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音樂的創造與人的原有音樂經驗之間是什麼關系
道的多啦~ 聽說過名字而已 聽過的不多,欣賞的有shostakovich, prokofiev, schnittke, bernstein, britten, berg..大概就這些吧 不欣賞用腦不用心的序列音樂 大師就是厲害,喜歡那麼多現代作曲家, 怎麼還念念不忘schnittke啊? 說老實話,britten的一部分作品我還是很喜歡的, 比如《比得·隔離目死》還有小協等. 說實話,我非常討厭像伯恩斯坦之流的作曲家,真是非常難聽令人不免有這樣的印象:美國人弄的音樂都是極為難聽的.不知道是心理暗示還是怎麼回事,我覺得伯恩斯坦的馬勒也是soso 音樂家?就是不光是作曲家?那這兒談論的performers大都可以算是現代的啊 I CAN NOT UNDERSTAND Shostakovich AT ALL. 序列是"用腦不用心"?我聽一下勞塔瓦拉,我也是最近才開始聽他的作品,完全改變對序列主義的看法. 20世紀的很多作曲家對我而言比19世紀下半葉的很多作曲家要親近的多. 你所說的"現代"概念不明確,你是指20th century classics 還是contemporary.算了,反正要說"難聽的等於現代"大概不會招致太多反對. 聽過一些,敢說喜歡的不多.webern!!!!!極端冷靜,簡潔凝練,微言大義的格言警句式的音樂!我喜歡!他的極富創造力的師弟,berg,雖然氣質與他很不同,但同樣迷人!sinopoli指的lulu組曲令人如痴如醉,簡直難以想像那是一首十二音作品.他們倆的老師勛伯格也沒有理由不聽的吖.他各個時期寫的各種風格技法的作品都有好聽的吖,無論是帶晚期浪漫主義的遺風,還是無調性的,再到後來十二音完全確立的.我很難想像有人在聽到<<gurrelieder>>或是<<華沙倖存者>>時不為之動容的,盡管它們差異太大了!但這正表明勛伯格是個天才,能勝任不同的題材,技法.而且他是真正用心創作的.要知道古雷之歌完成之前,他已經完成了<<期望>>,<<月迷皮埃羅>>,<<幸運之手>>等"更先鋒"的作品.但他說道"我創作古雷之歌,完全是受我的本性,內心驅使;而與我受的音樂技巧的教育跟創作方法的探索無關." 其實很難理解這么多喜歡馬勒,瓦格納等作曲家的朋友不去嘗試一下新維也納樂派.他們之間有自然的過渡傳承,更有重大的革新與突破.猶如二十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後人們時空觀念的大轉變一樣,但是牛頓定律是廣義相對論的低級近似,也就是說牛頓的理論沒有拋棄,而是被很好地"兼容"了.我想現代偉大作曲家的創新就是這樣一種包容了傳統的全面革新,而不是另起爐灶,不是無源之水來的,從而可以說是代表一種必然的方向. 唉,序列"用腦不用心"?真是太不寬容了.那完全是特定社會歷史因素造成的吖.反正不是說誰有意搞些復雜透頂的東西糊弄你!想當年,幾乎所有厲害的作曲家都拜倒在webern神話面前,他的作品中表現出來的高度的邏輯性,完美的結構,極端的精練,再有就是一種可怕的控制力----由樂曲的頭幾個音就生成了整部作品!另外,法西斯極權統治後造成的"變態"心理也是一個有意思的解釋. 相對於那些"正兒八經",嚴肅得可愛的"先鋒"作曲家而言.有一些作曲家(包括很有名的)都回到傳統,弄出些例如"新浪漫主義"之類的好聽而令人親切的東西來,真可謂大眾的福音吖.像彭德雷斯基,亨策,施尼特凱等人的第n交響曲,第nXX協奏曲,number越大就越好聽了----:-)開個玩笑,不過試試也無妨.當然作品本身吸引人的東西就很多,而且聽現代作品有個好處,就是第一手資料充足,最適合那些吃飽了沒事干,八八卦卦的人了:-).總之,是很好玩的東西. 首先,我舉的音樂家不與"新浪漫主義"劃等號,而且現代作曲家流派太多,個人風格的轉變又特別多,而且通常多才多藝,像施尼特凱的"復風格"不是叫得很響嗎.這證明簡單的界定是不實際的.呵呵,其實我記得的"新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好像是沃爾福岡-里姆.不過像上述幾位作曲家所寫的那些大編制樂隊的鴻篇巨制含有不少浪漫主義的成分似乎是肯定的. 至於"新古典主義"..還是查書比較可靠吧.依我淺薄的見解,是指上世紀初以斯特拉文斯基為代表的,主張採用古典形式寫作的一股反浪漫主義潮流吧."在某種觀點處於顛峰狀態時,與之對立的觀點便出台亮相."有道理..就像以牛頓和康德為代表的理性與邏輯統治著歐洲時,繪畫界還會出現回歸童真的傾向,出現原始主義.. 哈哈,看怎麼理解這個"巔峰狀態"了——我常常覺得某種潮流在外表看起來極度膨脹的時候,可能正是沒落的時候,例如像19世紀末20世紀初浪漫主義走過了頭的"虛假繁榮";這種環境下要出新東西自然要先"推翻"那些充斥世界的東西,騰出空間來.打著古人的旗號自然是手段之一. 今天聽到一部很傑出的作品--shostakovich第二鋼琴三重奏 my stravinsky is almost like gaugin,and as i am listening the rite of sping,that <where are we from,what are we doing,where are we going> appeared suddenly to repons: 我前面說"用腦不用心"的序列音樂,強調的是引號里的那些,而不是序列音樂,不然我喜歡Berg干嗎,我個人並不認為schoenberg的鋼協是音樂,我覺得它只是數學游戲的一種表達方式而已,失去了音樂激起人的情感的功能說不清楚,總之我對音樂的定義是比較狹義的. 我想請教一下:webern"微言大義",你是怎麼理解它的"義"的?理解他的作品是不是要靠很多的想像?我下了他的全集,沒一首引起共鳴~ 看來,boulez說教育是最關鍵的一點都沒錯.再好的的音樂沒有適當的引導,也不會得到相應的尊重.聽說sean是很喜歡馬勒的,雖然喜歡他的人多的是,怎麼個喜歡法跟喜歡的原因也各部相同.但是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勛伯格,韋伯恩,貝爾格師徒三人比大家都更熱愛馬勒,是發自內心的近乎狂熱的崇拜.本來談談韋伯恩應該挑些別的更有意思的東西,但藉此幾乎就聊聊韋伯恩跟馬勒的關系吧.嗯?很震驚?很憤怒是吧?呵呵,其實韋伯恩跟布魯克納也是有東西可談的. 不知sean聽完全套沒有,竟然得出"沒有一首引起共鳴"的結論是比較令人惋惜的.他起碼寫過幾首完全是浪漫主義風格的調性作品:passacaglia,piano quintet,slow movment for string quartet自從他跟從勛伯格學習之後,風格開始轉變,變得驚人地簡潔,沒有絲毫贅余,放棄調性.但是!!!請記住,這一切都是一個漸變的過程,遵循著有理有據的發展歷程.也就是說那是晚期浪漫主義的發展結果.更直接的說,某些作品就是馬勒的繼續. 1913年時,韋伯恩想寫一首帶歌曲的"拇指頭大的馬勒交響曲".後來變成了five pieces for orchestra op.10以及four lieder op.13的第二首.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孤獨,彷徨,脫離塵囂的寧靜,精神錯亂式的情緒波動無不與馬勒一以貫之.當然那是內在的,可以說是精髓的傳承.像five pieces for orchestra的第三首,跟馬勒第六的第三樂章的共通之處還不夠明顯嗎?韋伯恩在寫作op12----op19,全用了人聲,其中受馬勒影響的因素是明顯的.從他當時對唱詞的選擇也可以看出來.除了當代的浪漫派詩人意外,還選了漢斯貝格的<<中國之笛>>. 另外,從工作和生活方式來看,兩人也有驚人的相似.韋伯恩也是在夏季躲起來作曲的,在preglhorf.其他時間他只能忙於那份不安定的指揮工作,另外還有為勛伯格的私人音樂社服務等等).韋伯恩跟馬勒都極其熱愛大自然,又是虔誠的教徒.大自然給予他們的靈感在很多作品中都有跡可尋.韋伯恩也曾經因為心理問題專門拜訪過心理醫生Alfred Adler. 只想再強調一點.韋伯恩是在浪漫主義中過來的.他風格轉變的年代也是馬勒第八,玫瑰騎士首演的年代.再極端的反動也不可能與時代完全割裂開來.更何況時代的風雲人物正是韋伯恩的崇拜對象.最後,還是音樂說明一切,希望大家能"忍受"一下韋伯恩,再聽聽他的音樂,繼續我們的討論. 下回想聊聊韋伯恩創作風格手法的簡要歷程,重點談談他的無調性時期的"點描式手法".唉,關於他序列時期的作品我深感實在完全不在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 沒有Kurt Weil?沒有法國作曲家?沒有Minilanist?---另外,序列作曲出現時先鋒,現時已有嘩眾取寵之嫌---尤其是那個施托克豪森 E.Satie怎麼沒有人提呢?他的極簡主義有時候會讓我懷念起卡夫卡.
❷ 音樂與文化的關系是什麼
音樂與文化既相互促進發展,又相互制約。
音樂的產生與文化息息相關。音樂植根於文化之中,與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依託、相互促進。從一個時期的音樂可以看出這個時期的特定環境和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文化特徵。
音樂可以促進同時期的文化發展,好的音樂能夠起到鼓舞人心、凈化心靈的作用。因此音樂源於文化,同時又高於文化。
文化是一個民族或國家在一個時期內所形成的觀念和思想,它代表著這個民族和國家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方式,反映出這個群體在一定時期的生活狀態。音樂通過美的熏陶來影響和感染人們的思想和心靈,它是連接民族文化和區域文化的橋梁,是民族文化持久延續的最佳途徑。
(2)音樂與創造的關系擴展閱讀
音樂具有文化的代表性。它能在特定環境和特定區域內起到喚起民心、鼓舞士氣的作用,音樂可以把人的精神力量變為無窮的物質力量。民族音樂可以把一個地區或民族的歷史文明呈現出來,它能印證這個地區或民族的人類文明發展痕跡,也能使人在音樂的引導下走向美好的明天。
比如江南的「絲竹」、河北的「笙管」、西安的「古樂」等,這些樂器都有古老的傳世樂譜,也有代代相傳的樂人傳承。即使現在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流行音樂,也能反映出這些古代地域文化昔日的輝煌和在當今樂壇中綻放出的絢麗光彩。
中國音樂,文獻一般追溯到黃帝時代,據考古發現,中國音樂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的音樂文化。中國音樂曾經對中國周邊地區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時從孔子傳六藝到唐代的胡琴再到近代的西方音樂,中國音樂又在吸收外來音樂要素的過程中不斷充實發展。中國素號「禮樂之邦」,古代音樂在人格養成、文化生活和國家禮儀方面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孔子提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學習步驟。
❸ 音樂創造作為課程基本理念,其具體涵義是什麼
音樂是一種非語義的信息,音樂的這種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特徵給人們對音樂的理解與表現提供了想像、聯想的廣闊空間。音樂藝術的創作、表演、欣賞等各個環節均體現了鮮明的創造意識並伴隨著獨特的創造行為,因此,音樂是創造性最強的藝術之一。音樂藝術的這一特質,使音樂教育在發展孩子們的創造力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優勢,這無疑為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創造,對於基礎音樂教育的價值,已引起包括課程專家和學科專家在內的眾多音樂教育界人士的廣泛關注,越來越成為廣大基礎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因此,如果僅僅把音樂創造融在其他音樂教學內容之中,就不可能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審美育人作用。只有把音樂創作作為中小學音樂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獨立出來加以強調,中小學音樂教學才能夠獲得最大的教育效益。而且就世界范圍而言,音樂教育比較發達的國家、世界上著名的音樂教學法以及音樂教育家,也都十分重視音樂創造教學。在具體的創造教學中,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正確處理模仿與創造的關系。中小學生的音樂創造活動常常是從模仿入手的,模仿是音樂創造的必經之路。通過模仿,可能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創造學習。 第二,分清即興創造與創作的異同。即興創造是指學生根據當時的感受而產生的一種音樂創造行為,是事先不必做准備的臨時創作,它往往與即興表演聯系在一起。而創作或改編樂曲則需要經過准備孕育,在醞釀創意之後再進行的加工塑形,最終成為一部音樂作品。即興創造與創作是音樂創造教學領域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教學中缺一不可,不能偏廢。 第三,注意在音樂創造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內心聽覺,啟發學生想像自己的創造效果,先描述,再與實際音響對照,如此反復練習,使學生的內心聽覺與創造能力同時得到發展。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關注對學生創造力培養的同時,更要關注音樂教育方式的創新。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首先需要一種創造性的音樂學習。雖然,作為一個學科,音樂某些規律性東西需要向學生傳授,但音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殊性質只能靠想像力去再創造。那種傳統的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師徒式教學方式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背道而馳、大相徑庭。而音樂教育方式的創新,則追求一種無權威的學習機制,追求一種自由、和諧、雙向交流的教學氛圍。要建立平等互助的師生關系,教師與學生憑借音樂交流審美信息,這里沒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那種權威性和強迫性,教學雙方完全是一種平等的關系。音樂教師要勇於從傳統的角色中跳出來,「教書匠」為「教學設計師」、「指導者」、「合作夥伴」,為學生的音樂學習創造寬松、融洽的人際環境。音樂課堂上,學生可以說不,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允許質疑,鼓勵探索,尊重學生對音樂的不同體驗與獨立思考。如果從更深的層面上來說,那麼音樂教育方式的創新則應體現較強的民主意識,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在音樂學習方面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基礎音樂教育是義務教育,無論學生是否具有音樂天賦,都有接受音樂教育的權利,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並終生享有音樂樂趣,是基礎音樂教育的崇高責任。 四、 如何理解「倡學科綜合」? 綜合,是基礎教育的一種基本理念。它體現了現代教育的一種發展趨勢,是學科體系向學習領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眾文化的回歸。以審美教育為主旨的基礎音樂教育,之所以倡導「綜合」的理念,根本的要義在於「綜合」有益於改變人格的片面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諧發展。 音樂課程的綜合,是以音樂為本的綜合。實踐證明,中小學接受音樂教育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他們所接受的音樂教育的廣度與深度較大地影響著其他素養的提高與音樂能力的發展。因此,音樂教育必須具有寬闊的視野,必須保持開放的態勢,對音樂教育的各種影響因素給予高度重視。從藝術的本質上講,一切藝術都是心靈的藝術,只是各自所有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不同的藝術形式或同一藝術形式的不同方面在審美意蘊、表現手法等方面本來就有許多相通之處。從發生學的角度看,各藝術門類本是源於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與此同時,這種藝術之間或同一藝術形式的不同內容之間所固有的融合趨勢與人的身心發展規律也存在著某種同構關系。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通感」這一心理現象,也使得藝術之間或同一藝術形式的不同內容之間的相互融合成為必要和可能。在另一方面,作為藝術的一個最主要的門類,音樂也同廣泛的文化領域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這也使得音樂課程同其他非藝術課程之間的相互融合成為可能。如在中小學各門課程中,語文、歷史、地理、生物、數學、體育等都或多或少與音樂有著一定的聯系,這也使得音樂教學與這些課程之間的聯系成為可能。此外,只要音樂教學能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勢,具有較寬的視野,那麼,課外音樂活動、社會音樂教育環境便都能成為音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在音樂課程中貫徹綜合原則,可以有以下具體做法:其一,把包括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音樂文化等在內的音樂教學的各方面內容充分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如音樂文化知識可以在學生參與的創作、演唱、演奏、欣賞等音樂實踐活動中結合著講解;許多音樂欣賞內容可以通過演唱、演奏來加深體驗,加深理解;可以結合唱歌與演奏來進行創作教學,並通過唱歌與演奏來展示學生的創作成果。其二,把音樂與包括舞蹈、戲劇、美術等在內的其他藝術形式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如讓學生通過舞蹈、律動來表現音樂。音樂與美術融合即是聽覺與視覺的結合,可使學生更形象地理解音樂。其三,把音樂課程與包括語文、歷史等在內的與音樂藝術有關的其他非藝術課程適當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音樂與文學關系密切,音樂教學可與語文教學(詩詞、戲劇段落等)溝通;音值、節奏等內容可與數學課中的數量概念結合講解;節奏與自然界現象、與人的生理現象以及人的運動方式有關,教學時可與自然常識課溝通;體育課的廣播操、韻律操等與音樂節奏感、旋律感的聯系很緊,也能夠有效結合;一定的音樂與這種文化產生的民族、地理、環境、歷史條件、語言語音特點、生活習俗、文體交流等有著密切聯系,故音樂課與歷史課、地理課的結合也並非困難。
❹ 音樂與人生有什麼關系
音樂不僅是藝術門類的一脈,而且是作為人類的一種社會現象,是伴隨著人類的出現而產生的;或者更確切的說,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音樂作為一種情感藝術,音樂能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道德素養,推動人們奮發向上。
(4)音樂與創造的關系擴展閱讀:
音樂的含義及起源
音樂是一種能夠產生共鳴效果的聲頻,出自人類本體的最初生命運動,它們伴隨人類產生而產生,伴隨人類起源而起源,伴隨人類發展而發展。它們不是人類身外之物,也不是人類最初的物質生產,而是一開始就是一種富有情感的感於外物存在的人類最初精神活動的產物。
人類社會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音樂,已無法查考。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
當人們慶賀收獲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世界上最早的弦樂器是中國的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古琴是在周朝就已盛行的樂器,到現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了。
本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琴的創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等作為追記的傳說,可看出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詩經?關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亦有:「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等記載。
中國古代歷史記述了距今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有一位名叫做伶倫的音樂家,他進入西方昆化山內采竹為笛。當時恰有五隻鳳凰在空中飛鳴,他便合其音而定律。雖然這一故事也不能完全相信,但是,可將其看做是有關管樂器起源的帶有神秘色彩的傳說。
中國最初的帝王――黃帝,是五千年前創造了歷法和文字的名君。當時,除了前述的伶倫之外,還有一位名叫「伏羲」的音樂家。據說伏羲是人首蛇身,曾在母胎中孕育了十二年。他彈奏了張有五十弦的琴,由於音調過於悲傷,黃帝將其琴斷去一半,改為二十五弦。
此外,在黃帝時代的傳說中,神農也是一名音樂家,他教人耕作,嘗百草發現了草葯,他還創造了五弦琴。
❺ 舉例論述什麼是音樂的三度創作以及三者的關系
包括音的高低、神聖的或其他什麼方式排列起來的聲音,其絕大部分著名的作品都是在他完全喪失聽力後創作的,織體等、令人愉快的、表現感情。和聲有明顯的濃、我國的五聲調式等、強弱,它與人的脈搏律動和感情起伏等等有一定的關聯。依音階的相鄰音進行稱
為級進,和聲,但通常可以解釋為一系列對於有聲;由低音向高音方向進行稱上行、「上行」和「下行」,樂曲的思想感情都是通過它表現出來的,曲調,而是更多地通過熏陶及感染的途徑,音的長短,三度的跳進稱小跳。和弦的橫向組織就是和聲進行。
1。故高潔的音樂與低價的音樂其對人們的影響是大不相同的,最著名聾 音樂家的例子便是貝多芬、節奏。曲調的進行方向是變幻無窮的。
6。
在所有的藝術類型中。特別對人的心理:音樂中音的強弱程度,音的強弱和音色【音樂要素】音樂基本要素、剛柔、人際關系等等、斷連等等:曲調也稱旋律。節拍是音樂中的重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所謂的音樂的定義仍存在著激烈的爭議。
5;由高音向低音方向進行稱下行?因為音與音之間聯接或重疊。我國傳統音樂稱節拍為「板眼」,形成 音樂的常用的「形式要素」,比較而言,「板」相當於強拍:聲音經過藝術構思而形成的有組織、濃淡,這些音以一個音為中心(主音)構成一個體系、小調式,不論是唱或奏或聽,調式、寄託感情的藝術,潛移默化地來影響人的心靈。由這些基本要素相互結合、和聲、無聲具有時間性的組織。
甚至耳聾的人也能夠通過感覺自己身體的震動來體驗音樂。調式中的各音。
音樂作為一門古老的藝術、速度、言語。
《詞典》上的定義是。音樂的節奏常被比喻為音樂的骨架,各文化也都有其獨特的音樂系統,玩樂器或不太嚴密的作曲、疏密。高低起伏的樂音按一定的節奏有秩序地橫向組織起來。
4。
音樂是什麼;還有構成分句、淡。
7,通過歌唱、「級進」和「跳進」,就形成曲調。 【音樂定義】廣義的講、分樂段和終止樂曲的作用,會起著不能用言語所能形容的影響作用:節奏、起伏、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審美情趣;「眼」相當於次強拍(中眼)或弱拍,並含有不同音階的節奏:音樂的橫向組織結構,也可以製作自己的音樂、調式,這種方式接近於聽錄音帶或看音樂錄像。
2,音樂是最抽象的藝術,就叫調式,從主音開始自低到高排列起來即構成音階。
8。相同音的進行方向稱水平進行、明暗、薄的色彩作用,以及力度:「同音反復」。如大調式。現場音樂也能夠由無線電和電視來播放。音樂的最基本要素是節奏和旋律、有規律地重復進行。旋律是樂曲的基礎。有些時候現場表演也會混合一些事先做好的錄音。音樂學是一個歷史的科學的研究音樂的廣闊領域。曲調的常見進行方式有:「水平進行」,如DJ用唱片做出的摩擦聲、厚,基本的進行方向有三種,有一定的關聯,最傳統的一種是到現場聽音樂家的表演:音樂進行的快慢,都內涵著及關聯著人們千絲萬縷的情感因素,速度,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潤:和聲包括「和弦」及「和聲進行」,其中包括音樂理論和音樂史、旋律及和聲。和弦通常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樂音按一定的法則縱向(同時)重疊而形成的音響組合。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部門。
人們想學習音樂的時候會去上音樂課:多聲音樂作品中各聲部的組合形態(包括縱向結合和橫向結合關系),曲式,音 樂就是任何一種藝術的。曲調是完整的音樂形式中最重要的表現手段之一。構成音樂家的形式要素。
音樂可以通過幾種途徑來體驗、織體?音樂與人的生活情趣。
3。 音樂是人們抒發感情,就是音樂的表現手段、有節奏的和諧運動。 音樂不以說理方式來傳播。為什麼音樂能表達人們的感情呢:音樂的基本要素是指構成音樂的各種元素、曲式。
9。當然,例如:音樂中使用的音按一定的關系連接起來、曲調,四度和四度以上的跳進稱大跳、力度、旋律、行為,就產生了高低,用有組織的樂音來表達人們思想感情:音樂的節奏是指音樂運動中音的長短和強弱
❻ 歷史與音樂的關系~~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才有了真正代表勞動人民心聲和意志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它是電影《風雲兒女》中的主題歌,由著名詩人、劇作家田漢1935年在上海監獄中揮筆疾書而成,人民音樂家聶耳飽醮激情譜曲。每當唱起這首歌,就銘記國家、民族創來的艱辛,就想起蘆溝橋、平型關、延河水、沂蒙山。 當年,中國人民正是在義勇軍進行曲的激勵下取得抗戰勝利的。
起來!
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
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中華民族到了
最危險的時候,
每個人被迫著
發出最後的吼聲!
起來!
起來!
起來!
我們萬眾一心,
冒著敵人的炮火
前進,
冒著敵人的炮火
前進!
前進!
前進!進!!
1950年,美帝國主義發動了侵朝戰爭,中國人民派出了優秀兒女「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由志願軍戰士麻扶搖作詞、周巍峙作曲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在志願軍和中國人民中間廣泛流傳。中國人民數萬優秀兒女就是唱著這首歌雄糾糾、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一道,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美帝國主義,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還有就是馬賽曲對法國大革命的推動作用。
❼ 音樂與文學的關系
音樂和文學都為藝術,歌是兩種藝術形式的結合體
我自認為藝術的主幹是思想、業務水平便是枝椏,主幹決定下線,枝椏決定上線,文學和音樂便是枝椏
藝術形式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表達,當藝術家的思想需要表達時,枝椏顯得尤為重要,他該用一個什麼樣的曲調烘托氣氛,他該用一個什麼樣的節奏吟唱,他該用一句什麼樣的話描繪場景,他該用哪一個詞形容心境。兩者各司其職,從而引起聽眾共鳴並觸發思考
音樂和文學都有各自的主幹和枝椏,但是嫁接在一起更高大
❽ 科技進步對音樂創作有什麼聯系
在科學技術領域里,20世紀是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如世紀初,弗洛伊德探討了無意識的問題,發展了精神分析學;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引發了對宇宙認識的革命。科技進步與音樂直接相關的是留聲機、廣播、電視等技術的發明和普及,使音樂創作贏得了更廣泛的聽眾。人們足不出戶,便可聽到一流的演奏和幾百年前的音樂作品。
這一切都對音樂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結果導致20世紀的音樂與其他文學藝術一樣,呈現了多元發展的態勢,即流派繁多,更迭迅速,而且許多流派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既有矛盾沖突,又相互交叉、重疊、影響和吸收,乃至在對具體作曲家進行介紹時,難於對其流派作生硬的劃分或歸類。
❾ 音樂創作與民歌有什麼關系
音樂創作來源於民歌
有超於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