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七律長征創造背景

七律長征創造背景

發布時間:2021-07-20 09:14:39

『壹』 七律.長征的歷史背景 快!快!快!

《七律·長征》是一首七言律詩,選自《毛澤東詩詞集》,這首詩寫於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斗豪情。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政府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征。

這首七律是作於紅軍戰士越過岷山後,長征即將勝利結束前不久的途中。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七律·長征》寫於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1)七律長征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內容介紹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首聯開門見山贊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詩的藝術基調。它是全詩精神的開端,也是全詩意境的結穴。

「不怕」二字是全詩的詩眼,「只等閑」強化、重申了「不怕」;「遠征難」包舉了這一段非凡的歷史過程,「萬水千山」則概寫了「難」的內外蘊涵。這一聯如高山墜石,滾滾而下,牽動著全篇,也籠罩著全詩。「只等閑」舉重若輕,顯示了詩人視自然之敵若梯米,玩社會之敵於股掌的統帥風度。

『貳』 七律長征寫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一路上,紅軍戰士擊潰了敵軍無數次圍追堵截,他們跋山涉水,翻過連綿起伏的五嶺,突破了烏江天險,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山,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最後翻過岷山,歷經十一個省,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總行程二萬余里。

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七律·長征》

現代: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白話譯文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

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2)七律長征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福建的長汀、寧化和江西的瑞金、雩都等根據地出發,開始長征。紅軍連續粉碎了敵人四道封鎖線,1935年1月,佔領遵義,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

遵義會議後,紅軍兩過婁山關,四渡赤水,沖破烏江天險,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終於在1935年10月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完成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這次長征歷時整整一年,走過了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藏、甘肅、陝西等11個省,攻佔了62座縣城,進行了380多次戰斗。

紅軍在長征途中,既要同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作斗爭,又要同險惡的自然環境頑強拼搏,同時還要和黨內的「左」傾機會主義和分裂主義作斗爭,歷盡了千難萬險,在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最終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

《七律·長征》就是毛澤東在紅軍通過岷山、長征即將勝利的時候所寫的頌揚紅軍長征的壯麗詩篇。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

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叄』 《七律·長征》的創作背景

1935年9月18日,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陝甘支隊)離開臘子口,向哈達鋪前進,途中要翻越終年積雪、綿延30里、有著陡峭山道的岷山。

當日,毛澤東拄著拐杖和大家一起攀登。他鼓勵大家說:努力爬,別停下,停下會凍傷的,堅持就是勝利!下午3時,紅軍勝利登上山頂。毛澤東仰望西天,心潮澎湃。

這是中央紅軍長征途中翻越的最後一座雪山。翻越岷山後的第三天,9月20日上午,毛澤東、周恩來率部抵達甘南小鎮哈達鋪。

群眾熱烈歡迎紅軍,紛紛把紅軍拉進家裡。毛澤東說:「萬里長征,千迴百折,順利少於困難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鬱的。過了岷山,豁然開朗,轉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毛澤東連續寫下了《七律·長征》《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

『肆』 七律·長征的創作背景

《七律·長征》的創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征。1935年9月,紅軍攻克天險臘子口,同時從前方傳來追擊敵殘部的紅四團在岷縣大草灘村取得戰斗勝利的喜訊。

在這樣的情況下,毛澤東隨一軍團翻越大拉梁。大拉梁位於岷縣、宕昌、迭部三縣交界處,也是岷山山脈與秦嶺的交界。因為它大部分位於岷縣境內,自古以來人們就習慣地將大拉梁稱為岷山。

翻越岷山後,紅軍終於擺脫了雪山和草地,告別了風餐露宿、荒無人煙和吃草根樹皮的原野生活。紅軍將士們就像將要回家一樣,下山時像潮水般涌下去。

毛澤東觸景生情,禁不住喜悅的心情,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七律·長征》成稿之後,毛澤東多次示人,文廟街小學會議上朗誦,在瓦窯堡的窯洞里抄寫,都可以作為例證。在與人分享的過程中,不斷修改,不斷完善,到1935年10月份基本成熟定型。

(4)七律長征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七律·長征》是一首七言律詩,選自《毛澤東詩詞集》。

原文: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譯文: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名家點評

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慶振軒和閻軍在《毛澤東詩詞全集輯注》中談到《七律·長征》時說道:唐代詩人李白《戰城南》里有這樣一句「萬里長征戰,三軍盡衰老。」就是說這些年不斷地萬里賓士南征北戰,使我三軍將士皆老於疆場。而作者反其意而用之,是因為長征萬里,歷盡艱險,過了岷山,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一村。

『伍』 《七律 長征》這首詩是毛主席在什麼背景下寫的

《七律·長征》寫於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這首七律是作於紅軍戰士越過岷山後,長征即將勝利結束前不久的途中。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原文如下:

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白話譯文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5)七律長征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七律長征》是一首記敘二萬五千里長征這一震驚全球的歷史事件的革命史詩。它不僅以精煉之筆高度地概括了紅軍奪關殺敵的戰斗歷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藝術地、形象地表現了紅軍戰士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大無畏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參開資料來源:網路-七律·長征

古詩文學-七律·長征

『陸』 《七律 長征》的寫作背景

《七律長征》的寫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實力,從江西瑞金出發,一路跋山涉水:翻過五嶺,突破烏江,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山,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終於在1935年10月到達陝北。

在這短短的一年裡,紅軍戰士靠著自己的雙腳,走過了十一個省,行程約二萬五千里,完成了舉世無雙、驚天動地的萬里長城。

1935年10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斗豪情,以極其輕松的筆調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

原文:

七律長征

作者: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譯文:

紅軍不怕遠征的艱難險阻; 把歷經千山萬水的艱難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嶺山脈那樣高低起伏,綿延不絕,可在紅軍眼裡不過像翻騰著的細小波浪;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可在紅軍看來,不過像腳下滾動的泥丸。

金沙江兩岸懸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擊著兩岸高聳入雲的山崖,給人以溫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橫跨東西兩岸,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讓紅軍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皚皚白雪,紅軍翻過了岷山,人人心情開朗,個個笑逐顏開。

(6)七律長征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七律長征》,從題目就可看出,是寫整個長征的經過與感受,詩人從正面挺身而出,運酣暢之筆朝四面八方抒寫,景緻轉換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擔當了二萬五千里,擔當了一個龐大的包羅萬象的主題。

全詞負載著長征路上的千種艱難險阻,飽含著中國共產黨的萬般豪情壯志。它是中國革命的壯烈史詩,也是中國詩歌寶庫中的燦爛明珠。

無論對革命史而言,亦或對詩歌史而論,它都是里程碑之作。長征如此偉大復雜的題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濃縮了它的景觀,其中包括了多少驚險,多少曲折,多少悲壯,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七律長征表達了革命者大無畏的精神和樂觀的革命情懷以及紅軍對遠征中艱難險阻的無所畏懼。

『柒』 七律長征的背景

七律長征的背景

這首七律是作於紅軍戰士越過岷山後,長征即將勝利結束前不久的途中。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七律·長征》寫於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一路上,紅軍戰士擊潰了敵軍無數次圍追堵截,他們跋山涉水,翻過連綿起伏的五嶺,突破了烏江天險,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山,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最後翻過岷山,歷經十一個省,於1936年10月到達陝北,總行程二萬五千餘里,是人類史上一個偉大的事件。

一、原文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二、翻譯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三、作者

毛澤東

(7)七律長征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賞析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首聯開門見山贊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詩的藝術基調。它是全詩精神的開端,也是全詩意境的結穴。

「不怕」二字是全詩的詩眼,「只等閑」強化、重申了「不怕」;「遠征難」包舉了這一段非凡的歷史過程,「萬水千山」則概寫了「難」的內外蘊涵。這一聯如高山墜石,滾滾而下,牽動著全篇,也籠罩著全詩。

「只等閑」舉重若輕,顯示了詩人視自然之敵若梯米,玩社會之敵於股掌的統帥風度。「只」加強了堅定的語氣,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它對紅軍蔑視困難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強調,表現了紅軍在刀劍叢中從容不迫,應付自如,無往不勝的鐵軍風貌。

從首聯開始,全詩就展開了兩條思維線,構造了兩個時空域,一個是客觀的、現實的:「遠征難」,有「萬水千山」之多之險;一個是主觀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閑」。這樣就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反襯,熔鑄了全詩浩大的物理空間和壯闊的心理空間,奠定了全詩雄渾博大的基調。

頷聯、頸聯四句分別從山和水兩方面寫紅軍對困難的戰勝,它是承上文「千山」和「萬水」而來。詩人按照紅軍長征的路線,選取了四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地理名稱,它們都是著名的天險,高度地概括了紅軍長征途中的「萬水千山」。

「騰」、「走」兩個動詞使山化靜為動,是紅軍精神的外顯。一般說來,以地名入詩很難,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現敗筆。但毛澤東卻運用得很成功,這不僅是他具備挫萬物於筆端的詩才,更具備吐磅礴於寸心的詩情。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一聯是寫山,卻將其戲稱為「泥丸」這也是寫紅軍萬里遠征,勇敢無畏的革命精神,也是毛主席常用的豪氣擬物的手法。前兩句是全詩的總綱,由三、四句開始是分述,也是對前兩句的具體描寫。

「五嶺」「烏蒙」兩句通過紅軍的主觀感受直接表現了紅軍的英雄氣概,這兩句則是通過寫景來記事,通過記事來表現紅軍的英雄事跡。

頸聯中的「暖」和「寒」這一對反義詞,是詩人精心設計的兩個感情穴位。「暖」字溫馨喜悅,表現的是戰勝困難的激動;「寒」字冷峻嚴酷,傳遞的是九死一生後的回味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是對首聯的回應。開端言「不怕」,結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升華了詩旨。「更喜」承上文而來,也是對上文的感情收束。紅軍過五嶺、越烏蒙、渡金沙、搶大渡,從敵人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紅軍又翻岷山,進陝北,勝利大會師已為時不遠,戰略大轉移的目的已基本實現,與前面的種種喜悅相比,它自然更勝一籌。「盡開顏」寫三軍的歡笑,這是最後勝利即將到來的歡笑,以此作結,遂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兀現。

『捌』 《七律長征》創作背景50字急急,.急急,急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政府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征。

這首七律是作於紅軍戰士越過岷山後,長征即將勝利結束前不久的途中。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七律·長征》寫於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8)七律長征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七律·長征》是毛澤東在長征期間創作的最為經典的一首:「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全詩極其精煉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斗歷程,逼真地表現了紅軍的偉大形象和樂觀主義精神,展現了一幅雄偉壯麗的歷史畫卷。

這首詩寫於1935年秋天,中央紅軍已走過最艱難的路程,即將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甘肅地方黨史》載:「1935年9月19日,紅軍繼續北上,越過大拉梁(即岷山),毛澤東寫下了著名詩篇《七律·長征》和《念奴嬌·昆侖》」。

《黨史資料徵集通訊》1986年第10期劉英撰寫的《長征瑣憶(節錄)》中也說:「1935年9月28日在通渭的榜羅鎮召開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第二天到通渭縣城開幹部會,毛主席詩興大發,講話時即席吟誦了後來十分出名的《七律·長征》詩篇」。

「毛主席那偉大的胸襟,英雄的氣魄和高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們,激勵著我們,使我們感到有移山填海、開天闢地的力量」。

正如後來毛澤東在為這首詩所作的注釋中說的:『過了岷山,豁然開朗,轉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從1935年寫成這首詩至今,80多年來,《七律·長征》產生了極其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詩中的詞句被廣泛引用到與長征有關的各種事物,也成為一種值得關注的文化現象。

僅以長征題材圖書的題名為例,就不下千餘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七律·長征

『玖』 《七律 長征》寫作背景

創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一路上,紅軍戰士擊潰了敵軍無數次圍追堵截,他們跋山涉水,翻過連綿起伏的五嶺,突破了烏江天險,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山,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最後翻過岷山,歷經十一個省,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總行程二萬余里。
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閱讀全文

與七律長征創造背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