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最大的火炮的發明者是誰
1918年3月23日清晨,在戰爭籠罩下的巴黎顯得格外陰沉。突然,一陣刺耳的呼嘯聲劃破上空,接著在塞納河畔響起了劇烈的爆炸聲。過了一會兒,在查爾斯五世大街上又是一陣巨響。這接連不斷的爆炸聲使巴黎人民惶恐不安,更弄不清這響聲來自何方,是怎麼回事?
原來,這是德國3門巨型火炮。從離巴黎120公里以外的聖戈班森林地區發射來的炮彈。因為這種火炮首次轟炸巴黎,後來人們就叫它「巴黎大炮」。巴黎大炮的炮彈飛了這么遠,一下子轟動了整個歐洲。
「巴黎大炮」是由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的火炮設計師艾伯哈特設計,董事費利茨·勞森貝爾格監制的。雖然它的口徑不算大,只有210毫米左右,可是又高又大,堪稱火炮中的「巨人」,其炮管長近37米,倘若把它豎起來,足足有十幾層樓高,真是令人望而生畏。全炮重達750噸。為了支持這個龐然大物,起初將它們安裝在混凝土基礎上,炮口只能瞄準法國的首都,以後才採用旋轉炮架。這么長和重的炮身使它本身產生很大的彎曲變形,如果得不到支撐的話,炮口要下垂25毫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炮身後半部的上面加了一個支架,用粗鋼桿通過支架拉著炮身的前半部,同時又與後面的炮身尾部連接。
盡管巴黎大炮令人心寒,是當時世界上打得最遠的火炮。可是發射的彈丸很輕,威力不大,炮身壽命只有50發左右。該炮共製造了7門,前後總共使用了140天。
此外,1942年德國還製造了一門口徑為800毫米的鐵道炮,這門炮全重1328噸,彈丸重7.1噸,是世界上最重的火炮,在火炮史上,象上述這兩種巨型火炮是空前的。
❷ 真正的火炮由來
火炮,是指利用機械能、化學能(火葯)、電磁能等能源拋射彈丸,射程超過單兵武器射程,由炮身和炮架兩大部分組成,口徑不小於20毫米(0.78英寸)的身管射擊武器。
據目前史料記載,早在1163年,中國南宋軍隊就發明了最早的火炮--火石炮(霹靂炮),但仍有爭議。黑龍江出土的元大德二年火炮則是目前最早的火炮文物。
❸ 中國古代火炮的火炮鼻祖
拋石機在古代是一種攻守城池的有力武器,用它可拋擲大塊石頭,砸壞敵方城牆和兵器;而越過城牆進入城內的石彈,可殺傷守城的敵兵,具有相當的威力。這種拋石機除了拋擲石塊外,還可以拋擲圓木、金屬等其它重物,或用繩、棉線等蘸上油料裹在石頭上,點燃後發向敵營,燒殺敵人。在火器出現後,拋石機並沒有立即從戰爭舞台上消失,人們還利用它「力氣」大的特長,用來拋射燃燒彈、毒葯彈和爆炸彈。相傳拋石機發明於我國周代,當時叫做「拋車」。春秋時期,拋石機已經被應用於戰事。據《范蠢兵法》記載,當時用拋石機可將重達6 千克的石頭拋至100 多米的距離——這比徒手拋扔石塊遠多了。拋石機的原理非常簡單,它實際上是一種依靠物體張力(如竹、木板彎曲時產生的力)拋射彈丸的大型投射器。典型的靠扭力發射的拋石機由三部分構成。地上的堅固沉重的長方形框架,一根直立的彈射桿,頂上裝有橫梁的兩根結實的柱子。彈射桿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絞得很緊的水平繩索里,繩索綁在長方形框架的兩端,正好位於支撐架下面的位置。平時繩索使彈射桿緊緊頂牢支撐架上的橫梁。彈射桿的頂部通常做成勺子的形狀,有時在彈射桿的頂端裝一皮彈袋。彈射時,先用絞盤將彈射桿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再在「勺子」或皮彈袋裡放進岩石或其它種類的彈體。當用扳機裝置松開絞盤繩索時,彈射桿便以很大的力量恢復到垂直位置,並與橫梁撞擊,用慣性將彈體以弧形軌道彈向目標。
拋石機拋石機衡量拋石機的作戰性能主要有兩點
一是拋物重量;二是拋射距離。拋石機的射程一般在50至300 步之間,石彈重量由數斤至上百斤不等。拽炮人數可根據目標 遠近增減,普通拋石機需用40人,大型拋石機需用200 人至300 人拉拽,一次可將重達200 至300 斤的石彈射到300 步之外,使對方「諜碎樓坍」,威力極大。拋石機在當時所起的作用,實際上與後來的火炮相近。
拋石機發明伊始,即成為軍隊中的重要攻、守城兵器,在頻繁的戰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早期的拋石機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它必須在敵人陣地前埋設,操作人員在敵人的弓箭射程內施工,容易導致傷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種帶輪子的拋石機應運而生。公元200 年,曹操討伐袁紹時,在拋石機的下面裝了四個輪子,叫霹靂車,亦叫做發石車。這種發石車可以在作坊里製成,不需臨陣架設.
建安五年(公元200 年),曹操率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內)迎擊袁紹軍隊的進攻,史稱官渡之戰。當時,袁紹率十餘萬步卒和騎兵攻佔黎陽後,連中曹操用兵之計,痛失顏良、文丑兩員大將。袁紹初戰失利,銳氣受挫,於是變分兵進擊為結營緊逼,企圖以優勢兵力迫使曹軍決戰。袁軍兵至官渡,依託沙丘修築工事,東西計有數十里之長,形成了與曹軍對峙之勢。為了削弱曹軍的力量,袁軍在其營中修築土山,造高櫓,以眾多的弓奇手居高臨下,在櫓的防護下向曹營發射箭矢,使曹軍在一段時間內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為了穩定防禦態勢,打破袁軍的遠戰優勢,曹操集中了一批能工巧匠,造出了裝有輪子的拋石機——霹靂車,並且利用夜色的掩護和有利的氣象條件,突然在袁軍營壘前展開。頓時,無數石彈飛人袁營,堅固的高櫓被砸了個稀巴爛,大量弓弩手中彈喪命,小土山成了打擊的大目標,袁軍的堅固工事損失慘重。霹靂車為官渡之戰中曹軍的勝利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縱觀拋石機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早期的拋石機拋物重量輕,毀傷能力有限,在戰場上只能擊斃士兵,破壞戰車等。發石車還可用做攻城武器。自從火葯發明以後,發石車還可用來發射「火葯彈」等燃物,因而成為縱火兵器。隨著火箭、火銃的出現,發石車便退出了歷史舞台。在官渡之戰以後的千餘年裡,歷次攻守城之戰幾乎都有發石車的身影。唐朝武德4 年(公元621 年),李世民在東定中原戰爭中率軍攻打東都宮城時,使用了發石車,拋射30千克重的石頭可達200 步。公元645 年,在第一次東征作戰中,唐軍連續12天用發石車、撞車,晝夜猛攻遼東城,給守敵造成了重大傷亡。公元757 年,史思明攻打太原城,守將李光弼製造了用200 人挽索發射的巨型發石車,向城外大量拋射石彈,這些石彈鋪天蓋地般向圍城的守軍襲來,每發石彈能傷數十人,打得敵兵難以招架,最後只得收兵回營。公元1234年,元軍攻打汴梁,架發石車數百隻,晝夜發射,所發射的石彈幾乎填平了北宋的護城河。公元 1283 年正月,元軍在進攻南宋的關鍵一仗中,先對樊城發起總攻,先以熟悉水性的士兵潛人水中沉木斷索,燒毀浮橋,切斷其與襄城的聯系。接著兵分多路,並配以威力大、射程遠的新式發石車,水陸夾攻樊城。北面戰艦直趨城下;西南面元軍先頭部隊撕破一個缺口,攻人城內;東北方向元軍主力冒死強攻,終於破城而人。樊城陷落,襄陽如齒失唇。元軍在加緊圍攻的同時,間以喊話招降,而且以發石車不斷轟擊城樓。2 月,南宋主將呂文煥見突圍無望,又懾於元軍壓力,終以城降。此戰突破了南宋戰略防禦體系,為元軍長驅直人南宋腹地打開了通道。 發石車的效率較低,作戰時往往貽誤戰機,而且拋射時投入人力較多,操作不便。為適應作戰的需要,人們曾設想將它改進成連續拋射的兵器。三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名叫馬鈞的機械發明家,曾試驗利用車輪不斷轉動的原理,製成了轉輪式拋石機,稱做「車輪炮」,能將石頭連續拋射出去,加大了發射頻率,提高了發石車的殺傷破壞威力。
據史料記載,馬鈞是個肯鑽研的人,他曾創制過許多機械工具,如織綾機、翻車(即後來的龍骨水車)、指南車等。在一次戰斗結束後,他看到繳獲蜀軍的戰利品中,有許多據說是諸葛亮組織工匠製造的連弩。他認真而仔細地研究了這些連弩的機械部分,很受啟發,認為這種弩機威力還可以提高好多倍。於是,他苦心鑽研試驗,終於製成了一種用於攻城的車輪炮。
明代茅元儀所著的《武備志》中對馬鈞的車輪炮作了這樣的說明:「每輪輻條十八根,長一尺四寸。每條左右傍銃二桿。銃內裝火葯鉛子_一騾馱架二輪。以皮條護鐵呂以固葯子,連木架重二百餘斤。三軍附之。如臨敵,將架置地,先取一輪安在柱上,隨其高低轉打。二軍可執七十二人之器也。」
從這里可以看出,這種車輪炮的威力相當大,效能比單個拋石機提高幾十倍,並採用騾馱,運送轉移方便靈活。它的結構設計也很合理,安裝了轉柱,便於車輪轉動,一架車輪上可裝36發石彈,一騾馱兩輪,就有力發石彈炮。兩個射手可以連續操作發射這么多石彈,其聲勢和威力可謂大矣!車輪炮的出現,可以說是射擊兵器由單發到連發的最早嘗試和探索,這為火炮向連動式發展提供了早期准備。
❹ 後膛火炮的發明者是誰
19世紀70年代前後,西方各國的冶金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先是德國克虜伯鋼廠發明以坩鍋鑄造大鋼塊,能製造大口徑之鋼炮。克虜伯鋼炮在普法戰爭中大顯神威,聲名大振。戰後各國紛紛採用克虜伯鋼材製造火炮,使炮身質量明顯提高。與此同時,法國在1865年發明平爐煉鋼法後,也開始使用高質量的鋼
材製造炮身。英國在1878年由托馬斯改進了貝色馬1856年所創造的轉爐煉鋼法,降低了鋼的含磷量,製成的炮身不易碎裂。奧國則由馬卡梯斯少將於1874年發明了硬青銅炮
❺ 火炮發明者
隨著火葯的發明,中國於唐末宋初,人們在石炮的基礎上,用火葯代替石塊發專射出去,成了原始屬的火炮。
公元1044年,北宋曾公亮等編寫的軍事著作《武經總要》中,就有火炮火葯復雜的配製方法記載。到了元代,進一步發展成金屬鑄成的火銃,即火炮。現藏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的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銅火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金屬火炮,它重6,94公斤,長35,3厘米,火炮口徑為10,5厘米,銃筒中部蓋面鐫有「至順三年二月十四日,綏邊討寇軍,第三百號馬山」三行銘文。
❻ 火炮的發展歷史
火炮的鼻祖
「兩軍相遇,弓弩爭先」,弩的發明和廣泛使用,使戰場上的攻守與拼殺陡增
幾分慘烈。古代與弓弩共領風騷的,還有一種被稱為炮的「遠程」射擊武器。這種
炮就是拋石機,從作戰形式上看,它完全可以被認作是火炮的鼻祖,曾被稱作「軍
中第一攻擊利器」。
相傳拋石機發明於我國周代,當時叫做「拋車」。春秋時期,拋石機已經被應
用於戰事。據《范蠢兵法》記載,當時用拋石機可將重達6 千克的石頭拋至100 多
米的距離——這比徒手拋扔石塊遠多了。
拋石機的原理非常簡單,它實際上是一種依靠物體張力(如竹、木板彎曲時產
生的力)拋射彈丸的大型投射器。典型的靠扭力發射的拋石機由三部分構成。地上
的堅固沉重的長方形框架,一根直立的彈射桿,頂上裝有橫梁的兩根結實的柱子。
彈射桿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絞得很緊的水平繩索里,繩索綁在長方形框架的兩端,正
好位於支撐架下面的位置。平時繩索使彈射桿緊緊頂牢支撐架上的橫梁。彈射桿的
頂部通常做成勺子的形狀,有時在彈射桿的頂端裝一皮彈袋。彈射時,先用絞盤將
彈射桿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再在「勺子」或皮彈袋裡放進岩石或其它種類的彈體。
當用扳機裝置松開絞盤繩索時,彈射桿便以很大的力量恢復到垂直位置,並與橫梁
撞擊,用慣性將彈體以弧形軌道彈向目標。
拋石機在古代是一種攻守城池的有力武器,用它可拋擲大塊石頭,砸壞敵方城
牆和兵器;而越過城牆進入城內的石彈,可殺傷守城的敵兵,具有相當的威力。這
種拋石機除了拋擲石塊外,還可以拋擲圓木、金屬等其它重物,或用繩、棉線等蘸
上油料裹在石頭上,點燃後發向敵營,燒殺敵人。在火器出現後,拋石機並沒有立
即從戰爭舞台上消失,人們還利用它「力氣」大的特長,用來拋射燃燒彈、毒葯彈
和爆炸彈。
衡量拋石機的作戰性能主要有兩點:一是拋物重量;二是拋射距離。拋石機的
射程一般在50至300 步之間,石彈重量由數斤至上百斤不等。拽炮人數可根據目標
遠近增減,普通拋石機需用40人,大型拋石機需用200 人至300 人拉拽,一次可將
重達200 至300 斤的石彈射到300 步之外,使對方「諜碎樓坍」,威力極大。
拋石機在當時所起的作用,實際上與後來的火炮相近。
原始炮車
拋石機發明伊始,即成為軍隊中的重要攻、守城兵器,在頻繁的戰爭中發揮著
重要的作用。但早期的拋石機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它必須在敵人陣地前埋設,操作
人員在敵人的弓箭射程內施工,容易導致傷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種帶輪子的
拋石機應運而生。公元200 年,曹操討伐袁紹時,在拋石機的下面裝了四個輪子,
叫霹靂車,亦叫做發石車。這種發石車可以在作坊里製成,不需臨陣架設。
建安五年(公元200 年),曹操率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內)迎擊袁紹軍隊
的進攻,史稱官渡之戰。當時,袁紹率十餘萬步卒和騎兵攻佔黎陽後,連中曹操用
兵之計,痛失顏良、文丑兩員大將。袁紹初戰失利,銳氣受挫,於是變分兵進擊為
結營緊逼,企圖以優勢兵力迫使曹軍決戰。袁軍兵至官渡,依託沙丘修築工事,東
西計有數十里之長,形成了與曹軍對峙之勢。為了削弱曹軍的力量,袁軍在其營中
修築土山,造高櫓,以眾多的弓奇手居高臨下,在櫓的防護下向曹營發射箭矢,使
曹軍在一段時間內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為了穩定防禦態勢,打破袁軍的遠戰優勢,
曹操集中了一批能工巧匠,造出了裝有輪子的拋石機——霹靂車,並且利用夜色的
掩護和有利的氣象條件,突然在袁軍營壘前展開。頓時,無數石彈飛人袁營,堅固
的高櫓被砸了個稀巴爛,大量弓弩手中彈喪命,小土山成了打擊的大目標,袁軍的
堅固工事損失慘重。霹靂車為官渡之戰中曹軍的勝利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在官渡之戰以後的千餘年裡,歷次攻守城之戰幾乎都有發石車的身影。唐朝武
德4 年(公元621 年),李世民在東定中原戰爭中率軍攻打東都宮城時,使用了發
石車,拋射30千克重的石頭可達200 步。公元645 年,在第一次東征作戰中,唐軍
連續12天用發石車、撞車,晝夜猛攻遼東城,給守敵造成了重大傷亡。公元757 年,
史思明攻打太原城,守將李光弼製造了用200 人挽索發射的巨型發石車,向城外大
量拋射石彈,這些石彈鋪天蓋地般向圍城的守軍襲來,每發石彈能傷數十人,打得
敵兵難以招架,最後只得收兵回營。公元1234年,元軍攻打汴梁,架發石車數百隻,
晝夜發射,所發射的石彈幾乎填平了北宋的護城河。公元 1283 年正月,元軍在進
攻南宋的關鍵一仗中,先對樊城發起總攻,先以熟悉水性的士兵潛人水中沉木斷索,
燒毀浮橋,切斷其與襄城的聯系。接著兵分多路,並配以威力大、射程遠的新式發
石車,水陸夾攻樊城。北面戰艦直趨城下;西南面元軍先頭部隊撕破一個缺口,攻
人城內;東北方向元軍主力冒死強攻,終於破城而人。樊城陷落,襄陽如齒失唇。
元軍在加緊圍攻的同時,間以喊話招降,而且以發石車不斷轟擊城樓。2 月,南宋
主將呂文煥見突圍無望,又懾於元軍壓力,終以城降。此戰突破了南宋戰略防禦體
系,為元軍長驅直人南宋腹地打開了通道。
縱觀拋石機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早期的拋石機拋物重量輕,毀傷能力有限,
在戰場上只能擊斃士兵,破壞戰車等。發石車還可用做攻城武器。自從火葯發明以
後,發石車還可用來發射「火葯彈」等燃物,因而成為縱火兵器。隨著火箭、火銃
的出現,發石車便退出了歷史舞台。
連發技術的萌芽
發石車的效率較低,作戰時往往貽誤戰機,而且拋射時投人人力較多,操作不
便。為適應作戰的需要,人們曾設想將它改進成連續拋射的兵器。三國時期,魏國
有一個名叫馬鈞的機械發明家,曾試驗利用車輪不斷轉動的原理,製成了轉輪式拋
石機,稱做「車輪炮」,能將石頭連續拋射出去,加大了發射頻率,提高了發石車
的殺傷破壞威力。
據史料記載,馬鈞是個肯鑽研的人,他曾創制過許多機械工具,如織綾機、翻
車(即後來的龍骨水車)、指南車等。在一次戰斗結束後,他看到繳獲蜀軍的戰利
品中,有許多據說是諸葛亮組織工匠製造的連弩。他認真而仔細地研究了這些連弩
的機械部分,很受啟發,認為這種弩機威力還可以提高好多倍。於是,他苦心鑽研
試驗,終於製成了一種用於攻城的車輪炮。
據有關資料記載,馬鈞在實踐中能針對舊拋石機不能連續拋射的缺點,進行大
膽的革新,採用旋轉車輪這種方法,使裝載著的數十塊大石頭連續飛拋出去,攻擊
敵城,這樣拋出的石頭能拋至數百步遠。由此可見,這種車輪炮構思相當巧妙,結
構也有其獨特之處。在古代能有此設想和實踐,實屬難能可貴。
明代茅元儀所著的《武備志》中對馬鈞的車輪炮作了這樣的說明:「每輪輻條
十八根,長一尺四寸。每條左右傍銃二桿。銃內裝火葯鉛子_一騾馱架二輪。以皮
條護鐵呂以固葯子,連木架重二百餘斤。三軍附之。如臨敵,將架置地,先取一輪
安在柱上,隨其高低轉打。二軍可執七十二人之器也。」
從這里可以看出,這種車輪炮的威力相當大,效能比單個拋石機提高幾十倍,
並採用騾馱,運送轉移方便靈活。它的結構設計也很合理,安裝了轉柱,便於車輪
轉動,一架車輪上可裝36發石彈,一騾馱兩輪,就有力發石彈炮。兩個射手可以連
續操作發射這么多石彈,其聲勢和威力可謂大矣!
車輪炮的出現,可以說是射擊兵器由單發到連發的最早嘗試和探索,這為火炮
向連動式發展提供了早期准備。
❼ 火箭的發明者是誰
美國 戈達德
❽ 中國,誰能發明射程150公里的火炮(車載身管火炮)並敢用腦袋擔保技術的靠性 只有發明家天兆法
太2的問題。150公里還tm需要火炮么?彈道導彈不比你那破玩意維修低?消耗低?
這還不是最2,最2的是這哥們叫田兆法,結果自己寫成了天兆法,煩請您別寫錯自己名字,萬一您成了名人,到時候還有人跟您搶名聲呢。
❾ 大炮是那個國家發明的
經權威專家學者考察鑒定,內蒙古蒙元文化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元大德二年」銅火銃為迄今所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有明確紀年的銅火銃,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火炮。
8月5日,在哈爾濱召開的第十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上,有關這件火銃的發現和鑒定結果首次對外發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略部歷代戰爭和戰略研究室副主任鍾少異研究員介紹,該銃為銅質,鑄造而成,銅色紫,表面略有綠銹。銃體堅固,重6210克,全長34.7厘米,保存完好。
銃身豎刻有兩行八思巴字銘文,這一文字為元代官方文字。經專家初步認定,這件銃製造時間為「元大德二年」(1298年)。由編號「數整八十」可知當時火銃的製造和使用都有了一定規模。
這件火銃發現於1987年7月,1998年10月入藏蒙元文化博物館,並於2004年經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略部歷代戰爭和戰略研究室、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的有關學者共同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火炮。
此次內蒙古發現的這件銅碗口銃比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被視為中國和世界最早的火炮的元代至順三年(1332年)碗口銃早了34年。此次新發現將世界火炮發明時間由原先認定的14世紀初期提前到13世紀晚期。據鍾少異介紹,火銃的發明是世界戰爭史從冷兵器時代向火器時代過渡的標志。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葯應用於軍事領域導致火器的創造。火器隨著蒙古人西征和東西方交往經由中亞、西亞傳入歐洲,對西方中世紀向早期資本主義過渡起到重大歷史性作用。
❿ 火炮是戰爭之神。是國魂。發明家田兆法的火炮發射技術,射程可達150公里。國家為何不要這個國魂
一:這個技術並不成熟,精度不高等問題,而且沒有軍事方面的認證,更沒有媒體報道;
二:沒有資金的投入維持它的長期運作;
三:製造可能有難度,除非在戰爭期間,造那麼幾門(像巴黎大炮)。
四:不準確的謠言……
五:軍方會不會極力封鎖消息,自己背地裡偷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