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勞動和勞動力有什麼區別
一、價值不同:
1、勞動:
勞動為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人維持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唯一手段。
2、勞動力:
勞動力由具體的社會支付狀況所決定。
二、特點不同:
1、勞動:
任何勞動都具有能動性和受動性。能動性是人們按照自身對自然界的規律性認識改造自然的過程;受動性是不論人們是否認識這些規律人們總是受這些規律支配、不得不按照這些規律進行活動的過程。
2、勞動力:
物質資料生產過程是勞動力作用於生產資料的過程。離開勞動力,生產資料本身是不可能創造任何東西的;但是,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勞動力發揮作用,除了必須具備一定的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或文化科學知識外,還必須具備一定量的生產資料。
(1)不創造勞動力擴展閱讀
勞動力范疇是在用勞動價值論解釋剩餘價值源泉中提出來的。資本家支付貨幣購買商品,然後又出售商品換得比他支付的貨幣更多的貨幣。但是,這種情況之所以能夠經常不斷地出現,只是由於存在某種在使用時能夠增加商品的價值的商品。
勞動力就是這樣一種商品,而且是唯一的這樣一種商品;因為在購買和使用勞動力中,資本家榨取了勞動,而勞動就是價值的源泉。從整個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來看,剩餘價值的源泉在於資本家付給勞動力的價值,小於他們所榨取的由勞動加到商品上去的價值。
㈡ 勞動力是不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
勞動力並不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工人作為勞動力,是與資本家所提供的勞動工具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中,勞動工具的作用明顯地、遠遠地大於勞動力的肌體所發揮的作用。那麼其勞動成果就必然應當由勞動力和勞動工具共同分享,勞動工具雖然不會說話,但是他的所有者作為他的監護人,決不會讓這個勞動成果不合理地、全部地讓度給工人,使作為勞動力的工人全部獨占。
㈢ 政經的辨析題:非勞動時間不創造商品的價值和剩餘價值,這對資本家來說是毫無意義的。急用!謝謝了!
資本主義生產前提下,工人的勞動時間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內,工人創造的是勞動力價值,補償的是資本家預付的可變資本;剩餘勞動時間內,工人創造的是剩餘價值,被資本家無償佔有。
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中,商品價值就等於勞動力價值、剩餘價值以及從生產資料中轉移過來的價值的總和。
「非勞動時間不創造商品的價值和剩餘價值」中,「非勞動時間」如果理解為工人勞動時間之外的時間,那麼所謂「非勞動時間」也就是工人用於再生產勞動力的時間。在這時間內,工人不會進行資本主義生產活動,或是進行某種自由自願的生產(如社區志願服務等),但在此期間內創造的任何價值都與資本家無關。
另一種情況,如果將「非勞動時間」理解為人的活勞動之外的社會生產,例如全自動設備的廣泛投入取代了一些人類工作,雖然結果同樣可以生產商品,但這種商品的「由自動設備完成的部分」並不是通過人類的抽象勞動所創造的,只具備使用價值而不具備價值,但這卻對資本家來說具有巨大意義。提高生產工具的水平,提高生產工藝,可以提高生產效率以及降低工人在每件商品生產中的勞動,使得資本家可以在同樣時間獲得更多的商品,從而獲得超額剩餘價值。全社會的工廠都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超額剩餘價值就轉變為相對剩餘價值,對資本家來說同樣具有意義。
㈣ 辨析:勞動力創造的價值只能是它自己的價值
勞動力作為不變資本,不但能創造自身的價值,還可以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多的價值,就是資本內家追逐容的剩餘價值,剩餘價值是勞動力在必要勞動時間之外創造出來的價值,體現了資本家對勞動者的剝削。如果勞動力創造的價值只是自己的價值,那資本家的剩餘價值和利潤就無法得到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也就無法實現。
㈤ 為什麼人需要勞動和不斷創造
當人處於較低需求層次時,勞動是為了獲得生活資料,為了活下去。當人處於中等需求層次時,活著己不是問題,勞動是為了活得更舒服。當人處於較高需求層次時,精神需求要高於物質需求。勞動是為了體現自己的能力,獲得尊重,滿足自我。
㈥ 馬克思憑什麼就說勞動力創造一定就有剩餘價值可以被剝削的
馬克思沒有這樣說過。馬克思說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可以被資本家剝內削的剩餘價值來自於勞動力容的創造。簡單而言,剩餘價值肯定是勞動力創造的,但勞動力不一定創造剩餘價值。
這個邏輯關系不要搞反了,那樣就會誤解馬克思。
㈦ 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勞動創不創造價值 創不創造剩餘價值
你應該說這樣的勞動是不是價值,而不是什麼創造價值。只要是商品中的人支配人,人玩人的社會關繫上的人類勞動就是價值。某種人類勞動是價值(金錢原子)的邏輯很明顯,它代表的不是商品(貨幣)拜物教者認為的財富、蛋糕,而代表的是權力(奴役)!剩餘價值,假如資本家支付工人的工資(勞動力的價值)是8小時勞動,而資本家驅使工人干12小時,那麼剩餘價值就是4小時勞動,這個邏輯雖然簡單,確包含重大意義,表明價值與剩餘價值完全與技術生產率無關,不包含具體的任何使用價值的原子,只代表人支配人,人玩人權力關繫上的勞動。正如資本家驅使一個人1小時,可讓她用拖拉機挖土,也可以讓他用鋤頭挖土,還可以讓她脫了衣服跳裸舞,表明價值完全代表人與人之間的權力關系,這是馬克思通過抽像法剝離掉使用價值,把價值(金錢原子)歸為勞動,把價值量歸為勞動時間,創立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理論的目的所在。這就揭示攻擊了整個金錢游戲、商品生產。也就是說追求分配金錢的實質就是追求分配他人被支配的勞動本身,它代表了權力,而不具體財富。價值增值源於剩餘價值生產,即金錢增值的過程就是製造出多數人更長的活動(勞動)時間不屬於自身與自身對抗的異化。至於使用價值(物的有用屬性,或者稱為財富)是物質在那種形態下的客觀存在,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創造,人類勞動這種自然力也只能引導其它自然力改變物的形態已轉化物的屬性。並不是因為所謂的產權或勞動,物質基礎才存在或不存在,萬有引力才成立或不成立,大自然是質能守衡的。因些勞動的價值(勞動的所謂狗屁功勞)邏輯下,無恥掩蓋的是人支配人勞動的權力關系,無恥掩蓋價值是異化的人類勞動本身。何為成果、功勞、貢獻?正如日軍支配某個人去剝他女兒的人皮來做皮鞋,日軍也參加勞動,對日軍來說是功勞、貢獻,對被驅使的人來說就是活動不屬於自身,與自身對抗的異化!這與資本主義中金錢增值是一回事,對資本家來說是成果,貢獻,對工人們來說就是製造出更長活動(勞動)時間不屬於自身的異化!因此勞動沒有價值,勞動的價值、勞動有沒有價值,是失去價值定義的虛幻用語,事實上是勞動力的價值,即價值(金錢原子)是某種人類勞動本身。
㈧ 各種非勞動生產要素和勞動力要素共同創造價值
價值是勞動力要素(工人的勞動)創造的,勞動力要素(工人的勞動)是價值的源泉。非勞動生產要素不創造價值,各種非勞動生產要素參與了社會財富的創造並且是價值創造的物質條件。
㈨ 勞動不是創造了人嗎,改為陳述句
[láo dòng]
勞動
編輯
從哲學高度看,勞動是主體、客體和意義的內涵集成體。
勞動,通常是指能夠對外輸出勞動量或勞動價值的人類運動,勞動是人維持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唯一手段。按照傳統的勞動分類理論,勞動可分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兩大類。
勞動是人類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在商品生產體系中,勞動是勞動力的支出和使用。馬克思給我們下了這樣的定義:「勞動力的使用就是勞動本身。勞動力的買者消費勞動力,就是叫勞動力的賣者勞動。」[1]
㈩ 勞動力價值與勞動力創造的價值有甚麼不同
勞動價值來論的基礎上,產生了剩餘自價值理論。把勞動力價值和勞動力創造的價值辨別開來,是為了說明剩餘價值生產的秘密。勞動力價值是保持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的價值,即購買勞動力的價值;勞動力創造的價值則包括了勞動力價值和剩餘價值這兩個部份。但這樣的價值理論是有缺點的,由於疏忽了交換創造價值。 查看更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