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物質由原子組成原子不能被創造
A.湯姆孫提出的葡萄乾麵包原子模型,故A錯誤;
B.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了原子論,故B正確;
C.盧瑟福提出原子結構行星模型,故C錯誤;
D.波爾提出量子力學模型,故D錯誤.
故選B.
Ⅱ 化學變化中原子能被創造或消滅嗎 人造元素是怎麼回事
這不是一個來層面的問題源。
1、化學變化中原子不能被創造或消滅
2、化學變化只是原子與原子的結合方式改變而已
3、人造元素是用非化學的方法——高能物理的方法,這種方法也不是通常所說的物理方法
是用高能加速器,對微觀粒子對撞,從而產生新的元素。
4、相反的粒子(如正電子與負電子)相撞會發生湮滅,全部轉化成能量,這是更高層次的變化
變化的層次: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核反應--反物質湮滅
Ⅲ 原子可不可以被創造或消滅 原子時不是物質的具體形態
可以,原子可以分為質子,中子,電子.下來還有介子,強子,光子,輕子等等.原子只是化學反應的基本粒子不能再分.物理學上可以繼續分.甚至可以隕滅,完全消失,變成能量.
Ⅳ 原子為什麼不能被創造
可以創造,例如加速器可以生成新元素(原子),物質和能量是可以轉化的,在得到足夠能量,就可以生成原子E=MC^2
Ⅳ 原子 能被 製造出來嗎
原子(atom)指化學反應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原子在化學反應中不可分割。但在物理狀態中可以分割。原子由原子核和繞核運動的電子組成。原子構成一般物質的最小單位,稱為元素。已知的元素有118種。 因此具有核式結構。
原子直徑的數量級大約是10⁻¹⁰m。原子的質量極小,一般為-27次冪,質量主要集中在質子和中子上。原子核外分布著電子,電子躍遷產生光譜,電子決定了一個元素的化學性質,並且對原子的磁性有著很大的影響。所有質子數相同的原子組成元素,每種元素大多有一種不穩定的同位素,可以進行放射性衰變。
原子最早是哲學上具有本體論意義的抽象概念,隨著人類認識的進步,原子逐漸從抽象的概念逐漸成為科學的理論。原子核以及電子屬於微觀粒子,構成原子。
原子:可以視為全能量載體,對光子、熱、電子具有邏輯作用。
Ⅵ 為什麼說原子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物理中物質構成的最基本粒子。
Ⅶ 在化學變化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原子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B.原子可以被創造,但不能被消
A、在化學變化中原子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只是分子分裂為原子,原子的重新組成專新的分子的過屬程,故A正確;
B、在化學變化中原子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故B錯誤;
C、在化學變化中原子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故C錯誤;
D、在化學變化中原子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故D錯誤;
故選: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