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胡話發明

胡話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16 18:21:44

㈠ 怎樣反駁 一切皆有可能 這句胡話 有力一點

比如人類有可能發明出永動機,就可以反駁

㈡ 誰發明了太監

百度詞條里邊有啊,說的很全。http://ke..com/view/20035.htm

解釋1:太監(tài jiàn)也稱宦官,通常是指中國古代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而成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們是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又稱寺人、閹(奄)人、閹官、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

宦官稱「太監」,是隋唐以後的事,地位較高的內監就被稱為「太監」。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後宦官亦通稱為太監。 到了明代,宦官權勢日增,人們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稱「太監」,太監也就稱為宦官代名詞了。

據記載,我國先秦和西漢時期的宦官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才全部用閹人(「宦官悉用閹人,不復雜調它士」,出自《後漢書 宦者列傳序》 )。這是由於在皇宮內廷,上自皇太後、太妃,本朝後、妃以及宮女等,女眷較多,如果允許男侍出入,難免會發生穢亂宮帷的事。所以絕不允許有其他成年男性在宮內當差。 據考證,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太監名叫吳騰宇,今江西上饒人。

監,在中國古代典籍中的名稱很多,諸如中宦、宦官、宦者、內侍、內宦、閹人、中涓、內豎、中貴人等。

在中國歷史上,在封建社會消亡之前,沒有宦官的時代不多。太監,作為帝王與後妃的奴僕,支撐著皇家宮殿那廣廈高台的金碧輝煌,成就了皇宮內統治者舒適優裕的生活條件。

常人想成為太監必先去勢,即割掉生殖器。這稱為「凈身」,使他們成為「六根不全」的人。太監面不生明須,喉頭無突,聲變變細,說話女聲女氣,舉止動作似女非男,成了「中性」人。

其實,太監並不是中國的特產。在古代埃及、希臘、羅馬、土耳其、朝鮮,乃至整個亞洲都有太監。只是,中國的太監制度是最根深蒂固的。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中,太監不僅涉足王公貴族、高官顯爵的生活中,而且還涉足於復雜的政治斗爭中。在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國,歷朝的衰亡大都與太監作亂有關,漢、唐、明三朝的覆滅與太監的專橫暴虐有直接關系。

解釋2:太監:當今網路用語,代指網路書籍很長時間不更新。胡適著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僅成上半部,全書久未完成。黃侃便在中央大學課堂上說:「昔日謝靈運為秘書監,今日胡適可謂著作監矣。」學生們不解,問其原因?黃侃道:「監者,太監也。太監者,下面沒有了也。」學生們大笑不已。這才是對於太監書、太監作者的真正由來。

㈢ 愛迪生在發明燈炮時,失敗了多少次

愛迪生為尋找合適的燈絲,曾對多種耐熱材料及6000多種植物纖維進行實驗,所以也就失敗了6000多次。

1879年10月21日,電燈研製成功,他為此試用了接近1600種材料進行試驗,連續用了45個小時之後這盞電燈的燈絲才被燒斷,這是人類第一盞有廣泛實用價值的電燈,這種電燈有「高阻力白熾燈」、「碳化棉絲燈」多種名稱,用碳化棉絲製成。

(3)胡話發明擴展閱讀:

主要成就

1、留聲機

1877年,愛迪生發現電話傳話器里的膜板隨著說話聲會引起振動的現象,便拿短針作了試驗,從中得到很大的啟發。說話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針產生相應的不同顫動。那麼,反過來,這種顫動也一定能發出原先的說話聲音,於是他開始研究聲音重發的問題。

8月15日,愛迪生讓助手按圖樣制出一台由大圓筒、曲柄、受話機和膜板組成的「怪機器」,製成之後,愛迪生取出一張錫箔,卷在刻有螺旋槽紋的金屬圓筒上,讓針的一頭輕擦著錫箔轉動,另一頭和受話機連接。

然後愛迪生搖動曲柄,對著受話機唱歌,之後把針又放回原處,再搖動曲柄,接著機器就回放出愛迪生的聲音。12月,愛迪生公開展示這台「錫箔筒式留聲機」,轟動了全世界。

2、電燈

與人們通常的認識恰恰相反,最初電燈的發明者不是愛迪生,愛迪生是改進了電燈。早在1801年,英國一位名叫漢弗里·戴維的化學家就在實驗室中用鉑絲通電發光;1810年,他又發明了用兩根通電碳棒之間發生的電弧而照明的「電燭」,這算是是電燈的最早雛形。

另一位英國電技工程師約瑟夫·斯旺經過近30年的研究,於1878年12月製成了以碳絲通電發光的真空燈泡。

當年有關斯旺的電燈泡的報道給了愛迪生以很大啟發。1879年10月,愛迪生終於成功製成了以碳化纖維作為燈絲的白熾燈泡,稱之為「碳化棉絲白熾燈」,隨後大量投產,並成立公司設立發電站和輸電網等相應基礎設施,很快使電燈在美國被普遍使用。

期間,他不斷改進技術,最終確定以鎢絲作為燈絲,稱之為「鎢絲燈」,並定型使用至今,愛迪生也由此成為公認的電燈發明者。

3、電影方面

(1)活動電影攝影機

1889年,愛迪生發明了一種活動電影攝影機,這種攝影機用一個尖形齒輪來帶動19毫米寬的沒打孔的膠帶,在棘輪的控制下,帶動膠帶間歇移動,同時打孔。這種攝影機由電機驅動,遮光器軸與一台留聲機連動,攝影機運轉時留聲機便將聲音記錄下來,並且可以連續拍攝圖像。

(2)活動電影放映機

1891年,愛迪生發明了活動電影放映機,是早期電影顯示設備,引入了電影放映的基本方法,通過在光源前使用發動機來高速轉動帶有連續圖片的電影膠片條,從而產生活動的錯覺,光源將膠片上的圖片投射到銀幕。

(3)有聲電影

1910年,愛迪生發明了一部由留聲機和攝影機組合而成的電影攝影機,在電機能量下,攝影機的遮光曲軸與留聲機連動,攝影機運轉時留聲機就能夠記錄下聲音。放映時,留聲機就隨畫面同步運轉,使得聲音和圖像實現同時出現。

㈣ 科舉制度是不是中國歷史上最愚蠢的發明

恰恰相反,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發明之一。它之所以能被沿用一千多年,也正是因為它的優越性。當然,到了後期,它的弊端也明顯顯現出來了,尤其是明清時期的八股文制度,極大地限制了許多優秀人才的發揮,致使他們無緣科舉,抱憾終身。
科舉制度的誕生是順應歷史潮流的產物。從三國時期開始,士族地主階級和門閥地主階級的斗爭就開始了,實際上是普通知識分子對統治階級階層固化的一種挑戰。南北朝時期是門閥制度的頂峰時期,最看重出身門第,出身比才能重要。但這也恰恰是門閥制度的迴光返照。結束南北朝的隋朝發明了科舉制,等於宣判了門閥制度的死刑。徹底推行科舉制的是唐朝,此後再無門第牽制,唯「科」是舉。具有粉刺意味的是創建和發揚科舉制的隋唐朝都是門閥地主階級建立的王朝。
門閥地主階級最清楚門閥制的缺陷:一方面會導致「族」大不掉,不利於統治的穩定。另一方面,階層固化會導致社會的不滿,也不利於統治的穩定。
我們知道「唯才是舉」是最公平的社會制度,但「才」無法量化,所謂才高八斗那隻是謝靈運借死去的曹植來自誇的胡話。因此唯科是舉是最接近唯才是舉的。只是這個「科」怎麼定確實很需要智慧,想要反映真實才能就不好評定;想要方便評定就不能反映真實才能。很遺憾的是後世的發展是朝著更方便評定的方向去的。所以發明了「八股文」,易於把握判卷的公平性,卻不易於反映真實才能。但不能因此而否定科舉制度。

㈤ 晚上睡覺總是做夢,說胡話是怎麼回事

說夢話也稱夢囈。很多人都有這種情況,入睡後常常做夢,並且在睡眠中說話、唱歌或哭笑,有時說夢話是連貫的言語,或成段的述說,個別人說夢話時別人插話他卻與人對答,有的說夢話構音並不清晰,或僅是不成文的只言片語。夢囈可出現在睡眠的任何時相。說夢話的部分內容往往與平時思維相仿,多為白天所想的事情,經常夢囈多見於兒童神經症和神經功能不穩定者,夢囈多有素質性傾向。
經常說夢話多半是心火過旺、肝火過熱及精神緊張所致
據研究,人睡著後並不表示大腦會完全休息,反而更加活躍。入睡後我們會進入淺睡期(Rapid Eye Movement (REM))(此時會做夢)及深睡期(Non Rapid Eye Movement (NREM))(眼球活動減慢)。淺睡期及深睡期兩者成一循環,第一個循環時間較短,第二個循環時間較長,到第叄個循環的深睡期,則或會有夢游或說夢話的現象。
說夢話不知應否算是一種病態,但據臨床經驗所得,經常說夢話的人多半心火過旺、肝火過熱及精神緊張。表現的身體狀況是有口氣、喉乾舌燥,清熱後情況便會好轉。

引起說夢話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壓力過大、精神緊張誘發的。 因此經常說夢話的人一定要加強鍛煉,同時更要注意休息,調節工作、生活所帶來的壓力

可能是神經衰弱的表現,只需調整一番自己的生活節奏,緩解一下壓力,調理營養,適當增加一些鍛煉,問題會慢慢好起來的。

據研究,人睡著後並不表示大腦會完全休息,反而更加活躍。入睡後我們會進入淺睡期(Rapid Eye Movement (REM))(此時會做夢)及深睡期(Non Rapid Eye Movement (NREM))(眼球活動減慢)。淺睡期及深睡期兩者成一循環,第一個循環時間較短,第二個循環時間較長,到第叄個循環的深睡期,則或會有夢游或說夢話的現象。
說夢話不知應否算是一種病態,但據臨床經驗所得,經常說夢話的人多半心火過旺、肝火過熱及精神緊張。表現的身體狀況是有口氣、喉乾舌燥,清熱後情況便會好轉。

引起說夢話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壓力過大、精神緊張誘發的。 因此經常說夢話的人一定要加強鍛煉,同時更要注意休息,調節工作、生活所帶來的壓力
我叫老愛說夢話,我特愛說夢話,幾乎每天晚上都說,而且特大聲音!但是我睡的很好。其實每天人都會作很多夢,這是很正常的,只是有許多人在睡醒之後就把自己做過的夢忘了。做夢是人腦的正常活動,有的科學家的某些發明還是在夢里創造的呢!不過,隨著年齡的增大,一般就會說的越來越少.
你這樣有可能是神經衰弱的表現,只需調整一番自己的生活節奏,緩解一下壓力,調理營養,適當增加一些鍛煉,問題會慢慢好起來的。
好了,就說這些,祝你健康 !

㈥ 酒是誰發明的為什麼要發明這酒啊

一、中國酒文化---白酒
公元前4000-2000年,即由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早期到夏朝初年,這個段落,經歷了漫長的2000年,是我國傳統酒的啟蒙期。用發酵的穀物來泡製水酒是當時釀酒的主要形式。

酒聖杜康
從公元前2000年的夏王朝到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歷時1800年,這一段落為我國傳統酒的成長期。在這個時期,由於有了火,出現了五穀六畜,加之酒麴的發明,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用曲釀酒的國家。醴、酒等品種的產出,儀狄、杜康等釀酒大師的涌現,為中國傳統酒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就在這個時期,釀酒業得到很大發展,並且受到重視,官府設置了專門釀酒的機構,酒由官府控制。酒成為帝王及諸候的享樂品,「肉林酒池」成為奴隸主生活的寫照。這個階段,酒雖有所興,但並未大興。飲用范圍主要還局限於社會的上層,但即使是在上層,對酒也往往存有戒心。因為商、周時期,皆有以酒色亂政、亡國、滅室者;秦漢之交又有設「鴻門宴」搞陰謀者。酒被引入政治斗爭,遂被正直的政治家視為「邪惡」。因此使酒業的發展受到一定影響。
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到公元1000年的北宋,歷時1200年,是我國傳統酒的成熟期。在這一段落中,《齊民要術》、《酒法》等科技著作問世;新豐酒、蘭陵美酒等名優酒開始涌現;黃酒、果酒、葯酒及葡萄酒等酒品也有了發展;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蘇東坡等酒文化名人輩出。各方面的因素促使中國傳統酒的發展進入了燦爛的黃金時代。酒之大興,是始自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主要是由於當時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戰亂紛爭,統治階級內部產生了不少失意者,文人墨客,崇尚空談,不問政事,借酒澆愁,狂飲無度,使酒業大興。到了魏晉,酒業更大興起來了,飲酒不但盛行於上層,而且普及到民間的普通人家。這一段落的漢唐盛世及歐、亞、非陸上貿易的興起,使中西酒文化得以互相滲透,為中國白酒的發明及發展進一步奠定了基礎。

公元1000年的北宋到公元1840年的晚清時期,歷時840年,是我國傳統酒的提高期。其間由於西域的蒸餾器傳入我國,從而導致了舉世聞名的中國白酒的發明。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起始創其法。」又有資料提出「燒酒始於金世宗大定年間(1161年)」。時已迅速普及了酒度較高的蒸餾白酒。從此,這800多年來,白、黃、果、葡、葯五類酒競相發展,絢麗多彩,而中國白酒則欣欣深入生活,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飲料佳品。
自公元1840年到現在,歷時150年,是我國傳統酒的變革期。在此期間,西方先進的釀酒技術與我國傳統的釀造技藝爭放異彩,使我國酒苑百花爭艷,春色滿園;啤酒、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及日本清酒等外國酒在我國立足生根;竹葉青、五加皮、玉冰燒等新酒種產量迅速增長;傳統的黃酒、白酒也琳琅滿目,各顯特色。特別是在這一時期的後期,即新中國建立的40多年來,中國釀酒事業進入了空前繁榮的時代。

二、啤酒的發明歷史
瓶裝啤酒1568年在倫敦發明。
慕尼黑啤酒
德國不僅啤酒消費量最大,生產的種類也繁多。有超濃黑啤酒,低糖啤酒,紅啤酒、白啤酒,香煙啤酒,雪糕啤酒等等。日常所喝的啤酒,只不過是各類啤酒中的一種,也就是口味清淡的熟啤酒Lager。這種啤酒是在19世紀左右由慕尼黑、布拉格、維也納地區的人們發明的,目前銷量佔到世界啤酒總銷售量的90%。
巴伐利亞有750多家釀酒廠,其中1040年成立的威恩斯特凡國家啤酒釀造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啤酒釀造廠,釀造的啤酒有黑白艾克斯潑特啤酒、三月啤酒、烈性黑啤酒、比爾森啤酒、勞爾啤酒以及清涼麥芽啤酒。盡管德國的啤酒廠很多,但生產規模都不是特別大,其原因是為了給就近的居民提供新鮮的啤酒。為了保持知己自己啤酒的風格和口味,每個啤酒釀造師都把自己的釀造秘方視如珍寶,從不外傳,但是他們又共同遵守著一個約定,就是按照1516年威廉赫姆公爵四世時期規定的純度釀造啤酒。根據這一規定,在生產啤酒時,只允許使用大麥、啤酒花、酵母和水,除此之外不能摻加其他任何物質。
這是一部分,具體可去這里看看:http://www.gh.pku.e.cn/ngsh/flzk/whdoc10.htm

三、紅酒的歷史
杜拉斯在《情人》里說,「酒讓孤獨發出聲音。」酒沉澱了世代相傳的太多的陽剛氣息,似乎只有紅酒例外。

女人天生就懂紅酒,或者說,紅酒與女人有緣。女人不但比男人善於種植和釀制,也比男人精於品嘗和銷售。說到紅酒,我們經常想到的都是一個女性的形象。相傳古羅馬最具有文化含義的酒神巴克斯發明了葡萄酒,使成千上萬的女性崇拜得幾近瘋狂。每當酒神出遊,身邊總是伴隨著一群仙女。這些仙女一邊痛飲著葡萄酒,一邊載歌載舞,由此可見紅酒的起源跟女人息息相關。而現代女子將紅酒視為神奇之物而珍愛之,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在歷史上,想當年女人為了能偷偷地喝上一口葡萄酒,甚至要搭上身家性命。
在羅馬帝國,女人就已經酷愛葡萄酒,但卻遭到嚴令禁止。塞內卡(Lucius Seneca)曾這樣描述羅馬帝國的女人對葡萄酒的熱衷:「我們女人像男人一樣,手拿斟得滿滿的酒杯,在黑夜裡狂喝豪飲」。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為了葡萄酒,這位英豪卻掉了腦袋。隨著羅馬帝國的崩潰,各種陳風陋俗也一掃而光,女人則越來越離不開葡萄酒。飲酒對於她們,已不再是偷偷摸摸的事情,她們經常和男人一樣觥籌交錯。在作家Claudius Aelinus的筆下,男人甚至只能鑽到桌子下面去喝酒。關於女人和葡萄酒,他說過這樣一番話:「女人喝的太多可不好。她們容易神志不清,此外,葡萄酒也會讓女人失去男人都喜愛的活潑勁。」

基督教里記載,聖西爾德伽德(Die Heilige Hildegard,1098—1179)開始把葡萄酒用於治療,在她開出的葯方里,有30多種是要用葡萄酒配製的。紅酒開始對女人解禁。聖西爾德伽德讓修女們每天都定量飲用比較名貴的葡萄酒,她的後繼者——本篤會的修女們在萊茵谷紮下根來。今天她們的修道院還在經營葡萄酒。但修女本身只有在禮拜天午餐時才允許享用一杯質地優美的葡萄酒。
世事滄桑,今天的女人已經和紅酒密不可分。特別是對於法國人來說,葡萄酒就像麵包一樣必不可少。在法國人看來,葡萄酒不是用來充飢解渴的,而是拿來享受的。據統計,每個法國人一年要消耗66升葡萄酒。波德萊爾說:「地球上要是沒有了葡萄酒,人的健康和精神都是一片空白。這種空白比任何一種傷害都要嚴重,因為人生來就是享用葡萄酒的,誰如果從來沒有品嘗過葡萄酒,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他不是笨蛋就是傻瓜。」
去這個網址里看更多關於葡萄酒的歷史:http://djke.anyp.cn/blog/archive/237490/051127095631796.aspx因為內容太多所以無法復制過來,請您自己看一看!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會有所幫助!

㈦ 啤酒是哪國發明的,它又多久的歷史

啤酒的歷史據抄說可以追溯到公元襲前4000到8000年。啤酒的最初是什麼時候由誰發明的,已經無從查考。但是通過考古發現,是距今大約5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人已經開始製造。蘇美爾人用刻在粘土上的楔形文字描繪了當時的啤酒製作過程。當時的啤酒製法是將麥子晾乾以後,磨成粉、做成麵包之後再粉碎加水,通過自然發酵而成。當時已經有了十幾種的啤酒,其中有大麥啤酒、大麥小麥混合啤酒、或用甘蔗為原料添加椰子果的啤酒等,是極富多樣性的健康飲品。

在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啤酒也已經廣泛飲用。肥沃的尼羅河畔生長的大麥為釀造啤酒提供了優良的原料。公元前1700年左右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漢莫拉比法典》里就有有關啤酒的法律。這個時代各地已經建了許多釀酒作坊,出現了許多類似今天的啤酒屋一樣的場所,法典里的第一個有關啤酒的法律就是有關這種啤酒屋的管理和懲罰的規則。例如規定對啤酒里摻水者要施以投進水裡的懲罰,店主如果對利用啤酒屋進行謀反聚會者知情不報與謀反者同罪等的規定。

㈧ 古代人說的話是現在的普通話嗎

我國古人十分重視各地方言的統一,於是出現了「雅言」。《辭海·雅言》條說:「雅言,古時稱『共同語』,同『方言』對稱。」孔穎達在《正文》中說:「雅言,正言也。」「雅言」就是我國最早的古代通用語,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

據史料記載,我國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語言為基礎,周朝的國都豐鎬(今 西安西北)地區的語言為當時的全國雅言。孔子在魯國講學,他的三千弟子來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來講學的。《論語·述而第七》中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周以後,各朝隨著國都的遷移,雅言的基礎方言也隨之修正,但多數仍以京城語言為標准。 普通話並不是古代正宗的漢語,而是變味的漢語。
這是因為普通話是滿清官話,是清朝的時候滿人統治者的專用語言。英語稱為mandarin。

其中man就是滿族的意思。普通話是滿人學習北京漢人講明朝官話時產生的,其發音跟明朝官話已經有較大的不同,因為滿人學講明朝官話的時候,由於受滿語的影響,帶有了濃厚的滿語腔調,發音不倫不類,在當時的北京人聽起來很蹩腳,當時的明朝官話是江蘇話,是吳語。

當時的外國傳教士進入北京時,曾把北京人講的明朝官話的拼音記錄下來,發現只有z c s ,沒有zh ch sh ,是典型的吳語特徵。

語言專家的考證證明明朝官話是吳語。另外,即便從常理考慮,朱元璋定都南京,他講的就是吳語,他兒子當然也講吳語,遷都北京後,明朝官話還是吳語,當時的北京人也講吳語。普通話脫胎於明朝官話吳語,但是經過滿人的口後和吳語就不大一樣了,變音變調了。

由於滿人是統治者,通過政權的權力,本來只是滿人專用的滿清官話就在全國推廣傳播,後來就被稱為國語或者是普通話。所以普通話是經過滿人改造後的漢語。是滿人創造發明的。

南方的廣東廣西,福建等省由於天高皇帝遠,古代漢語保留的很好,沒有被滿清官話也就是普通話消滅。所以現在的南方人還講明朝以前的古代正宗漢語,北方人居然稱它們為鳥語,這是無知的表現,唐詩宋詞用南方的鳥語來念,非常順暢,壓韻壓得非常好,但用普通話念,就有問題了.因為唐宋詩人詞人他們不講普通話。他們講的是古代漢語。跟南方鳥語一樣或者相似或者相近。

普通話的歷史只有400年,400年前中國沒有現在所謂的這種「普通話」。現在的普通話是滿人的專用漢語!是滿人發明的。深深的打上了滿人的烙印。大家如果不相信,去問問語言學家就知道了。孫中山恨滿人統治者,曾想用廣東話(古漢語)作為國語(普通話),但沒有成功。因為滿清官話勢力太強了。

後來民國政府投票。普通話比四川話多了一票成為了國語。其實四川話和普通話是同一種語系的語言,只是腔調不同而已,能聽懂普通話的人也能聽懂四川話。

北京話,明朝的時候是吳語,後來和滿清官話(即普通話)相互的影響,逐漸接近。所以北京話和普通話極其相似,但是不會完全相似.他們只是相互靠近的關系。

㈨ 青梅引,一篇小說繪上的文章

青梅引作者:蘇盈處暑七月中,處,止也。瑾言又想起了她,當時他們都還年少,喜歡在宮中的梅子樹下玩耍,時值五月,梅子青青,墜滿了枝頭,她指著青梅得意道:「若是在我家鄉,梅子四月就熟啦,那段時間總下雨,青梅沾著細雨,綠得發亮,比皇後娘娘頭上戴的綠石頭好看多了。」瑾言連忙捂了她嘴,生怕這話被有心人聽了去。她不服氣,抬眼瞪著他,眸子亮晶晶的,看得他心頭一跳,又覺得手心上被什麼濕滑柔軟的東西舔了一下,頓時滿臉通紅地收回了手,回過神,板起臉來教訓她:「那不是綠石頭,是進貢來的翡翠!」她聞言便折了一枝青梅,插到發髻上,學著宮里妃子們的姿勢,掐起小肥腰,搖頭晃腦地說:「我就覺得青梅好看,你說,我這樣難道不好看嗎?」她咯咯地笑著,烏發間碧綠的梅子搖啊搖,好似要掉下來,教導禮儀的宮女們看了定要覺得慘不忍睹,但瑾言看著,卻覺得那青青的梅子比什麼翡翠都好看。那時他還是身份高貴的二皇子瑾言,她是南蠻之地黎族的小公主,他的父皇派兵攻打永黎族,軍隊凱旋而歸,把年僅四歲的她俘回宮中。瑾言還記得她進宮那天,父皇叫來了宮中所有皇子公主,宣布這以後就是他們的妹妹,永黎公主。那時她一身紅衣,在藍天、高牆、琉璃瓦間站成一朵盛開的花,被滅了自己全族的仇人牽著,從宮門的那一頭走來,她燦爛地笑著,眼睛分外黑亮,他甚至能看到自己映在她瞳孔里的樣子。暖暖的日光里,四歲永黎看著他,嗓音清脆地問,你干嗎一直看著我啊?六歲的瑾言紅了臉反駁,胡說,誰看著你了!就你!就你一直看著我。永黎圓瞪著眼,理直氣壯地說,因為我也一直看著你呢!皇帝笑了,四周的兄弟姐妹笑了,在場的臣子們笑了,連侍候在旁的奴才們也偷偷地笑了,冷峻宏偉的宮殿里盈滿笑聲,一時間,森嚴的皇家好像成了尋常百姓家,歡聲笑語,和樂融融。彼此當年少,莫負好時光。後來想起,這確是他一生最好的時光。爆裂的火花驚醒他的沉思,恍然才記起此處並非宮中,這里是漠北的軍營,駐扎著振威大將軍凌穆旗下三十萬大軍,漠北位於國境最北,荒蠻寒涼,野草從生,處暑剛過,入夜後便已覺寒涼。呼嘯的北風里夾著沙粒和鐵銹的血味,聽起來如同將死之人低低的嗚咽,回盪在空曠的大漠上,蒼茫寂寥。篝火邊一堆人圍著取暖,風中似乎還隱約可聽見胡族低沉的號角,他們的戰馬躁動不安地嘶鳴,這群原野上的野狼,無一刻不對城牆內的國土虎視眈眈。「阿岩,不過來烤火嗎?」有人招呼道,「到你巡夜還有很久呢,這兒還有酒,來喝點暖暖身子。」阿岩是他在軍中的化名,取「言」的諧音,他屬大將軍帳下,從皇城跟隨軍隊行至漠北,至今已三年。隨軍打過幾次仗,表現不俗,獲校尉一職,雖和他以往尊榮的身份完全不可相提並論,他卻感到很踏實。阿岩走過去和士兵們坐在一起,接過一隻破口的瓦碗,裡面裝的是最低等的劣酒,聞著都嗆,阿岩神色不變地喝了一大口,烈酒下肚,身子立即燒了起來。漠北的酒,與宮中的瓊漿玉液自然無法比擬,卻是最合適沙場上男兒的酒,一如前線赴死的剛烈。出征前仰頭喝盡一碗,把碗摔碎在地,長嘯一聲,何等豪氣萬丈,宮中美酒反倒顯得綿軟無力,漠北的酒喝多了,也漸漸想不起那甜膩甘醇。阿岩又喝了一大口,平日士兵們聚起來總會說些胡話,今夜不知為何,卻分外安靜,看似都心事重重。埋頭喝了會悶酒,先前招呼阿岩的漢子先開了口:「兄弟們啊,別怪我沒骨氣。」他頓了頓,又灌了一大碗酒,如此反復幾次,才紅著眼說,「明日起,要選五百匹戰馬,送回皇宮,宰了做成菜餚!」說完,五大三粗的漢子竟然抹起眼淚來。

阿岩認得這人,負責照料軍中馬匹,行事粗魯,對待馬兒卻很心細,差事一直做得很好。軍中戰馬無比珍貴,尤其漠北戰士們的戰馬,為了對抗胡人的悍馬,特意精選出來嚴加訓練,每一匹都壯實膘勇,陪伴士兵們出生入死,與士兵的感情非同一般。「那該死的妖女!大將軍寫了摺子回報戰事,提到之前咱們一隊偵察兵中了圈套身陷險境被困,忍痛殺了戰馬充飢,存活下來把情報帶回軍中,妖女聽了後竟然向皇帝討馬肉吃,還非戰馬不吃,說戰馬的肉質結實,最為爽口!而且她試過後,只愛吃馬脖子貼近喉管的那一小片肉!」另一人接上話頭:「她還發明了一道菜,要一百匹戰馬脖子上的那片肉才做得一盤,要取這肉,必須把喉管拖出,以小刀起肉,一匹馬只能取一次,何等殘忍!」又一人冷冷道:皇上還誇那妖女聰慧機巧,一道菜都那麼花心思,這不,就下令要到我們軍中搶馬來著,皇上真是中了她的邪,她說什麼都信!真是昏君!」阿岩不吭聲地喝著酒,聽著士兵們一言一語,越罵越激昂,好些話都是說了要被砍頭的,但漠北山高皇帝遠,士兵們一肚子怨氣,又喝了酒,哪裡想那麼多。「永黎公主天賦異稟,她的本事,當然不是你們可比的。」說話的是一個身穿灰色粗布衣衫的年青男子,他不知何時坐在了眾人中間,腿上橫著一張破爛的琴,他把酒碗放在一旁,撥動琴弦,琴音粗啞、雜亂無章,卻一下讓所有人安靜了下來。阿岩的視線隨著其他人一起落在男子身上,他喝著酒,撥弄著難聽的琴音,侃侃而談:「上古有氏族名為九黎,他們的首領是蚩尤,有八十一個部落,族人擁有神力,能呼風喚雨。後來蚩尤敗於黃帝,九黎族也隨之覆滅,小部分旁支得已倖存,退到南方隱居,成為南方苗蠻各族的先民,永黎便是其中之一,他們有窺視命輪、預知未來的能力,當年皇上正是忌憚這點,才派兵滅了永黎。」帳中士兵只知道永黎公主妖惑聖上,搗亂朝政,而當年殲滅永黎族是偷偷派兵,世間知情者不多,這時聽人說起緣由,不由都聽得入了神。

阿岩假裝低頭喝酒,從碗邊悄悄看那年輕男子,他在軍營中混跡已久,只覺得這人面貌相熟,卻不記得在哪裡見過。男子目光與阿岩對上,匆匆一瞥又抿了一口酒,接著說道:「永黎公主之名取自被滅的族名,並非她的本名。當年皇上派兵正是為了搶奪她,她是永黎中能力最強的一位,傳說只要以血培育,便能預知天下事。永黎公主所做的預言至今從未落空過,她言中過旱災、水澇、蟲禍,也言中過數次謀反和叛亂,當年胡人有入侵之心,卻掩飾得極好,若不是永黎公主說了句『他們現在送我們這么好的東西,是想拿我們的城池來換啊』,皇上也不會提前讓大將軍在漠北部署,及時擊退胡人的突襲。」這時有人借著醉意,語氣激昂地說:「按你的意思,我們反倒要感激這位永黎公主?可她嗜血殘忍,我聽說她每次占卜,都要先殺人取樂,見了血才會說出預言,她不僅隨意屠殺百姓宮女,還殺了懷有身孕的賢妃,賢妃以貌美著稱,唇不點而朱,她就殺了懷孕的賢妃,說是用她的血做的胭脂色澤最好……這樣的妖女,我們該感謝她嗎?!」阿岩忍不住看了這人一眼,他生得高大,面容英武,左眼上覆了一道刀疤,讓他看起來有些可怕,臉上滿是憤恨不平之色,兩眼通紅。「我不是要你們感激她,是要你們小心她。」男子的目光驟然變得凌厲,「這里雖然是漠北軍營,人多耳雜,有忠直的士兵,也有皇上的監軍,還可能有奸細,你們剛才說的那些大不敬的話,若是傳入有些人耳中,首先受害的便是大將軍,大將軍忠義耿直,平時待大家不薄,你們是迫不及待要送大將軍上斷頭台嗎?你們就是這樣報答大將軍的嗎?」此話一出,口出狂言的人無不渾身一寒,驚出一身冷汗,酒也醒了。看著男子的眼神也更為恭敬了,唯唯喏喏得說了些多謝提點的話,正好值班時間也到了,一行人紛紛退出帳外。阿岩趁機問養馬的漢子,剛才那人是誰,那漢子想了想,說:「我也不清楚,聽大將軍叫他『溫涵』,見他常跟在大將軍身邊,又都作文士打扮,也許是個軍師吧。之前其他兄弟提起這人最近經常混在士兵中一起喝酒,沒想到今天我們也遇上了,多得他提醒,不然我們就慘啦。」阿岩卻並不覺得這是巧合,最近軍心浮動,士兵對朝廷的決策十分不滿,軍中怨氣日漸高漲,軍心不穩不僅無法對敵,更可怕的是怕有人借機煽動謀反,溫涵以喝酒為名,實質巧妙地告訴了士兵情勢的無奈、分析了利弊,既安定了軍心,又令士兵更信服大將軍,可謂一箭雙雕。北風吹得帳幕獵獵作響,軍營中彌漫著詭異的氣氛,好像有什麼悄悄在醞釀著,火光照不亮廣闊的夜空,頭頂的黑夜那麼深,沒有一點星光,看得久了,便有種好像天永遠不會亮的感覺。處暑之後便是秋,接著是冬,一年又將過去,而他會在這個見不到她的邊疆繼續苟活,或者戰死。處,止也,可人心不同四季節氣,並無規律可循,更多是情難自抑。戰馬又如何,殘忍又如何,恨又如何,怨又如何。這個天下早已和他沒有關系,二皇子?二皇子已經死了,從她說「我與你,世間只可存一人」那天起,他就心甘情願為她死了。

寒露九月節,露,氣寒冷而將凝結也。父皇帶回永黎的目的,瑾言一直知道,從永黎六歲起,父皇便偶爾命人當著她面屠殺畜生,又讓她以鮮血泡浴,永黎一開始哭得呼天搶地,第一次被迫目睹屠宰時,甚至驚嚇得暈了過去,卻又被用醒神香弄醒繼續。她雖然說出了預言,卻都是無關緊要的小事,於是她必須觀看的「祭禮」變得更為殘忍,屢屢讓她嘔吐不已,後來,永黎不再暈厥,也不再嘔吐,漸漸變得麻木,但她所預言的事情,依舊無足輕重。瑾言知道那時永黎總是整夜整夜地做噩夢,夜晚她在空曠冷寂的寢宮中哭喊著醒來,即便白天里也惶惶不安,她在這皇宮中舉目無親,除了瑾言沒有其他人親近她、憐惜她。巍峨的皇城是一頭沉默噬人的怪獸,如果自己也不管她,她會死的吧,瑾言為了讓她開心,變著法子哄她,甚至有好幾個晚上,他冒著違反宮規的罪名在夜裡偷偷陪著她,喊著她的小名,只為讓她從噩夢驚醒時,不至於那麼孤獨。年少的時光就這樣漸漸逝去,十二歲的永黎公主,那份尚未熟透的美貌逐漸比她的異能更令人關注,雖然禮教宮女們已經花盡心思教導她,但蠻族出身的永黎公主,依舊是嚴謹深宮中最大的麻煩。瑾言還記得她爬樹的樣子,披著獸皮做的小襖,油亮的辮子咬在嘴裡,猴子一樣在樹枝間爬來爬去,靈活得好像她身上穿的不是皇帝親賜的華麗宮裝--那上好的緞子,艷麗的朱紅,用彩色的絲線綉滿蝴蝶,可是正宗皇家公主都少有的款式。難怪宮里的人都在說,皇帝對永黎公主的恩寵,令人不安啊!

㈩ 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前一句

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前一句是:「兩耳不聞窗外事」。

出自:明代佚名《增廣賢文》

意思是:書生只用心於自己的學問,而對書本以外的事不聞不問。多用來諷刺人死讀書,也有一種解釋是說不被世俗紛雜所擾,只專心讀聖賢書。

(10)胡話發明擴展閱讀: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強調學習時的注意力和意志力。而注意力和意志力是學習習慣的好與壞最為重要的兩項指標。注意力集中的人,記憶力就強,也更容易在學習中達到忘我的境界,學習也更有成效。

在米哈里·埃克森米哈賴《心流》一書中特別強調做任何具有一定挑戰意義的事情注意力越集中,越容易產生「心流」的最有體驗。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即使是今天的應試教育下,很多優秀的學生,學到興致,仍有神來之筆、渾然忘我的感覺,這就是埃克森米哈賴的最優體驗。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還包含著一層道理,就是對書中人物或作者的欽佩甚至崇拜。今天我們的家長也好,孩子也好,對於教材中的知識以及發現或發明這些知識的人是欽佩還是崇拜。恐怕更多的是沒有感覺。

與「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相對應的是「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為什麼讀「聖賢書」還會知「天下事」呢?「聖賢書」是基本事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巧的認知和掌握。有了這些三基後,我們就學會了閱讀、觀察、分析、抽象、建模和推理。

況且,古人也並不是只讀「聖賢書」,「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強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諸葛亮《隆中對》就是「讀聖賢書」「知天下事」的典範。

關心家事也好,國事也好都要有條件,就是有相關家事,國事的學問根基,而不是張嘴就說,結果是不切實際,紙上談兵,滿嘴胡話,如果實施,必定禍家誤國。做學問,首先得學知識,認識知識的使用范圍,再在學知識中學會方法,得乎其意,運乎其心。

無論過去,現在,將來,所有的創新都是立足於已有的知識和理論之上,已有知識,已有模型的掌握與應用顯得非常重要,現實的需要或工效需要促進理論發展,或理論運用於現實。

也就是說,要想做大事,就必須「兩耳不聞窗外事」把「聖賢書」專心致志的讀好,學好,練好扎實的基本功,鍛煉出堅硬的翅膀,才能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閱讀全文

與胡話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