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創造性人才
創造性人才的含義:抄
創造性人才,是指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活動中,具有發明創造能力的人們。能力人人皆有,但在征服自然和改造社會過程中,各人能力發揮作用的大小、水平的高低卻是有差別的。只有那些具有思維的敏銳和創新性,能在自然和社會發展中的難題和新問題面前,充分發揮其才能,以新穎獨特的創造,去解決問題的人,才稱得上創造性人才。
⑵ 把自己培養成創造型人才,必須從哪些方面入手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一項時代重任,但並不是說只有徹底顛覆一貫培養模式才能完成這一任務。 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須重新梳理、給予知識傳授以應有的尊崇地位。知識與能力、人格有一定的對應關系,創新型知識的特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創新型人才的成長要求。創新型知識的前沿性必然要求教育者自身學識能力的與時俱進,其整合性則強調知識「灌輸」的合理搭配和恰當選擇,實踐性則要以更加寬容、寬松的治學氛圍為基礎。 通常在談到教育理念問題時,多針對個體教育者,但在本文的探討范圍內,高等學校的教育理念承載者應該分為兩個層面: 一是學校、院系等,即抽象主體層面; 二是教育者個人,即具象主體層面,且抽象主體更為重要。培養創新型人才是關系我國發展戰略的緊迫問題,高等學校必須盡可能探索一條快速有效的途徑。依賴具象主體個人教育理念的轉變,進而自下而上、整體變革的演變方式固然根基深厚、水到渠成,但周期過長且自發性、隨機性較大,要快速有效地營造出催生創新型人才成長的整體教育氛圍,採用自上而下的推進方式似乎更加切實可行。如以學科為單位明確學生培養定位、實行定期教師培訓、規范創新激勵機制等,「求是導師學校」就可以成為自上而下推進教育理念更新的有效途徑。 創新型知識的首要特徵就是前沿性,這就要求我們及時把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和社會文化現象納入到教育內容之中,幫助學生建立一個發展的而不是孤立靜止的客觀物質世界的概念,引導他們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索,讓他們在獲得創新型知識的同時,逐漸優化自我知識結構,進而培養其創新型能力和創新型人格。 培養創新型人才,要注意教育內容的合理取捨和有機搭配。知識之海浩無邊際,應該根據不同學科學生培養定位的區別和學生個體特點興趣的差異,有針對性地設計、規劃學科培養方案,兼顧專業性、交叉性、綜合性、普適性。創新型知識的培養應強調學科交叉,但絕不提倡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式的「博學」,我們要的是「以綱帶目」,而非「有目無綱」,我們最終是要將學生塑造成具有"T"型知識結構的創新型人才。 教育理念和教育內容的更新,最終還是要藉由教育活動的實施來產生實際作用,而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往往能事半功倍。大半個世紀前,梅貽琦先生曾著文對師生間的教育活動做過精彩描摹,「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尤其游泳,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致,不為而成」,這種「濡染」式教育法對當前高校教師也應有所啟發。
求採納
⑶ 創造性人才!!!!!!
因為他們不一定合群啊。。。。。。。。。。。
所以被人。。。。。。。
真的
⑷ 小學教育心理學 怎麼塑造創造性人格
創造性人格是創造型人才的最重要特徵 ,創造力是創造主體的內在特質與外在表徵的統一。 其它 潛在的創造力特徵,如能力傾向、專業技能、創造技能都需要通過人格特徵的表現才能體現 出來。因此我們所說的人的創造性的培養,最根本的問題是塑造他們的創造性人格。
創造性人格應當表現為進步的人生態度、肯定的自我意識、強烈的內在動機、獨特的認 知風格和豐富的情感智慧
1.人生態度。從小灌輸一種良好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就創造性人格來說,其核心是植根於健康人生觀的處世態度,以及科學真理無止境的觀念,因而敢於提出不同的觀點,喜歡嘗試新方法,探索新 道路,也即具有創新精神。所以進步的人生觀和處世態度有如創造性人格結構中的靈魂,它 決定了一個人是否脫離低級趣味,從事並勝任體現人類最高智慧的美好事業。所以,人生態 度這一特質與動機的關系最為密切。進步的人生態度轉化為內在動機,就將成為一個人不斷 取得創造性成就的巨大驅動力。
2.自我意識。即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及其意義。是創造性人格的控制閥。高創造力者往往 能從內在精神活動中獲得力量源泉,能妥善處理自我內在的感受和情緒,也就是說,他們能 充分肯定自我潛能的存在,並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它。所以,從創造性人格角度看,這種 對自我的肯定評價,便涉及一個人的能力傾向問題。能力傾向主要指受遺傳因素影響的潛在 能力的發展趨勢。當其具有某種能力傾向時,就有可能較輕松地在某個領域做得比別人更好, 進而則更加自信,並發展成具有對某一方面的特殊興趣和特殊才能。反之,就會束縛自我潛 能的釋放。因此,自我意識也影響人生態度。自我意識與認知風格、情感氣質結合,與產生 創造動機、或形成阻礙創造心理障礙密切相關。
3.動機。探討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始終離不開動機這一核心問題。甚至可以說,能弄清動 機問題,也就能弄清人格的本質問題。創造動機則是創造性人格結構中的動力源,或是創造 才能得以施展的能源。富於創造性者的動機特點是:內在動機水平高而且復雜,喜歡富有挑 戰性的工作,好奇心強,對所從事工作有強烈興趣,對外界激勵敏感,並能及時擺脫不利於 創造的負面影響,並以謙遜的態度接受外界施與的認可和報償。
4.認知風格。是最具個性差異的人格特質。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風格。創造性認知風格 的特點表現為:積極主動,獨立判斷,敢於決定;具有對問題的敏感性,善於發現問題,且 能提出適當的問題;容忍模糊,思維流暢、靈活、獨特。創造性認知風格是創造性人格結構 的支柱,失去這一支柱,實際上也就不可能有創造活動。
5.情感氣質。較認知風格更難把握,但仍屬於較外顯的個性特徵或人格特質。高創造力 者一般心胸寬廣,能體驗到人類的全部感情;精力充沛,堅忍不拔,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耐 心,有驚人的自我約束力。情感氣質是創造性人格結構中內容最豐富的方面,如同認知風格, 它也是最能體現創造者的個性特徵的方面。
⑸ 創新性人才如何培養
制定明確的培養目標
培養創新型人才,首先必須有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然而,在培養目標的設計上,我們的大學普遍缺少對創新型人才素質的要求。對此,美國大學就不一樣,他們不僅關心人才培養目標,並且能與時俱進地確定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標准。比如,普林斯頓大學在本科生培養目標的12項標准設計中,就包含了創新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具有清楚的思維、表達和寫作的能力;具有以批評的方式系統地推理的能力;具有形成概念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敢於創新及獨立工作的能力;具有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具有判斷什麼意味著徹底理解某種東西的能力;具有辨識重要的東西與瑣碎的東西、持久的東西與短暫的東西的能力;熟悉不同的思維方式;具有某一領域知識的深度;具有觀察不同學科、文化、理念相關之處的能力;具有一生求學不止的能力。針對這一具體明了的培養目標,普林斯頓大學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工作有的放矢、有依可循、有據可查。
在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設計上,我們的大學還有一個理念需要更新:大學不僅是具有高等教育學歷的「勞動力輸出基地」,還應培養可以運用所學知識於自主創業的人才。因此,在培養目標的設計中,應當體現對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的要求。
設計科學的培養模式
培養模式主要包含三個要素:教學制度、教學模式和人文環境。在培養模式的設計方面,大學總體上應該在面向社會實際、強調學科交叉、重視能力培養、加強實踐環節、培養團隊精神、訓練系統思考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努力。
教學制度的設計及其改進。我們的大學在教學制度方面有三個方面可以有所改進。一是採用學分制。學分制不僅只是一種教學管理的制度,它還集中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給學生以充分學習自由的辦學理念。在美國不少大學,如果學生對學校開設的所有主修都不滿意,經教師指導、學校相關委員會批准,還可自己制定一個主修計劃。這種做法既尊重了學生的興趣,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個性,而興趣和個性正是學生今後創新的前提。二是建立暑期學制。為一些求學欲很強、有自己發展特殊要求的學生提供一些科學研究訓練、素質拓展教育、專業深化教育、工程實踐教育或職業培訓教育等,對於他們的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國大學無論師生都很重視暑期學制的利用。三是本科生參與研究。美國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無不設有本科生研究計劃,將之作為一種必要的人才培養制度,並設有表彰本科生優秀研究成果的獎勵制度。美國大學生的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社會應用價值和一定的創新性,與我們大學生的一些小論文或調查報告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他們的研究從選題立項,到研究實施、成果鑒定都嚴格按科研程序進行,因此,大學生從中受到的科學研究訓練也是完整的。
教學模式的設計及其改進。在課程設置上,美國大學十分重視通識課程的作用。比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學生開設了幾十門之多的藝術課程,一方面滿足學生人文素質發展、開闊和培養形象思維、陶冶情趣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讓學生從緊張的理工科學習中放鬆精神和情緒,從而更有利於科學創造。美國大學也十分重視創業課程的作用。據調查,37.6%的美國大學在本科教育中開設創業課程,23.7%的大學在研究生教育中開設創業課程,38.7%的大學同時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開設創業課程。關於教學方法,美國大學特別重視小型討論班對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作用。如1999至2000學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共開設5735門本科課程,其中52%的課程為8名以內的學生開設,75%的課程為15名以內的學生開設。這種人才培養的方式有利於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思維批判性、創造性習慣和精神的養成。同時,他們十分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如MindandHand(動手動腦)既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校訓,也是他們的課程模式。
人文環境的營建。其一,重視「追求科學、崇尚真理」和「對國家負責」的大學使命和大學精神文化的營造。大學應使大學里的學者和學生熱愛學問、忠誠學問並獻身學問,這既是大學的本分,也是大學對國家負責的資本。然而,我國不少大學缺乏這樣一種以科學為己任的使命意識,更沒有將嚴謹治學作為研究科學的第一要務,浮躁、急功近利,媚上、媚錢和媚俗。在這樣一種缺乏崇尚科學、追求科學的精神,缺乏以科學精神為人類和國家作出貢獻的使命文化的環境里,能有幾人安於做真正的學問和科學研究?其二,重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學生的包容文化的營造。美國耶魯大學雷文校長被問及中國學生有什麼缺點時說:「中國學生太聽話了。」一所期待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大學,首先應該有一種能容忍並鼓勵學生進行學術質疑和批判的人文環境。大學正是有不同學術思想的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的不斷交鋒,學術才獲得發展的條件,學生才能從大學及教師中獲得學術應有的精神。早期的清華大學能培養出一批如錢鍾書、楊絳、季羨林、費孝通、曹禺、吳組緗等名家大師,也得益於其容忍「狂生」的包容文化。其三,重視培育大學競爭意識的文化營造。在美國不少大學都有自己競爭的目標,如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等都是彼此競爭的「勁敵」。大學之間的競爭不僅激發大學的生機、活力和動力,同時也會有力地促進學生不甘示弱、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我國大學包括某些著名大學當前的問題是,不僅缺乏與世界優秀大學進行人才競爭的實力,更缺乏與之競爭的意識,尤其在人才問題上各校之間似乎保持著高度的友誼,彼此極少有人才的競爭和流動,這種狀況對一流大學的建設並非有利。
建設優秀的教師隊伍
法國教育社會學家埃米爾·塗爾干指出,教育的成功取決於教師,然而教育的不成功也取決於教師。世界各國著名大學的共同經驗證明,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既是決定一所大學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所在。正因此,美國耶魯大學的校長在開學典禮上都要驕傲地告訴新生:在耶魯,教導你們的教師都是各自研究領域中的國際級領先者,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為知識的發展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優秀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學科專業的指導方面,更在於由他們帶給學生的追求科學、獻身科學、嚴謹做學問的精神和思考、研究問題的方法,以及由他們形成的知識至上、真理至上的優良教風和學風。
對照我國大學,有學者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不少老師已經淪為教書匠,教學不是智慧的啟迪,而是程式化的知識灌輸,機械地記住結論。更嚴重的是,我們既缺乏一批把追求科學、追求創新視為自己學術生命的高水平的學術領袖型教師,而且缺乏美國大學那種把發現、培養、扶植優秀學生視為教師天職的教師文化。從一定意義上說,現在我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主要是教師隊伍水平的差距。我們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存在不少問題,如:教師專業水平不高,學科帶頭人缺乏,教風和學風不良,教育理念落後,教師人事制度刻板,難以吸引和留住優秀教師。明智的大學領導者,必然把建設一支高水平的教學科研隊伍擺到學校發展戰略最重要的位置,必然集中優勢資源,創造各種條件促進高水平師資隊伍的形成與發展。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中,教師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否則大學以及「大學者有大師之謂也」都失之意義。
⑹ 國家應如何增加創造性人才
要從教育入手,從小發現人才,誠實的培養成官員,聰明的培養成技術人才,狡猾的培養成商人,還給人才一個機會,不要讓有關系的人占著地方浪費青春。
⑺ 怎麼樣培養創造性人才
現在來社會上越來越缺乏這種創造性源的人才了,教育方面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怎麼樣培養這種人才呢?
⑻ 如何創造自我使自己具有創造性人才開創自己的創造性事業
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單位,最關鍵的核心競爭力是「創新」,而要創新,就必須要擁有一大批「創造性人才」。其實《林肯尋找格蘭特》這本書傳遞給我們的最具啟發性的理念就是:如何培養一個人的創造性,使之在工作中能夠創造性的完成任務,從而達到成就事業、實現人生價值的目的。那些只會做死事不會動腦筋的人,即使很敬業、很勤奮、很忠誠,也只能完成好一般的日常工作,一旦出現新的問題、新的挑戰、新的變動,他們就傻眼了、束手無策了。而現實卻恰好是總在變化當中的。在人才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大部分人都已經意識到敬業、勤奮和忠誠的重要性,力求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進行工作,所以,被淘汰的不僅僅是那些懶人,那些只會埋頭苦幹,機械做事的人也面臨著被淘汰的局面。因為,當你辛勤工作的時候,別人也在同樣的辛勤工作,雖然你勤奮、忠誠、有責任心,已經具備了成為一個優秀人才的最基本的條件,但是,那樣的話你只能算是一個「合格的人才」,而不能算是一個「優秀的人才」。如果一個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的話,就只能一直平庸下去,缺乏敢想、敢做、敢擔當的態度和精神,最後的結果很可能被別人超越、替代。本書中的格蘭特就告訴了我們,如果他像前四位將軍們一樣,只把做好防禦、減少傷亡作為自己最大的追求,聯邦就「完蛋了」。因為林肯要的是徹底擊敗敵人而不僅僅只是維持現狀,守住自己的領土就足矣。所以,僅僅有敬業、勤奮和忠誠是不夠的。格蘭特打破常規,創造了新的軍事法則,他的創造能力讓他實現了林肯的目標。在當今瞬息萬變、充滿競爭的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單位或組織,都是如此。國家創新系統的基石是組織創新,但組織創新無論是以技術創新、管理創新,還是以文化創新形式呈現,它又都是以個體創新為實現的前提。特別是對現在的各行業來說,技術發展可謂是日新月異。一個單位或組織要想求得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激發其廣大職工的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