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的毛筆是誰發明的在什麼年代什麼樣歷史背景下發明的
毛筆的起源:史記中曾記載:「秦始皇命太子扶蘇與蒙恬築長城以御北方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筆」,文房四譜上也記載:「昔日蒙恬造筆,以拓木為管,鹿毛為柱,兔毛為被,此乃謂蒼毫也」,博物志雲:「秦之蒙恬將軍取狐狸毛為柱,兔毫為被以書」,因此,我們通常稱蒙恬將軍為毛筆的史祖。毛筆的發明過程,最早可朔自新石器時代末期的仰韶文化期,雖然沒有足夠的文字記載可資證明,但由已出土的仰韶彩陶上的花文研究,可能是由類似毛筆的工具所繪制而成,及至商朝甲骨文的研究,可明顯的看出刀刻的甲骨文邊緣,是先用毛筆書寫其上再刻成的,可見此一時期已有毛筆的存在。周朝的青銅器上所鑄的文字,依其字形判斷,已明顯可知系由柔軟的筆尖所書寫筆觸的痕跡,由書寫的形狀與筆意,知道書寫的工具—也就是毛筆,1954年在湖南長沙郊外的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時代楚墓文物中,已有多種古毛筆及其相關之書寫文物,這是首度使我們對漢朝以前的毛筆形象的想像,真像大白,該批文物中的毛筆稱之為「長沙筆」是由高級的兔毫所製成毛長2.42公分,筆管長達16.6公分,筆管是由細竹製成,製法是將兔毛夾插於管端,以細絲綁緊後用漆固定,此一製作在技術上已是相當高超。
麻煩採納,謝謝!
『貳』 毛筆是誰發明的
據傳毛筆為蒙恬所創,戰國末年秦國將軍蒙恬在鎮守北方時,見匈奴以獸毛沾顏料繪圖,又同時前方戰況告急,才改篆刻竹簡由絲卷書寫軍情。聲名大噪,並由史官記於史冊內。故後世制筆業奉蒙恬為始祖。
先秦時,毛筆有多種名稱,如「聿」、「不律」、「弗」等,後統稱為「筆」。而毛筆之製造在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較為進步,功能也較完善。
因為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的11號墓中,發現的陪葬物中有三枝以竹為桿,筆桿下端較粗,鏤空成毛腔,筆頭的底部藏於腔內,以麻絲裹著並塗漆在上面,帶有筆套、大小長度都與今日使用的毛筆極為相像。
(2)中國毛筆發明擴展閱讀:
毛筆起源於公元前1600-1066左右。關於毛筆的起源,在歷史上有不同的說法,在歷史上記載最多的是蒙恬製做毛筆的故事,但近代的學者認為,早在蒙恬之前就有毛筆存在了。
在毛筆發明前,中國的文字是用刀契刻的。傳說蒙恬率軍駐扎在邊疆,需要經常向秦始皇奏報軍情,由於邊關戰情變化很快,文書往來非常頻繁,而刀刻速度又較慢。
情急之下,蒙恬從兵士的裝備上撕下一撮紅纓,綁在竹竿上,蘸著點顏色寫起來,覺得速度很快,就如法炮製,作了許多能寫字的工具。
北方狼多,士兵們常打狼,剝皮後,將狼毛製成筆頭。塞外草原,牧羊成群,羊毛也自然成了制筆的工具。這就是後來的狼毫毛筆和羊毫毛筆的來歷。
這樣看來,說蒙恬發明了毛筆卻也當之無愧。最初的毛筆是用來塗描甲骨文的筆畫的,而真正用毛筆寫字,可能開始於簡牘和錦帛上文字的書寫。
另外,5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其文化特點是彩陶,彩陶器形很多,上面繪有人面紋、魚紋、鳥紋、鹿紋、三角紋等多種花紋,彩陶的製作過程是先在軟的陶坯上描繪圖案,然後烘燒,推測當時的描繪工具應是毛筆類柔軟而富有彈性的工具。
但由於一切都沒有實物加以證明,只能是一種推測。這兩種推測到底哪一種是正確的,一時也無法確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毛筆
『叄』 毛筆是中國發明的嗎
蒙恬
將軍發明的…文房四寶中的毛筆指的是湖筆,產自
浙江湖州
『肆』 中國的毛筆是誰發明的
古以來就傳說蒙恬造筆,但也不是定論。
造紙術到底是誰發明的,很多人都說是蔡倫;我覺得蒙恬造筆可能也是這樣,其實他只是改進了它。最早造毛筆的人應該更早
『伍』 毛筆誰發明了
毛筆不是某一個人發明的,而是古代中國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發明的。
毛筆是古代中國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發明的。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又不斷地總結經驗,存其精華,棄其糟粕,勇於探索,敢於創新。
幾千年以來,它為創造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促進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毛筆的製作工藝:
各類毛筆的製作都須經過選料、除脂、配料、梳洗、頓押、卷頭、揀齊、扎頭、裝頭、干修、粘鋒、刻字、掛繩等工序。概括起來則俗稱「水盆」和「幹活」兩大工序。水盆工序是決定毛筆用途和質量的關鍵,筆頭要求達到尖、齊、圓、健。
尖系指筆鋒要尖如錐狀,利於鉤捺;齊指筆鋒毛鋪開後,鋒毛平齊,利於吐墨均勻;圓指筆頭圓柱體圓潤飽滿,覆蓋毛均勻,書寫流利而不開叉;健指筆鋒在書寫繪畫時有彈性,能顯現筆力。
毛筆的裝潢是幹活中的後期工序。包括筆桿刻字、刻畫、浮雕、漆畫、鑲嵌、掐絲、加筆頭碗、尾頭、掛繩等,體現毛筆的富麗典雅,有些附件還起到加固筆桿的作用。
『陸』 中國的毛筆是如何發明出來的
書寫文字依賴於毛筆的產生。研究表明:毛筆產生於中國新石器時代,中國人使用毛筆寫字作畫的歷史已有數千年之久,彩陶上的圖畫和紋樣應當是由毛筆描繪在初胚上的。甲骨文也應該是先用毛筆寫出,然後再用利器刻出的。但是,最早的毛筆的實物卻是在距今2500 年左右的戰國中期楚墓中發現的。 發現最早毛筆的墓葬是河南省信陽長台關1 號楚墓和湖南省長沙左家公山楚墓。從中出土的毛筆與現在通用的毛筆相似,而筆竿細長,筆鋒均為2.5厘米,略長於現代小楷毛筆的筆鋒。其製作方法是將筆毛圍在筆竿的一端,以絲線束緊。長沙筆採用上好的兔箭毛,相當於後世的紫毫,剛銳而富於彈性,正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形容:"紫毫筆,尖如錐兮利如刀。"正是由於這種毛筆,所以我們看到楚國竹簡上的字體筆畫勁挺,落筆起筆鋒芒畢露。長台關1 號楚墓的毛筆裝在一個文具匣里,中間還裝有小銅鋸、小銅鑿、小銅刀。可以想像,這些銅器是對簡牘進行細加工、並在編繩處刻三角形契口採用的工具。 湖北省雲夢睡虎地戰國秦墓也出土了毛筆,但它與上述毛筆不同,筆毫是插入竿腔中的,與今天的制筆方法相似。同時該墓還伴出了墨、硯等書寫工具,它們與筆、簡合起來可稱為戰國時期的"文房四寶"。與現代的文房四寶相比,僅僅是簡和紙體現了古今差異,其餘三種完全相同。 簡牘、盟書、帛書都是用毛筆書寫的,所以它們的筆畫具有彈性,起止處較尖銳,中間和偏前的部分略粗,充分表現了毛筆的特點。它們與金文凝重的形態不同,筆勢由遲重變為流美,筆畫和體式也較金文更為簡略。所以毛筆的出現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而且是一場藝術革命。
『柒』 毛筆是不是中國發明的
毛筆是中國發明的。毛筆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捌』 毛筆是誰發明的
毛筆是古代中國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發明的。
如今用的毛筆,相傳是秦朝監督修築萬里長城的將軍蒙恬首創。但是毛筆的發明權不能全歸功於蒙恬一人。1954年,從湖南長沙左家公山一座史前古墓里發掘出來了整套的書寫工具。這證明,在蒙恬之前就已經有所謂毛筆了。
百年前在安陽殷墟發現的甲骨文,揭開了中華文明的最大謎團,使傳說中的商代成為信史。但殷墟研究結果表明,三千多年前中國人主要用毛筆而非用「刀筆」寫字。
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看,中國至少在夏代已有了正式文字,如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殷商時期,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還有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8)中國毛筆發明擴展閱讀:
漢魏以來書法藝術的發展,對毛筆的製作工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唐朝時,安徽宣州制出的「宣筆」筆料優良,製作精緻,受到眾多文人學士的稱贊和推崇。宋元之際,天下大亂,宋室南遷,政治文化中心隨之南移。
宣州筆工為避戰亂,四處流亡,另謀生計。湖州逐漸取代了宣州,成為制筆中心,宣筆遂被湖筆所取代。自元代始,山西、湖南、浙江等多地出產名筆,但只有浙江湖州的湖筆能甲天下。
毛筆製作工藝也日趨成熟,由此出現了我國第一部關於毛筆的理論總結性著作《考槃餘事》。其由明代屠隆編著,詳細敘述我國毛筆的發展歷史、制筆工藝以及歷代制筆名家。
在書中,屠隆提出一款好的毛筆必須具有「四德」,即「尖、齊、圓、健」。「尖」指筆鋒,尖如錐狀;「齊」指筆鋒打開後,齊如刀切,無參差;「圓」指筆頭渾圓挺直,無凹凸;「健」指寫畫時富有彈性,落筆時健勁有力。
「四德」俱備才是好筆。它也暗含文人學士應具有「仁、義、禮、智」四德。好毛筆要合乎「尖、齊、圓、健」四個標准,一個人的言行也應符合「仁、義、禮、智」的規范。時至今日,「尖、齊、圓、健」這四大口訣,仍是評判優質毛筆的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