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希臘發明房屋的神
古希臘沒有發明房屋的神。中國發明房屋的神是有巢氏。
有巢氏,簡稱「有巢」,號「大巢內氏」。容五氏之一,是昊英氏之後的又一位遠古時代部落首領,居住在古黃河下游一帶,有巢氏生活在距今約5500~53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
史傳有巢氏是人類原始巢居的發明者、巢居文明的開拓者。由於年代久遠,沒有文字記錄有巢氏是何方人氏。
有巢氏的傳說在先秦古籍即有記載。《莊子·盜跖》曰:「且吾聞之,古者禽獸多而人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韓非子·五蠹》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
著名歷史學家呂振羽在 《中國歷史講稿》中指出:「到了有巢氏,我們的祖先才開始和動物區別開來……從此就開始了人類歷史」。
B. 古代怎麼蓋房子
在沒發明磚塊「砌」之前,主要方法是「築」。基本工序是:
先用樹木搭起一個房屋的架子,再順著應該有牆的地方,使用兩塊夾板,裡面裝粘土,用木棒夯實,這種方法叫做「築」(建築一詞的來源)。每一夾板可以築一尺左右高的牆體,一層層往上築。屋頂用茅草覆蓋。
後來,人們發現埋進土中的木柱容易腐爛,就在有柱子的地方墊上石墩,叫做「礎」(基礎一詞的來源),與地面隔開。再後來,發明了砌塊(磚),牆體砌而不再築。但磚的成本較高,一般的院牆仍然築。
最早的磚是土坯,沒有燒制,容易被雨淋壞,後來人們發明用磚窯燒制,出現了青磚;再後來,磚窯技術提高,出現了紅磚;再後來,水泥、玻璃等建築材料被發明發現,才開始有近現代建築。
C. 是誰發明了房屋的建造
到了新石器時代,已經有了簡單的人工土穴或窩棚了。那麼,是誰發明了房屋的建造,遠古人類總是將原始藝術的創始人歸結於神,《易經》將其歸結為「聖人」,而其他的文獻則將建築的發明歸結為「有巢氏」。
D. 古人為房中「方便」發明的「春凳」,究竟有何用
我們在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可以看到那些古人的床前都有一個榻榻米,古人將它稱為春凳,聽這個名字就是凳子的一種。
就是在我爺爺他們那一輩家裡面都還有春凳,那個時候的床全部都是像古代的那種,雖然沒有雕刻的那麼精美,但是跟現在的床不一樣,沒有那麼簡便。那麼古人為什麼要在床前放一張這樣的凳子呢,放春凳的作用是什麼?
但是又想躺一躺的話,躺在春凳上是在方便不過的。這樣也不用脫鞋子,脫衣服想起來就起來了。古代人民也是很會享受生活的,因為有所需求,所以他們就發明了這些東西。
E. 遠古時代的有巢氏發明了哪種房子
北方的遠來古人類為了生存躲自進山洞,而生活在南方的人類為了隔絕地面濕氣和躲避野獸,也想到了一個好方法——搬到樹上。相傳,遠古時代有一個聰明人,他看到了小鳥築巢的過程,從中受到啟發,開始在樹上建造房屋。後來人們紛紛效仿他,並把這位巢居文明的開拓者稱為「有巢氏」。巢居代表人類發展的一個階段,從利用天然山洞居住發展到建造房屋的雛形,是人類進步的標志。
F. 嗯熊中國古代神話中發明房屋的神是誰
有巢氏復
【生活年代】:制距今約20萬——5萬年前。
【出生地】:蒼梧(今湖南九嶷山以南)。
【立都】:石樓山(今山西呂梁市興縣東北)。
【年號】:巢皇。
【簡介】:中國古代神話中發明巢居的英雄。也稱「大巢氏」。其初,人民穴居野處,受野獸侵害,有巢氏教民構木為巢,以避野獸,從此人民才由穴居到巢居。《莊子.盜跖》:「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項峻始學篇》:「上古穴處,有聖人教之巢居,號大巢氏。」晉張華《博物志.雜說上》:「昔有巢氏有臣而貴,任之專國主斷,已而奪之。臣怒而生變,有巢以亡。」
【原始巢居的發明】:有巢氏神話傳說中人物,漢族人民想像中的始祖,原始巢居的發明者。相傳遠古昊英之世,人少而禽獸眾,為防禦野獸侵害,有巢氏教人構木為巢,白天採摘橡栗,夜晚棲宿樹上。《莊子》載:"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即有巢氏時代。因居巢得名與有巢氏發明巢居有關,而被視為巢湖人。它與同時出現的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一樣,雖均出自後人虛擬,但也表明了漢族先民堅持生存斗爭的光榮歷史進程。
G. 中國古代神話中發明火的是遂人氏,發明織衣和建房子的分別是誰
建造房子:有巢氏
第一個教授人們養蠶織衣的:黃帝的正妃嫘祖
相傳有一個春天,一位少女在桑園養蠶時,碰到黃帝。黃帝看到在她的身上穿著一件金色綵衣,閃著輕柔、溫和的黃光,地面上堆著一堆蠶繭。黃帝就問少女身上穿的是什麼,少女就說了植桑養蠶、抽絲織綢的道理。黃帝聽後,想起人們還在過著夏披樹葉、冬穿獸皮,一年四季衣不蔽體的生活,感覺到這是一項大的發明,能讓人民穿衣禦寒。他就與這位少女結為夫妻,讓她向百官和百姓傳授育桑養蠶的技術。這位少女就是黃帝的正妃嫘祖,當時黃帝也已到了三十而立之年。
H. 樓房是誰發明的啊
世界上第一幢樓房我國商朝時期的摘星樓.紂王造的.
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樓
從現代內摩天大樓的使用功能容、建築、結構和設備各方面的技術角度出發來綜合衡量,研究摩天大樓歷史的一些專家認為,1910年至1913年在紐約建造的伍爾沃思大廈(WoolworthBuilding)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樓。它的高度為241米,在1930年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樓。它是世界上第一個採用沉箱技術將基礎落於基岩上的大樓,並在鋼框架結構中發展了抗風支撐體系;它採用了高速的直達電梯和區間電梯相結合的系統;大廈每隔五層設置一個水箱,其供水系統遠比當時一般的建築復雜。除了這些技術的因素,從功能而言,它既是伍爾沃思公司的辦公樓,又設有商場、健康俱樂部、美容中心和餐廳,它為本世紀大量出現的摩天大樓提供了一種模式。
I. 古代的房子怎樣建造的
古人在沒有鋼筋和混凝土的情況下,用糯米、石灰漿、泥土、木頭等材料通過榫卯等工藝技術造房子。
中國的古建築在建築史上是輝煌的一筆。古人取材於身邊的物品,將土 、木完美融合,使建築有了自己的靈魂。
1.遠至舊石器時代,人們還未掌握建築的技藝,最有效的建造一個安身立命之所就是尋找一處山洞。
2.至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地取材,逐步搭建起自己的房屋。
3.南方地區為去濕氣、避蚊蟲採用的是干闌式建築,而北方多是穴居式建築。
4.古人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在建房子這件事他們為了可以把房子建的更加得牢固,然後想盡了辦法,所以後來在即使沒有鋼筋和混凝土的情況下,他們還是找到了其它的辦法來使建築物更加的堅固。
首先第一種方法就是用石灰砂漿,在很早的時候,古人就已經知道石灰砂漿是可以用來鞏固建築物的,石灰砂漿其實這就是石灰和砂土,還有水的拌合物,而且這種東西的製作技術和成本都是非常的低的。
雖然它可以用來鞏固建築物,但是他還有有一個很大的弱點,就是他的強度並不是很好,很難建造那些非常高大的建築物,而且這種東西是不可以在潮濕的環境中使用的,水就是他們最大的天敵。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用糯米砂漿建造,糯米砂漿就是糯米和石灰漿的一種混合物,而它的製作方法就是把煮糊的糯米倒入在石灰水中,然後兩者在結合之後就會產生非常強大的粘合性。
而且它比第一種方法要好上很多,用它砌成的城牆會非常的牢固,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的長城就是用這種方法建造的,有了這種方法,即使在沒有鋼筋水泥的古代,房子依舊可以建造的非常的牢固,不用擔心它會倒塌。
另外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用夯土建造的方法,它也是古代人經常使用的一種建築材料,而它又是怎麼做成的呢?其實他就是有紅泥,還有粗砂,石灰塊在混合之後然後再見過重力的打壓之後形成的一種堅固的材料。
在考古學家的證明下,我們會發在你早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有夯土這個材料了,雖然在當時並沒有磚,但是他們就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找到了一種很堅固的材料來修建建築,然後她們就用石頭和其他土材料混合之後發明了另外一種新型的材料,然後夯土就出來了。
中國的木建築構架一般包括柱、梁、枋、墊板、衍檀、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構件。這些構件相互獨立,需要用一定的方式連結起來才能組成房屋。
中國傢具把各個部件連接起來的「榫卯」做法,是傢具造型的主要結構方式。各種榫卯做法不同,應用范圍不同,但它們在每件傢具上都具有形體構造的「關節」作用。
若榫卯使用得當,兩塊木結構之間就能嚴密扣合,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它是古代木匠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工匠手藝的高低,通過榫卯的結構就能清楚的反映出來。
J. 中國古代什麼時候開始有石頭房子
作為建築,這里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就是那塊躺在兩根立石上的橫石。在前面的講述中,我們看到從洞到穴到棚,人類一直都是在模仿大自然。但是這三塊石頭搭出來的結構在自然界中毫無先例可言。這個兩豎一橫的結構可以說是整個人類建築的象徵,就像文字是人類文明的象徵一樣。越看到後面大家越能深刻地理解我為什麼這么說。
在加工、利用石頭這一點上,我們在後面會發現其它文明是很難和歐洲文明相比的。如果說磚是兩河流域建築的象徵的話,歐洲建築的象徵就是石頭。某種程度上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建築遺跡歐洲最多,中亞次之,中國最少的緣故。石頭最難破壞,磚次之,而我們的著名古建築大多是木結構,保存起來最為困難。不算地下挖掘得到的文物,我們現存最古的建築是漢代的(磚結構),現存最古的木結構建築是晚唐的。
按照前面講到的過程,我們毫不驚訝地得知,在歐洲最初出現的石頭住房外形非常像樹枝棚。建築的方法是將石頭一圈圈圍起來,石圈越往上直徑越小,最後合攏。像樹枝棚需要骨架一樣,他們在石圈內部建造了石牆來起到支撐的作用(見下圖)。另一個毫不奇怪的現象是:這種結構在中亞和我們這里是沒有的。建築藝術的分流至此開始。
這是位於英國蘇格蘭劉易斯鎮的史前石屋,上部已損毀
建築的大門已經打開。人類對於空間的觀念將從此改觀。不過在接著講述西方建築之前,我們必須先看看對西方建築影響巨大的兩個地方。
二、古代埃及和西亞
埃及對於古代地中海文明的人們來說始終是個過於神秘的國度,以致於很多原本荒誕不經的傳說一旦和埃及掛上鉤,在他們心中彷彿就是可以接受的了。現代人恐怕有此感覺的也不少。而神秘埃及的象徵,當然是金字塔。
關於金字塔的可笑說法中最出名的大概是外星人建造說了。可惜UFO學者們不知道,在埃及,金字塔的那些更古老的雛形也比較完整地保留了下來。整個演變過程可以說是比較清楚的,沒有什麼突變。
最初的法老陵墓叫Mastaba(原意是"凳子"),就是一個大平台,是對法老的平台形住房的模仿。後來他們在平台上再加上幾層以顯示偉大,一直加上去就成了金字塔(如下圖,建於2778 BC的Zoser金字塔)。
從Dahshur的金字塔我們可以想見當時一定發生了什麼事,工程必須很快結束,所以上部收攏的速度明顯比下部原定的要快。對照歷史,原來這是第三王朝崩潰的時候(2723 BC)。而第四王朝就是建造大金字塔的時代。
埃及的地形是狹長的山谷中的沖積平原,其建築從一開始就是磚石混用的。到現在為止對石頭的加工也遠遠難於製作磚。所以在古王國時期,不論是法老或者平民的住宅都是用磚的,能保存到現在的極少。他們也知道這個,所以像上面提到的幾座法老陵墓這樣重要的建築就用石頭了。到了建造大金字塔的年代,法老的野心導致工程量實在太大,要把幾百萬塊巨石加工得嚴絲合縫再堆積起來,這也是後人懷疑它們不是人造的原因之一。現在已有學者找到了令人信服的解釋,就是這些巨石不是天然的,而是用碎石,石灰岩,貝殼等人工合成的混凝土。這樣就能就地取材、控制形狀、現場加工,工程量是當時的力量完全可以達到的。金字塔表面最後被鋪上一層白色花崗岩(現有少量殘余,右圖中可見),給人以整體都是花崗岩的感覺。
真正讓人感到驚訝的不光是金字塔,還有方尖碑(obelisk)。這些方尖碑有特定的形制:截面是正方形,上細下粗,頂上是金字塔形尖端,高度和寬度的比約為10。所有的方尖碑都是用整塊花GANG岩雕成的,有的高達50餘米,也就是20層樓高。作為法老的記功柱,它們表面刻滿了象形文字。西方的強國每次征服埃及時就會拉一塊方尖碑回國作為炫耀,比如羅馬人和拿破崙。說到紀念物,還不能不提美國的華盛頓紀念碑,很明顯是在模仿方尖碑。
後世西方建築中,追隨金字塔和方尖碑腳步的極少(最有名的是貝聿銘在盧浮宮前的天才設計),所以在建築史上它們的地位只是奇觀而已。真正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是埃及的神廟。
以日神賀魯斯神廟(平面圖見右)為例,神廟正面一般是高大的塔門(pylon)――巨大的梯形石牆中夾著矩形門洞,石牆上有巨型浮雕。塔門後面是露天的內院,由兩側的柱廊組成。內院後面是大廳。
大廳的面積一般很大,但由於大跨度的石屋頂需要支撐,大廳里密集地排列著一排排的石柱,所以也叫柱廳(hypostyle hall)。上面的平面圖中密密麻麻的點就是這些柱子。構成屋頂的石料有多長,柱子的間距就只能有那麼大。著名的阿蒙神廟的柱廳(遺跡見右圖)面積為103×52米,竟用了134根巨柱。一方面可以想見當時只憑天窗和火把照明的大廳中這一排排柱子造成的詭秘氣氛,另一方面看來對於大跨度屋頂的支撐問題埃及人沒有什麼辦法,只能多加柱子。大廳後面是一進一進的密室,屋頂越到後面越矮,給人以越來越神秘的感覺。整個建築是嚴格的中軸對稱的。
埃及人這樣頻繁地使用柱子的結果就是他們有了一套完整的關於柱子型制的理論。比如柱高和柱徑的比,柱徑和柱間距離的比等等就是他們首先嘗試確定下來的。這對後世希臘神廟的柱式有不小的啟示。要知道一直到現代建築興起之前,希臘柱式(經羅馬人總結)一直是被神化的對象,是每個建築師的聖經,對柱式掌握的好壞直接決定其設計的成功與否。另外值得我們記住的是最常用的3種柱子的外形的象徵意義:蓮花象徵尼羅河上游的上埃及(右圖中第1排第3個),紙草象徵下埃及(第1排第1、2個)。賦予柱子某種象徵意義的做法對後世建築師也有不小的啟發。
後期有一些埃及神廟的布局與前面提到的類似,不過是在一座山中鑿出來的。也就是從山的側面挖進去,內院、大廳和密室全部是在山的內部。很明顯這樣可以減少柱子的數量而保證廳的大小。建阿斯旺大壩時被搬遷的Abu Simbel阿蒙神廟就是一例。
關於埃及建築最後需要提一下的是所謂"國王谷"與"王後谷",本世紀最驚人的考古發現之一――吐坦卡蒙墓就是在這里被發現的。自大金字塔時代後,歷代法老逐漸放棄了那樣鋪張的陵墓,而是採取了在山谷中挖山成陵的辦法。其中最壯觀的就位於這兩個谷中。這里的建築的總體樣式仍然是柱廊加山內部的密室。
關於古代西亞的建築,大家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空中花園"了。其實在古代更有名的是所謂"巴別塔"。《聖經》里說這塔原本要一直造到天上,上帝讓人類語言不通才得以破壞這計劃。這兩項建築的遺址現在都沒有找到,但是可以肯定它們其實都源自同一種西亞特有的古老的建築式樣――廟塔(ziggurat)。後人考證那"巴別塔"其實是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時見到宏偉的廟塔之後的一種驚嘆和誇張。
廟塔從外觀上看很像最初的階梯形金字塔,四方的平台,上面是數層漸次縮小的平台,層數從3到6層不等,最頂上的一層上建有神廟或宮殿(右圖是在建在烏爾的一座廟塔的復原圖,年代約2250 BC)。這樣我們就能明白"空中花園"的灌溉問題其實是通過分級抽水解決的。與原始金字塔不同,平台是用土坯堆積起來的,土坯牆外貼著裝飾用的磚。隔一段距離,土坯牆就像長城的關隘一樣突出來一道,這也許是在模仿當時的城牆。廟塔一般都建有可以從正面或側面拾級而上的長長的坡道。
前面已經提到了西亞建築的特色就是對磚的應用,對此我們以著名的公元前8世紀的亞述王薩爾貢(此人因其鐵腕統治被希臘人編進了神話中)的宮殿為例。整個宮牆上貼滿了彩色的琉璃面磚。薩爾貢宮中著名的五條腿的人首翼牛也是在琉璃面磚上雕出來的。
說到拱,可以說這是人類在前面提到的兩豎一橫的支撐結構(學名是樑柱結構)基礎上的重大進展。大跨度空間的問題靠樑柱結構來解決只能導致如埃及"柱廳"那樣的結果,浪費且不可能有寬闊的內部空間。拱的發明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這里先把拱介紹一下。
拱,顧名思義就是彎曲。它對於建築學的重要性我只需提一下arch和architecture大家就明白了。總地來說拱可以分成兩種:疊澀拱和真拱。所謂疊澀拱其實就是漸次接近的兩排磚的系列(如右圖的上半部)。把它按其對稱軸旋轉得到的三維結構就叫疊澀穹廬。前面提到的歐洲最早出現的石頭房屋其實就是一個疊澀穹廬的結構。很明顯疊澀拱能支撐起的重量主要是由那懸空的兩排磚決定的。磚的強度(堅硬程度)和磚粘合的程度越強,拱能承受重量越大,這兩排磚的系列也可以往下排得越遠,這樣就能在疊澀拱的下方給出一個更大的空曠的空間了。
而真拱則要復雜得多,大家可以參考右邊的圖(圖中標出的是拱心石)。請注意真拱的形狀不像疊澀拱那樣是一段拐了彎的直線,而是一段弧線。構成真拱的磚的粘合線不像疊澀拱那樣是平行線,而是放射線。更重要的是組成真拱的磚不是方形的,而是一段圓環。正因為這樣,組成真拱的磚甚至用不著粘合,因為拱上面的重量自動地把這些磚緊緊地壓在一起了。憑直覺我們就知道,拱能把它上面的重量按弧形一步步傳遞到在下面支撐的兩面牆上。但這僅僅是直覺,用現代的力學人們可以很容易地知道拱受到的重量不僅在往下壓牆,還在往兩邊推開牆。古人當然沒有力學,他們只有直覺。而種種現在看起來荒謬的直覺理論統治了一代代西方建築師大約2000年。別以為他們不知道理論有問題。對拱的計算可難倒了包括伽利略這樣的大師呢!如何正確地計算拱是促使力學前進的動力之一。
回到主題。由於磚的粘合在疊澀拱中很重要,在真拱中卻可以忽略,所以很明顯真拱能支撐出來的空間比疊澀拱更開闊,因為真拱能承受的重量更大。要知道拱至少要能支撐住它自身的重量,而跨度越大的拱,重量當然越重。
從薩爾貢宮看,亞述人確實發明了疊澀拱,但他們只是用磚砌出了真拱的樣子,而使用的磚還是四方的。可見他們還沒有完全理解重量傳遞。真拱的真正發明還要等到希臘人來完成。更可惜的是後來他們自己好象也忘記了拱。到公元前5世紀,和希臘大打了一仗的波斯王大流士和薛西斯父子建造的宮殿就完全是在模仿埃及神廟了——有門樓、柱廳,但沒有拱,而且布局依舊雜亂。
西亞建築中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巴比倫城。這是亞述和波斯之間的王朝――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7-6世紀)的首都,曾經令希羅多德嘆為觀止的地方。考古者已經恢復了那著名的令歷史之父折服的伊斯塔爾門(右圖)。雖然它明顯有模仿埃及的門樓的痕跡,但上面用琉璃磚拼出的神獸圖案依然代表著這方面他們的不朽成就。對比上圖就能發現後來的波斯人已經不會用拱搭門了,他們的門都是矩形的,和埃及的一樣。
三、希臘-羅馬時期
就像秦朝的統一大帝國給中國歷史展開了一個新篇章一樣,希臘人給西方建築也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好象只要談到西方文化的某一方面,回溯到希臘人總是避免不了的,這實在是因為他們的創造力太旺盛了。
雖然希臘本土離西亞更近一些,它們的遠古建築得益於埃及的地方也不少。從細致的英國人伊文思爵士和好運氣的德國人謝里曼分別發現的米諾斯和邁錫尼遺址可以看出,早期希臘建築的房間都不大,宮殿中的庭院很像埃及神廟的內院,是由柱廊圍起來的。他們沒有用磚的習慣,而是大量地使用當地盛產的石頭,但布局仍類似於西亞的建築,大小房間的分布混亂是明顯的。米諾斯"迷宮"的比喻就源自其宮殿內部沒有明確的房間排列的主線和層次感。著名的邁錫尼"獅子門"(下圖)從雕刻上看是傑作,但從建築上看,只是一個普通的疊澀拱而已,後世的人只會驚嘆它的藝術性,卻不覺得在建築上有什麼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