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引擎蓋發明人

引擎蓋發明人

發布時間:2021-07-16 13:36:54

1. 雷克薩斯汽車是哪國生產的,創始人是誰,什麼年代產的

LEXUS是一個從豐田分離出來的針對北美市場的豪華車品牌,僅僅20多年的品牌歷史,讓它在眾多百年老廠面前顯得過於年輕。2004年6月8日,豐田汽車公司宣布將中國市場使用多年的凌志商標改名為雷克薩斯,此舉意味著,在中國市場存在了十年的凌志將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雖然沒有沉積悠久的歷史文化,但雷克薩斯作為一款豪華車將質量與價格作為品牌的發展方向,並在其中維持了很好的平衡,始終堅持穩定、安全的信念,在北美獲獎無數。

日本從此拉開了高檔轎車的序幕。這個品牌名是豐田花了3.5萬美元請美國一家取名公司命名的,因為「雷克薩斯」(Lexus)的讀音英文「豪華」(Lexu)一詞相近,使人聯想到該車是豪華轎車的印象。雷克薩斯汽車商標採用車名「Lexus」字母「L」的大寫,「L」的外面用一個橢圓包圍的圖案。橢圓代表著地球,表示雷克薩斯轎車遍布全世界。

沒有人會忘記LEXUS LS400在1989年正式上市時,在全球高級車壇所引起的震撼;有人甚至預測德國豪華轎車說不定將被迫退出美國市場。到今天,LEXUS己經席捲頂級買家的市場,成為全美最暢銷的高級轎車。相信許多人都還記得LS400的經典廣告片:在開動運轉的引擎蓋上,一個接一個的香檳杯高高疊起,形成一個水晶杯塔,即便引擎加足油門全速運轉,杯塔始終穩如泰山;要慶祝車壇新貴誕生,這的確是最佳的方式。

LEXUS現已擁有LS、GS、IS、RX等不同系列的龐大車系.一個又一個獎相或許就是雷克薩斯證明自己的最好的證據。

雷克薩斯的歷史:

1983年8月,TOYOTA主席Eiji Toyoda決定是時候創立一個豪華品牌來挑戰世界上最好的豪華車。

1985年5月,一個設計小組被派往加利福尼亞設計概念車。同年7月,第一個LS400的原型被建造出來。

1986年5月,性能測試在德國的Autobahn展開。9月,測試在美國的公路上廣泛開展。

1987年5月,公司管理層通過了LS400的最終設計。

1989年1月,LS400和ES250在底特律和LOS ANGeLES車展除去面紗。並在同年9月上市銷售。

1991年5月,Lexus用SC400擴充了產品線。9月,SC300也被引進,ES300取代了ES250。

1992年,Lexus賣得比BMW和Mercedes-Benz多,成為美國進口豪華車的銷量冠軍。9月,Facelift的LS400面世,作為對顧客和經銷商的要求的回應,有超過50項的改進。

1993年1月,凌志引進旗下第一款高性能四門房車GS300。 1994年11月,重新設計的第二代LS400上市銷售。

1996年1月,凌志引進豪華SUV LX450到北美市場。短短兩個月,LX450的銷量就超過RangeRover,攀升到豪華SUV銷量榜首。

1996年9月,更豪華,更強勁的第二代ES300進入北美市場。

1997年10月,裝有V8動力的GS400加入了GS產品線。LS400有了一個更強的V8心臟和新外觀。

1998年1月,凌志在北美國際車展發布一個新的SUV種類,RX300。和LX470一起,創建了最終的豪華SUV產品線。

1999年9月,凌志慶祝旗下第一輛車在美國上市銷售10周年。同年10月,凌志在美國賣出他的第一百萬輛車。

2000年6月,凌志將撼動高性能四門轎車世界的IS300投放市場。10月,全新旗艦LS430投放市場。

2001年3月,新SC430發行。10月,凌志用ES300重新詮釋豪華的含義。

2002年11月,豪華的強勁的GX470的投放,開始了新的冒險旅程。

2003年3月,全新的RX330登錄。

2. 本田CRV引擎蓋如何打開

本田CRV引擎蓋開啟需要打開一個引擎蓋的開關,這個開關位於車輛的A柱下方,在駕駛員的腿部空間,拉動就可以解鎖,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打開車輛的駕駛員車門。

注意事項:

1、打開引擎蓋要發動機熄火。

2、有風的天氣不要打開引擎蓋。

3. 拉璉是誰發明

1851年,美國人愛麗斯·豪(Elias Howe)申請了一個類似拉鏈設計的專利

拉鏈的發展史話

隨著人類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拉鏈由最初的金屬材料向非金屬材料,單一品種單一功能向多品種多規格綜合功能發展,由簡單構造到今天的精巧美觀,五顏六色,經過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其性能、結構、材料日新月異,用途廣泛,深入到了航天、航空、軍事、醫療、民用等各個領域,小小拉鏈在人們生活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和生命力。拉鏈,作為本世紀對人類最為實用的十大發明之一,已被載入了歷史的史冊。

一、拉鏈的產生

拉鏈的發明皺形,最初來自於人們穿的長統靴。十九世紀中期,長統靴很流行,特別適合走泥濘或有馬匹排泄物的道路,但缺點就是長統靴的鐵鉤式紐扣多達20餘個,穿脫極為費時。這個缺點讓發明家傷透腦筋,也耗費了贊助商許多的金錢和耐性。為了免去穿脫長統靴的麻煩,人們甚至忍受著穿靴整日不脫下來。終於在 1851年,美國人愛麗斯·豪(Elias Howe)申請了一個類似拉鏈設計的專利,但並未商品化,甚至被遺忘達半個世紀之久。直至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才出現轉機,一位來自芝加哥市的機械工程師威特康·L·朱迪森(Whitcomb·L·Judson),想出用一個滑動裝置(slider–device)來嵌合和分開兩排扣子(此原理與拉鏈很近似,不過拉鏈[ zipper]這個名詞約過了30年後才出現)。朱迪森的發明,很幸運地獲得賓州律師路易斯·沃克(LewisWalker)的財力支援。沃克對朱迪森的新設計有高度興趣。

朱迪森於1893年在芝加哥哥倫比亞世界博覽會上展示了他的新發明,將它制在鞋子上,直接穿在自己的腳上(申請專利日期1893年八月二十九日,專利號504038)。沃克對此發明極為賞識,兩人在1894年合夥成立全球滑動式紐扣公司(Universal Fastener Company),並於1896年再度申請專利。但產品有點笨重,不受製造商青睞。後來將此產品改用在郵物袋上,但在1897年底前也只有20個袋子派上用場。沃克將此設計應用在軍用鞋上,並贏得「沃克上校」(Colonel Walker)的稱呼。

朱迪森仍不斷地改進產品的設計,以適應緊身衣的需要。他耗盡心血,不斷推出新的發明,但是,每一個進步又帶來更多的新問題,耗資甚巨。合夥人沃克曾描繪發明的艱辛說,其在此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還要多。

1901年朱迪森申請一項機器專利,可連結一排拉鏈的齒狀部分。但機器太復雜不好使用,因此,全球滑動式紐扣公司消沉了好一陣子。之後,又成立紐扣及紐扣機械製造公司(Fastener Manufacturing and Machine Company),研究開發縫制拉鏈的機器,省去手工縫制的不便。1904年公司更名為自動鐵鉤式紐扣公司(Automatic Hook and Eye Company),並將產品取名為安全(C-curity),取凸頭拉鏈不會輕易松開的優點,但拉鏈仍常有發生暴開或卡住的現象,最終只好將整個拉鏈從衣服上拆下來。

朱迪森設計上存在的缺點,後來被生於1880年的瑞典人森貝克(Otto Frederick Gideon Sundback)所解決。森貝克從小就對機械感興趣,在德國求學,1903年獲得電機工程學位後回國服役,之後移民美國。剛開始在匹茲堡西門子公司工作,由於工作地點與生產安全拉鏈的自動鐵鉤式紐扣公司股東居住地賓州相當接近,地緣關系再加上森貝克與西門子公司的上司不合,於是轉往自動鐵鉤式紐扣公司工廠所在地新澤西霍伯肯(Hoboken)發展。

森貝克從1908年起,開始研究拉鏈的改良,日夜苦思,他想辦法讓拉鏈的齒狀部分密合,以防暴開,並將安全拉鏈更名為普拉扣(Plako)拉鏈(專利權於1913年才申請,專利號為1060378,此設計被認為是拉鏈問世的重要里程碑)。然而,森貝克的美夢未圓,新產品仍然存在缺點,許多消費者來信投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經濟很不景氣,鋼每磅五美分,工人一星期的工資為六個美元,公司精減裁員,只剩下森貝克和另外一名人員,森貝克身兼經理和工程師。公司經濟遇到空前的困難,為償還拖欠提供鋼絲的若伯林公司數千美金貨款,森貝克只好修復一台機器生產回形針來賺錢。所幸,贊助者總是不斷出現,劇作家之父詹姆斯·奧尼爾(James O』 Neill)當時巡迴上演《基督山伯爵》(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一劇,他對森貝克的普拉扣拉鏈極感興趣。

事業上雖有了轉機,但森貝克個人卻遭受到空前的打擊,其妻子難產而死。森貝克傷心之餘,更加專心致志改良拉鏈。1913年他再度申請專利,專利許可於1917年核准(專利號1219881)。沃克稱此專利為「隱藏式鉤子」(hidden hook),對前景持樂觀態度。沃克將公司改名為「無鉤式紐扣公司」(HooklessFastenerCompany),工廠遷移梅得維爾(Meadville)。

森貝克進一步改良無鉤式紐扣,齒部形狀改做成湯匙狀,頂端呈凸狀,末端凹狀,滑動裝置一滑就可使左右「齒狀部分」嵌合,再滑回則分開,稱為「無鉤式二號」(見圖一示),並且設計出製造齒狀部分的機器。1913年他正式宣布這一技術被突破。《美國科學》曾以森貝克的專利為封面故事。

六個月後,森貝克准備大批量生產這種紐扣,無鉤式二號預備上市。

沃克的二兒子也花了八年的時間從事無鉤式紐扣的改良工作。佛羅里達州的約瑟芬·卡洪(Josephine Calhoun)在1907年也申請類似安全拉鏈的專利。同年,科羅拉多州的弗蘭克·凱費爾特(Frank Canfielt)也申請了專利。致力這方面研究的發明家不只出現在美國,其中和森貝克最後成品最接近的有蘇黎士的昆木思(Katharina Kuhn-Moos)及福斯特(Henri Forster)在1912年的專利品,不過,都沒有像無鉤式二號成為商品。

市場的需求決定產品的成敗。無鉤式二號一開始訂單並不多。匹茲堡的麥克瑞(Mcreery)百貨公司認為無鉤式二號很適合用在裙子及套裝上,要求製造商一律採用無鉤式二號,但仿效者不多,不敢冒險使用新產品。森貝克為爭取客戶,不斷地改良拉鏈的性能以適應需要。

梅得維爾的工廠製造技術日漸精湛,每天製造1630條無鉤式二號,且沒有次品,結果訂單日漸增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也給新產品帶來了新的機會,軍人的置錢腰帶使無鉤式二號的需求增加;空軍飛行裝採用無鉤式二號不但可節約材料,而且防風效果更好;海軍的救生衣也採用無鉤式二號。政府於是特別撥給金屬材料以供生產。

無鉤式二號雖被證明好用,但價格偏高仍無法普及,森貝克明白這一點,又致力於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製造效率。他發明了S-L機器,降低生產過程中材料的不必要浪費,只要原先原料的41℅即可。降低生產成本以後,應用的第一個產品是拉克泰(Locktite)煙草袋,結果銷售相當成功,1921年底,煙草公司每周需要的無鉤式二號數量達到空前的數目。為適應高需求量,無鉤式紐扣公司又加蓋一座新工廠。

1921年俄亥俄州豪富公司(B.F.Goodrich Company)向無鉤式紐扣公司訂購少量的產品,用在他們生產的橡膠套鞋上。試用後發現效果良好,又大批訂購,並將發現的缺點告知無鉤式紐扣公司。公司經改良後推出奇妙靴(Mystery Boot),其特點是只要拉一下就能穿或脫。

營銷人員對奇妙靴的稱呼不甚滿意,想找個更能顯示其特色的名字,經理一時靈感,想到「Zip」這個擬聲字——物體快速移動的聲音,便將奇妙靴更名為拉鏈(Zipper)靴(見圖二示),此年是1923年,後來「Zipper」——「拉鏈」就成為所有類似無鉤式紐扣產品的總稱。很遺憾,朱迪森於1909年辭世,身前從未聽到「拉鏈」這個術語,也未看到他的發明在世界上成功的流行。

那年冬天,豪富公司售出將近五十萬雙拉鏈靴,二十年代中期每年至少向無鉤式紐扣公司買進百萬條拉鏈,無鉤式紐扣公司有感於「無鉤式」一詞帶有負面聯想,而「拉鏈」一詞又為豪富公司所創,因此,又想出「鷹爪」(Talon)這個名詞,1937年公司更名為鷹爪。

1930年之前,無鉤式紐扣公司每年可售出2000萬條「鷹爪」,應用范圍從鋼筆盒到摩托艇的引擎蓋。但成衣業依舊觀望不使用。到三十年代中期,服裝設計師伊薩·斯卡帕瑞里(Elsa Schiaparelli)首度大量採用「鷹爪」,《紐約客》(New Yorker)形容1935年春季服裝展,「垂滿拉鏈」。此後,成衣業才漸漸採用拉鏈。

拉鏈的製造技術隨著產品的流傳而逐漸在世界各地傳開,瑞士、德國等歐洲國家,日本、中國等亞洲國家先後開始建立拉鏈生產工場。

1917年,拉鏈傳入日本,當時的拉鏈由於稀少,只能作為達官貴人炫耀自己身份的飾品。1927年日本昭和初期,廣島縣尾道人開始製造拉鏈,以「夾具牌」商標開始銷出。當時,拉鏈以堅固耐用而著稱,所以,「夾具」成為拉鏈的代名詞。至今,日本人仍稱「拉鏈」為「夾具」。

1932年日本開始手工大量製作拉鏈。由於偏心手動沖床等在當時很先進的機器不斷地被開發出來,使得拉鏈能夠批量生產,價格逐漸下降,服裝和箱包業開始使用拉鏈,使業界展望很活躍。

1934年上海、香港、美國的拉鏈製品開始批量向外出口。日本吉田工業株式會社的前身「三S商會」在這年1月1日創立。

1937年以後,北美和中南美拉鏈大量銷出。拉鏈終於以新興產業的形式出現,同樣,拉鏈也成為日本產業界的重要角色。但是,1941年爆發了太平洋戰爭,日本最終成為戰敗國,戰爭給日本國內工業,包括拉鏈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當時,除了一部分軍用拉鏈業者留下來以外,其他工場差不多都被迫轉業或廢業。

1946年戰後,由於當時進駐日本美軍的影響,拉鏈的需求量急速增加。但是,戰爭帶來的巨大創傷,使日本拉鏈業界在短期內無法應付需求。「日本式製造法」,手工業製造的缺點暴露無遺。當時,造成了日本製造「拉鏈容易壞」的不良形象。

1950年日本「吉田工業株式會社」進口了自動鏈牙機,步入機械化生產的第一步。繼之,公司發明的拉頭自動沖壓機,開發成功。不但解決了過去製造上的缺點,也將製造過程到生產過程改革一新,從而帶動了日本整個拉鏈業的進步。(日本吉田株式會社,產品名YKK,在國內生地、黑部、越湖、東北、四國、和九州等六處設有工場,在海外四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工廠)

1951年日本自己製造的30台鏈牙製造機投入使用,終於完成了使業界舉無匹敵的現代化工廠設備。

幾乎在日本拉鏈業發展的同時,歐洲的一些國家,象瑞士、德國等拉鏈也在發展。三十年代,瑞士奧普特朗(Optilon)公司成立,總部設在瑞士的祖格市。幾十年來該公司以「舒適」和「質量」為第一要素,不斷地改進設計,經過與國外三十多家公司進行技術合作,拉鏈新品種不斷出現,其在世界各地都有設立企業和工廠,成為與美國的泰隆拉鏈公司、日本的吉田株式會社同樣著名的世界級拉鏈企業。

1953年德國首次推出了以塑料為原料製作的拉鏈,開創了非金屬拉鏈的先河。

我國拉鏈生產是在1930年由日本傳到上海的。當時,在上海城內侯家路,王和興辦起了我國第一家拉鏈廠,後來,吳祥鑫又開辦了一家拉鏈廠,1933年創辦上海三星(即華光)拉鏈廠。

1949年,我國有中小型拉鏈企業20餘家,約有1000餘人從業。主要靠手工操作,設備簡陋。

1958年上海三星拉鏈廠引進了德國生產的自動排米機,並進行了技術改革,將自動排米機速度從每分鍾1440轉提高到3000轉,相當於手工的230倍;拉頭生產由單頭沖制改革成十二道一次成型,提高生產效率50多倍;後道工序平光、刷光、洗帶、上臘、並帶、無梭織機等高效專用設備改革成功;推廣採用鋁鎂合金液體抽絲,硬質合金燒結成整體模等新工藝、新技術,實現了我國拉鏈行業的第一次技術革命。

1958年隱形拉鏈(CONCEAL)開始銷售。

1959年The Grand(L型)開始銷售。

1961年Delrin樹脂拉鏈注塑機面世,Delrin樹脂拉鏈開始銷售。

1963年EFJON雙骨拉鏈開始銷售。

1971年針織布帶BEULON拉鏈開始銷售。

1974年北京引進了瑞士的尼龍拉鏈(卧式)生產設備;隨著天津又引進了法國生產的八台滌綸拉鏈生產設備;不久國內如上海、浙江、湖北、廣東、等地又陸續引進德國、日本、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非金屬拉鏈設備,非金屬拉在我國開始發展。

1978年漁網用拉鏈開始銷售。

1979年附翅膀的樹脂拉鏈VISLON開始銷售。

1985年水密、氣密拉鏈開始銷售。

1988年JOYLONR軌道拉鏈開始銷售。

1989年離子電鍍拉鏈開始銷售。

1991年注射成型QUICKLON拉鏈開始銷售。

1992年EVER BRIGHT、VISLON熱轉印拉鏈、注射成型(模鑄型拉鏈)開始銷售。

1993年Q meshe(QUICKLON)、Q mate(成對QUICKLON)、Q touch(窗簾軌道QUICKLON)開始銷售。

1994年寬幅模鑄QUICKLON(連續注射成型)、大理開始銷售。開始銷售。從8月1日起「日本吉田株式會社」改名為「YKK」公司。

自1980年開始,特別是1995年以後,我國拉鏈生產以空前的速度發展,一大批新興的民營拉鏈企業脫穎而出,規模不斷擴大。拉鏈產品不斷增加,目前,世界上的三大類拉鏈,各個品種、各個規格基本上都能生產。1999年我國拉鏈的產量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的飛躍,產量超過了100億米,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拉鏈生產國。

4. 拉鏈是誰發明的呢

隨著人類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拉鏈由最初的金屬材料向非金屬材料,單一品種單一功能向多品種多規格綜合功能發展,由簡單構造到今天的精巧美觀,五顏六色,經過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其性能、結構、材料日新月異,用途廣泛,深入到了航天、航空、軍事、醫療、民用等各個領域,小小拉鏈在人們生活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和生命力。拉鏈,作為本世紀對人類最為實用的十大發明之一,已被載入了歷史的史冊。
拉鏈的發明史話
拉鏈又稱拉鎖。它是近代方便人們生活的十大發明之一。
拉鏈的出現是一個世紀之前的事。當時,在歐洲中部的一些地方,人們企圖通過帶、鉤和環的辦法取代紐扣和蝴蝶結,於是開始進行研製拉鏈的試驗。拉鏈最先用於軍裝。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軍隊首次訂購了大批的拉鏈給士兵做服裝。但拉鏈在民間的推廣則比較晚,直到1930年才被婦女們接受,用來代替服裝的紐扣。
拉鏈是在1926年獲得現在的名稱的。據報道,一位叫弗朗科的小說家,在推廣一種拉鏈樣品的一次工商界的午餐會上說:「一拉,它就開了!再一拉,它就關了!」十分簡明地說明了拉鏈的特點。拉鏈這個詞是這樣來的。
拉鏈的發明雛形,最初來自於人們穿的長統靴。十九世紀中期,長統靴很流行,特別適合走泥濘或有馬匹排泄物的道路,但缺點就是長統靴的鐵鉤式紐扣多達20餘個,穿脫極為費時。這個缺點讓發明家傷透腦筋,也耗費了贊助商許多的金錢和耐性。為了免去穿脫長統靴的麻煩,人們甚至忍受著穿靴整日不脫下來。終於在1851年,美國人愛麗斯·豪(Elias Howe)申請了一個類似拉鏈設計的專利,但並未商品化,甚至被遺忘達半個世紀之久。
1893年(一說1883年),一個叫賈德森的美國工程師(科威特人),研製了一個「滑動氏沒緊裝置」,並獲得了專利,這是拉鏈最初的雛形。這項裝置的出現,曾對在高統靴上使用的扣紐扣鉤造成了影響。但這一發明並沒有很快流行起來,主要原因是這種早期的鎖緊裝置質量不過關,容易在不恰當的時間和地點松開,使人難堪。
1913年,瑞典人桑巴克改進了這種粗糙的鎖緊裝置,使其變成了一種可靠的商品。他採用的辦法是把金屬鎖齒附在一個靈活的軸上。這種拉鏈的工作原理是:每一個齒都是一個小型的鉤,能與挨著而相對的另一條帶子上的一個小齒下面的孔眼匹配。這種拉鏈很牢固,只有滑動器滑動使齒張開時才能拉開。
至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才出現轉機,一位來自芝加哥市的機械工程師威特康·L·朱迪森(Whitcomb·L·Judson),想出用一個滑動裝置(slider–device)來嵌合和分開兩排扣子(此原理與拉鏈很近似,不過拉鏈[ zipper]這個名詞約過了30年後才出現)。朱迪森的發明,很幸運地獲得賓州律師路易斯·沃克(Lewis Walker)的財力支援。沃克對朱迪森的新設計有高度興趣。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經濟很不景氣,鋼每磅五美分,工人一星期的工資為六個美元,公司精減裁員,只剩下森貝克和另外一名人員,森貝克身兼經理和工程師。公司經濟遇到空前的困難,為償還拖欠提供鋼絲的若伯林公司數千美金貨款,森貝克只好修復一台機器生產回形針來賺錢。所幸,贊助者總是不斷出現,劇作家之父詹姆斯·奧尼爾(James O』 Neill)當時巡迴上演《基督山伯爵》(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一劇,他對森貝克的普拉扣拉鏈極感興趣。
事業上雖有了轉機,但森貝克個人卻遭受到空前的打擊,其妻子難產而死。森貝克傷心之餘,更加專心致志改良拉鏈。1913年他再度申請專利,專利許可於1917年核准(專利號1219881)。沃克稱此專利為「隱藏式鉤子」(hidden hook),對前景持樂觀態度。沃克將公司改名為「無鉤式紐扣公司」(Hookless Fastener Company),工廠遷移梅得維爾(Meadville)。
森貝克進一步改良無鉤式紐扣,齒部形狀改做成湯匙狀,頂端呈凸狀,末端凹狀,滑動裝置一滑就可使左右「齒狀部分」嵌合,再滑回則分開,稱為「無鉤式二號」,並且設計出製造齒狀部分的機器。1913年他正式宣布這一技術被突破。《美國科學》曾以森貝克的專利為封面故事。
六個月後,森貝克准備大批量生產這種紐扣,無鉤式二號預備上市。
沃克的二兒子也花了八年的時間從事無鉤式紐扣的改良工作。佛羅里達州的約瑟芬·卡洪(Josephine Calhoun)在1907年也申請類似安全拉鏈的專利。同年,科羅拉多州的弗蘭克·凱費爾特(Frank Canfielt)也申請了專利。致力這方面研究的發明家不只出現在美國,其中和森貝克最後成品最接近的有蘇黎世的昆木思(Katharina Kuhn-Moos)及福斯特(Henri Forster)在1912年的專利品,不過,都沒有像無鉤式二號成為商品。
市場的需求決定產品的成敗。無鉤式二號一開始訂單並不多。匹茲堡的麥克瑞(Mcreery)百貨公司認為無鉤式二號很適合用在裙子及套裝上,要求製造商一律採用無鉤式二號,但仿效者不多,不敢冒險使用新產品。森貝克為爭取客戶,不斷地改良拉鏈的性能以適應需要。
梅得維爾的工廠製造技術日漸精湛,每天製造1630條無鉤式二號,且沒有次品,結果訂單日漸增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也給新產品帶來了新的機會,軍人的置錢腰帶使無鉤式二號的需求增加;空軍飛行裝採用無鉤式二號不但可節約材料,而且防風效果更好;海軍的救生衣也採用無鉤式二號。政府於是特別撥給金屬材料以供生產。
無鉤式二號雖被證明好用,但價格偏高仍無法普及,森貝克明白這一點,又致力於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製造效率。他發明了S-L 機器,降低生產過程中材料的不必要浪費,只要原先原料的41℅即可。降低生產成本以後,應用的第一個產品是拉克泰(Locktite)煙草袋,結果銷售相當成功,1921年底,煙草公司每周需要的無鉤式二號數量達到空前的數目。為適應高需求量,無鉤式紐扣公司又加蓋一座新工廠。
1921年俄亥俄州豪富公司(B.F.Goodrich Company)向無鉤式紐扣公司訂購少量的產品,用在他們生產的橡膠套鞋上。試用後發現效果良好,又大批訂購,並將發現的缺點告知無鉤式紐扣公司。公司經改良後推出奇妙靴(Mystery Boot),其特點是只要拉一下就能穿或脫。
營銷人員對奇妙靴的稱呼不甚滿意,想找個更能顯示其特色的名字,經理一時靈感,想到「Zip」這個擬聲字——物體快速移動的聲音,便將奇妙靴更名為拉鏈(Zipper)靴(見圖二示),此年是1923年,後來「Zipper」——「拉鏈」就成為所有類似無鉤式紐扣產品的總稱。很遺憾,朱迪森於 1909年辭世,身前從未聽到「拉鏈」這個術語,也未看到他的發明在世界上成功的流行。
那年冬天,豪富公司售出將近五十萬雙拉鏈靴,二十年代中期每年至少向無鉤式紐扣公司買進百萬條拉鏈,無鉤式紐扣公司有感於「無鉤式」一詞帶有負面聯想,而「拉鏈」一詞又為豪富公司所創,因此,又想出「鷹爪」(Talon)這個名詞,1937年公司更名為鷹爪。
1930年之前,無鉤式紐扣公司每年可售出2000萬條「鷹爪」,應用范圍從鋼筆盒到摩托艇的引擎蓋。但成衣業依舊觀望不使用。到三十年代中期,服裝設計師伊薩·斯卡帕瑞里(Elsa Schiaparelli)首度大量採用「鷹爪」,《紐約客》(New Yorker)形容1935年春季服裝展,「垂滿拉鏈」。此後,成衣業才漸漸採用拉鏈。
拉鏈的製造技術隨著產品的流傳而逐漸在世界各地傳開,瑞士、德國等歐洲國家,日本、中國等亞洲國家先後開始建立拉鏈生產工場。
1917年,拉鏈傳入日本,當時的拉鏈由於稀少,只能作為達官貴人炫耀自己身份的飾品。1927年日本昭和初期,廣島縣尾道人開始製造拉鏈,以 「夾具牌」商標開始銷出。當時,拉鏈以堅固耐用而著稱,所以,「夾具」成為拉鏈的代名詞。至今,日本人仍稱「拉鏈」為「夾具」。
1932年日本開始手工大量製作拉鏈。由於偏心手動沖床等在當時很先進的機器不斷地被開發出來,使得拉鏈能夠批量生產,價格逐漸下降,服裝和箱包業開始使用拉鏈,使業界展望很活躍。
1934年上海、香港、美國的拉鏈製品開始批量向外出口。日本吉田工業株式會社的前身「三S商會」在這年1月1日創立。
1937年以後,北美和中南美拉鏈大量銷出。拉鏈終於以新興產業的形式出現,同樣,拉鏈也成為日本產業界的重要角色。但是,1941年爆發了太平洋戰爭,日本最終成為戰敗國,戰爭給日本國內工業,包括拉鏈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當時,除了一部分軍用拉鏈業者留下來以外,其他工場差不多都被迫轉業或廢業。
1946年戰後,由於當時進駐日本美軍的影響,拉鏈的需求量急速增加。但是,戰爭帶來的巨大創傷,使日本拉鏈業界在短期內無法應付需求。「日本式製造法」,手工業製造的缺點暴露無遺。當時,造成了日本製造「拉鏈容易壞」的不良形象。
1950年日本「吉田工業株式會社」進口了自動鏈牙機,步入機械化生產的第一步。繼之,公司發明的拉頭自動沖壓機,開發成功。不但解決了過去製造上的缺點,也將製造過程到生產過程改革一新,從而帶動了日本整個拉鏈業的進步。(日本吉田株式會社,產品名YKK,在國內生地、黑部、越湖、東北、四國、和九州等六處設有工場,在海外四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工廠) 1951年日本自己製造的30台鏈牙製造機投入使用,終於完成了使業界舉無匹敵的現代化工廠設備。
幾乎在日本拉鏈業發展的同時,歐洲的一些國家,象瑞士、德國等拉鏈也在發展。三十年代,瑞士奧普特朗(Optilon)公司成立,總部設在瑞士的祖格市。幾十年來該公司以「舒適」和「質量」為第一要素,不斷地改進設計,經過與國外三十多家公司進行技術合作,拉鏈新品種不斷出現,其在世界各地都有設立企業和工廠,成為與美國的泰隆拉鏈公司、日本的吉田株式會社同樣著名的世界級拉鏈企業。
1953年德國首次推出了以塑料為原料製作的拉鏈,開創了非金屬拉鏈的先河。
我國拉鏈生產是在1930年由日本傳到上海的。當時,在上海城內侯家路,王和興辦起了我國第一家拉鏈廠,後來,吳祥鑫又開辦了一家拉鏈廠,1933年創辦上海三星(即華光)拉鏈廠。
1949年,我國有中小型拉鏈企業20餘家,約有1000餘人從業。主要靠手工操作,設備簡陋。
1958年上海三星拉鏈廠引進了德國生產的自動排米機,並進行了技術改革,將自動排米機速度從每分鍾1440轉提高到3000轉,相當於手工的 230倍;拉頭生產由單頭沖制改革成十二道一次成型,提高生產效率50多倍;後道工序平光、刷光、洗帶、上臘、並帶、無梭織機等高效專用設備改革成功;推廣採用鋁鎂合金液體抽絲,硬質合金燒結成整體模等新工藝、新技術,實現了我國拉鏈行業的第一次技術革命。
1958年隱形拉鏈(CONCEAL)開始銷售。
1959年The Grand(L型)開始銷售。
1961年Delrin樹脂拉鏈注塑機面世,Delrin樹脂拉鏈開始銷售。
1963年EFJON雙骨拉鏈開始銷售。
1971年針織布帶BEULON拉鏈開始銷售。
1974年北京引進了瑞士的尼龍拉鏈(卧式)生產設備;隨著天津又引進了法國生產的八台滌綸拉鏈生產設備;不久國內如上海、浙江、湖北、廣東、等地又陸續引進德國、日本、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非金屬拉鏈設備,非金屬拉在我國開始發展。
1978年漁網用拉鏈開始銷售。
1979年附翅膀的樹脂拉鏈VISLON開始銷售。
1985年水密、氣密拉鏈開始銷售。
1988年JOYLONR軌道拉鏈開始銷售。
1989年離子電鍍拉鏈開始銷售。
1991年注射成型QUICKLON拉鏈開始銷售。
1992年EVER BRIGHT、VISLON熱轉印拉鏈、注射成型(模鑄型拉鏈)開始銷售。
1993年Q meshe(QUICKLON)、Q mate(成對QUICKLON)、Q touch(窗簾軌道QUICKLON)開始銷售。
1994年寬幅模鑄QUICKLON(連續注射成型)、大理開始銷售。開始銷售。從8月1日起「日本吉田株式會社」改名為「YKK」公司。
自1980年開始,特別是1995年以後,我國拉鏈生產以空前的速度發展,一大批新興的民營拉鏈企業脫穎而出,規模不斷擴大。拉鏈產品不斷增加,目前,世界上的三大類拉鏈,各個品種、各個規格基本上都能生產。1999年我國拉鏈的產量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的飛躍,產量超過了100億米,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拉鏈生產國。
展示拉鏈
朱迪森於1893年在芝加哥哥倫比亞世界博覽會上展示了他的新發明,將它制在鞋子上,直接穿在自己的腳上(申請專利日期1893年八月二十九日,專利號504038)。沃克對此發明極為賞識,兩人在1894年合夥成立全球滑動式紐扣公司(Universal Fastener Company),並於1896年再度申請專利。但產品有點笨重,不受製造商青睞。後來將此產品改用在郵物袋上,但在1897年底前也只有20個袋子派上用場。沃克將此設計應用在軍用鞋上,並贏得「沃克上校」(Colonel Walker)的稱呼。
改進設計
朱迪森仍不斷地改進產品的設計,以適應緊身衣的需要。他耗盡心血,不斷推出新的發明,但是,每一個進步又帶來更多的新問題,耗資甚巨。合夥人沃克曾描繪發明的艱辛說,其在此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還要多。
1901 年朱迪森申請一項機器專利,可連結一排拉鏈的齒狀部分。但機器太復雜不好使用,因此,全球滑動式紐扣公司消沉了好一陣子。之後,又成立紐扣及紐扣機械製造公司(Fastener Manufacturing and Machine Company),研究開發縫制拉鏈的機器,省去手工縫制的不便。1904年公司更名為自動鐵鉤式紐扣公司(Automatic Hook and Eye Company),並將產品取名為安全(C-curity),取凸頭拉鏈不會輕易松開的優點,但拉鏈仍常有發生暴開或卡住的現象,最終只好將整個拉鏈從衣服上拆下來。
朱迪森設計上存在的缺點,後來被生於1880年的瑞典人森貝克(Otto Frederick Gideon Sundback)所解決。森貝克從小就對機械感興趣,在德國求學,1903年獲得電機工程學位後回國服役,之後移民美國。剛開始在匹茲堡西門子公司工作,由於工作地點與生產安全拉鏈的自動鐵鉤式紐扣公司股東居住地賓州相當接近,地緣關系再加上森貝克與西門子公司的上司不合,於是轉往自動鐵鉤式紐扣公司工廠所在地新澤西霍伯肯(Hoboken)發展。
森貝克從1908年起,開始研究拉鏈的改良,日夜苦思,他想辦法讓拉鏈的齒狀部分密合,以防暴開,並將安全拉鏈更名為普拉扣(Plako)拉鏈(專利權於1913年才申請,專利號為1060378,此設計被認為是拉鏈問世的重要里程碑)。然而,森貝克的美夢未圓,新產品仍然存在缺點,許多消費者來信投訴。

5. 誰能給我介紹一下汽車引擎的各個部位!

一談到汽車性能,最受注目的就是被比喻為心臟部份的引擎;除此之外,汽車大小以及排氣量等等,也都與引擎息息相關,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引擎是動力的主要來源。引擎的機械原理其實與一百年前沒什麼兩樣,但其間累積了許多細節部份的技術演變,才得以達到今天的性能;尤其明顯的是,引擎本身的輕量化更是解決了許多問題,性能的提高自是不在話下,在效率方面也是進步卓越。不過,技術的進步是永無止境的,相信今後人類將繼續為提高性能而投下心血。

點火能量【Energy Output 】
除了跳火電壓、火花時期外,一般用來評量點火能力的尚有「點火能量」[Energy Output],這是指火花時期能量的總和。通常來說要點燃靜止且具理想混合比的油氣所需的能量約為0.3mJ[mJ=千分之一焦耳],在過濃或過稀時可能超過3mJ,這個能量是點燃油氣的最低需求,在真實情況中,特別是在高轉速所需的能量將數倍於這個值,而一般車輛的點火系統約可提供40-50mJ的點火能量。

火花時期【Spark Duration 】
當火星塞產生跳火電壓之後,由於電流負荷的產生,電壓值會驟降,但仍在某一時間內維持持續的火花,提供混合氣點燃的機會,此一時期稱為「火花時期」[Spark Duration]。

跳火電壓【Firing Voltage 】
由高壓線圈產生的高壓電送達火星塞之後,在火花產生之前由於有火星塞間隙存在,所以是一個非導體,但當電壓到達某一個值時,火星塞的間隙會突然變成導體,而產生火花越過間隙,此一電壓值就稱為「跳火電壓」[Firing Voltage]。

【DDC 】
所謂的DDC系統,DDC系統是結合了電子節氣門,主動式方向盤(Active Steering)及變速箱電腦三大部分而成。當DDC啟動時,除了電子節氣門應答速度加快外,並增加油氣濃度,此時主動式方向盤亦隨著減少方向盤輔助力道,並調整方向盤可變齒輪比,以提升路感及方向盤回饋程度,配合變速箱換檔時機大延幅度,進而提升車輛性能。目前BMW所有車系中僅有新5系列及645Ci配置此系統。

汽缸頭【cylinder head 】
汽缸頭是指汽缸上方像蓋子的部份,包括了進排氣系統、氣閥系統、燃燒室、火星塞等。左右引擎性能的主要零件多集中於此。

汽缸體【cylinder block 】
屬於引擎的主體部份。cylinder本身就是筒的意思,所有的引擎零件都組裝在這上頭,然後再裝置於車身上,通常採用鑄鐵或鋁合金製作。現在科技日新月異,輕量化也愈來愈進步,尤其最近的汽缸更是講究精小化。

多氣閥引擎
在一個汽缸上各有2個以上的進排氣閥的引擎。因為引擎頭的開口面積大,所以進排氣效率高,氣閥本身很輕動作良好,所以反應佳、馬力高的引擎多采這種多氣閥式,而且多半是2個進氣閥加2個排氣閥的比較多。4氣閥以上的引擎則是每個汽缸有3個進氣閥、2個排氣閥的5氣閥引擎。已進入量產化,超過這個以上的則有6氣閥V6,更高級的還有本田的摩托車用,具有橢圓型活塞的8氣閥。雖然氣閥數愈多,進排氣愈高,不過燃燒室形狀復雜有時反而使燃燒效率變差,零件數量多加工困難,提高的性能不見得與高出的成本成比例。

氣閥【valve 】
又稱氣門,通稱控制液體或氣體的出入口,而在汽車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控制進排氣的氣閥,這種氣閥呈香菇狀,底部為圓型,因為燃燒室間隙很小,所以無法大幅開閉;進氣排氣的效率就是取決於此。當然氣閥直徑愈大效果愈佳,不過必需受限於有限的空間,為此必須增加氣閥數、以小直徑加以排列,同時減小氣閥重量、提高運動性能,擴大通路以提高進排氣的效率。

DOHC/雙凸輪軸引擎【double overhead camshaft 】
凸軸分為進氣閥用與排氣閥用的兩根OHC,凸輪直接壓著氣閥,因此適用於高回轉,雖然可以獲得相當大的馬力,不過驅動凸輪軸的機械構造非常復雜,幾乎所有的高性能車都是採用這種方式。

OHC/頂上凸輪軸式引擎【overhead camshaft 】
也是將氣閥置於頂上的一種,不過凸輪軸在汽缸頭側面,直接以搖桿壓氣閥,因此適於高回轉。此外單凸輪軸的又稱為SOHC(single OHC),以便與下項的DOHC(double OHC)區別。

OHV/頂上氣閥式引擎【overhead valve 】
氣閥置於頂上因而得名。在汽缸內凸輪軸處以推桿推上,再以搖桿壓下。因為可動部份多,高回轉時不容易保持正確,不過經過大幅改良以後,也有很多優良的引擎采OHV型。

增壓進氣引擎
並非自然的大氣壓力,而是加裝幫浦吸入加壓空氣的方法。因為進氣效率大幅提高,所以輸出馬力也不一樣。Supper charger、Turbo charger等就是這種增壓裝置,可以提供比大氣更高壓的空氣。

自然進氣引擎【naturally aspirated engine 】
引擎在活塞下降時,形成負壓使空氣進入。起動時,當自動馬達一回轉就會開始這項作用,回轉中也持續不斷將空氣吸入,至高回轉時,因為進排氣抗力增高,效率大概會減到70%左右,遇到高地或高溫時,空氣密度低也會影響性能;這類引擎簡稱NA引擎。

氣冷式引擎
亦即空氣冷卻式,多用在鋁合金制引擎,氣冷式引擎表面積必須比較大。汽車因為有車身,所以必需強制以風扇送入空氣,雖然大氣本身溫度低,可以冷卻,不過空冷式除了空氣之外,還必須利用潤滑油的循環幫助冷卻,目前只有保時捷等少部份的車使用這種冷卻方式。

水冷式引擎
引擎在燃燒時放出高熱,為了持續行駛,必需同時不斷加以冷卻,愈是高性能車款愈重視冷卻工作。將水管通入引擎汽缸與汽缸頭的內部,冷卻水變熱後又循環至水箱,使之保持在攝式100度以下。水冷式引擎除了效率比空冷式高以外,也可減少引擎的整體體積,因此一般汽車多采水冷式。
橫置引擎
橫向放置引擎多用在後置引擎後輪驅動車(RR)上,引擎橫置時,可以減小車頭長度,相對的加大室內空間,對於有限的空間而言,是比較理想的配置方法。

縱置引擎
順著車子的前進方向,引擎呈縱向置放;此時也意味著曲軸同樣是呈縱向。長久以來引擎都是以這種方式搭載,如此引擎室兩側尚有充裕的空間,整備性良好。

水平對卧汽缸
以曲軸為中心,汽缸分列於左右呈水平對向排列的配置。汽缸數為2、4、6、8、12等偶數。因為汽缸是平放的,所以四汽缸水平對向又稱平四(flat four)、六汽缸則稱為平六(flat six)。保時捷與速霸陸的引擎就是採用這種方式。

V型排列汽缸
假使汽缸數量多,使用V型排列可以讓長度縮減。V2、V4較不常見,汽車上多使用V6、V8、V12,其配置比直列式汽缸復雜得多,在日本多用在高級車引擎上。

直列式汽缸
基於汽車搭戴空間的考量,汽缸的排列方式非常重要。直列式是指將多汽缸排成一列,日本車多採用這種型式。到四汽缸為止直列式沒什麼問題,不過超過六汽缸以上,引擎就變得很長,很難收容於引擎蓋下。跟V型排列比起來,直列式汽缸結構上比較簡單,小型車還是以直列式為主流。

多汽缸
引擎汽缸數在兩個以上,通常汽車都超過四汽缸。基本上,汽車已將2、3、4、5、6、8、12汽缸加以實用化;在車賽中也出現10汽缸的例子,亦稱為復式氣缸。

單汽缸
所謂汽缸是活塞上下運動時的筒狀部份,單汽缸的就是只有一個汽缸的引擎,多用在50cc~250cc的機車引擎上,大排氣量的汽車很少用單汽缸型引擎。

四行程引擎【four-cycle engine 】
引擎曲軸回轉兩次(往返活動四次),就完成一次的循環動作。每回轉兩次就燃燒一次,在結構上完成度最高,是目前汽車引擎的主流。

二行程引擎【two-cycle engine 】
引擎曲軸回轉一次,活塞就往返活動兩次,其間完成了進氣、壓縮、膨脹、排氣的循環動作。每回轉一次就爆發傳達動力,對小型引擎來說比較有利,這類引擎多用在機車上。

行程數【cycle 】
行程即指周期,在引擎上是指『進氣』、『壓縮』、『膨脹』、『排氣』循環回轉的現象,而將這項活塞的上下運動以行程表示。本來二行程引擎全名為二沖程循環引擎,而四行程引擎則是四沖程循環引擎,現在多簡稱為二行程、四行程。

柴油引擎【diesel engine】
柴油引擎的燃料是使用比汽油更低級的輕油。它的基本原理是先『吸入』空氣,然後再以比輕油更高的壓力『噴射』出,使之自然『起火』爆發,進而燃燒。可分成直接噴射燃燒室,以及間接噴射燃燒室兩種。因為壓縮比高,所以震動比較大,燃燒噪音也比較高。因此,柴油引擎雖然用在卡車上沒什麼關系,不過如果用在轎車的話,就必需想辦法在這方面謀求改善。雖然柴油的油錢比較省,不過現在汽油引擎越來越便宜,所以柴油車轎車也就減少了許多。

轉子引擎【rotary engine】
轉子引擎是汽油引擎的一種,不過它不使用反覆動作的活塞,而是利用轉子以偏心形在特殊的眉形燃燒室內回轉的一種引擎,它同樣是以『吸入』、『壓縮』、『點火』的方法燃燒。轉動式活塞引擎的概念是1927年一位當時年僅二十六歲的德國機械天才 Wankel 先生所發明的,而日本馬自達汽車廠的前身『Toyo Kogyo』也在1970年左右加入了轉子引擎的研發,目前全世界只有馬自達將轉子引擎量產成為汽車專用引擎。

汽油引擎【gasoline engine】
以石油製品當中,揮發性最高的汽油作為燃料的引擎,只能以汽油或很接近的液化瓦斯帶動。其基本原理是:『吸入』空氣及汽油的霧氣,再將之『壓縮』8至10倍,以電氣火花點燃引爆後,燃燒形成能量,屬於典型的內燃結構。汽車用的引擎基本上比較輕、馬力比較大,而震動與噪音也比較小

6. 最早拉鏈的發明是為了啥

當時,在歐洲中部的一些地方,人們企圖通過帶、鉤和環的辦法取代紐扣和蝴蝶結,於是開始進行研製拉鏈的試驗。拉鏈最先用於軍裝。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軍隊首次訂購了大批的拉鏈給士兵做服裝。但拉鏈在民間的推廣則比較晚,直到1930年才被婦女們接受,用來代替服裝的紐扣。

隨著人類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拉鏈由最初的金屬材料向非金屬材料,單一品種單一功能向多品種多規格綜合功能發展,由簡單構造到今天的精巧美觀,五顏六色,經過了漫長的演變過程。


(6)引擎蓋發明人擴展閱讀

拉鏈的保養方法:

1、平時使用時,要注意拉鎖上有無「破肚」、「脫齒」、歪斜等毛病,有這些毛病要及時修理,不要再硬拉。

2、鋁合金的拉鎖比較容易受到腐蝕,因此應保持乾燥,切勿受潮,以防鋁齒生成白色的氧化物,日久還會導致拉鎖生銹,影響使用,同時也要注意不與鹼性和酸性的物質接觸。

3、拉動拉鎖時,應先將兩邊的齒靠攏對齊,捏住拉鎖頭順著軌道輕輕向前拉動,不要用力猛拉,以免造成「牙齒歪斜」、「破肚」和「脫齒」。

4、帶拉鎖的各種箱包、口袋或皮夾,不要裝得過滿,不然容易使拉鎖造成「破肚』、「脫齒」、歪斜和布軟等現象。

7. 汽車引擎蓋應該怎麼關

放下機蓋和機蓋鎖間隔15~20厘米,稍一用力放下就可以了 。

8. 人類通過鯊魚發明了什麼

人類通過鯊魚發明了:鯊魚形潛艇,鯊魚皮泳衣,鯊魚鰭尾翼,汽車引擎蓋。專這都是生物仿屬真和生物製造技術的產物。

人類通過鯊魚外形發明了鯊魚形潛艇,運動速度非常快。

根據鯊魚皮設計出的鯊魚皮泳衣,摩擦力小,速度加快。

根據鯊魚翅,汽車公司發明了鯊魚鰭尾翼(雙感應設計)

根據鯊魚腮發明了汽車引擎蓋鯊魚腮側風口。

根據鯊魚皮的低摩擦的性能,以後在石油輸送管道工程中減小液阻,減小沿程損失等地方均會使用。

閱讀全文

與引擎蓋發明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