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明代劃分九邊的標準是什麼
明代劃分九邊、分地守御並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採取重點設防。其設防的重點方向,是在九邊的中央偏東,即以拱衛京師安全的薊鎮、宣府鎮、大同鎮和太原鎮為重點設防地區。
Ⅱ 古代把人分九等,有哪九等
最早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當屬東漢的史學家班固,他把人類分為上(上智)、中(中人)、下(下愚)三等,對班固所分的三等,筆者沒有做過深入的研究,望文生義,我想應該是以智能為標准來劃分的吧。後來有人把人分為十類: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我猜測這是以人們所從事的職業、社會地位、財富來分的,這樣的分類,我不認同。
但作為人類,確實能分出高低貴賤來,今天,我就從人品的角度來劃分一下。所謂「人品」,就是人的品質,即人的行為和作風所顯示的思想、品性、認識等實質。人品有好壞和高低,當然人就有了貴賤,我們常常有這樣的說法,某某是貴人,某某是賤人,就是指的這個意思。
從人品的角度來劃分,現代人也可以分為:貴人、眾人、賤人三個等級,如果再仔細分一下,每個等級內還可分上、中、下,即九等:上貴人、中貴人、下貴人;上眾人、中眾人、下眾人;上賤人、中賤人、下賤人。
一、上貴人
虛懷若谷,大公無私,不畏權勢,大義凜然,見危授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種人,在我們的社會中寥寥無幾,所以占據貴人之首,為上等貴人。
二、中貴人
胸懷寬廣,愛憎分明,堅持正義,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英勇果敢,舍己為人。這種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為數不多,所以占據貴人之中,為中等貴人。
三、下貴人
慷慨無私,不計得失,助人為樂,在大是大非面前能保持正義,需要奉獻的時候能夠付出。這種人,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定的數量,但要想遇到這樣的貴人,也確實是修來的福分,而這就是我們常掛在嘴上的「貴人」。
四、上眾人
為人坦盪正直,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積極為別人著想,能主動幫助別人,不傷害別人的利益,為人處世盡量做到人人滿意,對自己嚴格要求,追求完美。這種人,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定的數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君子」。
五、中眾人
為人比較真誠和誠實,有自己的小算盤,但能正確處理自己和別人的關系,只要別人不侵犯我,我也絕對不侵犯別人,我行我素,不求盡如人意,但求無愧吾心。這種人,在生活中為數眾多,所以是芸芸眾生。
六、下眾人
為人比較圓滑,只要不涉及自己的利益,別人做什麼都與自己無關,別人求上門來才會幫忙,而且要權衡利益,不做讓自己吃虧的事情。在別人處於危急時刻,往往只是冷眼相觀,或者是動口不動手,嘴上說得頭頭是道,而從來不會付之實際行動。還有一部分是無主見,無原則,日子過得稀里糊塗。這些人,在生活中數量眾多,不足為怪。
七、上賤人
為人圓滑世故,看風使舵,自私自利,華而不實。自己不幹實事,還要站在一邊挑別人的毛病。口是心非,愛表現自己,自高自大,總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有能耐的人。愛捉弄別人,無事生非,多嘴多舌,不甘於寂寞。這種人十分惹人討厭,即為我們生活中的「賤人」。
八、中賤人
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兩面三刀,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極端自私。如果有一官半職的,在領導面前阿諛奉承,趨炎附勢,在群眾面前盛氣凌人;如果是平民百姓,常常是抬高自己貶低別人。自作聰明,常常在別人面前耍小聰明。自作多情,是典型的自戀狂。搬弄是非,挑撥離間。由於會拍馬溜須,所以他們活得還特別滋潤。但不要看這種人表面風光,骨子裡不過是「太監」式的賤人。
九、下賤人
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嫉賢妒能,為了蠅頭小利不惜犧牲一切,損人利己,出賣朋友,睚眥必報,時常在領導面前打別人的小報告,每天想著暗算別人。沒有廉恥,沒有自尊。不要人格,不要臉面,用盡嘲諷挖苦之能事,喜歡誹謗別人。顛倒黑白,製造事端。這種人是賤人之中最下等的,所謂「下賤人。」
Ⅲ 誰發明了什麼至少10個
愛迪生發明電燈、華佗發明麻沸散、倫琴發現X射線、貝克勒耳發現自發放射性、瑞利發現氬、達倫發明航標燈自動調節器、勞倫斯發明迴旋加速器、格拉澤發明氣泡室、瓦特發明了蒸汽機、蔡倫發明了紙 、張衡發明了地動儀、貝爾發明了電話,等等。
一、愛迪生發明電燈
貝爾本人是一個聲學生理學家和聾啞人語的教師。在他之前,德國人菲利普·雷斯曾發明過一台電話機,但其傳聲效果極壞,實際上無法被使用。1876年3月10日貝爾與他的同事試驗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用的電話機。
此外貝爾還發明了一台測量聽力的儀器,一台可用來發現人體內金屬的儀器以及其它一些發明創造。
貝爾擁有電話的發明專利,但是有人也指出,從義大利移民到美國的安東尼奧·梅烏奇(Antonio Meucci)才是電話的發明者。
Ⅳ 四大發明是什莫
火葯
指南針
印刷術
造紙術
Ⅳ 字典是誰發明的
第一部稱為「字典」的書,是在1710年由清朝由張玉書等30人花了6年時間編成的具有解釋單字,註明讀音。字義和用法的工具書。康熙皇帝看後曾說這部書「善美兼備」,可奉為「典常」,因此將書命名為「字典」,並加了「康熙」二字,叫做「康熙字典」。以後,凡是這類解釋單字的書,就都稱作「字典」了。
《康熙字典》當中除了列舉字的出處外,還羅列《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等等的反切,並對同音切語加以歸並。
第一部漢字字典:
中國最早的詞典是《爾雅》,成書時期大約在漢朝之前,因為《爾雅》把字分類並作出解釋,儒家學者把《爾雅》歸類為訓詁。
及後,大約在公元30年-124年,漢朝許慎編寫《說文解字》,創立了六書理論,制定了中文字部首的基礎,是字書中的佼佼者。它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也是世界上最古的字書之一。
1190年,即西夏乾祐庚戍二十一年,黨項人骨勒茂才完成了西夏的第一部西夏文中文雙語字典-《番漢合時掌中珠》,成為考古學家翻譯西夏文的依據。
在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第一部正名為字典的《康熙字典》面世。
字典源遠流長,在中國古代稱為字書(一說字書兼指字典、詞典)。字書一詞,作為解釋文字的著作的泛稱,在南北朝時已經通用,但歷代史志將其歸入小學類,直至清乾隆年間編《四庫全書》時才在小學類中單列字書一類。
(5)標准九分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現代的字典都提供了很多功能,其中兩大功能分別是:
①以溝通為主,幫助對文字的理解、翻譯及五筆。
②以知識為主,針對某事物來尋獲知識。
字典可分為詳解字典和特種字典。
①詳解字典是就字的形、音、義進行全面解釋,如《新華字典》、《漢語大字典》等。
②特種字典亦稱專門字典,它僅就字的某一方面進行解釋,如正字字典、正音字典、虛字字典、難字字典等。
Ⅵ 分數是誰發明的
在歷史上,分數幾乎與自然數一樣古老。早在人類文化發明的初期,由於進行測量和均分的需要,所以人們引入並使用了分數。
外國
在許多民族的古代文獻中都有關於分數的記載和各種不同的分數制度。早在公元前2100多年,古代巴比倫人(現處伊拉克一帶)就使用了分母是60的分數。
公元前1850年左右的埃及算學文獻中,也開始使用分數,不過那時候古埃及的分數只是分數單位。
中國
我國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左傳》中,規定了諸侯的都城大小:最大不可超過周文王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可超過五分之一,小的不可超過九分之一。秦始皇時代的歷法規定:一年的天數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這說明:分數在我國很早就出現了,並且用於社會生產和生活。
人類歷史上最早產生的數是自然數(非負整數),以後在度量和平均分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樣就產生了分數。
用一個作標準的量(度量單位)去度量另一個量,只有當量若干次正好量盡的時候,才可以用一個整數來表示度量的結果。如果量若干次不能正好量盡,有兩種情況:
例如,用b作標准去量a:
一種情況是把b分成n等份,用其中的一份作為新的度量單位去度量a,量m次正好量盡,就表示a含有把b分成n等份以後的m個等份。例如,把b分成4等份,用其中的一份去量a,量9次正好量盡.在這種情況下,不能用一個整數表示用b去度量a的結果,就必須引進一種新的數--分數來表示度量的結果。
另一種情況是無論把b分成幾等份,用其中的一份作為新的度量a,都不能恰好量盡(如用圓的直徑去量同一圓的周長)。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引進一種新的數-無理數。在整數除法中,兩個數相除,有時不能得到整數商。為了使除法運算總可以施行,也需要引進新的一種數-分數。
綜上所述,分數是在實際度量和均分中產生的。
由來
說分數的歷史,得從3000多年前的埃及說起。
3000多年前,古埃及為了在不能分得整數的情況下表示數,用特殊符號表示分子為1的分數。2000多年前,中國有了分數,但是,秦漢時期的分數的表現形式不一樣。印度出現了和我國相似的分數表示法。再往後,阿拉伯人發明了分數線,今天分數的表示法就由此而來。
200多年前,瑞士數學家歐拉,在《通用算術》一書中說,要想把7米長的一根繩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為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數來表示它.如果我們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7/3米.像7/3就是一種新的數,我們把它叫做分數。
名稱
分數
為什麼叫它分數呢?分數這個名稱直觀而生動地表示這種數的特徵。例如,一個西瓜四個人平均分,不把它分成相等的四塊行嗎?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分數是度量和數學本身的需要--除法運算的需要而產生的。
Ⅶ 時間單位是誰發明的,一小時,一分鍾,一秒
古代中國的時間制度,與對時間的認識過程和定時器的使用有關。古中國的計時單位是年、月、日、時、刻,時和刻是一日中的基本單位,時是指時辰,刻是漏壺的箭尺上的分度。古代中國早期對一日時段的劃分並不統一,即使在西漢之後,仍並行著3種時制,即十時制的更點制度、十二時制及漏刻制,且各朝代的時刻劃分也有所不同,其中,更點制只用在夜間的記時。下面就十二時制、漏刻制與其變遷做一探究與考證。
</FONT>下載 (40.01 KB)
[轉帖]中國古代的時間記錄制度
2009-5-6 11:56 唐代以前,十二時制的最小單位就已經精確到相當於今天的10分鍾
十二時制(唐代時辰制已經細分精確到相當於今天的10分鍾)
古人很早就發現日月星辰等天象的運動和時間有某種聯系,掌握天象運行的規律,觀測日月的方位,了解星辰的擺陣,便可向天問時。十二時制源自古人觀察太陽所在的方位來決定時刻。
所謂「方位」,就是在春秋戰國時代,天文歷算學家為了研究的需要,把天穹以北極為中心劃分的十二方位,分別以十二辰表示,認為太陽每晝夜繞北極旋轉一周,依次經過天穹上的十二個方位,因而這十二辰便成為劃分一日時段的單位,以太陽所經天穹的方位來計時。
這十二辰也等同於後來渾天論者把天球沿天赤道劃分的十二等分的天區,稱為十二星次,其計時方式從原先稱日加某方位或時加某方位(例如日加卯或時加卯),最後簡稱某時(卯時),這種計時方式最早出現在西漢時的文獻,如《周髀算經》言日加酉之時、日加卯之時;《漢書·翼奉傳》言日加申,又言時加卯;而《吳越春秋》亦雲「今日甲子,時加於巳」,至《南齊書·天文志》始有子時、丑時、亥時等十二時辰的時稱。
為了提高測量精確性,後來更精細的二十四方位制也用來表示時間,尤其是在南北朝時經常使用。如《晉書·律歷志》記載黃初「二年七月十五日癸未,日加壬、月加丙食」,乃描述月食時間在二十三點左右,且日、月所在方位相對。又如《隋書·律歷志》記載北齊後主武平「六月戊申朔,太陽虧……至日食,乃於卯甲之間。」即說明日食在五至六點之間。
唐代以前使用的十二時辰或十二方位,為了記載的更詳細准確,又把它劃分為更細的單位,把一時辰分成4份,以初、少、半、太等名稱來表示。其後又把每個1/4等分,以強弱的名稱區分為3等分,因此一時辰可細分為12個分單位,其中每個分單位等於現今的10分鍾。其計時的劃分方法,在《晉書·律歷志》景初歷的記載較為詳細。
例如《隋書·律歷志》記載「見行歷九月十六日庚子,月行在胃四度,時加丑,月在未半強上,食十分之三半強,虧起正東」,預測月食發生時間是在時加丑,月在未半強上,就是凌晨2點10分至20分(02:10 ~ 02:20)之間。而「十二年七月十五日己未,依歷月行在室七度,時加戌,月在辰太強上,食十五分之十二半弱,虧起西北」,則預測月食發生時間是在時加戌、月在辰太強上,即晚間8點40分至50 分(20:40 ~ 20:50)之間。
漏刻制
《隋書·天文志》:「昔黃帝創觀漏水,制器取則,以分晝夜。其後因以命官,周禮挈壺氏則其職也。其法,總以百刻,分於晝夜。」這段話是描述古中國的漏刻計時制度。漏刻,是古中國的水鍾,以水量的變化來計量時間,自周朝以來,歷代都設有專職機構負責管理與開發,民間應用也相當普及,是古中國最重要而普遍的定時器。
漏刻的計時單位是刻,是在用竹或木製成的指示水深的箭尺上,於對應一個晝夜升降的長度內分劃為100個間距,每個間距就是1刻。箭尺下端固定在浮舟上隨水面升降,利用箭壺水位的等速變化,觀測箭壺上箭尺顯示的刻度來計量時間。在形制上主要有下漏(泄水型)、浮漏(受水型)及秤漏(權衡型)。主要的發展順序是單壺泄水型沉箭漏、單級受水型浮箭漏、二級補償式浮箭漏、三級補償式浮箭漏、秤漏、四級補償式浮箭漏、以及漫流式浮箭漏。
因漏刻制早就與夜間的更點制結合,古人把漏刻分晝漏和夜漏兩種。因為不同季節晝夜長短不等,即在冬夏之間,晝夜漏都隨節氣的變化而有增損,所以全年不能僅以單一箭尺來測量時間。自古一般以使用41支箭或48支箭為多,而使用箭尺數目和漏刻本身的精確度與其所在的緯度有關。因此,漏刻計時制度主要在解決晝漏和夜漏刻度的分配與箭尺的更換問題。
在實用上,不同季節晝夜時刻的分界點是經過具體測量日出與日落時刻而制定的,古人定「日出前二刻半而明(旦),既沒後二刻半乃昏」,以昏為入夜,旦是晝的開始。因此從昏至旦的刻數是夜漏刻數,百刻減夜漏刻數就是晝漏刻數,一般都以正午為起漏之時。例如在北緯36.5度地區,若1年用48支箭,則冬至時晝漏是四十刻。冬至之後,白晝漸長,晝夜漏都隨節氣變化而增損,並需每半個節氣(約7.7日)換一次箭尺,直到夏至,這時晝漏是六十刻。夏至之後,白晝漸短,晝夜漏都隨節氣變化而損增,直到冬至。 十二時制與百刻制的配合</SPAN>(隋代記載,百刻制已經細分精確到相當於今天的14秒多)
</FONT>漏刻也是古中國重要的天文計時儀器,因此十二時制與漏刻制的結合是必然的事。然而十二時與百刻之數並不成整數倍的關系,兩者的配合較為困難。自東漢以來,歷代都提出改革漏刻制的意見,改百刻為十二的倍數,如九十六、一百零八、一百二十。有實踐施行者,如新莽始建國元年至地皇四年(9年~23年),實施一百二十制有15年;梁武帝天監六年至大同十年(507年~543年),實施九十六制有36年;梁武帝大同十年至陳文帝天嘉年間(544年~560年代),實施一百零八制約有20年,但是時間都不長。
實踐證明改革百刻制的途徑不易行得通,只能從十二時制與百刻制的調合方面尋求配合。在實用上,漏刻制度中也把每刻細分成較小的刻度,自漢代到南北朝把每刻分為十分,因此不能提供十二時制與百刻制調合的條件。
隋《大業歷》(597年~618年)以來,十二時制與百刻制二者配合運用日益明顯,每刻細分的數目必是12的倍數,有每刻是二十四分或六十分,其中大都採用一刻是六十分。又因隋唐漏刻發展上已使用多級補償式浮箭漏,精度上也得到進一步的改善,提供一刻是六十分的客觀條件。
兩者配合的方法就是:「晝夜百刻,每刻是六小刻,每小刻又十分,故晝夜六千分,每大刻六十分也。其散於十二辰,每一辰八大刻二小刻,共得五百分也。這是古法。」用法如隋《大業歷》在二十四節氣的日出日入時刻的記載,有卯八刻十九分和辰初刻五十分等。</p> 相當於現在的2個小時。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末、申、酉、戌、亥,對應於今天的二十四小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的時間為子時,一點到三點為丑時,三點到五點為寅時,其餘的以此類推。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所以,當鍾表剛剛傳入中國時,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大時」,新時間的一個鍾點叫做「小時」。以後,隨著鍾表的普及,「大時」一詞也就消失了,而「小時」卻沿用至今。希望對你有幫助。 1960年以前,CIPM(國際計量大會)以地球自轉為基礎,定義以平均太陽日之86400分之一作為秒定義。即1 Second = 1/86400 Mean Solar day其穩定度在10-8左右。
1960~1967年CIPM改以地球公轉為基礎,定義西元1900年為平均太陽年。秒定義更改為:一秒為平均太陽年之31556925.9747分之一。1 Sec = 1/31556925.9747 Solar Year at 1900穩定度約為10-9。
二十世世紀中葉,由於量子力學的發展,發展了諸如光譜超精細結構、鎂射及雷射、光磁共振(Optical Pumping)、分子束磁共振、分離震盪場等實驗及研究,使量子頻率標准取代以天體運動為標准之天體時而成為計時標准。1967年,CIPM定義秒是銫133原子(Cs133)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所持續的時間。此秒定義一直維持至今。
秒定義可以以銫原子頻率標准器來實現,其穩定度依據各標准器的製造方法、維護環境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商用的銫頻率標准器HP-5071穩定度約在10-12左右,法國LPTF實驗室以絕對溫標10-6度的銫原子噴泉製成的原子鍾,穩定度約在10-16左右。
地球自轉一周不是24小時,24小時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共同結果!
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日
地球自轉一周(360度)時間為23小時56分04秒,比我們平常所說的「一個白天和一個黑夜為一日計24小時」少一點。人類自己感覺不到地球在自轉,故習慣於把日出日落到再次日出稱之為一日。
一日劃分為24小時是古埃及人制定的。每小時又劃分為60分鍾,每分鍾又分為60秒。這樣一日就有24×60=86400秒。這些時、分、秒都成了時間單位。
Ⅷ ABCDEFG,是誰發明的.
音樂是用樂譜來記錄的,記錄音樂曲譜的方法即記譜法。目前,世界各國所使用的樂譜大體上可分為兩類:文字樂譜和符號樂譜。
在我國古代(公元前一千多年)就曾用律呂字譜和宮商字譜來記錄宮廷里祭宴的音樂(雅樂)。前者借用了我國十二律(即一個八度之內分為十二個半音)的名稱(黃鍾、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鍾、南呂、夷則、無射、應鍾)來記譜。後者借有古代五聲音階的音名(宮、商、角、徵、羽)來記譜,西周時期已較為流行。在我國漢代成書的《禮記??投壺》篇保留了古代演奏的鼓譜。以「口」、「○」及「半」三種譜字記述作投壺游戲時兩種鼓的演奏譜。這當是最早的譜式記載。《漢書?藝文志》中有「聲曲折」與歌和歌詩相配合的記載。據推斷,這些「聲曲折」當是歌或歌詩演唱時的曲譜。
我國民間曾常用多種字譜記錄音樂。如減字譜、宴樂半字譜、鑼鼓經和二四譜等。南北朝時南朝梁代丘明(公元493—590)所傳琴曲《碣石調幽蘭》中用文字記述了彈琴手法,說明文字譜仍為隋唐間琴人通用的譜式。由文字譜發展為減字譜,是古琴記譜法一個極為重要的革新。這一變革是由唐代曹柔完成的。具體方式是用減筆筆劃拼成某種符號作為左右兩手在古琴音位上彈奏手法的標記,是一種只記彈奏音位與方法而不記音名的記譜法。如「」,上面的「大九」指大指和九徽(琴的外側有十三個圓點叫做徽,標志泛音音位的位置),「勹」指中指彈奏技法「勾」的簡化,「六」指第六根弦。此「字」總意是左手大指按九徽,右手中指勾六弦。因為標明指法,也叫「指法譜」,到南宋時逐漸定型並沿用至今。它的出現使得大批隋唐以前的琴譜得以整理而傳於後世。宴樂半字譜即我國民間傳統記譜法之一的工尺譜。
源於唐代可能是管樂器演奏指法標記的「燕樂半字譜」(最早發現於敦煌千佛洞的後唐明宗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寫本《唐大人曲譜》),後經宋代的俗字譜,到明清基本定型並廣泛使用。但因流傳地區和時間的不同,其記法、唱名等略有出入。公尺譜中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為唱名,相當於sol、la、si、do、re、mi、fa、sol、la、si ,高八度加偏旁「亻」、如「 上、 尺、億 ……」;低八度每字末尾加折尾(合字除外)。如「凡、工、上 ……」。譜字有正、草兩種書體,傳統書寫格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節奏(板眼)符號標在工尺字的右邊,強拍(頭板)符號為「、」或「×」,弱拍(眼、中眼)符號為「。」,每句的末尾用空位表示。工尺譜對研究整理民族音樂遺產、向民間音樂學習方面仍有著積極的特殊的意義。直到今天許多老藝人還是習慣用工尺譜來記譜或演唱。但由於記法太復雜、繁瑣,以致我國古代有些寶貴的音樂遺產有的失真、有的失傳。這些記譜法也正日漸被人們所遺忘。
在世界記譜法的發展中,古希臘時已使用了希臘字母指示的簡單記譜法。中世紀音樂理論家胡克巴爾德(約840—930),以ABCDEFG作為音階各音,但以A代表今天的C音(唱名序列的do音),此舉並未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稍後,奧多神父(約879—943)依照古希臘的理論,將A代表唱名系列中的la音,此舉得到人們的首肯並沿用至今。後來,在法國的義大利僧侶圭多?達萊佐(約991—1033)又加以發展。他用重復A至G七個字母,大寫代表低音,小寫代表高音,重復的小寫字母(aa bb……gg)代表更高的音,形成了字母組。我們現在所用的音名大體起源於此。
公元9世紀,出現了一種以「點」、「鉤」、「劃」表示音的大概趨向和高低的記譜法。這種符號叫「紐姆」。先是記在一條線上,表示f音,根據符號落在線的上下就有了一個大概的音高標准。後來又加了一條c線。到了十一世紀,圭多?達萊佐把線加到四根,音域為八度左右,使音高記譜更准確。以後由於重唱、演奏的需要又出現了六線、七線譜,甚至十一線譜。直到十六世紀,歐洲各國統一了五線譜,改變了橫線太多所引起的復雜局面,過高或過低的音用加線來表示。以後又出現了適應不同音域、不同用途的高音、中音、低音譜表和記錄多種樂器曲譜的大譜表、總譜表等,也都是建立在五線譜之上的。為了紀念五線譜的發明與誕生,人們把圭多?達萊佐稱為「五線譜之父」。與其它記譜法相比,五線譜具備著難以替代的優點:它的音高形象感強,容易區分高低音;和聲立體感強,能同時記錄諸多聲部及和弦;可記錄音調復雜、聲部繁多的大型音樂作品;旋律線條清晰,記譜科學適用…… 為此,五線譜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通用的、流行最廣的記譜法,為音樂事業的繁榮與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十八世紀時,簡譜在法國出現。最初由法國教會教士蘇埃蒂及大思想家盧梭開其端,後由葛林、巴雷、謝威三人加以發展和完善,稱為葛巴謝記譜法,簡稱謝氏記譜法。它是用阿拉伯數字1、2、3、4、5、6、7記錄音的高低,在數字之後或下面加用橫線表示長短。由於這種記譜法簡單明了,故稱之為「簡譜」,屬於文字樂譜。我國的簡譜是由日本傳來的,至今又起了許多變化和發展。由於它的調式感強、簡單易學、便於推廣等特點,在我國流行很廣。同時它又有著很多不足之處:音高的形象感差,缺乏多聲部的立體感,尤其是不利於頻繁轉調旋律的音高把握。因此它逐漸跟隨不上人們對音樂日益發展的需要,已漸被五線譜所取代
Ⅸ 哪位數學名家發現了分數
在歷史上,分數幾乎與自然數一樣古老。早在人類文化發明的初期,由於進行測量和均分的需要,所以人們引入並使用了分數。
外國
在許多民族的古代文獻中都有關於分數的記載和各種不同的分數制度。早在公元前2100多年,古代巴比倫人(現處伊拉克一帶)就使用了分母是60的分數。
公元前1850年左右的埃及算學文獻中,也開始使用分數,不過那時候古埃及的分數只是分數單位。
中國
我國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左傳》中,規定了諸侯的都城大小:最大不可超過周文王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可超過五分之一,小的不可超過九分之一。秦始皇時代的歷法規定:一年的天數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這說明:分數在我國很早就出現了,並且用於社會生產和生活。
人類歷史上最早產生的數是自然數(非負整數),以後在度量和平均分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樣就產生了分數。
用一個作標準的量(度量單位)去度量另一個量,只有當量若干次正好量盡的時候,才可以用一個整數來表示度量的結果。如果量若干次不能正好量盡,有兩種情況:
例如,用b作標准去量a:
一種情況是把b分成n等份,用其中的一份作為新的度量單位去度量a,量m次正好量盡,就表示a含有把b分成n等份以後的m個等份。例如,把b分成4等份,用其中的一份去量a,量9次正好量盡.在這種情況下,不能用一個整數表示用b去度量a的結果,就必須引進一種新的數--分數來表示度量的結果。
另一種情況是無論把b分成幾等份,用其中的一份作為新的度量a,都不能恰好量盡(如用圓的直徑去量同一圓的周長)。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引進一種新的數-無理數。在整數除法中,兩個數相除,有時不能得到整數商。為了使除法運算總可以施行,也需要引進新的一種數-分數。
綜上所述,分數是在實際度量和均分中產生的。
由來
說分數的歷史,得從3000多年前的埃及說起。
3000多年前,古埃及為了在不能分得整數的情況下表示數,用特殊符號表示分子為1的分數。2000多年前,中國有了分數,但是,秦漢時期的分數的表現形式不一樣。印度出現了和我國相似的分數表示法。再往後,阿拉伯人發明了分數線,今天分數的表示法就由此而來。
200多年前,瑞士數學家歐拉,在《通用算術》一書中說,要想把7米長的一根繩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為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數來表示它.如果我們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7/3米.像7/3就是一種新的數,我們把它叫做分數。
名稱
分數
為什麼叫它分數呢?分數這個名稱直觀而生動地表示這種數的特徵。例如,一個西瓜四個人平均分,不把它分成相等的四塊行嗎?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分數是度量和數學本身的需要--除法運算的需要而產生的。
Ⅹ 怎麼樣才能發現商機呢
發現商機這個話題可以說是近幾年來大家都關注的點,從要不要買房,在哪個地段買房到要不要投資股票,要不要投資項目,一直以來,商機都是成功者口中那先於他人的秘密寶藏,誰先知道了商機並踐行之,誰就可以在戰場上贏得先發優勢,從而一開始就有很高的效率在商業賽道上跑得更遠。
最後,不斷更新迭代自己的知識面。不管你現在已經是是小有所成,還是靜在觀望,你都要不間斷的打開自己的視野,當然方式有很多,比如閱讀,比如參加社交聚會,說不定在溝通當中就可以找到你所謂的商機。
我是生涯規劃師Cally,歡迎關注,一起聊聊生涯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