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製作地圖沈括創造了

製作地圖沈括創造了

發布時間:2021-07-16 17:44:32

『壹』 沈括製造了哪些地圖模型

在文獻記載中,這是他主持了世界最早的精密地形測量,比俄國於1696年開始的頓河地形測量要早600多年。在實地測量的基礎上,他用膠泥、木屑與熔蠟混合,製造出幾種不同的地圖模型。然後再復製成木刻地理模型。這比歐洲最早的地理模型早了700多年。地圖和地圖模型都有詳細的說明書,以備後世圖亡佚,如果得到說明書,按24個方位布置地物點位及郡縣,立可成圖。公元1076—1087年間,他繪制了當時全國地圖20幅,名為《天下州縣圖》(已佚)。這是一部「以二寸折百里」比例尺的。表示了地形起伏的大型地圖集,受到朝廷嘉獎。

『貳』 說說沈括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發現石油:

沈括在書中讀到「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這句話,覺得很奇怪,他決定進行實地 考察。考察中,沈括發現了一種褐色液體,當地人叫它「石漆」、「石脂」,用它燒火做飯,點燈和取暖。沈括弄清楚這種液體的性質和用途,給它取了一個新名字,叫石油。

膽水煉銅:

沈括隨父親居住在福建泉州時,就聽說江西鉛山縣有一泓泉水呈青綠色、而且很苦,當 地村民稱為「膽水」,「膽水」就是硫酸銅溶液。村民將「膽水」放在鐵鍋中煎熬,就生成了「膽礬」。「膽礬」就是硫酸銅,硫酸銅在鐵鍋中煎熬,與鐵產生了化學反應,就析出了銅。他對這一傳說很感興趣,於是就不遠千里來到鉛山縣,看到了村民「膽水煉銅」的過程,並在《夢溪筆談》中記錄下來。

繪制地圖:

在長達三十餘年的官宦生涯中,沈括很注重考察國家山河特點,形成了他的地理學說。 他考察了浙江的雁盪山並提出雁盪山的凌空巨石是雨水千百年沖刷的結果,他考察了黃河三角洲並提出三角洲是黃河泥沙堆積而成的。他還有一大創造,就是用「飛鳥圖」繪制了「大宋天下郡守圖」,使得北宋的地圖越來越精確。在宋代,由於測繪技術的局限,繪制地圖用的是「循路步之」法,也就是沿路步行丈量,用步行得出的數據繪制地圖,由於道路彎彎曲曲,山川高低錯落,用「循路步之」法繪制的地圖與實況有很大的誤差,圖上差之一厘,實地就差之千米。他採用「飛鳥圖」 也就是「取鳥飛之數」,用的是飛鳥直達的距離,有點像航空拍攝,使得地圖的精確度大為提高。他的地理學說與《大宋天下郡守地圖》在與遼國的邊界談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天文方面:

熙寧五年(1072年),沈括負責汴河水建設時,還負責領導司天監,先後罷免了六名舊歷官,不計出身,破格推 薦精通天文歷算、出身平民的淮南人衛朴進入司天監,主持修訂新歷的重要工作。沈括和衛朴治學態度認真,對舊歷官憑借演算湊數的修歷方法非常不滿,主張從觀測天象入手,以實測結果作為修訂歷法的根據。為此,沈括首先研究並改革了渾儀、浮漏和影表等舊式的天文觀測儀器。渾儀是測量天體方位的儀器。經過歷代的發展的演變,到宋朝,渾儀的結構已經變得十分復雜,三重圓環,相互交錯,使用起來很不方便。為此,沈括對渾儀作了比較多的改革。他一方面取消了作用不大的白道環,把儀器簡化、分工,再借用數學工具把他們之間的關系聯系起來;另一方面又提出改變一些環的位置,使它們不擋住觀測視線。沈括的這些改革措施為儀器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後來元朝郭守敬於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創制的新式測天儀器——簡儀,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

物理:

《夢溪筆談》中所記載這方面的見解和成果,涉及力學、光學、磁學、聲學等各個領域。他對磁學的研究在《夢溪筆談》中第一次明確地談到磁針的偏角問題。在光學方面,沈括通過觀察實驗,對小孔成像、凹面鏡成象、凹凸鏡的放大和縮小作用等作了通俗生動的論述。他對中國古代傳下來的所謂「透光鏡」(一種在背面能看到正面圖案花紋的銅鏡)的透光原因也做了一些比較科學的解釋,推動了後來對「透光鏡」的研究。此外,沈括還剪紙人在琴上做過實驗,研究聲學上的共振現象。沈括還是最早發現地理南北極與地磁場的N,S極並不重合,所以水平放置的小磁針指向跟地理的正南北方向之間有一個很小的偏角,被稱為磁偏角。

數學:

沈括在從實際計算需要出發,創立了「隙積術」和「會圓術」。沈括通過對酒店裡堆起來的酒壇和壘起來的棋子等有空隙的堆體積的研究,提出了求它們的總數的正確方法,這就是「隙積術」,也就是二階等差級數的求和方法。沈括的研究,發展了自《九章算術》以來的等差級數問題,在中國古代數學史上開辟了高階等差級數研究的方向。此外,沈括還從計算田畝出發,考察了圓弓形中弧、弦和矢之間的關系,提出了中國數學史上第一個由弦和矢的長度求弧長的比較簡單實用的近似公式,這就是「會圓術」。這一方法的創立,不僅促進了平面幾何學的發展,而且在天文計算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並為中國球面三角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地理:

沈括正確論述了華北平原的形成原因:根據河北太行山山崖間有螺蚌殼和卵形礫石的帶狀分布,推斷出這一帶是遠古時代的海濱,而華北平原是由黃河、漳水、滹沱河、桑乾河等河流所攜帶的泥沙沉積而形成的。當他察訪浙東的時候,觀察了雁盪山諸峰的地貌特點,分析了它們的成因,明確地指出這是由於水流侵蝕作用的結果。他還聯系西北黃土地區的地貌特點,做了類似的解釋。他還觀察研究了從地下發掘出來的類似 竹筍以及桃核、蘆根、松樹、魚蟹等各種各樣化石,明確指出它們是古代動物和植物的遺跡,並且根據化石推論了古代的自然環境。

生物葯

學沈括對醫葯學和生物學在青年時期就對醫學有濃厚興趣,並且致力於醫葯研究,搜集了很多驗方,治癒過不少危重病人。同時他的葯用植物學知識也十分廣博,並且能夠實際出發,辨別真偽,糾正古書上的錯誤。他曾經提出「五難」新理論;沈括的醫學著作有《沈存中良方》(得稱《良方》)等三種。現存的《蘇沈良方》是後人把蘇軾的醫葯雜說附入《良方》之內合編而成的,現有多種版本行世。

『叄』 沈括是如何畫地圖的

沈括是個精通地理,研究興趣廣泛的科學家。

遼國的狼子野心

自從宋真宗以後,宋朝一直依靠每年送大量銀絹,維持了幾十年跟遼朝暫時妥協的局面,但是遼朝欺宋朝軟弱,想進一步侵佔宋朝土地。公元1075年,遼朝派大臣蕭禧到東京,要求劃定邊界。

宋神宗派大臣跟蕭禧談判,雙方爭論了幾天,沒有結果,蕭禧硬說黃嵬山(今山西原平西南)一帶30里地方應該屬於遼朝。宋神宗派去談判的大臣不了解那裡的地形,明知蕭禧提出的是無理要求,又沒法反駁他。宋神宗就另派沈括去談判。

沈括的談判才能

沈括,杭州錢塘人,原是支持王安石新法的官員。沈括不但辦事認真細致,而且精通地理。他先到樞密院,從檔案資料中把過去議定邊界的文件都查清楚了,證明那塊土地應該是屬於宋朝的。他向宋神宗報告,宋神宗聽了很高興,就要沈括畫成地圖送給蕭禧看,蕭禧才沒話說。

宋神宗又派沈括出使上京(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南)。沈括首先收集了許多地理資料,並且叫隨從的官員都背熟。到了上京,遼朝派宰相楊益戒跟沈括談判邊界。遼方提出的問題,沈括和官員們對答如流,有憑有據。楊益戒一看沒有空子好鑽,就板起臉來蠻橫地說:「你們連這點土地都斤斤計較,難道想跟我們斷絕友好關系嗎?」

沈括理直氣壯地說:「你們背棄過去的盟約,想用武力來脅迫我們。真要鬧翻了,我看你們也得不到便宜。」

遼朝官員說不服沈括,又怕鬧僵了,對他們沒好處,只好放棄了他們的無理要求。

出使的真正原因

沈括帶著隨員從遼朝回來,一路上,每經過一個地方,把那裡的大山河流,險要關口,畫成地圖,還把當地的風俗人情,調查得清清楚楚。回到東京以後,他把這些資料整理起來,獻給宋神宗。宋神宗認為沈括立了功,拜他為翰林學士。

沈括為了維護宋朝邊境的安全,十分重視地形勘察。有一次,宋神宗派他到定州,(今河北定縣)去巡視。他假裝在那裡打獵,花了二十多天時間,詳細考察了定州邊境的地形,還用木屑和融化的蠟捏製成一個立體模型。回到定州後,沈括要木工用木板根據他的模型,雕刻出木製的模型,獻給宋神宗。這種立體地圖模型當然比繪制在紙上的地圖更清整了。宋神宗對沈括畫的地圖和製作的地圖模型很感興趣。

第二年,就叫沈括編制一份全國地圖。但是不久,沈括受人誣告,被朝廷貶謫到隨州(今湖北隨縣)去。在那裡,環境雖然很困難,但是他堅持繪制沒有畫完的地圖。後來,他換了幾個地方的官職,也是一面考察地理,一面修訂地圖,堅持了12年,終於完成了當時最准確的一本全國地圖《天下郡國圖》。

《夢溪筆談》

沈括不但在地理研究上作出了出色的成就,而且是個研究興趣很廣泛的科學家。他在天文、歷法、音樂、醫葯、數學等方面,都十分精通。他很早就研究天文歷法。後來,他擔任司天監的工作,發現在那裡工作的人,不少是不學無術的人,不懂得用儀器觀測。他到了司天監以後,添置了天文儀器。為了觀察北極星的位置,他一連三個月,每天夜裡用渾天儀觀察,終於計算出北極星的正確位置。沈括晚年的時候,閑居在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夢溪園。他把一生研究的成果記載下來,寫了一本著作《夢溪筆談》。

活字印刷術

在那本書里,除了記載他自己研究的成果以外,還記錄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許多創造發明,其中特別有名的是畢昇的活字印刷技術。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在北宋之前,已經有了雕版印刷術。但是雕版花費工夫大,而且刻好一塊木板,要改動一個字,就要全部重刻。沈括在錢塘老家看到一位老工匠畢昇,用一種很細的黏土,做成許多小塊,刻上字後放在窯里燒硬,成為一個個活字。用這種活字排版印刷,比雕版印刷方便多了。沈括看到這件新鮮事,十分感興趣,就進行詳細的觀察和了解,還把畢昇的發明記載在他的《夢溪筆談》里,後代的人讀了他的書,才知道活字印刷術的來歷。

『肆』 沈括在繪制地圖中首創了什麼方法

沈括在繪制地圖中不僅能確定精確的方位、比例尺,而且能校正因地形起伏、道路曲折而產生的測量誤差。他首創了地形高程測量的方法。公元1072年,創「分層築堰測量地形法」測量汴河(唐宋時稱通濟渠為汴河,此河宋以後堙廢)河道地形。測量了自河南開封上善門至泗州淮口的直線距離420公里130步和水平高差63.3米。

『伍』 沈括繪制地圖用的什麼方法

在宋代,由於測繪技術的局限,繪制地圖用的是「循路步之」法,也就是沿路步行丈量,用步行得出的數據繪制地圖,由於道路彎彎曲曲,山川高低錯落,用「循路步之」法繪制的地圖與實況有很大的誤差,圖上差之一厘,實地就差之千米。

沈括採用「飛鳥圖」也就是「取鳥飛之數」,用的是飛鳥直達的距離,有點像現在的航空拍攝,使得地圖的精確度大為提高。

沈括在視察河北邊防的時候,曾經把所考察的山川、道路和地形,在木板上製成立體地理模型。這個做法很快便被推廣到邊疆各州。

1076年,沈括奉旨編繪天下州縣的地圖。他查閱了大量檔案文件和圖書,經過近20年的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完成了我國制圖史上的一部巨作《天下郡守圖》。

《天下郡守圖》是一套大型地圖集,共計20幅,其中有大圖一幅,高1.2丈,寬1丈;小圖一幅;各路圖18幅,是按當時行政區劃,全國分18路而製作的。圖幅之大,內容之詳,都是以前少見的。

事實上,正是由於他的地理學說與《天下郡守圖》,使他在與遼國的邊界談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起到了10萬士兵都難以達到的威力。

在制圖方法上,沈括不僅能確定精確的方位、比例,而且能校正因地形起伏、道路曲折而產生的測量誤差。他首創了地形高程測量的方法。

沈括創「分層築堰」測量地形的方法,測量了汴河河道地形,測量了自河南開封上善門至泗州淮口的直線距離。這是世界最早的精密地形測量,在世界水利史上是一個創舉。

「分層築堰」是把汴渠分成許多段,分層築成台階形的堤堰,引水灌注入內,然後逐級測量各段水面,累計各段方面的差,總和就是開封和泗州間「地勢高下之實」。

僅僅四五年時間里,就取得引水淤田17000多頃的顯著成績。在對地勢高度計算時,其單位竟細到了寸分,可見,沈括的治水態度是極其嚴肅認真的。

在實地測量的基礎上,沈括用膠泥、木屑與熔蠟混合,製造出幾種不同的地圖模型,然後再復製成木刻地理模型。這比歐洲最早的地理模型早了多年。

地圖和地圖模型都有詳細的說明書,以備後世圖亡佚時,如果得到說明書,按個方位布置地物點位及郡縣,立可成圖。

沈括提出分率、准望、互融、傍驗、高下、方斜、迂直等九法,這和西晉裴秀著名的「制圖六體」是大體一致的。他還把四面八方細分成24個方位,使圖的精度有了進一步提高,為我國古代地圖學至出了重要貢獻。

『陸』 沈括在地圖繪制、地圖模型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沈括在繪制地圖中不僅能確定精確的方位、比例尺,而且能校正因地形起伏、道路曲折而產生的測量誤差。他首創了地形高程測量的方法。公元1072年,創「分層築堰測量地形法」測量汴河河道地形。測量了自河南開封上善門至泗州淮口的直線距離420公里130步和水平高差63.3米。在文獻記載中,這是他主持了世界最早的精密地形測量,比俄國於1696年開始的頓河地形測量要早600多年。在實地測量的基礎上,他用膠泥、木屑與熔蠟混合,製造出幾種不同的地圖模型。然後再復製成木刻地理模型。這比歐洲最早的地理模型早了700多年。地圖和地圖模型都有詳細的說明書,以備後世圖亡佚,如果得到說明書,按24個方位布置地物點位及郡縣,立可成圖。公元1076至1087年間,他繪制了當時全國地圖20幅,名為《天下州縣圖》。這是一部「以二寸折百里」比例尺的。表示了地形起伏的大型地圖集,受到朝廷嘉獎。

『柒』 沈括在地理學上的貢獻是什麼

沈括是我國北宋中期的傑出科學家。他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

沈括對地理學的貢獻在科學界獨樹一幟,他在測量與繪圖、地質學研究等方面建樹頗多。

他還發現了地磁偏角的存在,記錄了氣候的變化,在世界上率先給「石油」命名。可以說沈括是個多才多藝的科學家。他的著作《夢溪筆談》被西方學者稱為「中國古代的網路全書」。

北宋末年,與遼國之間戰爭不斷,簽訂「澶淵之盟」後雙方罷兵休戰。遼國垂涎中原地區的繁華,仗著驍勇的騎兵,不斷提出領土要求。

1075年,遼國派大臣蕭禧來到東京,要求重新劃定邊界,他提出的邊界是山西北部的黃嵬山,黃嵬山以北為遼國所有,以南為大宋朝所有。大宋如同意他的要求等於將遼國的領土向南推進了15千米。

黃嵬山是一座默默無聞、名不見經傳的山脈,北宋大臣幾乎是一無所知,朝廷上上下下亂作一團。這時,朝廷想起了熟識地理的沈括,命他出任談判特使,要他既不能輕開戰事,也不能向敵示弱而接受無理要求。

沈括不卑不亢,胸有成竹,他所帶的武器就是他的地理學說和《天下郡守圖》。

他向蕭禧指出,兩國按「澶淵之盟」劃分邊界,邊界是白溝河,白溝河以北為遼國領土,以南為大宋領土,而黃嵬山在白溝河以南,是大宋的領土,而不是遼國的領土。

蕭禧沒有一張自己的地圖,更不知道黃嵬山的准確方位,在地圖面前,他感到理虧三分,氣焰不知不覺地矮了一截。爭論了幾天後,雙方無功而返,但沒有將爭論推向極端。

不久,沈括又受命出使遼國,在遼國首都上京再談兩國邊界。這時遼國的談判代表升了級,改成了遼國宰相楊益戒。

在談判時,沈括再次以「澶淵之盟」為基礎,以《天下郡守圖》為依據,有理有節,寸步不讓,而遼國宰相找不到重劃邊界的理由。這時,沈括又出示大宋的木製地形模型,這使得遼國宰相大為驚奇,深感大宋確有奇才能人。

沈括終於使得遼國放棄了對宋的領土要求,他不愧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與地圖學家,運用智慧捍衛了大宋的尊嚴,把祖國的領土奪了回來。

其實,沈括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不僅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也是一個多有建樹的科學家。

在科學研究領域,沈括除了天文、數學、醫學、科研方面的建樹所取得的成就外,在地理方面,他研究測繪,製作地圖,對沖積平原形成、水的侵蝕作用進行研究,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還記錄氣候變化,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等。

沈括之所以在地理方面取得多項重大成就,是和他長期的學習和積累分不開的。

沈括自幼對天文、地理等有著濃厚的興趣,勤學好問,刻苦鑽研。少年時代他隨做泉州州官的父親在福建泉州居住多年。步入仕途以後,他在外交生涯中多次出使國外,觀察、研究和記錄沿途地形地貌,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

他所經歷的多方面見聞,後來均收入他的筆記體著作《夢溪筆談》中。就性質而言,《夢溪筆談》屬於筆記類。從內容上說,它以多於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並闡發了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非常少見的。

《夢溪筆談》被西方學者稱為「中國古代的網路全書」。

在宋代,由於測繪技術的局限,繪制地圖用的是「循路步之」法,也就是沿路步行丈量,用步行得出的數據繪制地圖,由於道路彎彎曲曲,山川高低錯落,用「循路步之」法繪制的地圖與實況有很大的誤差,圖上差之一厘,實地就差之千米。

沈括採用「飛鳥圖」也就是「取鳥飛之數」,用的是飛鳥直達的距離,有點像現在的航空拍攝,使得地圖的精確度大為提高。

沈括在視察河北邊防的時候,曾經把所考察的山川、道路和地形,在木板上製成立體地理模型。這個做法很快便被推廣到邊疆各州。

1076年,沈括奉旨編繪天下州縣的地圖。他查閱了大量檔案文件和圖書,又經過了近20年的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完成了我國制圖史上的一部巨作《天下郡守圖》。

《天下郡守圖》是一套大型地圖集,共計20幅,其中有大圖一幅,高4米,寬3.3米;小圖一幅;各路圖18幅,是按當時行政區劃,全國分18路而製作的。圖幅之大,內容之詳,都是以前少見的。

事實上,正是由於他的地理學說與《天下郡守圖》,使他在與遼國的邊界談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起到了10萬士兵都難以達到的威力。

在制圖方法上,沈括不僅能確定精確的方位、比例,而且能校正因地形起伏、道路曲折而產生的測量誤差。他首創了地形高程測量的方法。

沈括創「分層築堰」測量地形的方法,測量了汴河河道地形,測量了自河南開封上善門至泗州淮口的直線距離。這是世界最早的精密地形測量,在世界水利史上是一個創舉。

「分層築堰」是把汴渠分成許多段,分層築成台階形的堤堰,引水灌注入內,然後逐級測量各段水面,累計各段水面的差,總和就是開封和泗州間「地勢高下之實」。

僅僅四五年時間里,就取得引水淤田約11萬公頃的顯著成績。在對地勢高度計算時,其單位竟細到了寸分,可見,沈括的治水態度是極其嚴肅認真的。

在實地測量的基礎上,沈括用膠泥、木屑與熔蠟混合,製造出幾種不同的地圖模型,然後再復製成木刻地理模型。這比歐洲最早的地理模型早了多年。地圖和地圖模型都有詳細的說明書,以備後世圖亡佚時,如果得到說明書,按每個方位布置地物點位及郡縣,立可成圖。

沈括提出分率、准望、互融、傍驗、高下、方斜、迂直等九法,這和西晉裴秀著名的「制圖六體」是大體一致的。他還把四面八方細分成24個方位,使圖的精度有了進一步提高,為我國古代地圖學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地質學方面,沈括奉命到北方邊疆視察,路過太行山麓,看到螺蚌化石。

據此,他推斷這里過去是海濱,現在距海已近千千米了。並進而推斷華北平原是由黃河、滹沱河、涿水、桑乾河等沖積形成的。根據化石來恢復古地理環境,是沈括在地學史上的偉大貢獻之一。

他還從黃河等河流的侵蝕和沉積以及歷史記載,來說明華北大平原是由這些河流自上流沖積帶來的泥沙沉積而成的。這是對華北平原成因最早的科學解釋。

他還論述了上聳千尺、峭拔險奇的雁盪諸峰,其高岩峭壁的頂部,適在同一平面之上,由此推斷雁盪諸峰是由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

流水將疏鬆破碎的岩石、土壤沖走,留下堅硬、固結的峭峰,因而其巔高度會在同一平面之上。此後他又以黃土高原為例,進一步闡明了流水的侵蝕、沉積原理。

在氣候學方面,沈括根據延州永寧關大河岸崩,入地數十尺,其下出土一石筍林,共有數百莖,都變為化石。因而推斷這里氣候早年濕熱,竹生繁茂。根據化石來研究古氣候變遷,沈括也是世界上最早的。

他還記載了有關虹和大氣的折射現象,認為「虹乃雨中日影,日照雨則有之」,論證和解釋了這一天空大氣折射現象的科學原理。

他還記錄了登州,即山東蓬萊的「海市蜃樓」現象,指出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海濱,也會出現在大陸。這是一種大氣的折光現象。

沈括又科學地描述了龍卷風發生時的全部過程和外表形態。其外形望之插天如羊角,具有強大的破壞力,所經之處,官府、房舍、居民住家一掃而空,通通捲入雲中去了。甚至會使縣城變為廢墟。

他對龍卷風的細致描述,證明了龍卷風的分布並不僅僅是南美洲獨有的現象,當時的我國也曾發生過龍卷風。

沈括對物候學也有過傑出的研究,說明了溫度隨地勢的增高,會相應下降。植物開花也跟著會在時間、季節上延緩。同一種植物,因品種不同,發育期也不同。

同一品種的植物,其習性可以因人工栽培而改變。改善植物的水、肥、光、溫條件,也會促使植物早熟。他系統地提出了物候隨高度、生物品種、緯度高低、人類生產活動的變化而變化的理論,在世界上也是首創。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留下了歷史上對指南針的最早記載。他在書卷第二十四《雜志一》記載:「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偏東,不全南也。」這是世界上關於地磁偏角的最早記載。

沈括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第三卷中《葯議》中又記載:「以磁石磨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也有指北者,恐石性也不同。」

沈括在世界上最早經實驗證明了磁針能指南,然常微偏東,記錄了地理子午線和地磁子午線指示的方向並不完全一致。因而他是世界上最早經實驗證實並記錄了地磁子午線不正南,而微偏東,也是世界上最早發現並記錄了地磁偏角的科學家之一。

沈括不僅記載了指南針的製作方法,而且通過實驗研究,總結出了4種放置指南針的方法:把磁針橫貫燈芯、架在碗沿或指甲上,以及用絲線懸掛起來。最後沈括指出使用絲線懸掛磁針的方法最好。

沈括是世界上最早記錄了石油,並斷言石油必大行於世的科學預言家。

有一次,沈括在書中讀到「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這句話,覺得很奇怪,水怎麼可能燃燒呢?他決定進行實地考察。

在考察中,他發現了一種褐色液體,當地人叫它「石漆」、「石脂」,用它燒火做飯,點燈和取暖。沈括弄清楚這種液體的性質和用途,給它取了一個新名字,叫「石油」。並動員老百姓推廣使用,從而減少砍伐樹木。

沈括在其著作《夢溪筆記》中記載「鄜、延境內有石油」,並且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是非常難得的。沈括發明的「石油」這個名詞便一直沿用至今天。

多才多藝的偉大科學家沈括在地理科學上的貢獻,也證明了他在許多方面攀登上了當時世界的高峰。

『捌』 最早的立體地圖是宋代沈括繪制的什麼

《使契丹圖》

世界上最早的立體地圖

中國宋代科學家沈括(1031-1095)繪制了一幅《使契丹圖鈔》,並創造性地用木屑和蠟做了一套山川模型立體地圖。這一創舉比18世紀瑞士製造的地圖模型早600多年。

『玖』 沈括在繪制地圖的優點是什麼

沈括在繪制地圖中不僅能確定精確的方位、比例尺,而且能校正因地形起伏、道路曲折而產生的測量誤差。他首創了地形高程測量的方法。

『拾』 各國在歷史上都有製作立體地圖的學者,為什麼沈括製作的立體地圖在當時地位很高

地圖有平面的,也有立體的,憑借著現在的科技手段,更是有三維的地圖,隨著時代科學的進步,越晚出現的地圖越能直觀、形象地表達出實地的地貌。而但是沈括的立體地圖,可以說是地圖界的一次革命創新。

沈括是地理學界響當當的人物,憑他的立體地圖及已經無話可說了,具有認真細致,親自考察的精神的人,沈括製作的立體地圖地位很高確實無疑。

閱讀全文

與製作地圖沈括創造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