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以改革激發活力創新創造活力

以改革激發活力創新創造活力

發布時間:2021-07-16 17:49:20

㈠ 如何理解和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1、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天人合一」,認為主體與客體是統一的,人與自然也是合一的,人與自然之間不是單純的認識征服關系,而是一種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善用自然的和諧共存關系。

中華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一種和諧文化,人與自然之間是和諧統一的關系,客觀世界與思維主體也是和諧統一的關系。

2、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的「和文化」源遠流長,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基於這種和諧取向的文化傳統和思維模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次將「和諧」作為價值觀的重要內容,納入國家核心價值體系的范疇,確立了和諧文化觀,在人類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開創意義。

3、中國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個人、社會和國家三者之間協同發展、共同進步的「家國同構」格局。個人、社會和國家在價值取向、利益訴求、結構形態和前途命運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相通性,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利益結合體。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規定了不同類別的核心價值觀及其基本要求,既體現了核心價值體系的整體要求,又反映了不同群體對核心價值觀的不同追求,具有重大的理論創新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4、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依法治國是社會治理的基本方式。西方社會治理模式的主流始終是法治主義。受其影響,西方價值觀整體上也深深烙下了法治文化的印記,帶有濃重的法治主義色彩。

(1)以改革激發活力創新創造活力擴展閱讀

實現中國夢,必須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我們的中國夢,總體目標是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實現這樣一個偉大夢想,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挑戰。克服困難、應對挑戰,離不開大力弘揚改革創新精神。同時,實現這樣一個偉大夢想,也不可能像歷史上資本主義國家那樣採取殖民擴張、巧取豪奪的方式,而是要靠我們自己的努力,走和平發展道路。

這樣的道路前人沒有走過、現實中沒有先例,只有靠我們自己大膽探索。只有大力弘揚改革創新精神,才能逢山開路、遇河架橋,最終實現夢想。

㈡ 海爾是如何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的

需要企業和社會共同要去完成的一項時代課題。在全員創客機制下,創回造用戶價值實現高答分享高增值;打造生態品牌和生態場景;孵化創造物聯網新物種,這三類優秀的鏈群創客都可以搶入到海爾的創客激勵平台中,分享企業發展的紅利。

㈢ 關於進一步激發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的若干措施 是多少號文件

一、積極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發揮消費、投資對增長的基礎作用;發揮出口戰略,提高我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二、拓展發展新空間。堅持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開辟農村發展空間;推廣新型孵化模式,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實施重大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工程;實施網路強國戰略和「互聯網+」行動計劃。三、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四、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生產、經營體系;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五、構建產業新體系。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實施《中國製造二〇二五》;實施工業強基工程,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實施智能製造工程,構建新型製造體系;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六、構建發展新體制。加快形成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製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和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深化財稅體制和金融體制改革。七、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完善宏觀調控,採取相機調控、精準調控措施,適時預調微調;完善政策體系,增強財政貨幣政策協調性;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干預;建立風險識別和預警機制,提高各方面風險防控能力等。

㈣ 如何以管理要"簡"為目標,創新體制機制,簡政放權,充分激發基層創新創造活力

首先,這個問題很高端,並非大眾議題;
其次,這個問題很復雜,並非三言五語講清楚;
第三,這個問題很專業,話語權只是掌握在高層次的權力組織手中。
縱觀現實,基層的概念大多是指縣以下的組織體制,而要廣泛實行對基層組織體制的簡政放權,則是市縣兩級權力機構的研究課題和施政要務,要做到在這方面既要活而又不亂,市縣兩級權力機構通常是慎之又慎。
因此,就改革而言,涉及到基層組織的創造和創新活力,大多僅限於工作機制方面,而非權力內容。
例如,鄉鎮農村的農民建房宅基地審批權依然在縣一級的國土局,而不在鄉鎮政府;村以下的新建工業項目立項審批權依然在縣發改局,而不在鄉鎮政府;農村中確定低保戶的審批權依然在縣一級的民政局,而不在鄉鎮政府。

㈤ 如何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改革創新精神是我們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所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
1、 改革創新是中華民族進步的靈魂.精神, 創新,是指拋開舊的,創造新的,是一種棄舊圖新的,改革創新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和精神支柱,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社會發展史證明:人類進步的歷史,就是一部創新的歷史.人類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創新思維的勝利成果,都是創新智慧的凝結.可以說,正是創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使之豐富多彩;
2、 改革創新是當今時代精神的核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改革創新的事業.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是當代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寫照,是激發社會創造活力的強大力量.時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創新時代精神是一個社會在最新的創造性實踐中激發出來的,反映社會進步的發展方向、引領時代進步潮流、為社會成員普遍認同和接受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規范和行為方式,是一個社會最新的精神氣質、精神風貌和社會時尚的綜合體現
3、 改革創新是黨的建設事業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 .中國共產黨建設的歷史就是不斷改革創新的歷
是,自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建設富強、 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奮斗目標,這一重
要戰略指導思想對於中國走向哪裡和怎麼走,對於中國能不能實現偉大復興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在時代精神這一有機整體中,改革創新居於核心地位.因為改革創新是時代的最強音,是中華民族繁榮發展的靈魂,是我們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正是依靠改革創新精神,我們創造了改革開放30年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已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之一.

㈥ 如何激發創新思維的活力

思維是開啟人們智慧大門的「金鑰匙」。記者思維的結晶是新聞作品,新聞佳作是記者創新思維的物化。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對新聞工作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強化創新意識,激發創新思維的活力,是做好新聞工作的必要條件。因為新聞工作是一種創造性勞動。新聞工作的職業特點就是不斷探索新情況,研究新問題,傳播鮮為人知的新鮮事實和解決問題的新鮮經驗,探尋體現事物發展規律的最新趨向。新聞工作者猶如在百花叢中採集花粉的蜜蜂一樣,通過精心采擷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素材,經過創造性勞動,「釀造」出精品奉獻給受眾,以精神產品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

新聞工作的創新思維,實際上就是新聞工作者作為實踐活動的主體,對自身具有的能動性、創造性的確認。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來看,記者的采訪寫作活動是報道主體與報道客體之間的矛盾運動。誠然,作為報道的客體的新聞事實是第一性的,報道主體無疑要尊重客觀事實,然而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能動的反映論,它對客體的認識並非是機械模寫或刻板復錄,而是包涵了對事實的認識、評價和它的發展趨勢,回答客觀事物是什麼、怎麼樣、今後怎麼樣等問題。新聞報道不僅要忠實地反映客觀實際,而且要力求揭示事物的內在聯系,使受眾獲得綜觀全局和預知事物發展前景的能力。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記者發揚主體意識,激發創新思維的活力。一個創新思維能力強的記者,往往具有強烈的探索精神,能「沉」到事物矛盾的漩渦中解剖問題。當發現有價值的現象後能「跟蹤追擊」,把自己的思維向縱深推進:既「由表及裡」,透過現象探究其本質,又「由此及彼」,聯想到與這一現象相關、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深入采訪。這種創新思維,使記者在報道中既不重復別人,又不重復過去,因而能出奇制勝,先聲奪人。一些「敢為天下先」的獨家新聞,一些充滿新意、富有創見的新聞佳作,一些視角巧妙、內涵豐富、手法獨特的新聞精品,都是記者創新思維的結晶。



現代思維學把人類的思維分為再現性思維與創新思維。

再現性思維是用慣常的方法去研究問題的思維方式。著名科學家卡·鮑爾把這種思維方式比作「水桶式思維」。因為用以思維的「水桶」是規定死的,水桶的容積決定了裝進來的都是等量的水,盡管客觀事物豐富多彩,但由於注入「水桶式」的思維模式,就陷入了模式化的「套子」。我們常說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三國演義》中司馬懿被諸葛亮的「空城計」所愚弄,都是由於受思維定勢的影響而造成判斷失誤。采訪寫作中的「先入為主」,帶著主觀色彩強烈的「眼鏡」去看待客觀事物,用既定的思維去取捨事實,就挖掘不到有價值的新聞。

美國有一個名記者,在他剛開始記者生涯時曾遇到一件事:一天晚上,他被派去采訪一個大牌明星的演出,到了劇場門口,廣告牌上寫著女明星因故停演。這位記者認為無新聞可發,就回家睡大覺了。可到了半夜,編輯部得知許多報紙的頭版都將刊登女演員自殺的消息時,夜班編輯火了,把這位記者叫醒訓斥了一頓。這位記者為何漏發了重要新聞?恐怕主要是思維定勢的影響——不演出就沒有新聞可采訪。而那些嗅覺靈敏的記者卻來了個逆向思維——不演出也有文章可做,從而在廣告牌後尋覓到了大新聞。

可見,只有突破思維定勢,激發創新思維活力,才能透過普通現象抓出有價值的新聞。再現性思維運用在報道工作中,常見的弊病是:趨同從眾,人雲亦雲,刻意模仿;兩眼向上,崇上唯書,脫離實際;拘守傳統,封閉循環,提不出新問題;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好壞被置於兩極;因果單一,只講一點,不及其餘,把事物發展歸結於單一的動因。

創新思維是一種敢於探索未知領域、敢於直面現實、敢於提出新見解、新問題的進取性的思維方式,是人們思維發揮到極致的表現。其表現是思維異常活躍,呈發散狀與多向型,能突破篤信通行的樊籬而另闢蹊徑,能穿透撲朔迷離的表象而攫取其本質,具有敏捷性、特異性、批判性等特點。具有創新能力的記者,善於涉足未知領域,善於從盡人皆知、微不足道的現象中尋覓到有價值的新聞,善於用新的視角、新的手法報道事物,能在報道中突破窠臼,超越自我,超越別人。



在改革開放與傳播格局、傳播技術發生變化的新形勢下,記者如何培養、增強自己的創新思維能力?

創新思維作為人們理性、能動的高級思維活動,必然要受到自身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支配與影響。作為社會主義新聞工作者,要激發創新思維的活力,就要堅持無產階級世界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有膽識和勇氣,敢於堅持真理,敢於實事求是,敢於從實際出發,不信邪,不怕壓,不怕得罪人,滿腔熱情地支持新生事物,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敢於伸張正義,標新立異。許多成功的新聞實踐證明,那些膾炙人口的創新報道,都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產物,都是堅持真理、鞭撻謬誤的產物。

中國改革是從農村變革拉開大幕的。農村的這次大變革,深深觸動了「左」傾思想對人們的禁錮,有人指責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倒退」,是走「獨木橋」。許多記者頂著壓力,沖破阻力,傾聽來自實踐的呼聲、農民的意見,寫出了不少謳歌農村這一新生事物的創新報道,從輿論上熱情支持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為農業生產責任制的推行鳴鑼開道。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中,記者們沖破計劃體制下形成的思想觀念的束縛,敢於創新,以鄧小平同志的三個「有利於」作為判斷是非的標准,幫助人們從所謂姓「社」姓「資」、姓「公」姓「私」的思想羈絆中解放出來,用新的思想,新的材料,新的手法,描繪和反映了這場波瀾壯闊的偉大變革。

實踐之樹常青。創新思維的源頭是生生不息的社會實踐。記者唯有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善於從實際斗爭中吸取豐富的營養,才能激發創新思維的活力。

我們欣喜地看到,記者們在近幾年的「走轉改」活動中,轉變采訪作風,走進基層,深入群眾,捕捉鮮活材料,寫出了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報道。例如新華社的記者們「沉」到第一線,採集了大量鮮活材料,並把大主題融入「小切口」中,見人見物見思想,寫出了《土疙瘩成了香饃饃》、《世界眼中的歷史方位》、《舟曲化蝶》等創新性報道。「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可見,創新性報道之「源」在實踐,唯有「沉」到改革開放的「源頭」,在調查研究上下工夫,真正了解實情,了解下情,注重在實踐中吸取營養,才能獲得創新思維的「源頭活水」。作風漂浮的記者與創新思維是無緣的。目前有些記者中還存在著浮躁之氣:熱衷於「趕場子」拎「馬夾袋」者有之,靠東拼西湊的書面材料寫稿者有之,「吃點、拿點、寫點」的「三點」式記者有之。就如新聞界有人抨擊的:「朝發賓館彩雲間,百里方圓一日還。群眾呼聲聽不見,小車已過萬重山。」不掃除這些漂浮、浮躁乃至不正的風氣,創新性報道是斷然出不來的。

在改革開放的條件下,一方面,由於經濟、社會處於轉型期,報道對象趨於紛繁復雜;另一方面,受眾的思想、心理、需求以及知識素養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再也不是單純接受「灌輸」的對象。因此,記者要做好新聞工作,鮮明生動地反映多姿多彩的現代社會,滿足受眾多元化的需求,就要變革陳舊的思維方式,使自己的頭腦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滿足於照抄照搬某些條文,缺乏解決問題的創新意識;囿於舊事物的斷壁殘垣,對傳統的信條不敢越雷池半步;對新事物缺乏探求的熱情,安於閉門造車,當「兩腳書櫥」式的學者……凡此種種,都不能在新形勢下當好一個記者。馬克思說:「那些發展自己物質生產和物質交換的人們,在改變這個現實的同時,也要改變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適應新時期的新變化,記者要保持創新思維的活力,就要變革自己陳舊的思維方式,擺脫思維定勢的束縛,實現思維方式的轉變與跨越。

一是思維要從求同型轉向求異型。記者要善於從相同的事物中尋找不同點,從一般性中尋求特異性,從比較中尋找個性,善於抓角度、抓特點,善於多側面、多層次、多色彩地反映客觀事物。有些報道之所以是「老面孔」,就是因為記者局限在求同思維中,主題相同,視角相同,找不出新思想,新問題,給人以似曾相識之感。求異思維能使記者的報道不落俗套,它在認知過程中,往往把目光凝注於客觀事物的差異性與特殊性、現象與本質的不一致性以及已知事物的局限性上。這樣的思維方式善於「同中求異」,有自己的特色、視角和「音調」。屠格涅夫有一句名言:「在一切天才人物身上,重要的是有敢稱之為自己聲音的一種東西,這種音調在其他人的喉嚨里是發不出的。」

求異思維,要求記者在相似的事物中尋找不同點,緊緊抓住事物發展的新趨勢,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用自己獨有的「音調」,唱響主旋律。新聞報道面臨的難題是,有時要重復報道現實生活中本質相同又十分重要的事物,對中央的重大決策和方針政策,也要連續不斷地重復地加以宣傳,以便為廣大群眾所接受,這就需要記者發揮求異思維的功能。比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我國農村通過清除「左」的思想影響,落實農村生產責任制,發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變化。記者圍繞農村變革帶來巨變這一同類主題,在相似事物中尋找不同的特點:有的寫黨的富民政策像「磁石」,把「遊子」一個個吸引回來;有的寫農民的糧囤冒了尖和餐桌上的變化;有的透過從家鄉寄來的郵包的變化來反映改革的成果,等等。

二是思維要從單向型轉向多向型。單向思維習慣於在已知的路上徘徊,思維呈收斂狀,致使思維呆滯,反映在報道上就是平淡無奇,不善於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多向型思維呈發散狀,能幫助記者從事物的相互聯系交叉中挖掘新聞。多向思維能啟動創造的閘門,使思維沿著橫向、縱向、逆向聯動,由某種事物聯想到其他相似、相關甚至相反的現象和事物,捕捉到別人尋覓不到的新聞。

比如,過去我們有些政務報道,往往是用自上而下的單向思維來采寫,使報道呈居高臨下之勢,充斥著工作性、程式化的內容,與群眾不貼心。創新政務報道,就要從多向思維著手,既要從上向下看,更要從下向上看,也可以從橫向比較中看,把群眾最關切的問題與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結合起來,把解決社會熱點和黨、政府的工作重點結合起來,從領導與群眾的「交叉點」上做文章。善用多向思維,轉換新聞視角,以百姓最關切的角度為切入口,即使是一些主題重大、內涵厚重的時政報道,也可以舉重若輕,寫得輕松活潑,引人入勝。比如,新華社過去播發的《新一輪改革將給百姓帶來什麼》一稿,內容博大精深,總覽全局,但由於從領導與百姓的交叉點上切入,解釋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既詮釋了上層關於改革的戰略思考,又回應了群眾的關切與要求,圍繞「個人創業天地更闊」、「個人財產和投資將受到更好保護」、「織就社會安全保障網」等熱點問題展開,一下子拉近了與百姓的距離,用貼近性的魅力征服了受眾。

㈦ 如何全面深化改革 增強發展活力,加強創新精神

【報告摘登】

堅持問題導向,把改革創新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以改革促發展,以改革助轉型,以改革增效益,以改革惠民生,激發各類市場主體和社會主體的活力,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解讀】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求我們繼續深化改革開放,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要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全面提高開放水平,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關鍵詞: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鞏固「兩集中、兩到位」改革成果,繼續大力度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優化行政審批流程,建立行政審批事項目錄管理制度,完善並聯審批、網上審批制度,落實重大產業項目綠色通道機制。強化行政服務中心職能,做到「一站式」審批、「一條龍」服務、「一窗口」出證。深化大部門制改革,完成市縣政府機構改革,穩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

關鍵詞:完善現代市場體系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完善項目審批核准辦法,鼓勵支持社會資本進入社會事業領域,推進市公交公司股份制改造。優化政府投資結構,重點用於具有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的重大項目,主要投向基礎設施、高新產業、生態環保、社會事業等領域。實行統一的市場准入制度,放寬企業經營范圍登記,最大限度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

關鍵詞: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推進市縣部門預算改革,加快建立規范統一的部門預算體系,加強預算績效管理,增強政府統籌資金能力。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穩步推進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改革,有序推進「營改增」試點工作,積極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合理配置財政資源,優先安排社保、教育、科技、衛生等民生支出,從緊編制「三公」經費預算,扎實推進「三公」經費公開,將縣(市、區)納入公開范圍。

關鍵詞: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實行差別化落戶政策,制定與戶籍制度改革相適應的配套政策措施,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步伐。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建立健全市、縣、鄉三級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完善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確保完成宅基地使用權地籍調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改革試點工作。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土地租賃、轉讓、抵押二級市場。開展農村建房「三清理一整治」和閑置土地清理整治專項行動,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進一步規范征地程序,改革完善征地制度,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落實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創新城市管理方式,提高城市智能化、精細化管理水平。

㈧ 請就激發新時代創新活力提出三條政策建議

一、「互聯網+」 激發新時代活力
二、營造創新環境 、 激發創新活力
三、先實先行、激發實幹活力

閱讀全文

與以改革激發活力創新創造活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