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元硬幣反面的菊花是誰發明的
不是誰發明的
『貳』 觀察菊花有什麼發現
菊花生長過程分為幼苗期、生長期、休眠期三個階段,菊花在幼苗期很虛弱,這時要細心的呵護植株。
在剛養菊花的時候要用小盆,以及肥沃的砂土,等長大後換成大一些的花盆。春天,秋天和冬天給水的時候量要少,夏天可以多澆水。種植時要施夠底肥,不然會生長不良,還要在生長期及時追肥。要是植株生病了就要趕緊去購買葯物治療。
(2)菊花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因菊花種類過多的原因,所以其生長習性也不盡相同。每種植物都有最喜歡的溫度,其溫度在19、20度左右為宜。喜涼爽,較為耐寒,室外種的耐寒抗熱不易死亡,盆中養殖的要格外注意嚴冬和酷夏。
2、菊花對水分的需求較多,但也要合理的澆水,太多也是不好的。在多水的雨季少澆水,在少雨的旱季可以多澆一些。夏天還有開花的時候,每天澆兩次水。早上一次,晚上一次。別的時候每天澆一次就好,沒有特別限制,最好時間較為固定。澆水別沖壞根莖,注意這點。
3、菊花不怕陽光,可以天天日照,但不要過多在強烈的陽光下照射,這樣會讓葉子、花枝減少,從而影響開花的時期。每天中午時分可以避開陽光兩個小時左右,其他時候都可以沐浴陽光,每天十二個小時就行。
『叄』 日本歷史上唯一的朝代為何叫菊花王朝而不是櫻花王朝
櫻花飄落
很多人認為日本的國花是櫻花。但其實不然。櫻花在日本具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作為整個日本文化風土的象徵,毋庸置疑的仍是櫻花。櫻花對於日本人而言,可說是滲入到了生活的各個層面,重要性不言而喻。外國人看來,櫻花仿若日本的代表,談到櫻花就會想到日本,和提到熊貓一定會關聯到中國一樣。但在重要場合時,人們佩戴的仍是菊花。
日本的國花最終還是菊花。
和其他很多花卉一樣,菊花走出國門的第一站是日本。受我國菊花文化的影響,日本人對菊花的尊崇和膜拜有過之而無不及。從日本古籍中,經常可見重陽節皇太子率諸公卿臣僚拜謁天皇,君臣共賞金菊,共飲菊酒的記載。
菊花王超的徽章
到了10月,也有天皇再設「殘菊宴」邀群臣為菊花踐行的雅事。日本皇室在位期間,更是被稱為「菊花王朝」,可見菊花於日本的重要性。
菊花與日本
菊花是什麼時候傳入日本的呢?成書於八世紀中葉的《萬葉集》收錄4516首和歌,其所歌詠的植物多達157種,就是不及菊花,也許可以說明此前菊花尚未傳入日本,或者傳入而並未受到注意。
《萬葉集》原稿
萬葉集是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相當於中國的《詩經》。詩集的作者一半以上是無名氏且十分廣泛,既有天皇、皇妃、皇子,也有浪人、乞丐、妓女,幾乎囊括當時日本各階層人物。
成書稍前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卻收錄六首詠及菊花的漢詩,天武天皇的皇孫長屋王(684-729),神龜三年(726)(相當於中國的唐朝時期)在送別新羅國使的宴席上賦詩:「桂山下余景,菊浦鮮落霞。」同席的公卿安倍廣庭和以「斯傾浮菊酒,願慰轉蓬憂」,其時似乎已傳菊花。
菊花
但漢詩在當時是貴族修養的標志,雖吟詠典故,但未必是眼前實有之景物。估計是在八世紀末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之後,菊花作為葯草和觀賞植物,被人攜來日本,開始在華族圈內栽培。
日本明治時期的菊花觀賞
日本的菊花最早是在奈良時代(710年-794年)從中國引進的,到了平安時代(794年-1185年)才正式栽培。在鐮倉時代(1185年-1333年)、室町時代(1333年-1573年),多被作為工藝美術品,直到江戶時代(1596年-1868)才開始正式普及於一般民間的栽培。
左:日本嵯峨天皇畫像右:嵯峨菊
日本《類聚國史》卷75「歲時部」記載延歷十六年(797)十月,朝廷仿效大唐風習,在宮中舉行「曲水宴」,桓武天皇曾經賦詩詠菊。「歲時部」還記載從大同二年(807)開始,每年重陽日宮中都舉行「菊花宴」。
其後嵯峨天皇(809-823在位)更對「唐風」亦步亦趨,其栽培之菊被稱為「嵯峨菊」,是日本「古典菊」的代表品種,其莖高挺,花蕊細長,幾十花瓣擁成一簇,上聳不下垂,白色為上品。嵯峨天皇在位期間大力推行唐化政策,將重陽節定位宮中的年中行事。此外他還在在宮中大量栽培菊花,仿效鍾會,專門寫過一篇《菊花賦》。其栽培之菊被稱為「嵯峨菊」,是日本「古典菊」的代表品種。
重陽賞菊習俗一直為日本皇室、貴族以及士大夫所延續。到了江戶時代(1603~1867),菊花在日本民間得到發展,各地出現了菊會、菊合會等活動。日本還出現了造型菊,將菊花扎製成富士山或動物的形象,還有十分具有日本特色的「菊人形」。時至今日,日本每年秋天舉行的菊花節,仍為花卉界盛事。
日本的「菊人」
菊人形,它是一種以人形竹架遍插鮮菊花而製成的「菊人」,是圍繞日本的歷史名人牟慶的故事而設置的大型菊展。可見菊花對於日本民間產生的影響也相當深遠。
唐菊在平安綻放
菊花露水
日本的古典「菊文化」,發軔時是大唐「菊文化」的延伸。平安時代流行「菊著綿」的風習,即在重陽節前夜,將棉布覆蓋於菊花之上,第二天以浸透菊露的棉布拭身,據說有長壽之效,這是日本人的發明。
紫式部,出身貴族文人世家,是日本平安時代著名女作家,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
生活於平安中期的貴族女流作家紫式部(約973-1014),曾經受到一位貴族友人饋贈「菊著綿」,她寫了一首和歌答謝,「長袖浸淫菊朝露,永壽獻贈花主人」,相當有名。她在《源氏物語》「乙女」卷中,提出所謂「大和魂」,大概就是指這一類賦予外來文化以本地內容的創新吧。
鳥羽天皇
平安末期的後鳥羽天皇(1180-1239),特別鍾愛刀和菊,據說曾經親自鍛打刀劍,把十六花瓣的菊花鐫刻為劍身銘紋,親自燒冶,後世稱其為「菊一文字」,其作品被尊為「御所燒」和「菊御作」。他還將菊花圖案製成皇家服飾和車輿的紋樣,穿著行旅,不離須臾,以呈吉祥。以後這一傳統在皇室和貴族間流傳,菊花紋飾為天皇家歷代所愛用。
菊花,皇室家徽
菊花不僅是日本的國花,還是日本皇室家徽紋樣。
日本皇室族徽
菊花紋章,是日本各式以菊花作為樣式的家紋之總稱,通常用來指稱日本皇室的家徽。
明仁皇後美智子頭上這頂王冠及耳環皆為菊紋,為皇室的象徵
菊花王朝是日本到目前為止唯一的王朝,從未間斷過。所以日本的天皇號稱「萬世一系」。
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即位,菊花王朝已傳承了125代天皇,日本皇室至今已經擁有26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目前已知國祚持續時間最久的朝代。
京都御所內皇室菊形標志
日本平安時代,中國具有君子美德象徵的菊花正符合受到中國儒家「德治」思想影響的日本天皇的政治要求,菊花所傳說具有的能使人長生不老的神奇力量又符合日本天皇所需要的固有的神權信仰,菊花在日本首先得到了天皇貴族的認可。公元910年,傳統的菊花設計圖案作為皇室高貴的象徵,成為皇室家徽。因此,菊花的含義與高潔和威嚴等同。即使在今天,日本人說的「菊花」,仍有指代君王的皇冠的含義。
日本明治維新後,政府規定限制了菊花花紋的徽章,還在徽章上增加了羅盤方位標,表示位於中央的天皇主宰四面八方,此時,日本菊花已經成為軍國主義的象徵。今人描述大和民族所用的兩個著名意象,一為軍刀,一為菊花。
日本護照都在使用
在日本,由於法律並沒有確立正式的國徽,因此習慣上,日本皇室(天皇家)的家徽「十六瓣八重表菊紋」,即菊花紋章被廣為作為日本代表性的國家徽章而使用。
日本護照的封面上使用的是「十六瓣一重表菊紋」,與菊花紋章相似,菊花的花瓣數雖一樣,然而花的層數卻少了一層,跟皇室的菊花紋章並不完全相同
菊花從中國傳入日本,其栽培和發展成了日本文化性格的一個寫照。戰後七十年以來的日本,「刀」被鎖入庫中,「菊」則依然年年璀璨。無「刀」可用的日本人,在戰後發揚光大其「細菊工」的「職人」精神,將滿腔熱情投入「日本製造」之中,將國家建成巨大的經濟實體。
要超越一個國家,首先要真正讀懂它,尤其是承載了我們太多復雜情感的日本。去掉狹義的愛國觀,日本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關注大美科學,為你漲姿勢,更多精彩科普資訊,人文社科,歷史趣聞冷知識等你來看~
『肆』 菊花茶是誰發明的
中國人發明的吧!具體是誰沒有歷史記載.抱歉! 菊花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全國各地幾乎隨處可見。菊花的品種多姿多彩,還帶有一抹淺淡宜人的馨香,而且功用非凡,是一種葯食同源的常見花卉,我國自古就有賞菊、吃菊的習慣,一直綿延了數千年。 菊花宴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健康飲食! 菊花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有柄,卵形,邊緣有鋸齒,秋季開花。 原產我國,久經栽培,目前品種很多。其中白菊花可作為飲料,這就是我們生活中常喝的「菊花茶」。有時也在白菊花中加些茶葉,起到調味的作用。 菊花茶的產地和種類 產地浙江桐鄉的杭白菊和黃山腳下的黃山貢菊(徽州貢菊)比較有名。 產於安徽亳州的亳菊、滁州的滁菊、四川中江的川菊、浙江德清的德菊、河南濟源的懷菊花(四大懷葯之一)都有很高的葯效。特別是黃山貢菊,它生長在高山雲霧之中,采黃山之靈氣,汲皖南山水之精華,它的無污染性對現代人來說,具有更高的飲用價值。 菊花的種類很多,不懂門道的人會選擇花朵白且大朵的菊花。其實又小又丑且顏色泛黃的菊花反而是上選。
『伍』 菊花的品質
菊花是我國的傳統名花,也是四大切花之一。大多數菊花為短日照植物,但隨著雜交技術的應用,現在菊花已具有春菊、夏菊、秋菊和寒菊四季栽培的品種,本文主要介紹秋菊的切花栽培技術。秋菊指自然花期8月中、下旬-11月上、中旬的菊花品種。
一、繁殖方法
秋菊一般採用扦插繁殖,在定植前的20天,閩南地區多採用露地加遮陽措施,基質要求排水良好、通氣。插穗取菊花的生長點,要求插穗健壯、無病蟲害,半葉修剪法;或去掉1/3-1/2的葉片,然後密密扦插於插床上,插的深度為插穗長的1/3;菊花一般扦插2周左右即可生根,生根後的插條應逐漸增加光照和通風;
二、栽培管理
1、土壤條件
菊花喜歡肥沃及排水良好PH值6.5-7.2土壤,忌連作。每畝施入腐熟堆肥4000公斤-5000公斤,復合肥20公斤。深翻土壤後耙平,種植畦寬0.6-0.8米,高0.3-0.4米。
2、定植
扦插生根後半個月應及時定植,一般從扦插到定植25-30天;定植的株行距為20厘米×15厘米。大花型可稀植,小花型可密些。
3、摘心抹芽
菊花緩苗後,應及時進行第一次摘心,只留下5-6片葉。經過第一次摘心後,一般產生3個分枝,做為切花栽培的菊花可進行兩次摘心,產生5-6個分枝,其餘分枝大多應及時去除,以免消耗過多的植株營養。
花芽分化、現蕾後,根據栽培需要應及時將主蕾以下所有側蕾去除,以培養出品質良好的切花;如果培養多頭切花菊可根據需要多留一些側蕾;
4、架網抗倒伏
當植株長到30-40厘米左右時,應及時架設可移動式1-2層尼龍網
三、燈照菊的生產技術
燈照是對菊花進行花期調節的有效措施,主要是針對秋菊(短日照條件下開花的菊花),採用延長光照時間促使推遲花芽分化,達到有目的控制開花時間。
光照控制的方法:當秋菊定植後,日照時間短於12小時,就開始採用夜間延長光照時間的方法。閩南地區一般採用100瓦白熾燈距離菊花生長點1米照射,每隔4-5米布置一盞,在夜間11點至凌晨2點時,每天夜裡光照3個小時,根據植株生長高度和栽培上市時間而決定連續光照的日期,一般從停止光照到開花的時間為90-100天左右。
秋菊是光敏感性很強的植物,光照的連續性,光照的強度、光照的時間決定燈照菊生產是否能成功。
四、病蟲害防治
1、侵染性病害:主要有菊花葉斑病、黑斑病和褐斑病等,可採用代森錳鋅、托布津、多菌靈等防治。
2、蟲害:主要有蚜蟲、紅蜘蛛、蠐螬,防治上應及時清除雜草,減少蟲害的寄生,噴施氧化樂果、敵敵畏、三氯殺蟎醇等。
『陸』 「我去」是誰發明的
是一種調侃式的笑罵的。有種無奈的「我 靠」的意思。 這個詞流行的原因和一個叫做 搞笑漫畫日和《平田的世界》(cucn201中文配音版)有關。是個嘆詞,表示無奈,無可奈何,沒辦法。
『柒』 促菊是那個朝代發明的
一、 "蹴鞠"一詞,最早載於《史記·蘇秦列傳》,蘇秦游說齊宣王(戰國時齊國國君)時形容臨苗:"臨苗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蹋"即"蹴",踢的意思。"鞠",球,即古代的足球。
漢代的《西京雜記》、《鹽鐵論》、《蹴鞠新書》、《劉向別錄》中都有關於蹴鞠的記載。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蹴鞠之習依舊流行未衰。
唐代時,蹴鞠仍是一項很普遍的運動,杜甫有詩曰:"十年瞰鞠將雛遠,萬里鞦韆風俗同"。但是,卻有了很大的發展。主要有三:
(1)有了充氣的球:《宋朝事實類苑》中載:"顏師古注霍去病芽域踢鞠雲:'鞠以皮為之,實以毛,蹴蹋而戲也。'顏謂鞠乃如此,至晚唐己不同矣。"徐堅《初學記》:"今蹴鞠曰戲毬。古用毛纖結之,今用皮,以胞為里噓氣閉而蹴之。"
(2)設立了球門:《文獻通考》"蹴球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二分左右朋,以角勝負,豈非時鞠之變歟?"
(3)踢法多樣:雙球門踢法:唐人仲無顏《氣球賦》中有記載。單球門踢法:從《蹴鞠圖譜》中可窺一斑。無球門踢法:一人或幾個人單獨踢,稱為打鞠;二人對踢叫白打;三人以上共踢稱為場戶,如三人場戶、四人場戶。
二、宋代蹴鞠的新特色
宋代蹴鞠在唐代蹴鞠的基礎上又有了很大的發展,體現了宋代的特色。主要有如下:
1.鞠球的製作工藝有了很大的發展
《宋朝事實類苑》中記:"歸氏子弟嘲皮日休雲:·八片尖斜砌作球,火中 了水中揉,一包閑氣如常在,惹踢招拳卒未休'"間接地記述了唐代的鞠球。它已不是以前的由兩片球殼合成,而是由六片或八片尖片縫成。
《宋朝事實類苑》又記:"今所作牛彘胞,納氣而張之,則喜跳躍,然亦有不同。"宋代時,球用10張或12張牛皮縫成。"用十張牛皮縫做一大氣球去踢"是當時官員想使公務輕松化時常用的一個比喻。陳元靚曾言:"十二香皮,裁成圓錦。"《蹴鞠譜》說其工藝"密砌縫成侵不露線角,嵌縫深窩,梨花可戲,虎掌堪觀,側金錢短難縫,六葉桃兒偏羨。"宋代鞠球的這種變化,使球更易踢,從而吸引了大量的人來踢。同時,它也反映了宋代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
2.宋代取消了雙球門踢法
唐代的雙球門,對抗性較強。宋代僅保留單、無球門踢法。對抗性減弱,這是蹴鞠運動的退步,但是它的表演性增強,使得宋代的蹴鞠逐漸向雜耍方向發展。
3.宋代球技增強,向著技巧性、准確性方向發展。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有載:"左右軍築球。殿前旋立球門,約高三丈許,雜彩結絡,留門一尺許。左軍毬頭蘇述長腳朴頭紅錦襖,皆卷腳 頭,亦紅錦襖十餘人。右軍毬頭盂宣並十餘人,皆青錦衣,樂部哨笛杖鼓斷。左軍先以毬團轉眾小築數遭,有一對次數 頭,小築數下,待其端正,即供毬與毬頭,打大月兼過毬門,右軍承得毬,復團轉眾小築數遭。次毬頭依前供毬與毬頭,以大月兼打過,或有即便復過者勝。勝者賜以銀蠱錦彩。拜舞謝恩,以賜錦共披而拜也,不勝者球頭吃鞭,便加抹槍。"
唐代用"挾"接對方的球,宋代用"踢" 來接,這是比較先進的。能准確地將球踢過又高又小的球門,確實不易,可見技巧之高。
宋代蹴鞠家歸納出了肩(肩如手中持重物),背(用背慢下快回頭),拐(拐要控膝蹲腰取),搭(用伸腰不起頭),控(控時須用雙眼顧),捺(用肩尖微指高),拽(時且用身先倒),膝(右膝左手略微高),拍(胸拍使了低頭覷),月兼(何必頻頻問綠楊).這"十踢法"。這樣的踢球技術,已接近於現代足球運動技術。
4.宋代出現了專門的蹴鞠組織,且有嚴格的社規。
南宋周密《武林舊事》把民間球會稱為"齊雲杜"或"圓社"。"齊雲社"直到明代施耐庵寫《水符傳》還提到。南宋掌故家陳元靚曾言:"若論風流,無過圓社","齊雲一社,三錦獨爭先。"
球社的產生,一是因為蹴鞠技術難以掌握,需專門學習和長期演練,於是專門研究、傳授踢球技術的市民社團便應運而生。二是城市經濟文化的發達,踢球人數日增,要求蹴鞠運動行業化,有組織化。
在齊雲社中,有嚴格的社規,如《齊雲杜規》對運動員修身養性作出了嚴格的要求:要明師,要口決……,同時提倡運動衛生。這就使宋代趴鞠運動日益規范化、組織化、科學化。
5.專門歌詠蹴鞠的作品出現。
在《事林廣記》中有"圓社市語",它共用中呂宮《紫蘇丸》、《縷縷金》、《好女兒》、《大夫娘》、《好孩兒》、《賺》、《越恁好》、《鶻打兔》、《尾聲》九支曲牌來歌唱蹴鞠運動。蹴鞠被宋代城市中流行的音樂樣式傳頌著,足見它在市民生活中的影響。
6.宋代整個社會都很普及蹴鞠。
宋代的整個社會階層,上至皇帝、宮室,下到城市百姓,都樂此不疲,這由宋人筆記、現宋代遺存中可見一斑。
《宋史·太宗本紀》:太平興國五年三月戊子,會親王、宰相、淮海國王及從臣蹴鞠大明殿。
《宋史·李邦彥傳》"邦彥俊爽,……能蹴鞠……自號李浪子"
《三朝北盟會編》(邦彥)"嘗自言賞盡天下花,踢盡天下毬……"
《東京夢華錄·駕辛寶津樓宴殿》記"瓊林苑宴殿南面有橫街,牙道柳徑,乃都人擊毬之所。"
《西湖老人繁勝錄》:"寬闊處踢球。"
《夢梁錄·社會》"更有蹴鞠、打球、射水弩社,則非仕宦者為之,蓋一等富室郎君,風流子弟,與閑人所習也。"
《都城紀勝·社會》"又有蹴鞠打球社……"
《武林舊事·諸色藝人》中"蹴毬",列出了范老兒等五位高手之名。
現今湖南省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存有兩面相同的宋代蹴鞠紋銅鏡。
河北邢台出土的宋代白瓷枕繪有兒童蹴鞠的景況。
現存有宋代婦女踢球的陶瓷枕。
以上所列僅為宋人生活情景的點滴反映,但它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蹴鞠在宋代的普及。
7.宋代蹴鞠附著了商業氣息。
由於蹴鞠深受人們歡迎,不少商人便藉此做文章。一位叫黃尖嘴的商人,開設了一間"蹴球茶坊"。一位賣油的老闆將其店喚作"角球店",這雖是一種促銷手段,也反映了市民們對蹴鞠的喜好。
由於賦鞠踢法多樣,觀賞性強,有些商人適應城市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將它引入商業機制,以吸引遊客,如《武林舊事·放春》"將苑使有小圃不滿二畝,而花木合匝,亭樹奇巧,春時悉以所有書畫。頑器冠花器弄之物,羅列滿前。且立標桿射垛及鞦韆梭門門雞蹴鞠諸戲事,以娛遊客,"
三、宋代蹴鞠普及的原因
一定社會現象的產生,離不開社會大背景,也必有其產生的原因。現就宋代蹴鞠的興盛,試做以下簡析:
1.蹴鞠具有健身的功能
蹴鞠可強身體,體育史家稱它"運動肢節,善使血脈調和,有輕身體之功,勝華倫五禽之戲。"所以它易為人們所接受。
2.蹴鞠具有助興的功能
宋代後宮舉行宴會時,常有蹴鞠表演,以助興。比賽時,常常是皇帝、後妃邊吃邊看,大臣們在一旁陪待。
3.蹴鞠具有階梯的功能
談到因球技高超而得賞識。且飛黃騰達的來人時,人們都會想到高俅,《揮塵錄》載:"(王晉卿〕至晚遣俅賈往,值王在園內蹴鞠,俅候報之際,睥睨不言。王呼令對蹴,深愜王意,大喜,呼隸輩雲:'可傳語都尉,既謝蓖刀之貺,並所送人皆輟圄矣。'由是日見親信。逾月王登寶位,眷渥甚厚,不次遷拜,其儕類授以祈恩,上曰:'汝曹爭如彼好腳跡那!'數斗間建節,尋至使相,思幸無比。"
無獨有偶,在《宋朝事實類苑》中載:"國朝士人柳三復最能之,丁晉公亦好焉……,初柳為進士,欲見晉公元由,會晉公蹴後國,柳往伺之,毬果並出,柳即挾取。左右以告,晉公亦素聞柳名。即召之,柳自們懷所素業,首戴毬以人,見晉公再拜者三,出懷中書,又再拜、每拜輒轉至背方向膂既起復在 頭上,晉公大奇之,留為門下客。"《劉貢父詩話》)
4.蹴鞠具有聯絡感情的功能
宋代從皇帝到大臣都有許多善踢球的,《宋大祖蹴鞠圖》畫的就是太祖與其餘五人蹴鞠游戲的情景。叱吒風雲的皇帝,走下了寶座;恭敬不違的大臣們暫時拋開了君臣大禮,這其中起作用的就是蹴鞠。
5.制球工藝的改進,踢法的變化,使球更易踢。
用牛彘胞充氣,球殼由12張片縫成等,增加了球的彈力,單球門或無球門的踢法,不受場地、人數的限制。所以這種自由的娛樂方式頗受大眾歡迎。
6.宋代商品經濟的推動
宋代商品經濟的勃興,城市的繁榮,為市民產生新的精神生活需求提供了新的物質基礎。蹴鞠適應了這一時代發展的潮流,又為宋代特有的市民文化生活注入了新內容。
"再坐千宮花蒲頭,御香煙上紫雲樓。
萬人同向青霄望,鼓笛聲中度綵球。"
這就是對宋代蹴鞠的精彩描寫。雖然宋代以後(尤在明清)受理學的影響,蹴鞠運動逐步走向沉寂。但是宋代時鞠在中國體育史上仍有一席之地,它是中國足球史上大寫的一筆。
『捌』 床是誰發明出來的
關於中國來床的發明的傳說,自出自一本《廣博物志》:傳說神農氏發明床;少昊始作簀床;呂望作榻。
中國最早的床的實物是河南信陽長台關出土的戰國彩漆木床。該床長218厘米,寬139厘米,六足,足高19厘米,床面為活抽屜板,四面裝配圍欄,前後各留一缺口以便上下。床身通體髹漆、彩繪花紋,工藝精湛,裝飾華麗,說明床當時已經普及.
附:以卧姿睡眠是人的本能。為了有一個舒適的條件,原始人類只是用獸皮、草席作為睡眠的「傢具」,後來有了離開地面的土台,但仍然不能稱作床。直到公元前2400年古埃及第四王朝時,才出現真正帶有頭架的木床,那時床的頭端略高,床面呈傾斜狀,用纖維製成繩或用皮條穿在皮架兩側的小孔中作為床屜,雖然簡陋,卻是統治者的專用傢具。
『玖』 大宅門里的萬小菊原型是不是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啊
1.是梅蘭芳先生,大宅門第二部,白玉婷去世之時放的唱片說是萬小菊的《貴妃醉酒》,那可是梅蘭芳的代表作,唱片的聲音也是梅蘭芳的。
2.在電視連續劇《大宅門》中,郭寶昌把大宅門寫成百草廳,其實百草廳的原型就是大清末年聲名遠播的同仁堂。
3.郭寶昌就是在同仁堂這個大宅門中,生活了整整26年,郭寶昌說過:「40年來,我從來沒有對人說過,我寫的《大宅門》就是同仁堂。
《大宅門》中的另一位頂樑柱、男一號白景琦,他的生活原型就是郭寶昌的養父樂鏡宇。談起自己的養父、同仁堂的掌門人樂鏡宇,郭寶昌是由衷地敬佩和愛戴:他是一個真正的大男人,優秀的大男人。在郭寶昌的筆下,白景琦是何等樣人,他個性張揚,天馬行空,聰敏絕頂,具有強烈的反叛精神。
他從小頑劣,交日本朋友,殺德國兵,與仇家女私訂終身。青年時代被親生母親趕出家門,發明了32張葯方,光宗耀祖。他一生與四個女人有感情瓜葛,他敢愛敢恨,敢作敢當,是個頂天立地的大男人。現實生活中的樂鏡宇、樂四老爺,事業上是個成功者。他靠刻苦學習,自學成才,不僅是一位醫術精湛的好醫生,還是一個中成葯發明成果累累的中葯學家。
據郭寶昌介紹,聞名中外的中成葯比如阿膠、烏雞白鳳丸等等配方都是他養父研製、發明的。公私合營那年,同仁堂的老東家樂鏡宇把祖傳的和自己研製的中成葯秘方上百張,無私地交給了黨和人民政府。樂鏡宇從小具有叛逆精神,母親實在無法管教他,把他趕出家門,並告誡他不混出個人樣就不許進家門。
樂鏡宇離京到濟南時,赤手空拳打天下。為了把當地製作阿膠的葯鋪統統盤下來,籌措銀子時,情急之中,靈機一動,他把一包屎用錦被裹得嚴嚴實實,以珍寶名義送進當鋪,典回銀子做成了他人生第一件大事。這件事是樂鏡宇闖盪生涯中掘到的第一桶金,也是事業中的一大轉折。
為此,常常在幼小的郭寶昌面前津津樂道他的這一得意之作。郭寶昌說:「養父的這個故事我聽了不下十遍,印象極為深刻,這個細節已寫進了戲中,成為塑造白景琦人物形象的神來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