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12章 堯帝真的發明了圍棋么
對於圍棋的起源,迄今為止,史學界也並無定論,最廣為流傳的說法是:堯造圍棋,丹朱善之。此說最早見於先秦典籍《世本》,但《世本》的作者不見於史,而現代有學者因書中稱趙王遷為「今王遷」認為此書是由戰國末年的趙國人所作
B. 圍棋的發明者是誰
中國帝堯 相傳,上古時期堯都平陽,平息協和各部落方國以後,農耕生產和人民生活呈現出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但有一件事情卻讓堯帝很憂慮,散宜氏所生子丹朱雖長大成人,十幾歲了卻不務正業,游手好閑,聚朋囂訟鬥狠,經常招惹禍端。大禹治平洪水不久,丹朱坐上木船讓人推著在汾河西岸的湖泊里盪來盪去,高興地連飯也顧不上吃了,家也不回了,母親的話也不聽了。散宜氏對帝堯說:「堯啊,你只顧忙於處理百姓大事,兒子丹朱越來越不像話了,你也不管管,以後怎麼能替你干大事呀!」堯帝沉默良久,心想:要使丹朱歸善,必先穩其性,娛其心,教他學會幾樣本領才行。便對散宜氏說:「你讓人把丹朱找回來,再讓他帶上弓箭到平山頂上去等我。」
這時丹朱正在汾河灘和一群人戲水,忽見父親的幾個衛士,不容分說,強拉扯著他上了平山,把弓箭塞到他手裡,對他說:「你父帝和母親叫你來山上打獵,你可得給父母裝人啊。」丹朱心想:射箭的本領我又沒學會,咋打獵呢?丹朱看山上荊棘滿坡,望天空白雲朵朵,哪有什麼兔子、飛鳥呢?這明明是父親母親難為自己!「哼,打獵我就是不學,看父母能把我怎麼樣!」衛士們好說歹勸,丹朱就是坐著動也不動。一夥人正吵嚷著,堯帝從山下被侍從攙扶著上來了,衣服也被刮破了。看到父帝氣喘吁吁的樣子,丹朱心裡不免有些心軟,只好向父帝作揖拜跪,唱個喏:「父帝這把年紀要爬這么高的山,讓兒上山打獵,不知從何說起?」堯帝擦了把汗,坐到一塊石上,問:「不孝子啊,你也不小了,十七、八歲了,還不走正道,獵也不會打,等著將來餓死嗎?你看山下這么廣闊的土地,這么好的山河,你就不替父帝操一點心,把土地、山河、百姓治理好嗎?」丹朱眨了眨眼晴,說:「兔子跑得快,鳥兒飛得高,這山上無兔子,天上無飛鳥,叫我打啥哩。天下百姓都聽你的話,土地山河也治理好了,哪用兒子再替父帝操心呀。」堯帝一聽丹朱說出如此不思上進、無心治業的話,嘆了一口氣說:「你不願學打獵,就學行兵征戰的石子棋吧,石子棋學會了,用處也大著哩。」丹朱聽父帝不叫他打獵,改學下石子棋,心裡稍有轉意,「下石子棋還不容易嗎?坐下一會兒就學會了。」丹朱扔掉了箭,要父親立即教他。堯帝說:「哪有一朝一夕就能學會的東西,你只要肯學就行。」說著拾起箭來,蹲下身,用箭頭在一塊平坡山石上用力刻畫了縱橫十幾道方格子,讓衛士們撿來一大堆山石子,又分給丹朱一半,手把著手地將自己在率領部落征戰過程中如何利用石子表示前進後退的作戰謀略傳授講解給丹朱。丹朱此時倒也聽得進去,顯得有了耐心。直至太陽要落山的時候,帝堯教子下棋還是那樣的盡心盡力。在衛士們的催促下,父子們才下了平山,在乎水泉里洗了把臉,回到平陽都城。
此後一段時日,丹朱學棋很專心,也不到外邊遊逛,散宜氏心裡踏實些。堯帝對散宜氏說:「石子棋包含著很深的治理百姓、軍隊、山河的道理,丹朱如果真的回心轉意,明白了這些道理,接替我的帝位,是自然的事情啊。」誰料,丹朱棋還沒學深學透,卻聽信先前那幫人的壞話,覺得下棋太束縛人,一點自由也沒有,還得費腦子,犯以前的老毛病,終日朋淫生非,甚至想用詭計奪取父帝的位置,散宜氏痛心不已,大病一場,怏怏而終。帝堯也十分傷心,把丹朱遷送到南方,再也不想看到丹朱,還把帝位禪讓給經過他三年嚴格考察認為不但有德且有智有才的虞舜。虞舜也學堯帝的樣子,用石子棋教子商均。以後的陶器上便產生圍棋方格的圖形,史書便有「堯造圍棋,以教丹朱」的記載。今龍祠鄉晉掌村西山便有棋盤嶺圍棋石刻圖形遺跡。(這些是來源,期望採納)
C. 帝堯為什麼發明圍棋的
我國最早關於圍棋起源的傳說是"堯舜以棋教子"的故事。
晉朝人張華在他寫的《博物志》中說:"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還提到,舜,覺得兒子商均不甚聰慧,也曾製作圍棋教子。
《路史後記》寫得更為詳細。堯娶妻富宜氏,生下兒子朱,兒子行為不好,堯很難過,特地製作了圍棋,"以閑其情。"
按照這種說法,製造圍棋,是為了開發智慧,純潔性情的。
不過也有另一種看法,認為"夏人烏曹作賭博圍棋。"
唐朝人皮日休在其《原弈》一書中則說,圍棋始於戰國,是縱橫家們的創造。他的根據是,圍棋"有害詐爭偽之道。"
這樣一來,圍棋又成了尋歡作樂,耍弄權術的工具了。
其實,這些說法都不過是推測而已,堯、舜之說只是編織的美妙傳說。烏曹在《古史考》中被認為是造磚的先祖。在造圍棋方面找不到更多的佐證。至於皮日休提出的圍棋源於戰國。更不足為信。早在春秋時,孔子就已經提到圍棋了。
也是一種推測,在甘肅水昌縣鴛鴦池出上的原始社會末期的陶罐,不少繪有黑色、紅色甚至彩色的條紋圖案,線條均勻。縱橫交錯,格子齊整,形狀很象現在的圍棋盤,但縱橫線條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象現在是十九道。考古學家諷稱之為棋盤紋圖案。
湖南省湘陰縣挖掘出一座唐代古墓,隨葬品里有圍棋盤一件,大小呈正方形,縱橫各十五道。
在內蒙發掘的一座遼代古墓里,挖出圍棋方桌,高十厘米,邊長四十厘米,桌上畫有長寬各三十厘米的圍棋盤。棋盤縱橫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十一枚,白子七十三枚,共一百四十四枚。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著。想必墓主生前好弈,舍不下一盤殘局,帶到九泉之下琢磨去了。
這些只是眾多考古新發現中的幾件古物,但足以說明幾點:首先,不容置疑的是,圍棋在原始社會時,已具雛形。縱橫交錯的棋盤圖形已經基本形成。
其次,從出土棋盤的十、十三、十五……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線的發展過程看,圍棋不可能是某一個人某一天里突然創造出的奇跡,而是經過了由簡單到復雜,棋子由少到多,著法由單一到多樣的發展變化過程,時間跨越數千年,集聚了無數圍棋愛好者的智慧和經驗,逐漸被改進,被豐富,最後形成今天這種規模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圍棋的創造者,是我國廣大的勞動群眾。
由於戰事頻繁,軍事學知識漸漸積累起來。下圍棋和軍事上的運籌帷幄,調兵遣將有幾分相似。戰爭的需要勢必加速圍棋的發展。兩漢時己有人把圍棋當作兵法,《隋書·經籍志》還有棋譜收入兵書。
D. 上古時期是誰發明了圍棋
傳說我國上古時期,著名的仁君堯帝娶了妻子宜氏,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叫丹朱。丹朱仗著是帝堯之子,從小性情乖戾,長大後又嗜好遊玩,不務正業。
堯帝為兒子丹朱擔心不已,他就前往汾水詢問仙人蒲伊,拜求蒲伊教授自己管教兒子的方法。
堯帝來到汾水河畔,他看見有個人坐在蒼檜樹下,正在用小木棍在沙地上劃道,還用黑白小石子排列在沙地中,很像是在擺弄陣圖。
堯帝見那個人身披蒲衣,坦腹露臂,他早已認出,這個披蒲衣的人一定就是蒲伊。堯帝上前施禮,請求蒲伊傳授管教丹朱的方法。蒲伊笑著說:「大王的兒子非常聰明,而且喜歡與人爭斗。大王應當投其所好,挖掘他的智力,培養他的性情。」堯帝說:「還請先生教我具體的辦法!」蒲伊指了指沙地上的黑白小石子說:「奧妙就在其中!」說完,
蒲伊笑著離開了。
堯帝望著沙地上的黑白石子,剛開始不解其意。當他用心觀察,不久他終於理解了其中的奧妙。回到家以後,他便開始運用蒲伊告訴他的教子之術來教育丹朱。
堯帝為了引起兒子丹朱的興趣,他用文桑木來做棋盤,用犀角和象牙來做棋子。做成之後,棋盤棋子都光彩奪目,不同凡響。堯帝往日里一向很儉朴,但為了教育好兒子丹朱,他竟然不惜奢侈一回,可見他的用心良苦。丹朱果然被此名貴的棋具所吸引了。丹朱自從學了圍棋之後,果真有了長進,成為著名的圍棋高手,並在圍棋中悟出了許多治國之道,後來他成為了堯帝很好的助手。
這個故事說明了,圍棋有開發智慧和純潔性情的作用。圍棋能夠啟迪智慧,這和圍棋與我國文化和宇宙星辰都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圍棋蘊涵著古代哲學中一元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圓地方、十九農節氣、三百六十周天之數等內容,其變化豐富,意蘊深遠,魅力無窮,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相傳圍棋是堯帝發明的,這傳說很難辨清真偽。但可以肯定的是,堯帝這位心胸博大並充滿智慧的先哲,一定是一位軍事家和哲學家,同時又是一位天文學家和地理學家。
圍棋棋盤是標準的正方形,由縱橫各十九條線垂直、均勻相交而成,構成了一幅對稱、簡潔而又完美的幾何圖形。
圍棋棋盤有種渾然一體和茫然無際的氣勢,看著棋盤,就如同仰視浩瀚蒼天,就如同俯瞰寥廓大地,因此曾有人考證說:
圍棋其實是古人一種觀天工具。棋盤代表星空,棋子代表星星。
因為圍棋盤上有了一個「星」,便把它們扯到了具有宇宙意義的立體空間,初看頗有些牽強附會,其實不然,只要翻開一本古代地方誌,開卷的第一篇,便首先是一幅天空星相圖。
古代地方誌上標著某某星辰的位置和名稱,下面的註解,則詳盡地注釋著本地方所屬的星位。例如星之「鶉頭」所對應的是地之周國,星之「鶉尾」所對應的是地之楚國。
古人把我國分為九州,盡管在地面上的分界是某山某河,但其主要劃分依據,卻是星宿的分布。這種分法在天文叫作「分星」,在地理叫做「分野」,合在一起便成了包容宇宙的一個立體空間。
古人對於地域的佔有,實際上又同時佔有了那顆星宿。早在古籍《周禮》中便有記載說:「封域皆有分星。」人有貴賤而星野也有等次。皇帝的宮殿成為紫禁城,其對應的星體便是天上的紫微星座。
圍棋出現在我國的遠古,它的競爭目的實際上反映了人類最根本的競爭目的,即對生存空間的競爭。先哲們在一個想像的心理空間上打上橫橫豎豎的小方格子,把他們認為重要的位置用「星」這個形象來標志,創造出了最富哲理和最富競爭的競斗游戲,雖然圍棋規則看似簡單,但其中的變化卻是最為復雜的。
圍棋運動,好似整個世界只留下兩個敵手,在那廣闊的宇宙之中,把各自的智慧、勇氣和毅力盡情地釋放了出來。
雙方端坐兩端,品著清茶,搖著鵝扇,不動一刀一槍,不流一滴血,連一句爭吵都沒有,卻在進行著生與死的較量。圍棋這樣生死較量的方式,真是最為溫情、最為陰柔、最為奇妙的了。
按照我國傳統文化,一副圍棋就是一個濃縮了的宇宙。圍棋作為我國文化的一種,它與太極陰陽,與《易經》都是相通的。圍棋從黑白兩種符號的排列組合,演繹出一系列變化莫測的方陣化境。
在小小棋盤之上,從開始的演幻一直到終局都是錯落有致的黑白圖案,就如同一幅太極陰陽圖在流轉,陰陽變幻,幻妙無窮。在這種變化之中,可以看出運動、和諧、對稱和有序的藝術,可以感受到舒緩、抑揚、狂肆的節奏。
E. 第12章堯帝真的發明了圍棋么
戰國時期的《世本·作篇》:「堯造圍棋,丹朱善之」這是最早的對圍棋起源說的記載
F. 圍棋最早誰發明的
相傳,上古時期堯都平陽,平息協和各部落方國以後,農耕生產和人民生活呈現出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但有一件事情卻讓堯帝很憂慮,散宜氏所生子丹朱雖長大成人,十幾歲了卻不務正業,游手好閑,聚朋囂訟鬥狠,經常招惹禍端。大禹治平洪水不久,丹朱坐上木船讓人推著在汾河西岸的湖泊里盪來盪去,高興地連飯也顧不上吃了,家也不回了,母親的話也不聽了。散宜氏對帝堯說:「堯啊,你只顧忙於處理百姓大事,兒子丹朱越來越不像話了,你也不管管,以後怎麼能替你干大事呀!」堯帝沉默良久,心想:要使丹朱歸善,必先穩其性,娛其心,教他學會幾樣本領才行。便對散宜氏說:「你讓人把丹朱找回來,再讓他帶上弓箭到平山頂上去等我。」 這時丹朱正在汾河灘和一群人戲水,忽見父親的幾個衛士,不容分說,強拉扯著他上了平山,把弓箭塞到他手裡,對他說:「你父帝和母親叫你來山上打獵,你可得給父母裝人啊。」丹朱心想:射箭的本領我又沒學會,咋打獵呢?丹朱看山上荊棘滿坡,望天空白雲朵朵,哪有什麼兔子、飛鳥呢?這明明是父親母親難為自己!「哼,打獵我就是不學,看父母能把我怎麼樣!」衛士們好說歹勸,丹朱就是坐著動也不動。一夥人正吵嚷著,堯帝從山下被侍從攙扶著上來了,衣服也被刮破了。看到父帝氣喘吁吁的樣子,丹朱心裡不免有些心軟,只好向父帝作揖拜跪,唱個喏:「父帝這把年紀要爬這么高的山,讓兒上山打獵,不知從何說起?」堯帝擦了把汗,坐到一塊石上,問:「不孝子啊,你也不小了,十七、八歲了,還不走正道,獵也不會打,等著將來餓死嗎?你看山下這么廣闊的土地,這么好的山河,你就不替父帝操一點心,把土地、山河、百姓治理好嗎?」丹朱眨了眨眼晴,說:「兔子跑得快,鳥兒飛得高,這山上無兔子,天上無飛鳥,叫我打啥哩。天下百姓都聽你的話,土地山河也治理好了,哪用兒子再替父帝操心呀。」堯帝一聽丹朱說出如此不思上進、無心治業的話,嘆了一口氣說:「你不願學打獵,就學行兵征戰的石子棋吧,石子棋學會了,用處也大著哩。」丹朱聽父帝不叫他打獵,改學下石子棋,心裡稍有轉意,「下石子棋還不容易嗎?坐下一會兒就學會了。」丹朱扔掉了箭,要父親立即教他。堯帝說:「哪有一朝一夕就能學會的東西,你只要肯學就行。」說著拾起箭來,蹲下身,用箭頭在一塊平坡山石上用力刻畫了縱橫十幾道方格子,讓衛士們撿來一大堆山石子,又分給丹朱一半,手把著手地將自己在率領部落征戰過程中如何利用石子表示前進後退的作戰謀略傳授講解給丹朱。丹朱此時倒也聽得進去,顯得有了耐心。直至太陽要落山的時候,帝堯教子下棋還是那樣的盡心盡力。在衛士們的催促下,父子們才下了平山,在乎水泉里洗了把臉,回到平陽都城。圍棋此後一段時日,丹朱學棋很專心,也不到外邊遊逛,散宜氏心裡踏實些。堯帝對散宜氏說:「石子棋包含著很深的治理百姓、軍隊、山河的道理,丹朱如果真的回心轉意,明白了這些道理,接替我的帝位,是自然的事情啊。」誰料,丹朱棋還沒學深學透,卻聽信先前那幫人的壞話,覺得下棋太束縛人,一點自由也沒有,還得費腦子,犯以前的老毛病,終日朋淫生非,甚至想用詭計奪取父帝的位置,散宜氏痛心不已,大病一場,怏怏而終。帝堯也十分傷心,把丹朱遷送到南方,再也不想看到丹朱,還把帝位禪讓給經過他三年嚴格考察認為不但有德且有智有才的虞舜。虞舜也學堯帝的樣子,用石子棋教子商均。以後的陶器上便產生圍棋方格的圖形,史書便有「堯造圍棋,以教丹朱」的記載。今龍祠鄉晉掌村西山便有棋盤嶺圍棋石刻圖形遺跡
G. 圍棋是誰發明的
帝堯所作的。
圍棋起源於中國,傳為帝堯所作,春秋戰國時期即有記載。隋唐時經朝鮮傳入日本,流傳到歐美各國。圍棋蘊含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它是中國文化與文明的體現。
圍棋使用方形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圓形棋子進行對弈,棋盤上有縱橫各19條線段將棋盤分成361個交叉點,棋子走在交叉點上,雙方交替行棋,落子後不能移動,以圍地多者為勝。
因為黑方先走佔了便宜,所以人為規定黑方局終時要給白方貼子。中國古代圍棋是黑白雙方在對角星位處各擺放兩子(對角星布局),為座子制,由白方先行。
現代圍棋由日本發展而來,取消了座子規則,黑先白後,使圍棋的變化更加復雜多變。圍棋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棋盤游戲。
(7)帝堯發明圍棋擴展閱讀:
堯(約前2188—前2067年),姓伊祁,號放勛,古唐國人(今河北省保定市順平縣)。中國上古時期方國聯盟首領、「五帝」之一。
堯為帝嚳之子,母為堯母慶都。十三歲封於陶(山西襄汾縣陶寺鄉),輔佐摯。十五歲,改封於唐地(今河北唐縣),號為陶唐氏。
二十歲,堯代摯為天子,定都平陽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葬於谷林(山東省鄄城縣)。堯從兄長帝摯那裡繼承帝位,並禪讓於舜。
他命羲和測定推求歷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
參考資料:網路----圍棋
H. 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怎麼說的
圍棋,古代稱為「弈」,在整個古代棋類中可以說是棋的老祖宗,有4000多年的歷史。戰國時的趙國史官寫了一本書《世本》,其中說圍棋是堯發明的。西晉文學家張華在志怪小說集《博物志》中也說:「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
上古時期,堯帝率領先民欽定歷法,廣鑿水井,設立謗木,實行禪讓,定都平陽,創始文明,協和萬邦,締造中國,農耕生產和人民生活呈現出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開創了上古和諧的堯天舜日盛世。
從那以後,丹朱專心致志的學起了圍棋。說也奇怪,自從帝子朱學棋以後,他那愚頑不化的脾性居然被改過來了,人也變得聰敏起來,他的棋藝提高很快,成為我國圍棋史上第一個圍棋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