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防禦性駕駛的介紹
防禦性駕駛技術是將相關的駕駛技能和駕駛習慣進行系統的總結和歸納,形成一套簡單明了、科學系統的安全駕駛體系,它能幫助駕駛員更清楚地了解人類的「生理缺陷」;更全面地觀察並了解駕駛環境;更准確地預測不確定的潛在的危險因素;更及時地採取預防措施避免交通事故。
⑵ 防禦性駕駛概念及五大要領
防禦性駕駛技術是將相關的駕駛技能和駕駛習慣進行系統的總結和歸納,形成一套簡單明了、科學系統的安全駕駛體系,它能幫助駕駛員更清楚地了解人類的「生理缺陷」、更全面地觀察並了解駕駛環境、更准確地預測不確定的潛在的危險因素、更及時地採取預防措施避免交通事故。
五大要:降低捲入交通事故的概率;降低油耗及車輛日常維修費用;減少保險索賠,降低保費支出;減少駕駛帶來的焦慮和疲勞;提高工作效率和車輛利用率;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2)防禦性駕駛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在駕駛過程中要經常有意識的讓別人注意到,特別是在他人的行為可能影響到安全駕駛或需要別人的幫助時,要及時傳遞出意圖,並確認別人是否理解、支持,否則別人的行為往往會被動的涉及交通事故。
比如在低能見度下別人看不清,在進入車輛盲區內,別人看不見在變更車道轉彎前,在需要別人讓行時、別人不理解等等,面對這些情形就需要用燈光、喇叭、甚至手勢讓別人能夠注意到、理解、支持,否則引以為豪的駕駛技術將變得毫無價值。
⑶ 汽車防禦性駕駛技術
這是一門玄學,很難說通的,只能意會。
⑷ 簡述防禦性駕駛包括哪些
放眼遠方就是要盡量往遠處看,要延伸您的觀望距離至15秒以後達到的地方。
放眼遠方的好處:可以及早發現危險,有充足的時間調整自己的駕駛行為,主動尋找無障礙、安全的行車路線,避免最為、無法並線、駛入危險區域風險。
例如:放眼遠方觀察到路邊停著一台故障車輛,我們就應該提前發現,然後做好計劃,盡早尋找機會換到左側的車道。不要行駛到很近的距離才發現,那時候再突然變道,容易引發側面碰撞的風險。
當駕駛中望向遠方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用餘光看到眼前近距離的車輛或物體,這時候無論遠處和近處發生的事情,我們都可以觀察到;如果當我們駕駛的時候,只觀察近距離的區域,此時的餘光是無法看到遠方的,這時候遠方發生的潛在風險就無法看到。
原文來源:網頁鏈接
洞悉四周
一般的駕駛員只關注於車身前方180°范圍內的情況但是據統計50%的事故來自於側後方和正後方因此作為防禦性駕駛員我們應該關注車身360°范圍。
放眼遠方要求我們盡量「看得遠」,洞悉四周就是要盡量「看得全」,我們要了解車身周圍360°的情況。一般情況下,我們建議駕駛員5到8秒一個周期,分別掃視左後視鏡、中間後視鏡、右邊後視鏡、儀表盤、遠近距離。
視線移動
眼球向正前方注視時所能看到的空間范圍成為視野,視野可以分為中心視野和外圍視野。中心視野清晰,但范圍只有3°;外圍視野模糊,但范圍寬廣。為了把與駕駛相關的各種事物看的更清晰,我們需不停的變換中心視野,保持視線移動。
視線移動要求我們做到兩點:
第一,不要凝視某一物體超過2秒以上;
第二,建議每5-8秒查看後視鏡和儀表。
留有餘地
留有餘地就是要求我們在駕駛的時候,給自己留有逃生通道或緩沖空間。即盡量保持前後左右有安全空間,當發生危險的時候,我們有躲避的空間。
根據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原因的統計,跟車距離過近佔比16%,是第一大事故原因。但是,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跟車距離過近是一項嚴重的駕駛風險。
即使是在擁堵路段時,我們依然應當保持4秒的跟車距離(輕型車)。
為什麼是4秒的跟車距離?
因為,當駕駛員看到風險到腳踩到剎車踏板的反應時間為1-2秒,踩下剎車踏板到車輛完全停止的時間需要2-3秒。所以,總共的4秒時間,能保證我們完全停止,不與前車相撞。
引人注意
引人注意就是要讓其他的道路使用者知道我們的存在,避免碰撞。
引人注意的方法是:燈光,喇叭,手勢和目光交流等。
使用燈光:
例如,日間行車燈在白天可以讓我們的車更加矚目;在霧天使用前霧燈不僅可以照亮前方,而且前後霧燈穿透力更強,可以讓我們在霧天更明顯,讓前後左右的車輛知道我們的存在。
使用喇叭
例如:當看到有行人低頭使用手機,有可能不行進入我們正常行駛車道內的時候,請使用喇叭進行提醒。
⑸ 什麼是防禦性駕駛
防禦性駕駛技術是將相關的駕駛技能和駕駛習慣進行系統的總結和歸納,形成一套簡單明了、科學系統的安全駕駛體系,它能幫助駕駛員更清楚地了解人類的"生理缺陷"、更全面地觀察並了解駕駛環境、更准確地預測不確定的潛在的危險因素、更及時地採取預防措施避免交通事故。
簡單通俗的解讀就是:不因自己的失誤而傷害別人,同時注意別的人或車對自己可能造成事故隱患做到提前的有效預防,我這套完整的預防體系被稱為「防禦性駕駛技術」。
法則一:預估風險
法則二:放眼遠方
法則三:視野環回
法則四:留有餘
法則五:引人注意
總的來說,防禦性駕駛對於每一個駕駛員都是非常有用,可以說是保駕護航的關鍵所在。
⑹ 防禦性駕駛有什麼作用
防禦性駕駛通俗地說,就是將不可能發生的事當作有可能發生,提前預防。如,我們駕車和坐車時經常性遇到非機動車、五小車輛、行人橫過馬路於交叉路口搶行,機動車輛超速、強超、強會、超載、疲勞駕駛、佔道行駛、違法亂停、交叉路口搶行等行為導致惡性事故發生。
應注意以下方面:
公交車站和有停車位的街邊就是「鬼探頭」的高發地,要減速、看旁邊車的前下部有沒有腳;
紅綠燈處最危險的就是變燈的時候,因為搶黃燈和搶第一的都是在這時候;
兩車並行,旁車突然減速,你也一定要減速,因為很可能他看到了你看不到的突發情況;
轉彎時別忘了看一眼旁邊的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他們直行你也是有義務讓行的;
遇到任何可能出現刮蹭的情況,哪怕停下來下車看看,也不能抱著「差不多」的心態去試著走;
晚上走有缺口的護欄路段,盡量不要靠著護欄走;
當發現路上突然有很集中的剎車印,就一定要剎車,因為「前車之鑒」;
轉彎的時候不要死死地靠在靠背上,前後晃動幾次,把死角都看清最好;
高速路上,一定要能夠看到前車的前車,當前車的前車亮了剎車燈,自己就應該剎車;
「讓速不讓路」是黃金原則,遇到突發情況第一反應踩死剎車,但絕對不能快打方向。
⑺ 防禦性駕駛的防禦性駕駛
的核心是「預防措施」。無論你在哪裡駕駛,也無論你駕駛何種車輛,這些因素都將永遠存在。當駕駛員掌握了如何有效、及時地觀察、預測和行動,並逐漸形成良好的駕駛習慣和安全理念時,就可以防止在復雜多變的駕駛環境中發生交通事故。訓練駕駛員「更加集中注意力,盡量早地識別並進行有意識地決策,准確而又迅速的動作」是防禦性駕駛培訓的目標。
⑻ 防禦性駕駛有什麼作用
近年來,日趨嚴峻的交通安全形勢,成為制約安全生產的瓶頸。交通安全工作影響因素既有車輛設備因
素,史有駕駛員本身的駕駛素質與安全技能的因素,同時還受到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其中駕駛員本身的駕駛素質與安全技能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影響因素。
一、防禦性駕駛概念
防禦性駕駛技術始於20世紀50年代,應用流行於英、美等國家,現廣為世界性所採用,成效顯著。它不是套教人開車的技術,而是一套技巧,系統地令駕駛者在路上面對不同環境,具備判斷路上危機的能力,使自己處於一個安全有利位置。通俗地說,就是將不可能發生的事當作有可能發生,提前預防。如,我們駕車和坐車時經常性遇到非機動車、五小車輛、行人橫過馬路於交叉路口搶行,機動車輛超速、強超、強會、超載、疲勞駕駛、佔道行駛、違法亂停、交叉路口搶行等行為導致惡性事故發生,給我們帶來了慘
痛的教訓和損失。此時我們在分析事故原因時,都有一個不解?為何交通參與者不能遵守交通規則,如若遵守了,事故不就能夠避免嗎?這就是別人的意識不是由你決定的,這些現象都是交通參與者安全意識不夠,沒有把不可能發生的事當做有可能發生,都存在著一個想法對方可能讓我。因此,要有預見性,提前採取安全措施,在開車時給自己留下空間,避免意外情況的發生。
二、防禦性駕駛的守則
1.觀望遠方:一般駕駛員只有3-6秒的觀望距離,也就是只能觀察到車在3~6秒後將要行駛到的道路的路況。在日常的駕駛中應平時多注意培養,將觀望距離延長到l5秒以上,變道時要保證視野開闊。
2.洞悉四周:行車時每5~8秒掃視側、後視鏡以洞悉四周情況,留意相關和不相關的物體。注意「盲區」位置,輕度左右擺頭觀察四輪汽車的死角很多,單靠後視鏡判斷安全是不夠的,還應該輕度擺頭用眼睛直接確認安全。在查看盲區安全時要迅速確認,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合適的跟車距離;倒車時若察覺到潛在危險,應下車查看,必要時要請人指揮倒車,惡劣天氣、夜問駕駛時更要增大橫、縱向安全距離。
3.視線靈活:開車時注意力要高度集中,避免發呆和專注凝視;不能緊盯同一目標超過2秒;不能被路邊景物、車內事物、身體狀況、精神狀況所分心。
4.留有餘地:盡量避免在車群中行駛;提前判斷周邊人和車的行為,如,變道、剎車等;倒車時要留足夠的空間。行駛中要留足安全的橫向、縱向安全距離。惡劣天氣、夜間兩車交會時要提前看清行進路線的狀況並減速,囚視線不清不能正確判斷時更要減速慢行,甚至必要時停車讓行。行車中要容忍其他交通參與者的違章行為,禮讓其他車輛及行人。
5.引人注意:在行車過程中應通過各種方式,如,目光接觸、閃前燈、鳴笛來引起別人的注意,與交通參與者交流、溝通,這樣會降低事故的發生。如果沒有把握,就不要突然改變車速和車道。倒車時可開啟報警裝置來吸引行車和路人的注意。
三、防禦性駕駛措施
1.突然橫穿公路的方法:提前多鳴喇叭;提前減速;盡可能拉開安全距離.加強觀察,隨時准備停車。
2.保持安全車距兩秒鍾法則:保持適當的安全車距能夠預防追尾碰撞事故的發生。採用「兩秒鍾」法則判斷
前車和後車距離。在跟前車行進當中,前車與後車經過路邊某一同定的同一參照物的時間間隔在兩秒以上時,說明車距合適。當遇到雨天路滑等惡劣天氣時,應預留更長的安全車距,跟車距離應為「三秒鍾」或「四秒鍾」。
3.交叉道路口防禦行駛:車輛通過交叉路口時堅持走自己的車道,不要貼邊壓線,不要超車,做到「一看、二慢、三通過」;注意交叉路口是否有行人,並注意觀察行人、自行車和非機動車動向,且必須保持安全的間距;通過交叉路口時要注意嗚號,會車、換道、轉彎時,要提前發出示意信號,並按有關規定選擇正確的路線或車道行駛;由支線駛入干線的車輛若出現視野死角,要在駛入干線前小心觀察,在確保絕對安全時方可將車輛駛入干線,並要鳴笛以引起對方注意;行經路口時,遇有車輛搶道現象,必須提前做好減速或停車的准備;在跟車時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行人或非機動車會突然繞過前車向道路中央移動,應注意避讓;交叉路口轉彎時應減速或停車,讓直行的行人、非機動車、機動車先行。
4.雨天防禦性行駛:雨天行車時必須減速慢行,與前車保持必要的安全距離,雨中行人手撐雨傘,騎車人頭戴雨帽視線、聽覺受到限制,要注意縱向、橫向安全距離,小心避讓;起步時油門不能過大,離合器應平穩接觸,遇事盡量提前處理,不要猛踩急剎車,以防車輛側滑傾覆;視線不清時應降低車速,多鳴笛,打開雨刮器、防霧燈,夜間、下大雨、暴雨時,要開啟霧燈;為防側滑,必須嚴格控制車速,嚴禁高速急轉彎或急剎車;會車時應加大側向間距;涉水時若低窪路段有積水,應先下車試探查看,確認無危險時方可低速緩慢通過;轉彎時應堅守自己車道,更不可因前車慢行,而加油超越前車,過彎道時打方向盤應慢打慢回,防止汽車出現側滑的現象;在高速公路上更不可超速駕駛;行車中應隨時注意選擇路面,切莫太靠近路邊行駛和停車。特別是在鄉村道路、堤壩、低等級橋梁及I路上行車時,更應小心謹慎,盡量
不超車;在窄道上會車時,應注意選擇安全地段,以防路肩或路基松塌導致翻車。
5.轉彎與彎道防禦駕駛:提早開啟轉方向燈號信號;減速過中心線後才可轉彎;注意內輪差;彎道切勿超車;預防對面車輛超越中心線。
6.會車預防:未分車道的路況應靠右行駛;減速並注意對面來車的速度及佔用路面的寬度,避免突然讓道
操作;雨天會車時要注意路面積水情況,並預測會車點;使用近光燈;狹路相逢前要多看看兩旁的情況。
四、防禦性駕駛中駕駛員應具備的能力
1.認識和掌握「信息處理特性」。駕駛員無論是在灘區或在路上行駛,他的行動過程首先是收集各種情報、並對情況予以預測,作出判斷,然後才是行動,欲使行動無誤,關鍵在於收集各種情況,在駕駛中自覺不做超出自己能力的駕駛行為。
2.駕駛員要努力學習汽車安全行車的各種知識,以適應於交通安全的要求。駕駛員不但要掌握車輛行駛特性,還要熟悉自己車輛性能,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道路條件發生了質的變化,汽車的各種特性、車速、馬力、車身質量都相應提高,車輛的操縱性、穩定性和制動的方向性及慣性力都需要在思想上重視起來,在安全行車中養成良好的駕駛習慣,做到出車前想一想,看一看,堅持途中檢查和回場後保養,掌握安全行車系統知識,增強安全行車意識。
3.作為一名駕駛員要學習交通安全心理學,注重心理健康。從駕駛員一車輛系統的觀點認識事故的實質,
正確認識事故出現後的偶然性與必然性和預測行車事故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關系,為消滅事故、增加信心,建立
科學的依據。
4.嚴格訓練,提高技術水平。正確的駕駛操作是保證安全行車的前提,為此對所訓駕駛員進行嚴格訓練,嚴格要求,在實習期問要增強自我跟車訓練實踐,掌握車輛運動規律,提高自己獨立處理各種情況的能力,避免「職業殺手」的出現。
五、結束語
本文從防禦性駕駛的概念和守則人手,在6個方面提出駕駛的具體操作措施,並分析了作為駕駛員應該具
有的4項能力,重點探討運用防禦性駕駛系統方法,根據上面內容總結如下:防禦性駕駛的觀念是讓駕駛員正確處理好人、車、路之間關系的有效方法,幫助駕駛員養成良好的駕駛習慣和安全理念,規范駕駛行為,預見性思維傾向有助於排除道路交通行駛過程中的安全隱患,實現安全駕駛。原文來源於http://www.safewaychina.com/Article/qianxifangyuxingjias.html
⑼ 什麼是防禦性駕駛這種駕駛方式有什麼好處
近年來,“防禦性駕駛”已逐漸進入公眾視野。那麼,“防禦性駕駛”到底是什麼? “防禦性駕駛”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在路上行駛時,我們如何實現“防禦性駕駛”?防禦性駕駛技術是系統地總結和總結相關的駕駛技巧和駕駛習慣,以形成一個簡單,清晰,科學,系統的安全駕駛系統。它可以幫助駕駛員更清楚地了解人類的“身體缺陷”。全面觀察和理解駕駛環境,更准確地預測不確定的潛在危險,並及時採取預防措施,以避免交通事故。
會車時,請提前減速,選擇合適的遇見地點,並在遇見汽車時在右側行駛,並在側面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倒車時,請注意車輛周圍的環境,找到良好的參考,並保持低速行駛。同時,要注意加油車後面,兩側和上方的情況。如果發現障礙,則應避免停下來或及時避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