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苯胺發明者

苯胺發明者

發布時間:2021-07-16 16:34:07

A. 什麼食物里含有苯胺

苯胺是染料工業中最重要的中間體之一,也是生產農葯的重要原料,食物里應該很少會有苯胺吧

B. 意外的發現歷史上有沒有「研究,發明什麼未果,卻意外

液,然後在封口的燒瓶中加熱生成的固體. 他沒有得到黃金,卻分離出磷元素,磷因其發光而得名.
•1856 年,威廉•亨利•帕金 (William Henry Perkin) 使用苯胺(在煤焦油中發現的一種化合物)進行試驗.他的目標是合成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奎寧.試驗期間,他從苯胺中得到了一種黑色的沉澱物,並將其溶解在乙醇中. 結果得到了一種紫色的液體,他發現此液體是一種十分有效而且穩定的絲綢染料.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了一種十分陰毒的武器-芥子氣,它是一種毒氣,可引起皮膚、粘膜、眼睛及肺部發炎,這常常會導致死亡.醫生在檢查受害者時發現他們血液中的白細胞數目下降.在這一發現基礎上開始的研究導致了氮芥研究的發展,氮芥是一種與芥子氣幾乎一樣的化療葯物. 它現在仍被用來治療某些類型的淋巴瘤.
•1938 年,德國化學家奧托•漢恩 (Otto Hahn) 偶然間發現了核裂變.他試圖通過用中子轟擊較輕的原子來創建重原子.他希望中子會被吸收到靶原子的原子核中,使原子核變大.與希望相反,他發現自己得到了幾種比鈾輕很多的鋇的同位素.中子非但沒有被吸收,反而使原子核產生了分裂. 正象在下一頁將會了解到的那樣,不經意間,漢恩 (Hahn) 也在發現富勒分子的故事中扮演一個角色.

C. 氫氦……等化學元素都是誰最先發現的

1603年,在煉金實踐中,用重晶石(硫酸鋇)製成白晝吸光、黑夜發光的無機發光材料,首次觀察到磷光現象(義大利卡斯卡里奧羅)。
十七世紀上半期,認為消化過程是純化學過程,呼吸和燃燒是類似的現象,辨認出動脈血與靜脈血的差別(德國 西爾維斯)。
十七世紀中葉,把鹽定義為酸和鹽基結合的產物(義大利塔切紐斯)。
1637年,明朝《天工開物》總結了中國十七世紀以前的工農業生產技術(中國 宋應星)。
1660年,提出在一定溫度下氣體體積與壓力成反比的定律(英國 波義耳)。
1661年,發表《懷疑的化學家》,批判點金術的「元素」觀,提出元素定義,「把化學確立為科學」,並將當時的定性試驗歸納為一個系統,開始了化學分析(英國 波義耳)。
1669年,發現化學元素磷(德國 布蘭德)。
1669年,發現各種石英晶體都具有相同的晶面夾角(丹麥 斯悌諾)。
1669年,提出可燃物至少含有兩種成分,一部分留下,為堅實要素,一部分放出,為可燃要素,這是燃素說的萌芽(德國 柏策)。
1670年,開始用水槽法收集和研究氣體,並把燃燒、呼吸和空氣中的成分聯系起來(英國 邁約)。
1670年左右,首次提出區分植物化學與礦物化學,即後來的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法國 萊墨瑞)。
十七世紀下半期,認識了礬是復鹽(德國 肯刻爾)。
公元1700 ~ 公元1800年
1703年,將燃素說發展為系統學說,認為燃素存在於一切可燃物中,燃燒時燃素逸出,燃燒、還原、置換等化學反應是燃素作用的表現(德國 斯塔爾)。
1718—1721年,對化學親和力作了早期研究,並作了許多「親和力表」(法國 喬弗洛伊)。
1724年,提出接近近代的化學親和力的概念(荷蘭 波伊哈佛)。
1735年,發現化學元素鈷(瑞典 布蘭特)。
1741年,發現化學元素鉑(英國 武德)。
1742—1748年,首次論證化學變化中的物質質量的守恆。認識到金屬燃燒後的增重,與空氣中某種成分有關(俄國 羅蒙諾索夫)。
1746年,採用鉛室法制硫酸,開始了硫酸的工業生產(英國 羅巴克)。
1747年,開始在化學中應用顯微鏡,從甜菜中首次分得糖,並開始從焰色法區別鉀和鈉等元素(德國 馬格拉弗)。
1748年,首次觀察到溶液中的滲透壓現象(法國 諾萊特)。
1753年,發現化學元素鉍(英國 喬弗理)。
1754年,發現化學元素鎳(瑞典 克隆斯塔特)。
1754年,通過對白苦土(碳酸鎂)、苦土粉(氧化鎂)、易卜生鹽(硫酸鎂)、柔鹼(碳酸鉀)、硫酸酒石酸鹽(硫酸鉀)之間的化學變化,闡明了燃素論爭論焦點之一,二氧化碳(即窒索)在其中的關系,它對後來推翻燃素論提供了實驗根據(英國 約•布萊克)。
1760年,提出單色光通過均勻物質時的吸收定律,後來發展為比色分析(德國 蘭伯特)。
1766年,發現化學元素氫,通過氫、氧的火花放電而得水,通過氧、氮的火花放電而得硝酸(英國 卡文迪許)。
1770年,改進化學分析的方法,特別是吹管分析和濕法分析(瑞典 柏格曼)。
1770年左右,製成含砷殺蟲劑、顏料「席勒綠」,並從復雜有機物中提得多種重要有機酸(瑞典 席勒)。
1771年,發現化學元素氟(瑞典 席勒)。
1772年,發現化學元素氮(英國 丹•盧瑟福)。
分別於1772年和1774年,發現化學元素錳(瑞典 席勒,甘)。
1774年,再次提出鹽的定義,認為鹽是酸鹼結合的產物,並進而區分酸式、鹼式和中性鹽(法國 魯埃爾)。
1774年,發現化學元素氧與氯(瑞典 席勒)。
1774年,發現化學元素氧,對二氧化硫、氯化氫、氨等多種氣體進行研究,並注意到它們對動物的生理作用(英國 普利斯特里)。
1777年,提出燃燒的氧化學說,指出物質只能在含氧的空氣中進行燃燒,燃燒物重量的增加與空氣中失去的氧相等,從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說,並正式確立質量守恆原理(法國 拉瓦錫)。
1781年,發現化學元素鉬(瑞典 埃爾米)。
1782年,發現化學元素碲(奧地利 賴欣斯坦)。
1782—1787年,開始根據化學組成編定化學名詞,並開始用初步的化學方程式來說明化學反應的過程和它們的量的關系(法國 拉瓦錫等)。
1783年,用碳還原法最先得到金屬鎢(西班牙 德爾休埃爾兄弟)。
1783年,通過分解和合成定量證明水的成分只含氫和氧,對有機化合物開始了定量的元素分析(法國 拉瓦錫)。
1783年,《關於燃素的回顧》一書出版,概括了作者關於燃燒的氧化學說(法國 拉瓦錫)。
1774—1784年,提出同種晶體的各種外形系由同一種原始單位堆砌而成,解釋了晶體的對稱性、解理等現象,開始了古典結晶化學的研究(法國 豪伊)。
1785年,發現氣體的壓力或體積隨溫度變化的膨脹定律 (法國 雅•查理)。
1785年,用氯製造漂白粉投入生產,氯進入工業應用(法國 伯叟萊)。
1788年,發明石炭法制鹼,鹼、硫酸、漂白粉等的生產成為化學工業的開端(法國 路布蘭)。
1789年,發現化學元素鋅、鋯和鈾的氧化物(德國 克拉普羅茲)。
1789年,《化學的元素》出版,對元素進行分類,分為氣、酸、金、土四大類,並將「熱」和「光」列在無機界二十三種元素之中(法國 拉瓦錫)。
1790年左右,提出有機基團論,認為基團由一群元素結合在一起,作用象單個元素,它可以單獨存在(法國 拉瓦錫)。
1791年,發現化學元素鈦(英國 格累高爾)。
1791年,提出酸鹼中和定律,制定大量中和當量表(德國 約•李希特)。
1792年,發表最早的金屬電勢次序表(義大利 伏打)。
1794年,發現化學元素釔(芬蘭 加多林)。
1797年,用氯化亞錫還原法發現化學元素鉻(法國 福克林)。
1798年,發現化學元素鈹(法國 福克林)。
1799年,實現氨、二氧化硫等氣體的液化(法國 福克林)。
1799年,通過鐵和水蒸汽、酸,鹼等反應的研究,提出化學反應與反應物的親和力、參與反應物的量以及它們的溶解性與揮發性有關,開始有了化學平衡與可逆反應的概念;但也因而得出化合物組成不定的錯誤看法(法國 伯叟萊)。
1800年左右,提出電池電位起因的化學假說(德國 李特)。
1800年,發明第一個化學電源——伏打電堆,是以後伽伐尼電池的原型,並提出電池電位起因於接觸的物理假說(義大利 伏打)。
1800年左右,首次電解水為元素氫和氧。發現電解鹽時,一極析出酸,一極析出鹼。也實現了酸、鹼的電解(英國 威•尼科爾遜)。
公元1801年 ~ 1899年
1801年
發現化學元素鈮(英國 哈契脫)。
進行大量能夠組成電池的物質對的研究,把化學親和力歸之為電力,指明如何從實驗確認元素(英國 戴維)。
1802年
發現化學元素鉭(瑞典 愛克伯格)。
發現在O攝氏度時,許多氣體的膨脹系數是1/273(法國 蓋•呂薩克)。
1803年
發現化學元素鈰(德國 克拉普羅茲,瑞典 希辛格、柏齊力阿斯)。
發現化學元素鈀和銠(英國 武拉斯頓)。
提出氣體在溶液中溶解度與氣壓成正比的氣體溶解定律(英國 威•亨利)。
1804年
發現化學元素銥和鋨(英國 坦能脫)。
1805年
提出鹽類在水溶液中分成帶正負電荷的兩部分,通電時正負部分相間排列,連續發生分解和結合,直至兩電極,用以解釋導電的現象,這是電離學說的萌芽(德國 格羅杜斯)。
1806年
發現化合物分子的定組成定律,指出一個化合物的組成不因制備方法不同而改變(法國 普魯斯脫)。
首次引入有機化學一詞,以區別於無機界的礦物化學,認為有機物只能在生物細胞中受一種「生活力」作用才能產生,人工不能合成(瑞典 柏齊力阿斯)。
1807年
發現化學元素鉀和鈉(英國 戴維)。
發現倍比定律,即二個元素化合成為多種化合物時,與定量甲素化合的乙元素,其重量成簡單整數比,並用氫作為比較標准(英國 道爾頓)。
提出原子論(英國 道爾頓)。
發現混合氣體中,各氣體的分壓定律(英國 道爾頓)。
1808年
發現化學元素鈣、鍶、鋇、鎂(英國 戴維等)。
發現化學元素硼(英國 戴維,法國 蓋•呂薩克、泰那爾德)。
1808—1810年,通過磷和氯的作用,確證氯是一個純元素,鹽酸中不含氧,推翻了拉瓦錫凡酸必含氧的學說,代之以酸中必含氫(英國 戴維)。
1808—1827年,《化學哲學的新系統》陸續出版,本書總結了作者的原子論(英國 道爾頓)。
發現氣體化合時,各氣體的體積成簡比的定律,並由之認為元素氣體在相等體積中的重量應正比於它的原子量,這成為氣體密度法測原子量的根據(法國 蓋•呂薩克,德國 洪保德)。
1809年
首次獲得高溫氫氧噴焰,用於熔融鉑等難熔物質(美國 哈爾)。
1810年
1810—1818年,通過對二千餘種化合物的分析,測定了四十餘種元素的化學結合量,以氧作標准,不少從結合量求得的元素原子量與近代幾乎一致(瑞典 柏齊力阿斯)。
1811年
發現化學元素碘(法國 庫爾特瓦)。
提出分子說,分子由原子組成,指出同體積氣體在同溫同壓下含有同數之分子,又稱阿伏伽德羅假說(義大利 阿伏伽德羅)。
1812年
提出元素和化合物的「二元論的電化基團」學說,認為所有元素象磁鐵一樣,含正負兩電極,但正負電量與強度不等,元素按正負電量的不同而相吸化合,從而抵消了部分電性,未抵消部分還可以化合成更復雜的化合物,對相同元素,電性相同,不能化合,因此反對分子說(瑞典 柏齊力阿斯)。
發明不需用火引發的碰炸化合物,被用於軍事(美國 古塞里)。
1815年
提出一切元素皆由氫原子構成的假說,又稱普勞特假說(英國 普勞特)。
首次發現酒石酸、樟腦、糖等溶液具有旋光現象(法國 比奧)。
從石腦油中首次分得苯,開始了對苯系物質的研究(英國 法拉第)。
1817年
發現化學元素鎘(德國 斯特羅邁厄)。
發現化學元素鋰(瑞典 阿爾費特遜)。
發現光化學中引起反應的光一定要被物體吸收。這是光化學研究的開端(德國 格羅杜斯)。
分離出葉綠素(法國 佩萊梯)。
創制礦工用安全燈(英國 戴維)。
1818年
發現化學元素硒(瑞典 柏齊力阿斯)。
1819年
發現同晶型現象,即不同物質形成明顯相同結晶的現象;以及多晶型現象,即同樣物質能夠形成不同結晶的現象,說明礦物晶體的類質同像和同質類像(德國 米修里)。
1820年
分離對人體有強烈生理作用的番木鱉鹼、金雞納鹼、奎寧、馬錢子鹼等重要生物鹼,被用於醫葯(法國 佩萊梯)。
1822年
1822—1823年,德國的維勒和李比希分別製得化學組成相同而性質不同的異氰酸銀及雷酸銀,與定組成定律有矛盾,後瑞典的柏齊力阿斯解釋為由於同分異構現象所引起。 木炭作為脫色吸附劑引用於精製甜菜糖,開始了吸附劑的研究和應用,後在戰爭中用作防毒吸附劑(法國 佩恩)。
1823年
最先製得化學元素硅(瑞典 柏齊力阿斯)。
製成硝基纖維素,即為棉花火葯,這是第一個無煙無殘渣的火葯(瑞士 布拉康納特)。
首次提出正確的油脂皂化理論(法國 柴弗洛爾)。
提出理想氣體的絕熱壓縮與絕熱膨脹的狀態方程(法國 泊松)。
1824年
提出容量滴定的分析方法(法國 蓋,呂薩克)。
1825年
提出用銅作船底,通過加入鋅片以防止船底腐蝕的方法,這是金屬電化防腐的萌芽,但因加速了船底對海洋生物的吸著而未獲應用(英國 戴維)。
1826年
發現化學元素溴(法國 巴拉)。
1827年
首次提煉出純鋁(德國 維勒)。
1828年
發現化學元素釷(瑞典 柏齊力阿斯)。
從無機物製得重要有機物——尿素,和已能制草酸等事實打破了無機物和有機物之間的絕對界線,動搖了有機物的「生命力」學說(德國 維勒)。
1829年
提出化學元素的三元素組分類法,認為同組內的三元素不但性質相似,而且原子量有規律性的關系(德國 多培賴納)。
將澱粉轉化為葡萄糖(法國 蓋•呂薩克)。
1830年
發現化學元素釩,並發現鐵中含釩、鈾、鉻等元素後,可改善鐵的性質,開始了合金鋼的研究(瑞典 塞夫斯脫隆)。
1831年
首先應用接觸法製造硫酸(英國 配•菲利普斯)。
1833年
提電化當量定律,為電化學及電解、電鍍工業奠定理論基礎,開始應用陽極、陰極、電解質、離子等名詞,認識到離子是溶解物質的一部分,是電流的負擔者,揭示了物質的電的本質。並把化學親和力歸之為電力(英國 法拉第)。
提出固體表面吸附是加速化學反應的原因,這是催化作用研究的萌芽(英國 法拉第)。
首次分得可以轉化澱粉為糖的有機體中的催化劑,後人稱之為(澱粉糖化)酶(法國 佩恩)。
1834年
從所有木材中都分得具有澱粉組成的物質,稱為纖維素(法國 佩恩)。
1835年
提出化學反應中的催化和催化劑概念,證實催化現象在化學反應中是非常普遍的(瑞典 柏齊力阿斯)。
精確測定了許多元素的原子量,指出普勞特的原子量應是單純整數的假說是不對的(比利時 斯塔斯)。
1836年
改善銅鋅電池,這是第一個可供實用的電流源,克服了伏打電池電流迅速下降的缺點(英國 丹尼爾)。
1837年
提出有機結構的核心學說,認為有機分子在取代和加成反應中有一個基本的核心(法國 勞倫脫)。
分析植物的灰分中含鉀、磷酸鹽等,認為這些成分來自土壤,從而確定恢復土壤肥力的施肥化學原理(德國 李比希)。
1839年
採用整數指數標記晶格的各組原子平面,即為米勒指數(英國 沃•米勒)。
發現生橡膠的硫化反應,為橡膠工業奠定技術基礎<美國 古德伊爾)。
發現化學元素鑭(瑞典 莫桑得爾)。
提出有機結構的余基學說,余基指分子在反應時保持不變的部分(法國 熱拉爾)。
發現光照稀酸液中金屬極板之一,能改變電池電動勢(法國 埃•貝克勒爾)。
1840年
提出有機結構的類型學說。認為化合物的化學類型決定物質的性質,類型說中包含有分子中原子有一定相對位置的初步結構觀念,並從而認為二元說用於有機化合物完全失敗(法國 杜馬)。
提出化學反應的熱效應恆定定律,不論反應是一步完成,還是分幾步完成,生成熱總和不變(俄國 蓋斯)。
在電解時,發現臭氧(瑞士籍德國人 桑拜恩)。
1841年
提得純鈾(德國 佩利戈特)。
開始使用鋅—碳電池(德國 本生)。
1842年
從苯製得苯胺,後即用作染料(俄國 齊寧)。
1843年
辨明原子,分子和化學當量之間的區別,並提出它們的定義(法國 勞倫脫)。
發現化學元素鉺和鋱(瑞典 莫桑得爾)。
認識到含碳長鏈同系物因鏈長變化而引起物理性質漸變的規律(德國 柯普)。
1844年
發現化學元素釕(俄國 克勞斯)。
1846年
從化學當量與氣體密度的測定,證實氧、氮、氫分子必定由兩個原子組成(法國 勞倫特等)。
1847年
發明烈性炸葯硝化甘油(義大利 索勃萊洛)。
1848年
提出晶體結構的十四種空間點陣的理論(法國 布雷維斯)。
1848—1855年,首次將外消旋的酒石酸分離為左旋和右旋兩種,開始用機械的、生物學的、化學的三種方法來分離葡萄酸中的兩種異性體。初步認識到物質的旋光性是由分子形狀的不對稱性引起的(法國 巴斯德)。
1848—1849年,發現脂肪伯胺、仲胺、叔胺,其性質類似於氨,並從而證明氨的最簡化學式。(法國 沃爾茨,德國 奧•霍夫曼)。
1849年
製得第一個金屬有機化合物(鋅乙基化合物),是後來提出原子價概念的實驗基礎之一(英國 弗蘭克蘭特)。
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shtml/20060323/372229/

D. 什麼是戰爭魔鬼弗里茨

打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手冊,你會發現一戰中1916年和1917年未頒獎,而一戰後的首屆——1918年的獎由德國化學家弗里茨·哈伯獲得。一戰硝煙剛散,諾貝爾化學獎評委會就立即把獎授予這位合成氨的發明者,足見這一發明的重要。

氨是一種基礎化工原料,它的合成不但可大量產出氮肥,使糧食或其他農作物大量增產,還在其他行業大有用途。為此,哈伯理應名垂青史。然而不幸的是,他也首創了大規模的化學戰,使成千上萬的人痛苦地死去或終身殘廢,由於他對人類文明的嚴重摧殘,弗里茨·哈里幾乎作為戰爭魔鬼被同盟國審判。

哈伯於1868年12月9日出生於德國的邊境城市布雷斯勞一個富商的家中。中學畢業後,在卡爾斯魯厄工業大學預科攻讀有機化學。大學畢業後,由於所發表的論文有獨到的見解,使德國化學界為之轟動,於是德國皇家科學院破格授予他化學博士學位,當時他年僅23歲。1894年起,他在卡爾斯魯厄工業大學任教。

在合成氨發明以前,農作物所需氮肥主要來自人畜糞便、花生餅、豆餅等。隨著農業和工業的發展,各國越來越希望能用空氣中的氮氣來大規模廉價生產氮化物。為此,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進行過不懈的探索和研究。然而,從18世紀中葉開始的這一努力,歷經一個半世紀之後,到20世紀初,仍未如願以償。

哈伯對合成氨的大規模試驗始於1904年。1906年,哈伯在600℃的高溫、2000個大氣壓下,用鋨作催化劑,成功地以電解水生成的氫與大氣中的氮為原料,得到了氨濃度為6%~8%的產率,並在1909年進行了報道。這是一個具有實用價值的工藝方案的轉折點。1909年哈伯又用原料氣循環使用的方法,成功地解決了氨、氮混合氣轉化率不高的問題。

哈伯的科研成果極大地震動了歐洲化學界,獨具慧眼的德國巴登苯胺純鹼公司(BASF)捷足先登,搶先付給哈伯2 500美元預訂費,並答應購買以後的全部科研成果。1909年,哈伯上述改進後的生產流程工藝專利被BASF購買,並聲明,不管生產工藝如何改進,合成氨的售價如何下降,BASF每出售一噸氨,哈伯將分享10馬克,永不改變。其後,該公司的卡爾·波施(Carl Bosch)等研究人員對催化劑、設備耐用性、合成塔進氣口加熱裝置、出氣口冷卻用換熱器等進行了改進,經過了多次(其中催化劑就做過2萬多次試驗)失敗後,終於在1914年建成一座日產30噸合成氨的工廠。從此,合成氨進入大規模工業生產階段。

氨的人工合成打開了人類化學史上的重要篇章。它的意義不僅僅是使大氣中的氮變成生產氮肥的、永不枯竭的廉價來源,從而使農業生產依賴「大自然」的程度大大減弱;而且極大地推動了相關科技的發展,例如高壓、超高壓技術,高溫、超高溫技術,催化理論、實踐,煤化工、石油化工技術等。從這點上說,哈伯開創了化學的新時代。

和當時所有的新發明一樣,合成氨也被考慮如何用於戰爭和軍事。早在1911年哈伯因發明合成氨而名聲大震之時,德皇威廉二世就看中了他的才華,考慮如何利用他為自己的政權服務。

1914年7月28日,奧匈政府對塞爾維亞宣戰,一戰爆發,哈伯也很快地變成了一個狂熱的民族主義者。他利用合成氨技術生產化肥,從而解決了德國的飢荒問題;將氨氧化,生產軍需品硝酸和黃色炸葯,解決了德軍的軍火問題。正如戰後一些軍事專家指出的那樣:如果德國沒有哈伯,戰爭早就結束了,因為他為德國提供了充足的糧食和軍火。

1914年9月,德軍與英法聯軍在法國和比利時接壤處附近比利時境內的伊普爾鎮地區對峙。因雙方都沒有足夠的重武器攻破對方的工事,於是雙方相持達數月之久。這種不利於德軍的相持,迫使德軍尋找打破僵局的方法。哈伯用鋼瓶施放氯氣的方法成了德軍統帥的最佳選擇。這次化學戰打開聯軍七公里多的突破口,使聯軍1.5萬人中毒,其中5 000人死亡,500人被俘。在飛機上目睹這一慘劇的哈伯高興得大喊大叫。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德國人都支持進行化學戰的。哈伯的妻子克拉拉·哈伯就是其中一位。她出於人道主義和對帝國主義戰爭的憎恨,曾多次懇求哈伯停止研究化學武器,但他都不予理睬。1915年5月,他繼續在華沙西側60多公里的博利矛夫附近,對防護裝備很差的俄軍連續發動了三次毒氣襲擊,致使2 500名俄軍傷亡。面對慘無人道的化學戰,哈伯的愛妻憤而自殺,但哈伯對此仍不醒悟。1915年12月9日,哈伯指揮的德軍對伊普爾地區的英軍進行了首次光化學戰,造成英軍1 000餘人中毒;1917年7月12日,他又指導德軍在該地對英軍進行首次芥子氣攻擊,10天內使英軍1.4萬人中毒。整個一戰期間,德軍幾乎每次主要的化學戰都與哈伯的研製、指導、指揮有關,於是人們將他稱為「化學戰之父」。

一戰中,約有130萬人受到化學戰的傷害,其中有9萬人死亡,倖存者中約有60%的人因傷殘不得不離開軍隊。所以,哈伯及其進行的化學戰,受到世界各國愛好和平的人民的強烈譴責。在這種譴責下,哈伯終於認識到他所犯下的罪行,內心十分痛苦。1917年,他毅然辭去了他在化學兵工廠的所有職務。1918年11月11日,戰爭也因德國投降而告終。

1919年,瑞典科學院考慮到哈伯發明的合成氨,已在全球經濟發展中顯示出巨大的作用,經慎重研究,正式決定給哈伯頒發1918年度惟一的諾貝爾化學獎。但消息一傳出,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一些科學家指責這一決定玷污了科學界,哈伯不但不應榮獲這個科學界的最高獎賞,而且應該對他進行戰爭罪審判,送他下地獄。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他雖然一度被帝國主義利用,但科學總是受制於政治的,科學史上的許多發明,都既可用來造福人類,也可用於毀滅人類文明;哈伯發明合成氨,可以將功抵過。

憑心而論,化學戰也是打擊敵方的一種方法,在這個意義上,它和細菌戰、原子彈、槍炮等的作用相同。然而,人們卻把槍炮等劃作一類,對用槍炮殺人予以支持或不持異議;把化學戰、細菌戰、原子彈等劃作另一類,反對將它們用於戰爭,有的還以條約形式予以禁用。那麼,這兩類武器的差別在哪裡呢?原來,前一類武器基本上只機械殺傷作戰人員或毀滅作戰設備,不再或很小造成其他危害。而後一類武器不但殺毀參戰人員、設備,而且還嚴重傷害未直接參戰的平民及其財產;會造成被害人員的後遺症,有的還會將危害遺傳給下一代;會造成嚴重的、有的是持久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疾病流行等等。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化學天才進行化學戰的哈伯,在人們的一片聲討下,成為戰爭魔鬼,也就不足為奇,其悲劇也就在所難免了。

1933年,希特勒登上了德國總理的寶座,納粹分子開始在全國大肆迫害、屠殺猶太人。哈伯也被稱為「獄太人哈伯」而遭到驅逐。對此,他十分氣憤,同時也預感到一場厄運即將來臨。於是他移居瑞士以避劫難,後又受英國劍橋大學之邀,前去講學。1934年初,他又應邀出任設在巴勒斯坦的、由反希特勒的著名猶太科學家組成的西夫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然而不幸的是,他在赴任途中因心臟病突發,於1934年1月29日辭世。

哈伯這位化學天才與戰爭魔鬼被人們聲討的悲劇是他自己造成的,化學戰中死去的冤魂和活著的受害者永遠也不會饒恕他。而在顛沛流離和孤獨中客死他鄉的悲劇卻不是他的過錯,這是千百萬受希特勒納粹主義迫害的猶太人或其他種族的命運的縮影。

E. 化學元素是誰發現的

1603年,在煉金實踐中,用重晶石(硫酸鋇)製成白晝吸光、黑夜發光的無機發光材料,首次觀察到磷光現象(義大利卡斯卡里奧羅)。
十七世紀上半期,認為消化過程是純化學過程,呼吸和燃燒是類似的現象,辨認出動脈血與靜脈血的差別(德國 西爾維斯)。
十七世紀中葉,把鹽定義為酸和鹽基結合的產物(義大利塔切紐斯)。
1637年,明朝《天工開物》總結了中國十七世紀以前的工農業生產技術(中國 宋應星)。
1660年,提出在一定溫度下氣體體積與壓力成反比的定律(英國 波義耳)。
1661年,發表《懷疑的化學家》,批判點金術的「元素」觀,提出元素定義,「把化學確立為科學」,並將當時的定性試驗歸納為一個系統,開始了化學分析(英國 波義耳)。
1669年,發現化學元素磷(德國 布蘭德)。
1669年,發現各種石英晶體都具有相同的晶面夾角(丹麥 斯悌諾)。
1669年,提出可燃物至少含有兩種成分,一部分留下,為堅實要素,一部分放出,為可燃要素,這是燃素說的萌芽(德國 柏策)。
1670年,開始用水槽法收集和研究氣體,並把燃燒、呼吸和空氣中的成分聯系起來(英國 邁約)。
1670年左右,首次提出區分植物化學與礦物化學,即後來的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法國 萊墨瑞)。
十七世紀下半期,認識了礬是復鹽(德國 肯刻爾)。
公元1700 ~ 公元1800年
1703年,將燃素說發展為系統學說,認為燃素存在於一切可燃物中,燃燒時燃素逸出,燃燒、還原、置換等化學反應是燃素作用的表現(德國 斯塔爾)。
1718—1721年,對化學親和力作了早期研究,並作了許多「親和力表」(法國 喬弗洛伊)。
1724年,提出接近近代的化學親和力的概念(荷蘭 波伊哈佛)。
1735年,發現化學元素鈷(瑞典 布蘭特)。
1741年,發現化學元素鉑(英國 武德)。
1742—1748年,首次論證化學變化中的物質質量的守恆。認識到金屬燃燒後的增重,與空氣中某種成分有關(俄國 羅蒙諾索夫)。
1746年,採用鉛室法制硫酸,開始了硫酸的工業生產(英國 羅巴克)。
1747年,開始在化學中應用顯微鏡,從甜菜中首次分得糖,並開始從焰色法區別鉀和鈉等元素(德國 馬格拉弗)。
1748年,首次觀察到溶液中的滲透壓現象(法國 諾萊特)。
1753年,發現化學元素鉍(英國 喬弗理)。
1754年,發現化學元素鎳(瑞典 克隆斯塔特)。
1754年,通過對白苦土(碳酸鎂)、苦土粉(氧化鎂)、易卜生鹽(硫酸鎂)、柔鹼(碳酸鉀)、硫酸酒石酸鹽(硫酸鉀)之間的化學變化,闡明了燃素論爭論焦點之一,二氧化碳(即窒索)在其中的關系,它對後來推翻燃素論提供了實驗根據(英國 約•布萊克)。
1760年,提出單色光通過均勻物質時的吸收定律,後來發展為比色分析(德國 蘭伯特)。
1766年,發現化學元素氫,通過氫、氧的火花放電而得水,通過氧、氮的火花放電而得硝酸(英國 卡文迪許)。
1770年,改進化學分析的方法,特別是吹管分析和濕法分析(瑞典 柏格曼)。
1770年左右,製成含砷殺蟲劑、顏料「席勒綠」,並從復雜有機物中提得多種重要有機酸(瑞典 席勒)。
1771年,發現化學元素氟(瑞典 席勒)。
1772年,發現化學元素氮(英國 丹•盧瑟福)。
分別於1772年和1774年,發現化學元素錳(瑞典 席勒,甘)。
1774年,再次提出鹽的定義,認為鹽是酸鹼結合的產物,並進而區分酸式、鹼式和中性鹽(法國 魯埃爾)。
1774年,發現化學元素氧與氯(瑞典 席勒)。
1774年,發現化學元素氧,對二氧化硫、氯化氫、氨等多種氣體進行研究,並注意到它們對動物的生理作用(英國 普利斯特里)。
1777年,提出燃燒的氧化學說,指出物質只能在含氧的空氣中進行燃燒,燃燒物重量的增加與空氣中失去的氧相等,從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說,並正式確立質量守恆原理(法國 拉瓦錫)。
1781年,發現化學元素鉬(瑞典 埃爾米)。
1782年,發現化學元素碲(奧地利 賴欣斯坦)。
1782—1787年,開始根據化學組成編定化學名詞,並開始用初步的化學方程式來說明化學反應的過程和它們的量的關系(法國 拉瓦錫等)。
1783年,用碳還原法最先得到金屬鎢(西班牙 德爾休埃爾兄弟)。
1783年,通過分解和合成定量證明水的成分只含氫和氧,對有機化合物開始了定量的元素分析(法國 拉瓦錫)。
1783年,《關於燃素的回顧》一書出版,概括了作者關於燃燒的氧化學說(法國 拉瓦錫)。
1774—1784年,提出同種晶體的各種外形系由同一種原始單位堆砌而成,解釋了晶體的對稱性、解理等現象,開始了古典結晶化學的研究(法國 豪伊)。
1785年,發現氣體的壓力或體積隨溫度變化的膨脹定律 (法國 雅•查理)。
1785年,用氯製造漂白粉投入生產,氯進入工業應用(法國 伯叟萊)。
1788年,發明石炭法制鹼,鹼、硫酸、漂白粉等的生產成為化學工業的開端(法國 路布蘭)。
1789年,發現化學元素鋅、鋯和鈾的氧化物(德國 克拉普羅茲)。
1789年,《化學的元素》出版,對元素進行分類,分為氣、酸、金、土四大類,並將「熱」和「光」列在無機界二十三種元素之中(法國 拉瓦錫)。
1790年左右,提出有機基團論,認為基團由一群元素結合在一起,作用象單個元素,它可以單獨存在(法國 拉瓦錫)。
1791年,發現化學元素鈦(英國 格累高爾)。
1791年,提出酸鹼中和定律,制定大量中和當量表(德國 約•李希特)。
1792年,發表最早的金屬電勢次序表(義大利 伏打)。
1794年,發現化學元素釔(芬蘭 加多林)。
1797年,用氯化亞錫還原法發現化學元素鉻(法國 福克林)。
1798年,發現化學元素鈹(法國 福克林)。
1799年,實現氨、二氧化硫等氣體的液化(法國 福克林)。
1799年,通過鐵和水蒸汽、酸,鹼等反應的研究,提出化學反應與反應物的親和力、參與反應物的量以及它們的溶解性與揮發性有關,開始有了化學平衡與可逆反應的概念;但也因而得出化合物組成不定的錯誤看法(法國 伯叟萊)。
1800年左右,提出電池電位起因的化學假說(德國 李特)。
1800年,發明第一個化學電源——伏打電堆,是以後伽伐尼電池的原型,並提出電池電位起因於接觸的物理假說(義大利 伏打)。
1800年左右,首次電解水為元素氫和氧。發現電解鹽時,一極析出酸,一極析出鹼。也實現了酸、鹼的電解(英國 威•尼科爾遜)。
公元1801年 ~ 1899年
1801年
發現化學元素鈮(英國 哈契脫)。
進行大量能夠組成電池的物質對的研究,把化學親和力歸之為電力,指明如何從實驗確認元素(英國 戴維)。
1802年
發現化學元素鉭(瑞典 愛克伯格)。
發現在O攝氏度時,許多氣體的膨脹系數是1/273(法國 蓋•呂薩克)。
1803年
發現化學元素鈰(德國 克拉普羅茲,瑞典 希辛格、柏齊力阿斯)。
發現化學元素鈀和銠(英國 武拉斯頓)。
提出氣體在溶液中溶解度與氣壓成正比的氣體溶解定律(英國 威•亨利)。
1804年
發現化學元素銥和鋨(英國 坦能脫)。
1805年
提出鹽類在水溶液中分成帶正負電荷的兩部分,通電時正負部分相間排列,連續發生分解和結合,直至兩電極,用以解釋導電的現象,這是電離學說的萌芽(德國 格羅杜斯)。
1806年
發現化合物分子的定組成定律,指出一個化合物的組成不因制備方法不同而改變(法國 普魯斯脫)。
首次引入有機化學一詞,以區別於無機界的礦物化學,認為有機物只能在生物細胞中受一種「生活力」作用才能產生,人工不能合成(瑞典 柏齊力阿斯)。
1807年
發現化學元素鉀和鈉(英國 戴維)。
發現倍比定律,即二個元素化合成為多種化合物時,與定量甲素化合的乙元素,其重量成簡單整數比,並用氫作為比較標准(英國 道爾頓)。
提出原子論(英國 道爾頓)。
發現混合氣體中,各氣體的分壓定律(英國 道爾頓)。
1808年
發現化學元素鈣、鍶、鋇、鎂(英國 戴維等)。
發現化學元素硼(英國 戴維,法國 蓋•呂薩克、泰那爾德)。
1808—1810年,通過磷和氯的作用,確證氯是一個純元素,鹽酸中不含氧,推翻了拉瓦錫凡酸必含氧的學說,代之以酸中必含氫(英國 戴維)。
1808—1827年,《化學哲學的新系統》陸續出版,本書總結了作者的原子論(英國 道爾頓)。
發現氣體化合時,各氣體的體積成簡比的定律,並由之認為元素氣體在相等體積中的重量應正比於它的原子量,這成為氣體密度法測原子量的根據(法國 蓋•呂薩克,德國 洪保德)。
1809年
首次獲得高溫氫氧噴焰,用於熔融鉑等難熔物質(美國 哈爾)。
1810年
1810—1818年,通過對二千餘種化合物的分析,測定了四十餘種元素的化學結合量,以氧作標准,不少從結合量求得的元素原子量與近代幾乎一致(瑞典 柏齊力阿斯)。
1811年
發現化學元素碘(法國 庫爾特瓦)。
提出分子說,分子由原子組成,指出同體積氣體在同溫同壓下含有同數之分子,又稱阿伏伽德羅假說(義大利 阿伏伽德羅)。
1812年
提出元素和化合物的「二元論的電化基團」學說,認為所有元素象磁鐵一樣,含正負兩電極,但正負電量與強度不等,元素按正負電量的不同而相吸化合,從而抵消了部分電性,未抵消部分還可以化合成更復雜的化合物,對相同元素,電性相同,不能化合,因此反對分子說(瑞典 柏齊力阿斯)。
發明不需用火引發的碰炸化合物,被用於軍事(美國 古塞里)。
1815年
提出一切元素皆由氫原子構成的假說,又稱普勞特假說(英國 普勞特)。
首次發現酒石酸、樟腦、糖等溶液具有旋光現象(法國 比奧)。
從石腦油中首次分得苯,開始了對苯系物質的研究(英國 法拉第)。
1817年
發現化學元素鎘(德國 斯特羅邁厄)。
發現化學元素鋰(瑞典 阿爾費特遜)。
發現光化學中引起反應的光一定要被物體吸收。這是光化學研究的開端(德國 格羅杜斯)。
分離出葉綠素(法國 佩萊梯)。
創制礦工用安全燈(英國 戴維)。
1818年
發現化學元素硒(瑞典 柏齊力阿斯)。
1819年
發現同晶型現象,即不同物質形成明顯相同結晶的現象;以及多晶型現象,即同樣物質能夠形成不同結晶的現象,說明礦物晶體的類質同像和同質類像(德國 米修里)。
1820年
分離對人體有強烈生理作用的番木鱉鹼、金雞納鹼、奎寧、馬錢子鹼等重要生物鹼,被用於醫葯(法國 佩萊梯)。
1822年
1822—1823年,德國的維勒和李比希分別製得化學組成相同而性質不同的異氰酸銀及雷酸銀,與定組成定律有矛盾,後瑞典的柏齊力阿斯解釋為由於同分異構現象所引起。 木炭作為脫色吸附劑引用於精製甜菜糖,開始了吸附劑的研究和應用,後在戰爭中用作防毒吸附劑(法國 佩恩)。
1823年
最先製得化學元素硅(瑞典 柏齊力阿斯)。
製成硝基纖維素,即為棉花火葯,這是第一個無煙無殘渣的火葯(瑞士 布拉康納特)。
首次提出正確的油脂皂化理論(法國 柴弗洛爾)。
提出理想氣體的絕熱壓縮與絕熱膨脹的狀態方程(法國 泊松)。
1824年
提出容量滴定的分析方法(法國 蓋,呂薩克)。
1825年
提出用銅作船底,通過加入鋅片以防止船底腐蝕的方法,這是金屬電化防腐的萌芽,但因加速了船底對海洋生物的吸著而未獲應用(英國 戴維)。
1826年
發現化學元素溴(法國 巴拉)。
1827年
首次提煉出純鋁(德國 維勒)。
1828年
發現化學元素釷(瑞典 柏齊力阿斯)。
從無機物製得重要有機物——尿素,和已能制草酸等事實打破了無機物和有機物之間的絕對界線,動搖了有機物的「生命力」學說(德國 維勒)。
1829年
提出化學元素的三元素組分類法,認為同組內的三元素不但性質相似,而且原子量有規律性的關系(德國 多培賴納)。
將澱粉轉化為葡萄糖(法國 蓋•呂薩克)。
1830年
發現化學元素釩,並發現鐵中含釩、鈾、鉻等元素後,可改善鐵的性質,開始了合金鋼的研究(瑞典 塞夫斯脫隆)。
1831年
首先應用接觸法製造硫酸(英國 配•菲利普斯)。
1833年
提電化當量定律,為電化學及電解、電鍍工業奠定理論基礎,開始應用陽極、陰極、電解質、離子等名詞,認識到離子是溶解物質的一部分,是電流的負擔者,揭示了物質的電的本質。並把化學親和力歸之為電力(英國 法拉第)。
提出固體表面吸附是加速化學反應的原因,這是催化作用研究的萌芽(英國 法拉第)。
首次分得可以轉化澱粉為糖的有機體中的催化劑,後人稱之為(澱粉糖化)酶(法國 佩恩)。
1834年
從所有木材中都分得具有澱粉組成的物質,稱為纖維素(法國 佩恩)。
1835年
提出化學反應中的催化和催化劑概念,證實催化現象在化學反應中是非常普遍的(瑞典 柏齊力阿斯)。
精確測定了許多元素的原子量,指出普勞特的原子量應是單純整數的假說是不對的(比利時 斯塔斯)。
1836年
改善銅鋅電池,這是第一個可供實用的電流源,克服了伏打電池電流迅速下降的缺點(英國 丹尼爾)。
1837年
提出有機結構的核心學說,認為有機分子在取代和加成反應中有一個基本的核心(法國 勞倫脫)。
分析植物的灰分中含鉀、磷酸鹽等,認為這些成分來自土壤,從而確定恢復土壤肥力的施肥化學原理(德國 李比希)。
1839年
採用整數指數標記晶格的各組原子平面,即為米勒指數(英國 沃•米勒)。
發現生橡膠的硫化反應,為橡膠工業奠定技術基礎<美國 古德伊爾)。
發現化學元素鑭(瑞典 莫桑得爾)。
提出有機結構的余基學說,余基指分子在反應時保持不變的部分(法國 熱拉爾)。
發現光照稀酸液中金屬極板之一,能改變電池電動勢(法國 埃•貝克勒爾)。
1840年
提出有機結構的類型學說。認為化合物的化學類型決定物質的性質,類型說中包含有分子中原子有一定相對位置的初步結構觀念,並從而認為二元說用於有機化合物完全失敗(法國 杜馬)。
提出化學反應的熱效應恆定定律,不論反應是一步完成,還是分幾步完成,生成熱總和不變(俄國 蓋斯)。
在電解時,發現臭氧(瑞士籍德國人 桑拜恩)。
1841年
提得純鈾(德國 佩利戈特)。
開始使用鋅—碳電池(德國 本生)。
1842年
從苯製得苯胺,後即用作染料(俄國 齊寧)。
1843年
辨明原子,分子和化學當量之間的區別,並提出它們的定義(法國 勞倫脫)。
發現化學元素鉺和鋱(瑞典 莫桑得爾)。
認識到含碳長鏈同系物因鏈長變化而引起物理性質漸變的規律(德國 柯普)。
1844年
發現化學元素釕(俄國 克勞斯)。
1846年
從化學當量與氣體密度的測定,證實氧、氮、氫分子必定由兩個原子組成(法國 勞倫特等)。
1847年
發明烈性炸葯硝化甘油(義大利 索勃萊洛)。
1848年
提出晶體結構的十四種空間點陣的理論(法國 布雷維斯)。
1848—1855年,首次將外消旋的酒石酸分離為左旋和右旋兩種,開始用機械的、生物學的、化學的三種方法來分離葡萄酸中的兩種異性體。初步認識到物質的旋光性是由分子形狀的不對稱性引起的(法國 巴斯德)。
1848—1849年,發現脂肪伯胺、仲胺、叔胺,其性質類似於氨,並從而證明氨的最簡化學式。(法國 沃爾茨,德國 奧•霍夫曼)。
1849年
製得第一個金屬有機化合物(鋅乙基化合物),是後來提出原子價概念的實驗基礎之一(英國 弗蘭克蘭特)。

F. 發明人類第一種人工合成染料的是誰

許多抄大型的化工公司今天還要感謝帕金的發明,教它們開始製造人工合成染料。帕金當時想用煤瀝青中的苯胺衍生物製成奎寧。他試用了許多方法,在反應鍋中攪拌黑色的液體,奎寧沒有試制出來,鍋中卻突然出現了鮮艷的紫色。 帕金就此製成的第一種人工合成顏料『『苯胺紫』』

G. 柏琴的發明是怎樣獲得成功的

變通性,是指思路開闊,善於隨機應變,從而為思維開拓新的思路,尋找到新的方法,引導創造走向成功。變通性是發散性思維中較為常見的特點,只要留心的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可以找到很多;在科學發明中,靠變通性使創造獲得成功的實例也是不勝枚舉的。19世紀中葉,歐洲瘧疾十分流行,天然奎寧不夠用,於是在英國任教的德國著名化學家霍夫曼便提出能否用化學方法合成奎寧。霍夫曼18歲的學生柏琴按照老師的意圖,積極進行這方面的實驗,但由於當時只知道奎寧的化學組成,還不知道其結構,所以一次次都失敗了。有一次,柏琴用苯胺和重鉻酸鉀作用,雖沒有成功,但卻偶然發現起反應後的粘液呈現紫紅的鮮艷顏色。小夥子靈機一動:雖然奎寧沒有搞成功,可現在紡織工業缺染料,眼前這東西用作染料不是很好嗎?他進一步加工,製成了「苯胺紫」,一做染色試驗,效果很好。於是,柏琴立即申請了專利,辦起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合成染料廠。

H. 冰毒最早是由哪個國家發明的

冰毒最早是由日本發明的。

冰毒成分復雜,來源眾多,各國各地區,甚至不同時期都有各自的名稱。如在此系列毒品出現的早期,曾根據它的直接興奮作用和主要成分稱它為興奮劑或苯胺類興奮劑,日本人將其稱之為「覺醒劑」。民國時期中國按其音譯稱之為安非他明(也有譯為安非它明或安非他命)。

隨著該系列葯物純度的提高和該葯品確實在少量使用時具有短暫的興奮、抗疲勞作用,港台地區稱其為「大力丸」,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也曾短時間使用這個稱呼。冰毒成品出現後,毒販們根據其外觀稱其為「Ice」,直譯為「冰」,外界則通稱為冰毒。

(8)苯胺發明者擴展閱讀:

早期制備一般用麻黃素還原法,現今多採用全化學合成法,制備工藝較為簡單,有「廚房毒品」之稱。

作為正式毒品的冰毒出現於20世紀70年代,90年代進入中國。被認為是新型毒品的代表,現今對其成癮機制等的認知相對缺乏,治療手段也極為有限。但其危害程度並不亞於傳統毒品,聯合國禁毒署的統計數字表明冰毒類毒品吸食者人數已經列世界第二位。

I. 誰知道巴斯夫公司的發展歷史

巴斯夫集團是世界第三位、德國第二位的以化工為主體的大型跨國化學公司,在1996年美國《幸福》雜志評選"出的世界最大的500家公司中排名第82位。巴斯夫集團的業務遍及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39個國家設有140多個生產廠,生產8000餘種產品。其主要業務分布包括:
·保健和營養品
·染料和塗料
·石油和天然氣
·化學品
·塑料和纖維
·其它業務
巴斯夫集團是上市公司,其股票在歐洲78個大城市掛牌上市。集團總部設在德國路德維希港。
一、發展簡史
巴斯夫集團130多年的發展史可分為六個階段。
1.染料時期(1865~1901年)
這一時期,巴斯夫集團的前身----巴登苯胺鹼廠經過30多年的發展,在其研究部門的不懈努力下,不斷推出新的染料,使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染料生產企業。1865年4月27日,由恩格霍恩(F. Engelhom )建立了"巴登苯胺鹼廠",當時只有職工30人。恩格霍恩為一家煤氣廠廠主,他從1961年就開始從煤焦油生產苯胺和品紅。1870年,巴登苯胺鹼廠從煤焦油生產蔥酮染料,接著生產了亞甲基藍,堅牢紅、金胺、靛藍,陰丹士林藍等染料,並在德、法、美、俄等國建立了染料生產和銷售機構。1888年,開發出了接觸法硫酸生產工藝,開始生產高濃度硫酸。1900年,巴登苯胺鹼廠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化工廠之一、擁有職工6207人,其中有148名化學家、75名工程師、305名銷售人員。
2.化肥時期(1901~1923年)
這一時期,巴斯夫集團(巴登苯胺鹼廠)開發出了HaberBosch合成氨工藝,並成功地合成了尿素,揭開了其歷史發展新的一幕。
1907年,巴登苯胺鹼廠與拜耳、阿克發公司合資收購了奧古斯特C維多利亞煤礦(Auguste Victoria CoaI Mine),以確保原料的供應。
1908年,巴登苯胺鹼廠開發了用氫和氮高壓合成氨工藝(Haber--Bosch工藝)。1910年,發明了合成氨的高效鐵催化劑。1913年在Oppau建成了第一套合成氨裝置,開始工業化生產合成氨。並於1914年成立了Limburgethof農業研究站,為農業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該廠開始生產炸葯、毒氣等軍用品。
1921年,位於Oppau的合成氨廠發生爆炸,合成氨裝置受到嚴重破壞。
1922年巴登苯胺鹼廠開發出合成尿素。1923年開發出合成甲醇。並於1924年開發出褐煤沸騰床氣化技術----溫格勒法。
3.新的高壓合成技術發展階段(1923~1943年)
這一時期,在Haber--Bosch工藝的基礎上發展高壓合成技術成為巴斯夫集團業務活動的重點。另外,隨著汽車工業的興起,巴斯夫集團亦開始著重發展與之相關的燃料、合成橡膠、表面塗料、染料原材料及車用試劑等工業。
1925年,巴登苯胺鹼廠與拜耳。赫斯特等五個公司合並為法本工業聯合公司(I.G.Farben)。
1927年,巴斯夫集團生產出第一批汽油。
1929年,法本公司開始工業化生產苯乙烯, 1930年開始工業化生產聚苯乙烯、聚丙烯睛、聚丙烯酸酯, 1931年開發了聚異丁烯、聚氯乙烯)
1935年,法本公司生產了世界上第一盤錄音磁帶。
1937年,法本公司開發出聚乙烯。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本公司建設了由乙炔和甲醛生產丁鈉橡膠的大型裝置,生產軍需品。 4.主產裝置的破壞和重建時期(1943~1953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巴斯夫集團工廠的33%被完全毀壞, 61%被嚴重破壞。戰後,巴斯夫集團著手進行工廠的重建工作/
1948年該廠發生了一起重大爆炸事故,剛恢復的工廠又被炸毀。
1950年,開發出流化床生產硫酸工藝。
1951年,開發出可發性聚苯乙烯。
1952年,法本公司解體,已登苯胺公司作為法本公司的三個繼承者之一,重新注冊。
5.石油化工時期的開始(1953~1965年)
巴登苯胺公司繼承了戰前所沿襲下來的注重研究開發的優良傳統,繼續在新興起的塑料工業的工藝開發中保持領先地位。石油代替煤成為石油化工的原料,標志著石油化工時期的開始。
973年,巴登苯胺公司正式啟用巴斯夫(BASF)名稱。
1975年,巴斯夫在安特衛普生產MDI。
1977年,巴斯夫由丙烯生產丙烯酸的9萬噸/年裝置投產。
80年代,巴斯夫副集將業務拓展的重點集中在南亞和遠東,最初投資重點為韓國,進入90年代以來,巴斯夫集團將中國作為其業務發展的中心。
1980年,與韓國曉星公司合資建廠生產聚苯乙烯和可發性聚苯乙烯。
1981年,巴斯夫集團在路德維希港建成一座45萬噸/年的蒸汽裂解裝置,以確保其乙烯和石化原料供應。
1982年,巴斯夫集團收購了丹麥的一家維生素廠。1984年,與匈牙利合資建廠生產聚氨酯。
1985年,巴斯夫集團收購了美國的一家塗料廠和復合材料廠,並收購了孟山都公司在英國希爾桑德斯的合成纖維中間體生產廠。
1986年,巴斯夫集團對其在美國的機構進行改組,合並為已斯夭公司(BASF Corporation )。
1988年,巴斯夫集團收購加拿大寶蘭山公司的聚合物分散體業務。在韓國與曉星公司合資建MDI生產廠。
1989年,巴斯夫集團用自己的技術生產甲基丙烯酸甲酯,並收購了美國和西班牙的兩個有機玻璃廠,關閉了曼海姆煉廠。
1991年,巴斯夫出售了奧古斯特·維多利亞煤礦。
90年代以來了以來,巴斯夫集團在中國上海. 南京.沈陽和金陵等地建立了眾多的生產合資或獨資的生產裝置。1996年,開始在南京的綜合石化裝置的建設,這是其在中國投資最大的項目。
二、組織機構
巴斯夫集團由核心公司BASF公司和ABSF公司直接或間接控股50%%以上的遍布世界各地的約350家子公司組成。
巴斯夫集團實行監事會監督指導下的管理委員會負責領導體制。集團管理委員會設執行委員會負責日常經營業務管理,並領導各部門經理的工作。目前,集團管理委員會下設20個經營部門,12個地區管理部門,11個公司部和6個職能部門分管各種業務,實行矩陣式的組織管理體制。
三、經營狀況
1.規模
1996年巴斯夫集團銷售額達314.6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5%;凈利潤達18.0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9%;股東權益匯報率14.8%;比上年增長0.5個百分點;資本支出24.27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0.3%,資產總值從1995年的271.226億美元增加到282.052億美元;資產負債率為53.13%,比上年減少4.22百分點。
表1和表2分別給出了巴斯夫集團1995和1996兩年銷售額分部門和分地區的分布情況。
由於巴斯夫集團的多元化經營,盡管1996年因市場疲軟,化學品、塑料與纖維及其慚業務領域的收益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保健和營養品、染料和塗料、石油和天然氣三個領域的收益增幅較大,故其總的經營狀況仍屬良好。 巴斯夫集團的業務遍及世界各地,歐洲為其最主要的市場,約占銷售額的63%和凈利潤的75%。南美繼亞太地區之後成為巴斯夫集團第二個銷售額增長最快的地區, 1996年該地區的銷售額比1995年增加了15%,作為業務拓展重點的亞大地區的增長率亦達到11.7%。
2.業務分布
巴斯夫集團經營的業務范圍很廣,可分為六個門類,主要業務有:
·保健和營養品:制葯,精細化工,化肥,植物保護產品
·塗料和染料:各種染料,顏料,塗料,加工助劑,分散體,油漆及印刷系統
·化學品:基礎化學品(乙烯,丙烯,乙炔,合成氣,氨,甲醇,硫酸,氯,燒鹼等),工業化學品,中間體
·塑料和纖維:聚烯烴,工程塑料,苯乙烯泡沫塑料,聚氨酯,纖維中間體,合成纖維
·石油和天然氣:原油和天然氣勘探、生產及銷售,石油煉制,成品油銷售
·其它業務
表3給出了近兩年巴斯夫集團分部門的銷售額、資產總值、凈利潤及資產回報率簡況。
從表3可以看出,1996年巴斯夫集團各部門中除塑料和纖維部門外,其它各部門銷售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從凈利潤來看,保健和營養品、染料和塗料、石油與天然氣三個部門比1995年有所增,其它業務繼續虧損,而化學品、塑料和纖維兩個部門的盈利卻有不同程度的下降。1996年,巴斯夫集團核心業務的五個部門的資產回報率均較高(不包括其它業務),但包括其它業務在內的平均資產回報率卻基本與1995年持平。從資產分布來看,除化學品有所下降外,另外四個核心業務領域資產總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它業務部門亦有所增加。
巴斯夫集團在世界范圍內有140多個生產廠,在39個國家設有生產基地,主要的生產基地有德國的路德維希港(Ludwigshafen )、韋瑟靈(wesseling ),比利時的安特衛普(Antwern),西班牙的塔拉貢那(Taragona),英國的希爾桑德斯(seal sands),美國的弗里波特(Freeport )和蓋斯瑪(Geismar),巴西的Guaratingneta。
巴斯夫集團染料生產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目前染料和顏料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1位,石油化工作為其重點發展方向和主要經營領域,在世界上居十分重要的地位。巴斯夫集團是歐洲第5大乙烯生產廠家,居世界第14位。1993年4月在比利時安特衛普建成60萬噸/年裂解裝置, 25萬噸/年環氧乙烷和16萬噸/年丙烯酸酯裝置。1994年3月巴斯夫集團購買了ICI公司兩套各15萬噸/年聚丙烯裝置,成為歐洲第2、世界第5大聚丙烯生產廠家。
巴斯夫集團還是世界最大的丙烯酸生產企業,在歐洲和北美有生產能力60萬噸/年,比居第2位的羅姆哈斯公司多1倍。巴斯夫集團在世界聚苯乙烯生產中也占重要地位,能力居世界第2位。巴斯夫集團其它主要石化產品1996年的生產能力見表4。
3.經營簡況
巴斯夫集團近幾年繼續繼承注重研究與開發的良好傳統,逐步出售其非核心和不盈利的業務,並通過新、擴建生產裝置和收購相關生產廠,大力加強和拓展核心業務。巴斯夫集團在穩定國內和歐洲市場的基礎上,重點拓展北美、亞洲(尤其是中國)市場,同時加強南美市場的經營。巴斯夫集團經營狀況良好,銷售額、資產總值、凈利潤等指標均呈穩定增長的勢頭,而資產負債率卻逐年下降。表5、6分別給出了巴斯夫集團近兩年的資產負債狀況和財務損益簡況,表7給出了其近6年的主要經營指標。
四、經營戰略
巴斯夫集團之所以取得良好的經營業績,是其面對世界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經營戰略,使自己始終保持技術和市場上的優勢所致。近幾年,巴斯夫集團大規模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強化管理,所採取的戰略措施有:
1.在穩固國內和歐洲市場的基礎上,大力拓展北美和東亞市場,同時兼顧南美和非洲市場
加強德國路德維希港、施瓦策蓬柏及比利時安特衛普三大生產基地的生產裝置的新建、擴建,以鞏固歐洲市場。
在北美地區,對美國得克薩斯州、路易斯安那洲刃、伊利諾斯州、阿拉巴馬州等地的生產企業進行擴能;新建墨西哥阿爾塔米拉的苯乙烯與丁二烯的分離廠及M苯乙烯共聚物和聚苯乙在東亞地區,巴斯夫集團在中國的上海、南京、吉林、沈陽等地已經或計劃成立九家合資企業;在韓國蔚山,巴斯夭韓國公司的聚四氫吠喃生產企業和BASE公司的ADS生產企業正在施工。
巴斯夫集團其主要市場或重點拓展市場的地區或國家設立分公司,直接指導當地業務的發展。1996年,巴斯夫集團成立了總部設在丹麥的保健和營養品公司以及總部設在北京的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
2.鞏固核心業務,放棄非核心業務,優化產業結構,逐步實現從經營多元化到注重核心業務的戰略轉移巴斯夫集團通過收購進一步加強核心業務。如收購日本北陸制葯公司並成為該公司的主要股東、收購法國的GNR醫葯公司和荷蘭的Sudco公司,以拓展其醫葯領域的業務;收購了山道士公司的除草劑業務,增加了所保護的農作物的種類,拓展了植物保護領域的業務范圍;通過獲得M. Dohinen公司49%的股權,並收購英國倫敦Zeneca公司的織物染料業務,拓展其染料和顏料業務。出售非核心業務。 1996年,巴斯夫公司將其在世界范圍內的磁記錄產品業務出售給韓國高麗公司,並關閉其在印度尼西亞的相關業務;撤出其在Comparex信息系統公司的40%的股權並出售給南非一家公司;將油田化工業務出售給貝克特殊化學品公司。1997年初,將氣體生產用催化劑業務買給了ICI。巴斯夫集團還與薩斯喀徹溫公司達成了出售鉀和鉀鹽公司51%的股權給後者的協議。
3.與競爭對手合資或建立聯盟,以產主技術優勢和主產裝置的互補,增強競爭優勢巴斯夫集團與美國Lynx公司合資成立了總部位於海德堡的公司進行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研究。巴斯夫集團還計劃將其聚乙烯業務與殼牌公司聯合,成立一個合資公司,負責巴斯夫和殼牌各佔50%股權的萊茵烯烴公司和購進的蒙特爾聚烯烴公司的歐洲聚乙烯業務。與殼牌公司的聯合將產生合資企業一BAsELL,該公司將在荷蘭蒙爾代克新建廠生產環氧丙烷和聚丙烯。將歐洲的不飽和烯烴業務與荷蘭的DSM公司合資。巴斯夫集團還計劃與赫斯特公司成立合資公司,共同經營二者的聚丙烯業務。
4.注重科研開發,保持技術上的領先地位
巴斯夫集團的研究與開發工作己有100多年的歷史。科研是已斯大集團的優良傳統,亦是其不斷發展的基礎。巴斯夫集團每年都要投入20億馬克左右進行研究與開發, 1996年更是達到創記錄的22.86億馬克,比上年增加9.5%。巴斯夫集團從事科研與開發的人員達10091人,其中具有本科學歷的達2393人。1996年申請專利1107件,使其專利累計達到了約75000件。
5.加快同一區域內企業一體化進程,實現全業間在能源和原材料供應、基礎設施建設。後勤管理、廢物處理及分配等方面的協作,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
由於巴斯夫集團在比利時安特衛普生產基地的50家生產企業在能源供應上實行了一體化,該地區已不再用昂貴的油氣燃料產生工業用蒸汽。在美國蓋斯馬和弗里波特的企業亦強調實行聯合。
五、資金實力、投資動向及建設項目
1.資金實力及投資動向
巴斯夫集團資金實力雄厚,近幾年的資本支出穩定增長。巴斯夫集團對固定資產的資本支出狀況如表8所示。表9和10分別給出了巴斯夫集團1992--1996年間的支出部門分布狀況和1996年資本支出的地區分布簡況。
巴斯夫集團對固定資產的投資雖然沒有象1989~1993年間那樣維持在40億馬克左右,但從1994年以來一直呈穩定增長的勢頭, 1997年亦計劃投資38億馬克以上。
從巴斯夫集團資本支出的部門分布來看,保健和營養品領域一直呈增加的趨勢,且近幾年有加速發展的跡象。巴斯夫集團對化學品、塑料和纖維兩個領域的資本支出在經過4年的下降後, 1996年又重新增加投資。染料和塗料領域作為巴斯夫集團的傳統核心業務,發展一直較為平穩,這一點在巴斯夫集團對該領域的資本支出上亦可看出。巴斯夫集團對石油和天然氣領域的資本支出波動較大。巴斯夫集團對其它業務領域的資本支出近三年穩定增長,但明顯比1993年前減少。總的來看,巴斯夫集團的資本支出是圍繞其發展戰略進行投入的,染料和塗料,化學品、塑料和纖維三個領域作為其傳統的優勢領域得到了穩定發展,保健和營養品作為巴斯夫集團新興的核心領域發展形勢良好,石油和天然氣領域作為原料來源,近三年亦得到了穩定發展。
從巴斯夫集團資本支出的地域分布來看,歐洲市場是其穩固的重點,其中對德國國內的資本支出占將近一半。北美市場是巴斯夫集團拓展的重點。巴斯夫集團對亞太、非洲及南美的資本支出所佔比例最小,而其在亞大地區的投資重點是中國,其次是韓國。
2. 1996~1997年度在建項目
巴斯夫集團在1996年用於固定資產的投資為36.39億馬克,比上年增加了20.3%。其中2.97億馬克用於收購除草劑業務, 17.50億馬克用於德國國內生產裝置的建設。已經完成或正在施工的生產設施有:
路德維希港:異佛爾酮二胺、烷基氨基丙胺、旋光活性中間體和特種乙烯單體的能力擴建,在一家合成氨生產廠中生產甲醇,從氧化三苯瞬再生三苯磷。
Schwarzheide :苯乙烯共聚物的合成裝置,丁二烯和對苯二甲酸的生產
安特衛普:乙醇胺,硝基苯的生產裝置建設,蒸汽裂解爐和苯乙烯能力的擴建美國北卡萊羅納州Enka:Basifil牌纖維的生產裝置建設
墨西哥阿爾塔米拉:丁二烯和苯乙烯分散體生產裝置的建設
中國上海:上海巴斯夫染料化工有限公司的織物染料、助劑和顏料生產裝置的建設 其它擴建項目有:
路德維希港:擴建蒸汽裂解爐以生產丁二醇、新戊醇和碳的氯氧化物衍生物
韋瑟靈:對萊茵烯烴公司的聚乙烯、聚丙烯及裂解爐進行擴建
安特衛普:甲醛生產裝置的建設
美國得克薩斯州弗里波特:新的合成氣生產裝置建設,碳基--C4產品、酚化物、超級酞胺、己內酞胺擴建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蓋斯瑪:特種氨化物、丁內酯和N--甲基吡咯烷酮的擴建
美國伊利諾伊州喬利埃特:高抗沖聚丙烯能力的擴建
美國阿拉巴馬州莫比爾Ultraform公司:聚縮醛生產能力增加一倍
墨西哥阿爾塔米拉:苯乙烯共聚物和聚苯乙烯的生產裝置建設
韓國蔚山:巴斯夫韓國公司的聚四氫吠喃和曉星一BASF公司的ABS樹脂生產裝置
中國:與吉林化學工業公司的丁辛醇生產裝置和與上海的中國世佳集團公司的尼龍地毯纖維廠的建設
六、科研情況及石化領先技術
巴斯夫集團非常重視研究開發(R&D),每年都投資約20億馬克,1996 年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22.86億馬克。另外,巴斯夫集團還拿出2. 7億馬克用於新實驗室、中試裝置和設備的建設。巴斯夫集團1995、1996兩年在研究與開發方面的投資及分布參見表11。1996年,在巴斯夫集團各實驗室的工作人員有10091人,其中2393擁有大學學歷。1996年巴斯夫集團新增1107件專利,到年末在全世界共擁有75000項專利。
巴斯夫集團研究工作的特點是,除路德維希港總部的中央研究部門擁有強大的實力外,還在全球各地設立多個地方發展部門,在當地進行研究工作。設於路德維希港的中央研究設施有4個歷史悠久的實驗室,研究范圍分別為:化學品、塑料、醫葯品及植物保護產品,以及染料及助劑和特種化學品等。此外,又設多個工程發展部門,為整體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援。世界各地的研究部門則分屬各營業部門及附屬公司所管轄,主要從事與生產及市場推廣有關的研究工作。
巴斯夫集團在石油化工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的工藝技術有:
1. N--甲基毗咯烷酮抽提法制丁二烯技術
此技術最早於1968年實現工業化生產。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採用此項技術制丁二烯的裝置己達28套,遍及德、英、美、日、法、意、中、印、韓、巴西、羅馬尼亞、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奧地利等10多個國家,總生產能力達252.2萬噸/年,是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丁二烯抽提技術。
2. Novolen氣相潔聚丙烯生產技術
此技術1977年實現工業化,世界上採用此技術生產聚丙烯的裝置能力已達170萬噸/年,是僅次於海蒙特公司環管法的第二種應用最廣的聚丙烯生產技術。
3. MDEA法脫酸性氣體技術
此技術最早於1971年實現工業化生產。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採用此技術的脫酸性氣體裝置已有63套,已建的5套,在設計的14套,共82套,遍及德、美、加、荷、英、法、俄、日、韓、馬來西亞等27個國家。
4.改良雷帕法制1,4--丁二醇工藝技術
以甲醛、乙炔為原料制1,4--丁二醇的雷帕法由巴斯夫公司最早實現工業化生產, 1975年巴斯夫公司又將其改進為改良雷帕法(即雷帕常壓法)。此法採用懸浮床流程,催化劑與產物在反應器內實行分離,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1,4.丁二醇生產工藝之一。
5.固定床氧化法制鄰苯二甲酸酚工藝技術
此法1976年開始工業化,以鄰二甲苯為原料,採用高效的釩一鈦系表面塗層環狀催化劑和列管式固定床反應器,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鄰苯二甲酸酥生產工藝之一。目前世界上採用此法的裝置能力已佔世界總生產能力的32%。
6.甲酸甲酯法制甲酸工藝技術
此技術於80年代初實現工業化,巴斯夫公司用此法建立了10萬噸/年的甲酸生產裝置。此法先以CO和甲醇為原料反應生成甲酸甲酯,生成的甲酸甲酯再在萃取劑存在下水解製得甲酸。
7.發泡聚丙烯主產技術
這是巴斯夫公司開發的新工藝,產品可用於汽車及保溫材料等。
8.可發性聚苯乙烯主產技術
巴斯夫公司早在1952年就取得了可發性聚苯乙烯生產技術的專利權。目前該集團在四大洲11個基地上生產可發性聚苯乙烯,並形成了商品名為styropor的由30多種不同品種組成的可發·性聚苯乙烯系列產品,其產量居歐洲第一位。
9.備種加氫精製和加氫處理催化劑制備技術
巴斯夫在長期的石油化工生產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以烯烴和芳烴加氫、加氫脫硫、加氫脫氮、加氫脫金屬、潤滑油和蠟加氫精製為特點的各種加氫精製和加氫處理催化劑系列產品並擁有其制備技術,這些催化劑可用於各種原料的精製和處理,廣泛應用於石油化工中。
10.水溶性油漆主產技術
巴斯夫已採用其開發的此項技術於1993年在德國施瓦策蓬琅建成萬噸級生產裝置,其產品污染小,可用作汽車拋光漆。
11.甲苯二異氰酸酯(TD1)和二苯甲烷二異氰酸酯(MDL)主產技術。
七、對華關系
巴斯夫集團與中國的業務往來歷史悠久,關系極為密切。遠在1886年,巴登苯胺鹼廠已向中國出口品紅。1982年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於香港成立,分設4個市場推廣部門及一個功能部門。4個市場推廣部門分別是:
·染料、顏料及特種化學品部
·化工部
·農業及精細化學品部
·塑料部
1986年,巴斯夫集團在中國的聯絡工作合並入新成立的北京及上海代表處。1990年巴斯夫集團在廣州增設一間代表處,以促進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業務發展。目前,巴斯夫集團已與中國達成5項合資及12項技術轉讓協議。
巴斯夫集團在中國的第一個合資項目是上海高橋一巴斯夫乳膠公司。該公司成立於1988年,為巴斯夫集團與上海高橋石化公司合資經營,雙方各佔一半股權。合資公司年產6000噸丁苯乳膠。由於市場對乳膠的需求旺盛,該公司又增設一座2萬噸/年的廠房,目前已經投產。
1989年4月,巴斯夫集團與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金陵石化公司簽訂一項合資協議,這是巴斯夫集團在中國的第二項合資計劃,合資公司名為金陵巴斯夫樹脂公司、雙方參股各半。1993年,高橋石化公司與巴斯夫集團又對半合資成立了上海高橋·巴斯夫分散體公司,廠房建於浦東。1994年,上海巴斯夫染料化工有限公司成立,巴斯夫集團佔75%的股份,主要生產顏料和紡織染料。1994年巴斯夫集團與揚於石化公司合資成立的揚子·巴斯夫聚苯乙烯系列產品有限公 司,生產乙苯、苯乙烯及聚苯乙烯。另外,該公司將計劃建廠生產可發性聚苯乙烯。1995年巴斯夫集團與東北制葯總廠成立了東葯一巴斯夫(沈陽)維生素有限公司,巴斯夫集團佔70%的股份。1995年,巴斯夫集團還與吉林化學工業公司合資建立了巴斯夫一吉化新戊醇有限公司,年產新戊醇1.5萬噸,巴斯夫集團佔60%股份。同年,巴斯夫集團的Lacke和法本( Fartien )公司與上海塗料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了巴斯夫上海塗料有限公司,生產各種塗料,巴斯夫集團佔60%股份。巴斯夫集團的北美分公司--巴斯夫公司還擁有上海地毯背材有限公司5%的股份。1996年12月,巴斯夫集團與中國世佳集團公司簽定了以尼龍-6生產地毯纖維的協議。為此,雙方合資成立了巴斯夫華源尼龍有限公司,位於上海青浦縣,巴斯夫集團持有70%的股份。能力為7000噸/年的裝置將於1998年年底投產,並計劃擴能至1.9萬噸/年。巴斯夫集團在中國最大的投資是將與揚子石化公司合資建立一套以60萬噸/年石腦油裂解乙烯裝置為主的綜合石化廠,包括芳烴、丁二烯抽提裝置,合成氣設施,氣體分離裝置和一個發電廠。總投資超過60億馬克,預計2003年投產。另外,巴斯夫集團計劃與上海高橋石化公司以及上海華藝集團公司合資在上海槽涇工業園區建立一個MDI/TDI生產廠,計劃2001年投產。 到目前為止,巴斯夫集團是中國化學工業最大的國外投資者,投資總額超過了10億馬克。

閱讀全文

與苯胺發明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