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方言》是誰撰寫的
楊雄(公元前五三年~公元一八年),字子雲,蜀郡成都人(今屬四川省)。西漢著名的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
楊雄一生,官職一直低微,他歷漢成帝、哀帝、平帝而「三世不從官」。新莽時,以三朝耆老的資歷「轉為大夫」,地位略有上升,但並不參與國事。楊雄曾校書天祿閣,晚年仍過著清貧的生活。由於政治上不得志,終在郁悶中辭世。
在我國,調查方言有悠久的傳統。遠在周代,中央王朝每年八月都要派使者坐著輕車到各地去調查民風、民謠和方言,並把調查結果報告給天子,然後藏於王室。周代的方言調查,是與采詩的工作同時進行。遭遇秦火,《詩》因可以諷誦記憶,故能保全,而方言材料卻只能著於竹帛,因此沒有留於後世。楊雄調查方言和撰寫《方言》一書,也是為了繼承這個中斷已久的古老傳統。
Ⅱ 世界上的語言都是誰發明的
雖然世界上抄的語言有幾千種,但是每一種文字的背後,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心酸歷程,比如說象形字,是古人類根據看到的事物,用一種圖形符號來記錄的信息(如:草繩系節發),隨著時間的推移,圖形符號不斷地增加,在當時有一些邏輯思維比較強的人,發現圖形符號不能完全代替他們的思想,就將圖形符號進行簡化,並放到一起,組成新的意思,出現了詞語,當然,在圖形符號的簡化合並時,有很多不同的意見,最後由祭祀長老來確定用哪一種,再用甲骨等可以讓古人類留下印記的物件進行記錄。任何一種文字的創造都不是由那一個人或那一些人一起創造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進,由幾代人,不斷創造,不斷改變而形成,最後由某一人或某一些人進行了匯總,寫成了某某書籍,通過書籍的傳播,才有了很多人都可以看明白的,眼前看到的圖形符號是什麼意思。
在文字出現的同時,文字的發音也在不斷的出現及變化,比如:同一個字,在不同地區的發音就不一樣,還有,有的方言在當地大家都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確不能把它寫出來,這就是文字與發音的樂趣,也就是語言的樂趣。
Ⅲ 語言是誰發明的
安生的讀書筆記:赫爾德《論語言的起源》
1.譯序:
背景:關於語言起源的討論:17,18世紀的語言神授觀
孔,盧,赫的世俗語言觀
赫駁斥另兩個人的語言觀以及神授語言觀
語言來源於人類本身:
「當人類還是動物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語言。」
感覺導致了語言的誕生。語言是為了表達情感而生。
人與動物共有的語言:自然的自發語言
為了創造語言,人類需要「悟性」。
此書的英譯本:F.M.barnard,1969,J.G.Herder on Social and Political Cult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李 本傑明: Reading in Western Idea of Man,Society and Culture,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第一卷:人類憑借其自然能力,能夠自行發明出語言么?
第一篇:
當人還是動物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語言,人的感覺和熱情都通過聲音來表達。
1.個體的感覺之弦是針對其他個體而發的,呼喚著回聲。(安:可見語言具有社會性,是出於交流的需要。)
假定一條自然規律:不要獨自一人感受,要用聲音表達出你的感受。
一個祝願:你用聲音傳達出的感受將為你的同類認可,被感同身受。
生物並不孤立:它與整個自然聯結在一起。
自然為感覺之弦配上了聲音,這便是語言。語言最初為人與動物共有。人為的語言已經排擠了自然的語言。社會文明抑制了激情。但激情仍然在母語中通過重音表達出來。P3(安:重視激情,非理性,也許是盧梭的影響)(母語與民族性有何關系嗎?)
人的本性離動物越遠越難以理解動物。我們只能理解與我們關系密切的種類。自然的語言是每一類動物本身的社群語言(Volkersprache)。
語言應該喚起圖像,圖像會自動說話。
2.形而上學的語言:vs 古老粗野的語言:一切古老民族的語言對於異族來說都是不可名狀的
由字母來表達語音實在太不明確了。一種語言越是生動就越是不可想像通過字母去把握它。P7
語音通過長期的文字使用後就會變得方便而統一,依附於字母。(安:書寫的影響)
語言離起源越近,發音越不清晰,越難記。因此字母其實是很晚才出現的,目的在於方便記憶。P9
詩人,演講家,巫師的魅力在於自然的音。語言是:直接的感覺的語音(兒童的語言)。成人的語言與之完全不同。
駁斥孔的語言觀。駁斥盧梭。
立論:
人以有語言能力而區別於動物
動物的藝術本能與其生存范圍成反比。人的生存范圍大,所以人的藝術能力弱,沒有動物的語言。
動物的生存范圍越大,感覺分工越細。動物的語言表達了強烈的感性的表象,是與生俱來的,絕對自然的。
動物的語言是源於強大專一的本能。P37
第二篇
(語言與第一個區分特徵一起誕生)
1.人類高於動物,不是因為程度上的差別而是種屬的不同。人之為人就在於他有語言。語言是人的本質所在。人的感官與想像力因為有更廣闊領域而自由了。人因此不得不拋棄本能。人因此而以自身為行動的目的。人的力量所具有的這種傾向就是「知性」(Verstand)或理性(Vernunft),或者意識(Besinnung)。是人的感性本質和認知本質、認知本質和意願本質的結合形式,是全部力量擇取的發展方向。P22不論在何處,心靈都是一個不可拆分的整體。
理性能力是人的種屬特徵,是相對感性和本能而言的全部思維力量。
人是一種能悟識的生物。兒童有理性,但是不成熟。P24
2.沒有什麼「純粹的理性能力」。只存在感性與理性的此消彼漲。
當人處在他獨有的悟性狀態中,悟性初次自由地發揮作用,他就發明了語言。所以語言的發明對於人來說是自然的。
思考能力和自然:
確認行為:第一個被意識到的特徵就是心靈的詞。語言就這樣發明了。eg:過來一隻咩咩叫的羊。沒有獅子那樣阻礙認識的本能,沒有強迫遠離的感官,所以人的內在意識可以發揮作用,以人的方式認識到羊。叫聲是一個聽到的符號,心靈通過它想到一個明晰的概念。在心靈中發現語言的起源。認為語言源於社會的預定和協調的說法沒有道理。
人類心靈在沒有語言和社會參與的情況下也必須能夠發明語言。這是他與自己心靈的契約。P29
區分的特徵成了心靈內在的符號。(安:心靈內部應該是有一個結構)
一個人如果沒有理性和人性,又怎麼能把理性和人性教給他呢?P33
詞的內在而必要的發生是明確的意識行為的標記。
重點:語言乃是我們人類種屬外在的區分特徵,正如理性是人類的內在區分特徵一樣。確認就是命名(安:喜歡這句話,我也是這么認為的)。P36
思想是心靈與自我的對話,與他人的對話。是交往聯系的手段。
結論:第一個區分特徵對於自我是區分的符號,對於他人是傳遞訊息的詞。(個體自己確定能指所對應的所指,人與人通過能指發生交流,但他們各自有自己的所指。由於所指的隱私性使得能指無法完全承載和支撐所指,帶來了交流的障礙,正如不同民族之間語言無法通約:因為每個人有自己心靈的母語。)
第三篇
語言要素的最早標記是什麼?聽覺。大自然通過聽覺向他展示自身。「這樣,他就有了一部小小的詞彙(疑為詞典),等待著發音器官給它們打上印記。」P39
真理就是:「人依靠知性統治自然,而知性也正是語言之母;從物體發出的聲音中,人提取出區分特徵,從而構成一種生動的語言。」
原初的語言里,發聲的動詞是最早的生命要素。只有行為、活動,而沒有行為主體。只有謂語,沒有主語。(安:因為人只有先認識到他者,才能意識到自我的邊界和自我……)
語言的全部構造方式正是人類精神的發展方式,正是人類發現的歷史。動詞是語言的根基,名詞是從動詞發展來的。P41
感性的人邁出的兩步:一,名詞由動詞發展而來;二,具象轉變為抽象。(安:二者是否就是同一回事呢?但動詞其實也有某種概括性。具象轉化為抽象似乎意味著能指和所指的距離變大,符號化。)P42
「人與周圍的所有事物建立起關系,所有的事物似乎都在對他說話,都在為了他的利益行動或與他抗爭;而他則要對它們作出反映,或贊同或反對……人類思維的所有這些痕跡都刻在了最早的名稱上面!」P42正是這類感情決定了語法上的性。(語言發明者)他的感覺和情感匯合在一起。「語言中的詩情畫意和性別區分反映了人類的興趣,而言語彷彿成了人類生殖手段的延續。」P43(安:可見語言本身是帶有非理性因素的,不過,這非理性本身是和理性相融合的。其實人本身就是這樣,不存在純粹理性/非理性的人。)
詩歌比散文古老,是一切生物的自然語言,是心靈的詞典,充滿激情。
最早的人類語言是歌唱。從純粹感覺的發聲中不可能產生出人類語言,因為還缺少每一種生物用它自己的語言進行的命名活動。(安:這就引入了外界,而非只是自我。語言建構起人與世界之間的一種關系,它屬於人,卻又指向外界。)
「整個自然都在鳴響、歌唱,而人要運用其知性,把握其感覺,盡可能地運用其器官,才能形成自己的歌唱,他的歌唱可以說是一台匯集了所有自然聲音的音樂會。……是一切生物的語言在人類語聲的自然音階內獲得的表達!」P45
「知性把語聲鑄成區分特徵,語聲於是成為詞。」P46
那麼那些不發聲的事物呢?
觸覺。
因此得出兩個論點:
(1)一切感官都只不過是心靈的知覺方式,而通過區分特徵,心靈形成明確的概念,與此同時產生了內在的語言。(2)一切感官都只是一個統一的心靈的觸感方式。一旦這種觸覺明晰起來,升級為一個區分特徵,詞作為外在語言的符號就產生了。
結論:聽覺是中介感官,成為通往心靈的門徑。
(1)面對外部刺激,聽覺是人類各種感官的中介。P50(將觸覺作為首要感官的世界太小,將視覺作為首要感官的世界太大。聽覺居中。)通過聽覺,每一種感官都有了語言能力。這樣,人所看到的,觸摸到的,就都可以發出聲來。通向語言的感官於是成為我們的中央聯系感官,我們成了擁有語言的生物。(安:其實未必然,否則怎麼解釋聾子也可以認識世界呢?作者對聽覺如此重視,是因為語言主要表現為語音的形式。他認為人是通過語言來把握世界、跟世界打交道的。其實人內在的理性可以與外在的各種符號(各種感官的對象)相對應,而不只是聲音。於是……人是符號的動物。)P51
(2)就清晰明確性而言,聽覺是適中的感官,因此便是達到語言的首要感官。(觸覺太含混,視覺太明晰)通過多樣性(觸覺含混的多樣性和視覺清晰的多樣性)的統一,通過區分特徵的確立,語言便產生了。
(3)就生動性而言,聽覺強弱適中。(觸覺太熱情,視覺太冷漠)(安:這樣說很勉強。不如說是因為說話最不消耗能量,最便於傳達信息。你可以不摸,你可以不看,但你不能不聽見。)
(4)從作用的時間來看,聽覺長短適中。(觸覺太突然短暫,視覺太繁亂。)(安:突然想到我們的時空觀念,所謂的三維時空,其實只是建立在視覺(空間)和聽覺(時間)的基礎之上。觸覺在其中沒有地位。想像一個瞎子的世界……)
(5)從自我表達的需要看,聽覺適中。(觸覺太含混;自足;視覺不需要表達。)聽覺與運動相連,通過運動獲得表達。(那麼啞語又放在什麼位置呢?)
(6)從發展來看……觸覺最先出現,之後是聽覺,再是視覺。
人類本性的組織因此是註定要造出語言的組織。P54
繼續討論:
(1)語言越古老原始,其詞根就越能看出感官的相似性。(安:就是通感。也許如莊子所說,最初的感官就是一個混沌的整體。)
(2)語言越古老原始,人的感官就在詞根里越交織成一團。最早的語言發明者必須把觀念從一種感覺中強行分離出來,並把它傳遞給另一種感覺。觀念越不能為感覺和聲音所把握,自我表達的需要就越強烈。P56
強烈的自我表達需要。比喻精神活躍在所有的原始語言里。P56(因為想要表達,就努力尋找詞彙。……而我已匱乏這熱情。)
值得注意:
「最貧乏、最古老、最原始的語言無疑是在東方,在它裡面,感覺的轉移最為明顯,比喻的用法根深蒂固。顯然,想要為這樣一種語言編一部詞源詞典,肯定非常困難!一個詞根有不同的意義,它們都從一個詞義派生而來,自然也就應該歸朔至同一源頭;但這些意義是由含混不清的感覺、轉瞬即逝的次要觀念和同時發生的感知行為聯系起來的,而所有這些都發自心靈深處,難以用規則把握!此外,這些意義間的聯系極有民族特點,反映著一個生活在特定地域、特定時期、特定自然條件下的民族(即語言發明者)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觀查方式,所以,北方和西方國家的人們幾乎不可能恰當地表達這類意義,不得不用冗長而又缺乏感情色彩的語句來轉述。(安:民族因此也就成了自然的產物。民族和語言成了捆綁在一起的「本體」。要點在於,他完全忽略了語言也有人造性的一面,也沒有涉及語言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影響。民族亦如是。)(安:他只注意到了語言(方言之別),沒注意到言語。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詞彙。即使個體無可選擇地出生在一個發明語言的民族之中,他還有自己選擇如何運用語言的空間,即使是最平庸最缺乏個性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每個人都發明著自己的語言。歸根結底:語言的分歧是源於生活的分歧,--個體的生活,群體的生活。分歧普遍存在,大小不一而已。)再者,這些意義本是生存所迫的產物,是在激情之中、在感覺的刺激下,為應付表達的不足而生成的;如今要想了解它們,就必須找回同樣的情感,試問誰會有這份運氣?!(安:可見,這樣的語言觀源於東方他者而建構,東方原始民族是高貴的野蠻人,其語言更接近自然。典型的浪漫主義。註定是民粹主義的:社會較低階層也更接近於自然。)最後,在這樣一部詞典里,要把產生自不同時代、不同動機和不同思維方式的詞及其意義搜集起來,即無窮地擴大詞的當前定義--這是一項多麼艱難的工作!要具備多麼敏銳的眼光,才能洞察育成詞義的那種環境和條件;要有何等的判斷力,才能對不同時代的意義作出不偏不倚的解釋!(顯然把詞義看成是穩定的,可以抽離於語境的。於是將語言本體化了。實際上,語言只是我們運用它成的樣子,只在使用中存在:萬物皆流。) 語言源出於人類本身(安:語言與民族、與人相互定義,赫爾德樹立而卡西爾刪除了的是民族這個項,而安德森則解除了語言和民族的項。安德森似乎認為人都是一樣的,只是把自己想像得不同;而我認為正好相反,人是不同的,不同到每個都不一樣,這其實是一回事,表述不同而已)。P58
但鑒於許多原因,我不相信最早的人類語言的起源可以被完全闡釋清楚。
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重要事實:「豪放粗獷的語詞比喻源於最初的語言發明活動。但後來,在迫切的需要不復存在後,出於單純模仿的嗜好或對古典時期的愛好,人們不僅保留下原有德比喻和形象,而且予以了發展和提高。這樣就出現了語言發明之初根本沒有的現象,即貌似崇高的荒誕不經,晦暗不明的詞語游戲。……這就是所有近代語言的命運,而本來它們的初始形式卻那麼剛硬豪放。」「整個法語便是建康理性的散文,一開始就幾乎沒有詩人所特有的詩化語詞。但是,東方民族、希臘人、英格蘭人以及我們德意志人難道也是這樣的嗎?」P58(安:從表達到模仿是語言的墮落)
(3)一種語言越原始,各種感覺在它裡面越是頻繁地纏結混雜起來,對這類感覺就越難以加以精確、邏輯的歸整。(安:由此想到了卡西爾的「前邏輯」)在這樣在一種語言里,同義詞異常豐富;雖然欠缺不少重要的東西,它仍有大量不必要的冗餘成分。P59
「為描述石頭,發明了七十個詞,同時卻沒有詞來表達一切必要的概念、內在的感覺和抽象;一方面充斥著無用的冗餘,另一方面又苦於極度的貧乏,不得不求助於大量的比喻和不合邏輯的詞語,--語言被設計得這么糟糕,而有人卻還以為這是神的安排!」(安:有時候一篇文字只是為了解釋一個詞語;比喻的存在彌補了語言的不足,使描寫的窮形盡相成為可能:我們可以依此逐步去印證)
從人的角度去考慮就好解釋了:先驗的思考越少,感性的創造越多,同義詞也就越豐富。P60
同義詞大量存在這種奢侈現象(語言的形式特徵)反映了民族性格的不同:每一種這樣的同義詞都與特定民族的習俗、性情和起源相關聯,但不論在哪裡,都可以看到人類精神在進行創造。(安:人類精神成了創造的主體,人本主義)
(4)任何語言都是通過聲音和感覺而形成的一種抽象。語言越原始,抽象的東西就越少,感性的東西則越多。P61在語言最深在的內里根本不存在任何一般概念或抽象。觀念若未被用作明確的特徵,便沒有相應的詞。
正是由於人類理性離不開抽象,每一步抽象又都離不開語言,語言才必須包含在每個民族的抽象概念之中,即,語言既是理性的工具,也是理性的映像(Abdruck)。但是,每一種語言里的抽象概念既不多於、也不少於一個民族的能力所及。並且,任何一個抽象概念都是經由感官形成的,在一開始無非就是感性的表達,所以,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說使出於神的安排,語言從頭至尾完全是人的屬物。(安:明顯受到經驗主義的影響:概念來自感官)
(5)語法即關於一種語言的哲學。所以語言越原始語法越少。最古老的語言僅僅是一部自然的詞典。(安:想到詞典的出現就意味著語言的自覺,也意味著語法的自覺)P65
一些說明:
1)變格變位是對名動詞用法的限定或縮簡,語言越原始,限定越不規則,語法的發展顯示出人類理性的成長。
2)動詞先於名詞產生,名詞由動詞抽象而來,故原始的語言變位形式越多,動詞在各種變位之間移來挪去(但那不是真正的變位)。「人類心靈最早的詞典是一部生動的敘事詩,記錄著有聲的、行動的自然,所以,最早的語法可以說就是一種哲學的嘗試,企圖把這部敘事詩變成更規律的歷史。」P66
3)過去時是動詞的基礎,但在初始階段,過去時幾乎也用來表示現在。
4)在所有近代哲學語言里名詞的變化比動詞更加細微,但動詞受到更規律的限定。古老的語言則缺乏規律,搖擺於現實和可能之間。
5)活生生的語言中,詞彙的大量描繪成分起到了語法的作用。
6)利用發音區別使詞義變化。
7)語言藉助理性而發展,當語言邁出了最初的幾步之後,理性也藉助語言而不斷進步。(安:對進步的信仰)
以上從兩方面證明了人類發明語言的能力:從內部,即從人類心靈出發;從外部,即從人的機體組織、從所有語言和民族的相似性出發。後一方面又包括兩個方面的考察:一方面對象是一切言語的構造成分;另一方面,對象是語言與理性一同發展起來的全部過程。
Ⅳ 客家話和普通話是誰發明的呢
客家話客家人發明的,普通話普通人發明的……
Ⅳ 為何我國有那麼多方言方言是如何創造的呢
經過我們中華民族無數先祖用鮮血和身軀替我們後人開辟出了世界上第三大的領土,並且這片土地十分肥沃,還有著各種各樣的地貌。所以由於地形的原因,我們中華民族在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很多少數民族和許多種的風俗人情,對於中國古代有著“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這樣的一句話來形容我們國家的風土國情。那麼對於風俗的分支,我們疑惑道,為何我國有那麼多方言?方言是如何創造的呢?根本原因就是我們由於復雜的地形而產生了不同的文化習俗,就影響了人們的交流方式。
所以我們作為新時代新青年,應該牢記“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的教誨,要時刻維護民族團結,不能因為少數民族和偏遠地區說方言或者不同的生活習俗,而有看不起的念頭,必須抱著民族團結,社會包容的眼光去看待身邊的文化和方言。
Ⅵ 方言的由來
地方方言有著強烈的地域特徵,方言不但代表著一方的風土人情,也可顯露出當地人的性格特點。中國疆域遼闊,地方方言更是5花8門,生機盎然,各地的方言相映成趣,形成了中國特有的語言風景。
就方言來說,我比較喜歡南方方言,比如上海話廣東話,一個地方經濟強而語言興,似乎是一種趨勢。但是上海話廣東多了一種虛榮而少一種內涵,多了一種現實而少一種幽默,由此而言,我倒更喜歡四川話、陝西話,我認為四川話是中國所有方言里最幽默最具人格魅力的方言,語言里所蘊涵的幽默和機智隨處可見,抑揚頓挫的音調,暗藏機鋒的犀利,無不體現著一方人的機智幽默和樂觀的人生態度。陝西話可能給我的感覺除了實在和憨厚的感覺外,更多的是一種和現代社會之間的強烈反差所形成的一種冷幽默,這是一種要命的東西,雖然讓人覺得土得掉渣,但是卻讓你覺得開心放心。或許在歷史上陝西話是全國的普通話,滿大街或者滿朝的文武以一口純真的陝西話為榮。
北京話說實在有點不喜歡,不知道這種不喜歡是從何而來,雖然現在所理解的一口字正腔圓的北京話早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北京話,現在的北京話更多的是被誤解為普通話,其實真正的北京話要是說出來估計很多在北京的年輕人也不一定能整明白。北京話給人的感覺是看人說話,看菜下飯,對上必恭必敬,對下狐假虎威、油腔滑調,至於為什麼會形成這種現象,我也只能把這歸結為歷史原因。
還有一種方言聽起來也是相當地要命,那就是大連話,聽大連人說話,必定要得重感冒,這是我對大連話的所有感覺。大連不知道是被北方寒冷的海風吹壞了鼻子造成了人人有鼻炎還是吃辣椒吃壞了嗓子一樣,總是讓人全身難受,鼻子發癢。以後為了不得感冒還是不去大連為妙。
河南話是我現在每天必說的話,雖然說的不是老正宗,但是糊弄一下是木牛問題的,河南話和山東話陝西山西話比較接近,但是似乎比後者更土,也缺少點幽默,缺少點內涵,這種感覺或許是近幾年妖魔化河南造成的,其實我的看法是河南話其實和其他地方的方言一樣,也是祖國方言圓的一朵花骨朵,已經靜靜地開放了幾千年,或許河南話是華夏所有的語言的母語都有可能,畢竟中原大地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
河南話的音節簡單有力,語音呈前重中輕後重,音調先抑後揚,多爆破音,最具代表的是一個相聲里關於上廁所各地方言的一個段子,河南話上廁所版簡潔明快,言簡意賅,極具沖擊力,但是缺的就是一點點幽默。「誰?我!抓?尿!」四個字就活靈活現地勾勒出了一段關於上廁所的對話。從這語言里也可以看出河南人簡單率性的性格。
如果能了解各地的方言,也就把各地的風土人情了解的差不多了,但是想要完全了解是不可能的,因為一個地方的方言又會旁生出許許多多支系方言,比如浙江話里那是種類相當地繁多,很多地方的話我都是一頭霧水不明就裡,別說溫州話,就是在寧波所屬的一個縣,比如象山縣,和寧波市區也就一江之隔,但是象山人的話我也只能聽得懂一點。但是這些地方方言其實代表著一段歷史,一段傳承下來的文化,我覺得各地的朋友還是要盡量地說自己的方言,千萬不要忘記自己的母語,你要知道,你是在傳承一段歷史,你是在承載一種文化。
Ⅶ 哪個民族最先發明方言
方言本身就是地區的一種語言。對於每個民族在不同的地區而言他們都屬於方言。所以並沒有先後這一觀點。
Ⅷ 普通話是什麼時候出現,誰發明的
在年10月召開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期間,將漢民族共同語的正式名稱正式定為「普通話」。普通話並不是某個人發明的,是根據人民群眾總結而來的。
1909年清政府將北京官話命名為國語;民國時多次制定標准,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國家認可的國音注音字母,1923年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會議決定基於現代中國北方官話的白話文語法和北京話語音制定語音,1932年經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國音常用字匯》後,確定國語標准;
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准音的主要採集地,制定標准後於1955年向全國推廣。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8)方言誰創造擴展閱讀:
「普通話」的「普通」其實是「普遍通行」的節縮。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在他的《漢語淺談》中專門設了個小標題「什麼是普通話」,他說:「什麼是普通話呢?普通話就是通行全國的話。」「普通話就是普遍通行的話。」
其實「普通話」這個詞早在清朝末年就已經有了。1906年,切音字運動積極分子朱文熊寫了一本名為《江蘇新字母》的書,書中將漢語分為三類,其中有一類就名為「普通話」。他說,普通話是「各省通用之話」。
朱文熊提出「普通話」這一說法後,並沒有得到廣泛的使用,當時人們稱各省普遍通用之話為「藍青官話」,「藍青」本意為顏色混雜、不純粹,「藍青官話」是指夾雜了各地方言的北京話。因為這種話多是在官場使用,所以稱為"官話"。
後來,大家都開始說這種人人都明白的話了,使用這種話已經不再僅限於「官」了,民國初年就出現了「國語」一詞,「國語」代替了「官話」。較之「官話」,「國語」有了「民」的味道。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進行文字改革時,語言專家對「普通話」這一詞的使用進行過嚴肅的科學論證,稱「官話」顯然是不可以的;稱「國語」也是不妥的。
因為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用漢語,還不能稱普遍通用的漢民族共同語為「國語」。直接使用「普遍通行的漢語」又嫌音節過長,於是才採用了節縮的方式,稱之為」普通話「。
Ⅸ 為什麼中國會有那麼多的方言都是誰發明的
從歷代祖宗至盡流傳下來的,不同區域的祖先,當然方言也就會有差異,人口漸漸的多,社會上的交流也就越來越多,所以方言也有許多相同的地方,就這樣,中國的方言有很多種.
Ⅹ 語言是誰發明的
語言是整個人類一起發明的。
語言是在特定的環境中,為了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人類把無意義的語音按照各種方式組合起來,成為有意義的語素,再把為數眾多的語素按照各種方式組合成話語,用無窮變化的形式來表示變化無窮的意義。
語言是生物同類之間由於溝通需要而制定的具有統一編碼解碼標準的聲音訊號。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們進行溝通交流的各種表達符號。人們藉助語言保存和傳遞人類文明的成果。語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徵之一。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交流方式,人們的彼此的交往離不開語言。盡管通過文字、圖片、動作、表情等可 以傳遞人們的思想,但是語言是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方便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