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心理學 皮亞傑把學前兒童認知的發展分為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特點是什麼
皮亞傑吧學前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感知運算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各階段特點如下:
1、感知運算階段(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Stage,0-2歲)
這個階段的兒童的主要認知結構是感知運動圖式,兒童藉助這種圖式可以協調感知輸入和動作反應,從而依靠動作去適應環境。通過這一階段,兒童從一個僅僅具有反射行為的個體逐漸發展成為對其日常生活環境有初步了解的問題解決者。
2、前運算階段(前運算思維期,Preoperational Stage,2-7歲)
兒童將感知動作內化為表象,建立了符號功能,可憑借心理符號(主要是表象)進行思維,從而使思維有了質的飛躍。
3、具體運算階段(具體運算思維期,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7-11歲)
在本階段內,兒童的認知結構由前運算階段的表象圖式演化為運算圖式。具體運算思維的特點:具有守恆性、脫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亞傑認為,該時期的心理操作著眼於抽象概念,屬於運算性(邏輯性)的,但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持。
4、形式運算階段(形式運算思維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從11歲開始一直發展)
這個時期,兒童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推理水平。其思維形式擺脫思維內容,形式運算階段的兒童能夠擺脫現實的影響,關注假設的命題,可以對假言命題作出邏輯的和富有創造性的反映。同時兒童可以進行假設一演繹推理。
(1)認知心理規律與創造性擴展閱讀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中的幾個基本概念:
1、圖式
圖式是皮亞傑理論中的核心概念,指動作的結構或組織。個體能對刺激作出反應,在於其具有應付這種刺激的思維或行為圖式。圖式使個體能對客體的信息進行整理、歸納、使信息秩序化和條理化,從而達到對信息的理解。個體的認識水平完全取決於認知圖式。
圖式具有概括性的特點,可應用於不同的刺激情境。初生兒僅具有幾個簡單的遺傳圖式,如吮吸,當嘴唇觸到任何物體都會產生吮吸、反射。學習能產生遷移,是因為在前一學習中形成了某種圖式。然後應用到下一學習情境中去。
皮亞傑認為,人的認識發展,不僅表現在知識的增長上,更表現在認知結構的完善和發展上。圖式的發展水平是人的認識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既是認識發展的產物,又是認識發展的基礎和條件。
2、同化
同化指有機體把環境成分整合到自己原有機構中去的過程。皮亞傑借用同化來說明個體把新鮮刺激納入原有圖式中的心理過程,就整個有機體來說,有三種水平的同化:生理水平上,是物質的同化;動作水平上,是行為的同化;智慧水平上,是思想的同化。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於一個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結構中。因此,同化過程受到個人已有圖式的限制。個人擁有的圖式越多,同化的事物的范圍也就越廣泛;反之,同化范圍也就相對狹窄。
3、順應
順應指個體調節自己的內部結構以適應特定刺激的過程。當個體遇到不能用原有圖式同化的新刺激時,便要對原有的圖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適應環境。這樣將迫使個體改變現有的認知圖式,形成某些適合新經驗的新圖式,引起認知結構的不斷發展變化。
圖式的發展和豐富是通過同化和順應兩種機制來實現的。皮亞傑認為,刺激輸入的過濾或改變叫做同化;內部圖式的改變,以適應現實,叫做順應。同化是量變的過程,而順應是質變的過程。
在認知結構的發展中,同化與順應既相互對立,又彼此聯系,相互依存。就人的認識成長來說,如果只有同化沒有順應,認識就談不上發展。如果不存在同化也就沒有順應可言,認識永遠是外物同化於內部圖式。內部圖式順應於外物這兩個對立統一過程的產物。
4、平衡
平衡是個體通過自我調節機制使認識的發展從一個平衡狀態向另一個較高平衡狀態過渡的過程。兒童認知最初處於較低水平的平衡狀態中。
當面臨新異刺激時,產生了不平衡。通過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即通過同化或順應,使認識達到一個新的水平,恢復平衡狀態。認識的發展就是平衡——不平衡——平衡的過程。
平衡從三方面調節著個體的認知過程:一是調節同化與順應兩種技能之間的關系,使兩者保持平衡;二是調節個體認知結構中執行不同功能的子系統;三是在個體知識的分化與整合中保持平衡。
參考資料
網路-讓·皮亞傑
網路-認知發展理論
㈡ 急需一份根據《心理學原理》理論(認知心理活動的規律)的案例分析報告
學科教學中的心理認知規律探析
楊延濤
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有多個途徑,課堂教學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渠道。它要求科任教師積極參與心理教育研究,結合學科特點努力摸索學科心理認知的共性規律和挖掘學生心理認知上的個別化差異,在實現群體能力提升、心理健康發展的同時,個體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認知的心理潛能,現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的幾點體會。
一、感知階段對學生審美注意的激發
感知階段, 是學生為新課的學習做好必要的認知准備的起始階段,教師應把握好學生的認知心理規律,開啟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給學生的學習提供學科認知的心理驅力,激發學生的審美注意力。
人的認知心理有個經濟性原則:凡是熟悉的、認識了的事物,人們就不再注意它了,否則, 人的心理就要弄得精疲力盡,窮於應付。只有那些新鮮的、 尚未認識到的事物才能引起人的興趣。那麼課堂教學的起始階段怎樣適應人的好奇的天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呢?
其一,要使開講藝術達到陌生化, 也就是要將學生所熟悉的材料轉化為陌生的對象,使學生感到新鮮,並快速聚合他們的審美注意。 如教讀《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時,常規教學的思路多半循著「字詞釋疑—文句翻譯—特點總結—練習處理」進行教學設計,這樣的模式, 對學生來說引不起多大的驚奇感和新鮮感,審美注意也就不會多麽強烈。我在教讀此文時,先在黑板上畫出了「秦晉圍鄭形勢圖」,讓大家從地理歷史的角度分析秦晉鄭三國利益紛爭的緣由,同學們很有興趣,紛紛結合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大家在討論和分析中,注意力和求知慾都自覺地轉入了對文本語言的研讀和探究。這時,我稍加點撥和引導,同學們很快就把握住了文意。變濃厚的興趣為主動求學的動力,牢牢抓住了學生的審美注意,會收到不錯的效果。
其二,喚起學生的嘗試欲。人天生有模仿和嘗試的慾望。教師的課堂教學要創造讓學生嘗試的學科情景,讓他們在模仿、嘗試實踐的過程中體會人物的語言內涵和性格特點。在《燭之武退秦師》一文的研讀中,燭之武和鄭伯、秦伯之間各有一段語言對話,這兩處對話表現出的人物心情和機智權變不一樣,人物語氣也各有特點。於是,就讓同學們誦讀模仿人物在當時情景下說話的語氣,進而感知人物的性格特點。結果,大家都通過自己的模仿揣摩和誦讀感知鮮明地把握了人物形象,同學們心理層面的求知慾得到了盡可能的激發。
二、理解階段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與情感反應
學生認知心理過程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兩個既互相聯系又互相區別的方面:一是學生對於作品內容的情感體驗能力, 一是學生對作品內容有所評價的情感反應。情感體驗能力, 保證學生與閱讀內容實現交流與共鳴;情感反應,則體現了學生對閱讀對象的主體評價。
文章不是無情物。語文教材為學生的情感體驗提供了豐富的形象因素:雨中泰山的瑰麗景緻,長江三峽的雄奇風光,一見鍾情、心心相映的林黛玉、賈寶玉, 忠於愛情、反對封建禮教的劉蘭芝, 這些形象無不滲透著作者的情感與意願,呈現出生命的美和活力,當他們成為學生的情感體驗對象時, 就絕不只是純粹認知的靜止物象,而成了人們心靈顫動的一種傳遞物。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歸還人類最美好的東西──感情, 讓教學充滿愛,讓教育對象在愛河中游弋,用情感來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 培養學生敏銳的情感體驗能力, 引導學生在強烈的感情氛圍中展開想像與聯想的翅膀,深入體驗文章中滲透著的情感躍動。
我在教讀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時,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 (展示一幅陶淵明衣袂飄飄,怡然超脫的回鄉圖)同學們, 有的人嚮往繁華的都市生活,而有的人卻傾心於淳美的田園風光。你們看,青山翠林,杏花點點,安然靜謐的村落,花葉掩映的房屋,還有淳厚古樸的鄉情, 無憂無慮的農家小園,這就是東晉詩人陶淵明嚮往的田園生活,今天就讓我們隨從作者一起來感受這美好的田園風光,進而體會作者哪份悠然閑適的心情吧!隨著教學情境的展現誘導,同學們的認知與情感做到了相互滲透,學科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究力得到了提升。
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注重學生的情感需要, 這樣既能產生課堂吸引力,也為課後學習儲蓄了驅動力。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一個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生活, 因為那是學習中主動性和創造力的源泉。」因此,在認知過程的理解階段, 要充分喚起學生對閱讀內容的情感體驗,要求教師對教學信息加工時, 強調信息的情感度,針對學生的情感需要發出刺激信息,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培養符合學生心理認知規律的審美情感。
三、應用階段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1908─1970)認為, 人經常要去實現自己的全部潛能或需要,「能力要求被運用, 只有發揮出來才會停止吵嚷。」他的觀點的含義是,個人在不排斥他人, 不侵犯他人的原則下渴望充分發揮自己,充實自己, 達到自我實現──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完整的個性。而創造能力的發揮,便是自我實現者潛能的最高表現。教學活動是一項全新的創造活動, 現代教學論特別重視的正是學生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水平上進行的創造性活動, 或進行具有創造性活動的傾向,對這種活動與傾向,教師應善於加以正確引導, 創設一個利於創造性活動的心理環境,實現多種心理特徵的良好組合。
語文是一門創造性極強的學科,我們要充分利用語文這一特徵,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在對對課文《荷塘月色》進行教學設計時,充分利用了這篇散文的文質兼美從心理認知層面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新能力:
①引導學生誦讀感知景物美──讓學生在聲情並茂的語境中想像體驗景物的特點並揣摩體會語言使用的美妙。
②讓學生結合課文語言表述聯想和想像「荷塘之景」「月色之景」,要求學生迅速抓住畫面特點和內容,創造性地復繪畫面。
③給出相近情景,進行創新運用。讓學生根據「考後,月光下,小河邊」的情景要求再現一幅畫面,做到情景交融。
如此的閱讀和感受,充滿著豐富的感性認知、聯想、想像和創造的活力。因此, 學生思維活躍,情趣盎然。
總之,課堂教學環節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的互動式過程, 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其認知心理是一個動態的、立體的流程, 忽視學生的學科心理認知規律,忽視學生的情感需求個性,是不能夠在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和實現素質能力提升的。教師教學效果的好壞,這固然與其專業知識是否深厚有關, 而更重要的是與他們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十分注意研究學生的動機、興趣、注意、想像、 思維、情感、意志、能力等心理品質密切相關。因此, 對學科教學過程中的學生心理認知規律的分析探究和定位實踐,是實現學科素質能力教育和在學科教學中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
㈢ 心理學創造性學習的三個規律有哪些
創造性的基本特徵是教育心理學部分問題解決與創造性這一章節中的內容,是福建教師招聘考試中的常考考點,主要以客觀題的形式出現。考查形式是給出生活中的一些實例,讓你匹配相關的類型,進行反選。
人們傾向於用發散思維的特徵來代表創造性的主要特徵。發散思維也叫求異思維,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種答案的思維形式。與發散思維相對,聚合思維是將各種信息聚合起來,得出一個正確答案或最好的解決方案的思維形式。研究者認為,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其主要特徵有三個: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
1.流暢性
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在規定的時間內產生不同觀念的數量的多少。該特徵代表心智靈活,思路通達。思維的速度是因人而異的,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面對同一個難題,一個思維流暢的人,總能周密思考,滔滔不絕,頭頭是道,口若懸河,並能迅速推理和當機立斷;凡是遇事惶感,優柔寡斷,張口結舌,期期艾艾的人,都是缺乏思維流暢性的表現。我們常用「思潮如涌」來形容才思敏捷的科學家的思維風格和特色,又用「一氣呵成」來描述才華橫溢的文學家工作狀態和時效,還用「對答如流」來形容一個人的思維敏捷程度。這三個成語都很好的說明和解釋了思維的流暢性,單位時間內反映出來的數量比較多。對同一問題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暢性越高。
2.變通性
即靈活性,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不墨守成規,不鑽牛角尖,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隨機應變。與此相對立的思維功能的「固著性」,明知客觀情況已經變化,仍要固執已見,「一條道走到黑」,明知某種辦法行不通,還要反復地加以嘗試,撞了南牆不回頭。一個具有思維變通能力的人,在思維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呆板,不僵化,能審時度勢,機智靈活,擺脫老框框,能「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能隨機糾正錯誤,不重蹈覆轍,常會出現「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出人意外的效果。對同一問題所想出不同類型答案越多者,變通性越高。
3.獨創性
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能獨具慧心,想出不同尋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輩的意見,具有新奇性,其思維路徑、實踐方式和思維成果能標新立異、離凡脫俗、獨樹一幟,能沖破已有的結構框架和專家權威傳統觀念的束縛,刻意求新,另闢蹊徑。創造思維的獨特性同我國古代兵法中所強調的「出奇制勝」的原則不謀而合。「牛」本來是用來耕地的,古代齊國的田單卻大擺「火牛陣」,於是大破燕軍於即墨城下;「船」本來是用以渡人載貨的,諸葛亮卻在船上扎滿草人乘霧徉攻,終於一舉借得十萬支利箭,為大獲全勝奠定了物質基礎,所以思維的獨創性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結果。對同一問題所提意見愈新奇獨特者,其獨創性越高。
創造性的三個特徵各有自己的強調點,流暢性側重的是數量比較多,但是僅僅在某個區域以內;變通性側重類型比較多;獨創性強調的是想別人所不想,比較的新奇。
㈣ "心理學所研究的問題是馮特建立心理學實驗室之後才為人們所意識到對嗎
心理學所研究的問題是馮特建立心理學實驗室之後才為人們所意識到對。
實驗心理學:是最早發展起來的心理學分支,它藉助科學的實驗方法,研究科學心理發展初期的那些傳統課題。如感覺,知覺,學習,動機和情緒等。
認知心理學:致力於研究人的高級心理過程,如記憶、推理、信息加工、語言、問題解決、決策和創造性活動。用科學的創造方法探討內部心理活動的規律。
2.人格心理學:研究個人獨特的心理特徵和個體行為的穩定性特徵,同時也探討人格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對人格特徵進行測量、評估和培養。
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人際間的行為和社會力量對行為的控制和影響。
3.發展心理學:研究心理學的發生,發展規律。一般以人的整個生活歷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人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點,但廣義的講,它也包括動物心理學。
㈤ 怎樣才算是創造性的學習呢請淺談幾點,謝謝。
所謂創造性學習就是打破教條式的授課方式 讓學生自我發現 把動手能力和思考結回合在一起 而老師只答是在旁邊去激發他的創意激發他的靈感 真理是要靠自己去探索才能印象深刻 所謂學習 沒有習如何談學 ...
學習,一般是指經驗的獲得及行為變化的過程。人類的學習是獲取經驗、知識、文化的手段,知識的繼承和文化的傳承要依靠學習;而學習的重要內容乃是人類文化創造的結果。學習活動能否增加創造性的意義,學習過程能否增加除舊布新的成分,學習者能否有創造性的動機,學習者能否通過學習獲得創造性的人格,進而加快發展為創造性人才等等,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一個嶄新的課題。
㈥ 心理學研究的任務是什麼
心理學研究的基本任務是:
1、描述心理事實。描述心理事實,是對心理現象進行科學研究的第一步。它的主要任務是從科學心理學的角度對各種心理現象進行科學界定,以建立和發展心理學中有關心理現象的一個完整的、科學的概念體系。
2、揭示心理規律。科學的心理學不能只限於描述心理事實,而應從對現象的描述過渡到對現象的說明,即要求揭示這些現象所遵循的規律,這是對心理現象進行科學研究的更深入的一步,也是最主要的一步。
3、預測和控制。對心理現象的描述和對心理規律的揭示,都屬認識范疇,我們不僅要認識世界,還要改造世界(包括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因此,在認識心理現象和規律的基礎上,我們還要運用這些認識成果於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之中。
這就需要將心理規律運用到實踐中,這部分內容也就成為心理學研究任務的又一必要的組成部分。這方面任務歸結起來就是指導人們在實踐中如何了解、預測和調控人的心理。
(6)認知心理規律與創造性擴展閱讀:
心理學研究是指研究人類自我思維、行為方式認知,研究人類怎樣感知外界信息和怎樣進行信息內化處理的心理和行為的規律的研究。
中國幸福學認為,人有三種本性,即求生的本性,懶惰的本性和不滿足的本性。心理學研究的本質就是有關人的本性對人的行為影響的研究。
類別:
1 實驗心理學:是最早發展起來的心理學分支,它藉助科學的實驗方法,研究科學心理發展初期的那些傳統課題。如感覺,知覺,學習,動機和情緒等。
2 認知心理學:致力於研究人的高級心理過程,如記憶,推理,信息加工、語言、問題解決、決策和創造性活動。用科學的創造方法探討內部心理活動的規律。
3 人格心理學:研究個人獨特的心理特徵和個體行為的穩定性特徵,同時也探討人格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對人格特徵進行測量、評估和培養。
4 發展心理學:研究心理學的發生,發展規律。一般以人的整個生活歷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人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點,但廣義的講,它也包括動物心理學。
5 學校心理學:通常在中小學工作,對在學校中學習困難、適應困難或有某種問題行為的學生進行振動和輔導,並協助家長和教師解決學校有關的問題。
㈦ 心理學的幾個問題..
◆ 心理學名詞解釋
心理學最早起源於哲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形成一門獨立的研究學科。是人類自我思維、行為方式認知和剖析,研究人類怎樣感知外界信息和怎樣進行信息內化處理的心理和行為的規律的科學。(註:一直以來心理學界都很難對「心理學」下一個准確的該概念,這是本人在心理學多年的研究中綜合前輩的解釋得的認識,如有不當之請各位斧正)
◆ 心理學研究學科的分類
實驗心理學:是最早發展起來的心理學分支,它藉助科學的實驗方法,研究科學心理發展初期的那些傳統課題。如感覺,知覺,學習,動機和情緒等。
認知心理學:致力於研究人的高級心理過程,如記憶、推理、信息加工、語言、問題解決、決策和創造性活動。用科學的創造方法探討內部心理活動的規律。
人格心理學:研究個人獨特的心理特徵和個體行為的穩定性特徵,同時也探討人格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對人格特徵進行測量、評估和培養。
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人際間的行為和社會力量對行為的控制和影響。
發展心理學:研究心理學的發生,發展規律。一般以人的整個生活歷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人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點,但廣義的講,它也包括動物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只要研究教與學過程中的心理規律,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改進師資培訓和學業考試,並推動因材施教。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創造力等。
8.學校心理學:通常在中小學工作,對在學校中學習困難、適應困難或有某種問題行為的學生進行振動和輔導,並協助家長和教師解決學校有關的問題。
觀察法:在自然情景中對人的行為進行有目的的有計劃的系統觀察和記錄,然後對所做記錄進行分析,發現心理活動和發展的規律的方法。
實驗法:在控制條件下對某種行為或者心理現象進行觀察的方法。分為,自然實驗法(現場實驗)和實驗室實驗法。
1B
2A
3BC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