糖果了,我們的談話也可以結束了。」
Ⅶ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是什麼
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行是知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