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234567用音符怎麼讀
1、2、3、4、5、6、7的音符拼音:do、re、mi、fa、sol、la、si 中文:哆、唻、咪、發、嗖、內拉、西
相關介紹容:
採用的將自然大調式中的七個基本音級分別唱作do、re、mi、fa、sol、la、si(或ti)。七個固定音節的唱名方法產生於11世紀,由義大利音樂家圭多發明。他採用自己編配的一首贊美詩每一行歌詞的第一個音節作唱名,沿用至今。
(1)圭多發明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各種音譜只是表現的形式不同。一個音,在不同的音譜中會有不同的音符,在不同的人口中可以按習慣唱成不同的」唱名」,但想唱的音只能是這一個。
宋代的工尺譜、俗字譜均採用固定唱名法記譜。現今保存的古代民間樂種西安鼓樂所用的樂譜是宋代俗字譜的繼承與發展,亦屬固定唱名法系統。
近代在民間所流傳的工尺譜,一般屬可動唱名法系統。其可動唱名為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相當於首調的 sol、la、si、do、re、mi、fa、sol、la、si。 但鍵盤和五線譜上何音可唱作合、四、一、上等,則要根據樂器的定弦和樂曲所選的調而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唱名
B. 音樂五線譜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五線譜是由義大利音樂理論家圭多達萊佐發明的.
公元9世紀,出現了一種以「點」、「鉤」、「劃」表示音的大概趨向和高低的記譜法。這種符號叫「紐姆」。先是記在一條線上,表示f音,根據符號落在線的上下就有了一個大概的音高標准。後來又加了一條c線。到了十一世紀,圭多達萊佐把線加到四根,音域為八度左右,使音高記譜更准確。以後由於重唱、演奏的需要又出現了六線、七線譜,甚至十一線譜。直到十六世紀,歐洲各國統一了五線譜,改變了橫線太多所引起的復雜局面,過高或過低的音用加線來表示。以後又出現了適應不同音域、不同用途的高音、中音、低音譜表和記錄多種樂器曲譜的大譜表、總譜表等,也都是建立在五線譜之上的。為了紀念五線譜的發明與誕生,人們把圭多達萊佐稱為「五線譜之父」。與其它記譜法相比,五線譜具備著難以替代的優點:它的音高形象感強,容易區分高低音;和聲立體感強,能同時記錄諸多聲部及和弦;可記錄音調復雜、聲部繁多的大型音樂作品;旋律線條清晰,記譜科學適用… 為此,五線譜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通用的、流行最廣的記譜法,為音樂事業的繁榮與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C. 五線譜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由義大利人圭多.達萊佐在看手時得到的靈感.
公元9世紀,出現了一種以「點版」、「鉤」、「劃」表示音的大權概趨向和高低的記譜法。這種符號叫「紐姆」。先是記在一條線上,表示f音,根據符號落在線的上下就有了一個大概的音高標准。後來又加了一條c線。到了十一世紀,圭多達萊佐把線加到四根,音域為八度左右,使音高記譜更准確。以後由於重唱、演奏的需要又出現了六線、七線譜,甚至十一線譜。直到十六世紀,歐洲各國統一了五線譜,改變了橫線太多所引起的復雜局面,過高或過低的音用加線來表示。以後又出現了適應不同音域、不同用途的高音、中音、低音譜表和記錄多種樂器曲譜的大譜表、總譜表等,也都是建立在五線譜之上的。為了紀念五線譜的發明與誕生,人們把圭多達萊佐稱為「五線譜之父」。與其它記譜法相比,五線譜具備著難以替代的優點:它的音高形象感強,容易區分高低音;和聲立體感強,能同時記錄諸多聲部及和弦;可記錄音調復雜、聲部繁多的大型音樂作品;旋律線條清晰,記譜科學適用…… 為此,五線譜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通用的、流行最廣的記譜法,為音樂事業的繁榮與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D. 誰發明的五線譜
五線譜最早的發源地是希臘,它的歷史要比數字形的簡譜早得多。在古希臘,音樂的主要表現形式是聲樂,歌詞發音的高低長短是用A、B、C……等字母表示的,到了羅馬時代,開始用另一種符號來表示音的高低,這種記譜法稱為「紐姆記譜法」(Neuma),這就是五線譜的雛形。「Neuma」源自希臘語,意為符號,是用繪圖的形式表示的初期紐姆形狀。
E. 五線譜是誰發明的
在五線譜記譜法發明之前,世界上任何國家、任何民族都是使用文字來表達聲音,或用簡單的符號示以聲音的升降。在聲樂中則以歌詞為中心,在其字傍或字上標上簡單的符號。一開始格雷戈利歌調的記譜借用了古希臘"紐姆"記譜法標示旋律的抑揚,這個靠"小點和線"作符號的原始的標譜法肯定讓教會的神父們極不滿意,它不能記寫准確的音程,只能粗略地表示旋律的運動趨向,教歌者要用手勢輔助才能表達一點意思,而更精確的演唱則要靠耳朵辨析,靠心靈去體悟。碰到連教歌者也不熟的曲調,誰也無能為力了。後來一位無名神父異想天開地在譜上劃上一條線,用以代表一個固定的音,這個偉大的創舉便很快啟發了另一位聰慧的神父,他在譜上又劃下第二條線--從現在看到的那頁誕生於9世紀末葉的"二線譜"上可以清楚地識別,底下的一條線為黃色,代表do音(當時標以ut),上面一條線為紅色,代表fa音。接著聖阿芒修道院的修道士胡克巴爾德(840-930)感到了"線"的妙用,乾脆在譜上劃上六條或八條的線來表達音的高低,很顯然,一兩條線還不夠用而六至八條線又過於繁復,於是法國著名的音樂理論家圭多(995-1050)又以"四線譜"(第一線為紅色、第四線為綠色)的發明載入史冊。他在線上和線間記錄音名,又附帶創造了表現音名的音符,使之有記下復調音樂樂譜的可能,這就成了"定量音樂"記譜法。圭多的這一記譜發明到14世紀又經人更新,最後至15世紀成為完全用黑色標示的五線譜,內中拍子記號又經不斷完善,至十八世紀才最終定型為現今所見的五線譜。
圭多在創作《聖約翰贊歌》時還發明了ut、re、mi、fa、sol、la為序的六個固定唱名,至16世紀經比利時人威爾蘭特"錦上添花",補加了第七音si,後因發音便利問題ut又被改為do,從此成為後人所見的七音音階的音名。據說羅馬天主教堂的教會儀式所用樂譜仍用的是圭多的"四線譜"和方形紐姆符號。由此可見圭多"四線譜"的發明意義之大和他在西方音樂史上的"聖人"般的重要地位。
F. 圭多的音樂貢獻
圭多達萊佐不僅發明了五線譜,還敲得一手好三角鐵。
G. 求11世紀,音樂理論家「規多」的詳細資料
圭多·阿雷佐 Guido d』Arezzo 阿姚
在中世紀中最受敬仰和最具有影響的音樂理論家應該是波伊提烏(480-524 AD)了,他的《音樂的體制》一書是按照七藝(語法、邏輯、修辭、幾何、算術、天文、音樂)中的幾何、算術、天文、音樂之四藝系統而寫的音樂概論。不過這些只是他對古希臘資料的整理匯編。其中前三卷主要是畢達哥拉斯的思想,第四卷是歐里庇德斯和亞里士多賽諾斯的匯編,第五卷主要是托勒密的著作。這套著作主要告訴人們音樂是一門數的科學,旋律、協和音、音階、樂器調音和人聲的可用音程都決定於數的比率。當然也提到了音樂對於精神道德的影響。但是他的理論始終在探討音階和音程以及協和音的基礎研究里,卻未曾涉足素歌的記譜、朗誦、分類、詠唱以及早期復調音樂的問題。
圭多在他自己的《辨及微芒》(Micrologus de Disciplina Artis Musicae)一書里認為波伊提烏的功績在於他闡明了音程的數值比例。並且詳細描述了波伊提烏如何運用測弦器,然後還提出自己更容易的方式,他的方式發出和波伊提烏相同的自然音階,按照9:8的比例,這樣就能發出八度和一種全音,並且又能發出純四度和純五度。然後他又脫離了希臘音樂的四音理論,論證出一套不同於古代「托諾斯」(tonoi)或「哈莫尼亞」(harmoniai)的調式。
阿雷佐的圭多(Guido d』Arezzo)的音樂理論在寫成一千年後深刻地影響了現代音樂記譜法和音樂教育系統。他出生於公元995年,在龐波沙(Pomposa)的本篤會作為僧侶接受教育。龐波沙位於義大利東北海岸,靠近費拉拉(Ferrara)和拉文納(Ravenna)。 阿雷佐的圭多(Guido d』Arezzo,995-1050) 在圭多之前最重要的記譜法就是紐姆符,紐姆符在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多種形狀,從早期的在歌詞上方記錄不同高度的紐姆符到帶間隙書寫的紐姆符並且出現直線。而11世紀的時候還出現字母記譜法用來彌補紐姆符的不足。雛形的線譜是在一些直線上勾勒或染上紅色,這時紐姆符逐漸成為人們樂於使用的標記音高的方式。先是在譜的前面標F以確定紅線為F音,然後加上一條黃色的線為C音。在用銅版雕刻附加線後開始同時使用線和間。 在龐波沙,受Odo的Dialogus的影響,圭多將先前的兩行記譜法做了革新。圭多添加了紅色的」f」(fa)線和黃色的」c」(do)線,這使得譜表更清晰准確,這就是當時採用的四線譜,加上字母並指出代表f、c』以及有時是g』的線,這些字母後來演變成我們現代的譜號。圭多的記譜方法讓歌唱家們能夠迅速地學唱聖歌,從而是人們可以精確記下旋律各音的相對音高,從而使音樂擺脫了以前對口傳的依靠。但當他開始獲得義大利公眾的注意時,也激起了他的僧侶同伴們的嫉妒,他們希望將圭多排擠出去。四線譜
隨後,他來到了阿雷佐的主教學府,在那裡開始為蒂奧達爾杜斯(Theodals)主教訓練唱詩班,蒂奧達爾杜斯主教對他的方法大加贊賞。他在1026年左右為蒂奧達爾杜斯寫了《辨及微芒》(Micrologus de Disciplina Artis Musicae),該文旨在向歌手們介紹他的新記譜法,並發展他們學唱陌生聖詠的技巧。他的21音符的全音階比早先的Dialogus系統要更先進。在描述旋律的一節中,圭多將作曲的旋律線,音符,樂句類比成詩歌的措辭,音律和詩句。關於奧加農(organum),即多聲部聖詠的章節在早期同類資料中佔有重要地位。這里圭多強調了」occurus」手法:先分岔成相隔四度的聲部,隨後統一成同度;他也論述了聲部之間的層次。有趣的是,他提出的occursus手法更為靈活,他不像傳統做法一樣刻意避免三全音,而是根據音樂本身的需要賦予它更自由的形式。 阿雷佐·圭多(Guido d』Arezzo)與蒂奧達爾杜斯(Theodals)主教
圭多不僅是音樂理論家,而且還是實踐教育家,他的音樂理論是基於所有中世紀學說的基礎,並以聖·阿芒修道院的於克巴爾(Hucbald von St.Amand,840-930)六聲音階(Hexachord)為基礎設想了三種結構,自然六聲音階c d e f g a,硬(Durum)六聲音階G A B c d e和軟(Molle)六聲音階f g a bb c』d』。為了便於教視唱,圭多還建議採用一組音節ut、re、mi、fa、sol、la來幫助記住從G到C開始的六個音階中的全音與半音的排練。在C-D-E-F-G-A的排練中,第三、第四音級之間為半音,其餘的音都是全音。這些音節取自他成功地引用受洗約翰的聖歌一首贊美詩的歌詞(Ut queant laxis)。後來這種唱名法(Solmization)在教學中發展並在德國和法國、義大利發展成沿用至今的唱名法。只不過在法國仍然使用ut而在別的國家變成了do,並且後來又在la之上加了個ti,而義大利和法國則使用根據聖·約翰(Sancte Ioannes)名字的首字母S和I組合而成的si。
UT queant lascis UT mutato in DO REsonare fibris RE MIra gestorum MI FAmuli tuorum FA SOLve polputi SOL LAbiis reatum LA Sancte Ioannes SI (S+I)
圭多為了增加對這些音階的記憶而使用了一種根據古埃及人的方法改造而來的特殊的教學輔助方法,這是一種藉以找到自然音階中各音高位置的輔助記憶方法,就是所謂的「圭多手」。教師用右手食指指著張開的左手的不同關節教學生唱音程,拇指頂端為G,拇指關節處是A,拇指根部是B,其餘四指的根部分別是c、d、e。f等等,特別是mi-fa之間的半音剛好位於四個手指構成的多邊形的四角。幾乎中世紀晚期或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教科書上到處畫滿了這個「圭多手」。 圭多手
1028年,約翰十九世(John XIX)主教聽說了《辨及微芒》後邀請圭多到羅馬來講解。同年,圭多將那篇文章寫成了韻文,並加入他的譜例,於是就成了具有教學意義的「教科書」;不幸的是,「Regulae rhythmicae」沒能保存下來。後來他成為Camaldolite共濟會隱修院的院長,可能死於1050年。
圭多給僧侶朋友邁克爾(Michael)的信中有一首已經失傳的輪流吟唱,另一封信《關於歌手的無知》(Epitola de ignoto cantu)中提到,他作為理論家和教育家的成功不僅讓他獲得眾人青睞,也成為犧牲品,他讓歌手們成為」這個時代最愚蠢的人」。現在來看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是,圭多成功的引用用聖·約翰的贊美詩《Ut queant laxis》來作為六度音階的教材。雖然後人總是把階名唱法歸功於他,其實這種方法並不是由他發明的,但是他對這種唱名法的建議和使用確實為今後視唱領域的革新掃清了道路。圭多的革新並非完全的創新,他的理論是建立在前人基礎上的,但是他的改良足以讓Smit von Waesberghe這樣評價:「我們至今還處在圭多時代」。
H. ABCDEFG,是誰發明的.
音樂是用樂譜來記錄的,記錄音樂曲譜的方法即記譜法。目前,世界各國所使用的樂譜大體上可分為兩類:文字樂譜和符號樂譜。
在我國古代(公元前一千多年)就曾用律呂字譜和宮商字譜來記錄宮廷里祭宴的音樂(雅樂)。前者借用了我國十二律(即一個八度之內分為十二個半音)的名稱(黃鍾、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鍾、南呂、夷則、無射、應鍾)來記譜。後者借有古代五聲音階的音名(宮、商、角、徵、羽)來記譜,西周時期已較為流行。在我國漢代成書的《禮記??投壺》篇保留了古代演奏的鼓譜。以「口」、「○」及「半」三種譜字記述作投壺游戲時兩種鼓的演奏譜。這當是最早的譜式記載。《漢書?藝文志》中有「聲曲折」與歌和歌詩相配合的記載。據推斷,這些「聲曲折」當是歌或歌詩演唱時的曲譜。
我國民間曾常用多種字譜記錄音樂。如減字譜、宴樂半字譜、鑼鼓經和二四譜等。南北朝時南朝梁代丘明(公元493—590)所傳琴曲《碣石調幽蘭》中用文字記述了彈琴手法,說明文字譜仍為隋唐間琴人通用的譜式。由文字譜發展為減字譜,是古琴記譜法一個極為重要的革新。這一變革是由唐代曹柔完成的。具體方式是用減筆筆劃拼成某種符號作為左右兩手在古琴音位上彈奏手法的標記,是一種只記彈奏音位與方法而不記音名的記譜法。如「」,上面的「大九」指大指和九徽(琴的外側有十三個圓點叫做徽,標志泛音音位的位置),「勹」指中指彈奏技法「勾」的簡化,「六」指第六根弦。此「字」總意是左手大指按九徽,右手中指勾六弦。因為標明指法,也叫「指法譜」,到南宋時逐漸定型並沿用至今。它的出現使得大批隋唐以前的琴譜得以整理而傳於後世。宴樂半字譜即我國民間傳統記譜法之一的工尺譜。
源於唐代可能是管樂器演奏指法標記的「燕樂半字譜」(最早發現於敦煌千佛洞的後唐明宗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寫本《唐大人曲譜》),後經宋代的俗字譜,到明清基本定型並廣泛使用。但因流傳地區和時間的不同,其記法、唱名等略有出入。公尺譜中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為唱名,相當於sol、la、si、do、re、mi、fa、sol、la、si ,高八度加偏旁「亻」、如「 上、 尺、億 ……」;低八度每字末尾加折尾(合字除外)。如「凡、工、上 ……」。譜字有正、草兩種書體,傳統書寫格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節奏(板眼)符號標在工尺字的右邊,強拍(頭板)符號為「、」或「×」,弱拍(眼、中眼)符號為「。」,每句的末尾用空位表示。工尺譜對研究整理民族音樂遺產、向民間音樂學習方面仍有著積極的特殊的意義。直到今天許多老藝人還是習慣用工尺譜來記譜或演唱。但由於記法太復雜、繁瑣,以致我國古代有些寶貴的音樂遺產有的失真、有的失傳。這些記譜法也正日漸被人們所遺忘。
在世界記譜法的發展中,古希臘時已使用了希臘字母指示的簡單記譜法。中世紀音樂理論家胡克巴爾德(約840—930),以ABCDEFG作為音階各音,但以A代表今天的C音(唱名序列的do音),此舉並未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稍後,奧多神父(約879—943)依照古希臘的理論,將A代表唱名系列中的la音,此舉得到人們的首肯並沿用至今。後來,在法國的義大利僧侶圭多?達萊佐(約991—1033)又加以發展。他用重復A至G七個字母,大寫代表低音,小寫代表高音,重復的小寫字母(aa bb……gg)代表更高的音,形成了字母組。我們現在所用的音名大體起源於此。
公元9世紀,出現了一種以「點」、「鉤」、「劃」表示音的大概趨向和高低的記譜法。這種符號叫「紐姆」。先是記在一條線上,表示f音,根據符號落在線的上下就有了一個大概的音高標准。後來又加了一條c線。到了十一世紀,圭多?達萊佐把線加到四根,音域為八度左右,使音高記譜更准確。以後由於重唱、演奏的需要又出現了六線、七線譜,甚至十一線譜。直到十六世紀,歐洲各國統一了五線譜,改變了橫線太多所引起的復雜局面,過高或過低的音用加線來表示。以後又出現了適應不同音域、不同用途的高音、中音、低音譜表和記錄多種樂器曲譜的大譜表、總譜表等,也都是建立在五線譜之上的。為了紀念五線譜的發明與誕生,人們把圭多?達萊佐稱為「五線譜之父」。與其它記譜法相比,五線譜具備著難以替代的優點:它的音高形象感強,容易區分高低音;和聲立體感強,能同時記錄諸多聲部及和弦;可記錄音調復雜、聲部繁多的大型音樂作品;旋律線條清晰,記譜科學適用…… 為此,五線譜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通用的、流行最廣的記譜法,為音樂事業的繁榮與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十八世紀時,簡譜在法國出現。最初由法國教會教士蘇埃蒂及大思想家盧梭開其端,後由葛林、巴雷、謝威三人加以發展和完善,稱為葛巴謝記譜法,簡稱謝氏記譜法。它是用阿拉伯數字1、2、3、4、5、6、7記錄音的高低,在數字之後或下面加用橫線表示長短。由於這種記譜法簡單明了,故稱之為「簡譜」,屬於文字樂譜。我國的簡譜是由日本傳來的,至今又起了許多變化和發展。由於它的調式感強、簡單易學、便於推廣等特點,在我國流行很廣。同時它又有著很多不足之處:音高的形象感差,缺乏多聲部的立體感,尤其是不利於頻繁轉調旋律的音高把握。因此它逐漸跟隨不上人們對音樂日益發展的需要,已漸被五線譜所取代
I. 五線譜是誰發明的
圭多達萊佐 公元9世紀,出現了一種以「點」、「鉤」、「劃」表示音的大概趨向和高低的記譜法。這種符號叫「紐姆」。先是記在一條線上,表示f音,根據符號落在線的上下就有了一個大概的音高標准。後來又加了一條c線。到了十一世紀,圭多達萊佐把線加到四根,音域為八度左右,使音高記譜更准確。以後由於重唱、演奏的需要又出現了六線、七線譜,甚至十一線譜。直到十六世紀,歐洲各國統一了五線譜,改變了橫線太多所引起的復雜局面,過高或過低的音用加線來表示。以後又出現了適應不同音域、不同用途的高音、中音、低音譜表和記錄多種樂器曲譜的大譜表、總譜表等,也都是建立在五線譜之上的。為了紀念五線譜的發明與誕生,人們把圭多達萊佐稱為「五線譜之父」。與其它記譜法相比,五線譜具備著難以替代的優點:它的音高形象感強,容易區分高低音;和聲立體感強,能同時記錄諸多聲部及和弦;可記錄音調復雜、聲部繁多的大型音樂作品;旋律線條清晰,記譜科學適用…… 為此,五線譜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通用的、流行最廣的記譜法,為音樂事業的繁榮與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