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拋石器發明史

拋石器發明史

發布時間:2021-07-16 16:48:53

Ⅰ 弩車的發展歷史

弩車是由弩機演變而來。
西漢時因為跟北方匈奴長時間交戰,作為漢軍步兵對抗匈奴騎兵的利器,弩進一步得到了發展。在「望山」上開始出現用於測距瞄準的刻度,提高了弩的命中率。並且開始有了連弩的記載:「因發連弩射單於,單於下走」(《資治通鑒》卷21)。到了東漢時期開始有腰引弩(後又作腰開弩)這是單人能拉開的最強弩「力弱者用蹶張,力雄者仍用腰張」(《武備志》)並且在三國時期諸葛製作了著名的「元戎弩」史載這種連弩「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魏氏春秋》)同足踏的蹶張弩配合使用有很強的殺傷力。後來大發明家馬鈞又對其進行了改進使之成為一種單人即可使用的一弩五矢的更實用的兵器。
裝有連射機構的連弩始見於東漢班固撰《漢書·李陵傳》:「發連弩射單於。」三國時期,諸葛亮改制的連弩,大量裝備蜀國部隊,「一弩十矢俱發」(西晉陳壽撰《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威力很強。
到了十六國南北朝時期騎兵在戰場上稱雄,弩不便於騎兵在馬上使用,而且當時講究使用重甲騎兵,所以進一步向威力強,射程遠,使用機械力量的床弩發展。到宋朝時為了對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騎兵,宋軍大量的使用弓弩手作戰,弩成為北宋步兵的主要武器。宋軍除了單兵使用的神臂弩,宋軍著重製造床弩如:二弓床弩,三弓八牛床弩,豆+寸子弩等。 明代又有人將以改良為諸葛弩,但實際上這種弩的射程極短且威力低落,未曾實際用於戰場上。
隨著火器的應用,弩漸漸衰落。在中國到清朝年間,軍隊已經不再使用弩作為戰鬥武器了。 大約在公元50年,羅馬人設計了一種廉價的投石器(Onager)。跟其他重型機械弩一樣,投石器也利用扭曲發條的勢能。投石器只能發射石彈,十分笨重,一般不能用於野戰,但結構簡單,維護保養方便,同樣被羅馬人大量使用。投石器用於攻城時一般直接在城下裝配,尺寸可以不同,但基本結構相仿。杠桿投射方式的射程和精度不能跟前述武器的彈射方式相比,但力量可以很大。和弩車相比,投石器射程只有一半(最多約三百米),但能投射很重的巨石或燃燒彈,投射物的重量可超過一百五十磅(一般弩車不過五十磅),給敵人帶來巨大損失和恐慌。投石器和前述其他機械武器的最大區別在於簡單可靠,易於製造,投石器對各部件的質量控制要求很低,也不需要什麼精良的鋼鐵零件。因此當羅馬衰落之後,投石器和類似的簡化武器依然能繼續存在,後來廣為傳播,即便在黑暗時代也沒有完全消失。
手推弩炮(Cheiroballista)是羅馬人發展出來的最後一款機械弩弓,大約設計完成於公元100年,基本設計思想是將弩車的強大性能融入Scorpio那樣的纖細結構中,使威力和機動性達到完美平衡。手推弩炮的設計者據說是來自亞歷山大的希倫,希倫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科學家和最傑出的工程師,他在數學,幾何,光學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希倫最早發明二次方程解法,這對他的工程設計十分重要,可以籍此很方便地算出許多最佳數值。希倫的機械發明包括最早的蒸汽機,自動門,升降機,等等,他的手推弩炮是古代機械彈射武器的巔峰之作。
手推弩炮減小體積的秘訣在於大量採用金屬材料,而且盡可能採用優良鋼材。不僅棘齒,制退銷,發射開關外層包裹和固件,連扭曲發條和弓臂也全部用鋼製作,發條套筒為青銅製成,發條結構為類似巨型拋石器的新型發條。金屬部件不僅減小了體積,也極大增加了弩弓的力量和全天候作戰性能。手推弩炮像Scorpio一樣輕便,易於運輸,威力和精確度都遠勝過Scorpio。有些手推弩炮底盤上裝有輪子,可直接用畜力或人力牽引,機動性更佳,堪稱終極古典機械武器。
希倫對自己的設計十分滿意,認為這種威力強大的「完美武器」能夠「終止所有戰爭,確保永久和平」。手推弩炮確是冷兵器時代的「完美武器」,但「永久和平」卻是不可能的。這些精密機械武器只能出現於繁榮有序,組織和分工嚴密的社會,三世紀之後,當社會逐漸衰退時,這些昂貴復雜的武器也跟著消失了。
Scorpio是跟弩車差不多同時投入使用的機械弩,一般也被歸入弩車,它本質上是一種輕型弩車。為減少體積,便於運輸,Scorpio大量採用鋼鐵部件,結構堅固緊湊。Scorpio威力低於弩車,僅能發射鐵頭巨箭或標槍,但Scorpio滑動槽很長,發射初速極高,射程和弩車相當,穿透力略遜。Scorpio輕便易用,普通的馬車或騾車運載就可直接送上戰場。和弩車一樣,Scorpio也被羅馬軍團大量裝備。
弩車後來發展出有許多不同尺寸的衍生改進武器,最有名的為公元一世紀初開始製造的巨型拋石器(GiantCatapult),為專用攻城炮。巨型拋石器採用創新的新型發條,力量更大,發條被封裝在青銅制套筒中,可減少氣候對器械的影響。巨型拋石器能高速發射石彈,威力驚人,最大的巨型拋石器能將重量超過兩百磅的石彈射出兩百五十米遠。在後來的猶太戰爭中,許多巨型拋石器投入作戰,用於耶路撒冷等城市的圍攻戰,效果顯著。在攻克猶太人最後的,也是最堅固的堡壘馬薩達時,巨型拋石器持續的猛烈轟擊使得近千名猶太守軍喪失抵抗意志,選擇了集體自殺。

Ⅱ 中國象棋的創始人是誰

記載中沒有記錄明確的發明者,但是發明時間可以根據記載推測為約兩千年前戰國時期。

象棋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戰國楚人·屈原《楚辭·招魂》中就對其形制以及玩樂方法作過專門記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營並進,道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

意思是說,用玉石(即蓖)做成的相當於骰子。(即蔽)大小的象棋,每方共有6顆;比賽的方法是分曹並進。(指必須兩人或兩組對局聯賽),相互進攻,逼迫對方於死路;最後是贏者「牟」(指成倍)取勝利。擊敗了敵兵(春秋時兵制,以5人為伍),而發出了勝利的歡呼。

(2)拋石器發明史擴展閱讀

中國象棋起源傳說:

源於何時的問題,由於史書記載不夠詳細,而且其中混雜了許多神話和傳說,所以學術界至今難以形成一個統一的意見。

一、起源於傳說時代的神農氏。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歷代通載》中說:「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

二、起源於傳說時代的黃帝。北宋晃補之《廣象戲格·序》說:「象戲兵戲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

三、起源於周武王伐紂時。明代謝單制《五雜坦》雲:「象戲,相傳為周武伐紂時作,即不然,亦戰國兵家者之流,蓋彼時重車戰也。」

四、起源於戰國之時。《潛確居類書》載:「雍門周謂孟嘗君:『足下燕居,則斗象棋,亦戰國之事也。』蓋戰國用兵,故時人用戰爭之象為棋勢也。」

五、起源於北周武帝之時。《太平御覽.工藝部·象棋》說:「周武帝造象棋。」明人羅欣《物原》也持此說。

六、英人威廉.瓊斯在本世紀初曾說,中國不是產象國,印度是產象國,認為中國象棋是從印度傳入的,近代學者胡適也持此論。

Ⅲ 弩車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弩車的用途是什麼

大約在公元50年,羅馬人設計了一種廉價的投石器(Onager)。跟其他重型機械弩一樣,投石器也利用扭曲發條的勢能。投石器只能發射石彈,十分笨重,一般不能用於野戰,但結構簡單,維護保養方便,同樣被羅馬人大量使用。投石器用於攻城時一般直接在城下裝配,尺寸可以不同,但基本結構相仿。杠桿投射方式的射程和精度不能跟前述武器的彈射方式相比,但力量可以很大。和弩車相比,投石器射程只有一半(最多約三百米),但能投射很重的巨石或燃燒彈,投射物的重量可超過一百五十磅(一般弩車不過五十磅),給敵人帶來巨大損失和恐慌。投石器和前述其他機械武器的最大區別在於簡單可靠,易於製造,投石器對各部件的質量控制要求很低,也不需要什麼精良的鋼鐵零件。因此當羅馬衰落之後,投石器和類似的簡化武器依然能繼續存在,後來廣為傳播,即便在黑暗時代也沒有完全消失。 弩車
手推弩炮(Cheiroballista)是羅馬人發展出來的最後一款機械弩弓,大約設計完成於公元100年,基本設計思想是將弩車的強大性能融入Scorpio那樣的纖細結構中,使威力和機動性達到完美平衡。手推弩炮的設計者據說是來自亞歷山大的希倫,希倫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科學家和最傑出的工程師,他在數學,幾何,光學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希倫最早發明二次方程解法,這對他的工程設計十分重要,可以籍此很方便地算出許多最佳數值。希倫的機械發明包括最早的蒸汽機,自動門,升降機,等等,他的手推弩炮是古代機械彈射武器的巔峰之作。 手推弩炮減小體積的秘訣在於大量採用金屬材料,而且盡可能採用優良鋼材。不僅棘齒,制退銷,發射開關外層包裹和固件,連扭曲發條和弓臂也全部用鋼製作,發條套筒為青銅製成,發條結構為類似巨型拋石器的新型發條。金屬部件不僅減小了體積,也極大增加了弩弓的力量和全天候作戰性能。手推弩炮像Scorpio一樣輕便,易於運輸,威力和精確度都遠勝過Scorpio。有些手推弩炮底盤上裝有輪子,可直接用畜力或人力牽引,機動性更佳,堪稱終極古典機械武器。 希倫對自己的設計十分滿意,認為這種威力強大的「完美武器」能夠「終止所有戰爭,確保永久和平」。手推弩炮確是冷兵器時代的「完美武器」,但「永久和平」卻是不可能的。這些精密機械武器只能出現於繁榮有序,組織和分工嚴密的社會,三世紀之後,當社會逐漸衰退時,這些昂貴復雜的武器也跟著消失了。 Scorpio是跟弩車差不多同時投入使用的機械弩,一般也被歸入弩車,它本質上是一種輕型弩車。為減少體積,便於運輸,Scorpio大量採用鋼鐵部件,結構堅固緊湊。Scorpio威力低於弩車,僅能發射鐵頭巨箭或標槍,但Scorpio滑動槽很長,發射初速極高,射程和弩車相當,穿透力略遜。Scorpio輕便易用,普通的馬車或騾車運載就可直接送上戰場。和弩車一樣,Scorpio也被羅馬軍團大量裝備。 弩車
弩車後來發展出有許多不同尺寸的衍生改進武器,最有名的為公元一世紀初開始製造的巨型拋石器(GiantCatapult),為專用攻城炮。巨型拋石器採用創新的新型發條,力量更大,發條被封裝在青銅制套筒中,可減少氣候對器械的影響。巨型拋石器能高速發射石彈,威力驚人,最大的巨型拋石器能將重量超過兩百磅的石彈射出兩百五十米遠。在後來的猶太戰爭中,許多巨型拋石器投入作戰,用於耶路撒冷等城市的圍攻戰,效果顯著。在攻克猶太人最後的,也是最堅固的堡壘馬薩達時,巨型拋石器持續的猛烈轟擊使得近千名猶太守軍喪失抵抗意志,選擇了集體自殺。

Ⅳ 為什麼當年世界打不過那麼少的蒙古人

1.驚人的速度
蒙古族是一個騎在馬背上的民族,對於這樣一個游牧民族來說.他們所建立的軍隊.是以騎兵為主的。鐵騎的優點就是行軍速度快。如1241年,西征的蒙古軍突然間出現在多瑙河的格蘭城下,著實令人奇怪。直到後來才得知,原來這只蒙古鐵騎軍僅用三天時間,就走完了300公里有積雪的路途。這在當時的條件下,是無法讓人想像的。那麼蒙古騎兵為什麼會有如此驚人的速度?其中有一點很重要,他們都有好幾匹備用馬,所以可以通過不斷地更換坐騎,使得戰馬始終有充沛的體力。另外關鍵的一點,他們沒有龐大且笨重的輻重部隊(即現在所說的後勤部隊),完全「因糧於敵」,從敵人那兒獲取糧食,減輕自身的經濟負擔。這樣一來,可以不因後勤的問題拖慢行軍速度。加上蒙古軍人擁有農耕民族素無的連續作戰的意志和能力,可以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忍飢挨餓,以至於他們能夠穿越被認為難以逾越的森林、沼澤.甚至是沙漠。
2.生活習俗與超強的耐力
蒙古人從小就開始意志的訓練,由於在嚴寒和艱苦的環境中長大.都具有極為堅韌耐勞的性格。他們對物質的要求並不高。蒙古人能吃下半生不熟的羊肉或者馬肉,有時甚至會把生肉放在馬鞍下,讓它和鞍子摩擦後產生一點熱後食用。據說,為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測羊肉就是當時蒙古軍隊的發明。他們為了快速吃肉,把薄薄的肉片往開水鍋里一捌,撈了就吃.吃完就走。在當時的情況下,這樣的一支軍隊是難逢敵手的。
3.靈活的戰術
蒙古軍擁有當時世界先進的戰術.而且非常靈活。同樣擁有精良裝備的歐洲重甲騎兵,相對於馬背上的蒙古鐵騎,他們是笨重的、欠靈活的。重甲成為作戰的累贅,尤其是在排成一個陣形以後,他們基本上就是靠集體的沖擊力去把對方的陣腳沖亂。當重甲兵沖過來的時候,蒙古兵可以一下散開,然後突然轉身,並從側面和背後攻擊重甲兵。另外,蒙古軍隊還有一種偽降戰術。那就是派小隊人馬佯裝敗退,然後把追兵吸引到一個對蒙古軍隊很有利的地形里,利用地利.轉而進行一個大規模的伏擊。這些戰術充分說明了蒙古軍的智慧。
4.多樣化的武器
一個游牧民族,需要最多的武器就是弓箭。那為什麼會說他們的武器多樣化呢?一方面,蒙古大軍武器雖少,但是善於借鑒和利用各民族發明的戰鬥武器。蒙古人將其他民族發明的拋石器引人中國.並且以火葯來填充,大大增強了其威力。據說在攻擊俄羅斯城堡的時候,拋石器拋出的石頭三四個人都搬不動。另一方面,蒙古軍隊在屠城的時候,很重視一些工匠和技術人員,他們把火炮或者火葯的製造手、射手帶到了西亞,甚至帶到了俄羅斯的戰場上。如當時攻打山老暗殺團的時候.蒙古軍隊就使用了火葯,並帶去了華北的特殊工兵部隊和火器部隊。
5.恐怖心理戰的巨大威懾
心理戰是一種軍事中常用的戰術,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了解敵人的心理,作戰就容易了。蒙古軍隊就經常採用心理戰術打擊、威懾敵人,其中屠城就是一種心理戰,那他們為什麼要屠城呢?
起初,蒙古人沒有辦法攻城,於是他們先將城市周圍的小村、小鎮剿滅,然後驅趕這些人到城市,給城市造成各種生活資源的壓力。蒙古軍在圍城的時候,就會使這些大城市的人有一種生存的恐慌。
由於蒙古人採取的這些措施,加上外界謠言的傳播,對於蒙古軍.人們談虎色變。但是蒙古人並不在乎,相反利用它,來製造恐怖氣氛.以便攻破城內軍民的心理防線。這就是所謂的心理戰。
另外,蒙古人在開始就嚴厲地實行,凡是抵抗的城市,被攻破後一律實行屠城。這對抵抗的對方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心理壓力。蒙古人就用這個辦法來警告、恐嚇即將要進攻的城市。使用這種殘酷的方式來作為恐嚇的手段,本身是不正義的,但是作為一種戰爭的策略,我們不得不承認.當時蒙古大軍之所以能夠所向披靡、勢如破竹,這種恐怖的宣傳或者說是心理戰起了很大的作用。
正是以上這些原因.使蒙古軍隊在西征途中戰勝了許多比它發達的國家,也在軍事史上創造了一個巨大的神話!

Ⅳ 有巨大拋石器的電影

《巴霍巴利王:開端》(Baahubali: The Beginning)是2015年上映的一部由印度著名導演S.S.
Rajamouli執導,帕拉巴斯、特曼娜·巴蒂亞、安努舒卡·謝蒂、納賽爾聯袂主演的印度史詩巨作

Ⅵ 歷史問題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諸侯 爭霸的春秋時期開始。
約公元前753年,傳說羅馬建城。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以管仲為相,進行改革。
公元前509年,羅馬王政時代結束,共和國建立。

公元前453年,晉國趙、韓、魏三家共滅知氏,三分其領地。
公元前449年,羅馬頒行十二銅表法。

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開始變法。
公元前264年前241年,羅馬與迦太基爆發第一次布匿戰爭。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中國,建立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 秦朝,自稱「始皇帝」。
公元前218年 前201年,羅馬與迦太基爆發第二次布匿戰爭。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擊敗項羽,建立西漢王朝。
公元前149年 前146年,羅馬與迦太基爆發第三次 布匿戰爭,迦太基城被摧毀。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即位,西漢進入強盛時期。
公元前2世紀30年代 前1世紀30年代,羅馬內戰時代。

公元前119年,西漢衛青、霍去病擊敗匈奴,從此匈奴遠徙。
公元前73年 前71年,羅馬斯巴達克奴隸大起義

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對西域進行管轄。
公元前60年,羅馬龐培、克拉蘇、愷撒結成「前三頭政治」。

公元前51年,漢宣帝劉詢召集石渠閣會議,討論五經異同。
公元前43年,羅馬安東尼、屋大維、李必達結成「後三頭政治」。

公元前33年,西漢王昭君出塞。
公元前27年,屋大維確立元首制,建立羅馬帝國。

公元8年,王莽代漢建立新朝。
公元14年 68年,羅馬帝國朱里亞克勞狄王朝

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王朝。
公元26年,羅馬帝國弗拉維王朝。

公元73年,東漢竇固擊敗匈奴,班超出使西域。
公元79年,羅馬維蘇威火山爆發,龐貝等城被湮沒

公元92年,宦官鄭眾等因誅殺外戚有功而封侯,宦官開始用權。
公元96年 192年,羅馬帝國安東尼王朝。

公元97年,東漢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即羅馬帝國),甘英 至條支,臨海而還。
公元166年,大秦(羅馬)王安敦使者至漢朝。

公元184年,張角領導黃巾大起義。
公元193年 235年,羅馬帝國塞維魯王朝。

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在赤壁之戰中擊敗曹*軍隊。
公元212年,羅馬皇帝卡拉卡拉頒布敕令,把羅馬公民 權授予境內自由人。

公元220年,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為帝,建立魏國。
公元235年 284年,羅馬社會陷入「三世紀危機」, 蠻族開始越境入侵。

公元280年,西晉滅吳,短暫統一中國。
公元284年 305年,羅馬戴克里先進行改革。

公元291年,西晉爆發「八王之亂」。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皇帝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合法。

公元316年,匈奴兵攻佔長安,西晉結束,次年東晉建立。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遷都拜占庭,改名君士坦丁堡

公元383年,東晉軍隊在淝水之戰中大敗前秦軍隊。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公元420年,劉裕廢東晉帝自立,國號宋,史稱劉宋,南朝開始。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洛奧古斯都被廢除, 西羅馬帝國滅亡。

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爾其帝國攻破,東羅馬滅亡.
同年明朝建立85年.
給你比較一下秦朝與古羅馬和漢朝與古羅馬
秦朝與古羅馬:
1 進攻兵器
秦軍銅兵,羅馬鐵兵 ●與青銅兵器相比,鐵制兵器顯然更為強大。不過,當時鐵制兵器的優勢可能並不明顯。
兵馬俑至今已經出土了4萬件兵器,其中包括戈、矛、戟、鈹、弓弩等,都是青銅製品。
劍是大家最熟悉的兵器。和刀不同,劍是通過刺這個動作殺傷敵人的,因此它比只能砍的刀更為致命。兵馬俑坑出土的一些秦劍比戰國時代其他諸國的劍更長一些,在1米左右。劍長了刺殺范圍當然就更大。與此同時,1號俑坑還出土金鉤兩件。金鉤,後世又名吳鉤,據說是春秋時吳王闔閭首先製造的。這兩件金鉤形如彎月,齊頭、兩刃,可用來勾殺或推殺,是儀衛性短兵。
秦軍的武器還包括銅鈹。1號俑坑就出土帶長木柄的鈹16件。鈹頭的形狀與短劍相似,裝在長3米多的木柄的前端,是與矛相似的刺兵。鈹是春秋時流行的長兵器。當然,秦軍兵器中還有長矛,且是7米長的長矛。為此有專家推斷秦步兵中有長矛方陣。不過,作家黃章晉認為,長矛陣這個說法可疑,因為在中國人知道歐洲長矛方陣之前,從來沒有人說起過這種長矛陣。何況,就出土文物比例和數量看,戈比矛更普遍。戈適合戰車作戰。步兵作戰時,它就派不上大用場了。
在秦軍眾多兵器中較為特殊的是帶銅廓的弩機,也是這支王者之師的一件殺傷利器。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陝西考古學會副會長的袁仲一被稱為「秦俑之父」。他指出,秦俑坑出土的弩基本上都是木廓,與戰國弩的形制結構相同。但1996年對1號坑做進一步清理的過程中,發現兩件帶銅廓的弩機。銅廓提高了木廓弩機的性能,增強了靈敏度和穩定性,也增強了弩的殺傷力和使用壽命。
相比之下,羅馬軍團的進攻兵器看起來更強大一些。他們的兵器以鐵製品為主。羅馬兵裝備長方外凸的盾,使用短劍作戰。與長矛的簡單戳刺相比,短劍的有效殺傷距離較近,要求戰士們「短兵相見」。這對個人技藝要求更高,因此羅馬軍隊非常重視平時的訓練。
重標槍也是羅馬軍團的重要兵器。它是標槍的一種,跟短劍一樣出現於公元前3世紀。羅馬軍團所使用的重標槍,一半是金屬桿,一半是木頭桿,容易投擲,穿透力強。最大投射距離約18米。
由於歐洲鐵礦資源較豐富,而且與最早發明鐵器的西亞人交流便利,所以歐洲很早就進入了鐵器時代。黃章晉認為,雙方兵器的優劣是比較明顯的。因為一般而言,鐵兵器的殺傷力更強。如果秦軍還沒有擺脫對戰車的依賴,秦軍與羅馬軍隊的戰鬥力差距會更大。
不過,對於羅馬軍團鐵兵器和秦代青銅兵器的優劣問題,在軍博編輯研究處博士李斌看來,很難做出比較,「兩者技術路線不同,從歷史長河來看,鐵兵器是佔了上風,但是在冷兵器時代,鐵兵器的優勢還不是很明顯。」
2 個人防護
秦軍皮甲,羅馬鐵甲
●秦軍的皮甲較前代的更合理,羅馬軍團的鎧甲頭盔則形成了更為完備的防護裝備。
兵馬俑很好地呈現了秦軍甲胄的情況。坑內大批武士俑身上雕造的鎧甲,陵園內的石鎧甲坑也出土有大批石甲、石盔與石馬甲。與戰國早期的盔甲相比,它們的甲片較前代趨於小型化,甲片編綴的方法更趨科學合理,使人穿上後彎腰、挺腹、抬臂等均感方便。不過,甲的質地與前代基本相同,仍以皮甲為主,鐵甲很少。
兵馬俑坑出土的武士俑一律不戴頭盔。但在秦陵石鎧甲坑又出土了大批頭盔。袁仲一指出,這表明秦軍的裝備是有頭盔的,不過秦軍作戰時常脫去頭盔英勇殺敵。
而羅馬軍團的鎧甲頭盔則形成了更為完備的防護裝備。黃章晉認為,在此方面,秦軍不敵羅馬軍團。
由於羅馬短劍的攻擊距離較近,勢必需要有其他兵器輔助保護士兵。為此,羅馬人重點對盾牌做了較大的改進。羅馬軍隊把盾改成結實的長方形凸面體,高約1.2米,寬約0.61米。這些大盾用木頭製成,外層表面先以帆布蒙上,再蒙以小牛皮,上下部邊緣都包上了鐵邊,增加它的堅固,也能保護它受到從上而下的劈刺和放在地上時受到的傷害。此外,盾上面還鑲釘著一塊鐵的浮雕花飾,一旦有石塊、投槍、以及各式沉重的投擲武器的打擊,都能被擋到一邊。
而羅馬鎧甲算得上是西方步兵鎧甲製作技藝的集大成者。羅馬鎧甲是鐵鎧與皮甲的混合體。它最大限度保留古典鎧甲的防護能力,機動性卻並不受影響。同時,羅馬軍的頭盔也經過改良,基本保留了科林斯式頭盔的防護性能,士兵的視野和舒適性也得到很大改善。事實上,羅馬軍團,就是以甲盾著稱。
3 攻城器械
秦有沖車,羅馬盾車
●戰國後期,沖車、拋石機等設備成了主要攻城裝備。羅馬人則常用盾車和木塔。
戰國時代,諸侯鏖戰不斷,攻城技術因此得到長足發展。春秋時期臨車、沖車、修櫓和拋石機登場,成為冷兵器時代最早的「重型裝備」。軍博編輯研究處博士李斌指出,在戰國的秦國以及後來的秦王朝基本都會使用到這些攻城裝備。

戰國時代的各種攻城方法,包括臨、鉤、沖、梯、水、穴、突、空洞、蟻傅、軒車等等,也基本都為秦軍所熟知。
在進攻城鎮時,羅馬軍團同樣非常重視使用攻城器械。除了用撞城機擊破敵人的城牆或城門外,盾車也時常出現在戰場上。盾車是攻城用的木製器械,像一間小房子,不過只兩面或三面有木板牆,屋頂也用厚木板製成,上面還覆有鐵皮或獸革,起防火的作用。盾車下面裝有輪子,可以推動。人甚至可以躲在裡面,從牆上的洞里向外射箭,也可以利用它做掩護挖掘地道。
攻城時,羅馬軍隊還經常使用木塔。根據實際需要,木塔可一層一層加高。外蒙鐵皮,用輪子推動。士兵站在木塔上可向城牆上的敵人發射矢石,驅走守衛士兵。木塔另設有吊起和放下的檻橋,可以放下來架在敵人的城牆或碉堡上,方便戰士爬過去。
公元前57年,愷撒在與蘇威西翁內斯人交戰中,就曾使用過盾車和木塔。而拋石器和彈射器的使用,能掩護攻城、渡河,或在野外戰斗發生前遠距離殺傷敵人。
不過,在黃章晉看來,盡管中國在春秋時期就有了用以拋射石彈的大型拋擲遠射冷兵器「飛石」,但羅馬軍團更熟悉如何精巧地藉助杠桿原理打擊敵人。直到阿拉伯人將「回回炮」(Trebuchet)傳入中國之前,中國的拋石機全部採用的是通過最簡單的杠桿原理用人力將石頭投擲到遠處。它需要很多的人來一起拉,且無法瞄準,也不能保證每一次的射程相同。而歐洲同時代的拋石機(Onager),使用的是以天然纖維束扭在一起的「彈簧」作為蓄能機構,加上齒輪可以起到停止和傳動作用,使拋石機不需要很多人同時拉動,就可以使拋石機或重弩被絞緊,一個人就可以完成擊發。齒輪和螺絲被認為機械學無可化約的最基本構件,這兩樣東西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沒有出現。
4 防禦工程
秦築石壘,羅馬壕溝
●西方的數學、軍事工程學的發達,這令羅馬軍團在攻城技術上略勝秦軍。這一點同樣使他們有較好的防禦工事。
一般來說,秦軍和羅馬軍團最多的是在平曠地區作戰。野外作戰,防禦裝備也頗為重要。
秦軍重要防禦手段是野戰築壘。這是自春秋戰國發展起來的一種重要的野戰方法。
公元前224年,秦軍於平輿之戰時「堅壁而守之」。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中,秦趙兩軍均築有大規模壘壁,至今在長平遺址(今山西高平一帶)還留下大量的石壘痕跡。壘壁的構築是以軍陣作戰為單位進行的,建在各軍陣位置的周圍。秦軍曾攻趙軍長平壘壁,「奪西壘壁」。據此可知,還應有「東壘壁」及「中壘壁」。
野戰築壘增強了野戰防守能力,提高了軍隊野戰生存能力。春秋時期,軍隊主要用戰車在四周扣搭環圍的方法,進行防守。戰國後期,隨著軍隊人數的增多,進攻能力的加強和作戰突然性增加,士兵們就地取材,以土、石等為原料構築壘壁工事,而且可以築得又厚又高、十分堅固,還能防火攻。
羅馬軍團同樣重視防禦技術。羅馬軍隊無論駐扎在什麼地方,都會修築防禦工程。在冬天休戰時,他們常常將冬令營築在形勢險要,易於防禦的地方。
公元前52年春,全高盧爆發了一場反對羅馬的大起義。愷撒將起義軍的主力包圍在阿來西亞城進行決戰。交戰前,羅馬人使出他們善於營建野戰工事的長處,挖了三道寬闊的壕溝,中間一道灌滿河水。同時,羅馬軍還在壕溝後面建防堤和壁壘,上面加上胸牆和雉堞。在胸牆和防堤銜接的地方,向外斜列著削尖的木樁,防止敵人向上爬;然後環繞整個工事,每隔一定距離築一座木塔;最後在這些工事外建各種陷阱。最終,羅馬軍贏得了防禦戰的勝利。
黃章晉指出,西方的數學、軍事工程學的發達,令羅馬軍團在攻城技術上略勝秦軍。同樣,羅馬人對於如何架橋、鋪路、扎營,都從希臘數學、軍事工程學中學到了很多,秦軍也相對落後了。
5 作戰陣型
秦有三軍,羅馬兵團
●秦兵馬俑的列陣並非行軍隊形,也非作戰隊形,而是整裝待發的隊列。羅馬人則以兵團作戰著稱。
兵馬俑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軍陣編列體系,象徵著秦始皇生前守衛京城的宿衛軍。俑坑步兵俑的數量眾多,有數千件。從其編制看有「獨立步兵俑」和隸屬於戰車的「隸屬步兵俑」兩大類。從其裝備來看,則可分為不穿鎧甲的「輕裝步兵俑」和身穿鎧甲的「重裝步兵俑」兩種。輕裝步兵俑是軍陣的前鋒部隊,重裝步兵俑為軍陣的主體部隊。

袁仲一指出,一號俑坑軍陣的整體形象是「前後整齊,四方如繩」,與兵書上所說的方陣的陣形相同,可名曰「方陣」。但這個方陣不是行軍隊形,亦非戰時的隊形,而是戒備森嚴、整裝待發的隊列。軍陣布局的特徵則要求,在軍陣主體的前邊有前鋒,後邊有後衛,左右兩翼有翼衛。整體上組織嚴密,堅若磐石。
2號俑坑由4個小方陣組成一個曲尺形的軍陣。弩兵方陣突出於大型軍陣的左前角,車徒結合的第三個小方陣末端有8騎騎兵突出於大型軍陣的後邊為後犄,從而成為具有前角後犄的曲形陣。這種組合方式是大陣套小陣、大營包小營,所謂陣中有陣、營中有營,可分可合。分開各自可獨立作戰,合起來渾然成為一體,發揮多兵種協同作戰的威力。所以,二號坑軍陣亦是處於整裝待發狀態,為不動不用的「居陣」。
相比之下,羅馬軍隊分軍團和輔助軍。類似愷撒通常把軍隊列為三線:第一軍團的四個大隊為第一線,第二線第三線各三個大隊,第三線是對敵人正面和側翼進行決定性機動以及擊退敵人決定性突擊的總預備隊。
此外,羅馬人除軍團之外,還有輔助大隊。輔助大隊的規模,訓練和裝備低於正規野戰軍團,主要由輕騎兵、輕步兵和弓箭手組成。
6 軍事制度
秦人徵兵,羅馬職業
●秦軍士兵大都是短期服役,戰鬥力遜色於古羅馬的職業軍人。但羅馬將領流動性高,秦軍則佔有優勢。
從公元前2世紀末開始,羅馬軍團的主力就是職業軍人。羅馬公民從入伍開始到成為士兵,要經過大約3年的嚴格訓練。奧古斯都在公元前31年成為內戰的最後勝利者,便著手改革,完成了徵兵制向募兵制的轉化。羅馬軍隊走上常備職業化的道路。到公元前25年,奧古斯都仍保留了28個軍團。在隨後200多年內,整個帝國的軍團總數一直浮動在這個數字左右。
每個軍團分為10個營,5500人左右。普通士兵在其服役的20餘年中一般只能呆在一個軍團內。這保證士兵充分掌握武器的使用,並成長為熟練的老兵。
秦國則不是這樣。袁仲一指出,秦軍除了有一支固定的中央軍外,還實行徵兵制。有戰事時,從郡縣中調兵。所以,秦時的兵制是以全民皆兵為基礎,軍隊的主力為服兵役的農民,少量的職業軍隊,其職業化程度跟羅馬軍團也不能相比。黃章晉指出,由於中國奉行戰時為兵,閑時務農,中國的士兵都是短期服役,這種非職業化,使得秦軍對新戰術、新技術的掌握相對遲鈍。不過就將帥來說,秦軍或許有較為明顯的優勢。羅馬軍隊指揮官流動性很高,軍官兩年一換,一般剛打完一仗就換指揮。相比之下,中國的將官則是長期職業。
7 戰斗經驗
秦並六國,羅馬遠征
●羅馬軍隊和各種文明的軍隊都曾經打過。而秦軍則只與「山東六國」和匈奴打過,經驗相對單薄。
羅馬軍團採取大規模方陣、兵團式作戰。各軍團一般排列成正面寬200米、縱深90米的陣型。在戰線的最前方,是由輕步兵構成的散兵線,而兩翼則由軍團騎兵負責防守。這支軍隊在其幾百年成長和完善過程中,同各種文明的軍隊頻繁交鋒。比如在東征馬其頓時,羅馬人面對的是馬其頓方陣。馬略迎擊條頓人和森布里人,凱撒北上進攻高盧,羅馬軍團以沒有數量上的優勢,而奪取了戰爭勝利。這些都為羅馬軍隊積累了豐富的戰斗經驗。

相比之下,秦軍所遭遇的敵手則相對簡單。秦軍最大的作戰經驗是滅六國、與匈奴之戰。袁仲一指出秦軍所遭遇的敵人並沒有羅馬軍團那樣多樣。不過,秦軍作戰並非僅使用單一兵種、陣法,而是常用多兵種、多單元、多手段、多樣戰術的合成陣法擊敵。
從出土的秦兵馬俑來看,1號俑坑為「右軍」,是一個以步兵為主、戰車與步兵相間排列的長方形軍陣。2號俑坑為「左軍」,是一個戰車、騎兵、步兵混合編組的曲形陣;3號坑的陶俑做儀衛式的夾道排列,是統帥1、2號坑軍隊的指揮部。作戰時,則使用左、中、右這三軍陣作戰方式,這是古代中國軍隊自商周以來就形成的一個基本的傳統戰法
漢朝與古羅馬:
漢朝的行政管理, 官僚機構, 選人任材, 賢能者居之, 政績考核等都比羅馬帝國先進2000年. 中國漢代在科學技術[/b]方面, 發明創造超越羅馬帝國.人文方面, 中國漢朝也超越羅馬帝國. 中國有太史令, 忠實記載歷史, 就算皇帝殺頭, 也要忠實記載, 要子孫後代, 以史為監. 現在的羅馬史, 都是一些少得可憐的不完整記載, 傳說, 東拼西湊, 向後推演, 編制出來. 中國漢朝的國土面積, 人口都大於羅馬帝國. 中國的人口是靠發展自己的農業技術, 在相對和平的社會環境下, 自我衍生, 有史書詳細記載. 而羅馬的人口, 現代史家只靠估計. 羅馬的人口結構, 大多是征服得來的奴隸. 羅馬人建築國家大工程, 驅使從戰場上捉回來俘虜奴工. 而中國的國家大工程, 向民間征抽勞役, 每戶男丁三抽一, 五抽二, 服役一兩年的方法, 勞役有薪酬. 在海外有歷史愛好者, 狂熱於古代戰爭的游戲人, 假設把羅馬帝國和中國漢朝搬為鄰近, 讓全盛的羅馬身和全盛的漢, 打上一場生死存亡大仗. 結果認為中國勝羅馬者佔了多數. 他們大多是外國人. 他們把羅馬兵團和中國漢軍作了比較: 武器方面, 漢朝已使用鋼制兵器, 而羅馬只會銅制兵器. 羅馬依賴方陣步兵, 漢朝多騎兵, 羅馬機動性不敵漢軍鐵騎. 遠程武器, 羅馬靠標槍, 投射距離遠不及漢軍騎兵的弩和連弩. 羅馬士兵的銅甲與木盾, 配銅劍銅槍, 根本抵擋不住機動漢軍, 遠距鋼箭射擊. 如比陣法, 羅馬兵團只會生硬死板的方陣, 中國的兵法哲學, 水無常態, 兵無常勢, 因地制宜, 風火雷雨都可以利用. 所以, 如果羅馬兵團遇上漢朝軍隊, 羅馬兵團被動, 很可能是一敗塗地. 簡單結論: 羅馬人口土地, 不及漢朝. 羅馬政府架構, 不及漢朝. 羅馬科技成就, 不及漢朝. 羅馬仁道文明, 不及漢朝. 羅馬軍事謀略, 不及漢朝. 漢朝大勝羅馬. 這個問題常有人爭論,沒有定論,個人覺得也無法定論.在這說說個人看法: 經濟總量方面,按購買力取1世紀時的質估算,中國>羅馬.當時中國僅次於印度,羅馬帝國第三. 經濟構成方面,羅馬>中國.羅馬商業經濟要發達於中國. 人口方面,羅馬沒確切統計,中國是按戶而非人算.不好對比. 軍事方面,討論的最多的話題,不過都是空談.沒試過誰知道.不過我覺得如果把中國和羅馬拉近打場全面戰爭應該是中國贏,因為在國力動員和資源調度的能力上中國遠高於羅馬. 行政效率中國高於羅馬(中國皇帝對國家的統治主要靠完善的官僚體系,而羅馬皇帝對國家的統治得看他的軍隊,而且元老院長期和皇帝權利重疊) 國家穩定中國高於羅馬(中國民族單一信仰單一不說,國家政權的地位是牢固的,皇帝的權威是神聖的. 而羅馬,民族多樣,在君士壇丁之前也信仰各異.國家政權也不穩固,皇帝的權利和元老院的權利長期重疊.皇帝權威也不穩定.其實在羅馬帝國400多年歷史中的近300年裡,皇帝的權利是沒有法律的保障的.法律上羅馬還是個共和國,國家的權力歸於元老院,皇帝知不過是個有著大權和奧古斯都/凱撒頭銜的軍閥而已.因此我也覺得羅馬皇帝 奧古斯都/凱撒這個稱謂應該翻譯成大將軍之類的最合適,或至少在代克里先之前這樣翻譯) 社會創造力,我覺得羅馬應該比中國高,這里是之多方面的創造,不光只技術等方面.因為羅馬社會更多元和活躍,而中國則相對單一和死板. 說了那麼多最後還是沒有比出來.....如果真要下結論的話,我選中國,理由很簡單.成王敗寇,在4-5世界危機中,中國倒下了又爬了起來,正統羅馬卻倒下再沒爬起來. (網上對中國與古羅馬的評論有很多,你可以去搜一下,我這些也是轉載來的

Ⅶ 杜杲的發明創造

在對抗蒙古入侵時,杜杲設計了一種專用的平底船,來往於壕溝上,擊殺蒙軍的填壕溝士兵。除此之外,根據史料的記載,杜杲還發明了鵝梨炮、三弓弩炮等武器幫助守城,杜杲的兒子杜庶也發明了一種排杈木幫助守城,但由於史料的缺乏,我們不清楚這些武器到底起什麼特別的用途。當時,有一種新發明的用木頭撐開網罩在城牆上,以網的彈性和韌性以及網與牆間的空隙來消弭拋石器投來的扔砸城牆的大石頭,以保護城牆的做法,應該也已被使用在安豐城牆上。

閱讀全文

與拋石器發明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