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陶行知六大教育運動
創新是素質的核心。創造性能不能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概括性的指出創新的前提是要解放人。 一、放兒童的頭腦 許多人認為頭腦長在學生身上,他想什麼當然是他的自由。然而,就有這樣的例子。有一位美國的母親那一個圓圈問自己的女兒,這是什麼?已經上一年級的女兒非常肯定的回答這是「o」(字母)而就是這個圓圈在上一年級前這位母親問同樣的時,女兒有 「是太陽、是葡萄、象乒乓球……」各種各樣的答案。那麼是什麼禁錮了孩子的思維,這位母親毅然與學對簿公堂,院判決學校敗訴。同樣的有學者那一張白紙分別向幼兒園的小朋友,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提出「有什麼用」的問題,結果也大大出人意料。幼兒園的小朋友想法最多:以擦桌子、擦皮鞋、擦鼻涕、冬天可以點燃紙取暖等等。而大學生只有一個回答「可以寫字」這一點足以讓我們無話可說。原來我們這些從事「太陽底下最光輝職業」僅僅是在讓那些剛進校門時的「大問號」經過十年寒窗變成走出校門時的「大句號」。而且我們的老師、家長遠沒有那位美國母親那樣覺醒。把兒童的頭腦從迷信、成見、曲解中解放出來。鼓勵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發揮創新的潛能, 二、放兒童的雙手 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圍著轉,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 「小皇帝」是對的孩子很形象的描述。然而就在長輩為他們盛好每一次飯,洗好每一件衣服的時候,孩子損失了一次次鍛煉的機會。於是,就出現了學生能考上大學卻不會獨立生活的怪事。中國出國留學的學生大多成績很好,但是缺乏實驗室操作的經驗。所以,在現在的情形下提出解放學生的手顯得尤為重要。什麼事情都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做一做。對於生活中的動手能力,陶行知直言「不會種菜,不是學生」。在教學也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的動手。例如:在教學「克的認識」對於1克,500克等重量可以讓學生用手掂一掂,這樣的教學相信比老師講十遍更有用。又如在推導 「長方體的認識」時,可以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剪一剪、拼一拼;自己做一個長方體的盒子,再說說長方體的特徵,寓教育於動手之中,以動手促進動腦。1985年,我國年僅16歲的少年張今以一系列驚人的發明獲青少年發明一等獎。張今的創造性就是得益於他的父母自幼為他動手動腦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他幼年時期,父母注意為他購置感官、發展智力和創造力的玩具。在眾多的玩具中,張今更偏愛可以任意拆拼的玩具和建構材料。他特別喜愛拼了拆、拆了拼,動手動腦拼出許多不同的東西來。 勤於動手對於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因為人類的活動靠雙手進行,不許學生動手會摧殘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僅要學會已有的知識,而且要學會動手動腦搜集、加工知識,要消化、吸收知識,形成品格、道德,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轉化為基本素養和實踐能力。 三、解放兒童的眼睛 解放眼睛,讓學生會看,會觀察。達爾文在被問到他為什麼能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時說:"我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由此可見,觀察力是創造的起點,是聰明大腦的"眼睛",教師、家長有責任解放學生的眼睛,幫助孩子把"眼睛"擦得更亮。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首先,要有明確的觀察目的,在幫助孩子確定了觀察對象之後,要鼓勵孩子留心觀察到底,不要輕易轉移目標。第二要有順序、有步驟地觀察,如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外到里等。第三,要從多角度觀察事物,培養孩子創造性的觀察方法。第四,注重同一事物、不同事物的比較,提高學生觀察能力。
⑵ 如何鍛煉身體
對於青少年來說,只要有條件任何運動鄰應該參加,不能局限於萊個運動項目。因為青少年正處於身體的生長發育階段,每項運動都有其作用。比如,力量鍛煉可以提高身體的力量水平,創造力量的高峰,為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進行其它運動創造條件。耐力鍛煉能提高心臟的功能水平,提高肌肉長時間工作的能力等。球類運動能提離協調,靈敏,反應等綜合素質,全面提高體質水平。
啞鈴
籃球,足球等
方法/步驟
不宜進行大重量的力量鍛煉
由於青少年骨骼、肌肉都沒有發育完全,如果過早進行大重量力量鍛煉,會導致骨骼過早癒合,影響到身高和身體其它方面的發育。所以青少年適宜進行中小重量的力量鍛煉,既能刺激肌肉和骨骼的增長,又能避免因過度運動而影響發育。
盡量不進行憋氣性的鍛煉
在負重鍛煉過程中如果憋氣,會使胸腔內壓力增加,導致心臟、大動脈的壓力增加,使心臟的負荷加重,產生諸多不良後果。
不宜進行超大運動量鍛煉
由於青少年的身體發育尚未完成.,還不具備進行超大運動最鍛煉的基礎,盲目進行會導致多方面的損傷。
多進行球類項目
比如籃球,對青少年的敏捷性、協調性、速度、對抗性、視野等多項素質都有比較好的鍛煉效果,使得各項身體素質能全面發展,為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
注意事項
青少年的健康鍛煉應該是多樣化的,要符合身體生長的規律,力量、速度、耐力、柔韌性、靈敏性、協調性等身體素質要全面發展。當然,以上建議只是從身體健康、均衡發展方面考慮,如果希望在某個運動項目上有所突破,比如參加各類型比賽的朋友,則需要更科學更刻苦的身體鍛煉了。
⑶ 培養運動員的條件,我孩子兩歲了,我想從小就給他創造運動員的基本標准,該怎麼做,全家也沒一個運動員
搜一下:培養運動員的條件,我孩子兩歲了,我想從小就給他創造運動員的基本標准,該怎麼做,全家也沒一個運動員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⑷ 如何堅持鍛煉
兩種情況:
1、需要被人強迫進行鍛煉(出於被動或者主動:為了工作、為了愛情、為了改善健康情況)。
2、喜歡並養成習慣,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安排。
⑸ 怎樣對運動產生興趣
跑步,健身很枯燥乏味的,產生興趣就找個競技運動啊,足球,籃球,乒乓球,羽毛球,和朋友一起玩有趣味性和競爭意識,就會慢慢喜歡了,最主要的還是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堅定信念,為什麼要運動,是減肥,增強體魄,練肌肉,或者是增加身體協調性,或者是為了健康,為了理想和信念,努力,堅持!
⑹ 造城運動是什麼意思
當前中國城鎮出現城市規模的擴張,當政府以擴張的名義圈起大量的土地時,卻發現不知道該用什麼實質性產業去填充這些土地的時候,就把其稱之為「造城運動」。
回顧中國城市化進程,確實存在一些無序現象,個別超級大城市「攤大餅式」的發展,負荷過重,同時又有一些新城或新區人煙稀少,中國政府和普通民眾都開始認識到,城鄉之間、城市核心區和邊緣區之間,統籌協調、整合資源的重要性,無限制的過度開發必將付出代價。
當代中國正在進行一場史無前例的「新造城運動」,中國當今的「新造城運動」這樣的普遍、堅決、徹底,鋪天蓋地,因而這是中國城市史、乃至世界城市史上空前而浩瀚的一次堪稱奇跡的變革,中國城市人的生活因此全面的更新。
(6)創造條件運動擴展閱讀:
發展階段:
1、第一階段是由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政府迫切翻新歷久不變的城市面貌,更換老舊的功能設施,改善百姓落後而困窘的生存條件—這也正符合民眾的願望。更重要的是應運而生的房地產業驟然崛起。於是「舊城改造」的口號響徹中國。
由於當時人們尚無文化上的自覺,大規模的城改是在「破舊立新」的激情中進行的。文化人憂患又無奈的「建設性破壞」便伴隨其間。應該說,這是「新造城運動」的初級階段。它只是「改城」,而非 「造城」。
2、第二階段是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後。城改工作由單一的改善百姓的居住問題,進化到對城市形象的重視。特別是全球化的迫近,促使人們的目光接觸到城市自身的文化價值。人們開始懂得城市的特徵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當然使人們產生這種文化的覺醒又離不開旅遊業的興盛。於是就有了創造城市形象的願望。隨之「改城」進入了「造城」。
3、造城是全局性的,必須依靠規劃完成。一旦進入規劃,當代中國的「新造城運動」則迅速形成。而且城市之間爭先恐後,一哄而起,有如汪洋恣肆的洪水,所向披靡。但是由於人們對自己城市的歷史精神和文化個性缺乏深入的了解與把握,伴隨著這「新造城運動」,便是新的一輪—「旅遊性破壞」和「規劃性破壞」的到來。這一輪更厲害。
⑺ 如何創造良好的運動條件
良好的起居飲食循環就是創造了良好的運動條件。有環境就去健身房,跟大環境一起可以讓鍛煉更愉快。沒環境就在家裡做最簡單的平板支撐,也很鍛煉的。
⑻ 什麼是等長收縮運動有什麼作用
等長收縮運動是指長度保持恆定而張力發生變化的肌肉收縮。在該收縮狀態下,肌肉張力可增至最大的運動,從物理上講肌肉並沒有對外做功,然而仍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等長收縮運動作用:
因為肌肉的收縮成分積極收縮產生了很大的張力,該張力促使肌肉的彈性成分拉長以抗衡外加負荷。肌肉的這種收縮是支持、固定和保持特定人體姿勢的基礎。
肌肉等長收縮時由於長度不變,因而不能克服阻力做機械功。等長收縮可以使某些關節保持一定的位置,為其他關節的運動創造條件。
(8)創造條件運動擴展閱讀:
等長收縮運動原理:
當一塊肌肉伸展時,一部分肌纖維被拉長了,而其他的肌纖維保持不動。這一點與肌肉收縮的「全或無」原則是相同的。伸展越充分,就會有越多的肌纖維處於充分伸展狀態(而不是說所有的肌纖維都進行了不充分的伸展)。
當一塊已經處於伸展狀態的肌肉做出等長收縮時,更多本應保持不動的肌纖維被伸展了。那些保持不動的肌纖維兩端都受到了收縮的肌群的拉力。肌纖維在等長收縮發生之前處於伸展狀態,由於反向牽張反射,無法收縮,反而伸展到了更大的幅度。
⑼ 新文化運動為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新文化運動為馬克思主義學說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